管理信息系统知识重点_第1页
管理信息系统知识重点_第2页
管理信息系统知识重点_第3页
管理信息系统知识重点_第4页
管理信息系统知识重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管理信息系统章节复习第1章管理信息系统概论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1.1管理信息系统的定义以决策者为主体的管理决策过程经历了情报、设计和抉择三个阶段。管理信息系统定义:管理信息系统是由人、计算机等组成的能进行信息的收集、传递、储存、加工、维护和使用的系统;管理信息系统能实测企业的各种运行情况,利用过去的数据预测未来,从全局出发辅助企业进行决策,利用信息控制企业的行为,帮助企业实现其规划目标。信息系统不仅是一个能向管理者提供帮助的基于计算机的人机系统,而且也是一个社会技术系统。.1.2管理信息系统的特点1、它是一个为管理决策服务的信息系统2、管理信息系统是一种人机系统,它是技术系统与社会系统的综合系统3,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对组织乃至整个供需链进行全面管理的综合系统4、管理信息系统是一种运用现代管理方法和技术手段为管理决策服务的系统5、管理信息系统是多学科交叉形成的边缘学科3管理信息系统的结构管理信息系统的结构是指管理信息系统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关系的总和。对于管理信息系统结构的问题,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模式。由于研究的侧重点不同,对结构的理解也有所不同,从不同的角度理解管理信息系统的各组成部分,就形成了不同的管理信息系统的结构。.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结构从总体概念上看,管理信息系统有四大部件组成,即信息源、信息处理器、信息用户和信息管理者。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如图it所示。图1-1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结构.基于管理层次的系统结构分为四个层次,如图『2所示。

DSS(1)事务处理系统。(2)操作控制系统。(3)管理控制系统。(4)战略计划系统。.基于组织职能的系统结构图1-3描述的就是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结构图,其中横向由不同的管理功能组成,如市场营销、生产管理、物料供应等,每一列代表一种功能或职能。每一个功能和管理的纵向层次交叉就形成信息系统的一个应用领域。如基于市场销售管理的决策支持系统、基于人力资源管理控制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等。市生物人财信高场产料力务息层营管供资管管销理应源计理理战略决策管理控制事务处理图1-3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结构图管理知识1.4管理的概念管理是由•系列相互关联、连续进行的职能活动构成,管理的概念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管理的概念反映了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管理水平。2管理的特征管理是一种社会现象或文化现象,本质上是…个过程管理的载体是组织管理的目的是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管理的主体是管理者管理的客体是管理对象,即组织所拥有的资源和管理环境管理的核心是协调1.2.3管理的职能管理作为•个过程,管理者在其中要发挥或执行一些职能。法约尔提出,所有的管理者都履行以下五种职能:计戈人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1.2.4管理的性质.科学性与艺术性管理既是科学的又是艺术的,并不矛盾。.定性与定量定性多依赖于经验,定量多依赖于科学计算。.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管理的二重性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管理问题的基本观点。管理的自然属性是指管理是由许多人进行协作劳动而产生的,是有效组织共同劳动所必需要的,具有同生产力和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自然属性。管理的社会属性是指管理体现在管理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它只能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和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管理的社会属性与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紧密相连。管理是社会性与自然性的统一,这也称为管理的二重性原理。管理的二重性体现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统•关系,两者是相联系、相互制约的。信息基础信息、物质、能源共同构成了现代人类社会的三大支柱资源。信息化水平的高低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1.3.1信息的概念本书对于信息的定义为:信息是经过采集、记录、处理并以可检索的形式存储的数据,这种数据对接收者会产生某种影响。信息主要具有下述特性:(1)事实性。(2)可识别性。(3)可处理性。(4)可存储性。(5)可共享性。(6)可传递性。2数据、信息与知识信息与数据、知识有一定的内在联系,但又有明显的区别,要避免概念的混淆。数据是计算机处理的基本对象,从管理信息系统角度来看,数据是对客观事物的性质、状态以及相互关系等进行记载的物理符号或是这些符号的组合。数据并不只是数字,其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所有用来描述客观事实的文本、图形、图像、声音、模型等都是数据。信息是数据加工的结果,对接收者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例如汽车的运行速度、路况是数据,经驾驶员判断得到“加速”或“减速”的决定为信息。再例如产品在市场销售量的各种情况是数据,企业管理者经分析决定采取的下一步销售策略是信息。数据和信息是两个相互联系、互相依存又互相区别的概念。信息是加工处理后的数据,是数据所表达的内容,而数据则是信息的表达形式。它们的关系如图17所示。图1-7数据与信息的转换过程根据上图的概念,显然数W14*旧心rrjibt心;人1」rrj,a-jj小次加工所产生的信息,可能成为第一二次加工的数据。同样,第二次加工得到的信息可能成为第三次加工的数据。这也和物质生产中的原料和产品的关系相似初级加工得到的产品,可能成为进一步加工的原料。知识是以某种方式把一个或多个信息关联在•起的信息结构,是客观世界规律性的总结。人类要通过•个性化(2)信息化信息化的范围:经济、军事、社会生活和科技文化各个领域。信息化包含5个层次:产品信息化、企业信息化、产业信息化、国民经济信息化和社会生活信息化。系统概念1.4.1什么是系统本书定义为:系统是一组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相互配合的部件为完成特定的目标、按一定的结构组成的整体。边界(Bounder)其•般模型如图i-ii所示边界(Bounder)环境(Environment)输入(Inpul)」 :'输入(Inpul)4: 处理(Process)j 图1-11系统的一般模型 对于开放系统而言,系统般涉及以下儿个要素。(1)系统的环境(2)系统的边界(3)系统的输入崎出(4)组成要素(5)系统结构(6)接口按照组成系统的要素的性质来划分,现实世界中的系统可分为以下三个。(1)自然系统(2)人工系统(3)复合系统1.4.2系统的特征一般来说,系统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1)目的性(2)相关性(3)层次性(4)整体性(4)环境适应性任何一个系统都不是孤匕存在于社会环境之中的,它与社会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系统与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不适应环境变化的系统没有生命力。例如对于一个企业系统来说,主要有八种环境要素,即供应商、客户、工会、金融界、股东、竞争者、政府、区域社会。第2章管理信息系统技术基础计算机系统2.2.1计算机系统的概述从1946年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至今,经历了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和大规模集成电路等阶段,并且在研制以人工智能为主要特征的第五代计算机。一个完整计算机系统应当包括硬件、软件和使用它们的人三大部分。2.2.1计算机系统分类计算机按用途可以分为通用计算机和专用计算机;按规模可以分为巨型机、大中型机、小型机、工作站和微机等。2.2.1计算机工作原理计算机的结构,是由美籍数学家冯•诺依曼提出的(简称冯•诺依曼体系结构)。冯.诺依曼体系结构的工作原理包括二进制原理、程序存储原理和顺序控制原理三部分。2.2.1计算机软件基础根据用途和性能,软件可以分为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两类。当计算机在执行各类信息处理任务时,那些管理与支持计算机系统资源及操作的程序,称为系统软件。应用软件是那些综合用户信息处理需求的,直接处理特定应用的程序。应用软件能够帮助用户解决特定技术问题。通信与网络技术基础数据通信技术.信道。在数据通信系统中,信道是指能够传送电信号的一条通路。在计算机网络中有物理信道和逻辑信道之分。物理信道是指用来传送信号或数据的物理通路。逻辑信道也是一种通路,但在信号的收、发点之间并不存在一条物理上的传输介质,而是在物理信道基础匕由结点内部的连接实现的。.模拟传输与数字传输。模拟传输是传输模拟信号的一种方式,数字传输则是传输数字信号的方式。由于两者变换后可以相互转换,因而数字传输可以传输数字化了的连续数据,如声音;模拟传输也可传输转换为模拟信号的离散数据。传统的电话网采用模拟传输技术,而20世纪70年代后建立的公用数据网则采用数字传输技术。.调制解调器调制解调滞(简称Modem)是用于信号变换的装置。在数据通信系统中,计算机或终端发送和接收的信号都是离散的二进制数字信号序列;完成“数字"一''模拟"的转换,这就是调制;从“模拟”一“数字”的转换,称为解调。实现调制与解调的设备分别为调制器与解调器,统称调制解调器。调制可分幅度调制、频率调制和相位调制三大类。(二)数据通信系统数据通信是指以计算机为中心,用通信线路与数据终端设备连接起来执行数据通信的系统。它由数据处理系统和数据传输系统组成。(三)数据通信方式和通信交换技术1.数据通信方式按数据信息的传送方向,数据通信方式有单工通信、半双工通信和全双工通信3种:按数据本身的组合传送方法,分为并行传输和串行传输两种方式。计算机网络I计算机网络概述计算机网络就是利用通信设备、线路将不同地理位置的计算机在物理上互连,按协议相互通信,以实现硬件、软件和数据资源共享和信息传递为目标的系统。,计算机网络的功能三大功能:资源共享;均衡负荷;信息的传输、收集和处理。计算机网络的分类按照网络覆盖范围,网络主要分为局域网和广域网。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计算机网络通信标准计算机网络通信标准(即协议)是两台计算机之间进行通信必须遵循的一组规则。)网络应用模式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应用模式也随之发生变化,先后出现了儿种各具特色的网络应用模式。它们是文件服务器模式(F/S),客户机/服务器模式(C/S)和浏览器/服务器模式(B/S)。因特网(Internet)因特网是一个建立在网络互联基础上的、开放的全球性网络。所有采用TCP/IP协议的计算机都可加入Internet,实现信息共享和相互通信。Internet的关键技术TCP/IP是Internet的核心。IP地址由32位(即4字节)二进制数组成,为书写方便起见,常将每的个字节作为一段并以十进制数来表示。32位二进制数的IP地址对计算机来说十分有效,但用户使用和记忆都很不方便。为此,Internet引进了字符形式的IP地址,即域名。Internet的应用万维网WWW。电子邮件E-mailo讨论组Useneto文件传输FTP。远程登陆Telnet。数据资源管理基础数据组织为使数据成为有意义的信息,需要将数据有序地组织起来,才能对数据进行有效的处理。数据的逻辑组织般有数据项、记录、文件和数据库4个基本的逻辑元素组成,并且组成了数据库管理系统(二)数据模型与数据库组织结构1.数据模型把数据按•定的结构和形式组织起来,各个数据对象以及它们之间存在的相互关系的描述就是数据模型。目前广泛使用的数据模型有层次模型、网状模型和关系模型三大类。目前世界上最流行的是关系数据库,如Oracle,DB2,Sybase,Informix及VisualFoxPro都属此类。关系型数据库的特点,是用人们最熟悉的表格形式描述数据记录之间的联系。目前正向关系对象模型发展。(三)数据库设计数据库设计要求在一个给定的应用环境下,确定一个最优数据模型和处理模式,构筑既能满足多个用户的数据需求与处理要求,又能被某个DBMS所接受,还能安全、有效、可靠地存取数据的数据库。数据库设计包括数据需求分析、概念设计、逻辑设计、物理设计、数据库的实施和维护。。概念结构是各种数据模型的共同基础。概念结构设计就是运用E-R图,表示现实世界的实体和关系。这种用E-R图所描述的模式是面向问题的概念性模型,与具体DBMS无关。逻辑设计的任务是将概念结构(即E-R图)转换为与选用的DBMS所支持的数据模型相符的逻辑数据模型。物理设计主要指时数据库在物理设备上的存储结构和存取方法的设计。物理设计以逻辑设计结果作为输入,结合具体的DBMS功能、DBMS所提供的物理环境和工具、应用环境和数据存储设备,进行数据的存储组织和方法的设计。数据库的实施就是将逻辑设计和物理设计结果用数据存储描述语言DDL严格地描述出来。维护阶段的主要工作是数据库的安全性、完整性的控制;系统的转储和恢复,性能的监督、分析和改进,数据库的再组织和重构造等。(四)、规范化设计理论E.F.Codd于1971年提出规范化理论。他定义了五种规范化模式(NormalForm,NF),简称范式。范式表示的是关系模式的规范化程序,也即满足某种约束条件的关系模式,根据满足的约束条件的不同来确定范式。如满足最低要求,则为第一范式(FirstNormalForm,简称1NF)。符合INF而又进一,步满足一些约束条件的成为第二范式(2NF),等等。在五种范式中,通常只用到前三种。第一范式(1NF):元组中每一个分量都必须是不可分割的数据项下表不符合第一范式的关系教师代码姓名职称电话研究课题研究课题号研究课题名1001康鹏教授88183324500管理信息1002张廷发研究员88182324800金融工程1004桑元锋副教授88182541630电子商务由非1NF规范化为1NF,符合第•范式的关系教师代码姓名职称电话研究课题号研究课题名1001康鹏教授3324500管理信息1002张廷发研究员3324800金融工程1004桑元锋副教授3341630电子商务第二范式(2NF):不仅满足第一范式,而且所有非主属性完全依赖于其主码上表中关系满足1NF,但不满足2NF。在表中,“教师代码”和“研究课题号”共同组成主关键字,“姓名”、“职称”和“研究课题名”是非主属性。非主属性(职称、职称、研究课题名)不完全依赖于由教师和课题代码组成的主关键字。其中,“姓名"和''职称"只依赖于主关键字的一个分量——“教师代码”,而“研究课题名”只依赖尸主关键字的另一个分量——“研究课题号”。这种关系会引发下列问题:数据冗余:当某个教师有多项研究课题时,必须有多条记录,而这多条记录中,该教师的姓名和职称数据项完全相同。插入异常:当新调入一个教师时,只有教师代码、姓名、职称的信息,没有研究课题的信息,而研究课题号是主关键字之缺少时无法输入该教师信息。反之,当插入一个新的研究课题时也往往缺少相应的教师代码,以致无法插入。删除异常:当删除某个教师的信息时,常常会丢失研究课题的信息。解决的方法是将一个非2NF的关系模式分解为多个2NF的关系模式。在本例中,可将关分解为如下三个关系:教师关系:教师代码、姓名、职称、电话:课题关系:研究课题号、研究课题名;教师与课题关系:教师代码、研究课题号。第三范式(3NF):不仅满足第二范式,而且它的任可一个非主属性都不传递于任何主关键字产品代码产品名生产厂家生产厂地址上表中“生产厂家”依赖于“产品代码”,“生产厂地址"又依赖“生产厂家”,因而“和产厂地址”传递依赖“产品代码”。这样的关系同样存在着冗余和更新异常的问题。消除办法,将原关系分解为如下3NF关系:产品关系:产品代码、产品名、生产厂家生产厂关系:生产厂名、生产厂地练习题:下图所示的是学生选课成绩记录表的关系模式,关键字为SNO+CNO,该关系模式属于第几范式?并将其分解为更高一级范式。学号SNO姓名NAME课程号CN0课程名CN成绩SCORE20090201001张三C28数据库技术9820090202068李四C23组织行为学89第3章管理信息系统战略规划与开发方法开发策略与开发方式开发策略实际开发过程中,开发的过程策略可分为:(1)“自下而上”的开发策略。“自上而下”的开发策略。开发方式.自主开发方式.委托开发方式.合作开发.购买商业化应用软件系统的战略规划2.1战略规划概述管理信息系统的战略规划是关于管理信息系统的长远发展的计划,是企业战略规划的一个重要部分,这不仅由于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是一项耗资巨大、历时很长、技术复杂且又内外交叉的工程,更因为信息己成为企业的生命线。信息系统和企业的运营方式、文化习惯息息相关。2.7初步调查与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需要经过初步调查、可行性分析、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审查4个步骤。.初步调查可行性分析应当建立在初步调杳的基础匕现行系统的初步调查也称为环境调杳,初步调杳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系统的基本情况。包括它的外部约束环境、规模、历史、管理目标、主要业务、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等等。(2)系统中信息处理的概况。包括现有信息系统的组织机构、基本工作方式、工作效率、可靠性、人员素质和技术手段。(3)系统的资源情况。包括技术力量和能投入的人力和物力资源。(4)系统各类人员对信息系统的态度。包括领导和有关管理业务人员对现行信息系统的看法,对新系统建设的支持和关心程度等。.可行性分析可行性分析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经济可行性。(2)技术可行性。(3)管理可行性。从经济、技术、管理三方面,分析在现在的资源及其他条件下,系统目标是否可以达到,是否有必要达到等结论。根据以上分析,对提出的信息系统研制工作作出是否可行的结论。结论可以是以下五种情况之一:(1)条件具备,可立即开发;(2)时机不成熟,需要增加资源才能进行开发(如增加投资、增加人力、延长开发时间等);(3)需:要推迟,直到某些条件具备之后,才能进行开发(如管理工作的改进、组织机构的调整等);(4)目标太低或太高,需要对目标进行某些修改后,才能进行开发;(5)不能或没有必要进行开发(如经济上不合算,技术条件不成熟等)。.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初步调杳之后,要将调查和可行性分析结果编写成可行性研究报告,交上级审核。3.3战略规划的常用方法用于管理信息系统战略规划的方法主要是关键成功因素法和企业系统规划法。3.3.1企业系统规划法(BSP)企业系统规划法(BSP)是一类全面调查法,在总的思路上BSP法是自上而下识别系统目标,识别企业过程、识别数据,然后再自下而上设计系统以支持目标,(1)企业过程:指企业内逻辑上相关的•组决策和活动的集合。企业管理活动是由许始企业过程组成的,可以归纳为计划与控制、产品和服务、支持资源三方面。2)数据类:指支持业务过程所必需的逻辑相关的一组数据,即业务过程产生和利用K)数据。U/C矩阵:用来定义系统的总体结构的过程-数据类矩阵,表达过程与数据类之间的联系。矩阵中的行表示数据类,列表示过程,并以字母U(Use)和C(Create)来表示过程对数据类的使用和产生。过程数据类交叉点符号C表示成类数轴由相应过程产生,交叉点上的符号U表示这个过程使用相应的数据类。恰当调整数据类的排列,即对该矩阵进行行变换和列变换,使矩阵中字母C和U尽可能集中分布在对角线上及其附近,即可将过程和数据类依据其管理的资源而划分成若干个组,并用方框框起来,每个方框是一个子系统,它确定了信息系统的基本功能,也确定了这些子系统对相关的数据类的产生、控制和作用。3.3.2关键成功因素法(CSF)关键成功因素法首先抓住影响系统成功的关键因素进行分析以确定组织的信息需求。任何一个企业组织中,都存在着对该组织的成功起关键作用的影响因素,称为关键成功因素。关键成功因素法的工作步骤是:(1)了解企业组织的目标;(2)识别关键成功因素:(3)识别性能指标和标准:(4)识别测量性能的数据。3.4业务流程重组BPR的定义:对企业过程进行根本的再思考和彻底的再设计,以求企业关键的性能指标获得巨大的提高,如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在传统企业组织的复杂等级制度下,劳动的分割导致企业过程被分割成•段段分裂的环节,不同领域——销售、制造、会计等部门的员工,按照固定的程式和方法,完成各自专业化的任务和工作。这种传统企业管理方式,组织机构分工明确,但缺乏对同级部门间的工作进行控制,并进行强有力地协调,企业信息被分割成数据碎片,顾客与企业的联系不畅,效率低下,如某一顾客想要查询发票信息,必须与企业的财务部门联系,与之打交道的销售部门只知道有关销售的信息。另外,由于部门界限的限制,很多工作只是为了满足企业内部管理结构的需要而完成的,从而存在许多重复而无效的工作。BPR对传统的经营方式提出了挑战,根据现代市场的特征,它强调企业应以能为顾客提供想要的产品和服务为中心,对企业过程进行根本性的和彻底的重新设计,不是表面的或一般性地修修补补,而是打破所有组织机构和管理的条条框框的约束和限制,排弃所有的陈规陋习。以企业过程的有效执行为出发点并建立控制程序,从而可以大大消除原有各部门间的摩擦,降低管理成本和费用,减少无效劳动和提高对顾客的应变速度,从根本上提高企业运行效率,取得业绩的突匕猛进。3.4.2企业MIS规划与BPRBPR与MIS规划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在实际工作中,BPR与MIS的建设是相互衔接的,企业可以选择先进行BPR,再作信息系统的规划;也可以在进行信息规划的过程中融入BPR的思想,系统实施前进行BPR.3.4.3企业业务流程重组的原则BPR实现的手段是两个使能器:一个是IT(信息技术)的应用,一个是组织的变革。业务流程重整四原则:ECRS原则。(1)业务流程的取消原则(2)业务流程的合并原则(3)业务流程的重排原则(4)业务流程的简化原则3.5常用的管理信息系统(MIS)开发方法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主要有结构化开发方法、原型法、面向对象方法等。结构化生命周期法结构化生命周期法(StructuredDesignLifeCycle,SDLC)是目前应用得最普遍的--种开发方法,又称为结构化开发方法,是采用结构化分析与设计方法,并按照生命周期的工作步骤来进行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方法。结构化生命周期法的开发过程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系统规划阶段(2)系统分析阶段(3)系统设计阶段(4)系统实施阶段(5)系统运行与维护评价阶段原型法1.原型法的基本思想原型法又称快速原型法,在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之前,在限定的时间内,用最经济的方法开发出一个可实际运行的系统模型,用户在运行使用整个原型的基础上,通过对其评价,提出改进意见,对原型进行修改,统一使用,评价过程反复进行,使原型逐步完善,直到完全满足用户的需求为止。原型法不同于结构化生命周期法,它不区分系统开发的各个阶段,而是同时完成各个阶段的活动,并快速反馈给用户,通过反复迭代,完成系统的开发过程。3.5.3面向对象开发的方法.面向对象方法(Object-OrientedMethod)基本思想面向对象方法学的出发点和基本原则是尽可能模拟人类习惯的思维方式,使开发软件的方法与过程尽可能接近人类认识世界、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过程。由于客观世界的问题都是山客观世界中的实体及实体相互间的关系构成的,因此我们把客观世界中的实体抽象为对•象(Object)。面向对象的方法是一种分析、设计、思维和程序设计方法,其追求的基本目标是使分析、设计和实现一个系统的方法尽可能接近人们认识一个系统的方法,也就是使描述问题的问题空间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空间在结构上尽可能一致。面向对象开发方法的基本思想是将客观世界抽象地看作是若干相互联系的对象,系统开发人员首先根据用户的需求,找出和确定问题领域对象和类,对其进行静态的结构描述和动态的行为描述,然后建立解决领域的模型,用问题领域对象和类、接口对象和类、运行对象和类以及基础与实用对象和类去构成一个体系结构,通过不断地反复与累增,尽可能直接描述现实世界,实现模块化、可重用,完全而准确地满足用户的所有要求。.面向对象方法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特性面向对象开发方法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论,引入很多新的概念:(1)对象(Object):客观世界中的任何事物都可以在一定前提下看作对象,不同前提下形成的对象称为问题域对象。对象反映该事物在系统中需要保存的信息和发挥的作用,它是由一组数据及施加于这些数据上的一组操作构成的封装体,它包含标识、数据、操作和接口。(2)类(Class):是一组具有相同数据结构和相同操作的时象的集合。类是所有相似对象的状态变量和行为构成的模板,包含标识、继承、数据结构、操作和接口。类有明显层次结构,相对•上层是超类,相对下层是子类。一个类可以派生多个子类,父类层有的数据可以被多次重用,子类亦可扩展自身的属性与方法。子类在继承超类的私有数据结构及操作的同时,可以拥有自己的私有数据结构及操作。父类是高层次的类,表达共性,『类是低层次的类,表达个性。子类通过继承机制获得父类的屈性和操作。(3)继承(Inheritance):是面向对象描述类之间相似性的重要机制。继承是指一个类因承袭而具有另一个类的能力和特征的机制或关系。子类可以从其父类,直至祖先那里继承方法和属性。利用继承,只要在原有类的基础上修改、增补、删减少量的数据和方法,就可以得到子类,然后生成不同对象实例。例如:电视机、电话、计算机等都是电子产品,它们具有电子产品的公共特性,当定义电视机类Video,电话类Telephone和计算机类Computer时候,为避免它们公共特性的重复编码,可将这些电子产品的公共特性部分定义为电子产品类,将Video,Telephone和Computer定义为它的子类,子类继承了父类的所有属性和操作,而且子类自己还可扩充定义自己的属性和操作:如电子产品类具有型号、价格、颜色等属性,Computer则继承了这些属性,并扩充自己的属性:显示类型、内存大小等属性。(4)消息(Message):对象之间进行通信的一种构造叫做消息,当一个消息发送给某个对象时,包含要求接收时象去执行某些活动的信息。所传送的消息实质上是接收对象所具有的操作方法的名称,也包括相应参数。系统可以简单地看做一个彼此通过传递消息而相互作用的对象集合。(5)多态性(Polymorphism):不同对象收到同一消息可能会产生完全不同的结果,这一现象叫做多态。在使用多态时,用户可以发送一个通用消息,而实现的细节则由接收对象自行决定。这样,同样的消息就可以调用不同的方法。所谓“面向对象”是一种认识客观世界的世界观,从结构组织角度模拟客观世界的一种方法论。人们在认识和理解现实世界的过程中,普遍运用以下三个构造法则:(1)区分对象及其属性,如区分车和车的大小;(2)区分整体对象及其组成部分,如区分车和车轮;(3)不同对象类的形成及区分,如所有车的类和所有船的类。因此,客观世界可以看成由许多不同种类的对象构成,每个对象都有自己的内部状态和运动规律,不同对象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了完整的客观世界。第4章管理信息系统的系统分析管理信息系统分析概述管理信息系统分析的目标在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实践中,经过成功和失败的教训,使人们认识到,为了使开发出来的目标系统能满足实际需要,要认真考虑以下问题:(1)系统所要求解决的问题是什么?(2)为解决该问题,系统应做些什么?(3)系统应该怎么去干?在总体规划阶段,通过初步调查和可行性分析,建立了目标系统的目标,已经回答了上面的第一个问题。而第二个问题的解决,正是系统分析的任务,第三个问题则由系统设计阶段解决。管理信息系统分析的基本步骤系统分析阶段的工作内容主要包括如卜儿个方面:(1)现行系统的详细调杳(2)需求分析(3)确定初步的逻辑模型(4)编制系统分析报告管理信息系统分析中的系统详细调查对现行系统的详细调查是在可行性研究的基础上进•步对现行系统进行全面、深入的调行和分析,弄清楚现行系统运行状况,发现其薄弱环节,找出要解决的问题的实质,确保新系统比原系统更有效。系统分析员采用访问、座谈,填表、查阅资料、深入现场等多种调查研究的方法,得到现行系统的各种有用资料。这个阶段为新系统开发进行了原始资料的准备,并使得系统开发人员时现行系统取得了感性和理性的认识。通过调查也可以得到用户对新系统的各种需求情况。详细调查与初步调查的区别在其调查目的和内容。初步调查的目的是为了明确系统开发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和目标,论证系统开发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详细调查的目的是为了弄清楚现行系统的基本功能及信息流程,为新系统逻辑模型的建立提供基础和依据。初步调查的重点是了解现行系统的概要情况及与外部的关系,包括资源情况、能力情况、外部影响情况等。而详细调查的重点在于更详细、更具体系统的内部情况,从而可以提供在新系统建设时改进或更换的内容。2.详细调查的范围详细调查的范围一般为以下儿类:(1)组织机构和功能业务;(2)组织目标和发展战略;(3)工艺流程和产品构成;(4)数据与数据流程;(5)业务流程和工作形式;(6)管理方式和具体业务的管理方法;(7)决策方式和决策过程;(8)可用资源和限制条件;(9)现存问题和改进意见.以上9个方面可以根据实际工作进行增减。4.详细调查的方法在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中所采用的调查方法通常有以卜几种:(1)收集资料;(2)问卷调查;(3)开调查会;(4)个别访问;(5)重点询问调查;(6)深入实际的调杳方式即参加业务实践。调杳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根据系统调查的具体需要确定调查方法。不管采用何种调查方法,都是以了解清楚企业现状为最终目标的。4.2组织内部结构及业务流程分析组织结构与功能分析.组织结构图组织结构图是把企业组织分成若干部分,并且标明各部分之间可能存在的各种关系。这里所说的各种关系包括上下级领导关系、物流关系、资金流关系和资料传递关系等。3.功能结构图系统都有•个总的目标,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必须要完成各子系统的功能,而各子系统功能的完成,又依赖于下面各项更具体功能的执行。系统功能结构调查的任务,就是要了解或确定系统的目标与系统功能的结构和关系。图4-3表示某企业销传管理的管理功能。图中的每一个方框代表一个功能,其下属方框是该功能的子功能。

闵/Inkt今闵/Inkt今Ji/衲小竹mi%MTh的姑物因4.2.2业务流程分析2.业务流程图业务流程图是一种描述企业内各部门单位之间、部门与人员之间、人员之间的业务关系、作业顺序和管理信息流向的图表。业务流程图的绘制是按照业务的实际处理步骤和过程进行的,以帮助系统分析人员和管理人员找出现行业务处理流程中的不介理部分,理顺和优化业务流程。业务流程图描述了现行系统业务处理的完整过程,是系统开发人员与用户沟通的重要桥梁,是系统开发人员掌握、分析现行系统现状不可或缺的环节。其基本符号尚无统一的标准,常用的符号如图4-4所示。业务处理单位数据文件信息传递业务处理单位数据文件信息传递图4-4业务流程图的基本符号例4.2分析某高校的教学管理系统业务流程并绘制出业务流程图首先对某高校的教学管理系统进行业务流程的调查分析。学校每年要根据人才市场需求及现有•的专业情况,制定年度招生计划,然后进行招生工作。学生入学前一个学期,各个专业要制定教学计划,教学计划由各个系部讨论,教学主任审核后,上报教务处,由教务处出面组织进行全校讨论,协调各专业的教学计划,最后形成综合教学计划下发各系部。新生入学后填写的学生情况登记表报各系、部后,再上报教务处教务科。教务科将这些报表汇总后与学校招生办公室进行核对,准确无误后存档以备使用。每学期期中,各系部根据教学计划制定下一个学期各个专业的教学执行计划,系、部教学主任审核后上报教务处,然后各系、部根据教学执行计划安排授课教师,选购教材。另外,各系将落实好的教师任务分配表汇总后上报教务处。学校实施“学分制”管理后,在每学期开学以前要进行学生选课工作,由教务处进行统一协调,最后制定出全校课程表卜发各系部和学生。期末考试结束后,各系部将学生成绩归档并进行学籍处理,然后将成绩及学籍处理结果报教务处审批执行。教务处对学生成绩进行分析,打印出补缓考学生名单,将补缓考学生名单下发到各系部,各系部有关教师出题、判卷.学生因病或其他原因可以申请休学、复学、退学等,学生提出申请经领导批准后执行,要将执行的结果记入学生学籍管理数据库。为了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每年教务处要进行教学改革项目的立项、验收等工作。教务处还要根据教师任课情况、学生情况制定各种报表上报省教委、学校及各有关单位教学管理系统中包含了基本信息管理、学生情况统计、学生学籍管理、学生成绩管理、教务管理、排课这6大处理功能。各处理功能可以进一步展开,如籽其中的基本信息管理业务扩展开来,绘出业务流程图如图4-8所示。图4-8基本信息管理业务流程图将其中的学生成绩管理业务扩展开来,绘出业务流程图如图4-9所示。图4-9学生成绩管理业务流程图3数据流程分析.3.1数据的收集与分析.数据源数据收集的渠道主要有:现行的组织机构;现行系统的业务流程;现行的决策方式;各种报表、报告、图示。数据来源主要有以下几种:(1)组织的正式报告(对于手工系统而言):各种卡片、报表;会议决议。(2)现行系统的说明性文件(对于已局部计算机化了的系统而言):各种流程图;计算机文件(数据库)系统的数据组织结构。(3)组织外的数据来源:上级卜达的各种文件和各项任务指标;与本单位密切相关的其它单位的有关信息。.收集数据的方法⑴查阅档案;(2)面谈调查;(3)发调查表;(4)测定;(5)采样;(6)实际动手:深入实际,亲自动手参加信息的处理工作,这样能加深体会,对我们今后的工作是很有帮助的。.数据分析收集上来的数据是“原材料”,其中有些数据不能用作系统设计的依据,要把这些原材料加工成系统设计可用的资料,就必须做数据的分析工作。.3.2数据流程图只反映信息在系统中流动和处理情况的图称为数据流图,它是描述系统逻辑模型的工具之一.数据流程图是便于用户理解系统数据流程的图形表示,它能精确地在逻辑上描述系统的功能、输入、输出和数据存贮等,而摆脱了其物理内容。数据流程图是系统逻辑模型的重要组成部分。.数据流程图的基本符号数据流程图由四种基本符号组成,见图4-10所示。图4-10数据流图的基本符号.数据流程图的绘制原则对于不同的问题,数据流图可以有不同的画法。一般情况下遵循''由外向里”的原则,即先确定系统的边界或范围,再考虑系统的内部,先画加工的输入和输出,再画加工的内部。案例4.3以例4.2为基础,画出高等学校教学管理系统数据流程图高校教学管理是一项十分严肃而复杂的工作。它要记录学生从入学到学生离校整个在校期间的情况,学生毕业时把学生的情况提供给用人单位。学校还要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学生学籍变动情况。首先,我们把整个系统看成一个功能。它的输人是新生入学时,从省、市招生办公室转来的新生名单和档案,输出是学生离校时给用人单位的毕业生档案和定期给主管部门的统计报表,如图4-15所示。学籍表中记载学生的基本情况,如学籍变动情况、各学期各门课程的学习成绩、在校期间的奖惩记录等。图4-15教学管理系统顶层DFD图4-15概括描述了系统的轮廓、范围,标出了最主要的外部实体和数据流。还有一些外部实体、数据流没有画出来,随着数据流程图的展开再逐渐增加。这样做的好处是突出主要矛盾,系统轮廓更清晰。如图4-16所示。

例4.4订货系统的数据流程图订货系统功能说明:假设某•企业采购部门每天需要•张订货报表,报表按材料编号排序,报表中列出所有帝要再次订货的材料。对于每种需要再次订货的材料应列出下列数据:材料编号、名称、订货数量、目前价格(或参考价格)、主要供应单位、第二供应单位等。材料领用称为事务,通过放在仓库的CRT终端把事务输入到订货系统。当某种材料的库存数量少于库存量临界值时就应该再次订货。具体绘制过程如下:考虑数据的源点和终点,确定系统的边界。从上面对系统的描述可以知道,仓库管理员通过终端把事务输入订货系统,系统经过汇总处理,每天向采购部提供•张订货报表。所以,采购员是数据的终点,而仓库管理员是数据的源点。考虑处理。问题给出''采购部需要报表”,因此必须有一个用于产生报表的处理。输入事务的结果是改变材料库存量,然而任何改变数据的操作都是处理,因此对事务进行的加工是另一个处理。考虑数据流。系统把订货报表送给采购部,因此订货报表是个数据流;仓库需要将每笔事务输入到系统中,显然事务是另一个数据流。考虑数据存储。从问题的阐述中,可以看出产生报表和处理事务这两个处理在时间上明显不匹配,每当有一个第务发生时就必须立即处理事务,而每天只产生一次订货报表。因此,用来产生订货报表的数据必须存放一段时间,也就是应该有一个数据存储。另外,“当某种材料的库存数量少于库存量临界值时就应该再次订货”,这个事实意味着必须在某个地方有材料库存量和库存量临界值这样的数据。因此,需要有一个保存清单的数据存储。-旦把数据流程图中的四种成份都分离出来之后,就可着手绘制系统的数据流程图了。数据流程图的绘制也是采用自顶向卜的方法,由粗到细,逐层细化,最后形成一套完整的拟建系统的数据流程图,如图4-17所示。⑶订货系统的顶层数据流程图(b)订货系统的,层数据流程图数据字典数据字典最初用于数据库管理系统。它为数据库用户、数据库管理员、系统分析员和程序员提供某些数据项的综合信息。这种思想启发了信息系统的开发人员,使他们想到将数据字典引入系统分析。系统分析中所使用的数据字典,主要用来描述数据流程图中的数据流、数据存储、处理过程和外部实体。数据字典把数据的最小组成单位看成是数据元素(基本数据项),若干个数据元素可以组成一个数据结构(组合数据项)。数据结构是一个递归概念,即数据结构的成分也可以是数据结构。数据字典通过数据元素和数据结构来描写数据流、数据存储的属性,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4-18所示。数据元素组成数据结构,数据结构组成数据流和数据存储。图4-18数据结构与数据元素数据字典中有六类条目:数据元素、数据结构、数据流、数据存储、处理过程、外部实体。不同类型的条目有不同的属性需要描述。描述处理逻辑的工具结构化系统分析的基本思想,是将一个复杂的系统逐层分解成许多足够简单的基本处理(功能单元)。数据流程图是系统分析的主要工具,它着重表达系统的逻辑功能及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数据字典补充说明系统所涉及的数据,是数据属性的清单。数据字典中包括了对各个处理功能的一般描述,但这种描述是高度概括的。在数据字典中,不能也不应该过多地描述各个处理功能的细节,这就需要用专门的描述处理逻辑的工具。常用的描述处理逻辑的工具有结构化语言、判断树和判断表等方法。.结构化语言.决策树(DecisionTree)决策树又称判断树,是一种图形工具,适合于描述加工中具有多个决策,每个决策和若干条件有关的逻辑功能。在结构化分析中,决策树左边结点为树根,称为决策结点。与决策结点相连的称为方案枝。最右边的方案枝的端点表示决策结果,即所采取的策略。中间各结点为分段决策结点。例如:某企业对新老客户的优惠策略如下:对新客户交易额达10万元以上(含10万元)的,优惠5%,否则无优惠;对老客户无欠款的,优惠20%,欠款小于5万的,优惠10%,否则优惠5%。试用决策树表示,如图4-19所示。

交易<10万交易>交易<10万交易>=10万欠款>=5万欠款<5万无欠款优惠5%优惠5%优惠10%优惠20%图4-19企业优惠策略决策树.决策表(DecisionTable)决策表乂称判断表,为描述这类加I.逻辑提供了表达清晰、简洁的手段。决策表也是一种图形工具,呈表格形。例如以学生评奖为例说明决策表的应用。奖励的目的在于鼓励学生品学兼优,此评奖处理功能是要合理确定学生受奖等级。决定受奖的条件为:已修课程各类成绩比率为:成绩优秀占70%或50%以上,成绩为中或以下占15%或20%以下,团结纪律为优良或一般者。奖励方案为一等、二等、三等、鼓励奖四种。因为受奖中有些是相容的,相互组合的项较多。描述此学生奖励处理功能的决策表如表4-11所示:表411学生奖励处理的决策表已修课优》70%YYYYNNNN程各类优,50%--- -YYYY条件成绩中以下W15%YYNNYYNN状态比率中以下W20%--YY- -YY团结纪律优良YNYNYNYN评分…般NYNYNYNY—等奖X决策二等奖XX X决策方案三等奖X XX规则四等奖X4.4管理信息系统分析报告系统分析报告的作用系统分析报告的作用上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系统分析报告是系统分析阶段的工作成果,它反映了这一阶段调查分析的全部情况;.经审议后的系统分析报告成为有约束力的指导性文件,成为用户与技术人员之间的技术合同,是系统设计阶段工作的前提和出发点,是进行系统设计的依据。系统分析报告的内容作为系统分析阶段的技术文档,系统分析报告通常包括以F三个方面的内容:1.引言.项目概述.实施计划4.5新系统逻辑模型的建立时原系统分析之后就应该提出系统的建设方案,即建立新系统的逻辑模型。4.5.5确定新系统中的管理模型常用的管理模型类别包括以下几种:综合计划模型:生产计划管理模型:库存管理模型。财会管理模型。成本管理模型:统计分析与预测模型。决策模型。练习题:1、业务流程图例一:采购员从仓库收到缺货通知单以后,查阅订货合同单,若已订货,向供货单位发出催货请求,否则,填写订货单交供货单位。供货单位发出货物后,立即向采购员发出取货通知。试根据以上业务过程画出某物资的订货业务流程图。

例二:用户将订货单交某企业的销售业务经理,业务经理填写出库单交仓库保管员,该保管员查阅库存台账,如果有货则向用户发货,如果缺货,则通知车间。试根据以上业务过程叫出某物资的2、数据流程图例一:采购员从仓库收到缺货通知单以后,查阅订货合同单,若已订货,向供货单位发出催货请求,否则,填写订货单交供货单位。供货单位发出货物后,立即向采购员发出取货通知。试㈣出某物资订货业务的数据流程图。DF2AE货冷求3.整理及编辑文档系统设计阶段的结果应以系统设计说明1$的形式给出,它主要由模块结构图、模块说明书和其它详细设计的内容组成。5.2总体设计系统结构化设计2.结构化设计方法的模块结构图模块结构图又称控制结构图或系统结构图,是反映模块层次分解关系、调用关系、数据流和控制信息流传递关系的一种币:要工具。模块结构图由模块、调用、数据、控制信息四种基本符号组成。符号表示方法如图5-1所示班山 泅田O > • 将班信向 后匈行自图5-1模块结构图的基本符号⑴模块模块是组成目标系统逻辑模型和物理模型的基本单位,它的特点是可以组合、分解和更换。一个模块应具备以下四个要素:输入和输出。处理功能。内部数据。程序代码。⑵调用如果一个模块是否调用一个从属模块,决定于调用模块内部的判断条件,则该调用称为模块间的判断调用,采用菱形符号表示。如果一个模块通过其内部的循环功能来循环调用一个或多个从属模块,则该调用称为循环调用,用弧形箭头表示。如图5-2为调用、判断调用和循环调用的示意图。

图5-2图5-2调用、判断调用和循环调用(3)数据图5-3(a)表示模块A调用模块B时,A将数据X、Y传送给B,B将处理结果数据Z返回给A。(4)控制信息在模块结构图中,用带实心圆点的箭头表示控制信息。例如,图5-3(b)中“无此职工”就是用来表示送来的职工号有误的控制信息。图5-3模块间的通信5.2.2模块的划分在划分模块时要遵循的总原则是:尽量把密切相关的子问题划归到同•模块:把不相关的子问题划归到系统的不同模块。而评价和衡量系统的结构化程度及模块的独迂性可以通过模块与模块之间的耦合度和模块内部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聚合度两条标准来进行度量。.模块之间的耦合度(Coupling)—用来表示一个模块与其他模块之间联系的紧密程度。耦合度越低则说明模块之间的联系越少,模块的独立性就越强,就越容易独立地进行编程、调试和修改,一个模块中产生的错误对其他模块的影响也就越小。模块间的耦合形式有数据耦合、控制耦合、公共耦令和内容耦合。数据耦合最理想,内容耦合最差。在设计系统模块结构时,我们的目标是建立模块间耦合度松散的系统,因此应遵循下列原则:模块间尽量使用数据耦合;必要时才采用控制耦合;限制公共耦合的范围;坚决避免使用内容耦合。2.模块内部的聚合度(Cohesion)一是用来描述和评价模块内部各个组成部分之间联系的紧密程度。一个模块内部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联系的越密切,其聚合度越高,模块的独立性也就越强。模块的聚合度是由模块的聚合方式决定的。根据模块内部的构成情况,其聚合方式可以分成以卜七种形式。由于功能性聚合模块的聚合度最高,所以在划分模块的过程中,应尽量采用功能性聚合方式。其次根据需要可以适当考虑采用顺序性聚合或数据性聚合方式,但要避免采用偶然性聚合和逻辑性聚合方式,以提高系统的设计质量和增加系统的可变更性。模块结构图设计在系统分析阶段,我们用结构化分析方法获得了用数据流程图等描述的系统逻辑模型,结构化设计的方法则以数据流程图为基础设计系统的模块化功能结构图,产生系统的物理模型。物理配置设计方案在进行总体设计时,还要进行系统总体布局设计,即计算机物理系统具体配置方案的设计,要解决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的配置、通信网络系统的配置、机房设备的配置等问题。5.3代码设计代码功能代码是代表客观存在的事物名称、属性和状态等的符号。代码的符号可以是数字、字母或者是由数字和字母混合组成。代码的种类常用的代码主要有以下几种:(1)顺序码顺序码是用一串连续的数字来代表系统中的客观实体或实体属性。顺序码的优点是简单、易处理。缺点是不能反映编码对象的特征,代码本身无任何含义。(2)区间码区间码是按编码时象的特点把代码分成若干个区段,每一个区段表示编码对象的一个类别。区间码可分为:多面码:一个数据项可能具有多方面的特性,在码的结构中,为这些特性各规定的一个位置,就形成多面码。上下关联区间码:由几个意义上相关的区间码组成,其结构一般由左向右排列,例如,在会计上,用最左位代表核算种类,下一位代表核算会计项目。十进位码:由上下关联区间码发展而成,相当于图书分类沿用已久的十进位分类码。(3)助忆码代码的校验代码作为数据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系统的重要输入内容之一,它的正确寸否直接影响到整个处理工作的质量。校验码的设计过程可以分为以卜.步骤:(1)对原代码的每一位乘以一个权数,然后求它们的乘枳之和。设原代码有n位:C|C2c3…Cn对应的权数因子:P|P2P3…P"它们的乘积之和:S=C|P|+C2P2+C3P3+…+CnPn其中:权数因子可以取自然数列1,2,3,…N;几何级数2,4,8, 2N;或质数等其他数列。(2)时乘积之和取模R=Smod(M)其中:R表示余数,S为乘积之和,M为模数,一般选用11。(3)校验码:用模减去余数即得校验码(常常也用余数直接来做为检验码)Cn+i=M-R其中:Cn+I表示校验位,M表示模,R表示余数。下面举例说明几何级数校验码的设计过程。设原代码为:12345对应的权数:32,16,8,4,2求乘积之和:S=1X32+2X16+3X8+4X4+5X2=114取模(设模为ID:R=S1n0d(11)=4得校验码:C6=l1-4=7最后得到带校验位的代码123457,其中7是校验码。这种计算校验位的方法叫几何级数法。库设计5.3.3数据库设计数据库设计是在选定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基础上建立数据库的过程。进行数据库设计是在用户需求分析的基础匕进行概念结构设计、逻辑结构设计和物理结构设计,与系统分析和设计的阶段相对应,见图5-iio图5-11数据库设计。系统开发阶段对照概念结构设计的任务是根据用户需求设计数据库的概念数据模型(简称概念模型)。概念模型是从用户角度看到的数据库,它可用E-R模型表示。数据库的逻辑结构设计是将概念结构设计阶段完成的概念模型转换成能被选定的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支持的数据模型。将E—R模型转换为关系型数据模型的规则如下:每一实体集对应于一个关系模式。其中实体名作为对应的关系名,实体的属性作为对应关系的属性。实体间的联系一般对应一个关系,联系名作为对应的关系名,不带有属性的联系可以去掉。实体和联系中关键字对应的属性在关系模式中仍作为关键了。库存管理过程中涉及的实体有:供应单位:属性有单位号、单位名、地址、联系人、邮政编码。物资:属性有物资代码、名称、规格、备注。库存:属性有入库号、日期、货位、数量。合同:属性有合同号、数量、金额、备注。结算:属性有结算编号、用途、金额、经手人。这些实体之间的联系包括:入库:一种物资可以多次入库,是1:N联系。验收:一份合同订购的物资可以分多次验收,是1:N联系。购进:一次购进的物资可以经多次结算,而一次结算可以承办多次购进的物资,是M:N联系。其属性为:入库号、结算编号、数量、金额。付款:是M:N联系,其属性值为:结算编号、合同号、数量、金额。订货:这是一个数量超过两个的不同类型实体之间的联系。在订货业务中,一种物资可由多家供应,产生多笔合同。反之,一个供应单位也可供应多种物资,产生多个合同,所以,在图中用M:N:L的结构来表示。订货联系的属性有:物资代码、单位号、合同号、数量、单价。根据属性与关系,联系与关系的转换原则,可转换成下述对应的关系型数据模型。供方单位(单位号、单位名、地址、联系人、邮政编码)。物资(代码、名称、规格、备注)。库存(入库号、日期、货位、数量)。合同(合同号、数量、金额、备注)。结算(编号、用途、金额、经手人、)。购进(入库号、编号、数量、金额)。付款(代码、单位号、合同号、数量、单价)。设计输入/输出设计计输出设计的目的是使系统能输出满足用户需要的有用信息。输出设计阶段的工作主要包含以下几点。(1)确定输出内容(2)确定输出格式,如表格、图形或文件。(3)选择输出设备和确定输出介质(4)设计输出报告计输入设计是整个系统设计的关键环节之一,对系统的质量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在输入设计中,提高速度和减少错误是两个最根本的原则。(2)数据出错的校验方法。常用的方法是以卜几种,可单独地使用,也可组合使用。重复输入检验。视觉检验。控制总数检验。记录数点计检验。格式校验。即校验数据记录中各数据项的位数和位置是否符合预先规定的格式。逻辑校验。即根据业务上各种数据的逻辑性,检查有无矛盾。例如,月份最大不会超过12,否则出错。界限校验。顺序校验。平衡校验。对照校验。人机界面设计从屏幕上通过人机对话输入是目前广泛使用的输入方式。因为是人机对话,既有用户输入,又有计算机的输出。通常有以下几种:.菜单式;2.填表式;3.选择性问答式处理流程图设计系统结构设计的重点在于描述系统的功能特征及其各功能模块之间的调用关系,但并未表达各功能之间的数据传递关系。因此,为了进一步表达系统的处理过程和系统中数据传递关系,还必须进行系统处理流程设计和具体模块的处理流程设计,以便为程序设计提供详细资料。系统处理流程图是以新系统的数据流程图为基础绘制的。首先为数据流程图中的处理功能画出数据关系图。最后,把各个处理功能的数据关系图综合起来,形成整个系统的数据关系图,即系统处理流程图。程序流程图.绘制程序流程图。程序流程图是用统一规定的标准符号描述程序运行具体步骤的图形表示。是描述模块内部处理过程的主要工具。程序框图的设计是在系统处理流程图的基础上,通过时输入输出数据的详细分析,然后将具体的处理过程在计算机中的主要运行步骤标识出来,作为程序设计的最基本依据。利用结构化程序设计方法描述模块内部的处理过程,主要采用以下五种基本的处理结构:顺序处理结构、选择处理结构、先判断后执行的循环结构、先执行后判断的循环结构、多种选择处理结构。.编写程序设计说明书程序设计说明书是对程序框图注释性的书面文件,以帮助程序设计人员进一步了解程序的功能和设计要求。程序设计说明书由系统设计人员编写,交给程序设计人员使用。因此程序设计说明书必须写得清楚明确,以便增加程序设计人员对所要设计的程序的处理过程和设计要求的理解。对编写程序设计说明书的工作必须引起系统设计人员的充分注意,并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来完成。因为程序设计说明书不仅是程序设计人员进行程序设计时的重要参考,也是系统修改和维护的技术依据。就是在系统投入运行之后,由于要经常根据情况的变化对系统进行调整和修改,如果没有完善的文档资料,将既不利于程序的设计工作,更不利于对系统的修改和维护工作。5.5设计报告系统设计报告的意义系统设计的目标是建汇目标系统的物理模型。如何表述物理模型则成为系统设计最后阶段的重要任务。系统设计阶段的最后一项工作是将系统设计的各项成果编辑成•套完善的文档资料,即系统设计报告。设计说明书是整个系统设计的完整描述,是系统设计的阶段性成果的具体体现,也是系统实施的最重要依据。系统设计报告的基本内容系统设计报告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系统模块结构设计说明。(2)输入输出设计和人一机对话说明。(3)网络设计说明。(4)代码设计说明(5)数据文件和数据库的设计说明。(6)其它说明。第6章系统的实施系统实施的概述系统实施是指将系统设计阶段的结果在计算机上实现,将原来纸面上的、类似于设计图式的新系统方案切换成可执行的应用软件。系统实施的任务系统实施的步骤经过详细设计阶段后,便进入系统实施阶段,下面对主要工作步骤进行介绍。(1)按总体设计方案购置和安装计算机网络系统。(2)建立数据库系统。(3)程序设计(4)收集有关数据并进行录入工作,然后进行系统测试。(5)人员培训、系统切换和试运行。程序开发程序开发的原则2.程序设计基本模块•个信息系统的应用软件由很多程序模块组成,这些程序模块可以归纳成几种基本类型。(1)控制模块:包括主控制模块和各级控制模块。控制模块的主要功能是根据用户要求信息,由用户确定处理顺序,然后控制转向各处理模块的入口。(2)输入模块:主要用来输入数据,输入方式有键盘输入和软盘输入两种。(3)输入数据校验模块:该模块对已经输入计算机中的数据进行校验,以保证原始数据的正确性。校验的方法通常有市:复输入校验和程序校验两种。(4)输出模块:输出模块用来将计算机的运行结果通过屏幕、打印机或磁盘、磁带等设备输出给用户。在信息系统中,一般都有大量的表格、图表需要输出,因此输出模块的质量H接关系到整个系统的性能。(5)处理模块:根据信息系统的不同应用要求,有不同的处理功能,通常有以下,几种类型:文件更新模块,分类合并模块,计算模块,数据检索模块,预测或优化模块。6.2.2MIS程序开发的常用方法目前程序设计的方法大多按照结构化方法、原型方法、而向对象的方法进行。编程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开发者借用已有的程序和各种开发工具,尽快尽好地实现系统,而不要在具体的编程利调试工作中花费过多的精力和时间。6.3系统测试与调试系统测试的目的和原则.目的系统测试是针对系统中各个组成部分进行的综合性检验。测试的目的就是希望能以最少的人力和时间发现潜在的各种错误和缺陷。系统测试的主要内容及注意事项1.测试的主要内容系统测试是利用测试数据及测试问题对已开发完成的系统进行检验.系统测试的内容包括:数据处理正确性测试,功能完整性测试和系统性能测试。(1)数据处理正确性测试(2)功能完整性测试(3)系统性能测试系统测试的方法在传统的软件测试中,采用的软件测试技术包括:(1)人工测试(2)黑盒测试软件的黑盒测试意味着测试要在软件的接口处进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