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代汉语练习题含答案1.---------------1.汉字是【B】A。拼音文字B。表意文字C.图画文字D.想象文字2.最早界说"六书"的是【A】A.许慎B.王引之C.段玉裁D.张玉书3.许慎所谓"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指的是【B】A。指事B.象形C.会意D.形声4.许慎所谓"视而可识,察而见意"指的是【B】A.象形B.指事C。会意D.形声5.下列各组汉字全是形声字的一组是【C】A.苗闻病功B.领宇斧暮C.颖阁辨霖D.肌篱衷眉6.与"颖"的形旁所在位置相同的一组是【B】A.领颇颔题B.修腾佞赖C.项颜戴藏D.颍稽指诣7.与"罟"的声旁所在位置相同的一组是【A】A.茅简耄空B。嫔帘屏疗C.窜症肩届D.扉屈痣近8.依据文字的通行时代命名的是【C】A。甲骨文B。金文C.战国文字D.小篆9.以形体特点命名的是【C】A.甲骨文B.隶书C.小篆D.战国文字10.因用途而命名的是【B】A.甲骨文B.隶书C.楷书D.魏书11.标志着汉字形体的演变最终完成的是【C】A.甲骨文B.隶书C.楷书D.魏书2.---------------1.汉字形义统一的条件【C】A。只有现在的汉字和有规律演变的字形才是形义统一的。B.只有本字引申义才是形义统一的。C.只有早早期汉字和有规律演变的字形才是形义统一的。只有本字本义才是形义统一的。D.通过字形探求词义。2.《说文解字》的作者是【A】A.许慎B。张玉书C.阮元D.王引之3.我国语言学史上第一部分析字形、说解字义、辨识声读的文学著作是【B】A.《康熙字典》B。《说文解字》C.《经籍纂诂》D.《辞海》4.下列例句"发"字用其本义的是【C】A.秦王发图B.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C.一发饮羽,狼失声而逋D.王何不发将而击之5.下列例句"驰"字用其本义的是【A】A.毋驰而弓B.吾蛇尚存,则驰然而卧C。文公欲驰孟文子之宅D.免于罪戾,驰于负担3.---------------1.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A】.A。高祖离困者数矣,而留侯常有功力焉,岂可谓非天乎!B.台谢甚高。C.所过城邑,皆畔燕而归。D.有一卒曰:"臣可以为师乎?"因反走。2.下列各组字中,是通假字的一组【A】A.佚逸B.卒族C.陈尘D.受寿3."距"和"拒"两字的关系是【C】A。"距"是"拒"的古字B."距"是"拒"的简化字C."距"是"拒"的假借字D."距"是"拒"的异体字4.下列句中,"见"字的用法与其他几句不同的一句是【C】A.单为临淄市掾,不见知。B.城中人见齐诸降者尽劓,皆怒,坚守惟恐见得。C.今岁民贫,士卒食芋菽,军无见粮。D.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5.下列各组字,关系为异体字的是【C】A.舍一捨B。翦一剪C.置一真D.说一悦6.分化字的类型有【D】A.分化本义B.分化引申义C。分化借义、分化广义D。分化本义、分化引申义、分化借义、分化广义4.---------------1.古代汉语中绝大多数是【C】A。复合词B。联绵词C。单音节词D。双音节词2.下列属于双音节词的是【D】A.且夫B.所以C.形容D.夏至3."和睦"属于复合词中的【B】A.偏正结构B.并列结构C.支配结构D.主谓结构4。"司马"属于复合词的哪种结构?【A】A.支配B.偏正C.并列D.主谓5.下列双声词语中,属于叠韵连绵词的是【D】A.参差B.荒忽C.憔悴D.逍遥6。下列属于双声连绵词的的是【A】A.参差B.从容C。窈窕D.蹉跎5.---------------1.导致词语古代义项消失的原因不包括【C】A。社会的发展B.事物的消亡C.皇帝的更替D.人们观念的变化2.下列各句中"劝"不作"勉励"讲的是【D】A.赦之,以劝事君者。B.子若免之,以劝左右,可也C.荀子《劝学》D.劝秦王显岩穴之士3.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今义比古义范围窄的是【A】A。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B.虽蔬食菜羹C.东至于海,西至于河D.子为父死亡所恨4.以下各个词义变化的例子,属于词义扩大现象的是【D】A.狱:古义为"案件",今义为"监狱"B.丈夫:古义为"成年男子",今义为"女子的配偶"C.臭:古义为"气味",今义为"难闻的气味"D.河:古义为"黄河",今义为"河流"5.以下各个词义变化的例子,属于词义缩小现象的是【D】A.走:古义为"跑",今义为"行走"B。响:古义为"回声",今义为"声音"C。劝:古义为"勉励"、"鼓励",今义为"劝阻"D.宫:古义为"房屋,居室",今义为"宫殿"6.在"腥臊恶臭而伤腹胃"中的"臭"字,古今词义发生的变化是【B】A.词义的扩大B.词义的缩小C.词义的转移D.感情色彩的变化7."购"古代的意义是"悬赏征求",现代的常用义是"购买",这种古今词义变化的类型是【B】A.程度深浅的差异B.词义特点的差异C.色彩褒贬的差异D.广度宽窄的差异6.---------------1.下列各句中,"天"字用其引申义的是【D】A.刑天与帝争神,帝断其首。B.有夏多罪,天命殛之。C.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D.王者以民人为天,而民人以食为天。2.下面各字的本义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制,本义为裁剪B.快,本义为与"慢"相对C.汉,本义为水名,即今湖北的汉水D.息,本义指气息,鼻子呼吸3。对下面各字的本义分析正确的是【A】A.秒,本义指禾穗的芒尖B.烈,本义为猛烈、强烈C.臭,本义难闻的气味D.蜡,本义为动植物和矿物所产生的某些油质,具有可塑性,易融化,不溶于水4.下列各句中的"防"字,用其本义的是【A】A.以防止水。B.防民之口,甚于防川。C.吾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D.视俗而施教,察失而立防。5.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引申义和本义之间属于相似类型的是【A】A.维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B.子美之齿少于予,而予学古文反在其后。C.五谷皆熟为有年也。D.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6.下列各句中,"鄙"用其本义的是【C】A.肉食者鄙,未能远谋。B.我皆有礼,夫犹鄙我。C.四鄙之氓人。D.今之争夺,非鄙也,财寡也。7.根据字形分析,"時"字的本义应该是【D】A.时机B.时常C.时间D.季节8."信"的本义是"言语真实","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中的信与本义的关系是【B】A.时空关系B.因果关系C.礼俗关系D.相似关系9."朝"的本义为"早晨","晨往,寝门闢矣,盛服将朝"中"朝"的意义与本义的关系是【A】A.礼俗关系B.动静关系C.时空关系D.相似关系10.引申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輻射式引申,另一种是【D】A.複合式引申B.抽象式引申C.假借式引申D.连锁式引申7.---------------1.关于同义词的特点,说法不正确的是【D】A.同义词的同义关系受历史条件的制约B.同义词的某一个或几个义位相同C。同义词在语音上互不相关D.同义词的所有义位均相同2."恭,敬"这对同义词之间的差别在于【C】A.范围广狭不同B.性状情态不同C.侧重点不同D.语法功能不同3.下列同义词中,情感色彩上不同的是【C】A.耻,辱B。恭,敬C.杀,弒D.饥,饿4."耻,辱"这对同义词之间的差别在于【C】A.侧重的方面不同B.感情色彩不同C.组合功能不同D.性状情态不同5.同义词的辨析方法不包括【D】A.语言环境分析法B.对立意义分析法C.探求本源分析法D.同义比较法6.判定同义词,可以探求本源法,下列同义词的判定可以用此方式的是【A】A;争夺B。贫穷C.震动D.摇晃7."是以人民众而货财寡"中"货财"属于同义词应用的【A】A.连用B.对用C.同义构词D.反用8.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不属于同义构词的是【D】A.与朋友交而不信乎B.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C.齐王闻之,君臣恐惧D.动静以礼,则星辰顺序9."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中"一"和"孤"属于同义词应用的【B】A.连用B.对用C.同义构词D.反用10.下列属于相对反义词的是【A】A.左一一右B.生一一死C.是一一非D.内一一外11.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不属于反义构词的是【D】A.动静以礼,则星辰顺序。B。密子贱、漆雕开、公孙尼子之徒,亦论情性,与世子相出入。C.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间。D.受策以出,出入三觐。8.---------------1。古代汉语中的词可以划分为两大类【C】A.实词、名词。B.动词、代词。C.实词、虚词。D.连词、形容词。2.实词包括【B】A.动词、连词、语气词B.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代词、副词C.副词、介词、语气词、名词D.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代词、连词3。下列句中的加点词属于兼类词的是【A】A.左右欲刃相如B.道之不行C.项伯杀人,臣活之D.此谁也4.虚词包括【C】A.代词、介词、数词B.连词、名词、动词C.介词、连词、语气词D.形容词、语气词、副词9.---------------1.在古代汉语里,谓语动词在一定条件下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这种用法就叫【A】A.使动用法B.意动用法C。词类活用D.词类借用2.下列句子中,有使动用法的一句是【B】A.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B.小国寡民。C.彼苍天者,曷其有极。D.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3.下列句中,有形容词用作一般动词的是【B】A.宣子说,乃轻币。B.嫂曰:"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C.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D.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4.下列句子,属于形容词活用为使动用法的是【D】A.五年卒亡其国。B.故不如先斗秦赵。C.梁以此奇籍。D.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是形容词用作意动的是【A】A.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B.宋师不整,可败也。C.强本而节用,则天子不贪……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D.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6.下列句子,具有形容词用作意动用法的是【A】A.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B.上帝临女,无贰尔心。C.恕思以明德,则令名载而行之。D.人不难以死免其君,我戮之不祥。7.下列句子,属于名词做状语表示方位或处所的一句是【D】A.楚以故不能过荥阳而西。B.沛公欲王关中。C.卫鞅复见孝公,公与语,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D.横历天下,庭说诸侯之王。8.在"豕人立而啼"中,"人立"的语法功能是【C】A.名词作状语,表示工具B.谓语C.名词作状语,表示比喻D.名词使动用法9.下列句子中,名词用作状语的是【A】A.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畜之,流俗之所轻也。B。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C.齐桓公妻之,有马**乘。D.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1O.下列句子,属于名词做状语表示对人的态度的一句是【B】A.嫂虵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B.尔三人当父事丞相。C.射之,豕人立而啼。D.齐桓公妻之,有马**乘。11.下列句中,不是名词活用的句子是【D】A.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B.吾见申叔,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C。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D.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10.---------------1.关于基数与序数,说法错误的是【B】A.整数百、千、万前通常不加"一"B.整数和零数之间一般用"零"补位C."甲、首、冠、太上、大上"等表示第一,第二以下用"次""次之""次者"或者"其次"表示D."伯(孟仲叔季"主要用于兄弟姐妹之间的长幼排行2。在"一之为甚,其可再乎"一句中,"再"的词性是【B】A.副詞B.數詞C.代詞D.形容詞3.在古代汉语里,数词表示以下几方面【B】A。基数、序数、约数、代数。B.基数、序数、分数、倍数、约数、虚数。C.约数、分数、代数。D.基数、序数、分数、倍数、代数。4."关山三五夜,客子忆秦川。"此句中的"三五"的意思是【C】A.三十五B.三和五C.三个五,即十五,月中时节。D.三五天5.表示极多的虚数常用基数词【D】A.三、六B.七、八C.十、一D.千、万6.数量**有两种,即【C】A.名词**、动量**。B.形容词**、名量**。C.名量**、动量**。D.数词**、动量**。11.---------------1.在古代汉语里,副词主要有以下几类【A】A.程度副词、范围副词、时间副词、情态副词、否定副词、谦敬副词。B.程度副词、范围副词、时间副词、情态副词、疑问副词。C.范围副词、时间副词、情态副词、否定副词、特殊副词。D.程度副词、范围副词、时间副词、转折副词。2.表示动作行为已经结束的副词是【D】A.方B.将C.俄D.业3."舜目盖重瞳子"此句中副词"盖"的意思是【C】A.盖子B.盖上C.或许D.表语气,无意4.表示动作行为短暂的是【A】A.姑B.素C.常D.数5.下列句中,"非"否定动词性谓语的是【C】A.子非鱼。B.非士之怒也。C.我逃死,非逃富也。D.本无谋,又非亲戚,何谓相坐?6。表示自谦的词有【B】A.幸B.窃C.惠D.敬12.---------------1.古代汉语代词主要有五类【A】A.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无定代词、特殊代词。B.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关系代词、联系代词。C.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无定代词、情境代词。D.指示代词、疑问代词、无定代词、特殊代词、量化代词。2。"嫂何前倨而后卑也?"此句中的疑问代词"何"的意思是【A】A.为什么B.怎么样C.怎能D.哪里3.无定代词主要有两个【C】A.何、安B.之、焉C.或、莫D.所、者4.下列关于古代汉语人称代词复数的说法,错误的是【B】A.复、单数基本是同一形式,只能根据上下文语义来判断。B."侪、属、曹、辈"用在第一、二、三人称代词后边可以表示复数。C."二三子""诸君"表示第二人称复数。D."二三子""诸君"带有敬意。5.下列句中,"莫"作代词用的是【A】A。我心傷悲,莫知我艱。B.人知其一,莫知其他。C.秦王車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D.默然遥相許,欲往心莫遂。13.---------------1.下列句子中,"坐"字用为介词,表示原因的是【D】A.到则披草而坐。B.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C.副有罪,当相坐。D.停车坐爱枫林晚。2.下列句中,"于"字的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D】A.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B。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C.卻克伤于矢。D.子倍子之师而学之,亦异于曾子矣。3。下列各句中,介词"以"的意思是"凭着、依靠"的是【A】A.今以三寸舌为帝者师,封万户,位列侯。B.休马华山之阳,示以无所为。C.赏以春夏,刑以秋冬。D.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4.下列句中,"为"作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服务对象的一句是【D】A.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B.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C.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D.公输般为楚造云梯之械。5."君为我呼人"句中的"为"字,其词性和语法作用是【C】A.动词,作谓词。B.介词,在被动句中引进动作的实际发出者。C.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服务对象。D.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目的。14.---------------1.下列句中,"而"作连词,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表示主语不该出现谓语的情况的一句是【B】A.施施而行,漫漫而游。B.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C.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雠,其有敢不尽力者乎?D.子产而死,谁其嗣之?2.下列句中,"以"用作连词,表示后一项动作是前一项动作的目的或结果的一句是【A】A.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B。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C。卫鞅伏甲士而袭虏魏公子儡,因攻其车,尽破之以归秦。D.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3.下列句中,"然"作连词,表示转折的一句是【A】A.自始合,苟有险,余必下推车。子岂识之?然子病矣。B.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C.鞅复见孝公,益愈,然而未中旨。D.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15.---------------1.在"滕君,则诚贤君____"和"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____"句中,空格处使用的句末语气词依次是【A】A。也,焉B.矣,焉C.矣,也D.耳,矣2.在"晋国,天下莫强____"和"孟尝君问:'冯公有亲____?"'句中,空格里使用的句末语气词应该依次是【C】A.也,乎B.焉,哉C.焉,乎D。矣,与3.在下列句中,"与"作为句尾语气词表示顿宕舒缓语气的一句是【A】A.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B.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C.日月逝矣,岁不我与。D。谁与,哭者?4.左右曰:"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句中语气词"夫"的含义是【B】A.这B.那C.表语气,无意。D.它16.---------------1.下列句子,不属于判断句的一句是【C】A.是社稷之臣也。B.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C.(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D.千金,重币也。2.判断句是根据谓语的性质给句子分类得出的一种句型,古代汉语判断句在谓语后面一般用来肯定判断的语气词是【B】A.则B.也C.矣D.耶3.古代汉语的判断句有时候在主语后面用指示代词"者"表示【C】A.系词B.判断C.提顿和加强语气D.等同关系4.下列句子,"是"作谓语表示判断的一句是【B】A.是社稷之臣也。B。臣闻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C.无父无君是禽兽也。D.是炎帝之少女。5."是是帚彗,有内兵,年大孰。"中,第二个"是"作【A】A.系词B.主语C.定语D.连词6.下列判断句,表示造成某种结果的原因的一句是【A】A.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B.夫战,勇气也。C.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D.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17.---------------1.下列句子中哪一句是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D】A.方术不用,为人所疑。B.志乎古,必遗乎今。C.以四百里之地见信于天下。D.谏行言听。2.下列句中的"于",用于表示被动的一句是【B】A。天下之水,莫大于海。B.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C.虽监门之服养不亏于此矣。D.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3.下列句子中,被动句是【A】A。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B.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C.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D.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4.下列句中,"为"表示被动的一句是【B】A.阙然久不报,幸勿为过。B.仆以口语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C.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D.故士有画地为牢,势不可人;削木为吏,议不可对。18.---------------1.下列句中哪句属于主谓倒装?【D】A.何以战。B.沛公安在?C.夫晋何厌之有?D.何哉,尔所谓达者。2.下列句子,不是宾语前置句的是【A】A.德之不脩,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B.既庶矣,又何加焉?C.无乃尔是过与?D.日月逝矣,岁不我与。3.下列句子,属于疑问代词做宾语而前置的是【D】A.姜氏何厌之有B.其是之谓乎C.有基无坏,无亦是务乎D.敢问何谓也4.下列句子,属于用代词复指的宾语前置句的是【C】A。有基无坏,无亦是务乎B.是以远至迩安C.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D.君何患焉5.下列句子,属于用代词复指的宾语前置句的一句是A】A.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B.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C.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D。是以仁之于让也,轻辞古之天子,难去今之县令者,薄厚之实异也。6.下列句中,"是"的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A】A。戎狄是膺,荆舒是惩。B.今也,滕有仓廪府库,则是厉民而以自养也。C.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D.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7."忠之属也,可以____战,战则请从。"句中横线省略了【C】A.于B.其C.之D。汝19.---------------1.刘歆的《七略》分为那七个类别类【B】A.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战术略B.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C.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贸易略D.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五经略、言语略。2.古人的说法"句读","读"应读作【B】A.dú。B.dîu。C.diǎn。D.dù3.古书旧注中的"疏",其特点是【A】A.既对古书正文作疏解,也对前人所作传注作疏解B.用与被解释的词声音相同或相近的词来进行释义C.用来点明词语或文句的言外之意D.用来具体说明被解释的词语的特定意义4.从东汉末年开始,我国古代字典辞书中运用最为普遍的注音方式是【B】A。直音B。反切C.以拼音方案注音D.以注音字母注音5。在古注的下列常用术语中,用于注音,表示被注的字按它通常的读音来读的术语是【B】A.读如B。如字C.读曰D。之为言20.---------------1。古书的特殊表达式常用的主要有五类【B】A.婉曲、互文、变文、连类而及、反切。B.婉曲、互文、变文、连类而及、用典。C.婉曲、互文、变文、连类而及、押韵。D.互文、变文、连类而及、用典、句读。2."明主不晓"用的是什么特殊表达式方式?【A】A.婉曲B.互文C.变文D.用典3."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使用的是那种特殊表达方式?【A】A.互文B.婉曲C.变文D.用典4."母也天只,不谅人只"使用了哪种特殊表达方式?【C】A.连类而及B.互文C.变文D.用典5."大夫不得造车马"的特殊表达方式为【C】A.婉曲B。变文C.连类而及D。用典6."弄獐宰相,不闻有诗文传世。"的特殊表达方式为【D】A.互文B.变文C.连类而及D.用典21.---------------1."男有分,女有归"此句中的"归"的意思是【C】A.归来B。回归C.女子出嫁D.归宿2.北方玄武七宿是【A】A.斗牛女虚危室壁B.牛女虚危室壁参C.斗牛女虚危室角D.女虚危室壁心房3."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此句中的"河"指【C】A.淮河B.海河C.黄河D。大河释词题§1.---------------(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1.贪而无谄。--谄:奉承巴结。2.三十而立。--立:指学问品行达到一定的境界,能在社会上立足。3.四十而不惑。--惑:迷惑、糊涂。4.六十而耳顺。--耳顺:听到什么都觉得习以为常了,不再感到什么话逆耳了。5。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矩:法度、常规。6.遂事不谏。--遂:成。谏:下级给上级提意见。7.既往不咎。--咎:责备。8.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喜欢,喜好。恶:讨厌。9.好仁者,无以尚之。--尚:动词,加在……之上,即超过。10.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加:凌越,超越。11.女与回也孰愈?--愈:胜过。12.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共:共用。13.敝之而无憾。--敝:形容词使动用法,使……破旧。憾:抱怨,不满。14.愿无伐善,无施劳。--伐:自夸,自我表白。施:夸大。劳:功劳。15.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安: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安逸。信:动词使动用法,使……信用。怀:归附。16。冉有、季路见于孔子。--见:请求接见,求见。17.季氏将有事于颛臾。--有事:指采取军事行动18.陈力就列。--陈:陈列,摆出来。就:靠近,走向。19.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危:本义是"高",引申为"不稳定",这里指盲人走路不稳。颠:跌倒。20.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兕:犀牛。柙:关猛兽的木笼子。椟:匣子。21。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固:指城墙坚固。22。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疾:厌恶,讨厌。辞:托词,借口。23.既来之,则安之。--来:动词使动用法,使……来。安: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安定。24.今由与求也相夫子。--相:辅佐。25.吾恐季孙氏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萧墙:国君宫门內的矮墙,借指宫廷内部。26.子适卫,冉有仆。--适:动词,到……去。仆:驾车。27.富之。--富: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富。28。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见:(xiàn,求见,拜见。动词使动用法,使……见。见:读jiàn,接见。29.归孔子豚。--归:"馈"的借字,改读kuì,馈赠。30.孔子时其亡也。--时:"伺"的借字,改读sì,窥视,探查。31.怀其宝而迷其邦。--迷:动词使动用法,这里是听任的意思。32.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亟(qì:屡次。33.吾将仕矣。--仕:出任,出来作官。(二说明下列句申加着重号的词的词性和作用1.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其:句首语气词,表示委婉语气。诸:补充音节,无义。乎:介词,引进比较的对象,相当于"于"。2.始可与言《诗》已矣。--与:介词,同,跟。3.告诸往而知来者。--诸:"之于"的合音。之,代词,这里指子贡。于,介词,引进动作涉及的对象。4.恶不仁者,其为仁矣。--矣:语气词,相当于"也"。5.盖有之矣。--盖:句首语气词,表示揣度,可译作"大概"。6.赐也何敢望回。--也:句中语气词,表示提顿。7.盍各言尔志?--盍:(hã"何不"的合音。8.无乃尔是过与?--无乃……与:由情态副词"无乃"与疑问语气词"与"构成的固定格式,是委婉的反问句,可译作"恐怕……吧"。9.夫颛臾。--夫:(fú句首语气词。10.庶矣哉!--矣哉:陈述语气词"矣"和感叹语气词"哉"连用,句子语气的重点在感叹语气上。11.遇诸途。--诸:"之于"的合音,之,代词,代阳货。于,介词,引进动作发生的地点。§2.---------------(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1.则使齐人传诸?--传:传授,教。2.众楚人咻之。--咻:喧哗,这里指打扰。3.在于王所者,长幼卑尊皆薛居州也。--薛居州:人名,名词用作动词,象薛居州那样的好人。4.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霓:彩虹。5.诛其君而弔其民。--吊:抚恤,慰问。6。徯我后,后来其苏。--徯:(xī等待。苏:复活,苏醒。7.箪食壶浆以迎王师。--箪食壶浆:名词性词组用作动词,用竹筐装着食物,用壶装着水。8.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系累:束缚,捆绑。重器:宝器,这里指燕国的故鼎。9.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倍:扩大了一倍。10.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旄倪:老人和小孩子。11.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就:走向,趋向。走:奔跑。圹:"旷"的借字,空阔。12.苟为不畜。--苟:如果。畜:(xù积蓄,积攒。13.其何能淑,载胥及溺。--淑:美,善,好。胥:相互。及:动词,到达。14.邻国之民不加少。--加:副词,更。15.填然鼓之。--鼓:动词,击鼓。16。弃甲曳兵而走。--曳:拖着,拉着。走:跑,这里指逃跑。17.或百步而后止。--百步:名词性词组用作动词,跑了百步。18.直不百步耳。--直:范围副词,仅仅,只。19.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违:违背,违反,这里指耽误。20.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用胜食也。--数:(cù密。罟:(gǔ鱼网。洿池:冷(wū池沼,池塘。21。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供养活着的人。丧死:为死者办丧事。22.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yì名词用作动词,穿。23.鸡豚狗彘之畜。--豚:小猪。彘:大猪。畜:养,饲养。24.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夺:夺去,这里指耽误。25。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谨:谨慎,这里指认真从事。26.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白者:(头发花白,半白半黑,此为借代的手法,指代老年人。负:背着(重物。戴:顶在头上。27.黎民不饥不寒。--黎民:百姓。黎:众。28.狗彘食人而不知检,途有饿殍而不知发。--检:约束,限制。饿殍:饿死的人。发:打开(粮仓。29.非我也,岁也。--岁:年成,年景。(二说明下列句中加着重号词的词性和作用。1.如之何其可也?--其:句中语气词,表示委婉语气。2.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之:连词,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3.虽欲无王,不可得已。--虽:连词,即使,表假设。已:语气词。4.其何能淑,载胥及溺。--其:句首语气词,表示委婉的语气。载:虚词,无实义。、5.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耳矣:句末语气词连用。耳,相当于"而已",有"不过如此"的意思,可译为"罢了"。"矣"表示报道一种新情况。两个以上句未语气词连用时,句子的语气重点落在最后的语气词上。6。是何异于刺而杀之。--于:介词,引进比较的对象,即杀了人却归罪于兵器。7.斯天下之民至焉。--斯:连词,则,就。焉:兼词,相当于"于是","在这里"。§3.---------------(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1。以善和人者谓之顺。--和:附和。顺:顺应。2.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是是:把对的看成对的。第一个"是"是形容词意动用法,把……看成对的。非非:把错的看成是错的。第一个"非"是形容词意动用法,把……看成错的。非是:把对的看成是错的。非,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把……看成错的。是非:把错的看成是对的。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把……看成对的。3.窃货曰盗。--货:财物。4.易言曰诞。--诞:荒诞,狂妄。5。多见曰闲。--闲:娴熟,熟练,后作"娴"。6.难进曰偍(tí。--偍:迟缓。7.少而理曰治,多而乱曰秏。--秏:"眊"的借字,(眼睛昏花。引申指混乱不明。8.不辟死伤。--辟:逃避,后作"避"。9.轻死而暴。--轻:形容词意动用法,把……看得很轻,认为……不值得重视。10.不倾于权。--.倾:倾倒。11.举国而与之不为改视。--.与:动词,给与。12.重死持义而不桡。--.桡:弯曲。13。材、性、知、能,君子小人一也。--.一:数词用作动词,是一样的。14。疾为诞而欲人之信己也。--.疾:急。诞:荒诞的(言论。15.穷则不隐,通则大明。--.穷:仕途不顺。通:仕途顺利、通达。16.身死而名弥白。--.弥:副词,更加。17.小人莫不延颈举踵而愿曰。--.莫:否定性无定代词,没有人。延:伸长。举:抬起。踵:脚后跟。18.固有以贤人矣。--贤:形容词用作动词,胜过。19.则君子注错之当。--.注:投。错:安排处理,后作"措"。当:合适,适宜。20.故孰察小人之知能。--.孰:详细,后作"熟"。知:智慧,后作"智"。21.君子安雅。--.雅:"夏"的借字。华夏,指中原地区。22.草木荣华滋硕之时。--.荣华:草木植物开花叫"荣",木本植物开花叫"华"。滋:生长。硕:大。23.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是时。--.耘:锄草。时:季节。24.故山林不童。--.童:秃。25.羿之法非亡也。--.亡:失传。26。法不能独立。--.立:建树。27.则身佚而国治。--.佚:安乐。(二说明下列句中加着重号词的词性和作用。1.疾为诞而欲人之信己也。--之:连词,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2.惟文王敬忌。--忌:语气词,无义。§4.---------------1.审问之。--审:详细。2.笃行之。--笃:专一。3.学之弗能,弗措也。--措:放弃。4。人一能之。--一:学习一次。5.大夫之箦与?--箦:竹制床垫,泛指竹席。6.夫子之病革矣。--革:"亟"的借字,改读j[,紧急。7.尔之爱我也不如彼。--彼:指童子。8。反席未安而没。--反:返回,后作"返"。没:死亡,后作"殁"。9.丘未之逮也。--逮:赶上。10.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亲:第一个"亲"是名词意动用法,把……当作双亲;第二个"亲"是名词,双亲。子:第一个"子"是名词意动用法,把……当作子女;第二个"子"是名词,子女。11.男有分,女有归。--分:职责。归:出嫁,这里指夫家。12.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隐:消逝。家:私家。13.礼义以为纪。--纪:纲纪,准則。14.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贤勇知--正:形容词使动用法,使……端正。笃:形容词使动用法,使……纯正。睦: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和睦。和: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和谐。贤: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贤。15.以著其义。--著:动词使动用法,显露。16.刑仁讲让。--刑:名词意动用法,把……当作法则。17.示民有常。--常:常规。18.不知其旨也。--旨:味美。19。虽有至道。--至:最好的。20.教然后知困。--困:这里指困惑不通之处。21。然后能自反。--自反:自我检查,对自己提出要求。22.然后能自强也。--自强:鞭策自己努力进修。23.一年视离经辨志。--视:考察。24.教之大伦也。--大伦:基本原則。25.当其可之渭时。--可:受教育的最好时机。时:适时。26.不陵节而施之谓孙。--陵:超越。节:次第,次序,这里指教学內容深浅的次序。施:施教。孙:循序渐进。27.相观而善之谓摩。--摩:切磋。28.曾子弔之曰。--弔:慰问。§5.---------------(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1.蔡溃。--溃:溃败。2.以夹辅周室。--夹辅:辅佐。3.王祭不共。--共:供给,后作"供"。4.敢不供给?--敢:谦敬副词,作状语,可译为"怎敢"。5.次于陉。--次:临时驻扎。6.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陈:陈列。乘:坐车。7。不亦诬乎?--诬:虚枉不实,荒唐。8.下义其罪。--义:名词意动用法,把……当作义行。9。上赏其奸。--奸:邪恶。10.上下相蒙。--。下蒙:欺骗。11.谁怼?--.怼:怨恨。12.尤而效之。--.尤:指责。效:模仿,效法。13.以志吾过。--.志:记。过:过失,错误。14.且旌善人。--。旌:表彰。15.子文饮之酒。--.饮:动词使动用法,使……喝。16.以靖国也。--.靖:安定。17.子玉刚而无礼。--.刚:刚愎自用。18.靡不有初,鲜克有终。--.靡:无定代词,没有谁。初:开始。鲜:少。克:能够。19.宣子骤谏。--.骤:多次。20.盛服将朝。--.盛:穿带整齐。朝:上朝。21。趋登。--。趋:小步快走。22.提弥明死之。--.死:为……而死。23.食之。--.食:动词使动用法,使……吃。24.请以遗之。--.遗:送给。25.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免:动词使动用法,使……免除(祸难26。我之怀矣,自诒伊戚。--.怀:眷恋。诒:留下。戚:忧患。。27.政宽则民慢。--.慢:懈怠。28.猛则民残。--.残:受到损害。30.以绥四方。--.绥:安抚。31.柔远能迩。--.柔:怀柔。能:和睦。(二说明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性和作用。1.女实征之。--实:句中语气词,无义。2.君其问诸水滨!--其:语气词,作状语,表委婉语气,可译"请"。3.其不能以入矣。--其:语气词,表示测度语气,大概。4.民亦劳止。--止:语气词,无义。5.式遏寇虐。--式:语气词,无义。§6.---------------(一说明下列加着重号词的意义。1.及食大夫鼋。--食:动词使动用法,使……吃。2.子公与子家谋先。--谋:商议。先:先动手。3.畜老犹惮杀之。--惮:害怕,这里指不忍心。4.仁而不武,无能达也。--武:勇武果敢。达:实现,这里指实现仁爱。5.子其怨我乎?--怨:怨恨。6.然则德我乎?--德:感激。7.而求纾其民。--纾:缓和。8.臣不任受怨。--任:承担。10.而使嗣宗职。--.嗣:继承。11.其弗敢违。--。其:时间副词,将。违:躲避。12.称解狐。--.称:推举。13.立其子,不为比。--.比:近,偏私。14.不为党。--.党:偏袒。15.无偏无党,王道荡荡。--。荡荡:公平无私。16.君子食之,以平其心。--.平: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平和。17.是以政平而不干。--.干:违犯。18.时靡有争。--.靡:没有。19。德音不瑕。--。瑕:缺陷。20.小人怀璧。--.怀:怀揣,携带。22.使玉人为之攻之。--.攻:治,加工。(二说明下列加着重号词的词性和作用。1.其祁奚之谓矣。--其:语气词,表示揣度、委婉的语气,可译为"大概"。2.祁奚有焉。--焉:兼词,相当于"于是"。3.同之不可也如是。--之:连词。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7.---------------(一解释下列加点的字。1.景公使圉人养所爱马。--圉人:养马的人。2.令人操刀解养马者。--操:持。解:肢解,分解肢体。3.晏子止而问于公曰。--止:动词使动用法,使……停止。4.以属狱。--属:交给,后作"嘱"。5.臣为君数之。--数:动词,列举。6.当死罪一也。--当:判处。7.必轻吾国。--轻:轻视,看不起。8.夫子释之。--释:放,赦免。9.殆所谓不祥也。--殆:大约。祥:吉利。10.曷为不祥也?--曷为:宾语前置,疑问代词"曷"作宾语,置于介词"为"前。可译为"为什么"。11.景公不说。--说:后作"悦"。12。而誉必闻于国。--誉:称誉,好名声。13.筑蹊径。--筑:堵塞。14.而淫民恶之。--恶:讨厌,厌恶。15.举俭力孝弟。--举:称举,任用。俭:节俭。力:身体力行。弟:尊敬兄长,后作"悌"。16.决狱不避。--决:断。狱:官司。17.决狱阿贵强。--阿:曲从,迎合。18.既而归,其妻请去。--既而:不久。去:离开。19.夫自抑损。--抑损:克制,谦让。20.晏子怪而问之。--怪: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奇怪。21。晏子辞曰。--辞:推辞,辞谢。22.于臣侈矣。--侈:奢侈,过分。23.小人之利也。--利:方便。24.既窃利之。--窃:表敬副词,私下。利: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利。25.君子如祉。--祉:福。26.乱庶遄已。--庶:庶几,可能。遄:很快。已:停止。(二说明下列句子中着重号的词性和作用。1.三年而毁闻乎君也。--乎:介词,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2.其是之谓乎?--其:语气词,表示揣度语气,可译作"大概""或许"。§8.---------------(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着重号词语的意义。1.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怒:奋发,这里指鼓起**。垂:天边,一说为悬挂。2.海运则将徙于南冥。--运:动。徙:迁移。3.水击三千里。--水:名词作状语。在水面上。4.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抟:环绕着向上飞。扶摇:又名飚(biāo,旋风。九:虛数。5。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负:承栽。6.而后乃将图南。--图:计划,打算。南:名词用作动词,往南飞。7.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之:到……去。8.小知不及大知。--知:智慧。后作"智"。9.奚以知其然也?--然:指示代词,如此,这样。.10.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征:取信。11.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非:责难,批评。沮:沮丧。12.彼于致福者。--致:求。13.此虽免乎行。--行:走路。14.若夫乘天地之正。--乘:驾。正:自然之性。15.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旋:改变。面目:面色。16.我之谓也。--我之谓:宾语前置。"我"作"谓"的前置宾语,用代词"之"复指。17.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少: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少。闻:见识,学问。轻: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轻。18。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殆:危险。19。或谓惠子曰。--或:无定代词,作主语,有人。20.长子。--长:动词使动用法,使……成长,养活。21.今又变而之死。--之:动词,到。22.虽然,臣之质死久矣。--质:这里指合作的对象。(二说明下列加着重号的词必性和作用。1.其正色邪?--其:语气词,表揣测语气。邪:句末语气词。2.时则不至。--则:连词,如果。3.吾无与言之矣。--与:介词,省略了宾语"之"。§9.---------------(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的意义。1.万物作焉而不辞。--作:兴起,辞:拒绝。2.为而不恃。--为:指有所作为。恃:倚靠。3.夫惟弗居,是以不去。--去:离开。4.勤而行之。--勤:努力。5.明道若昧。--昧:暗,不明。6.夷道若类。--夷:平坦。类(1âi:崎岖坎坷。7.质真若渝。--渝:汙浊。8.大音希声。--希:稀少。9.福兮祸所伏。--伏,隐藏,这里指依存。10.善复为妖。--妖:邪恶。11。直而不肆。--肆:放纵。12.利不百。--百:数词用作动词,达到百倍。13.不易器。--易:改变。器:工具。14.循礼无邪。--循:遵循。邪:害。15.何古之法。--何古之法:宾语前置,"何古"作"法"的前置宾语,用代词"之"复指。何,疑问代词作定语,什么。16.帝王不相复。--复:因袭。17.神农教而不诛。--诛:杀。18.各当时而立法。--当:合、适应。19.兵甲器备各便其用。--便:有利。20.治世不一道。--道:指政令措施。21。循礼者未足多是也。--多:赞美。22.兵者,诡道也。--诡:欺诈。23.故能而示之不能。--能:有能力,有实力。示:显示。24.用而示之不用。--用:用兵。25.乱而取之。--取:攻击。26.实而备之。--实:这里指敌人有实力。备:防备。27。怒而挠之。--怒:愤怒,暴躁。挠:挑逗。28.佚而劳之。--劳:形容词使动用法,使……疲劳。29。此兵家之胜。--胜:取胜的办法。30.全国为上。--全: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完整。31.破国次之。--破:形容词使动用法,使……破。次:动词,按顺序排在后面。32.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胜:忍受,控制。忿:怒火。蚁:名词作状语,像蚂蚁一样地。附:攀爬。(二说明下列句中加着重号词的词性和作用。1.祸兮福所倚。--兮:语气词,无义。2。其无正。--其:语气词表示反诘,难道。§10.---------------(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的意义。1.列德而尚贤。--尚:崇敬,这里指尊重并重用。贤:指有德有才的人。2.断予之令。--断:决断。令:命令。3.以官服事。--服:从事,担当。4.以劳殿赏。--劳:功劳,劳绩。殿:"奠"的借字,定。5.举公义。--举,提拔。公义:大义。6.九州成。--成:平定,安定。7.故士者所以为辅相承嗣也。--辅相:辅佐。承嗣:副官,助手。8.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攻:诊治。9.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察:考察,调查。10。故贼人以利其身。--贼:伤害。11.恶施不孝。--恶(wū:疑问代词用状语,可译作"哪里,在哪里"。施:行。12.上为政者得则罚之。--得:捕获。13.罪益厚。--益:更。厚:重。14.故书其言以遗后世。--书:记录下来。遗(Wâi:留给。15.则以此人不知白黑之辩矣。--辩:"辨"的借字,分辨。16.辩义与不义之乱也。--乱:混乱,分不清。(二说明下列句中加着重号词的词性和作用。1.以德就列。--以:介词,凭借。2.焉能治之。--焉:连词,才。3。虽父之不慈子。--虽:连词,即使。4.若以此说往。--以:介词,按照。§11.---------------(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的意义。1.虞虢之势正是也。--是:代词,作谓语,如此,这样。2.又克之。--克:战胜,这里指灭亡。3.故虞公之兵殆而地削者何也。--殆:败。4.顾小利则大利之残也。--残:伤害。5.君闻而贤之。--贤: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贤。6.以其半啗君。--啗:"啖"的异体字,给……吃。7.而以前之所以见贤而后获罪者。--见:助动词,可译作"被"。8.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诳(kuáng:欺骗。9.及厉王薨。--薨:诸侯死称薨。10.吾非悲刖也。--悲:为……而悲伤。11.遇客甚谨。--遇:接待。谨:恭敬有礼。12.怪其故。--怪: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奇怪。故:原因。13.而狗迓而龁之。--迓(yà:迎接。龁(hã:咬。14.此入主之所以蔽胁。--蔽:受蒙蔽。胁:受胁迫。15.内间主之情以告外。--间:刺探,打听,16.外内为重。--重:这里指势重。17.故人臣执柄而擅禁。--执:掌握。柄:权力。擅:专有。禁:政令。18.主焉得无壅。--壅:受蒙蔽。19.人民不胜禽兽虫蛇。--胜(shēng:承受得起,禁得住。20.使王天下。--王(wàng:名词用作动词,统治。21.然则今有美尧、舜、汤、武、禹之道于当今之世者。--美: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美,赞美,称道。22.不法常可。--法:效法。23.禽兽之皮足衣也。--衣(yì:名词用作动词,穿。24.虽倍赏累罚而不免于乱。--虽:即使,倍:加倍,累(1ěi:成倍增加。25.是去监门之养而离臣虏之劳也。--去:离开。26。故人重之。--重: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重,看重。27.是以古之易财。--易:轻视。28.非下也。--下:卑下。29.故事因于世。--因:依承,随着。(二说明下列句中加着重号词的词性和作用。1.君其以垂棘之璧与屈产之乘赂虞公。--其:语气词,表示祈使语气,可译作"请"。2.夫虞之有虢也。--之:连词,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3.弥子矫驾君车以出。--以:连词,连接状语和中心词,可译作"而"。§12.---------------解释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的意义。1.未穷青之技。--穷:穷尽、穷究。2.遂辞归。--辞:告别,辞别。3.饯于郊衢。--饯:以酒食送行。4。响遏行云。--遏:遏止。5.薛谭乃谢求反。--谢:道歉。反:返回,后作"返"。6.匮粮。--匱(kuì:竭尽,缺乏。7.鬻歌假食。--鬻,卖。假,借,这里指求食。8。而余音绕梁欐。--欐(1ì:屋梁。9。三日不绝。--绝:停止。.10.遽而追之。--遽(jù:迅速,急忙。11.乃厚赂发之。--赂:赠送财物。发:派遣,遣送,这里指让韩娥回乡。12。尔先学不瞬。--瞬:眨眼。13。虽锥末倒眦而不瞬也。--末,末端,末梢,这里指锥尖。倒,"到"的借字。眦,眼眶。14.浸大也。--大:形容词用作动词,变大。15.而悬不绝。--悬:悬挂,吊挂。16.而坠于地。--坠:落下。17.飞卫之矢先穷。--穷:用尽。18.飞行以棘刺之端扦之。--扦:抵御,抵挡。19.若此者绝尘弭辙。--弭(mǐ:消除。20.可告以良马。--告:告诉,教诲。21.请见之。--见:召见。22.一至于此乎。--一:专心,专一。23.在其内而忘其外。--在:省察,注重。§13.---------------(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的意义。1.王错谮之于魏武侯。--谮(zân:进谗言,说坏话。2.吴起抿泣而应之曰。--抿(mǐn:拭,抹。3.可以王。--王(wàng:名词用作动词,称王。4。有间,西河毕人秦。--有间(jiàn:不久。5.扶而道苦之。--道:名词作状语,在路上。苦: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受苦。6.酒醒而诮其子曰。--诮(qiào,责备。7。孽矣。--孽:动词,作孽,制造灾祸。8.擁水暴益。--暴:突然。益:上涨,后作"溢"。9.故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悖:逆,违背事理。10.世易时移。--易,变化。移:推移。11.或言。--或:无定代词,作主语,有的人。12.君,不肖君也。--不肖(xiào:不贤,不成材。13.任座趋而出。--趋:快步走。14。次及翟黄。--次:按照顺序。及:轮到。15.其臣之言直。--直:坦率,直接。16.可反欤。--反:后作"返",动词使动用法,使……返回。17.而不敢远其死。--远:形容词用作动词,远离。18.文侯微翟黄则几失忠臣矣。--微:如果没有。19.上顺乎主心以显贤者。--显: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尊显。(二说明下列句.中加着重号词的词性和作用。西河之为秦取不久矣。--之:连词,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14.---------------(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的意义。1.臣请奏其效。--奏,陈述、说明。2。恶有不战者乎。--恶(wū:疑问代词,哪里。3。言语相结。--结,缔结,这里指缔结、建立某种关系。4.不可胜理。--胜(shēng:尽、全部。5。效胜于战场。--效:取得。6.常欲坐而致之。--致:使……到来。7.诎敌国。--诎(qū: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屈服。8。子元元,臣诸侯。--子:名词使动用法,使……成为(自己的子女。元元:平民,百姓。臣:名词使动用法,使……成为(自己的臣子。9.皆惛于教。--惛,糊涂,混乱。10.大臣强谏。--强(qiǎng:副词,竭力。11.老妇恃辇而行。--恃:依靠。12.少益老食。--少:程度副词,略微。13.和于身也。--和:安适,舒适。14.没死以闻。--闻:动词使动用法,使……听见,这里指禀告。15.祭祀必祝之。--祝:祷告。16。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以:认为。17.使人属孟尝君。--属(zhǔ:嘱托,后作"嘱"。18.食以草具。--食(sì:动词使动用法,给……吃。19.过其友曰。--过:拜访。20。孟尝君客我。--客:名词意动用法,认为……是客。21.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给:供给。22。孟尝君怪之。--怪: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奇怪。23.沈于国家之事。--沈:沉溺,后作沉。24.驱而之薛。--之:动词,至……去。.25.衣冠而见之。--衣冠:名词用作动词,穿好衣服,戴好帽子。26.美人充下陈。--充:充满。27.不拊爱子其民。--拊(fǔ安抚。子:名词意动用法,把……当作(自己的子女。28.后期年。--期(jī年:一周年。(二说明下列句中加着重号词的词性和作用。1.以大王之贤。--以:介词,引进动作行为凭借的对象,可译作"凭借"。之:连词,连接定语与中心语。2.夫徒处而致利。--夫:语气词,放在句首,用来引发议论。3.迷于言,惑于语。--于,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4.则为之计深远。--为(wěi:介词,表示动作行为为谁而发,可译作"替"。§15.---------------(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的意义。1.秦王不说。--说(yuâ:高兴,后作"悦"。2.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因:副词,于是。3.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广:扩充。4.岂直五百里哉。--直:范围副词,仅仅。5.奏王怫然怒。--怫然:愤怒的样子。6.白虹贯日。--贯:穿过。7。苍鹰击于殿上。--击:扑击。8.奏王色挠。--挠(náo:屈服。9.寡人谕矣。--谕:明白,理解。10.形貌昳丽。--昳(yì丽:美丽。11.朝服衣冠。--朝:早晨,时间名词作状语。服:穿戴。12.徐公何能及君也。--及:比得上。13.吾妻之美我者。--美: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美。14.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面:名词作状语。15.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谤:指出别人的过失。16.臧文仲欲以辞告。--告:请求,这里指向对方请罪。17.所以御乱也。--御:阻止。18.寡君不佞。--不佞(nìng:谦辞,不才。19.何恃而不恐。--恃,倚仗。20.必不泯其社稷。--泯:泯灭。21.重之以婚姻。--重(chïng:进一步,加深。22.国民之殄病是待。--病:饥饿。23.戾于敝邑。--戾:至,到达。24。民羸几卒。--羸(1ãi:瘦弱。25.以纾执事。--纾:缓解。(二说明下列句中加着重号词的词性和作用。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以: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条件,可译作"用"。2.安陵君其许寡人。--其:语气词,表示委婉语气。3.轻寡人与。--与:语气词,表示疑问。4.虽千里不敢易也。--虽:连词,表示让步关系,可译作"即使"。5.以头抢地尔。--尔:语气词,可译作"罢了"。6.徒以有先生也。--以:连词,因为。7。皆以美于徐公。--于:介词,引进比较的对象,可译作"比"。8。其为选事乎。--其,语气词,表示委婉的语气,可译作"难道"。§16.---------------(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的意义。1.不然,令尹其不免乎。--然:代词,这样。免:免除(祸难。2.殆必亡者也。--殆:情态副词,表示猜度,大概。3.无一日之积。--积:积储,这里指储藏的粮食。4.至于今秩之。--秩:常规。名词意动用法,把……当作常规。5.而我取富焉。--焉:兼词,相当于"于是",其中"是"指代"百姓家中无财物"这件事。6.是不先恤民而后己之富乎。--先:动词意动用法,以……为先。后:动词意动用法,以……为后o7.民之羸馁。--羸(1ãi:瘦弱。馁(něi:饥饿。8.日已甚矣。--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9.道殣相望。--道:名词作状语,在路上。殣(jǐn:路上饿死的人。10.民无所放。--放(fǎng:依靠。11.溃而所犯必大矣。--溃:水冲破堤防。犯:侵害。12.成不礼于穆。--礼:名词用作动词,以礼待人。13.子常为政,而无礼不顾甚于成、灵。--甚:超过,胜过。14.厉王虐。--虐:残暴。15.民不堪命矣。--堪:经爱得住。命:政令。16.是障之也。--障:名词用作动词,堵塞。17.善败于是乎兴。--兴:体现。18.其与能几何。--与:动词,赞成,赞许。19.使越于诸侯。--越:传播,远扬。20.宜及于难。--及:超上,遭到。21.而修武之德。--修:研究,学习。22.将弔不暇。--弔:忧虑。(二说明下列句中加着重号词的词性和作用。1.归以语其弟。--以:连词,连接前后两个动作,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作"来"。2.夫古者聚货不妨民衣食之利。--夫:句首语气词,表示发议论,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3.夫民心之愠也。--之:连词,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4.其独何力以待之。--其:语气词,表示委婉的反问,可译作"怎么"。5.川壅而溃。--而:连词,可译为"就"。§17.---------------解释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的意义。1.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从(zîng:及物动词使动用法,使……跟随。2.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戮力:并力,合力。3.令将军与臣有郁。--郤(xì:"隙"的借字,缝隙,嫌隙,指感情上的裂痕。4.范增数目项王。--数,屡次。5.因击沛公于坐,杀之。--坐:座位。6.此迫矣。--迫,紧急,危急。7.哙即带剑拥盾人军门。--拥:持。8.嗔目视项王。--嗔(chēn目:睁大眼睛,指怒目而视。9.沛公起如厕。--如:往,到……去。10.会其怒。--会:适逢,正碰上。11.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猗。--置:放弃,留下。12.度我至军中,公乃人。--度(duï:猜测,估量。13.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诛杀:含有判罪杀死的意思。14.尽散饮食飨士。--飨(xiǎng士:以酒食犒劳士兵。15。令即墨富豪遗燕将。--遣(Wâi:赠给。16.而灌脂束苇于尾,烧其端。--束:缚,捆扎。17.牛尾炬火光明炫耀。--炫耀:兴亮耀眼。18.齐人追亡逐北。--亡:逃跑。北:败逃。19.鲍叔遂进管仲。--进:推荐,推举。20.一匡天下。--匡:匡正。21.尝与鲍叔贾。--贾(gǔ:做买卖。22.分财利多自与。--与:给与。23.吾尝三战三走。--走:跑,这里指逃跑。24.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羞:形容词意动用法,耻: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耻。25,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多:看重,赞许。§18.---------------(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的意义。1.数使诸侯。--数(shuî,屡次,多次.2.沈湎不治。--沈湎(chãnmiǎn沉湎于饮酒享乐。沈,后作"沉"。3.齐王使淳于髡之赵请救兵。--之:动词,到……去。4.十岁不得调。--调:指升迁。5.欲自免归。--免:辞职。6.乃请徒释之补谒者。--徒:调动。7.卑之,毋甚高论。--卑:形容词使动用法,使……低微。8.陛下以绛侯周勃何如人也?--以:动词,认为。9.然其敝徒文具耳。--徒:徒然,空。10.徐行。--徐:慢慢地。11.具以质言。--具:全,皆,质:诚。12.单于募降者赦罪。--募:招募。13.律前负汉归匈奴。--负:背弃。归:归顺。14.畔主背亲。--畔:"叛"的借字,背叛。15.独匈奴未耳。--独:范围副词,只有。16.律知武终不可胁。--胁:逼迫。17.单于愈益欲降之。--降:动词使动用法,使……投降。18.乃幽武。--幽:囚禁。19.绝不饮食。--饮食,动词使动用法,使……喝水吃饭。'20。天雨雪。--雨雪:下雪。雨,动词。21.武卧齧雪。--齧(niâ:吃。22.杖汉节牧羊。--杖:名词用作动词,拿着,拄着。23.给其衣食。--给(jǐ:供给。24.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也。--食(sì:动词使动用法,给……吃。衣(yì:名词使动用法,给……穿。25.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农:名词用作动词,从事农业生产。26.则离乡轻家。--轻,形容词意动用法,把……看得很轻。27.不待轻煖。--煖:"暖"的异体字。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