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从金融危机至今宏观调控过程及效果摘要:宏观调控是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一种调节与控制,是保证社会再生产协调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社会主义国家管理经济的重要职能。在尊重市场调节的前提下进行,弥补了市场调节的不足,由我国社会主义的性质所决定。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共同富裕目标要求国家必须发挥宏观调控的职能。本文在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至今分析我国在此期间和至今过程中宏观调控的发展及其作用、效果。关键词:宏观调控;中国;金融危机;一、金融危机以来的宏观调控历程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经历了两轮完整的宏观调控过程,起始时间分别为2008年第四季度至2010年第三季度和2010年第四季度至2011年末。2011年末以来,进入当前尚在实施过程中的一轮宏观调控。第一阶段: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组合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严重影响美国经济并形成了波及全球的负面冲击,最终演变为国际金融危机。由于欧美地区经济明显下滑,外需大幅收缩导致经济增长放缓,四季度贸易出口额负增长,出口型中小企业出现倒闭,农民工从东南沿海大批返乡,CPI快速回落。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宏观调控重点由前期的双防”调整为保增长”,调控政策组合转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组合。这一时期,财政政策的作用凸显,采取的举措包括出台了4万亿元投资的经济刺激计划,通过扩大政府投资带动投资需求保持较快增长;出台多项旨在扩大居民消费的税收和财政补贴政策,包括减半征收小排量汽车购置税,减免住房交易相关税收,补贴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汽车家电以旧换新和农机具购置等,一些地方还推出了消费券;通过增值税转型由试点推向全国等措施,形成减税的效果等。货币政策一方面运用准备金率和基准利率工具进行扩张操作,2008年9月-12月连续进行下调操作,到年末准备金率下降到15%,贷款基准利率下降到5.31%;另一方面配合4万亿元投资计划,扩大信贷投放,2009年全年新增贷款9.6万亿元,增长近1倍。扩张性的宏观政策操作在应对危机的负面影响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发达经济体经济复苏乏力的情况下,我国GDP增速在2009年第一季度触底后的四个季度持续回升。但是,这一时期货币的过度扩张,构成了后一时期通胀压力的重要来源。第二阶段:应对通货膨胀的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组合2010年,CPI持续上升并在10月超过104,出现了新一轮通货膨胀,同时,经济增速自二季度起有所回落。在这种形势下,宏观调控重点转向稳物价:开始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组合。这一轮宏观调控一方面通过货币政策的紧缩抑制总需求的扩张。存款准备金率自2010年初开始上调,到2011年6月达到21%的历史最高水平,贷款基准利率到2011年7月上调到6.56%;另一方面通过财政补贴、减免收费等政策措施降低农副产品的生产、流通成本,保障供给,以及降低物价上涨对困难群体基本生活的负面影响。此外,房地产调控也是这一时期宏观调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以抑制房价过快上涨为
目标,出台了限购及住房信贷的一些限制性政策。在宏观调控政策的作用下,CPI和PPI涨幅自2011年8月起逐月回落,价格总水平过快上涨的势头得以扭转。房地产调控的效果也开始显现,多数城市房价环比下降,表明投资性需求得到了明显抑制。第三阶段:稳增长的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组合到2011年末,物价水平已经明显回落,但同时,经济增速自2011年起形成了逐季回落的态势,特别是今年以来降幅扩大。从外部环境来看,由于欧债危机的负面影响逐步显现,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国内来看,投资和消费增长均呈现放缓的趋势,前期货币紧缩的滞后效应逐渐显现。在这种情况下,2012年尽管仍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但政策的具体涵义和操作均有所改变。9月国家发改委集中批复总投资规模超过1万亿元的交通项目,表明财政政策的积极度将较2011年大为提升。货币政策方面,2011年12月以来已三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今年6月和7月连续下调基准利率并扩大了利率浮动区间,表明宏观政策由应对通胀的紧缩性操作转向支持经济增长的扩张性操作。此外还实施了减轻小微企业税费负担、鼓励民间投资、促进消费的一系列政策,宏观调控进入了应对经济下行风险的扩张性操作阶段。二、金融危机背景下宏观调控的主要特点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三个阶段的宏观调控历程,集中体现了这一时期宏观调控不同于以往的一些特点。(一)发挥发展政策、体制改革与宏观调控的协同作用金融危机以来我国的宏观调控实践,显示出不拘泥于理论意义上宏观调控服务于短期总量平衡的特点,注重宏观调控措施与中长期发展政策、各项体制改革的结合,产生协同作用。例如,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轮宏观调控中,扩大消费的政策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并产生了促进消费增长的良好效果,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十二五”建立扩大消费的长效机制这一中长期发展战略举措;在推进4万亿元经济刺激计划的过程中,为提升地方政府筹资能力,在体制上做出了突破,开始发行地方政府债;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推进过程中充分考虑汇率变动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在应对危机负面影响期间,保持人民币汇率相对稳定,随着经济状况好转,适时推进改革;最近的一轮调控中,又将存贷款基准利率的下调与扩大利率特别是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改革措施相结合。这些宏观调控结合发展政策、体制改革的做法,充分考虑了我国处于体制转轨时期、结构矛盾和体制问题仍然突出的现实,通过一系列结合点,使短期目标与中长期目标更具统一性,短期政策与中长期政策良性互动。(二)采用非常规的危机管理模式2008年四季度正式启动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宏观调控,属于危机管理的范畴,因此具有不同于常规宏观调控的一系列特征。一是采取短期内集中出台经济刺激政策的做法。在2008年9月-12月,我国集中出台了多项重要的宏观调控举措。包括在短短4个月内完成了存款准备金率下调2.5个百分点、贷款基准利率下调2.16个百分点的货币政策操作;在11月公布4万亿元投资的经济刺激计划;同月三部委发布《关于全国推广家电下乡工作的通知》,推出刺激消费的政策措施。在危机管理中,放弃常规宏观调控预调微调”的做法,及时果断推出刺激政策,是十分必要的,也被危机后我国经济增长快速回升证明是正确的选择。
二是更加倚重政府可动用资源的作用。以中央财政出资1.18万亿元带动的4万亿元投资计划,是危机时期投资需求得以扩张并带动经济增长回升的重要保障。在投资风险上升、市场信心不足等不利因素抑制私人投资增加的条件下,政府投资的增加能够有效填补缺口,同时也能发挥提振信心、改善预期的作用。三是促进消费的政策领域宽、受惠面广。以汽车家电下乡、以旧换新为主体的鼓励消费政策,覆盖了居民耐用消费品的主要品种,惠及全体城乡居民。这种对政策补贴条件、对象较少限制的做法,也是危机期间提升政策效果的有效方式。(三)在政策工具方面有所创新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轮调控中,政策工具的创新也是一个突出的特点。在4万亿元经济刺激计划推出后,地方政府配套资金的筹集上,出现了多项工具创新。一是通过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为政府投资项目融资的方式。在地方财政负债受限的体制下,地方融资平台通过银行贷款、发行债券等方式筹集的资金有力地支持了政府投资项目的实施。另一方面,地方融资平台快速发展中隐含的风险因素,也得到了重视并强化了监管。二是中央代发地方债方式。由中央代发地方政府债券,能够解决地方政府投资资金不足的问题,同时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风险的防控。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扩大内需而实施的一系列鼓励消费的政策措施中,也有诸多创新性工具,除了全国性的财政补贴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汽车家电以旧换新的政策等,一些省、市政府还推出了消费券、培训券、旅游消费券等新的政策工具。(四)实施差别化政策措施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经济刺激计划制订和实施过程中,体现出了政府特别注重区别对待和有保有压,根据实际经济情况实行差异化政策的特点。一方面表现在产业、领域上的差别化,如财政政策方面,明确要求新增投资要向岂农”、民生、社会事业等薄弱环节倾斜,支持节能环保和自主创新等产业领域的投资;货币政策方面,提出加强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有效缓解农户和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严格控制对两高”行业、落后产能和产能过剩行业的贷款等。另一方面表现在区域上的差别化,财政政策实施中要求新增投资在空间分布上优先欠发达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这些差别化的政策有助于在促进经济从危机影响中恢复较快增长的同时,起到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作用。三、金融危机背景下宏观调控的经验总结2008年以来,我国实施的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和抑制通货膨胀的政策措施是较为有效的,相比改革开放以来前五轮的宏观调控有了较大的进步。通过对此轮宏观调控的具体政策、实施情况及其主要特点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几点经验启示。(一)政策及时性是取得预期调控效果的保障近年宏观调控政策的及时性表现在两个主要方面。一是政策决策的及时性。在应对金融危机的一轮调控中,在2008年中期,中央就提出了将宏观调控目标从双防'转向.保一控:并在四季度再转为保增长”,同时将年初提出的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调整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政策的及时转向保证了2009年和2010年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其后应对通胀的调控中,2010年四季度,CPI上升到104.4,中央随即明确了宏观调控由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转向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把稳定物价总水平放在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集中出台紧缩性货币政策,由此
有效控制了物价的继续快速攀升,并在2011年底到2012年初实现了平稳回落。二是政策实施落实的及时性。中央政府通过五年规划的项目规划和之前预留的项目储备,在实际操作中推进了宏观政策的快速实施,确保了宏观调控取得预期效果。(二)总量政策与结构政策结合使用从理论上来说,宏观调控的重点目标是熨平短期经济波动,主要采取的政策是总量调控政策。但是,对于新兴加转轨的我国而言,结构调整和体制转轨的任务十分艰巨,因此在宏观调控过程中必然要求兼顾经济平稳运行与结构合意调整的双重目标,近年来的调控较好践行了这一目标原则。2008年开始,针对外部冲击造成的国内经济呈现下滑趋势的问题,中央政府积极调控经济总量,通过财政货币政策操作刺激经济在短期内企稳回升。同时推出一系列结构政策,着力增强经济持续发展的后劲。包括在4万亿投资计划中,民生工程、农村基础设施、重大基础设施,医疗卫生与文化教育、生态保护以及自主创新与结构调整成为投资的主要方向;通过结构性减税切实减轻中小企业和中低收入者的税收负担等。此外,还推出十大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探索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主体产业动力。这些结构性政策,着眼于影响我国经济长期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大力推动要素投入结构、产业结构和需求结构的整体调整,为经济的长期稳定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三)既重视需求管理也重视供给管理国际金融危机后启动的一轮危机管理式”调控,兼具熨平短期经济波动和促进长期经济企稳的任务。因此,中央政府在调控过程中注重需求管理与供给管理的协调使用,较好地解决了保持经济增长、熨平经济波动和稳定物价总水平之间的关系。金融危机发生后,在外部需求大幅收缩的情况下,为了在短期内促进经济企稳回升,中央政府果断采取了扩大内需的政策,通过扩张投资需求拉动经济复苏,并采取多项补贴措施持续扩大城乡消费需求。与此同时,一系列供给管理措施也陆续出台,包括稳定提高居民收入、鼓励技术创新、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等,为实现经济持续发展提供动力基础。在应对通货膨胀压力上升的过程中,中央政府既采取了控制货币等需求管理的措施,也采取了发展生产、保障供应、搞活流通、加强监管等供给管理措施,对于抑制总体物价水平频繁波动和过快上涨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四)注重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我国正处在体制转轨和社会转型的关键阶段,经济社会结构处于剧烈变动时期,收入分配格局有待改善,社会保障体系继续完善,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逐步增多。这些问题不仅关系到社会稳定,还关系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008年出台的经济刺激计划通过加大公共财政支出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改善社会公共服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