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文言文练习(Word版)_第1页
七年级语文文言文练习(Word版)_第2页
七年级语文文言文练习(Word版)_第3页
七年级语文文言文练习(Word版)_第4页
七年级语文文言文练习(Word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七年级语文文言文练习(Word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练习1.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回答问题。【甲】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乙】某氏园中,有古木,鹊巢其上,孵雏将出。一日,鹊徊翔其上,悲鸣不已。顷之,有群鹊鸣渐近,集古木上,忽有二鹊对鸣,若相语状,俄而扬去。未几,一鹤①黄空而来,"咯咯"作声,二鹊亦尾其后。群鹊见而噪,若有所诉。鹳又“咯咯"作声,似允所请。鹤于古木上盘旋三匝,遂俯冲鹊巢,衔一赤蛇吞之。群鹊喧舞,若庆且谢也。盖二鹊招鹳援友也。【注】①鹳:一种凶猛的鸟。(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狼洞其中洞:洞口B.乃悟前狼假寐寐:睡觉C.鹊巢其上巢:筑巢D.集古木上集:停息、聚集(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群鹊喧舞,若庆且谢也。(3)【甲】文中的狼贪婪、凶狠、狡诈,【乙】文中的鹊是怎样的呢?【答案】(1)A(2)①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笑料罢了。②喜鹊们欢呼起舞,像在庆祝,并(向鹳)致谢。(3)①有情义,乐帮助;②会动脑;③善求助,④懂感恩。【解析】【分析】(1)先要大致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弄清句子意思,依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依据语境判断字词意思。A.洞:名词活用作动词,打洞。故选A。(2)①重点词语:变诈:诡诈;止:只是;句意: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笑料罢了;②重点词语:谢:致谢。句意:喜鹊们欢呼起舞,像在庆祝,并(向鹳)致谢。(3)疏通文字,了解内容,根据故事情节,抓住鹊的行为表现的描写,理解形象,最后体会文章所说明的道理。故答案为:⑴A;⑵①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笑料罢了。②喜鹊们欢呼起舞,像在庆祝,并(向鹳)致谢;⑶①有情义,乐帮助;②会动脑;③善求助,④懂感恩。【点评】⑴解答此题可采用联想(联想课文原句)推断、语言结构推断、辨析词性推断、语法分析推断、语境分析推断、邻字帮助推断等方法。⑵翻译的基本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具体方法:"留”,就是保留,保留一些不需要翻译的名词。“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补”,就是增补,补充省略的成分。“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对诗句的理解。结合语境认真分析即可。⑶本题考查文章主题情感,要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回答。【附参考译文】【乙】某人的花园里,有一株古老的树,喜鹊在上面筑巢,快孵出幼鸟了。一天,一只喜鹊在巢上来回飞翔,不停地悲伤鸣叫。一会儿,成群的喜鹊都渐渐闻声赶来,聚集在树上,忽然两只喜鹊在树上对叫,像在对话一样,不一会儿扬长而去,不久,一只鹳从空中飞来.发出“咯咯”的声音,两只喜鹊也跟随在它后面。喜鹊们见了便喧叫起来,好像有事在诉说。鹳又发出“咯咯”的叫声,似乎在答应喜鹊的请求。鹤在古树上盘旋了三圈,使向鹊巢冲了下去,叼出一只红蛇并吞了下去。喜鹊们欢呼起舞,像在庆祝,并(向鹳)致谢。原来两只喜鹊是去找鹳来救朋友的啊!2.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甲】周公诫子成王封伯禽于鲁。周公诫之曰:“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夫此六者,皆谦德也。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欤?”【乙】诸葛亮《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非学无以广才悲守穷庐又相天子(2)这两篇短文都是告诫子孙的文章,但中心内容不同。其中【甲】文周公告诫儿子伯禽的中心内容是:;【乙】文诸葛亮告诫儿子的中心内容是:。(3)将下列句子译为现代汉语。夫此六者,皆谦德也。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4)【乙】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这两句话是:,【答案】(1)见闻广博,记忆力强;增长;陋室;辅佐(2)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轻视人才;要立德、修身(3)①这六点都是谦虚谨慎的美德。②(如果)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最终就会像枯枝落叶般一天天衰老下去。这样的人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只有悲伤地困守在自己的穷家破舍里,又怎么来得及!(4)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解析】【分析】(1)①句意为:见闻广博,记忆力强,却用浅陋来保持,这是聪明。博闻:见闻广博,记忆力强;句意为:如果不刻苦学习就不能增长自己的才干。才:才干;句意为:等到悲凉地守着贫穷的小屋。庐:陋室;句意为:又身兼辅助天子的重任。相:辅佐;(2)阅读甲文,了解内容可知,诸葛亮告诫儿子的中心内容是:要立德、修身;乙文周公告诫儿子伯禽的中心内容是: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轻视人才。(3)①重点词有:博闻强记,见闻广博,记忆力强。浅,浅陋。句意为:见识广博,并用浅陋来保有它的人,必定智慧。②重点词有:夫,句首发语词,不翻译;才,才能。句意为:要学得真知必须使身心在宁静中研究探讨,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的学习中积累起来的。(4)甲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做“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这两句话是: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故答案为:⑴见闻广博,记忆力强;增长;陋室;辅佐;⑵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轻视人才;要立德、修身;⑶①这六点都是谦虚谨慎的美德。②(如果)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最终就会像枯枝落叶般一天天衰老下去。这样的人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只有悲伤地困守在自己的穷家破舍里,又怎么来得及!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点评】⑴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学生一要注重平时的积累,结合所学课文语境积累常用的实词的意思和所运用的具体语境以及所属词性或语法功能;二要关注所做试题选文的语境,以及所给比较选项的语境,在具体语境下理解比较,即可得出答案;⑵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来分析即可;⑶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做该题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⑷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答题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即可。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甲】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乙】孔子观于周庙,有敧①器焉。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谓何器也?"对曰:“此盖为宥座②之器。"孔子曰:"闻宥座器,满则覆,虚则敧,中③则正,有之乎?"对曰:“然。"孔子使子路取水试之,满则覆,中则正,虚则敧。孔子喟然而叹曰:"呜呼!恶④有满而不覆者哉!”(《韩诗外传》)【注】①敧(qT):倾斜。②宥(y6u)座:座位右边。"宥”通"右”。③中:这里指装水到一半。④恶(wu):哪里,怎么。(1)给下面两个句子划分停顿。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使子路取水试之(2)解释下列划线的字词。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择其善者而从之者孔子观于周庙虚则敧(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汉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恶有满而不覆者哉!(4)这几段文字内容都与学习有关,谈的都是学习方面的问题。【乙】文中孔子“恶有满而不覆者哉”的感叹给了我们的启示是。【答案】(1)①好之者/不如乐之者②孔子/使子路取水试之(2)以......为乐;优点;参观;空(3)①几个人一起走,一定有可以成为我老师的人。②怎么会有满而不颠覆的呢?(4)态度;做人要谦虚谨慎,不要狂妄自大,骄傲自满【解析】【分析】(1)本题划分技巧:①句子成分划分:主谓宾定状补;②关联词划分;③介词划分:而、以、于等。①好之者(主语)/不如乐之者(谓语)。②孔子(主语)/使子路取水试之。(2)①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喜爱学习的人比不上以此为乐的人。乐,词类活用,意动用法,以••••••为乐。②择其善者而从之者: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善"是一词多义:善良,好,擅长。“者”:用在形容词、动词或形容词性词组、动词性词组后面,表示有此属性或做此动作的人或事物。善者:优点。③孔子观于周庙:孔子参观周庙。"观"是一词多义:景观景色,观看参观。④虚则敧:空了就会斜着。"虚"是一词多义:空的,不真实的,不自满,衰弱等。(3)本题翻译赋分点:①行,走。师,老师。②恶,怎么。覆,颠覆。(4)①内容概括,三则材料主题:第一则材料从知之者、好之者、乐之者三个比较中谈要以学习为乐,乐学态度,。第二则材料从以身边人为师,以身边人为鉴角度谈要向身边人学习,随时学态度,。第三则材料则以比喻的方法,从满则覆,虚则敧,中则正角度谈要谦虚,虚心学态度。三则态度都谈学习态度。②启示类习题一般答题语言:告诉我们某个道理,告诉我们要如何,告诉我们不要如何。恶有满而不覆者哉:怎么会有满而不颠覆的呢?这里采用比喻手法,“满”指狂妄自大,“覆”指失败。启示:告诉我们狂妄自大会导致失败,所以要谦虚,不要自大骄傲自满。故答案为:⑴①好之者/不如乐之者②孔子/使子路取水试之⑵①以••••••为乐;②优点;③参观;④空⑶①几个人一起走,一定有可以成为我老师的人。②怎么会有满而不颠覆的呢?⑷态度;做人要谦虚谨慎,不要狂妄自大,骄傲自满【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句子意思读不懂的时候,也可根据虚词、对话、修辞、句子结构成分、文言文固定格式、习惯句式等断句。⑵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⑶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⑷本题考查文章的阅读启示,这类试题要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联系文章的中心作答。要做到观点鲜明、内容具体、条理清晰、头头是道、自圆其说。【附参考译文】【甲】孔子说:“懂得学习的人比不上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比不上以此为乐的人。”选择别人的优点去学习,他们的缺点(如果我有)就去改正它。【乙】孔子参观周庙,看到倾斜的器皿。孔子问守庙的人说:“这是什么东西呢?”守庙的人回答说:“这是座位右边的器皿。”孔子说:“我听说右座之器盛满水就会倾覆,空了就会斜着,水装到一半时就会垂直,是这样的吗?”守庙人回答说:“是这样的。”孔子让子路取水来试,果然水满便倾覆,装到一半时就垂直而立,空了就会斜着。孔子长叹道:“哎呀,哪里会有满而不倾覆的呢!”子路问:“请问持满有方法吗?”“持满的方法,压抑然后使之减损。”4.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甲】穿井得一人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选自《吕氏春秋》)乙】犀怪余乡延溪①有石犀牛,其来颇久。近岁居民艺②。麦,被邻夜食几尽。牛主惧其讼己,乃故言曰:”早见收儿,吉石犀牛汗如喘,又口有余青。食邻麦者,殆是乎?”众皆信然,谓石犀岁久成怪。于是艺麦家持石往断犀足不复疑邻牛云。嗟夫,邻牛食麦,石犀受击。石犀之形,以一击坏,而名亦以众口神。凡事何可不揆诸理?【注】①延溪:地名,在湖南桃源东。②艺:种植。(选自《雪涛小说》)(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及其家穿井闻之于宋君乃故言曰(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食邻麦者,殆是乎?(3)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2处)(4)【甲】、【乙】两文讲述了一个类似的道理,请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分析。【答案】(1)等到;使……听到;故意(2)吃邻居家麦子的(东西),大概就是它吧?(3)于是艺麦家持石往/断犀足/不复疑邻牛云。(4)两文都讲述了只道听途说,不加求证,就信以为真的事。【甲】文中,丁氏的“吾穿井得一人”经国人传言后,发生了变化,到宋君那里则变成了丁氏穿井挖到了一个人,仅仅是他人的传言,没有亲耳听到,没有思考,就信以为真。【乙】文牛主惧其讼,嫁祸于石犀牛,“众皆信然”,艺麦家信以为真,断犀足,不疑邻牛。艺麦家轻信牛主之言,不作分析,不加考证,结果出现误断。【解析】【分析】⑴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句意: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及:至I」、等到;句意:一直传到宋国国君的耳朵里。闻:使……听到;句意:于是故意说道。故:故意。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做该题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义为辅。句中重点词语有:食:吃,殆;大概;句意为:吃邻居家麦子的(东西),大概就是它吧?⑶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作答时,一定要在正确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根据前后词语之间的语义联系来划分停顿。有了一定的积累以后可以根据语感直接作答。这个句子的意思是:于是种麦子的这家人把犀牛的腿打断了,不再怀疑邻居家的牛。故停顿应为:于是艺麦家持石往/断犀足/不复疑邻牛云。⑷本题考查比较阅读,找出共同点,分析其类似的道理。两文都讲述了只道听途说,不加求证,就信以为真的事。【甲】文中,丁氏的“吾穿井得一人”经国人传言后,发生了变化,到宋君那里则变成了丁氏穿井挖到了一个人,仅仅是他人的传言,没有亲耳听到,没有思考,就信以为真。【乙】文牛主惧其讼,嫁祸于石犀牛,“众皆信然”,艺麦家信以为真,断犀足,不疑邻牛。艺麦家轻信牛主之言,不作分析,不加考证,结果出现误断。故答案为:⑴等到;使听到;故意;⑵吃邻居家麦子的(东西),大概就是它吧?⑶于是艺麦家持石往/断犀足/不复疑邻牛云;⑷两文都讲述了只道听途说,不加求证,就信以为真的事。【甲】文中,丁氏的“吾穿井得一人”经国人传言后,发生了变化,到宋君那里则变成了丁氏穿井挖到了一个人,仅仅是他人的传言,没有亲耳听到,没有思考,就信以为真。【乙】文牛主惧其讼,嫁祸于石犀牛,“众皆信然”,艺麦家信以为真,断犀足,不疑邻牛。艺麦家轻信牛主之言,不作分析,不加考证,结果出现误断。【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重点文言实词的意义。解答本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推断词语的意思。词语所在的句子的理解。⑵本题考查的是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⑶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此题要了解断句的一般规律,可以利用其中的名词、代词、虚词、固定短语、句式,修辞等作为突破口,寻找断句之处。还要读懂文句的意思,结合上下文进行判断。断完要通读一遍,看是否有不合情理之处。⑷本题考查短文所蕴含的道理,答题时应注意,在准确理解词义,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大局之间的联系,依据体感要求来概括重点作答。5.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小题狼蒲松龄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浪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d^nd^nming屠大窘奔倚相向目似(2)解释下列划线词的意思。目似瞑,意暇甚②并驱如顾野有麦场④一狼洞其中3)把下边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其一犬坐于前(4)汉语里有关狼的成语比较多,请写出3个。(5)《狼》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答案】(1)ji&ng;yi;眈眈;瞑(2)神情;原来;看;打洞(3)①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②其中的一匹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屠户面前。(4)狼狈为奸、引狼入室、狼子野心、鬼哭狼嚎(5)面对像狼一样的邪恶势力,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最后胜利。【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掌握和正确书写能力。答题时应注意,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和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注意“眈眈、瞑”二字和看有关系,都是目字旁。(2)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的意思。课外文言文的词语解释既要充分调动知识积累,回忆该词的常用义,还要结合上下文来判断。意:名词,神情;故:名词,原来;顾:动词,看;洞:名词作动词,打洞。(3)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答题时应注意,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注意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连贯;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以及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等特殊句式的翻译。①关键词:禽兽、变诈、止、耳。句意: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②关键词,犬:像狗一样。句意:其中的一匹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屠户面前。(4)本题考查成语积累。成语大全中,有一部分是含有动物名称的成语、关于动物的成语。关于狼的成语有:狼心狗肺、狼烟四起、狼子野心、狼狈不堪、狼狈为奸、豺狼成性、豺狼当道、引狼入室、声名狼藉、杯盘狼藉、豺狼成性。(5)本题考查归纳文章的道理。《狼》是清代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描绘了贪婪、凶狠、狡诈的狼的形象。根据“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启示我们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能妥协退让,而要像屠夫一样勇敢斗争、善于斗争,这样才会取得胜利。故答案为:(1)①ji&ng;@y!;③眈眈;④瞑;(2)①神情;②原来;③看;④打洞;(3)①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②其中的一匹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屠户面前。(4)狼狈为奸、引狼入室、狼子野心、鬼哭狼嚎(5)面对像狼一样的邪恶势力,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最后胜利。【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掌握和正确书写能力。答题时应注意,字音字形题目,注意多音字,同音字,音形近似字,仔细辨析字音和字形的细微差别。难度大,涉及的知识点多,属于易错题目。可以从词性、意义、用法辨别读音。窘。jiong;倚,yi,都是第二声。(2)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答题时应注意,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洞: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打洞。(3)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答题时应注意,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无论是哪种方法,都应做到:忠实原文、语句通顺、表意明确、语气不变、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①变诈,巧变诡诈。几何,多少,这里是“能有多少”的意思。哉,语气词,相当于“啊”。止:只是。耳:罢了。②其一犬坐于前犬坐于前: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犬,名词作状语,像狗一样。(4)本题考查成语积累。答题时应注意,成语中蕴含着宝贵的文化财富,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中国古代物质文明的辉煌,了解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传统中华美德等众多方面。关于狼的成语很多,引狼拒虎:比喻引进另一种恶势力来抗拒原来的恶势力,其祸患将更甚。同“引虎拒狼”。鹰视狼顾:形容目光锐利,为人狠戾。鹰睃狼顾:形容目光锐利,为人狠戾。同“鹰视狼顾”。鹰挚狼食:比喻凶狠地攫取和吞没。(5)本题考查归纳文章的道理。答题时应注意,说明狼无论多么狡诈也不是人的对手,终归会为人的勇敢智慧所战胜。本文的主旨很清楚,就是最后一段作者的议论。文章是以狼为主来叙事的,并从狼自取灭亡的角度来归结故事的主旨的。【附参考译文】一个屠户傍晚回来,担子里的肉已经卖完了,只剩下骨头。屠户半路上遇到两只狼,紧跟着(他)走了很远。屠户感到害怕,把骨头扔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就停止了,另一只狼仍然跟从。屠户再次扔骨头,较晚得到骨头的狼停住了,之前获得骨头的狼又跟上来了。骨头已经没有了,可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户。屠户感到处境危急,担心前面后面受到狼攻击。他往旁边看了看发现田野中有个麦场,麦场的主人把柴草堆积在里面,覆盖成小山似的。屠户于是跑过去倚靠在柴草堆下,卸下担子拿起屠刀。两只狼不敢上前,瞪眼朝着屠户。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过了一会儿,蹲坐在那里的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户突然跳起来,用刀砍狼的头,又连砍了几刀把狼杀死。他刚刚想离开,转身看柴草堆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挖洞,想要从柴草堆中打洞来从后面攻击屠户。狼的身体已经钻进去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户从后面砍掉了狼的后腿,这只狼也被杀死了。他才领悟到前面的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引敌人的。狼也是狡猾的,而眨眼间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只是增加笑料罢了。6.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选自《陈太丘与友期行》)【乙】郭伋始至行部①,到西河美稷②,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道次迎拜。伋问:"儿曹何自远来?"对曰:“闻使君到,喜,故来奉迎。"伋辞谢之。及事讫,诸儿复送至郭外,问“使君何日当还",伋谓别驾从事③,计日告之。行部既还,先期一日,伋为违信于诸儿,遂止于野亭④,须期乃入。其为人若此。(选自《后汉书•郭伋传》,略有改动)【注】①郭伋(ji)始至行部:郭伋刚担任并州牧,首次出巡。行部,出巡。②西河美稷:地名。③别驾从事:部下官吏。④野亭:郊野外的亭子。(1)下列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元方入门不顾(理睬)B.则是无信(不讲信用)C.及事讫(完毕)D.先期一日(约定的期限)(2)下面划线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计日告之伋辞谢之B.伋为违信于诸儿遂止于野亭C.去后乃至屠乃奔倚其下D.相委而去人不知而不愠(3)下面对两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甲】文中陈元方从信用和礼貌两方面反驳他父亲的友人。B.【甲】文中"友人惭”的原因是:他失信在先,根本没有资格谩骂元方的父亲。C.【乙】文郭伋答应过儿童的事,按约履行,不食言。D.【乙】文中的儿童因为郭伋守信,所以夹道欢迎,欢送。(4)给下面句子划分节拍。(每句限划一处)元方入门不顾使君何日当还(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其为人若此。【答案】(1)A(2)A(3)D(4)①元方/入门不顾②使君/何日当还(5)①那人便问元方:“你父亲在吗?"元方答道:"等您好久都不来,他已经走了。"②郭伋做人的方法就像这样。【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A项元方入门不顾(理睬)解释错误,顾:动词,回头看。句意: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2)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要确定词语在本题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明确每组题目中这个词的正确解释或用法,再作比较,得出正确选项。A、都是人称代词,他们(儿童);B、介词,对,向/介词,在;C、副词,才/连词。于是,就;D、顺接连词/转折连词。故选A。(3)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归纳要点。要求提取、概括文章主要信息的能力。做这类题目,必须仔细阅读原文,逐句阅读提取相关的信息。郭伋刚到巡行部署上任时,到达西河郡美稷县时,有几百名儿童,每人骑着用竹子做的马,在道路旁边跪拜迎接。郭伋问:“孩子们为什么远道而来?”儿童们回答说:“听说使君到来,我们很高兴,所以来这里欢迎。”郭伋向他们表示感谢。D项“儿童因为郭伋守信”的说法没有根据。(4)本题考查文言句子划分节拍。文言语句的断句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常见的断句方法有:语法分析、对话标志、常见虚词、结构对称、固定句式等。可根据句意断句。①句意: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据此断句为:元方/入门不顾。②句意:使君什么时候再回来?据此断句为:使君/何日当还。(5)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注意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连贯;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以及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等特殊句式的翻译。关键词:尊君、不、待、去。句意:那人便问元方:"你父亲在吗?"元方答道:“等您好久都不来,他已经走了。”关键词:其、若、此。句意;郭伋做人的方法就像这样。故答案为:(1)A(2)A(3)D(4)①元方/入门不顾;②使君/何日当还(5)①那人便问元方:“你父亲在吗?”元方答道:“等您好久都不来,他已经走了。”②郭伋做人的方法就像这样。【点评】(1)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答题时应注意,解释文言文实词意义包括:重点动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同时注意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A项,顾:动词,回头看。(2)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答题时应注意,文言文中有一些词是一词多义,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在平时文言文的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一词。A项都是人称代词,他们(儿童),故选A。(3)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归纳要点。答题时应注意,根据题目要求,针对各个选项的说法准确把握意思,再还原到相关词句中去,逐项比对辨析正误。D项【乙】文中的儿童因为郭伋守信,所以夹道欢迎,欢送。说法有误。原因是“听说使君到来,我们很高兴,所以来这里欢迎”。(4)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划分节拍。答题时应注意,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和结构的对称。大多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根据主谓句成分划分①(主语)元方/入门不顾。②(主语)使君/何日当还。(5)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答题时应注意,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无论是哪种方法,都应做到:忠实原文、语句通顺、表意明确、语气不变、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①尊君在不(fou):你父亲在吗?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不,通“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去:走了。②其:郭伋;为人:做人的方法;若此:像这样。【参考译文】【甲】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出行,约定在中午。过了中午还没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七岁,在门外玩耍。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现在已经离开了。”朋友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乙】郭伋刚担任并州牧,首次出巡。到达西河美稷,有数百名儿童,各自骑着竹马,在道旁停留拜迎。郭伋问:“孩子们为什么远道而来?”儿童们回答说:“听说使君到来,我们很高兴,所以来这里欢迎。”郭伋向他们表示感谢。事情办完后,孩子们又将他送出城,并问“使君什么时候再回来”。郭伋告诉了部下官吏,算好了日子告诉他们。巡视后返回,比预计日期提前了一天,郭伋不想失信于孩子们,于是在野外亭中留宿,等到了约定日期才进城。他就是这样做人的。7.阅读课内文言文,完成练习。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诫子书②淫慢则不能励精年与时驰④非志无以成学(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3)下面对这篇文章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说明了“淡泊""宁静"是实现人生理想的基本要求,强调他们是与人的志向相关的。“学须静也”的“学”已经不只是一般的学习,而含有修养自己的人格和品德的意思,“静”也不只是单纯的宁静,而有淡泊名利的意味。“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从反面说明了“淡泊”“宁静”的重要性。“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表达了君子不与外界同流合污、独善其身的良好愿望。(4)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5)读了这篇文章,你受到了什么启发?【答案】(1)告诫;振奋,振作;消失,逝去;立志(2)①过度懒惰就不能振奋精神,暴躁就不能陶冶性情。②最后就像枯枝败叶那样,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到那时)守在自家的破房子里悲伤叹息,又怎么来得及。(3)D(4)告诫儿子要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并注意珍惜光阴,勉励他刻苦学习。(5)人在少年时期应该树立远大的志向,发愤图强,避免老了后悔。【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积累及语境可知,这几个词语的意思分别是:①告诫;②振奋,振作;③消失,逝去;④立志。其中,"驰"属古今异义词,"志"属于词类活用。(2)首先要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然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淫慢:放纵懈怠;励精:振作精神。故此句可以翻译为:①过度懒惰就不能振奋精神,暴躁就不能陶冶性情。②枯落:像枯枝败叶那样;接世:接世,接触社会,承担事务,对社会有益。这句话可以采取直译的方法,翻译如下:最后就像枯枝败叶那样,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到那时)守在自家的破房子里悲伤叹息,又怎么来得及。(3)ABC分析正确。D"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意思是:(到那时)守在自家的破房子里悲伤叹息,又怎么来得及。诸葛亮其实是在告诫儿子,如果你不趁年轻时抓紧学习,把时间白白浪费掉,那么到老了你后悔都来不及,因此,这句话是告诫儿子要珍惜时间。故选D。(4)从“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及“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可以看出诸葛亮告诫儿子要培养自己的品德,淡泊名利。从“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志无以成学”可以看出诸葛亮告诫儿子要树立明确的志向。从“非学无以广才”可以看出诸葛亮告诫儿子要刻苦学习。“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可以看出诸葛亮告诫儿子要珍惜时间。(5)在这篇文章里,诸葛亮告诫儿子要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并注意珍惜光阴。因此我们从中得到的启示是:人在少年时期应该树立远大的志向,发愤图强,避免老了后悔。这样的题,不必面面俱到,能从一个侧面谈启发即可。【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理解的能力。正确理解古文中字词的意思,是学生学习文言文必须要具备的能力。学习时一要熟读强记,二要用心关注古文中词语在用法上的变化,比如由本义引申为文中的意思,所要提醒的是,古文中有的字词在单独解释和翻译句子里意思往往略有差别,翻译句子要求句子通顺连贯,而字词解释则要求解释语境义。课文注释中提到的文言字词,考到的频率相当高,不可不记,做题时一定要按照注释中的字词解释答题。(2)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基本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3)本题考查文章中关键语句内涵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在理解句子字面意思的基础上,结合文章的内容与主旨,分析出其深层内涵。(4)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答这样的题,必须反复阅读文章,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用简洁、恰当的语言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本题考查个性化阅读能力。做这样的题,首先要认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然后在此基础上谈从中受到的启示。开放性试题,只要能结合文章内容来谈,文通句顺,书写认真即可。8.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陈元方年十一岁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sui)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zi)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ya)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选自《世说新语•政事》)(1)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一处)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2)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字。孤往者尝为邺令候袁公久而益敬孤法卿父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指出元方所说的“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的巧妙之处。【答案】(1)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2)曾经;拜访,问候;更加;效法,仿效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安抚。借周公和孔子没有相互效法的例子,暗示袁公和自己父亲并不存在谁效法谁的问题,既尊重了袁公,又维护了父亲的尊严,顾全了双方的面子。【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首先要通读全文,理解句子主要意思,再根据文意和常用的断句方法加以判读。常见的断句方法有:语法分析、对话标志、常见虚词、结构对称、固定句式等。句意:你贤良的父亲在太丘为官,远近的人都称赞他。据此断句为: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尝:副词,曾经;候:动词,拜访,问候;益:副词。更加;法:动词,效法,仿效。(3)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无论是哪种方法,都应做到:忠实原文、语句通顺、表意明确、语气不变、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绥:安,安抚。句意: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安抚。(4)本题考查分析人物语言的妙处。陈元方年纪虽小,但是聪明机智,随机应变,很会说话。“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如此巧妙回答,既照顾了对方的尊严,又保住了自己的体面,不卑不亢落落大方,不损人也不损己,想袁公听了,定会暗暗点头称奇。故答案为:(1)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2)①曾经;②拜访,问候;③更加;④效法,仿效(3)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安抚。(4)借周公和孔子没有相互效法的例子,暗示袁公和自己父亲并不存在谁效法谁的问题,既尊重了袁公,又维护了父亲的尊严,顾全了双方的面子。【点评】(1)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2)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答题时应注意,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古今异义词有,尝:副词,曾经;法:动词,效法,仿效。(3)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答题时应注意,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注意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连贯;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以及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等特殊句式的翻译。绥、扶:都表示安,安抚。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安抚。(4)本题考查分析人物语言的妙处。答题时应注意,“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意思是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时间相隔遥远,但他们的行为却是那么一致。周公不学孔子,孔子也不学周公。借周公和孔子没有相互效法的例子,暗示袁公和自己父亲并不存在谁效法谁的问题,既尊重了袁公,又维护了父亲的尊严,顾全了双方的面子。【附参考译文】陈元方十一岁时,去拜会袁公(绍)。袁公问:“你贤良的父亲在太丘为官,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事情?”元方说:“我父亲在太丘,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安抚,让人们做心安理得的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对我父亲更加敬重。”袁公说:“我曾经也当过邺县县令,正是做这样的事情。不知是你的父亲学我,还是我学你的父亲?”元方说:“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时间相隔遥远,但他们的行为却是那么一致。周公不学孔子,孔子也不学周公。”9.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周叙,字公叙,吉水人。年十一能诗。永乐①十六年进士。选庶吉士,作《黄鹦鹉赋》,称旨,授编修。历官侍读,直经筵②。正统③六年上疏言事,帝嘉I内焉。八年夏又上言:"比天旱陛下责躬虔祷而臣下不闻效忠补过之言徒陈情乞用而已。掌铨选者④罔论贤否,第循资格。司国计者⑤不问耕桑,惟勤赋敛。军士困役作,刑罚失重轻,风宪⑥无激扬,言官务缄默。僧道数万,日耗户口,流民众多,莫为矜恤。”帝以章示诸大臣。王直⑦等皆引罪求罢。十一年迁南京侍讲学士。——节选自《明史列传第四十》【注释】①③永乐、正统:明朝年号。②经筵:汉唐以来帝王为讲论经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宋代始称经筵④掌铨(qu3n)选者:负责考绩的官员。⑤司国计者:管理财政的官员。风宪:古代御史掌纠弹百官,正吏治之职,故以"风宪”称御史,泛指监察、法纪部门。王直:吏部尚书。(1)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比天旱陛下责躬虔祷而臣下不闻效忠补过之言徒陈情乞用而已。解释下列划线词语的含义。帝嘉纳焉惟勤赋敛莫为矜恤王直等皆引罪求罢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掌铨选者罔论贤否,第循资格。军士困役作,刑罚失重轻,风宪无激扬,言官务缄默。(4)纵观全文,说说周叙为什么能屡屡升迁。【答案】(1)比天旱/陛下责躬虔祷/而臣下不闻效忠补过之言/徒陈情乞用而已。(2)表扬,嘉奖;索取,搜刮;救济;罢免①负责考绩的官员不唯才是举(不管是否贤能),只是按资论辈去任免。②军队疲于劳役,官府滥施刑罚,不分轻重。法纪部门软弱无能,检察监官不闻不问种种弊政,听之任之。一方面因为周叙才华横溢,诗赋出众;另一方面是他那种忧国忧民,事事以社稷为重,不顾个人安危、敢于犯颜直谏的精神,得到了皇帝赞许和肯定。【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做“断句题”要通读全文,理解文段主要意思,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文意和常用的断句方法加以判读。常见的断句方法有:语法分析、对话标志、常见虚词、结构对称、固定句式等。句意是:天旱频繁,陛下亲自虔诚祈祷,而不见臣下有效忠补过之言,徒见陈情乞求升用而已。据此断句为:比天旱/陛下责躬虔祷/而臣下不闻效忠补过之言/徒陈情乞用而已。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解释文言文实词意义包括:重点动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同时注意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①嘉:动词,表扬,嘉奖;②敛:动词,索取,搜刮;③恤:动词,救济;④罢:动词,罢免。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句子要把握句中的关键词,要弄清楚指示词指代的对象,把握句子间的关系,看字词是否有活用现象,还要明确句子的句式等。另外,译文要合乎现代汉语语法规范。注意关键字词的翻译。①关键词:掌铨、罔、第、循。句意是:负责考绩的官员不唯才是举(不管是否贤能),只是按资论辈去任免。②关键词:困役、风宪、激扬、务。句意是:军队疲于劳役,官府滥施刑罚,不分轻重。法纪部门软弱无能,检察监官不闻不问种种弊政,听之任之。本题考查文意理解和人物形象。这种题型是以选择题和问答题的形式来考查。只有准确把握分析人物形象,才能深刻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在分析人物形象时文言文与现代文的方法基本上是一致的。一是结合具体的事件来分析。二是抓住作者运用的各种艺术手法来分析。三是从文章整体内容上分析人物形象。周叙能屡屡升迁的原因,一方面因为周叙才华横溢,诗赋出众;另一方面是他那种忧国忧民,事事以社稷为重,不顾个人安危、敢于犯颜直谏的精神,得到了皇帝赞许和肯定。故答案为:(1)比天旱/陛下责躬虔祷/而臣下不闻效忠补过之言/徒陈情乞用而已。①表扬,嘉奖;②索取,搜刮;③救济;④罢免。①负责考绩的官员不唯才是举(不管是否贤能),只是按资论辈去任免。②军队疲于劳役,官府滥施刑罚,不分轻重。法纪部门软弱无能,检察监官不闻不问种种弊政,听之任之。(4)一方面因为周叙才华横溢,诗赋出众;另一方面是他那种忧国忧民,事事以社稷为重,不顾个人安危、敢于犯颜直谏的精神,得到了皇帝赞许和肯定。【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文言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的第一步,我们必须先分析这个句子各成分间的关系,理出这个句子的主干,明白主语、谓语、宾语各是什么。第二步就是按照主语与谓语之间停顿,谓语与宾语之间停顿的原则进行划分,这样一个句子最明显的朗读节奏就划分出来了。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答题时应注意,对重点实词的解释,是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对重点字词解释正确了,才能进一步理解句子,弄清全文大意。其中要特别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一词多义的理解。(3)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答题时应注意,翻译文句,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文句时要做到字字落实,要特别注意对关键词语的把握,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一般用对译法、替换法、调整法、保留法、增补法、删削法等办法进行翻译。①掌铨选者:负责考绩的官员;第循资格:只是按资论辈去任免。②困役:疲于劳役;风宪无激扬:法纪部门软弱无能。本题考查文意理解和人物形象。答题时应注意,概括分析人物言行,是以人物的某一品行品质为切入点,围绕着这一切入点在原文中找出体现人物此品行的具体事例,最后对事例进行概括即可。答题时,要看清楚题干是要求用原文中的话回答还是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附参考译文】周叙,字公叙,吉水人。十一岁时即能作诗。永乐十六年(1418),中进士,被选为庶吉士。他作的《黄鹦鹉赋》,很合皇上心意,被授予编修。历任侍读,在经筵当值。正统六年(1441),他上疏提建议,皇上嘉纳了他的意见。八年夏,他又上书说“:天旱频繁,陛下亲自虔诚祈祷,而不见臣下有效忠补过之言,徒见陈情乞求升用而已。掌选官的不论人才贤否,只论资格;管财政的不问农桑丰歉,但勤征敛;军士被劳役所困,刑罚失去轻重;监察官员不起激浊扬清的作用;言路官员专务缄口不言;僧人道士数万,户口不断流失;流民众多,不去怜悯抚恤。”皇上将他的奏章出示给诸大臣。王直等人都引罪请罢免。十一年,周叙升为南京侍讲学士。10.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甲】梵天寺木塔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其精练。【乙】喻皓造塔开宝寺塔,在京师诸塔中最高,而制度①甚精,都料匠喻皓所造也。塔初成,望之不正而势倾西北。人怪而问之,皓曰:"京师地平无山而多西北风吹之上百年,当正也。”其用心之精盖如此!【注】①制度,规划,设计。用斜线(/)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每句标一处。京师地平无山而多西北风吹之上百年,当正也。解释划线的词逐层布板讫匠师如其言人履其板翻译句子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读了以上两则短文,你觉得喻皓是个怎样的人呢?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答案】(1)京师地平无山|而多西北风|吹之上百年,当正也。(2)终了,完毕;遵照;走,踩踏这很容易啊,只要逐层铺好木板,并用钉子钉牢,就不动了。技艺高超,心思细密,考虑周到,是个杰出的建筑家。【解析】【分析】⑴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京师地平无山/而多西北风/吹之上百年/当正也。译为:京城这个地方平坦没有山,多吹西北风,不到一百年,就会把它吹直了。此题要注意把相关的几个意思划开。⑵本题考查文言实词解释。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如”:遵照。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讫”在现代汉语中也有“终了、完毕”的意思,所以说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⑶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耳”“但”“讫”“实”“则”等文言实虚词的翻译。⑷本题考查概括人物的性格的特点。我们可以分析具体事件,因为事件可以反映人物的品格;分析各种描写,因为通过描写可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如从“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京师地平无山,而多西北风,吹之上百年,当正也”等语言描写,即可看出喻皓是个技艺高超,心思细密的杰出建筑家。故答案为:(1)京师地平无山/而多西北风/吹之上百年/当正也(2)终了,完毕;遵照;走,踩踏(3)这很容易啊,只要逐层铺好木板,并用钉子钉牢,就不动了。(4)技艺高超,心思细密,考虑周到,是个杰出的建筑家。【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根据句子结构和意思断句,(主谓句)京师地平无山/(省略主语)而多西北风/(假设)吹之上百年/(结果)当正也。⑵本题考查文言实词解释。答题时应注意,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的意思。讫:时间副词,终了,完毕;如:动词,和今义不同,遵照。⑶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答题时应注意,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但:只要;讫:终了,完毕;,实钉:用钉子钉牢。⑷本题考查概括人物的性格的特点。答题时应注意,一是结合具体的事件来分析。二是抓住作者运用的各种艺术手法来分析。三是从文章整体内容上分析人物形象。要点:技艺高超,心思细密,考虑周到。【附参考译文】【甲】钱氏统治两浙时,在杭州梵天寺修建一座木塔,才建了两三层时,钱俶登上木塔,嫌它晃动。工匠说:“还没有盖瓦,上面轻,所以才会这样。”于是在上面盖了瓦,但是木塔还是像当初一样晃动。实在没办法了,工匠就暗地里让妻子去见喻皓的妻子,给她送了金钗,求她向喻皓打听木塔晃动的原因。喻皓笑着说:“这很容易,只要逐层铺上木板,并用钉子钉牢,就不晃动了。”工匠按他说的(去做),塔身于是稳定了。因为钉牢木板以后,各层上下更加紧密连接,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互相连接,就像一只打开的箱子。人踩上去,上下及周边四面互相支撑,当然不会晃动。人们都佩服喻皓技艺精熟。【乙】开宝寺塔,是在汴京各塔中最高的一座,它的建造和设计都很精巧,是都料匠(职务名)喻皓主持建造的。塔刚建成,看上去塔身不正向西北方向倾斜。有人奇怪并问他,喻皓说:“京城这个地方平坦没有山,多吹西北风,不到一百年,就会把它吹直了。”他考虑周到,达到了这种地步!故答案为:⑴京师地平无山;而多西北风;吹之上百年,当正也。⑵①终了,完毕;遵照;②走,踩踏;③刚刚;⑶这很容易啊,只要逐层铺好木板,并用钉子钉牢,就不动了。⑷技艺高超,心思细密,考虑周到,是个杰出的建筑家。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论语》十二章(节选)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解释下面划线词的意思。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请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温故”与“知新”是并列的两件事吗?(4)“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这一则与文中哪一句话所表达的意思相近?【答案】(1)同“悦”,愉快;旧(知识)①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②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温故”“知新”并非并列的两件事,关键在于“知新”,这就需要独立思考。如果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必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孔子认为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4)思而不学则殆。【解析】【分析】(1)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千万不要以今释古,如“说”:同“悦”,愉快。“温故”的“故”:旧(知识)。要注意“故”所在的位置:处在宾语的位置,所以“故”是名词。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不义”“于”等词语,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考查文言词语“温故”与“知新”的内涵及两者的辩证关系。两个词并非并列的两件事,应该是递进关系。但关键在于“知新”。如果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必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孔子认为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所以说,“知新”是学习的境界,是高一层次的学习。“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这句话告诉我们:要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扩充自己学习的领地,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与文中“思而不学则殆”表达的意思相近。故答案为:(1)同“悦”,愉快;旧知识;①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②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温故”“知新”并非并列的两件事,关键在于“知新”,这就需要独立思考。如果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必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孔子认为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4)思而不学则殆。【点评】文言实词意义推断。看语境,文言文实词含义丰富,大多都存在一词多义现象,要想对其进行准确的界定、理解,需要我们借助上下文的语境进行推断。看字形,汉字中多为会意字和形声字,因此我们可以借助汉字的形旁来忖度实词的含义。看语法,根据汉语语法知识,主语、宾语大多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由副词充当。依据它们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12.(2011•赤峰)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贝y不复也。”(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思而不学则殆学而不厌不愤不启(2)下列各组中划线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人不知而不愠择其善者而从之B.可以为师矣可以一战C.必有我师焉不可亵玩焉D.有朋自远方来自三峡七百里中(3)下面句子省略成分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A.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B.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C.林尽水源,便得一山D.悬泉瀑布,飞漱其间(4)把“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一句翻译成白话文。(5)用原文填空。为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教师应抓住恰当时机进行开导,正如文中所说:14〃________,________。从文中任选一则表明学习态度的句子写在下面:。(6)相关内容链接。给下面一则断句,并加上标点。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从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中国古代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今天我们阅读它也会获益匪浅,请另外写出《论语》中你熟悉的一则(不得与试卷上的相同),并简要说说对它的理解。【答案】(1)精神疲倦而无所得;满足;心里想弄明白却不能够(2)B(3)A(4)聪明并且勤奋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所以人们称他为“文”啊。(5)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6)①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从,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所揭晓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孔子所言是指人应当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人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待人处事之时切勿心胸狭窄,而应宽宏大量,宽恕待人。倘若自己所不欲的,硬推给他人,不仅会破坏与他人的关系,也会将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确实应该坚持这种原则,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体现。人生在世除了关注自身的存在以外,还得关注他人的存在,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切勿将己所不欲施于人。【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实、虚词)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本题要词语在句子里的意思,词义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①句意为: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殆:精神疲倦而无所得。②句意为:学习不知道能满足,厌:满足。③句意为: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悱:心里想弄明白却不能够。(2)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实、虚词)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本题要词语在句子里的意思,词义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A.①句意为: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而:表转折,却。②句意为: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而:表承接。B.①句意为:可以作为我的老师,以:凭借。②句意为: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以:凭借。C.①句意为:一定可以作为我的老师,焉:兼词,兼"于之"。②句意为:只可以远远的欣赏而不可以肆意的玩弄焉:从。D.①句意为: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自:从。②句意为:在三峡七百里之间,自:在。故选:B°(3)本题考查的是句子的不同形式,尤其是省略句的特点。A.温故而知新,可以(之)为师矣。(指代温故知新的人);B.有时(舟)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舟);C.林尽水源,(林尽)便得一山;D.(山)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故选:A°(4)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做该题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义为辅。句中重点词语有:“敏”:聪明;“是以”,因此。句意为:他聪明好学,不以向不如他的人请教而感到耻辱。所以他的谥号是“文”(5)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②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6)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①本题考查划分句子结构。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弄清句子的成分,不要把句子割裂开。文言文朗读节奏的划分是有规律可循的:①句首关联词或语气词之后要要停顿;有些古今异义词朗读是要分开;③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一般要停顿;④需要着重强调的地方,一般要停顿;⑤省略句中省略的地方一般要停顿;⑥并列短语间要略作停顿;⑦古代的国名、年号、官职、人名、地名等应做停顿。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从,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所揭晓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孔子所言是指人应当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人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待人处事之时切勿心胸狭窄,而应宽宏大量,宽恕待人。倘若自己所不欲的,硬推给他人,不仅会破坏与他人的关系,也会将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确实应该坚持这种原则,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体现。人生在世除了关注自身的存在以外,还得关注他人的存在,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切勿将己所不欲施于人。【点评】一、通假字:①不亦说乎说:同悦,喜悦、愉快;②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同又,放在整数与零数之间;二、古今异义:①不亦君子乎;古:道德上有修养的人;今:泛指品德高尚的人;②可以为师矣;古:可以;凭借;今:可能、许可;③饭疏食饮水;古:粗劣;今:疏通、疏散;④饭疏食饮水;古:冷水;今: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⑤匹夫不可夺志也;古:普通人;今:无学识、无智谋的人;⑥吾日三省吾身;古:多次;今:数词,三;三、词类活用:①学而时习之;时:名词一一状语,按时;②吾日三省吾身;日:名词一一状语,每日;③温故而知新;故、新:形容词一一名词,旧的知识、新的体会;④传不习乎;传:动词一一名词,传授的知识;⑤饭疏食饮水;饭:名词一一动词,吃饭;⑥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名词一一意动。以……为乐;四、一词多义:①为:可以为师矣当、做;为人谋而不忠乎替;②知:人不知而不愠了解;温故而知新懂得;③而:人不知而不愠表转折;温故而知新表顺承;博学而笃志表并列;④其:仁在其中矣它的;其不善者而改之他人【附参考译文】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孔子说:“仲由,交给你对待知于不知的态度。知道知识就是知道知识,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的聪明。”子贡问孔子:孔文子为什么谥号是“文”呢?孔子回答说:他聪明好学,不以向不如他的人请教而感到耻辱。所以他的谥号是“文”孔子说:“把所学的知识默默地记在心中,勤奋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倦怠,对我来说,还有什么遗憾呢?”孔子说:“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孔子说:“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13.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本文选自《》,它是由南朝(人名)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解释下面句中划线词。陈太丘与友期行太丘舍去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元方从哪些方面去反驳他父亲的友人的?“友人惭,下车引之”说明了什么?从文段中可以看出元方是一个怎样的孩子?【答案】(1)世说新语;刘义庆(2)约定;舍弃;拉,牵拉;回头看元方是从信用和礼貌两个方面反驳他父亲的友人的。(从信用方面,是父亲的友人失约在先;从礼貌方面,是父亲的友人当着元方的面骂元方的父亲。所以在两个方面他都站不住脚,根本没有资格指责谩骂元方的父亲。所以友人哑口无言,只好向元方道歉。)说明友人认识到自身的错误,知错能改。(5)聪明、勇敢、守信用、明事理、率真。【解析】【分析】(1)《陈太丘与友期》这一章出自刘义庆编写的《世说新语》。《世说新语》是南朝时期所作的文言志人小说集,由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又名《世说》。其内容主要是记载东汉后期到魏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世说新语》是中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