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信息化专题:短期关注中上游升级长期聚焦综合能源服务_第1页
电力信息化专题:短期关注中上游升级长期聚焦综合能源服务_第2页
电力信息化专题:短期关注中上游升级长期聚焦综合能源服务_第3页
电力信息化专题:短期关注中上游升级长期聚焦综合能源服务_第4页
电力信息化专题:短期关注中上游升级长期聚焦综合能源服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电力信息化专题:短期关注中上游升级,长期聚焦综合能源服务序言——电力信息化行业迎东风电力信息化为何受益?由于行业政策不断加码,电力行业近期进一步受到市场关注。我们认为电力信息化行业

将迎来新一轮需求高景气周期,部分新兴领域或存在商业模式升级机遇,未来行业景气

度值得关注。本篇报告也将围绕近年来政策的变化以及上下游产业进行梳理。电力信息化是涉及电力行业的软件开发、信息系统集成服务、数据处理及储存以及集成

电路设计等。通过新一代信息及通信技术对传统电力系统的基础性功能进行补充,同时

使其具有较高的信息化、自动化及交互性水平。增加电力行业内部数据与信息交互时的

安全性以及运行高效性。我们认为电力信息化市场共可分为发电侧、电网侧、电力交易

侧三大部分:发电侧:为发电企业提供定制化的解决方案服务,提供必要的硬件以及连接的应用

软件。电网侧(输配电):提供软硬一体化,以应用

ICT技术智能化其电力系统,从而增

强电网运行、检测发电、电力调度及检测电网安全等。电力交易侧(售电&用电):为电力销售部门提供交易及营销等系统,并参与电力

交易建设,同时管理终端用户数据并向其提供各项销售服务。政策催化及行业内

IT渗透率提升是电力信息化的主要增长因素。不同于以产品型为导

向的计算机公司,电力信息化公司的增长往往来自政策的催化以及行业内

IT渗透率的

提升。当前时点,在“双碳”政策和能源改革背景下,我们认为电力信息化行业将从景

气度及基本面角度得到双重改善。主要原因是伴随非化石能源占比的不断提升,波峰波

谷的加剧,导致发电侧、电网侧以及售用电侧的信息化、智能化以及互联网化都将迎来

更大的建设需求。我们梳理了各产业线上主要的市场参与者,其中发电侧和电网侧涉及公司较多。虽然电

力信息化公司更偏向基础信息化建设,但我们认为在“双碳”及各项相关政策的持续推

进下,产业的不断成长有望带动其不断拓展业务边界,从而挖掘更多的成长曲线,因此

我们认为电力信息化将会在未来

3-5

年保持较高景气度。政策为“因”:“双碳”出台,峰谷加剧各国政策加持,“双碳”时代来临随着全球升温导致气候风险越来越高,气候变化逐渐成为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由于

温室气体中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因此全球各国纷纷提出“碳中和”目标等一系列措施,

来使温室气体排放得到控制。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已成为全球共识。2016

年,我国首次提出

2030

年实现“碳达峰”目标。2020

9

22

日,中国在第

75

届联合国大会上正式提出

2030

年实现碳达峰、2060

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2021

10

21

日,国务院发布《2030

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提出严格控制煤炭消费增长、

加快新型电力系统构建、至

2025

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

20%等主要目标;另外,也

提出了大力发展新能源以及加快建设新型电力系统等重点任务。自此,“双碳”目标被上

升到历史新高度。风光发电占比提升,供需不匹配导致波动加剧十三五期间,风光发电占比持续提升。“十三五”以来,我国整体发电结构发生了较明显

变化,伴随煤炭供给侧改革的影响,叠加风电、光伏等新能源装机的快速提升,整体清

洁能源在装机和电量结构中的占比迎来较快提升。供给侧:风光发电缺乏稳定性,发电侧波动加剧。长期视角看,能源与整体电力结构转

型是必然趋势,但伴随短期清洁能源的装机占比快速提升,也使得类似光伏、风电等易

受天气影响且供电稳定性欠佳的缺点进一步突出。从而导致整体发电侧的供电能力波动

显著加剧。我们认为短期来看,清洁能源发电所带来的高波动性很难得到快速解决。需求侧:用电峰谷波动加剧,新能源发电短期难匹配。

从全社会用电需求看,伴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以及生活电气化程度的快速提升,叠加近

年极端气温的异常频发,我国自

2010

年以来全社会用电最高用电负荷持续上行,且波

峰波谷间的负荷差正持续变大,用电侧波动性日益加剧。自去年始,全国多地多次传来限电声音,多地政府多次提出控制用电、压减行政单位用

电量等措施来解决缺电问题,且长年未提的“拉闸限电”手段再次出现。我国缺电问题

依旧严峻。

用电高峰期的供电能力不足是“缺电”的主要原因。我们认为电量紧缺并非“缺电”的

主因,更多的可能是用电高峰期整体供电能力不足导致。对比整体电力供需情况,我们认为清洁能源供电不足与季节性有着强相关性。在冬季,

从供给侧角度看,光照时长变短且辐射量相对夏季较弱,水电处于枯水期,因此清洁能

源出力均受到来自季节性因素影响;从需求侧角度看,冬季使得供热需求大幅提升,与

夏季组成全年用电双高峰期。在夏季,风电成为主要受影响能源,主要原因是夏季往往

是来风较弱时期,但高温季节带来的用电高峰又使得供需再次失衡。除季节性因素影响外,日内供需变化也能反应出供需矛盾。我们选取了用电较高的上海

和北京两大城市,发现日内用电高峰主要集中在

10:00-16:00

以及

18:00-21:00,在晚

高峰时间段,光伏发电难以出力从而导致电力供需错配的出现。从跨地区调节的角度看,

由于用电高峰期多发生在多个省市,因此垮区调节难以根本性的解决日内供需矛盾问题。产业发展为“果”:削峰填谷,信息化建设需求激增“双碳”+电力系统改革是驱动本轮电力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因素。如上文所述,“双碳”

政策的背景下风电等新能源发电的占比不断提升,由于风电发电易受到环境和季节的影

响,供应端波动性增强;需求端随着电动车等终端智能设备快速增长,用电侧波动率增

大。供需两端波动加大为现有电网基础设施带来极大的挑战。为了应对这一挑战,一方

面,国家不断的推出相关配套政策以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另一方面,国网作为主力军,

积极出台建设新型能源互联网体系等针对传统系统升级的政策,同时针对用户侧出台电

价市场化改革的配套措施。因此,我们认为“双碳”政策将对整个电力产业链(发电、

输配电、售用电)信息化带来全面利好。电力行业主体分为三大部分:发电、输配电(电网侧)、售电。“双碳”政策将会极大程

度对各领域从硬件到软件系统提出改造需求。发电侧主要信息化需求来自能源生产侧的

数据采集、系统控制和预测系统等;输配电侧信息化主要来自输配网络数据采集、系统

控制、调度中心系统等;售电侧信息化主要来自销售系统、用户数据采集、营销系统、

大数据分析系统等;耗电侧信息化需求主要来自为企业降本增效所研发搭建的监测系统、

大数据分析系统等。发电侧:需求激增,格局未定发电侧信息化需求主要体现在管理软件、设计软件以及预测软件等相关系统建设。随着

清洁新能源使用的占比不断提升,短期也将导致发电侧稳定性下降,因此引发的供电波

动性问题将会为发电预测系统带来更高的要求,旧有系统将无法满足现有负荷。同时风

光发电的难调控也将对监控系统提出更高的要求。我们认为发电侧的信息化将围绕以下

几大方面:(1)发电企业的信息化管理软件,包括相对通用的

ERP、OA,以及相对专用的涉及生

产过程中的安全管理、生产管理等,及相关配套底层

DCS系统。此类系统无论对于传

统的火电、水电企业,或是当前的新能源发电企业均适用。因此当前,伴随新能源电力

占比的提升,我们认为存在行业扩容空间,一方面是发电企业数量的增加,另一方面存

量大型发电企业的原有系统更新(增量新能源发电带来的更新需求)。(2)分布式新能源建设的设计信息化需求及预测需求将进一步释放。国家对于

2025

2030

年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提出硬性要求(占比提升至

20%和

25%),但全社会用

电负荷不断加剧以及新能源发电供给稳定性难以得到保证,我们认为未来分布式新能源

将大大的缓解能源分配问题,通过一个个分布式“孤岛”极大削弱区域性的供需矛盾。

而大规模的分布式新能源建设对于设计软件的需求将会得到巨大提升。例如光伏领域的

设计软件,设计并网、离网、抽水系统和

DC-网络光伏系统,同时包括了广泛的气象数

据库、光伏系统组件数据库,以及一般的太阳能工具等。软件提供了初步设计、项目设

计、详细数据分析

3

种水平上的光伏系统研究。另外,由于风光等新能源发电波动性较

大,未来在大规模装机后,必将带来对其发电预测软件需求提升。(3)新能源并网智能控制系统增量需求凸显。我们认为在发电功率预测产品为电网调

度提供数据支持后,根据电网调度信息实时调控电站的发电功率则需要通过并网智能控

制产品来实现,并网智能控制系统将主要用于对电网调度指令的实时自动调控。由于对

数据的时效性要求较高,因此对系统的稳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电网侧:承发电之供给,启终端之需求新型电力系统改革将成为国家电网接下来的改革主旋律。国家电网作为特大型国有能源

企业,长期以来始终承担着保障安全、经济、清洁、可持续电力供应的社会责任与使命。

实现“双碳”目标,能源是主战场,电力是主力军,电网是排头兵,大力发展风能、光

伏等新能源是关键。为了响应“双碳”政策的出台,国家电网新任董事长辛保安在任职

期间多次发布重要文件并组织会议讨论,以明确国网十四五整体战略发展方针。国家电网作为电力市场改革的排头兵,我们认为未来将在输配变电领域持续加大改造力

度,尤其是在过往传统系统无法承担新能源大力发展带来的各项矛盾的情况下。我们对

过去在输配变电运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发现大部分问题都是由于智能化软硬件的

落后导致。因此,我们认为要想解决目前面临的问题,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解决:对输电而言,通过运用多种通信技术以及基于智能算法的数据处理技术,实现对输

电线路的智能巡检。

对变电而言,实现全站信息数字化、在线分析决策、实时自动控制、协同互动的功

能的智能设备和系统需求,将成为接下来发力重点。对配电而言,随着各类分布式电源接入配电网后,配电系统将会承担更多电能收集、

传输和分配功能,且在对空间负荷预测及配电网络优化上也需要重新规划设计。另

外,随着源网荷储一体化建设的逐步加速,配网作为连接发电侧及用户侧的关键枢

纽,必将迎来建设的高峰期。售用电侧:营销系统+综合能源服务打开长期空间行业与政策共振带动营销系统全面升级什么是电力营销系统?营销信息化(电力营销系统)更多的是借鉴应用互联网+、云计

算、大数据应用等先进的互联网技术,打造新型电力营销业务应用系统。涵盖客户服务、抄表管理、电费核算、业扩管理、计量管理、售电业务、线损管理、用电检查、档案管

理、辅助分析与决策等营销业务域,深度融合配网生产、电网调度、人财物

ERP等企

业内部系统无缝衔接,连接银行等代收机构,有效拓展支付宝、微信等企业外部线上服

务渠道。支撑实现信息高度共享、业务高度协同、服务便捷、管控实时在线、分析决策

自动智能的现代电力营销运营管控能力。营销系统迎来升级替代需求。清洁能源占比提升可能带来的售电价波动加剧+电价市场

化改革的双重因素将迫使电力营销系统加速升级替换。上文我们提到随着风光等清洁能

源发电占比不断提升,波峰波谷整体波动率将持续加大,长期看,要想解决波峰波谷波

动率加大问题,我们认为从营销及用电侧角度一方面可利用行政手段对用电主体进行直

接限电(“拉闸限电”),另外也可通过增加用户侧用电成本以达到其自主调峰的效果(电

网侧需做好电价的相关营销方案以达到市场调节效果),同时也需完善配套的售电侧能

源管理系统。电价市场化改革也将进一步加快营销系统的更新迭代。2021

7

29

日,国家发改委

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分时电价机制》的通知,其中提到在保持销售电价总水平基本

稳定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目录分时电价机制,更好的引导用户削峰填谷、改善电力供

需状况以及促进新能源消纳。具体包括:1、完善峰谷电价机制;2、建立尖峰电价机制;

3、健全季节性电价机制。我们认为此举将加快促进用电价取代行政指令主导的错峰用

电的措施,更健康的引导用户侧通过主观能动性调整用电节奏。电价市场化改革同时也

将增加分时电价的波动性,因此对于营销计费系统端,将面临全新的升级需求。供需矛盾加剧,虚拟电厂应运而生虚拟电厂是将不同空间的可调负荷、储能、微电网、电动汽车、分布式电源等一种或多

种可控资源聚合起来,实现自主协调优化控制,参与电力系统运行和电力市场交易的智

慧能源系统。它既可作为“正电厂”向系统供电调峰,又可作为“负电厂”加大负荷消

纳,配合填谷。虚拟电厂的发展是以可控负荷、储能、分布式电源三类可控资源的发展

为前提,但由于我国目前储能和分布式电源尚未发展成熟,目前实践模式多为基于激励

的需求侧响应模式,利用可调负荷进行调峰填谷。由于国内目前电力市场仍在发展初期,因此目前试点城市大多以邀约型虚拟电厂为主,

由政府部门和调度机构(系统运行机构)发出邀约信号,由虚拟电厂(聚合商)、电力用

户组织资源(以可调负荷为主)进行响应,随后进行执行和效果评估,然后根据激励标

准进行兑现。长期看,我们认为虚拟电厂将逐渐向市场型虚拟电厂升级(即越过政府部

门邀约环节,实现发电企业与用户的直接交易)。新兴用电场景发展迅速,打开长期空间新能源车市场高速增长将带动充电市场快速崛起。2021

年,预计新能源车整体销量有

望达到

340

万辆,整体呈现爆发式增长。从长远看,新能源汽车未来市场空间广阔,因

此市场对于充电桩的需求也会逐步加大。202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