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化差异对比喻的翻译的影响_第1页
论文化差异对比喻的翻译的影响_第2页
论文化差异对比喻的翻译的影响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文化差异对比喻的翻译的影响摘要:由地理环境、历史发展、宗教等因素造成的文化差别在语言中具体表现出的特别明显,而比方作为构成天然语言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其中也必定具体表现出着文化差别。这就造成了翻译时有可能会碰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本文重要通过对德语和汉语两种语言中比方的比较与翻译,考察两种文化的差别,并通过实际例证,以尝试比照喻的翻译给出恰当的方法。本文关键词语:语言;文化差别;比方的民族性;可译与不可译;对等原则引言语言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产生的。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下所构成的语言天然也各具特色。作为语言之中闪闪发光的精粹——比方的翻译显得尤为如此。因而在翻译经过中有需要把握两种文化间的差别性,精确传达比方中所包括的深刻的文化内涵。一、语言中的比方比方是构成语言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遑不管现代文学中有多少经典的例子,在中国古代的诗歌中精彩的比方已是不胜枚举。例如白居易〔琵琶行〕中对琵琶女的弹奏的形容:“大珠小珠落玉盘〞,即使是不懂乐理之人初见此句,亦能想见琵琶声的清脆圆润。贺知章〔咏柳〕中的“二月春风似剪刀〞,将春风喻为剪刀,裁剪出那细细密密的嫩绿柳条,可谓匠心独具。孟郊的一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更是令人对伟大的母爱打动不已。但是,比方也绝不仅仅只是文学作品中的一种基本的修辞手法,它作为构词手段其实也早已有之。二、比方的民族性不管是作为固定词汇还是修辞手段,不同的语言之间都存在一个共同点,而这恰是生动的比方得以成立的前提:即本体与喻体之间的相通性。假使只在一种语言内讨论这种相通性,毫无疑问,这里并不存在任何问题,由于在同一语言内部,对于事物的认知大体上是一致的。这就意味着,只要比方自己没有太失偏颇,人们都能够承受而且理解某一比方。虽然比方是不同语言所共有的现象,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不同语言中的比方的确存在着差别。不同民族的产生、发展的历史各不一样,生存环境、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更是差别明显。悬殊的文化背景之下,不难理解人们用来打比喻的材料——喻体也就千差万别。下面举汉语和德语为例:在汉语中,龙凤被视为尊贵吉祥的象征,即“龙凤呈祥〞。人们对这一天地间的神物寄托了自己敬畏与希望,另一方面,也希望能够像龙一样飞黄腾达,“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以及鲤鱼跳龙门的典故,就是最好的例子。我们也将自己称作是龙的传人。但是在以〔〕为代表的西方文化中,龙则是邪恶的代名词。它长似巨蜥,有双翅长尾,经常口吐火焰,烧人田园,跟中国文化里的龙能兴云作雨、滋养农田有着基本意义上的区别。因此,德国人经常用龙来形容恶魔或狠毒的妇女,例如,“IchhabeeinenDrachenzuHause.〔我家有一泼妇。〕〞此处则是类同于汉语中的“母老虎〞的说法了。即使是同一喻体,在不同语言中所包括的文化内涵仍有可能不一致。例如汉语中说到某人很笨、或者好逸恶劳时,就会说“笨的跟猪一样〞,或者“懒得跟猪一样〞,除此以外,该词基本上不与任何正面积极含义挂钩。固然在德语中Schwein〔猪〕一次也含贬义,例如DuSchwein!为骂人的话,但在德语白话中“DuhastSchweingehabt!〞则意为“你交好运了!〞三、可译性与不可译性上文说到,比方带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所以,固然在各自的语言中,人们对某一比方大体上是一致认同的,但将其推而广之,在翻译时将其照搬进另一语言中,则是需要慎之又慎的一件事情了。当然,这里说需要慎之又慎,并不是说两种语言之间的比方一一对应的情况绝对不存在,相反,这种情况实际上是存在的,由于究竟对于某些共同的认知对象,人们从中所观察到的特性还是具有一致性的。例如,汉语顶用来比方持之以恒、以细微之力终成难成之事的“水滴石穿〞,在德语中能够完美的对应为“SteterTropfenhhltdenStein〞。能够断定:在这两个民族看来,水柔石坚,但是哪怕水再柔软,石再坚强,终会水滴石穿。又如德语中“EristschlauwieeinFuchs〞,汉语中也有相对应的“狡猾的狐狸、老狐狸〞这样的说法。这种情况下,翻译是不会碰到太大困难的,这样的比方是完全能够互译的。但是两种语言中比方的一一对应只占少数,大多数情况并非如此。例如格林兄弟在有名童话故事〔白雪公主〕顶用soweisswieSchnee,sorotwieBlut,undsoschwarzhaarigwieEbenholz来形容国王女儿的外貌,从德文原文来看,在我们眼前仿fo站立着一位楚楚动人的少女。但是怎样将这一句译成适宜的中文,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对于这一句的翻译,有不同版本:有版本译为“纯白如雪,赤红如血,头发黑如乌木〞;也有版本译为“皮肤白得像雪一般,双颊红得有如苹果,头发乌黑柔顺〞。对于第一个白雪的比方两个译本与原文一致。但是第二个比方中,德文原文中形容白雪公主像血一样红,上文所举的前一版本将其照搬不误,但在汉语中鲜少有将一位甜美可爱的小姑娘——不管是脸蛋还是嘴唇——比作鲜血一样,这听起来倒令人颇有毛骨悚然之感,难以生出喜欢之情了;后一版本中将汉语喻体替换为苹果则变得可爱多了。此地方举之例还是可译,只不外需要稍作变通的译法。那么,有没有比方是不可译的呢?以“望子成龙〞为例,以中西方对“龙〞的理解的差别,直译显然是不明智的。所以若要译成德语,就只好放弃汉语中的比方而只传达它所包括的内在意义,即:hoffen,dassseinSohneineguteZukunfthat。这种情况并不少见。而且源语中的比方所带有的民族特色愈浓烈厚重,所打下的文化烙印愈深刻,这种情况便愈加明显。四、对等原则上面列举出了比方可译与不可译的情况,可译则罢,若不可译,且不可不译,那么终究该遵守什么样的原则?美国人尤金A奈达〔EugeneNida〕提出了功能对等理论,即“用最恰当、天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的信息〞。那么,当目的语中有既符合原文语义、又具体表现出出发语的文化特色的表达时,只需直译即可。例如:汉语中的成语一气呵成,比方要抓紧有利的机会和条件去做某件事情,在德语中的喻体也类似,“dasEisenschmieden,solangeesheiist〞〔字面意为:只要铁还是热的,就捶打它。〕当目的语中缺少相对应的表达时,则需要寻求另外能到达同样效果的喻体,或者干脆放弃优美的比方而直白的表达本义,或者另辟蹊径使源语和目的语到达意义上的对等。例如在翻译德语“AllergutenDingesinddrei〞〔好事成三〕时,汉语中则根据传统习惯译为“好事成双〞。另外值得指出的一点就是:当源语中的比方在目的语中无相应表达时,可以以尝试直译。德语中为“dieBüchsederPandora〞,英文中为Pandora'sbox,在译作汉语时并没有意译或者只译出本义,相反,它保留了原喻体,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逐步承受了这一词汇,这一源自于希腊神话中的用法如今已成为中文的固定词汇,在许多报纸、书刊上都能够看见该词的身影。但是,这样的例子实属少见,而且这样的情况的发生,基本上在较为强势的源语和较为弱势的目的语之间较为常见。翻译方法总结:综上所述,在翻译比方的经过中,若出发语与目的语能够做到一一对应,那么可直译为主;若在目的语中完全没有相对应的喻体,这时候不得不放弃原文中精彩的比方,而力求传达本体所包括的深刻的文化内涵。当然另一方面,其实为了弘扬本民族文化起见,也不是不能够考虑保留源语中的比方而且直译。而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更是始终需要在母语和外语两方面都不断的充分自己,打下宽厚扎实的文化功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