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穴位检测课件_第1页
经络穴位检测课件_第2页
经络穴位检测课件_第3页
经络穴位检测课件_第4页
经络穴位检测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经络穴位检测穴位低电阻经络穴位低电阻的发现20世纪50年代,日本的中古义雄[1]以9V~12V的干电池为电源,用手握住一极,另一极置于被检测者皮肤各部位或目标部位,通过研究电表上的指数发现,人体体表存在着电阻小、电流容易通过的系统。中古义雄将其称之为良导络,并将良导络上电阻较低的点称之为良导点。经研究发现,“良导络的形态与经络几乎相似但非完全一样”,“但经穴部与良导点是相一致的。董正华[16]等用电压为12伏的神经测量仪,测定169例癌患者和89例其它非恶性病对照组患者在休息状态下,身体手足十二经24个固定穴位的电流值(µA)。通过对比发现癌症组与非恶性病对照组之间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在进一步的研究中又发现检测值随着癌体的增大及发展程度而上升。樊祥民[25]利用实验仪器对胃病患者在治疗前后两足三里穴位之间的电阻抗分别测量,发现在治疗前后,其穴位间电阻抗值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并得出结论:经络电阻抗的变化能够直观有效地监测疾病治疗效果以及评价疾病的愈后情况。目前,临床上主要是以十二经原穴作为检测十二经经络穴位低电阻的代表对象,而检测结果确实是能较好反映经络脏腑的虚实盛衰、气血平衡状况的。正如《灵枢·九针十二原》中所言:“十二原者,五藏之所以禀三百六十五节气味也。五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应,而知五藏之害矣”,原穴可以直接反映脏腑的病变,对本脏腑、本经脉及其连属的组织器官病症,都具有诊断价值。而脏腑的病变也往往反应于十二原穴,从十二原穴的体表反应,就可以知道脏腑的病变。穴位电与病理切除某些脏器后,经穴皮肤电阻测量的结果显示,相应经脉的原穴或俞募穴皮肤电阻降低甚至消失。分析表明,经穴皮肤电与脏腑之间有着密切关系。大量临床和实验的资料表明,当脏腑处于病理状态时,常会在其相关经脉的穴位处出现皮肤电的变化,是脏腑-经穴相关的客观现象。因此,可以通过经穴皮肤电测值的偏低、偏高和左右失衡等变化,分析判别其病位之所在,以此作为辅助诊断疾病的一种方法。同时,也可以从经穴皮肤电变化的规律,决定针刺取穴的最佳处方,从而提高临床疗效。机体在不同的病理状态下经穴皮肤电也会产生较大变化,测定胃、十二指肠溃疡病人的十二经原穴导电量时,发现多数低于正常,少数高于正常,变化较明显的经脉是胃经、脾经和小肠经,其中胃经的测量值最低,脾经的测量值最高。对急性膀胱炎病人的膀胱经进行导电量测定时,发现膀胱经的测量值偏高,而肝经、肾经测量值降低。另外,造成实验动物外伤、胃炎、腹膜炎、心肌炎、心肌梗塞等疾患,观察到耳廓出现低电阻点,其数目是随着病变的发展而增加,随着病患的恢复而减少。十二经原穴穴有十二原,都在四肢中。

胆原丘墟穴足少阳胆经上的主要穴位,位于足外踝的前下方;肝原太冲穴足厥阴肝经穴,在足背侧;小肠原腕骨手太阳小肠经,在手掌尺侧;脾经太白穴属足太阴脾经,在足内侧缘;心原神门穴是手少阴心经的穴位之一,位于腕部,腕掌侧横纹尺侧端;胃原冲阳穴足阳明胃经,在足背最高处;膀胱原京骨足太阳经位在足外侧;肺原太渊属于手太阴肺经腧穴,在腕掌侧横纹桡侧端,,大肠原合谷属于手阳明大肠经。位于手背虎口处,肾原太溪位于足内侧,足少阴肾经上;三焦原阳池在腕背横纹中;心包原大陵手厥阴心包经,在腕掌横纹的中点处。

阳池/太渊/大陵/神门/腕骨/合谷太冲/冲阳/太溪/太白/丘墟/京骨十四条经络不通的常见症状

气血不足、经络不通、脏腑功能衰弱是致病的根本原因。只有气血充足,才更有利于全身经络的通畅,气血、经络、脏腑三者实现了互相之间的动态平衡,才是人体真正意义上的健康态。

1.心包经不通:失眠多梦易醒难入睡;心烦健忘胸翳闷口干;神经衰弱。2.三焦经不通:偏头痛头晕耳鸣上热下寒;手足怕冷倦怠易怒;皮肤容易过敏;肌肉关节酸痛无力食欲不振。3.肺经不通:怕风易汗咽干咳嗽;过敏性鼻炎皮肤干燥容易过敏;动则气短胸翳面色皮肤无华。4.大肠经不通:牙痛头痛口干皮肤过敏;青筋斑点多肠胃功能减弱;肩周痛慢性咽喉炎。5.脾经不通:脘腹胀气吸收不良口淡;易呕吐作闷易倦怠虚胖;头胀头脑不清湿重脚肿便溏;关节酸胀糖尿病。6.胃经不通:喉咙痛胃痛怕热消化不良;倦怠膝关节酸痛便秘;辰干舌燥身体消瘦。7.心经不通:心烦心惊心悸心闷心痛;短气上气有压力感忧郁易怒;口腔溃疡口干口臭。

8.小肠经不通:小腹绕脐而痛心翳闷头顶痛;容易腹泻手脚寒凉;吸收不良虚肥;肩周炎。

9.督脉不通:虚寒怕冷手足不温疲劳乏力;颈椎痛腰椎痛痔疮便秘;阴阳失调。10.任脉不通:怕热汗多阴阳失调月经不调;阳痿性冷淡消化不良胸翳气喘。11.膀胱经不通:恶风怕冷颈项不舒腰背肌肉胀痛;腰膝酸软静脉曲张尿频尿多;尿黄前列腺肥大。

12.肾经不通:手足怕冷口干舌燥腰膝酸痛咽喉炎;月经不调性欲减退;前列腺肥大足跟痛尿频尿少尿黄。

13.胆经不通:口干口苦偏头痛易惊悸;善叹息便溏便秘皮肤萎黄;消化不良关节痛脂肪瘤;痰湿结节积聚。

14.肝经不通:口干口苦情志抑郁胸胁胀痛;眩晕血压不稳易怒冲动;皮肤萎黄尿黄易倦乏力前列腺肥大;月经不

调乳房疾病。

艾灸-局部剌激调节经络现代研究表明经络腧穴具有三大特点:

1、经络腧穴对药物具有外敏性:即用同样艾炙方法选择一定的腧穴与一般的体表点,其作用明显不同。

2、经络腧穴对药物作用的放大性:经络不是一个简单的体表循行路线,而是多层次、多功能、多形态的调控系统。在穴位上施炙时,其多层次的生理功能,它们之间产生相互激发、相互协同、作用叠加导致了生理上的放大效应。

3、经络腧穴对药物的储存性:腧穴具有储存药物的作用,药物的理化作用较长时间停留在腧穴或释放到全身,产生整体调节作用,使疾病得以治愈。【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

许多实验都证实炙疗有增强免疫作用。炙疗的许多治疗作用也是通过调节人体免疫功能实现的,这种作用具有双向调节的特性,即低者可以使之升高,高者可以使之降低,并且在病理状态下,这种调节作用更明显。

【药物本身的药理作用】

炙灸主要原料艾的功能。清代吴仪洛在《本草从新》中说:“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亡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止诸血,温中开郁,调经安胎,……以之艾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离开了艾,炙疗学就不存在了。

【综合作用】

首先,炙疗的治疗方式是综合的。如冬病夏治,以白芥子等药物贴敷膻中、肺俞、膏肓治疗哮喘的化脓炙,以及以隔附子饼炙肾俞等穴的抗衰老等,其方式即包括了局部刺激(局部化脓炙、隔物炙)、经络腧穴(特定选穴)、药物诸因素,他们相互之间是有机联系的,并不是单一弧立的,缺其一即失去了原来的治疗作用。

其二,治疗的作用是综合的。炙疗热的刺激对局部气血的调整,艾火刺激配合药物,必然增加了药物的功效,芳香药物在温热环境中特别易于吸收,艾炙施于穴位,则首先刺激了穴位本身激发了经气,调动了经脉的功能使之更好地发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