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63页共63页五年级数学《平均数再认识》说课稿〔精选13篇〕篇1:五年级数学《平均数再认识》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平均数的再认识》2、教材分析^p:随着科学技术和数学本身的开展,统计学已成为现代数学方法的一个重要局部和应用数学的重要领域。大到科学研究,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统计无处不在。新《数学课程标准》中也将“统计与概率”安排为一个重要的学习领域,强调开展学生的统计观念。本单元正是在此根底上,向学生介绍统计的初步知识的。本课那么是在学生初步认识统计后进展教学的,它包含两局部,即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较复杂的平均数问题〕。3、教学重、难点:求平均数说课稿平均数是统计工作中常用的一种特征数,它能反映统计对象的一般程度,用处很广泛。所以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是教学的重点。而本课的“平均数”又和过去学过的“平均数”的方法不同,弄清“全部数据的总和”与“全部数据的个数”之间的对应关系就是教学的难点。4、教学目的在学生计算出平均数的'根底上应充分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概念所蕴含的丰富、深化的统计与概率的背景,帮助他们认识到平均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意义与广泛应用,并能在新的情境中运用它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获得必要的开展。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定为:知识目的: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算术平均数的方法。才能目的: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并根据需要搜集有用的信息,培养学生的策略意识和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才能。情感目的:通过小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品质,体验数学与生活的严密联络,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开展。二、说教法:“求平均数”作为一类应用题,假设教学内容脱离生活实际,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因此要积极创设真实的、于生活的问题情境,以“学生开展为本,以活动为主线,以创新为主旨”,采用多媒体教学等有效手段,以引导法为主,辅之以直观演示法、设疑激趣法、讨论法,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时机,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充分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扮演好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角色。三、说学法:在学法指导上,努力营造平等、民主、和谐、平安的教学气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观察、操作、比拟、分析^p等活动,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主动探究,去发现、构建数学知识。通过小组合作中的互相讨论交流,让学生从中学会与别人交往,分享同伴的成功,解释自己的想法,倾听别人的意见,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老师还要让学生进展自己我反思,自主评价,以进步解决问题和综合概括的才能。四、说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1、出示课件:根据有关规定,我国对学龄前儿童实行免票乘车,即一名成年人可以携带一名身高缺乏1.2米的儿童免费乘车。1.2米这个数据是如何得到的呢?2、学生质疑,说一说你的看法。二、新授。1、解决疑惑。学龄前儿童,即0-6岁的儿童,而这就意味着0-6岁的儿童身高普遍不会超过1.2米,那么我们首先就要调查一下0-6岁儿童的身高数据,但是我们无法确定一个准确数值,这就需要计算出数据的平均数来解决问题。出示平均数的意义:一组数据中所有数据之和除以数据的个数。它是反映数据集中趋势的一项指标,具有代表性。2、求平均数的方法。出示课件:“新苗杯”少儿歌手大奖赛的成绩统计表。评委1评委2评委3评委4评委5平均分选手192989496100选手297991008495选手39098878590〔1〕把统计表填写完好,并排知名次。〔2〕在实际比赛中,通常采取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然后再计算平均数的记分方法。你能说出其中的道理吗?〔3〕按照上述的记分方法重新计算3位选手的最终成绩,然后排知名次。3、教授解题策略。题中数据众多,无法直接比拟,可以先求出每位选手的平均成绩,再进展比拟,这样就容易排知名次。求平均数的方法: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选手1:〔92+98+94+96+100〕÷5=96〔分〕选手2:〔97+99+100+84+95〕÷5=95〔分〕选手3:〔90+98+87+85+90〕÷5=96〔分〕4、计算完毕请补充统计表,并排出最终名次。板书设计篇2:五年级数学教案:《平均数的再认识》一、说教材1、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平均数的再认识》2、教材分析^p:随着科学技术和数学本身的开展,统计学已成为现代数学方法的一个重要局部和应用数学的重要领域。大到科学研究,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统计无处不在。新《数学课程标准》中也将“统计与概率”安排为一个重要的学习领域,强调开展学生的统计观念。本单元正是在此根底上,向学生介绍统计的初步知识的。本课那么是在学生初步认识统计后进展教学的,它包含两局部,即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较复杂的平均数问题〕。3、教学重、难点:求平均数说课稿平均数是统计工作中常用的一种特征数,它能反映统计对象的一般程度,用处很广泛。所以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是教学的重点。而本课的“平均数”又和过去学过的“平均数”的方法不同,弄清“全部数据的总和”与“全部数据的个数”之间的对应关系就是教学的难点。4、教学目的在学生计算出平均数的根底上应充分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概念所蕴含的丰富、深化的统计与概率的背景,帮助他们认识到平均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意义与广泛应用,并能在新的'情境中运用它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获得必要的开展。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定为:知识目的: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算术平均数的方法。才能目的: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并根据需要搜集有用的信息,培养学生的策略意识和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才能。情感目的:通过小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品质,体验数学与生活的严密联络,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开展。二、说教法:“求平均数”作为一类应用题,假设教学内容脱离生活实际,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因此要积极创设真实的、于生活的问题情境,以“学生开展为本,以活动为主线,以创新为主旨”,采用多媒体教学等有效手段,以引导法为主,辅之以直观演示法、设疑激趣法、讨论法,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时机,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充分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扮演好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角色。三、说学法:在学法指导上,努力营造平等、民主、和谐、平安的教学气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观察、操作、比拟、分析^p等活动,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主动探究,去发现、构建数学知识。通过小组合作中的互相讨论交流,让学生从中学会与别人交往,分享同伴的成功,解释自己的想法,倾听别人的意见,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老师还要让学生进展自己我反思,自主评价,以进步解决问题和综合概括的才能。四、说教学过程:五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的再认识教学设计篇3:数学《平均数》说课稿苏教版数学《平均数》说课稿一、说教材分析^p首先我从教材分析^p说起,“平均数”作为统计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附属于“统计与概率”的范畴。它是在学生学会了搜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会用条形统计图〔一个表示一个或多个单位〕来表示统计的结果,以及平均分的根底上进展教学的。平均数是一个“虚拟”的数,是借助先总后平均分的意义通过计算得到的。但平均数的概念与学过的平均分的意义是不完全一样的。它既可以描绘一组数据本身的总体情况,也可以作为不同数据比拟的一个指标,它是描绘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不仅仅让学生达成求平均数的方法,那么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及在生活的作用。二、说学情分析^p〔1〕学生的认知起点分析^p:学习本节课的知识储藏要求,一是统计的初步知识,二是平均分的知识。这些知识是学生原来的知识中学过。〔2〕学生的才能构造分析^p:通过统计图表和统计初步知识的学习,学生已初步具有调查、统计的意识;而且,学生已初步具有“移多补少”使两数相等的才能。学习目的:1、学生能结合实例理解平均数的意义,通过“移多补少”,使学生经历在总数不变的情况下,数据从不相等到相等的过程,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2、学生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才能。3、使学生体会到求平均数的作用以及求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并浸透《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在练习题中点题达成目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以及在生活中〔比拟用〕的意义,感受平均数产生的必要性和价值,掌握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教学难点:是正确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怎样求平均数。三、说教法学法根据新课程新理念,我充分用老师引导-学生自出探究-形成知识稳固与进步的教学主线,为学生的知识消费提供足够的时空和适当的指导。我力求表达以内容定教法,教法为内容与学生效劳的宗旨,力求表达老师引导、启发式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创造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情境,并采用课件和说教同步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直观明了的理解什么是平均数和平均数的意义。通过稳固与练习,加深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同时借机浸透法制教育。四、说教学过程第一步:与学生对话,引出一项同学们喜欢的比赛活动,并用多媒体简要介绍此项活动,然后提出问题引发认知冲突-怎样比拟男生和女生套的,使学消费生对平均数的需求。营造学习新知识的气氛,引入平均数。四名男生和五名女生进展套圈比赛,每人投中的个数表示在条形统计图上,要比拟男生投得准一些还是女生投得准一些。由于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不等,所以比男、女生投中的总个数显然不合理,比拟最大数和最小数也不合理,因为一个人的程度不代表总体程度。在学生处于认知冲突的时候让他们自己想方法,自己提出应该求出男生与女生每人平均投中的个数才能比拟。第二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新课程提倡学生的主导地位,老师的引导地位,使学生主动得探究知识,这样学生获得的新知会是有意义的,而不是机械的。在学消费生了对平均数的需求之后,就让学生独立地想一想,该如何求两个队的.平均套中的个数,在学生讨论后课件展示用“移多补少”方法。这里要先让学生多想,让后多动手,老师在最后在采用课件演示“移多补少”这种方法,来求平均数。接下来在移苹题目中,由于数据多,挪动起来很不方便,因此要采用一种简洁的方法-引出平均数的算术算法。这时倒回去算原来的男生和女生套圈比赛,结果和原来“移多补少”是一样的,让学生明白平均数的本质和算法。通过这样的教学,并反复强调求平均数可以先总后分,就是先算总数后平均分(这里强调为平均分成几份,用除法〕,最终使学生学会怎么求平均数。第三步:谈话交流明晰平均数的概念。老师启发学生平均每人套中7个数是每个人都实际套中7个吗?在这里通过用平均数与最大数和最小数比拟,理解平均数是一个统计量,是用来表示一组数据集中程度的量,从而使学生一次感悟到平均数所代表的涵义。在此根底上,老师顺时引出这个平均数就是这几个同学套中的平均个数,即平均数的概念。在小结了求平均数的两种方法之后,让同学对两个队的平均数进展比拟,从而得出其中一个班级的总体程度高一些,使学生意识到平均数可以比拟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程度。第四步:平均数与生活的联络。数学来于生活,目的还是为了应用于生活。老师出示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感觉平均数和我们的生活是亲密相关的,并会用已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在练习题中,我由浅入深的设计了几道练习题,稳固学生求平均数的方法,并在练习题中巧妙设置练习题引入我国森林的现状,浸透《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激发学生保护环境,保护森林的意识;此外设计的水深这个题目,是生活与理论的一次运用,既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又是学生通过知识理解生活,增强平安意识的一次运用。平均数并不只是一个数学问题,应用于生活之后,它还能反映很多社会问题,向我们传递很多信息。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有关平均数的例子,让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离不开数学,从而对数学知识产生亲切感,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的兴趣。第五步:全课总结。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再次强调平均数的意义和求法。作业设计:自已归纳进几次的测验成绩,算出平均成绩。这个作业的设计,意在稳固新学知识,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学会计算简单的平均数,且简单容易操作,同时让学生再次感悟平均数与生活的严密联络。篇4:五年级数学《分数的再认识》的说课稿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分数的再认识》的说课稿一、说教材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九册第三单元〈分数的再认识〉,教材〔34~35页〕的内容。在三年级下学期,学生已经结合情境和直观操作,体验了分数产生的过程,认识了整体“1”,初步理解了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已经会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能初步运用分数表示一些事物,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本单元所学习的内容将在原来的根底上进展深化和拓展,本节教材通过创设“拿铅笔”、“看书”等详细问题情境,使学生体会一个分数所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详细数量也不同,丰富学生的认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教材编写有两个特点:一是突出分数的意义,使学生充分认识“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深化对分数意义的理解;二是创设了丰富的情境和活动,教材中创设了“拿铅笔”、“画图形”等丰富的情境和活动,引导学生结合情境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二、说教学目的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我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是:1.在详细的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分数,开展学生的数感,理解分数的意义。2.结合详细的情境,进一步体会“整体”与“局部”的关系。3、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详细数量也不同。体验数学与生活的亲密联络。三、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详细数量也不一样。教学难点:理解“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四、教学具准备:课件、铅笔假设干五、说教法和学法:创设情境、观察交流、归纳总结。六、说教学过程〔一〕根本训练:由于学生在三年级的时候已经对分数有了初步的认识,上课时就先让学生写一个分数,并说说它表示的意思。〔通过让学生写分数、说分数表示的意思,其实是对分数意义的加深认识和理解,根据分数的意义,从而引出课题――分数的再认识。〕〔二〕问题情景:课前准备了不同数量的4盒铅笔,上课时请4位同学到台前,分别从盒子里拿出铅笔枝数的1/2。其他同学注意观察,看能发现什么问题?通过怎么拿铅笔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要把铅笔平均分成两份,拿出其中的一份,是几个?并用语言描绘自己的.操作过程。根据学生拿出铅笔的枝数不同,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都是拿出全部铅笔的1/2,而拿出的铅笔枝数不一样多呢?”〔三〕建立模型:通过刚刚的质疑:“为什么拿出的铅笔枝数不一样多呢?”经过学生讨论交流,请台上同学拿出铅笔总数进展验证,通过验证,一是让学生在说的过程中知道是把一个整体(一盒铅笔)平均分成2份,一份是几支;二是让学生感悟到整体一样拿出的1/2的数量是一样的。学生也就清楚的感悟到原来是铅笔总数不同造成的。然后引导学生考虑得出结论:1/2对应的整体不同,表示的详细数量也不同。〔整体不同时,同一个分数所对应的详细数量也不一样。〕〔四〕解释应用:1、“说一说”:先是利用学生对分数的新认识,来判断两个小朋友谁看的页数多,通过比拟知道两个小朋友虽然都看了自己手中书的1/3,但他们手中书的总页数不同,也就是整体“1”不同,所以,他们看的页数就不一样多。使学生认识到:1/3对应的整体不同,表示的详细数量也不同。学生的认识进一步有了提升;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它所表示的详细数量也不同。2、“画一画”:先判断1/4的意义,再由1/4判断整体“1”的详细数量是多少,最后画出图形,无论如何画,只要是整个图形的1/4是一个小正方形即可。通过画图,让学生明白:当我们知道了一个分数对应的详细数量,就可以求出整体“1”。〔既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分数整体与局部的关系的理解,也有利于开展学生的空间想象才能。〕3、“练一练”:第1题重点是利用分割法、挪动法、旋转、合并这些方法来看图写分数,通过看图,考虑:都是把整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涂色局部占总份中的几份?第2题重点表达涂法的多样性。第3题重点除了表达画法多样性之外,还要比拟平均分之后,每一个图形的两个1/2是否一样,重点理解“平均分”。这题其实是对:“整体不同,同一分数所表示的详细数量也不一样。”这句话的加深理解。让学生在直观的根底上,把已经形成的抽象认识,进展了及时的练习和必要的稳固和强化。第4题是结合“云南昭通彝良5.7级地震”和“捐零花钱”的实际活动,体验分数的对应性,教育学生“节俭节约”,有爱心等。〔五〕回忆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分数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让学生自由说出来。〕〔六〕板书:板书与步骤同步,学生通过活动说出来的,我就把它写了下来。课后反思:整节课下来,感觉老师引导得过多,不敢大胆放手,学生的参与面不够,要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想方法让学生大面积的参与学习;没有注意细节的处理,有些题目讲的太快局部学生没有跟上,对“平均分”的理解不透彻;没有掌握好时间和教学节奏,以致于有点拖堂。还希望各位老师不要保守,毫无保存的给我提出珍贵的意见,我一定虚心承受,谢谢!篇5:数学五年级上册《平均数》的说课稿关于数学五年级上册《平均数》的说课稿1、本节课是基于对条形统计图的理解上,通过对条形统计图呈现数据,通过移多补少,理解了平均数的含义,知道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代表数值,可用来进展几组数据之间的比拟,这样为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提供感性支撑,使抽象化的问题形象化。2、提炼生活中的问题情境,在详细的问题情境中创设认知冲突,激化矛盾,感受平均数产生的必要性意义。例如;从体育老师那得到每组踢毽子的个数,问第一组和第三组哪组的的程度好?为什么?根据学生的答复板书比最小,比最大,比大多数,平均数。你认为哪种方法比拟好,学生充分展开讨论,得出平均数最好,然后引导学生归纳并理解平均数并通过条形统计图理解的意义,总结平均数的求法。3、通过计算平均数,归纳平均数的特点,理解统计意义。4、营造了愉悦和谐的气氛,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下学习,自由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形成了真实有效的课堂。在课的导入中,老师以真实事情激趣;在新知的教学中,以问题激疑;在稳固练习中,融入生活,让学生亲近数学。每一个环节的设计和教学语言都很精练,具有亲和力,营造了愉悦和谐的气氛,努力去感染和鼓励学生,使他们产生求知欲,使课堂到达事半功倍的效果。5、把课堂还给了学生老师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让学生去说,多给学生提供时机,如你知道吗你有不一样的方法吗你有什么心里话要说,你认为哪种方法好,自己试一试等,使学生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增强参与的主动性,不断地去考虑、探究、讨论、交流,在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中,不断休验成功的'快乐,在认知与情感的交互作用下,学得积极主动,形成一个真实有效的课堂。6、把平均数融于生活,利用不同信息深化理解平均数在生活中的意义价值。例如,让学生说生活中哪有平均数?利用我国淡水资缺乏与其他国家比拟;走进奥运看平均数等。总之,本节课在详细问题情境中,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探究求平均数的方法;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联络实际,灵敏运用平均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整节课始终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真正掌握了知识,培养学生才能与学习数学的兴趣。是一节精彩而有实效的课堂。篇6:新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平均数的再认识》的教案设计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平均数的再认识》的教案设计设计说明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统计中,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程度,它是描绘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用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情况,有直观、简明的特点,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经历的根底上,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1.创设问题情境,引发认知冲突。“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才会思索,有了问题才会引发学生认识上的冲突。这节课通过详细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为什么两个阿姨都领着孩子,第一位阿姨只买一张票,而第二位阿姨却要买两张票呢?”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产生进一步探究平均数的意义的欲望。2.在分析^p讨论中促进学生对平均数意义和计算方法的再认识。在以往的学习中,平均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学生已经接触过,但对于详细生活情境中问题的解答,学生比拟生疏,所以在教学中通过学生的小组讨论、交流、分析^p,使学生理解到在不同的情境中,求平均数的方法也不同,培养学生灵敏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才能。课前准备老师准备PPT课件学生准备作业纸教学过程⊙谈话导入1.课件出示两位阿姨排队买票的情境图(一位阿姨抱着一个大约四五岁的孩子,另一位阿姨领着一个大约七八岁的孩子)。师:从画面上你获取了哪些信息?你认为买票时应该怎样做?(适时对学生进展思想品德教育)课件依次演示第一位阿姨只买了一张票,而第二位阿姨却买了两张票。师:从画面上你知道了什么?有哪些疑问呢?为什么两个阿姨都带着孩子,第一位阿姨只买了一张票,而第二位阿姨却要买两张票呢?(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初步感知学龄前儿童免票的规定)2.引出新知。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均数的再认识。(板书:平均数的再认识)设计意图:数学来于生活,从学生熟知的乘车买票情境入手,使学生初步感知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为后面学惯用平均数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奠定根底。⊙探究新知(一)进一步探究平均数的意义。课件出示:根据有关规定,我国对学龄前儿童实行免票乘车,即一名成年人可以携带一名身高缺乏1.2m的儿童免费乘车。1.组织学生讨论:1.2m这个数据可能是如何得到的?(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讨论,然后全班汇报)(1)调查了一些6岁儿童的身高。(2)1.2m可能是这些身高的平均数。2.据统计,目前北京市6岁男童身高的平均值为119.3cm,女童身高的平均值为118.7cm。引导学生根据上面信息解释免票线确定的合理性。(学生在小组里讨论、交流各自的想法)(二)引导学生从生活情境中理解平均数。课件出示:下表是“新苗杯”少儿歌手大奖赛的`成绩统计表。1.指导学生把统计表填写完好,并排知名次。学生进展计算,独立填表,排知名次。2.根据你的生活经历,说一说在实际比赛中计算平均分的规那么。(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初步感知实际比赛中的评分规那么和平常的求平均数方法的不同)3.引导学生讨论:在实际比赛中,通常都采取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然后再计算平均数的记分方法。你能说出其中的道理吗?(交流并汇报:平均数容易受偏大或偏小数据的影响)4.小结:在很多比赛中,为了表达公平、公正的原那么,往往采取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然后求平均分的记分方法。5.引导学生按照上面的方法重新计算3位选手的最终成绩,然后排知名次。(学生独立计算,然后全班汇报)引导学生理解:其中一个数有变化,所求的平均数也会发生变化。篇7:数学三年级平均数说课稿一、说教材“统计和平均数”是国标本第六册的内容。求平均数是分析^p数据的一种重要方法,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在工农业消费中常要用到,如平均成绩、平均身高、平均产量等等。它既可以反映一组数量的一般情况,也可以用来进展不同组数量的比拟。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平均数是作为一种典型应用题加以教学的。而新教材与传统教材相比,新教材明显在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概念上加重了份量。因此,设计本课时希望通过详细问题情境的呈现,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中,让学生在认知冲突中逐步感受到求平均数的实际意义和价值,并启发学生探究求平均数的根本方法。二、教学目的1、在丰富的详细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并通过进一步的操作和考虑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2、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专用,进一步积累分析^p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开展统计观念。3、在活动中,进一步增强与别人交流的意识与才能,进步合作学习的效率。4、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能体验运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三、重难点和教学策略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对策:创设丰富的问题情境,提供学生自主探究的平台,让学生通过观察、交流,形成求平均数的方法。四、教学过程①出示男女生人数一样,进展套圈比赛的情境,引导学生探究出比哪个队赢,只要比总个数就可以了。②出示第二次比赛,人数不同,男生三人每人都套中4个;女生四人,每人都套中3个。让学生交流看哪个队赢,比什么?从图上看,男生每人都比女生多套中1个,男生准一些,所以男生赢了。明确人数不同时,应该比每人套中的个数;同时讨论为什么比总个数就不公平了。③出示第三次比赛图,先交流看哪队赢,比什么,明确人数不同比每人套中的个数;接着比照第二次比赛的统计图,发现第二次每人套中的一样一下子就可以比出来,而如今每人套中有多有少,让学生探究有什么方法可以一下子看出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探究并总结出移多补少的方法,并初步认识平均数。④完成两道简单的用移多补少求平均数的练习,稳固求解方法。⑤接下来也会有几盘苹果,你能一下子就移好它吗?有信心吗?追问:那么如今该怎么办?探究先合后分的方法。⑥在学生掌握了求平均数的两种方法后,让学生口答5组数据的平均数,并探究平均数的范围。⑦最后安排了几道练习题。分散难点,逐层深化――对书本原教材改动的设想我们每个班中,学生的差异很大,智力、根底、习惯的不同都是都摆在我们眼前,而有效教学肯定需要面对全体学生,我觉得我们要让学生面对一个问题一个台阶,优等生轻松一跃过去了,中等生稍加努力翻过去了,后进生咬咬牙也能爬过去,给每一个学生成功的时机,让他们都能享受到通过努力后获得成功的喜悦。所以结合本班学困生比拟多的实际情况,我并没有一下子就出示书本所提供的例题,就是两组同学人数也不同,每一个同学套中的个数也不同,有多有少。我个人觉得对于我们很大一局部同学来说,直接在这个例题中比哪个队赢,可能会无从下手,比人数不对、比总个数不对、比男生套中最多的和女生套中最多的也不对。可以说找准应该比拟哪个量,既是认识平均数的切入点,也是这节课的一个难点。所以我把这一例题中找适宜的比拟量分散在三个比赛情境中,让学生在不同的情况下分清在什么情况下该比拟哪个量,然后再去认识平均数。第一次,人数一样,只要比总个数。第二次,人数不同,但男生每人都套中4个,女生每人都套中3个,很明显每个男生都比女生多套中1个,男生赢了。明确当人数不同时,要比每人套中的个数;人数一样时只要比总个数。第三次,出示书本例题,人数不同,应该要找每人套中的个数,〔当然这里所说的每人套中的个数在没认识平均数前还不够标准〕但目的就是让学生去找一下子就可以比的那个每人套中个数,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当然,本来是希望通过第一第二次比赛的探究,让学生在第三次比赛中顺利找准比拟量,但在实际过程中,那个学生还是去找了总个数去比输赢,这说明教学设计或者教学施行还有很多不合理不有效的地方,希望大家能提出来讨论。篇8:数学三年级平均数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学内容: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统计》的第二课时。2、教材分析^p:随着科学技术和数学本身的开展,统计学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大到科学研究,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统计几乎无处不在。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两种新的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进展简单的数据分析^p之后进展教学的。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也可以进展不同组数据的比拟。让学生学平均数的知识,并不仅仅是为了达成求平均数的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及对生活的作用。3、教学目的:基于这样的认识,教学中我们就不能只停留在“简单地给出假设干数据,要求学生计算出它们的平均数”上,而应充分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帮助他们认识到平均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意义与广泛应用,并能在新的情境中运用它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获得必要的开展。为此,我制定了以下三条教学目的:知识目的: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才能目的:使学生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的策略意识和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才能。情感目的:通过小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品质,体验数学与生活的严密联络,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开展。4、教学重、难点:平均数是统计工作中常用的一种特征数,它能反映统计对象的一般程度,用处很广泛。所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是教学的重点。而“平均数”又和过去学过的“平均分”的意义不同,正确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和应用就是教学的难点。二、说教法:由于“平均数”意义比拟抽象,难以理解,容易使学消费生畏难情绪。我根据学生由感知――表象――抽象的认识规律和教学的启发性、直观性及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等教学原那么,积极创设真实的、于生活的问题情境,以“学生开展为本,以活动为主线,以创新为主旨”,采用多媒体教学等有效手段,以引导法为主,辅之以直观演示法、设疑激趣法、讨论法,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时机,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充分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扮演好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角色。三、说学法:在学法指导上,我努力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观察、操作、比拟、分析^p等活动,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主动探究,去发现、构建数学知识。通过小组合作中的互相讨论交流,让学生从中学会与别人交往,分享同伴的成功,解释自己的想法,倾听别人的意见,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还让学生进展自我反思,自主评价,以进步解决问题和综合概括的才能。四、说教学程序:〔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一开场上课,我就用多媒体图片把学生带入曾经经历的情景:投球比赛。并出示两个小组进展投球比赛结果的统计表。接着,让学生说说从统计表中获得了哪些信息,再请学生比拟一下哪一组投球准一些。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明白在人数不相等的情况下,总数和最多的数都不能比拟出哪组投球更准一些。从而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便于后面学习的开展。〔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1、初步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1〕、小组内的四名同学结成裁判组,用自己的方法来断定哪一组是获胜者。〔学生讨论,老师巡视〕〔2〕、师生分享讨论结果,从中引出只有分别求出两组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才能正确判断出哪组投球更准一些。设计意图: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现实世界的一切知识是始于经历并终于经历的`。课上的统计表为学生提供了一定的感性材料,调动起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历。做小裁判参与讨论断定胜负,更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平均数”对学生来说虽然是一个新的概念,但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接触过“平均”的概念,当人数不一样,比总数不合理的情况下,引出平均数的概念成了学生的一种迫切需要,学生的思维被激活起来。2、初次探究求平均数的方法。〔1〕、以小组合作的形式,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寻求两个小组投中球数的平均数。〔2〕、各小组汇报自己寻求答案的方法。a、移多补少法。数量较少时使用方便。b、计算法。第一小组:8+5+6+9=28〔个〕28÷4=7〔个〕第二小组:6+7+11=24〔个〕24÷3=8〔个〕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教学,旨在让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找出求平均数的不同方法,使学生拥有了学习的自主权和选择权,将他们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他们合作学习的才能。3、理解平均数的意义。(1)、学生看算式答复:28表示什么?4表示什么?为什么要除以4?7表示什么?8+5+6+9=28〔个〕28÷4=7〔个〕6+7+11=24〔个〕24÷3=8〔个〕〔28表示第一小组学生投中球的总个数,4表示第一小组投球的人数,除以4是因为有4个人投球,要平均分成四份,7表示第一小组学生投中球的平均数。〕(2)、总结:平均数=总个数÷份数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教学,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突出了教学的重点。让学生试着总结计算平均数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归纳才能。4、感受平均数与生活的亲密联络。请学生联络实际,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平均数?学生举例:班级考试的平均分;全班学生的平均身高、平均体重;家庭每月的平均收入、平均支出;城市平均年用水量、用电量等。设计意图: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出具有开放性的、探究性的数学问题,充分保障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与空间,使数学教学更加丰富多彩,学生学得更加生动、活泼。(三)、自主探究,归纳方法。1、教学例题:学校开展环保小卫士拾矿泉水瓶的活动,小红她们组同学拾得的瓶子数分别为13个、12个、11个、16个。求她们小组拾得的矿泉水瓶的平均数。(1)、利用今天所学的知识,独立计算,寻求答案。老师巡视指导,并指名板演。评价板演时,再次归纳总结:平均数=总个数÷份数(2)、议一议:①求出的“13个”是每人实际拾到的矿泉水瓶子的个数吗?②求出的“13个”与其中一个学生拾了瓶子13个一样吗?〔不一样,求出的“13个”只是一个平均数,而其中一个学生拾了瓶子13个是一个实际的数,是实际拾了13个。〕(3)、借机对学生进展保护环境的教育。设计意图:让学生纯熟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加深对平均数含义的认识,在教学中进展环保意识的浸透,教育学生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争做保护环境的小卫士。〔四〕、学以致用,体验生活。1、小明班同学的平均身高是140厘米,所以他的身高一定是140厘米。对吗?2、小明班同学的平均身高是140厘米,小强班同学的平均身高是137厘米,可以说小明一定比小强高吗?3、游泳池的平均水深是130厘米,小明身高140厘米,他在游泳池中学游泳,会不会有危险?为什么?4、学校举行献爱心活动,我们班52名同学分成4组,第1组捐款192元,第2组捐款212元,第3组捐款205元,第4组捐款198元,平均每组捐款多少元?A:(195+212+205+198)÷52=16〔元〕B:(195+212+205+198)÷4=208〔元〕说说你选择哪一个答案,理由是什么。5、以小组为单位,统计本组成员的身高,并计算出平均身高。设计意图:数学来于生活,又要应用于生活,才能表达其价值及魅力。在学生理解了“平均数”的含义,学会了求“平均数”的方法后,我引入了几个现实情境。通过情境的辨析,问题的解决,既深化了学生对“平均数”概念的认识,体会到“求平均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同时也为学生创造了自由表达、广泛交流的时机,提升了他们“数学交流”的才能。〔五〕、评价总结,拓展延伸。1、请学生当评委给这节课的整体上课效果打分,并选取几个学生代表的分数,计算平均分。当学生为最后得分争论不休时,及时设疑:“以谁的分数为标准呢?什么分数是最公正的?”引导学生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2、请学生谈谈这节课的收获,以及打算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设计意图:“给这节课打分”这一环节既强化了本课的新知,再现了“求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又使老师得到真实的信息反应,并为课堂小结作了巧妙的预设。让学生自我评价,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对于课堂的拓展延伸,和进一步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非常有利。五、说板书设计:平均数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平均数=总个数÷份数设计意图:简洁明了,重点突出。篇9:求平均数数学说课稿求平均数数学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学内容: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平均数”。2、教材分析^p:随着科学技术和数学本身的开展,统计学已成为现代数学方法的一个重要局部和应用数学的重要领域。大到科学研究,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统计无处不在。新《数学课程标准》中也将“统计与概率”安排为一个重要的学习领域,强调开展学生的统计观念。本单元正是在此根底上,向学生介绍统计的初步知识的。本课那么是在学生初步认识统计后进展教学的,它包含两局部,即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和求平均的方法。3、教学重难点:平均数是统计工作中常用的一种特征数,它能反映统计对象的一般程度,用处很广泛。所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是教学的重点。而“平均数”又和过去学过的“平均分”的意义不同,正确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和应用就是教学的难点。4、教学目的:基于这样的认识,教学中我们就不能只停留在“简单地给出假设干数据,要求学生计算出它们的平均数”上,而应充分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概念所蕴含的丰富、深化的统计与概率的背景,帮助他们认识到平均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意义与广泛应用,并能在新的情境中运用它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获得必要的开展。为此,我制定了以下三条教学目的:知识目的: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会解释平均数的实际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才能目的: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并根据需要搜集有用的信息,培养学生的策略意识和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才能。情感目的:通过小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品质,体验数学与生活的严密联络,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开展。二、说教法:由于“平均数”意义比拟抽象,难以理解,容易使学消费生畏难情绪。“求平均数”作为一类应用题,而现行教材中应用题往往脱离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因此,我根据学生由感知——表象——抽象的认识规律和教学的启发性、直观性和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等教学原那么,积极创设真实的、于生活的问题情境,以“学生开展为本,以活动为主线,以创新为主旨”,采用多媒体教学等有效手段,以引导法为主,辅之以直观演示法、设疑激趣法、讨论法,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时机,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充分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扮演好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角色。三、说学法:在学法指导上,我努力营造平等、民主、和谐、平安的教学气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观察、操作、比拟、分析^p等活动,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主动探究,去发现、构建数学知识。通过小组合作中的互相讨论交流,让学生从中学会与别人交往,分享同伴的成功,解释自己的想法,倾听别人的意见,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老师还要让学生进展自己我反思,自主评价,以进步解决问题和综合概括的才能。四、说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课一开场,我用多媒体出示这样的情景:“星期天,三个好伙伴一起去钓鱼。他们分别钓了6条、11条、4条。请你想个方法,使他们的鱼同样多。”[由熟悉的生活情景引入,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离不开数学,从而对数学知识产生亲切感,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的兴趣。]接着让学生动手操作火柴棒,要求以最快的速度摆出结果,然后让学生闭上眼睛反思刚刚的操作过程,概括出“移多补少”的方法。再用多媒体继续演示“又来了一个同学,他钓了11条”,让学生在头脑中想象“移”的过程并交流。[我们知道“平均数”与“平均分”是不同的概念。因为平均分得的结果是一个实实在在的量,而平均数却只是一个表示中间状态的抽象数量。因此在教学时,我并未让学生进展操作,而是通过让学生在交流与想象中感受“平均数”的实际意义,为随后的深化作好预设。]学生的认识刚刚获得平衡,我又用多媒体巧妙设置冲突:“又来了四个同学,分别钓了10条、7条、9条、8条”,仍旧让学生在头脑中想象,学生觉得用“移多补少”的方法太费事了,该怎么办呢?[迫使他们自觉打破思维定势,换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获得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即“先合并再平分”,并要求列式计算,[这个过程其实就是“数学化”的过程,它对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目光观察、考虑问题有着实际的意义。]最后,让学生为操作后得到的结果“7”起个名字,从而引出“平均数”及其含义。(二)联络生活,提出问题在学生初步理解了“平均数”的含义后,我又联络学生熟悉的“买半票”引出身高的话题,让学生介绍一下自己的身高,随意抽取几位作比拟。接着,我又请第一排和最后一排同学起立,比拟身高并说说你是怎么比的。学生会觉得这个问题太容易了,因为坐在最后的同学往往个子比拟高。我又请第3小组和第4小组同学起立,再进展比拟,学生发现高矮不一,不好比,想到把每人的身高加起来再比,又发现两组人数不一样,还是无法比拟。学生悬念顿生,思维处于欲罢不能的愤悱状态,我抓住时机设疑:“有没有更好的方法,能准确地比拟出这两组同学哪组更高一些?”鼓励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引导总结出最正确方法是通过求他们的平均身高来比拟。[“学起于思,思于疑。”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为探究活动提供了动力,明确了方向,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激发了他们的探究欲望。](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明确了探究方向即求每一个小组的平均身高后,我便组织学生开展讨论:“要求每一小组的平均身高,要作哪些方面的准备工作?”让学生懂得要先搜集每个同学的身高才能计算。[于学生身边真实的数学问题,正好激发了学生开展研究的兴趣,促使他们主动进展合作,以获得小组竞赛的成功。]在音乐声中,以学生小组为单位开场了活动。允许学生分开座位,独立搜集小组内每个同学的身高填入统计表中,计算出平均身高,然后在组内交流计算方法,统一结果,由组长填入汇总表中。[这儿,老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放手让他们在开放的活动空间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老师只是以参与者、合作者的身份融入他们的活动中,和他们平等相处,热心帮助他们处理突发事件,并及时获取反应信息,]在投影仪上展示交流各种计算方法,一一加以肯定,鼓励简便算法,并总结根本方法:总数/份数=平均数。紧接着激发学生考虑:“第1小组的平均身高为138厘米,所以他们组每个同学的身高一定是138厘米。对吗?”[通过辨析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培养学生多角度看问题的才能。]最后引导学生观察表格,比拟第3小组和第4小组哪组更高,使学生体验用自己的探究解决问题的成功。在此根底上,让学生继续挖掘表格中隐藏的信息,交流体会,提出新的问题“全班同学的平均身高是多少?”,让学生估算,再通过笔算验证,培养学生的估算才能。知道全班同学的平均身高后,我又顺势出示全国四年级小学生前和如今的平均身高统计表,让学生联络自身实际进展比拟,教育学生要积极锻炼,并且珍惜幸福的生活!(四)理论运用,体验生活数学来于生活,又要应用于生活,才能表达其价值及魅力。在学生理解了“平均数”的含义,学会了求“平均数”的方法后,我又引入了以下现实情境:1、小明班同学的平均身高是140厘米,所以他的身高一定是140厘米。对吗?2、上明班同学的平均身高是140厘米,小强班同学的平均身高是137厘米,可以说小明一定比小强高吗?3、游泳池的平均水深是130厘米,小明身高140厘米,他在游泳池中学游泳,会不会有危险?为什么?4、老师发现我们家第二季度用电情况是这样的(投影电费单),你能用刚刚学到的本领,帮我预测一下我家这个月的用电情况,好吗?你为什么这么认为?[通过情境的辨析,问题的解决,既深化了学生对“平均数”概念的认识,体会到“求平均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同时也为学生创造了自由表达、广泛交流的时机,提升了他们“数学交流”的才能。]为了让学生感受平均数的用处广泛,我又让学生自由交流生活中所见到过的平均数,再通过报刊新闻开扩学生的视野,体会平均数在各行各业中的广泛用处。(五)评价总结,拓展延伸课末,我让学生当评委给这节课打分,当学生为最后得分争论不休时,及时设疑:“以谁的分数为标准呢?什么分数是最公正的?”引导学生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看似随意一笔,却足见老师的匠心。通过“给老师打分”及平均分的计算,既强化了本课的新知,再现了“求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又使老师得到真实的信息反应,同时还为随后的课堂小结作了巧妙的预设,可谓“一举三得”。]最后,让学生谈谈这节课的收获,打算如何运用。[让学生自我评价,增强学生数学学习的自信心;对课堂的拓展延伸,进一步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求平均数数学教学反思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它非常抽象。以往在教学平均数的概念时,老师往往把教学重点放在平均数的求法上。新教材更重视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基于这一认识,我在设计中突出了让学生在详细情境中体会为什么要学习了·平均数,注重引导学生在统计的背景中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在比拟、观察中把握平均数的特征,进而运用平均数解决问题,理解它的价值。这节课我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一、在现实生活情境中引入概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结合实际问题(男女生套圈比赛)哪个队会获胜?引导学生展开交流、考虑。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深化认识到数学的价值与魅力。在学生的活动讨论中,在认知冲突下,认识在人数不同的情况下,比总数显然也不公平;而平均数能代表他们的整体情况,因此产生了“平均数”,感受平均数是实际生活的需要,也产生了学习“平均数”的需求。教学只有组织了这个过程,学生对平均数的统计意义以及作用才有比拟深化的理解,也才能在面临相类似问题时,能自主地想到用平均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去进展比拟和分析^p。二、创造有效的数学学习方式,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学会平均数的算法我采用了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方式让学生自己探究出求平均数的方法。一种是先合再分,一种是移多补少。然后引导学生感受到这两种方法的本质都是让原来不一样的数变的一样,从而引出平均数的概念。并在讲解方法的同时,不失时机地浸透:平均数处于一组数据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能反映整体程度,但不能代表每个个体的情况。这样一来,学生对平均数这一概念的认识显得更为深化和全面。三、浸透估算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教学中我结合平均数的特点,先让学生猜一猜女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个,再实际计算,不但找到平均数的范围,也找到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培养了学生运用估算的方法进展检验的才能。四、数学与生活严密联络。在教学中,我还结合教材内容,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把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融进课堂,引导学生领悟数学与生活的联络,开掘现实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利用身边有效的数学资学习数学知识。在我所选取的四个练习,由浅入深,层层深化,所选的内容都与学生生活贴近的题材,如:第一题是对平均数的理解;第二题是对平均数的应用,第三题是对平均数的深化认识。这三道稳固练习都与学生的生活严密联络,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生活之中有数学,生活之中处处用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极大的兴趣,主动地去学数学,用数学。此外,在平均水深110厘米深的河水中,小明下河游泳有没有危险?这个讨论中,让学生受到了平安教育。这样的教学实现了数学教育的多重价值,使各学科起到了有效的整合作用。这节课总体来说,完成了教学目的,重难点突出,学生的积极性较高。但在教学过程中也有缺乏,一、时间的安排不是很好,练习的时间不够,造成还有的练习没有说完。主要原因是新课的时间较长,如让学生观察统计图说说知道些什么,可以少请几位同学答复,这里不是这节课的重点。二、课的开场由于课件突然没有声音,有点紧张,有点浪费时间。其实这并不影响本节课的教学。对于突发事件要灵敏面对!篇10:三年级数学平均数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学内容: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统计》的第二课时。2、教材分析^p:随着科学技术和数学本身的开展,统计学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大到科学研究,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统计几乎无处不在。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两种新的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进展简单的数据分析^p之后进展教学的。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也可以进展不同组数据的比拟。让学生学习均数的知识,并不仅仅是为了达成求平均数的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及对生活的作用。3、教学目的:基于这样的认识,教学中我们就不能只停留在“简单地给出假设干数据,要求学生计算出它们的平均数”上,而应充分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帮助他们认识到平均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意义与广泛应用,并能在新的情境中运用它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获得必要的开展。为此,我制定了以下三条教学目的:知识目的: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才能目的:使学生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的策略意识和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才能。情感目的:通过小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品质,体验数学与生活的严密联络,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开展。4、教学重、难点:平均数是统计工作中常用的一种特征数,它能反映统计对象的一般程度,用处很广泛。所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是教学的重点。而“平均数”又和过去学过的“平均分”的意义不同,正确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和应用就是教学的难点。二、说教法:由于“平均数”意义比拟抽象,难以理解,容易使学消费生畏难情绪。我根据学生由感知――表象――抽象的认识规律和教学的启发性、直观性及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等教学原那么,积极创设真实的、于生活的问题情境,以“学生开展为本,以活动为主线,以创新为主旨”,采用多媒体教学等有效手段,以引导法为主,辅之以直观演示法、设疑激趣法、讨论法,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时机,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充分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扮演好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角色。三、说学法:在学法指导上,我努力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观察、操作、比拟、分析^p等活动,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主动探究,去发现、构建数学知识。通过小组合作中的互相讨论交流,让学生从中学会与别人交往,分享同伴的成功,解释自己的想法,倾听别人的意见,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还让学生进展自我反思,自主评价,以进步解决问题和综合概括的才能。四、说教学程序:〔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一开场上课,我就用多媒体图片把学生带入曾经经历的情景:投球比赛。并出示两个小组进展投球比赛结果的统计表。第一小组投球情况统计表姓名小红小兰小亮小明投中个数8569第二小组投球情况统计表姓名小刚小丽小琴投中个数6711接着,让学生说说从统计表中获得了哪些信息,再请学生比拟一下哪一组投球准一些。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明白在人数不相等的情况下,总数和最多的数都不能比拟出哪组投球更准一些。从而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便于后面学习的开展。〔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1、初步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1〕、小组内的四名同学结成裁判组,用自己的方法来断定哪一组是获胜者。〔学生讨论,老师巡视〕〔2〕、师生分享讨论结果,从中引出只有分别求出两组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才能正确判断出哪组投球更准一些。设计意图: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现实世界的一切知识是始于经历并终于经历的。课上的统计表为学生提供了一定的感性材料,调动起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历。做小裁判参与讨论断定胜负,更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平均数”对学生来说虽然是一个新的概念,但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接触过“平均”的概念,当人数不一样,比总数不合理的情况下,引出平均数的概念成了学生的一种迫切需要,学生的思维被激活起来。2、初次探究求平均数的方法。〔1〕、以小组合作的形式,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寻求两个小组投中球数的平均数。〔2〕、各小组汇报自己寻求答案的方法。a、移多补少法。数量较少时使用方便。b、计算法。第一小组:8+5+6+9=28〔个〕28÷4=7〔个〕第二小组:6+7+11=24〔个〕24÷3=8〔个〕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教学,旨在让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找出求平均数的不同方法,使学生拥有了学习的自主权和选择权,将他们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他们合作学习的才能。3、理解平均数的意义。(1)、学生看算式答复:28表示什么?4表示什么?为什么要除以4?7表示什么?8+5+6+9=28〔个〕28÷4=7〔个〕6+7+11=24〔个〕24÷3=8〔个〕〔28表示第一小组学生投中球的总个数,4表示第一小组投球的人数,除以4是因为有4个人投球,要平均分成四份,7表示第一小组学生投中球的平均数。〕(2)、总结:平均数=总个数÷份数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教学,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突出了教学的重点。让学生试着总结计算平均数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归纳才能。4、感受平均数与生活的亲密联络。请学生联络实际,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平均数?学生举例:班级考试的平均分;全班学生的平均身高、平均体重;家庭每月的平均收入、平均支出;城市平均年用水量、用电量等。设计意图: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出具有开放性的、探究性的数学问题,充分保障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与空间,使数学教学更加丰富多彩,学生学得更加生动、活泼。(三)、自主探究,归纳方法。1、教学例题:学校开展环保小卫士拾矿泉水瓶的活动,小红她们组同学拾得的瓶子数分别为13个、12个、11个、16个。求她们小组拾得的矿泉水瓶的平均数。(1)、利用今天所学的知识,独立计算,寻求答案。老师巡视指导,并指名板演。评价板演时,再次归纳总结:平均数=总个数÷份数(2)、议一议:①求出的“13个”是每人实际拾到的矿泉水瓶子的个数吗?②求出的“13个”与其中一个学生拾了瓶子13个一样吗?〔不一样,求出的“13个”只是一个平均数,而其中一个学生拾了瓶子13个是一个实际的数,是实际拾了13个。〕(3)、借机对学生进展保护环境的教育。设计意图:让学生纯熟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加深对平均数含义的认识,在教学中进展环保意识的浸透,教育学生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争做保护环境的小卫士。〔四〕、学以致用,体验生活。1、小明班同学的平均身高是140厘米,所以他的身高一定是140厘米。对吗?2、小明班同学的平均身高是140厘米,小强班同学的平均身高是137厘米,可以说小明一定比小强高吗?3、游泳池的平均水深是130厘米,小明身高140厘米,他在游泳池中学游泳,会不会有危险?为什么?4、学校举行献爱心活动,我们班52名同学分成4组,第1组捐款192元,第2组捐款212元,第3组捐款205元,第4组捐款198元,平均每组捐款多少元?A:(195+212+205+198)÷52=16〔元〕B:(195+212+205+198)÷4=208〔元〕说说你选择哪一个答案,理由是什么。5、以小组为单位,统计本组成员的身高,并计算出平均身高。设计意图:数学来于生活,又要应用于生活,才能表达其价值及魅力。在学生理解了“平均数”的含义,学会了求“平均数”的方法后,我引入了几个现实情境。通过情境的辨析,问题的解决,既深化了学生对“平均数”概念的认识,体会到“求平均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同时也为学生创造了自由表达、广泛交流的时机,提升了他们“数学交流”的才能。〔五〕、评价总结,拓展延伸。1、请学生当评委给这节课的整体上课效果打分,并选取几个学生代表的分数,计算平均分。当学生为最后得分争论不休时,及时设疑:“以谁的分数为标准呢?什么分数是最公正的?”引导学生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2、请学生谈谈这节课的收获,以及打算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设计意图:“给这节课打分”这一环节既强化了本课的新知,再现了“求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又使老师得到真实的信息反应,并为课堂小结作了巧妙的预设。让学生自我评价,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对于课堂的拓展延伸,和进一步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非常有利。五、说板书设计:平均数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平均数=总个数÷份数设计意图:简洁明了,重点突出。篇11:《平均数的再认识》教学反思教学本节课时,首先让学生复习学过的关于平均数的知识,把书中的统计表填写完好,并排知名次,从高到低依次是:选手1、选手2、选手3。其次,老师提出问题“在实际比赛中,通常都采用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然后再计算平均数的计分方法。你能说出其中的道理吗?”提出问题后,组织学生进展讨论与交流。大局部学生能想到这样比拟公平,因为有的评委打分高,有的评委打分低,会影响选手的最终名次。使学生能理解把最高分和最低分去掉后,再求平均分更具有代表性。再次,让学生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再算一算3位选手的最终成绩,并排知名次。这时,选手的.名次发生了变化,从高到低名次是:选手2、选手1、选手3。最后,组织学生讨论为何两次计算结果不同,名次也不同,让学生体会到极端数据对平均数的影响。对学有余力的学生,鼓励其查阅更多的资料,进一步理解平均数,感受平均数与生活的联络,体会平均数在是常生活中的作用,开展学生的数据分析^p。篇12:五年级数学平均数练习题五年级数学平均数练习题1.小林三次口算分别算对了14题、10题、18题。平均每次算对了()题。2.学校气象小组一天中测得气温如下:14度、16度、20度、21度、14度,这一天的平均气温是()度。3.三个笔筒平均每个笔筒是6枝笔,第1个笔筒里有6枝笔,第2个笔筒里有7枝笔,第3个笔筒里有()枝笔。4.在读书比赛中,小朱读了6本,小明读了4本,小华读了3本,小军读了7本,平均每人读()本课外书。5.小华一星期共练了84个大字,平均每天练()个大字。6.三(5)班有69人,平均每人向学校捐2本书,一共捐了()本。7.平均每堆有()个小方块二、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1.下面()平均数是不合理的。①小力走8步,共走了520厘米。他每步都是走65厘米。③电梯里有8人,他们体重的`和是430千克。平均每人的体重大约是54千克。2.池溏的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年秋季学期小学安全工作计划
- 《施工质量控制要点》课件
- 2024志愿者个人工作计划
- 元旦文艺晚会计划方案
- 关于办公室文秘工作计划
- 2024年小学语文四年级教学计划
- 推动计划生育事业健康发展的规定
- 有关骨干教师工作计划锦集
- 8住房保障工作总结和某年工作计划
- 学校行政部门年度工作计划
- 五年级上册英语一课一练-Unit 6 In a nature park课时(4) 人教PEP(word版含答案)
- 2024年中国中信集团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贷款服务保密协议
- 2024年会计总结及工作计划
- 统编本五年级上册语文选择题100道附参考答案
- 2023年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公开招聘教师20人笔试参考题库(共500题)答案详解版
- XX集团品牌管理制度
- 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观察物体(知识点梳理+能力百分练)二
- 质量目标规划及保证措施及体系图和流程图【图】
- 井下采煤工练习试卷附答案
- DB62∕T 2992-2019 黄土地区高速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