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_第1页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_第2页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_第3页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_第4页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格式,下载后可自由编辑PAGEPAGE354、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第一篇:4、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4《古代诗歌四首》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积累"澹澹、竦峙、萧瑟、归雁"等文言词汇。2.了解诗词有关知识;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过程与方法:1品味诗歌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增强古诗文修养。2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准确背诵诗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朗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2.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知识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重点难点:1.诵读并背诵。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2.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像感悟诗歌内容。教学设想:1.要以诵读贯穿学诗的全过程,创造浓郁的学诗的气氛。2.培养学生再造想像的能力和联想的能力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设计:同学们,我国的唐代、宋代、元代分别有哪种文学体裁发展得最有成就?(唐诗、宋词、元曲)的确,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五首脍炙人口的诗篇。一.《观沧海》1.曹操(155-220XX字孟德,沛国谯郡(现在安徽亳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三国演义》褒刘贬曹的创作倾向,导致作者并未能给曹操一个公允的评价。)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建安元年(196)迎献帝都许昌,用他的名义发号施令,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建安五年(20XX,在官渡大败兵强地广的袁绍,此后逐渐统一了北方。建安十二年(20XX东征乌桓,也取得了很大的胜利。次年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后封魏王。曹丕称帝,追尊他为武帝。善诗歌,《步出夏门行》《蒿里行》诸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反映。遗著有《魏武帝集》,已佚,明人有辑本。又有今人整理排印本《曹操集》。2.《观沧海》写作背景《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他已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统一了北方。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公元20XX,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会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流传至今的优秀作品。3.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4.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碣石(jié)澹(dàn)竦峙(sǒngzhì)萧瑟(sè)诗歌节奏可以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节拍,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何,多么。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以观沧海:以,表目的连词。山岛竦峙:竦,高。峙,挺立。高高地挺立。萧瑟: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幸甚至哉:幸,庆幸。至,极点。庆幸得很,好极了。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若,像。其,它,指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是古诗文中"互文见义。即文字上只交待一方,而意义彼此互见。句中不但说:"日月之行,也说"星汉之行;不但说星汉灿烂,也说"日月灿烂。合起来说,日月星汉之运行与灿烂,均若出于沧海之中"。又如《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应理解为鹊惊蝉鸣都出现于半夜明月清风的境界之中"。5.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①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②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像的?全诗写了三层意思。第一层(1-2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直陈其事,非常质朴,"观"字领全篇,是诗的线索,以下十句写观海所见。第二层(3-8句):描写海水和山岛。从大处落墨,从全景写起,着力渲染大海那种苍茫动荡的气势。意思是:茫茫的大海上碧波万顷,一望无垠,只有脚下的山岛高高地耸立在海心。这一层全是写实景。是作衬托用。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动静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再写草木,仍然是静态,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接着山岛写草木,充满了欣欣向荣的景象。次及"洪波,又回到动态,静动相配,展现了大海波澜壮阔的气势,"涌"字用得尤其出色。从描写中,我们不仅看到了大海波涌连天的形态,而且仿佛听到了惊涛拍岸的声音。第三层(9-10句):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是虚景,即诗人的主观感受,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这四句是全诗的高潮,创造了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运行不息的太阳月亮,星光灿烂的银河,竟都包蕴在这沧海之中,何等气魄!◆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③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诗人是怀着怎样的感情绘制大海形象的?此诗前一部分写大海景象,视野广阔,也能见出诗人胸怀之博大,但跟后一部分比,气象则略逊一筹。"日月之行四句写大海,全用虚写,却表现了大海有包容天地的气概,更显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大海的形象正是诗人形象的化身。诗人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为即将挥师南下统一中国解除了后顾之忧。在踌躇满志的时候,他借大海的形象抒发了建功立业的愿望,写出了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雄浑诗句。6.基调: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7."诗言志"《观沧海》是借景抒情,诗人写沧海,抒发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这种感情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全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字里行间洋溢着饱满的激情。写景的十句中,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实景给人身临其境之感,虚景以其新奇激发读者的想像,诗人以沧海自比,表现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为好友王昌龄(盛唐著名边塞诗人、“诗家天子”,与李白并称“七绝圣手”;学过《芙蓉楼送辛渐》、“唐人七绝压卷之作”《出塞》)被贬夜郎而作。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与他有密切交往。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其性格与李白傲岸不羁较为相似,因“不护细行”而被谤贬龙标尉。李白此时正在扬州,听此不幸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慰藉。三、披文入情,感悟诗情(一)朗读试背:听读、齐读。(节奏、平仄、押韵)(二)感知意象:杨花、子规、明月。(三)品悟感情:忧伤、同情、牵挂、安慰。四、深入品味,鉴赏诗美(一)语言美:自然流畅,生动形象。(二)韵律美:平仄谐调,押韵清晰。(三)意象美:情景交融,寄托深沉。(四)情感美:真挚淳朴,深切感人。三.《次北固山下》1.解题:古代的交通是很不发达的,即使古代的皇帝也未能坐上现代的公交车。因此,流落他乡或在外谋职的人是很难定期回家的,自然会不是产生故园之思,因此,表达思乡之苦就成为类古代诗歌中的一个重要的主题。今天,就让我们来共同学习一下,唐代诗人王湾的诗歌《次北固山下》,来共同感受一下作者那种浓浓的乡愁。次,这里是停泊的意思。北固山三面临江,形势险要,号称天下第一江山。2.王湾,生卒年不详,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诗人。先天元年(712)中了进士,官洛阳尉。早有文名,往来吴、楚间,不得归家,故有此作。其诗流传不多。3.听准字音,把握五言诗的诵读节奏。这首诗意境优美,语言浅近而音韵和谐。五言诗一般是三个节拍,二二一或二一二。如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客路,指旅途。镇江是当时水陆交通的枢纽,故以客路与"行舟相对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乡书即家书,指诗人寄给洛阳家中的信;旧谓鸿雁可以传书,故诗人有托书于归雁之意。4.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首联:点题。青山当指北固山,诗人在船上,客路即驿道,想像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暗含旅途奔波之意。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平"阔"正"悬"四字炼得好: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句,又是为颈联中江春句作铺垫。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这么快,怎能不令人感慨系之!这两句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尾联:诗人离家日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新年来到,正是家人团聚之时,而自己旅食他乡,久不得归,见到此景,情何以堪?由此他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给他传递家书了。全诗层层相因,浑然一体。5.哪些诗句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尾联直接表达思乡之情。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6.探究想像"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找一幅长江下游的图片给学生看看,或者背诵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望天门山》,然后指出诗人此刻所在的具体位置。)阔"是"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的人视野也因之开阔。此句写得恢弘阔大;"风正一帆悬"愈见精彩。"悬"是端端直直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悬",而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可见写景极为传神。全诗和谐优美。7.名句赏析。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从章法上看,有导出结尾一联的作用,也就是说它跟诗人的乡愁有关。"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跟"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相比,显得开朗一些。四、《天净沙·秋思》1.这是一篇抒情作品,仅用28字就生动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七百多年来,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因为它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的氛围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题目。元曲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兴于元代,又称散曲。曲有小令、套曲之分,《天净沙》是小令。曲与词体式相近,都按调填词,但较词明快自由。2.马致远,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元代著名散曲家。一生著有《汉宫秋》《青衫泪》《荐福碑》《岳阳楼》《马丹阳》《黄粱梦》等杂剧共15种,与关汉卿、王实甫、白朴,并称元代杂剧四大家。并写有小令、套数二百余首,经后人辑入《东篱乐府》。他在元代散曲作家群中,位居第一。在他的作品中,更能反映他风格的是散曲;散曲中又以小令《天净沙秋思》最为有名,元人周德清誉之为"秋思之祖,王国维称赞其"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是小令之最佳者。3.这首小令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情调虽然低沉些,却反映了当时沉闷的时代气氛,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全篇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前三句)作者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种景物巧妙组合,向人们展示了一幅游子漂泊行旅图。第二层次(四、五句)"夕阳西下进一步点明时间。断肠人在天涯是点晴之笔,点明了人物,道出了游子的情怀。前四句写景,极力渲染悲凉气氛,均系为此作铺垫。4.这篇作品在布局上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前三行全是写景,没有提到抒情主人公,但每一个景物细节都意味着他的存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是他眼中所见;古道是他的经行地;"瘦马是他所骑;而西风正吹在他身上。透着一种悲凉。仅仅28个字,一个长期漂流他乡的游子的悲哀就这样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文字不多,然而思乡之情却绵绵柔长,缠绕在读者心头。把这些细节联结在一起,就会出现这样一个境界:一个秋日的黄昏,荒凉的古道上,阵阵冷飕飕的西风,落叶纷飞;古道旁,缠着枯藤的老树上,暮鸦在树梢上盘旋,昏鸦已经回巢,不时地啼叫几声;不远处,在小桥流水近旁的稀疏村舍里,人们正在准备着晚餐,炊烟缕缕,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这时,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独自缓缓行进在古道上。这时太阳就要下山了,太阳也回家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难熬的长夜。唉,自己有家难归,令人心碎肠断,更添悲愁。在作了这样的铺垫之后,作者才形象地揭示了作品的主题:异乡人望了一眼即将西沉的夕阳,不禁叹道:断肠人在天涯。"由此可以看出他的乡愁何等浓重。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古人说:凡景语,皆情语。这篇作品除最后一句外,全都是景语,而字字都是扣着情"来写的,这就是它艺术上的动人处。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这四首诗教学反思:第二篇:4《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1)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古代诗歌体裁的有关知识。2.培养学生朗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3.能够准确背诵并默写,能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4.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过程与方法: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反复朗读中启发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教学重点:诵读;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像感悟诗歌内容。●教学方法:1.朗读法。指导学生注意节奏和韵律反复朗读,带感情地朗读,在朗读中体会诗的内涵,品出诗的情味。2.联想、想像法。这四首诗语言优美、精练,内涵丰富,留有极大的想像空间,鼓励学生充分展开联想和想像,从形神入手,领会感情。3.讨论、点拨法。教师艺术地设问,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课时安排:二课时●课前预习:1.给生字注音。(10个以上)2.试读课文。(3次以上)3.划分各首诗歌的朗读节奏。4.了解作者和作品,包括:(1)解释题目的含义。1(2)简介作者和作品。●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观沧海》《次北固山下》一、导语设计同学们,谁知道在我国的唐代、宋代、元代分别有哪种文学体裁发展得最有成就?(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唐诗、宋词、元曲)的确,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四首脍炙人口的诗篇。二、《观沧海》1.解题;简介作家作品(1)作者简介曹操(155——220XX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善诗歌,以慷慨悲壮见称。(2)作品简介题目《观沧海》中,“观”的意思是“远望、眺望”,沧海:大海,这里指渤海。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XX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竭后山。他跃马扬鞭,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心潮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触景生情写下这首壮丽的诗篇。从诗的体裁看,它是一首乐府四言诗,从表达方式看,它是一首抒情诗。2.朗读指导与训练(1)把握四言诗的诵读节奏。提示:诗歌节奏可以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节拍,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2)教师范读,要求字正腔圆,感情饱满。(或播放录音)(3)学生齐读,要求准确整齐,有节奏感23.整体感知课文①学生借助注释,疏通诗歌内容。补充内容:水何澹澹:何,多么。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以观沧海:以,表目的连词。山岛竦峙:竦,高。峙,挺立。高高地挺立。萧瑟: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幸甚至哉:幸,庆幸。至,极点。庆幸得很,好极了。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若,像。其,它,指沧海。②难点点拨:“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是古诗文中“互文见义”。即文字上只交待一方,而意义彼此互见。句中不但说:“日月之行”,也说“星汉之行”;不但说“星汉灿烂”,也说“日月灿烂”。合起来说,“日月星汉之运行与灿烂,均若出于沧海之中”。4.合作探究(1)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像的?(3)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4)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重点提示: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观”字统领全篇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动静结合,描写大海全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描写静景,表现了岛上的勃勃生机;“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描写动景,表现了大海的磅礴气势。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3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是虚景,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诗人面对迷人的海上风光,展开了丰富奇特的想像。这四句是全诗的高潮,创造了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运行不息的太阳月亮,星光灿烂的银河,竟都包蕴在这沧海之中,何等气魄。此诗前一部分写大海景象,视野广阔,也能见出诗人胸怀之博大,但跟后一部分比,气象则略逊一筹。“日月之行”四句写大海,全用虚写,却表现了大海有包容天地的气概,更显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主题:本诗作者描写了大海的壮丽景色,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抱负。难点点拨:说说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大海的形象正是诗人形象的化身。诗人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为即将挥师南下统一中国解除了后顾之忧。(当时曹操已削平北方群雄,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纺一北方,如果消灭南方割据势力,就可以实现荡平宇内,一统天下的宏伟目标了。)在踌躇满志的时候,他借大海的形象抒发了建功立业的愿望,写出了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雄浑诗句,表现自己的伟大抱负,阔大的胸襟。5.小结:“诗言志”诗人写沧海,抒发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这种感情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全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字里行间洋溢着饱满的激情。写景的十句中,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实景给人身临其境之感,虚景以其新奇激发读者的想像,诗人以沧海自比,表现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6.背诵全诗.三、《次北固山下》1.解题;简介作家作品4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且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一联闻名。作者王湾,生卒年不详,只知道他是洛阳人,先天元年(712)中了进士,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不得归家,故有此作。题目《次北固山下》中,次,是停泊的意思。从诗的体裁看,它是一首五言律诗,从表达方式看,它是一首抒情诗。2.介绍律诗的有关知识:律诗共八句。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四联。押韵,每联的尾字押韵。押韵的字叫韵脚。颔联、颈联一定是对偶句。3.朗读指导与训练(1)把握五言诗的诵读节奏。提示:五言诗一般是三个节拍,二二一或二一二。如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2)教师范读,学生齐读,整体感知4.合作探究(1)这首诗描绘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初春。青山、绿水、潮平、风正、江春(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两句诗集中表达了这种感情?思念故乡。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3)想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如果你身临其境将会有怎样的感受?“阔”是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似乎江面与岸齐平,船上人视野也因之开阔。“悬”是端直高挂的样子,风“正”表明顺风,同时又是和风,因此帆便端直高挂了。(4)“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历来被人称道。请选一个角度,作简要分析。5a、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b、表现了时光匆匆,光阴荏苒。5.背诵全诗.四、布置作业默写诗歌《观沧海》和《次北固山下》。第二课时教学内容:《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天净沙秋思》一、《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1.解题;简介作家作品;创作背景。李白(701~762),字太白,自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汉族,祖籍陇西成纪。一生好云游四方,在青莲居住时间最久,故称之“青莲居士”。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王昌龄(698-757?),是李白的好朋友,也是唐代七言绝句写得最好的诗人,被推为“七绝圣手”。一生坎坷,仕途不顺。李白在其被贬时,写诗赠与他,表达同情慰问。2.朗读指导与训练(1)把握七言诗的诵读节奏。提示:七言诗句的节拍有××/××/××/×,××/××/×/××。如杨花/落尽/子规/啼,闻到/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2)教师范读,学生齐读,整体感知3.合作探究(1)《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第一句写了哪些词语事物?杨花,子规的啼鸣。(2)写这两个事物的作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第二句,“闻到”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过五溪”表明友人处境怎样?这表明作者心情如何?6(4)第三句,“愁心”是何意?作者因何而“愁”?作者为何要把“愁心”寄与明月?(5)第四句,为何将寄托在明月中的对友人的关切之情托风来传送?“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6)名句赏析(7)总结4.背诵全诗。二、《天净沙秋思》1.解题;简介作家作品马致远:元代著名戏曲作家。他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代四大戏曲作家。从诗歌的体裁看,《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散曲。“天净沙”是曲牌名,相当于可以填词歌唱的乐谱;“秋思”是题目,意思是秋天的思念。马致远的散曲,以小令《天净沙·秋思》最为有名,被誉之为“秋思之祖”。七百多年来,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因为它仅用28个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2.朗读指导与训练(1)划分这首散曲的诵读节奏。提示: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2)教师范读,学生齐读,整体感知3.合作探究(1)《天净沙秋思》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些都是凄清、悲凉、感伤之景。点拨:“小桥流水人家”是以乐景反衬哀景,“小桥流水人家”虽好却不是自己的家乡,有家归不得,更加悲从中来,肝肠寸断。7(2)哪句可以作为点睛之笔,道出了游子的情怀?断肠人在天涯。提示:断肠人,指长期漂泊在外的游子。(3)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归纳主题。通过凄清、悲凉、感伤的秋景描写,表现羁旅游子的孤苦寂寞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4)根据诗歌内容展开想象,写一段描述性的文字,字数150字左右。深秋,夕阳西下。古道上,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正踽踽独行,陪伴他的惟有那匹衰瘦的老马。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将要归巢的乌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之上的小桥,看到溪水流经的几户人家,炊烟袅袅,充满幸福温馨,而他此刻却有家难归,眼看太阳就要落山了,自己今夜又要投宿在何处?独自承受长夜漫漫,怎么能不悲从中来,肝肠寸断。4.背诵全诗.三、布置作业1.默写诗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天净沙秋思》2.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三。第三篇: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古代诗歌四首教学目标:1、背诵诗歌,了解作者;2、读懂诗的内容,能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改写诗歌,培养学生再造想象和联想的能力。教学步骤:教学建议:1、以诵读贯穿学诗的全过程,创造浓郁的学诗气氛;2、重在读懂诗词,培养学生再造想象和联想的能力;3、教师要启发、诱导,排疑解惑,讲得精练,留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说出自己的体会。第一课时一、导入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学长廊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同学们都读过哪些古诗词?学习古诗词的要求:诗歌的语言凝练生动,我们学习时要能成分发挥自己的想象,从有限的文字中想象出诗歌中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感情。二、学习《观沧海》1、请学生谈谈对曹操的了解情况。(教师结合学生发言补充介绍本诗写作的历史背景,并简要说明《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与历史上的曹操形象的区别。)2、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中曹操吟诗的片段:曹操站在高山之巅,面向大海,目光深邃,高声吟咏《观沧海》,让学生在强烈的视听效果感染下初步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意境。3、学生多种形式读,并对照注解疏通诗歌的意思。4、教师出示检测题:《观沧海》的作者是时期的,全诗以“”字统领。先交代观景地点,再具体写了、、等景物,其中实写的句子是,想象的诗句是。使用了修辞方法,这样写的作用是。5、结合写作背景及作者的理想展开讨论:上述内容的描写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6、学生谈谈自己最欣赏诗中的哪些诗句?7、运用联想,用自己的话具体描述诗歌所展示的图景和情怀。8、师生共同朗读,总结赏析写景抒情类诗歌的基本方法:朗读(感知诗中内容)——想象(身临诗中之境)——联想(体会诗人之情)——品味(欣赏语言意境)三、学生根据《观沧海》的学习方法,以小组为单位,自学《次北固山下》《钱塘湖春行》第二课时一、背诵前三首诗导入,本课学习两首词二、简介词的知识和辛弃疾三、读词,读准节奏和停顿1、师范读2、生跟读再自由读3、指名读,师生共评四、释义,把握内容(一)学生再读全词,思考:1、词人这次夜行的路长不长?从何看出?2、为什么要夜行?猜测这时上什么季节?3、和他一起说丰年的会是谁?4、下片一开始就说“七八个星天外”,这意味着什么?5、知识“两三点雨山前”,词人着急吗?6、骤雨将至,避雨的路他可熟悉?“忽见”二字说明什么?(二)用自己的话叙述上下片的内容,说说这首词表达词人怎样的心情?(《天净沙•秋思》在上面已比较阅读过,留给学生自学、背诵。)五、布置作业1、背诵默写这五首诗歌2、课外收集自己喜欢的古诗词,进行一次有关古诗词的活动课。第四篇: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第十五课古代诗歌四首教学目标1.了解诗词有关知识。2.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3.有感情地反复朗读并熟练背诵。4.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体会意境,诵读并背诵。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学习〈观沧海〉、〈次北固山下〉、〈钱塘湖春行〉教学设计观沧海曹操一.导入新课曹操,字盟德,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会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一篇流传至今的优秀作品。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生自由朗读,并思考:1.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实的?哪些是想象的?3.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学生交流学习,全班讨论明确。三.研读赏析“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诗句,诗人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基调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次北固山下王湾一.导入新课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二.感知内容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下列问题:1.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2.哪些诗句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确。三.研读与赏析学生自主探究想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选悬”是怎样的情景。如果你身临其境,将会有怎样的感受?讨论明确。四.作业背诵这二首诗。第二课时教学内容钱塘湖春行一.导入新课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苏东坡有诗:“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白居易的这首诗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二.感知内容学生自由朗读,思考:1.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是初春的景色?2.哪句诗说明诗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学生自己合作探究明确。三.研读与赏析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讨论明确:诗人对周围事物的选择是典型的。莺是歌手,燕是春的信使。只因是初春,故不是处处,不是家家。从这莺和燕的动态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出来,使人可以想象出,过不多久,姹紫嫣红开遍,草长莺飞的景色就会到来。天净沙秋思马致远一、导入新课七百多年来,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因为它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二、感知内容教师范读,学生仿读。随着老师的描绘学生闭目想象画面,体会思乡之情。然后交流自己想象的画面。四.研读与赏析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确:作品中前三行全写景,人物未出场,但每一个景物细节都意味着他的存在。仅仅28个字,一个长期漂流他乡的游子的悲哀就这样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文字不多,然而思乡之情却绵绵柔长,缠绕在读者心头。五、拓展延伸1.将收集的诗歌抄写下来,增加积累。2.展开想象,将〈天净沙秋思〉改写成一篇散文,下节课交流。第五篇:《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古代诗歌体裁的有关知识。2.培养学生朗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3.能够准确背诵并默写,能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4.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过程与方法: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反复朗读中启发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教学重点】:诵读;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像感悟诗歌内容。【教学方法】:1.朗读法。指导学生注意节奏和韵律反复朗读,带感情地朗读,在朗读中体会诗的内涵,品出诗的情味。2.联想、想像法。这四首诗语言优美、精练,内涵丰富,留有极大的想像空间,鼓励学生充分展开联想和想像,从形神入手,领会感情。3.讨论、点拨法。教师艺术地设问,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课时安排】:二课时课前预习:1.给生字注音。(10个以上)2.试读课文。(3次以上)3.划分各首诗歌的朗读节奏。4.了解作者和作品,包括:(1)解释题目的含义。(2)简介作者和作品。【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观沧海》《问王昌龄左迁龙标言有此寄》一、导语设计同学们,谁知道在我国的唐代、宋代、元代分别有哪种文学体裁发展得最有成就?(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唐诗、宋词、元曲)的确,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四首脍炙人口的诗篇。二、《观沧海》1.解题;简介作家作品(1)作者简介曹操(155——220XX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善诗歌,以慷慨悲壮见称。(2)作品简介题目《观沧海》中,“观”的意思是“远望、眺望”,沧海:大海,这里指渤海。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XX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竭后山。他跃马扬鞭,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心潮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触景生情写下这首壮丽的诗篇。从诗的体裁看,它是一首乐府四言诗,从表达方式看,它是一首抒情诗。2.朗读指导与训练(1)把握四言诗的诵读节奏。提示:诗歌节奏可以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节拍,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2)教师范读,要求字正腔圆,感情饱满。(或播放录音)(3)学生齐读,要求准确整齐,有节奏感3.整体感知课文①学生借助注释,疏通诗歌内容。补充内容:水何澹澹:何,多么。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以观沧海:以,表目的连词。山岛竦峙:竦,高。峙,挺立。高高地挺立。萧瑟: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幸甚至哉:幸,庆幸。至,极点。庆幸得很,好极了。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若,像。其,它,指沧海。②难点点拨:“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是古诗文中“互文见义”。即文字上只交待一方,而意义彼此互见。句中不但说:“日月之行”,也说“星汉之行”;不但说“星汉灿烂”,也说“日月灿烂”。合起来说,“日月星汉之运行与灿烂,均若出于沧海之中”。4.合作探究(1)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像的?(3)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4)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重点提示: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观”字统领全篇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动静结合,描写大海全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描写静景,表现了岛上的勃勃生机;“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描写动景,表现了大海的磅礴气势。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是虚景,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诗人面对迷人的海上风光,展开了丰富奇特的想像。这四句是全诗的高潮,创造了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运行不息的太阳月亮,星光灿烂的银河,竟都包蕴在这沧海之中,何等气魄。此诗前一部分写大海景象,视野广阔,也能见出诗人胸怀之博大,但跟后一部分比,气象则略逊一筹。“日月之行”四句写大海,全用虚写,却表现了大海有包容天地的气概,更显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主题:本诗作者描写了大海的壮丽景色,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抱负。难点点拨:说说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大海的形象正是诗人形象的化身。诗人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为即将挥师南下统一中国解除了后顾之忧。(当时曹操已削平北方群雄,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纺一北方,如果消灭南方割据势力,就可以实现荡平宇内,一统天下的宏伟目标了。)在踌躇满志的时候,他借大海的形象抒发了建功立业的愿望,写出了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雄浑诗句,表现自己的伟大抱负,阔大的胸襟。5.小结:“诗言志”诗人写沧海,抒发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这种感情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全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字里行间洋溢着饱满的激情。写景的十句中,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实景给人身临其境之感,虚景以其新奇激发读者的想像,诗人以沧海自比,表现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6.背诵全诗.三、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学目标:1.了解诗体知识:古体诗和近体诗2.诗歌写景的目的:寓情于景,为抒情铺垫3.杨花、明月、子规三意象4.诗人的形象教学过程:导语:唐诗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诗歌是唐代文学艺术的代表形式。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全盛期。唐代诗人众多,仅传下姓名的诗人就有2300多,仅《全唐诗》中收入的唐诗就有48900多首,一个人每天背一首,得用130多年。唐诗的题材非常广泛:诉说悲欢离合,歌唱远大理想,揭露社会黑暗,赞美大好河山,总之,唐诗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唐诗,领略一下唐诗那醉人的风采。一、文学常识:古体诗和近体诗在唐代,人们把较少格律限制的诗叫古体诗(格律:诗、词等关于字数、句数、对偶、平仄、押韵等方面的格式和规则);把唐朝时出现的讲究格律的诗称为近体诗(古体诗和近体诗最初都是唐朝人的说法,古体诗因产生年代早,相对于唐朝人已经是古代的诗体了;格律诗在唐朝时是刚刚成熟的,相对于唐朝人来说是“新近”产生的,所以唐朝人称它为“近体诗”。我们现代人不过是沿用了唐朝人的说法,实际上“近体诗”离我们不但不近,反而已相当久远了。)近体诗又分为两类:律诗和绝句。古体诗近体诗形成年代唐代之前唐代格律要求较少限制限制严格形式分类古诗,古风律诗,绝句举例登幽州台歌送杜少府(律);闻王昌龄(绝)二、读:语速,语调,节奏三、文学常识:李白,字太白,自号清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世称“诗仙”。四、释题,背景1.标题:闻:听说左迁:迁,调动官职,一般是升官;古人以右为尊,左迁就是降职寄:寄托,托付2.背景:诗人王昌龄于天宝8年被贬偏远之地,当时李白正在扬州,听说此事,便写下此诗,寄托对朋友的牵挂。五、赏析1.第一句写了哪些事物?——杨花,子规的啼鸣(不是子规)。2.写这两个事物的作用是什么?(1)点明时令:暮春时节(2)渲染气氛:黯淡、凄楚的气氛杨花:漂泊不定,如友人的身世;子规啼鸣:离愁别恨,与友人分离的痛苦(3)烘托心情:痛苦,痛惜,悲痛3.这句景物描写中含有作者怎样的感情?——对友人遭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