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网络文学创作主体的心理缺失与整合_第1页
试论网络文学创作主体的心理缺失与整合_第2页
试论网络文学创作主体的心理缺失与整合_第3页
试论网络文学创作主体的心理缺失与整合_第4页
试论网络文学创作主体的心理缺失与整合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论网络文学创作主体的心理缺失与整合

论文摘要:在开放、自由、平等、包融的网络空间缔造的网络文学,鲜明凸现了当今一代网络写手的多重心理需要及隐藏其中的心理缺失,表现为:本我展现的需要与自我的迷失;归属与爱的需要与精神的失落;自我实现的需要和习得无助的强化。所以,网络创作主体只有保持心灵的自律,坚持精神的追求,让创作体现出“写作治疗”的功能,才能让自我走出心理阴影,治疗和整合自我的心理缺失,塑造健康统舍的人格,从而也提升网络文学的健康品位。论文关键词:创作主体;心理缺失;心理整合文学即人学。文学作品是客观世界在作者头脑中的主观反映,也是作者心灵的观照与折射。在一个开放、自由、平等、包融的网络空间缔造的网络文学真实而清晰地凸现了信息时代的后现代社会一代人的心理现状和精神诉求。本文从心理学的视野去审视网络文学,运用相关的现代心理学的理论去关注广大网络写手的心理健康,侧重揭示其心理上的缺失,并提出积极健康的心理导向,引导创作主体进行心灵的整合,提升其心理品质,从而也提升网络文学的健康品位。一、自我的迷失与心灵的自律网络文学借助高科技,颠覆传统文学的禁锢与权威,带给大众广阔的写作天地,满足了现代人在以往的表达领域难以获得的本能欲望的满足;但网络文学这一优势也是其自身的不足,其随之也带来了写手们自我的迷失,造成人格结构上的缺失。为此,网络创作主体应保持心灵的自律,才能拥有健康统合的人格。(一)本我的过度张扬引致自我的迷失当今社会,生活节奏之快,社会竞争之大,生存压力之重,引致人们沉重的心理负荷。这样,人们本能地进发出一种寻求解脱、发泄、舒展、放松的欲望,来展现本我的心理需要;而网络则提供给了人们一个开放、自由、平等、匿名的言说空间,为民间话语和文学边缘群搭设起一个宣泄情绪、倾吐心扉、张扬本我的传播平台。在网络这样一个“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的虚拟空间,带来的是假面舞会的狂欢。文学创作主体性的丧失,更彰显本我的欲望。所以,网络文学较多地在内容上表现出无意承担对社会的责任,对人生对生命价值的总体思考,而让游戏、快乐、宣泄等成为写作的主导,文笔直露,调侃、媚俗、幽默,审美上追求趣味性和时尚性,显示出低俗化和平庸化。如张韬的《理工大风流往事》,所谓是戏仿成搞笑版的《三国演义》,全篇颠覆传统意义上的英雄模式,消解历代华夏民族积淀的集体潜意识,而重新演绎出一部现代大学校园的风流史,从学校管理层到刚入学的新生,无不追求一种个人的感官享乐主义:身为理工大保卫处处长的吕布,自巡查女生宿舍一睹貂婵的芳颜后,便毫不遮掩地追求貂婵;被喻为风流少年的周瑜,当然少不了有出格的爱情表达方式,引起一场课堂闹剧;甚至连罗贯中笔下最讲仁义道德的刘备也成了只知道情欲,常常不择场地与甘妹妹“看书”的顽劣学生。此外,还有昔日憨厚忠实的关羽,英雄盖世的张飞等也一样是为情为色所困的学生。全文表现出一种本我的过度张扬,以及个人感官享乐及物欲的膨胀。精神分析学鼻祖弗洛伊德认为,一个人的人格结构包括三部分:本我、自我和超我,如果本我不断强大,自我就会迷失,超我就会萎缩;没有了超我的制约,本我、自我、超我就会无法协调而引致人格障碍。网络文学中表现出本我的不断强大,个人感官享乐及物欲的膨胀,反映出一代创作主体群人格中自我的迷失,是自我对现实世界的无奈和对超我的无视所引致的结果,是后现代社会大众审美趣味和文化消费的产物,是当今传统文化的失落和世界文化发展危机的体现。所以,这类媚俗的网络创作过滥,会对创作主体的心理造成负面影响,带来人格结构上的障碍。(二)心灵的自律能整合人格的缺失超个人心理学中所融汇的中国古典文化瑰宝《道藏》中的《自由论》认为:自由是万物生灵共同追求的一种生存方式,也是天地赋予万物生灵的基本条件,是平等、公开和无私的;但自由必须顺承天地生灭转化的规律,形成自由与约束的关系,相互制约,相辅相成,达到动态平衡方入正途。如果过度强调个人的自由,就必然违背天地之规律与法则,就要受其惩罚。所以,人的心灵是自由的,也应是自律的。人的社会性的一面,决定了人必须遵循文化传统和社会伦理道德规范,形成一定的社会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才能让个体的人格得以发展、健康和完善。具体体现在网络文学创作中,即要把握创作的自由度,体现出文学诗性的自律。当然,一些成熟的网络作品已体现出作者达到了这一心灵自律的境界。如,蔡智恒的《第一次的亲密接触》,这篇在1998年网络文学早期就一炮打红的作品,是一部用现代外形演绎古典爱情内质的佳作。作者生活在当下一个物欲横流、婚姻和性都呈开放性和商业化的社会,但作品以一种连牵手、接吻这样的恋人之间司空见惯的动作也没有的含蓄形式,去表达一种真挚、热烈、坚贞的爱情,这正体现出作者的一种纯洁的恋爱观,一种心灵的高度自律。此外,还有拥有一种无私之爱的漓江烟雨的《我的爱漫漫飘过你的网》,保持现实的清醒之作的李寻欢的《边缘游戏》等,都体现出创作主体心灵的自律。所以,网络文学要走向一条健康之路,就需要广大网络创作主体用心灵的自律去整合已缺失的人格结构,在写作中塑造自我健康统合的人格。二、精神性需要的缺失与精神境界的追求人本主义和超个人心理学家马斯洛的层次需要理论认为:人的需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基本需要,又称缺失性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需要,尊重需要;另一类是高级需要,又称成长性需要或精神性需要,包括认知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需要、超越性需要。运用这些理论去透视网络文学,发现更多的体现出创作主体在缺失性需要上的满足,而精神性需要则缺失,突出地表现为归属与爱的需要的满足,而精神境界则严重失落。(一)归属与爱的需要满足背后倍感精神的失落在现代后工业的社会,人越来越物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显冷漠、复杂、虚伪、功利,迫使很多人不得不封闭自己,备受孤独、寂寞的折磨;但人类有天生爱群居和与他人建交亲密关系的本能需要,现代人在满足了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后,更渴望归属与爱的需要。网络文学正为此提供了一个绝好的环境。网络知名作家邢育森在《写在(柔人)前面的话》中写到:“我所写出来的文字,抒发了我的胸臆,也激发了他人的响应……我最喜欢的是看网友们的Re:,即对我文章的回应,从中我可以感觉到我说出了他们心里想说的话,他们需要着我正如我需要着他们……一种崭新的交流和传播方式诞生了。不再是传统媒体的面目和思想权威的口气,完全是发自年轻人心里的声音,没有掩饰,没有隐瞒,没有欺骗。或者生涩,或者稚嫩,或者偏激,但它们真实。”可见,网络技术的交互性,带给作者与读者以迅速快捷的信息反馈及思想情感的互动,这一点成为网络文学较之传统文学最有优势的之处,也是其最为吸引人的特征。通过多向多次的心灵沟通,让创作主体寻找到在现实社会中难以找到的与你同欢乐共患难的交际圈,获得一种认同感、群体感,从而满足心理上的归属需要。另一方面,网络文学的主体缺省,揭去了人们社会生活角色的人格面具,带来前所未有的叙事方式,用最“无我”的方式实现最“真我”的表达与交流。在这样一种自由、平等、包融、共享的虚拟空间里,让创作主体充分感受到人文主义的关怀精神,从中让他们找到一种在现实生活中难以找到的爱:真挚的友情甚至纯真的爱情,从而满足了爱的需要。网络文学一方面表现出对人的心灵的高度关爱;但另一方面又让人倍感精神的失落。网络的现实虚拟化,创作主体缺省的言说方式,使人类复活了人性,也临近了“本我”的状态,使网络文学成了现代人游戏的狂欢场;然而,这种游戏式的写作至今尚未成为人类栖息的天堂。狂欢过后,人们感到的是更浓重的失落与孤独,在网络上这种热闹、默契的爱与归属感,最后导致的是感情的空虚和精神的失落。正如安妮宝贝在其作品《告别薇安》中所叙述的网络交往模式:薇安和“我”的网上邂逅只是一场南柯一梦,是寂寞的都市人之间的温存的心灵抚慰的需要,永远都没有成为现实相遇的可能,告别薇安的梦醒时分,“我”感到的是一无所有。此乃精神失落表现的第一层面。其第二层面是网络文学中体现出的传统文化的失落带来的精神失落。网络文学由于过多本我的展现,“作品很少有深邃的思想,独到的襟怀和隽永的诗情,更多地表现都市化过程、全球视野、中产阶级方式诱发的欲望喷涌和情感释放。……这与亚里士多德诗学倡导的哲学意味,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信奉的‘载道经国一立言不朽’的古训大相径庭。”如,卫慧、棉棉、九丹、尹丽川等一类被尊为“用身体写作的美女作家”的作品。典型的有被列为禁书的卫慧《上海宝贝》,描述一位中国现代女小资倪可畸形的情感生活历程。她与有生理缺陷的青年天天同居,在他身上找到了爱情的归属,但可惜无法找到性爱。于是,她又与外商马克演绎一段段放荡不羁的性爱浪漫史,表现出一种对本能欲望的疯狂追求和恣意的满足。但这种有违传统文化的灵与肉分裂的归属与爱的需要的满足,导致倪可在心理上严重的精神失衡。这部半自传体的小说,也观照出创作主体的同样的心理需要及其缺失。这样的文学创作仅是创作主体的“力比多”的释放,而没有体现出传统文艺中的个人精神的升华,达到精神分析学说中“文艺升华”的高度。作品这种对传统文化精神的消解,对社会伦理道德的漠视,对民族长期积淀的精英文化的集体潜意识的泯灭,带来的是创作主体的人文精神的失落。(二)追求精神境界,满足精神性的需要超个人心理学中关于“人的本性主要是精神”的理论,为我们揭示出网络文学创作至为重要的心理导向。超个人心理学认为:人类存在之最深层的动机是精神的追求,精神处于首要地位,正是精神为自我提供了支撑性的架构,成为当事人生命的中心。精神领域是每一种文化历史的核心所在。由此可见,网络文学创作无论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的都应离不开精神境界的追求,应让创作的过程成为作者满足精神性需要的过程。当然,一些成功的网络文学的创作已达到了这样的境界。如,网络作家邢育森,就是一位追寻精神的网络作家典范。他1993年考入北京邮电大学读研究生,就开始网络写作,十多年来,创作不断,成果丰盛,写有小说、散文、诗歌、随笔、只字片言等,网络写作使他找到了一种超越性的精神境界。在他的作品中,如,小说《柔人》、《活得像个人样》,散文《人生与河流》、《漂泊的海洋》,诗歌《当年华已逝》、《春天的声音》等,总是体现出一种对人生的哲理思辨,对生命的终极关怀,对人类精神文化的探究与追寻。邢育森创作不断。他的精神性需要也得到不断的满足。三、习得无助的强化与写作治疗网络文学是一个开放的世界,可谓真正实现了“写作走进寻常百姓家”,让广大文学爱好者满足和体验自我实现的心理需要;但网络文学也是一个虚拟的世界,这也令创作主体容易迷失现实,形成对社会、人生实践上的习得无助的心理。形成在人格系统中的“自我与实践活动”方面的心理缺失。所以,网络创作,应使之具有“写作治疗”的功能,成为创作主体整合这一心理缺失的圣药良方。(一)自我实现背后的习得无助强化在上面所述的层次需要理论中,认为人有自我实现的成长性的需要。由于网络的开放性,使网络文学轻而易举地颠覆了既往的文学体制,消解了编辑、批评家、书商、权力部门等纸介文学制造的种种禁区,也颠覆了既往的文学权威。这样,提供了众多民间缺乏文学话语权的文学爱好者找到了一个可以直接展现自己写作才华的舞台;而且当有“佳作”屡被点击,甚至蜚声网上文坛时,写作主体便获得一种自我实现感。的确,网络文学还造就了一批知名的网络作家,如在早期网络文学上发表《第一次的亲密接触》而一举成名的蔡智恒。被誉为美女网络作家的安妮宝贝,担任“榕树下”文学网站总编的李寻欢,获得网易第一届网络文学大奖的邢育森,获得网络第二届文学奖最佳小说奖的宁肯,被誉为十大网络写手的今何在等等。他们的作品不仅在网上走红。还被出版社相继印成纸介文学,获得传统意义上“作家”的美誉。更满足和体验到自我实现的心理需要。网络文学的开放与自由,提供给大众满足自我实现的心理需要;但网络的虚拟性,也带给众多的网络写手产生一种“习得无助强化”的心理缺失。习得无助理论是动物理论学家塞利格曼提出的,他发现:人或动物面对反复出现不好的事情,会感到难以控制,从而学会放弃和感到无望;当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屡屡遭受挫折时,他们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认为有些事情不是自己的能力所能控制的,这样,他们就会产生习得无助。网络文学多以游戏的态度和标准作为人生的态度与标准,会令个体丧失现实中的自我价值标准及对现实的审判、驾御能力。现实并不能只由一个虚拟的网络世界所弥补和代替,彼岸的世界只是你映入眼中的彼岸的烟花一样辉煌但却短暂,可望而不可却。意识到这一点,主体便会陷入一种介于现实与虚拟之间的迷失状态,正如李寻欢的网络作品《边缘游戏》所写:“我现在终于明白,这个由游戏开始的故事终于还只是游戏,不仅因为它出现在一个游戏的空间里,其实它是不是游戏,也并不是我和凤儿决定的,而是由这个故事本身决定的。这个物质世界自有内在规律,而我们的灵魂只是这个世界可怜的沙尘颗粒,没有丝毫力量。”因此,如果一个人沉迷依赖于网络文学,而不注重回归现实;喜欢在网上狂欢而不融入社会,开拓人生,就会丧失自我效能感,从而影响个体的行为取向和情绪,不断强化习得无助的心理,令主体的人格产生障碍,最终无法立足社会,把握现实,而成为社会现实的悲剧人物。(二)写作治疗能增强自我效能感“写作治疗,不仅是一项心理医生应用于心理治疗的专业技术,更是一项人们日常心理治疗及保健的圣药良方。通过文章的写作,特别是文学的创作,去治疗心灵的创伤,令生命机体获取一个健康、健全的身心灵的事实,可以从古今中外的传统作家身上得到不可置疑的有力实证。”充分发挥网络文学的创作功能,有意识地进行心理的治疗和心灵的保健富有积极的意义,也充分体现出网络文学在心理学应用层面上的现实价值。如。风靡台湾的网络作家艾闪的《可以说谎可以爱》的创作过程,就体现出作者在人格系统中的“自我与实践活动”层面上的整合治疗的过程。作品写艾大伟毕业后到某一公司打拼,四年来,他为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