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吟诵教程》摘记《吟诵教程》共39个视频,合计时长1918分钟,平均每个视频约49.2分钟。2014年3月28日周五《吟诵教程之一汉语语音有意义》摘记吟诵的规则:一本(声韵涵义)吟诵的目的:别文体守规矩重声韵达文意通古人之情感自我之心修身养性以文化人把古人的声音一部分还原,就比较容易与古人相通,与作者相通九法:依字行腔依义行调模进对称入短韵长平长仄短平低仄高虚实重长文读语音腔音唱法你吟诵的是你自己的心哪诵读法:我们对汉字汉语的理解,根源上有问题。汉字语音有意义,如“粉”fen三声,为何声母是f,韵母是en,声调是三声?非约定俗成之故七因为我们现在语文用的理论提体系是西方的理论体系。汉字一类是象形,一类是形声。指事和会意只是象形的一个复杂化,还是象形。假借和转注只是一个用法,所以汉字实际就这么两类:象形和形声汉字约百分之二十是象形字,约百分之八十是形声字。形声字是汉字的主体。“粉”就是形声字,形声字一部分是形旁,一部分是声旁。西方语言学的任意性原则:语音和语义无关系。“形旁表意,声旁表义”这是我们受到的教育。索绪尔有他的原因,但我们却当做真理接受了。为什么英语发音是“布克”,这么硬呢?他的书就是硬的,但我们中国的书是软的。一个东西到了捍卫的地步,那就是到了差不多的时候。汉语上古音的字的语音和语义关系是非常密切。许慎《说文解字》对形声字的定义:“指事为名,取譬相成”。形声字的两边都是音形义的统一体,合起来还是音形义的统一体。拟声象似形声字的真相:以声符为核心,音形义一体en开口度小unin发音过程,由一个很小的开口度开始。有这样几个含义:表示靠拢,如亲近滨濒临深根人(人是最亲的人)民还可以表示分界点,如门昏(白天和夜晚的分界)垠痕还可以表示分,如分辰“分”是个会意字,八刀。中国人的数字,十个数字,英语是二十才回去。中国是农业民族,生产方式不一样。西方是商业文明。十全十美一般放在否定句里,如“人没有十全十美的”;九是最最大,八是最可分形符:米分为“粉”,草分为“芬”皿,分为“盆”,水分为“汾”“辰”的甲骨文:拿一个东西去砸石头,或是打开贝壳虫子跟洞穴分开为“蜃”,太阳跟大地分开为“晨”,下雨的天空被分开“震”屋顶被分开“宸”甲骨文里很多东西是到今天都可以理解的生活经验。画画楷书汉字很有道理,很有系统,很有趣味。汉字是音形义的一体活生生的文字,老百姓还在用的就是汉字了。汉字落后论:象形——形声——拼音1444年,朝鲜世宗大王《训民正音诏》“国之语音异乎中国与文字不相流通故愚民有所欲言而终不得伸其情者多矣予为此悯然新制二十八字欲使人人易习便于日用耳”朝鲜文是百分之百的拼音文字,只是构形还有点像汉字世界各民族为什么抛弃象形,使用拼音?容易学容易用十六拼音文字抛弃了很多东西。我们的象形字是音形义一体,是复杂的象形。谁先进谁落后不好说,我们的“利”是一个字教下去,音形义全有了。他们是一个字教下去,基本只教了一个音,所以我们的文化典籍的传承功能特别强,内涵丰富。我们的一个劣势是不容易学,不容易用当初钱玄同他们就攻击这个,但是我们的古代不是学的很好吗?我们古代几千年能那么顺畅的把汉字学下来?因为我们有一套让它变得容易学容易用的方法。这套方法首当其冲的便是吟诵。当然不止是吟诵,还有别的一些方法,使它别的简单。比如,近体诗、蒙学等,实际上是在帮我们的文化在搭这个阶梯,搭一个容易进入的阶梯。自从百年以前引进西方理论解释中国的历史文化,汉诗文就只剩下字义了。干嘛人家有什么你就得有什么?失去了音义的汉诗文,不仅不再美丽,而且意义不完整。没有一句理解得对,只是偏差有大有小而已。西方理论没法解释中国的语言。现在的专著基本都是在解释字义。没有音义的汉诗文,首先不再美丽,而且意义不完整。少了音义,你能保证剩下的这一部分(字义)是正确的吗?一个人本来是两条腿的,现在就剩一条腿了,你能保证他走得正吗?你能保证他的这条腿跟别人一样吗?所以今天我们的这个朗诵,没有一句是读对的,因为它没守规矩。只不过是偏差有大有小,有的时候大一点儿,有的时候小一点儿。大的时候甚至完全把意思完全弄拧了。失去了声音的汉诗文失去了灵魂诗人创作的目的,诗人为什么要写这首诗呢?我们今天说是抒情。你就意识不到他是为了修身。你无法理解他的意象系统、功能和价值。读对很重要现在让我们回到汉语本身,回到汉字,汉语,汉诗,汉文。回到他本来的样子,揭开语音的意义,重现汉诗文的瑰丽世界。音韵学文字学训诂学三者合起来叫小学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为学者必有初古人学习的顺序:蒙学小学四书经子史集天文地理农工医商行万里路(你不觉得自己好像没根儿似的?)汉字的演变:汉字之初,语音是有规则有系统的。上古音每一个字母,其声母、韵母、声调,都是有道理、有涵义的。现代汉语几经改变,但还是保留了相当多的音义。到中古音,近古音,再到普通话,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方面是语音的自然变化,也有人为的因素。但是至少有一半左右的东西保留下来了。实验:让外国人听汉语的反义词组,如“大小”“胖瘦”“高矮”“天地”“长短”“动静”做了四套语言:温州话粤语普通话模拟中古音,百分之八十能够猜出来。胖是开口的,声音是有道理的汉诗文的特点是拖长。文字没有改变,还是那个文字,但是声音被放大了。声音本来就是有意义的,现在被放大了,于是音义自然变大了。举例子:“几天没见,你好像变胖了!”举例子:“求之不得”平平仄仄,求三秒之三秒不、得,没法拖长,塞音尾.情绪上的放大,是痛苦。汉诗文的意义是由音义和字义两部分构成的,音义非常重要,他在整个汉诗文的含义当中占了相当大的比重,是不能丢失的。观看《吟诵教程之一汉语语音有意义》完毕,感受:做笔记非常有意义,能够集中精力;反复听非常有必要,常听常新,温故而知新......《吟诵教程之二汉语的历史》听课笔记汉语总的来说经过三个大的阶段:上古汉语中古汉语近古汉语。近古汉语的后面是国语,再后面是普通话。近古汉语与国语之间的分界线是1912年。北京话(近古汉语的代表)南京话(中古汉语的代表)广东话(上古音比较多)语言是一直在变的,上古汉语到中古汉语,大的变动大概是从汉武帝开始的,到隋朝统一天下完成的。中古汉语到近古汉语的转变基本是辽金元,中间都是好几百年。汉语的发展三千年,为什么偏偏在这两个朝代发生了重大的区别?民族大融合(外族入侵)周朝杂居秦始皇国境线汉朝东胡西迁留下的一支叫鲜卑乌桓(后来没了)契丹匈奴(匈牙利)丁零(维吾尔)羌(戎)夷吴瓯蛮(楚人)巴钱滇所有进入汉朝版图的民族与华夏族的人口比是十比一洋泾浜英语汉语受其他语言的影响太大了这么多的其他民族,华夏族主要是跟谁学的?蛮(楚国)战国时期“天下国土半属楚”屈原是气死的,呵呵“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刘邦项羽楚国人楚文化在汉初的影响特别大楚歌是当时大江南北的流行歌四面楚歌项羽建立的朝代叫做楚朝刘邦赢了,也不好叫楚朝,叫汉朝“风萧萧兮易水寒”也是楚歌【补充资料:《孟子·滕文公下》:“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齐也,不可得矣。”意思是说虽然你让一个齐人来辅导(你儿子说齐国话),但是周围有一群楚人在干扰,即使你天天打(你儿子)让他学会(说齐国话)也是不可能的。“一傅众咻”乃自“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简化而来。傅:教导。咻:喧扰。这个成语表示一人教,许多人扰乱,比喻做事不能有所成就。】楚和华夏族语言的区别:《孟子滕文公下》片段楚语是旋律性声调华夏语是音高性声调第二次华夏语的变化主要是跟北边民族学的,辽金元这些民族华夏语是跟南边的人学了一回,跟北边的人学了一回上古汉语的作品:诗经楚辞散文如何读上古作品?一是按普通话读,二是读出入声字因为上古音距离我们太遥远了,真按上古音读,谁也听不懂上古音是语言学的一个尖端领域,至今学界未能达成一致意见上古的入声字按照中古音去判断近古汉语的作品有戏曲和小说近古没有诗词文赋,官话跟雅言分开了。我们不需要了解上古音,也不需要了解近古音,只需要了解中古音2014年3月30日周日《吟诵教程》之3一1《中古音的声调及其意义(平声上声)》汉语的语音是由声母、韵母、声调构成的。普通话的声调是四个声调:一声二声三声四声中古音的声调是四声八调系统。现在我们淮河以南的很多地区依然是四声八调系统。四声就是平上去入,八调是四声各分阴阳,即阴平阳平阴上阳上阴去阳去阴入阳入。粤语是九调,多了一个中入。阴阳即清浊平声就叫平声,上去入合起来叫仄声入派三声是声调至今最大的变化北方民族主要是阿尔泰语系,阿尔泰语系是个重音语言,没有声调,而且浊音字特别多,浊音就是发音部位低。清音发音部位高北方民族来到中原,最大的困难是带塞尾的入声,他们发不出来,于是入声逐渐消失了。现在有很多去声的字在中古时是读上声的怎样根据普通话倒推回去,判断一个字是平声字还是仄声字呢?陈琴老师的口诀“一二声平三四仄,入声归仄很奇特”声调的意义:汉语每一个字的声调都是有道理的。平上去入都是有意义的。调型:平声是平的,上声是向上走的,去声是往下走的,入声不好说。平声:平常的字就是平声,这个字的情绪色彩和性格都不太强烈,比较中和,比较雅正,比较中性。大部分字都是没有强烈的性格和情绪的上声的特点:细小亲密婉转温柔强烈去声的特点:坚决入声的特点:短促顿挫痛苦决绝快速轻灵上声的特点:表示细小亲密,来源于幼仔的叫声两只雄狮争地盘第一步是什么?吼叫这个叫声是往高音叫,还是往低音叫?往低了叫。等有一个突然往高了叫,表示什么?表示投降了幼崽小的时候,它的叫声是尖而高的。模拟幼崽的声音表示我投降,我软弱,我依靠你,我服了。雄性成熟的声音是低沉的,所以越低沉表示我越强大,越有力量,越有雄性。古代打仗,进攻擂鼓击鼓而进一鼓作气撤退鸣金而退鼓声是低沉的,雄性的,成熟的声音称谓:美眉妹妹哥哥湖南福建等好多地方亲属称谓基本上都是三声的这是上古音留下来的父母:父原来是上声上古的称谓大部分是上声的,如:祖叫小孩的:宝宝乖乖三声:向上挑的一个声音称呼自己“吾”,称呼对方“汝”,第三人称“他”。现代汉语称呼自己“我”,称呼对方“你”,第三人称“他”我和你是一帮的,他是不相干的人“人也”英语:IYOUHE或SHE我和你一体,这叫同生共荣语言就是文化最亲的自己的身体,器官、部位的称谓:顶、首、耳、眼、嘴、齿、脸、睑、肘、手、指、掌、腹、腿、脚、趾、体。基本都是三声的。反义词组:大小,多少,左右,高矮,长短,远近,美丑,冷暖,好歹。上声的字在反义词组中绝大多数在后面因为上声是一个表示细小的,表示软弱的,所有就呆在后面。诗文长言,则有婉转温柔之义:孟浩然《春晓》:晓鸟少“处处闻啼鸟”有人解释:诗人早上还没睡醒,就被那鸟吵醒了。什么叫吵醒了?你要拎支枪出去打鸟是怎么着?这是不会吟诵啊,他多爱那只鸟啊。只有那个无情的风雨声,“夜来风雨声”,声是平平的毛泽东:“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连续四个上声陆游《钗头凤》:“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这是回忆跟唐婉初婚时的恩爱然后一转,换韵了,上声韵换成入声韵:“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这是回忆离婚时的情况。把韵读准了,意思就出来了“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历史上就有好多人反对这个口诀。上声的调型高呼猛烈是上声的简化杜甫《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杜甫年轻时做的诗,那个时代的人基本都是雄心万丈。这首诗里杜甫自比孔子,那是什么气势?《吟诵教程》之3-2《中古音的声调及其意义(去声入声)》听课笔记去声的含义:去声分明哀远道去声特点:长长的,远远的;很明确有去声字的反义词组:进退前后左右上下古人尚左“上”:中古音读上声(三声)“上”是很费力的,“下”是很容易的,我们的声音是有道理的“大江东去”与“大江东流”的区别:去是无情的抛弃了我。“去”与“切”。去是很坚决的诗文中去声字会被拖长,有坚决、明确之义举例: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辋川集》)每个字的韵母:uuoiuangianinuangaoeninenuiingueaiangao我们往往把这首诗读成一种深幽寂静的感觉读长音的字:篁琴长啸林相照这几个字的长度占了整首诗的三分之二以上ang和ao是汉语中开口度最大的两个音最后三个字“来相照”是三个大张着嘴的音,所以这不是一首深幽寂静的诗,是一首嗷嗷叫的诗为什么要用“篁”?因为它是开口音。读这首诗,你会觉得王维有点疯这首诗是半夜的时候,一个人抱着琴,去了竹林深处,这时真实的自我出来了。心里有很多的不平和怨恨,弹琴能这么嗷嗷叫吗?李白的《古风(其十)》: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意轻千金憎,顾向平原笑。吴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鲁仲连:秦国来攻打时,鲁仲连帮助退了秦兵,平原君非常感激他,就送他好多金子,鲁仲连罢金,拂袖而去。鲁仲连是李白特别崇拜的人物:平常隐居,等到国家有事时,出来三下两下就解决了。解决完之后,功成身退。贾岛《剑客》: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去声韵:剑试事贾岛《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这首诗很能说明问题有很多小朋友朗诵这首诗,天真烂漫,很可爱。其实不是这样的:童子态度很差,跟我们平时见到的服务员态度差不多。贾岛心情不好,所以题目叫做《寻隐者不遇》一种情绪:找什么没找到。心情不好是因为童子的态度不好。贾岛“苦吟诗人”“推敲”的故事鸟宿池边树,僧敲(推)月下门第一句是:开闭闭开闭(开口音闭口音)第二句:开()闭开闭。如果是“推”,就是闭口音。那么第二句就是:开闭闭开闭。第一句和第二局的开闭口音完全一样,重复,太难听了所以要改成“敲”(开口音)第二句是:开开闭开闭。那么就有了变化唐诗到了近体诗阶段,特别讨厌重复,喜欢对称所以“推敲”是个声音的问题辛弃疾《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这首词是平声韵,押韵字:营声兵惊名生但不押韵的句子结尾都是去声:剑炙快事去声是坚决的,平声在词中被拖长,是抒情,这叫慷慨悲凉。这首词的意境就这么通过声音表达出来了。去声韵的诗不多入声比较独特入声的特点:塞尾紧喉短促强烈的感情色彩顿挫:李白的诗号称“豪放飘逸”,杜甫的诗“沉郁顿挫”,杜甫爱用入声字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五百字,五十个韵,全是入声韵。“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诗很长,大家背不过,但有一句很著名“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骨”入声“骨”按照普通话读,短促,不要超过其他字的一半当时杜甫从长安回家探亲,路过骊山,听到从骊山上飘下来的声音《霓裳羽衣曲》,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爆发了,安禄山已经起兵了,但是长安还不知道,杜甫无限的感慨啊。“朱门酒肉臭”臭是去声,很肯定。“骨”是入声,要是按照普通话读成三声,细小亲密,你想干嘛?呵呵入声最常见的一个情绪色彩就是“痛苦”“求之不得,寤寐思服”“得、服”是入声字当他被拒绝的时候,就用入声来表达。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今天好多朗诵《满江红》的,“潇潇雨歇”,歇了,肯定是这样的,好像到他一凭栏,他的情绪就平静下来了。实际不是,“歇”是入声字啊。所以下一句“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激烈”连续两个入声字,今天一读,没了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物”是入声字,现在好多《赤壁怀古》朗诵都是交响乐伴奏,然后往上一站“大江东去”,那是毛泽东,百万雄师过大江这是押的入声韵,他痛苦。“大江东去”什么意思啊?全完了,什么都没了,那么大的江都弃我而去,没了。“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千古风流人物都没了,淘尽了,淘“尽”,多坚决,一点都没有了,那我苏轼,小人物一个,那还不得淘的干干净净?下阕: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现在读起来“了”(三声)发(一声),这个周瑜的形象太好了。不是的,是“发”(入声字)“灭”(入声字),有一种酸劲在里面,嫉妒嫉妒啊,怎么好事都让你占了,又年轻又漂亮,又娶好老婆,又建那么大的功业,还“羽扇纶巾”,还那么有风度,好事都让你占去了。不懂得声音的涵义,你对诗词的理解会出现很大的偏差。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很慢很慢,又能顿得住,才能体会出来。决绝:入声可以用来发誓。古人发誓就是两种声音:一种是入声,一种是去声。《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发毒誓《满江红》“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这是岳飞在发誓呢,我一定要做到,所以要“朝天阙”。于谦《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凿出烈若骨不白”都是入声字入声之短也可以表示快速《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白日入欲目一”都是入声字“入”:鹳雀楼在山西,能看见入海口吗?不可能看见的。为什么叫“入海流”?为什么不用“奔往去向”?不是诗人的想象,是诗人要用“入”那个短音,这么大一个“黄河”,转眼就到大海去了,去得太快了,这和“大江东去”一个意思,快的意思。李白《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一日”连续两个入声字。你坐普快的,李白坐高铁的,呵呵好的诗人是用声音作诗的,因为他的诗是吟出来的。叶绍翁《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一枝红杏出墙来”:从意思上来说不觉得很怪吗?要我作诗,“春色满园关不住,万枝红杏出墙来”。一枝红杏能行吗?到了广州越秀公园,满园的花儿都开了,不信,你看,那儿有一枝。这个谁信呢?逻辑不通啊“一”是入声字,强调,决绝的意思。“出”是入声字,一下子出来,被风吹出来的,风过去了就回去了,一闪而过。表示一个动感表示一个生长的态势通过一枝就知道春色满园了人声也可以表示轻灵南方的绕口令,一堆入声字放在一起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碧玉绿不叶出月”都是入声字为什么非得二月春风似剪刀呢?为什么不是裁纸刀呢?为什么不是别的刀呢?折纸、雕刻.....都可以啊不知细叶谁画出,二月春风似毛笔”“谁裁出”,出表示快。剪刀是所有这些工具中最快的,因为剪刀就是“咔嚓”一下。要是刻刀得很多下,毛笔得描半天,只有剪刀就一下。一夜之间,甚至一秒之间,哗,这个叶子怎么变成这样了?太快了了嘛。人生苦短,时间走得太快了,这就是中国文人的心态不是表面上的那种欢快,他有一种深深地悲哀。人生苦短是汉诗最主要的主题之一。人生苦短又和儒家的整个的生死观人生观都是有关系的李白《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小不月作白玉”都是入声字,十个字六个字是入声字。没法读,这叫绕口令,得跳着读。你想知道这个声母是什么意思?你就把这个声母的所有字集中到一起。你想知道这个韵母什么意思?你把所有这个韵母的字集中到一起看。你想知道这个声调什么意思?你把所有这个声调母的字集中到一起看为什么我们不知道汉语的声音有意义?因为我们从小到大从来没有见到同样声母的字集中因为我们的字典是按照英语的字母顺序编的。你知道吗?我们是这个世界上唯一一个民族,编字典时按照另外一种不相干的语言编的。所以汉语被破坏掉了,汉字被破坏掉了,没有人知道这里面有什么规律,有什么规矩,有什么意义,有什么系统,全都不知道。所以我们缺乏这种知识,缺乏这种意识。2014年4月1日《吟诵教程》4《中古音的声母及其意义》听课笔记中古音的声母与现代汉语相比,其发音和分类有变化,但变化不大。声母,在古代称为“字母声纽声纽声类”等古声母有42个,少的时候有36个,清人加了一些。声母的发音部位分为唇牙舌喉半舌半齿七种。声母的发音方法分为清、浊、全清、全浊、次清、次浊六类。在古代,经常是一个汉字就是一个符号声音的意义,从发音部位上来说,重唇有开始、闭合等义;轻唇有轻柔、模糊等义;舌音有明确、坚定等义;牙音有滞涩、有力等义;齿音有强调、坚定等义;喉音有明朗、丰富等义。bp有开始之义m基本是结束之义你要是想知道一个读音是什么意思,就把这个所有音的字放在一起看,不会是百分之百的,但是你会发现,百分之七八十,甚至百分之八九十的字是有共同含义的。零声母,如“我”牙音:jqx有力的叫做:咬牙切齿齿音:zhchshx齿音比牙音更加强调喉音:h声母还可以与韵母相结合,来表示过程的性质。如“包”,从齿音开始。如“上”,从齿音开始如“去”从喉音开始,一直到唇音。一个音其实是一个整体,它是声母、韵母、声调的一个总的结合的整体,构成它的这个含义。然后和字义一个密切的关系,但不是百分之百,还有同音字呢。声义能表达出字义的相当重要的部分。尤其是情趣和性格的部分声母发音的方法:清音是声带不振动,发音部位高;浊音是声带振动,发音部位低。普通话都是清音北方人说话很轻飘,呵呵王菲唱歌和周杰伦唱歌是不一样的王菲唱歌很轻柔很飘周杰伦很多的浊音,有一些怪声什么人浊音多?除了南方,还有阿尔泰语系。如广州卖羊肉串的新疆人新疆人浊音多,学汉语时,就是洋泾浜汉语。古汉语也是浊音多吧?汉语普通话全是清音,没有浊音,所以我们学习其他语音时,也拿清音的方法发他们的浊音。英语:baby清音是单纯、清朗的,浊音是复杂有力的。古人说话就跟现在广东、福建、广西人说话一样,说起话来:清清浊浊清清浊,浊浊清清浊浊清。北方人说话就是清清清清清,清清清清清,就不丰富。我是北方人,我的清浊音发的不好,希望有人能把这一块儿做起来。诗的清浊音也是有道理的,有意义的中古音要么只有一个声母,要么没声母,因发音时间短暂,声母在古诗文中的涵义不很明显,一般只在某些时候起强调作用或者与其他音素共同起作用。诗文是拖长的,拖长的是元音。辅音能拖长的很少,所以声母的涵义不是很明显。声母的声韵分析要特别注意举例子,齿音:此生当独宿,到死誓相寻。唐朝诗人韩偓,悼亡诗。这辈子我就一个人睡了,到死的时候我去找你。多深情的一句话啊!“独宿”都是入声字,发誓,决绝。“到死誓相寻”这一句的声母:dsshxxdsshxx分别是舌音齿音齿音齿音齿音把声母读得重一些,感受到了什么?这叫咬牙切齿,这叫决心哪。叶嘉莹先生曾有评论:“到”在唐朝是个俗字,不是个书面语,书面语应该是“至”,“至”的声母是“zh”,齿音。那么这一句就变成了五个齿音,“至死誓相寻”那为什么诗人不用“至”呢?这不是更加地坚定了吗?叶嘉莹先生说:温柔敦厚,诗之教也。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要是五个齿音就太过分了,四个就到头了李白:“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弃我去者”四个字三个齿音,“弃”和“去”后面的韵母是闭口音。一个齿音配一个闭口音,就是今天网络用语中的那个“切”,你感觉到的是什么呢?感觉到的是一条抛物线。昨日之日不可留:“昨”齿音,“日”入声字,“之”齿音,“日”入声字,“不”入声字。这一句齿音为主,三个入声字,多么的痛苦。你能听出来吗?李商隐《无题》: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蜡照半笼金翡翠,麝薰微度绣芙蓉。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牙音: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这首诗好在最后一句,好在“更隔”两个字。古人就是这样,点到为止,要是你还不明白,那就是你的事了。“更隔”声母是gg,这个音古代叫“牙音”实际它的发音部位是舌根,用力地读这是哽咽的声音,声泪俱下唇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不破”两个唇音。声母的组合,舌音与齿音的组合:独钓寒江雪此生当独宿独是入声字,舌音;钓是舌音,寒是喉音;江是齿音,雪是齿音。齿音结束,那么的寒冷,那么的突出。该明确的时候就要明确《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每一句开头的字母:bwber。b开始之意你说贺知章简直是一个结构主义大师嘛,不是这样的,这是很自然的事情。因为诗是吟出来的的。跟人吵架,怎么吵啊?吵架肯定得声调往上啊,速度要快啊。开口音、闭口音,吵架你得选开口音哪,你能选闭口音吗?声调你能选上声吗?没法吵你自己自然会作调整的,无意识的,但是它是表达涵义的。每个人都是声音的艺术大师,你会说话就是,轻重缓急你不会用吗?全篇举例子,李清照《声声慢》:五色对五音唇牙舌齿喉白色最多,白色代表齿音这是一首咬牙切齿的诗第二多的是舌音李清照是一个特别讲究声音的人,非常高妙。2014年4月2日《吟诵教程》5《中古音的韵母及其意义》(27分钟)听课笔记中古音的韵母与现代汉语相比,其发音和分类有变化,但是变化不太大。学音韵学、语言学的人会特别强调古今音的变化,但我讲的吟诵学比较强调古今音的相通之处,要不就没法吟诵了,个个得成教授才行。韵母至今最大的变化,是辅音韵尾的大量消失,尤其是入声字的塞音韵尾。今天的辅音只有nng但是在中古还有一些,如bdgkm这些都是入声字的韵尾,所以今天都消失了今天粤语的入声字还是有韵尾的现在日语和韩语还是大量存在,因为他们是唐朝借过去的日语和朝鲜语百分之七八十都是借词,就是他们的词百分之七八十都是外来词。从哪里来的呢?从中国来的,唐朝的时候过去的这些借词仍然保持着唐朝的中古音【呵呵,为什么说当下传承文化较好的是韩国和日本呢?大抵如此吧。】三星samm在英语里是要一定读出来的,但在汉语和朝鲜语或日本语里,他是一个趋势。不是完全读出来的,嘴唇合上就行了,只是一个想要发但是没有发出来的趋势再比如说:sag英语的g要读出来的但汉语是不读出来的,只是个趋势。还有中古音的韵母很细,这说明古人的耳朵比我们今人的耳朵灵很多,他们能分辨出不同的音来。今天没那么多了,普通话只有二十四个韵母。但是以前到中古音的时候,韵母有上百个。中古音韵母分得很细,后世逐渐合并。中古音韵母的意义,主要在于韵腹和韵尾的特性。韵腹韵尾长。韵腹分为开口音:aoe,闭口音:i(齐齿呼)u(合口呼)v(撮口呼)。aoeiuv按照开口程度来排的,开口度越来越小韵尾有两类,一类是元音韵尾aoeiuv;一类是辅音韵尾nmbdgng喉塞音ing因为i是闭口的,ing还是闭口的,它是不改变口腔形状的,前面是闭口的,后面就是闭口的。前面是开口的,它就是开口的。所以ng这个音要看前面的韵腹,才能决定它是开口还是闭口的。诗文和口语又不同,诗文是拖长的,一旦拖长就不同了。诗文中,开闭口音情况看韵腹。入声字都是闭口音;n韵尾,长读为闭口音,平读看韵腹。an是开口还闭口呢?如果它在不拖长的位置,比如“看万山红遍”此句中,“看万山遍”四字都有an,山是长音,就是闭口音。其他三个都是开口音。因为读得短时,韵腹是最突出的。山是长音,拉长是多半是在发n的音,所以是闭口的。开口音表达开朗之意,闭口音表达细腻之意。开闭口音例诗:《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每一句的韵母:eiuoonganganiingonganiveaoangangengeiaieiuangangaeangauniaoao多是开口音,所以这首词的感觉感觉是嗷嗷嗷当时一发表的时候,大家都很震动,为什么?因为那个时候的人都会吟诵,吟诵一下就明白,它不仅是表面的意思。声音是不能撒谎的字是可以撒谎的。如:“今晚请您吃饭”不同的回答声音学生见老师的问好声声音很难掩饰,字是可以掩饰的。通过声音能够看到他的内心,他的情绪,他的境界,他的状态。《沁园春雪》这首词太狂放了。杜牧《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他到底在哪里断魂呢?你得看他的声音这首诗押的是什么韵呢?纷en魂un村un。n韵字是要拖长的。这个是闭口音。陈少松先生吟诵的《清明》,注意每句诗的韵字的发音和开闭口情况n我们平常说话,什么时候出这个声音啊?哭的时候哭的时候,你的鼻子会堵住,所以你说任何字后边都带一个n反过来,当你听到n这个声音,那就是一个低沉的细腻的抒情的声音。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今天我们把韵字读的那么短,你看看这个高兴啊......高适《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好多人朗诵的意气风发这是什么人哪?天下人都认识他,这是刘德华啊,大明星嘛。怎么可能呢?别董大,董大要走了,高适去送别他:“别害怕,你走到哪儿,天下谁都认识你。”这不是撒谎吗?这叫什么诗人啊?这叫什么诗啊?诗首先要思无邪,要真实,真诚。送他就是为了安慰他,没问题,没问题,哪能这样啊?这是对这首诗理解错了其中有很多原因,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读错了n拖长多伤心哪还有知道意象系统什么叫知己?现在大家都以为是“朋友”的意思,这话说不通啊。中国诗歌的意象全都是有来历的“知己”是一个意象,可以指朋友,但更正宗的那个意象不是指朋友。有句话“士为知己者死,女卫悦己者容”。知己是主公。董大到这里求官做,想要立功做官,但是这里的长官不欣赏他,所以他要走了。高适送他说“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你不要怕天下没有能赏识你的人,那些朝中做大官的人,他们都知道你的。天下谁人是指那些大官,主公,不是那些小老百姓。但是这样的一首诗,还是充满着悲伤。为何悲伤?一是离别,还有一个毕竟是怀才不遇嘛。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注意开闭口的情况四句诗都是先闭后开,押的麻韵不管开闭口,你光听这个声音:咿咿呀呀啊.....这是一首怀古的诗说的是古今的变化:以前是这样的,现在是这样了。以前是那样的,现在是那样了。古人很讲究的,整首诗都有内部的变化,开开闭开,还有句和句之间的变化。朱熹《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第一句是开口音为主的,第二句是开口音为主的,第三局是闭口音为主的,第四句是开口音为主的。这叫开开闭开,起承转合。这是中国人做诗的一个基本的特征。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注意古今音的变化,开闭口音情况的变异。有变化,但是变化不是特别大。2014年4月4日《吟诵教程》6—1《中古音的韵及其意义(上)》(37分钟)“韵”是古代一个专有名词,韵是韵腹、韵尾、声调的组合。如“光”:g是声母u是韵头,a是韵腹,ng是韵尾,一声。韵腹、韵尾和声调加起来叫做韵,包括声调的,所以guang(一声)和guang(四声)不是一个韵的。今天我们不管这些,但在古代是不押韵的中古、近古诗文押韵,依照雅言文读的韵部系统,俗称“平水韵”。为什么叫平水韵?上古汉语到中古汉语的变化,汉朝就有人意识到这个问题了。从三国开始,就出现了很多韵书,意即新编的字典。魏晋南北朝一直有人编字典,但这段时间一直是出于天下大乱、分裂割据的状态。没有哪一个语言学家能够走遍全国考察语言情况,所以这件事情就一直拖到了隋朝。隋朝统一天下以后,这件事情才有可能。此前编的那些所有的字典实际上都不是全国的语言的一个整体反映的字典。有一天,隋朝八个人凑到一起,讨论编字典的事情。有人质疑:编字典这件事情应该是政府干的,怎么会是我们?于是有人说了这句话,请记住:我辈数人,定则定矣!这在科学哲学上叫核心科学家。很多事其实就是核心科学家定的。冥王星被踢出太阳系,九大行星改成了八大行星,不就他们几个人定的吗?这八个人编字典,由陆法言记录下来,陆法言记录的方法叫反切,用反切法注的音,所以这部书叫《切韵》《切韵》一出,此前的字典堙没无闻。所以我们现在找不到隋朝以前的字典。要找得去日本找,韩国找。中国是世界上最实用的民族,什么东西没用了,立刻就扔。传统文化觉得没用了,立刻就扔,今天觉得有用了,立刻就捡。《切韵》就成为中国雅言诗词文赋的一个基本的依据的语音系统。但是《切韵》不是哪一个地方的语言,它是凑出来的,就跟普通话一样。《切韵》这本书没有流传下来。唐朝的科举考试是以《切韵》为标准的,所以唐朝的政府专门给考试的举子按照《切韵》这本书另编了一本《唐韵》,《唐韵》这本书也没流传下来。后来人们觉得《唐韵》字少,于是给《唐韵》加了很多字,增广唐韵,这本书叫《广韵》,《广韵》也没留下来,只有一点儿残片在国外。到了宋朝,管科举考试的是礼部,也给举子编了一本书《礼部韵略》,也没留下来。到了金朝,有个人编了《新刊礼部韵略》,这本书留下来了,这就是我们流传下来的最早一本字典。编《新刊礼部韵略》的人是平水县人,所以俗称“平水韵”。其实平水韵跟平水没什么关系,呵呵这套韵部系统是中古雅言系统,平水韵下来之后,后世的诗词文赋基本都是按平水韵做的,所以要了解平水韵。什么叫一百零六部平水韵?跟着声调在一起,平上去入是不同的韵。除以四就跟今天的普通话韵母差不多了,所以中古音跟今天的普通话有差异,但是差异不是很大。但是,中古音的韵母实际上分得比较细,在《广韵》是二百零六步部,后来相邻近的韵就合并合并,到平水韵就剩一百零六部了。什么叫上平?平声分上平和下平,但上去入没分。一是因为平声字很多,再是跟古代的印刷术有关。我们古代的书是线装书,线装书较薄,不会太厚,原因是什么?线装书是卷起来,握在手里的,手的握度就这么大,所以书只能这么厚。你要学传统文化,凡是没有亲自去去拿过线装书的,我都劝你去买一本,握在手里,竖着看,感受一下那种柔软,不得颈椎病啊。颈椎病的治疗不是左右摇,而是前后摇。一定要去握一下我们的线装书,这都是跟教育有关系的。【思考:今人的坚硬:书是硬的,马路是硬的.....什么都是硬的,于是心也慢慢变硬了.】什么叫“一东”?一就是第一个韵,排序。“东”就是这个韵的第一个字,就用东这个字代表这个韵。所以这个韵就叫“东韵”或“一东韵”平声有三十个韵,分别是一东、二冬、三江、四支、五微、六鱼、七虞、八齐、九佳、十灰、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删。这是上平声十五个韵。下平声也有十五个韵,平声一共是三十个韵。上声二十九韵,第一个韵叫“一董”,是和平声“一东”对应的。去声三十个韵入声最少,只有十七个韵。为什么入声字少呢?因为入声太短了,听不清楚。真正作起诗来,入声只有五个韵,因为很多韵是通押的。不通韵之间可以押的,叫做通韵。这个韵不能和别的韵押韵,这个韵就叫独韵。入声的通押现象最多。一东和二冬在今天福建湖南等地方还是能分别出来的,他们不是一个音。东(dong)在古代是最中正的音,如中国的中。冬的开口度比东要小一点儿但是一东和二冬不通押的,古人觉得这两个韵相差很大。一东的字有“东同中忠终崇弓雄穹风(古代读fong)丰充空公功洪红鸿通”你觉不觉得一东韵是中国文化最核心的一个韵?最重要的概念都在这里面我们为什么叫中国?因为我们中正,中庸。什么叫中呢?就是大公无私。什么叫公呢?就是通啊,你公了就通了。看二冬的字,我们是农业国,冬天对我们意味着什么?“农宗钟龙冲浓重汹峰”一东和二冬有什么区别呢?二冬的字要比一东的字要冲,一东比较中正。把同一个韵母的字集中到一起看,难道没有共同特点吗?用今天的普通话去读,今天有些字是不押韵的,那个时候是押韵的。有差异,但是差异不大。三江只有一点字,这种韵叫叫做“险韵”。什么叫押韵呢?就是如果你第一句的最后一个字如果用的是一东韵的字,后面所有的押韵的字都得用一东韵里的字。一东韵的诗:李清照《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商隐《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三江韵叫险韵,为什么呢?押韵的字不许重复。到了很严格的时候,甚至一首诗里就不许有重复的字,除非你是叠字。毛泽东《长征》“金沙水拍云崖暖”据说原来是“金沙浪拍云崖暖”有人就给毛主席写信,说你这个诗有问题,因为前面有“五岭逶迤腾细浪”,用了一个浪了,又用一个浪,这就不好,得换一个字。所以毛主席说:“你是我的一字之师啊。”作诗就这么严格,押韵的字更加不能重复。要是你押的是三江韵,后面你只有这些字可选择了,这就叫险韵,或者窄韵。像四支韵,字数就很多,是宽韵。李清照:险韵诗成,扶头酒醒。李清照是个女中丈夫,争强好胜,作诗要作险韵诗,喝酒要喝扶头酒。扶头酒就是喝完了醉了,睡了一大觉起来之后,还醉着。这种酒,酒劲太大了。古人是要背过平水韵的。不背怎么作诗啊?至少要背过平声,全背过最好。什么时候背?六岁以前。要了解韵的意义,每个韵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涵义。古人说:用韵如用兵。诗词曲韵部声情特点:一东大雅春融二冬风韵纤浓,一东二冬合起来的是严肃文雅雄浑怎么背韵?古代的蒙学韵书流传到今天,最著名的就是《声律启蒙》和《笠翁对韵》。它的第一个作用是:记忆平水韵;第二个作用是学会对仗;第三个作用是认识意象系统。一东分三节,每一个韵都是三节。什么是对仗的?对仗首先是对偶,对偶就是字数要一样,语法结构要一样,要偏正对偏正,主谓对主谓,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树木对树木,花草对花草。在对偶的基础上,平仄相对叫对仗。对偶只是字义相对,字面相对,对仗是字面相对,声音也要相对,平仄相对,二四六八这些偶数位的字,还有最后一个字,平仄要相反,这叫对仗。一二声平三四仄,入声归仄很奇特。云对雨:云是平声,雨是仄声。雪对风:雪是仄声,风是平声。三个字就要看第二个字和第三个字。平仄对仄平仄平仄对平仄平《声律启蒙》教给你一个字的对仗,两个字的对仗,三个字的对仗,四个字的队长,五个字的对仗,六个字的对仗,七个字的对仗,全都交给你了。一个字、两个字、三个字、四个字的对仗是作词用的,五个字、七个字的对仗是作诗用的,四个字六个字的对仗作骈文用的。骈文俗称四六,因为它主要是四字句和六字句构成的。北方有个俗语:不着四六。就是不着调的意思。骈文非常重要,就是古代的应用文。古代写信,写请假条,请示报告,打官司,写状纸,皇上下圣旨等等,一律是骈文,所以没有骈文寸步难行啊,从小一定要学骈文的。骈文是古代留下来的文章中的大部分,但是今天我们不作骈文,也不学骈文,这是个大问题。2014年4月7日《吟诵教程》6—2《中古音的韵及其意义(中)》(32分钟)听课笔记
《声律启蒙》中很多典故,像“三尺剑”“六钧弓”“颜巷陋”“阮途穷”等,这些都是典故。古代私塾,幼教、蒙馆这个部分,三到六岁的时候,好的私塾先生是讲故事的。我们现在有的教育学家指责我们古代的儿童教育不讲故事,那属于个别现象。好的私塾是讲故事的,有唱歌,有跳舞,有读书,有书法等。那故事怎么讲呢?讲一些典故,比如什么叫三尺剑哪,三尺剑是刘邦的故事。现在的注释都是学者式的注释,希望大家努力编写适合孩子看的故事,我们也正在做。而故事不仅仅是“三尺剑”“六钧弓”这么简单,实际上他是一个很普遍很丰富的系统。比如说,“云对雨”,什么叫云哪?就是天上的云吗?我们去查字典,云后面的注释是物理学的,是西方的,不是我们中国的。雨也是,都是科学的解释,不是中国的“雨”雨下到农业民族和下到商业民族意思是不一样的我们的这个词汇或者意象是经过几千年甚至更长时间的积累,慢慢形成的每一个词的背后的意思都是很深厚的很复杂的不是单纯的一个科学的解释这一套叫做意象系统什么是意象?有意义的象意象不是外国的词儿,是我们中国的。周易就是意象系统嘛,卦象本身就是意象啊中国人从生活到艺术,全都是意象系统我们现在做语文分析的时候经常用一个词儿叫“情景交融,以景写情”什么叫“以景写情”?就是中国人有话不直说。比如说:“我爱你”,如果说外国人拜伦写“雅典的少女雅典的少女,你是我的生命,我爱你。虽然我向着伊斯坦堡飞奔,雅典却抓住我的心和灵魂:你是我的生命,我爱你。”直接说,西方的peom就这样的我们中国也有这样的诗,表达爱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这外国人听不懂的。还有“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这就是“我爱你”的意思中国人说话绕着弯说,所以以前经常说文人酸哪,有话直说不行吗?现在网上经常流传消化,《甄嬛传》前面一大套古人的说法,下面一句“说人话”,然后就直接说。现在人就认为直接说的叫人话,那个拐着弯说的不叫人话,所以我们现在都西化了文人不酸,为什么呢?那个是真的。当他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时,他是真诚的,他就是这样思考问题的。那是他的世界观,这个世界观叫“万物一体,同生共荣。”凡是有这样世界观的,叫中国人。没有这个世界观的,就叫外国人。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华夷之辨”。什么叫夷狄?什么叫华夏?华夏不是血缘的关系。春秋时会盟,楚人说:“我非华夏,我是南蛮,别跟我来这一套啊。”所以问鼎,呵呵。他要做天下的共主。北方诸国就瞧不起他,蛮夷,不懂啊,不守规矩,不讲仁义道德。到了战国时,没有人再这么想了,楚国的文化都超过北方,非常发达了。楚国是以华夏正宗后裔自居,那大家都把秦国作为蛮夷了,秦国是真正的华夏血缘啊。但是虎狼之国根本不讲仁义道德,所以他不是华夏。什么是华夏啊?华夏不是一个血缘,也不是现在民族学上所说的民族,她是一个文化概念,凡相信万物一体,同生共荣的就是中国人,就是华夏,就是中华民族!如果相信的是弱肉强食,世界的基础就是竞争,那你就是蛮夷。你要想读懂中国的文,你要理解这个,这是最深层的东西,你不理解这个没法读。古人常有风花雪月,比如“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诗,今天看起来不也觉得很怪吗?我们今天很难写出这种诗了,为什么?说树叶绿了,柳叶长出来了是什么意思?是该喷药了,还是该扫叶子了?我们想的是很实际的事情,这件事情如果跟我挣工资跟我走路什么的一点关系都没有,这个事情就是跟我无关嘛。但是古人看到那个,他马上就会有一首诗出来。风吹过去了,雨下过去了,就有一首诗出来“春眠不觉晓,出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花落了那么多,跟你有什么关系啊?你是扫地的吗?“处处闻啼鸟”跟你有什么关系啊?风花雪月这些东西在今天和我们没有关系,以为今天我们已经是西方的世界观了。我们主客分离了,那是客体的事情,不是我主体的事情。但在以前,万物一体的,自然界的任何风吹草动,和我有关的。除非没进我的眼,进了我的眼,就跟我有关,那就是我。说“花落知多少”,是花落了吗?是让人感觉到自己的生命在流逝。而自己的生命在流逝,也就是别人的生命在流逝。别人的生命在流逝,也就是花在落。这是一回事所以他说的任何的外物都是他自己,说的他自己,其实也就是外物。由己推人。中国的汉诗文最基础的元素是意象,有意的象,而很少直接说“意”。这不是矫揉造作,是真的外象都是有意的,而且跟自己相关的。这套系统非常古老,说五千年也行,七千年也行。我们见到的东西从甲骨文开始,到周易,到尚书往下,都是由这套意象系统来做的。但是意象系统在不断丰富,不断添加,一直到魏晋南北朝,甚至到隋唐,还是在往上加的。汉诗文的意义主要通过意象系统来表达在这套系统的背后是“万物一体同生共荣”的世界观,这套意象系统是全民族共同的说万事万物背后都有一个意在后面,那是不是每个人见到的不一样?我们常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只是一方面,还有另外一方面。如果一千个哈姆雷特互相之间一点关系都没有,那也就没有哈姆雷特了。我们中国群体性很强,这个意象系统是全民族共同的,是我们全都知道的。比如说我现在作一首诗送给你,第一句是:“君似一棵松”,你猜,我的第二句是准备赞美你呢,还是准备骂你?赞美啊,为什么呢?“松”啊。“松”是一个象,它背后的意为什么一定是赞美呢?“象”背后的“意”可以是各种各样的嘛,比如说松树长得疙里疙瘩的,皮糙肉厚,所以我可以说“君似一棵松,脸皮实在厚”,不可以的。这在汉诗里是不可能的,“松”在汉诗的意象系统中一定是“坚强”的意思。因为《论语》有云:“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就因为这句话,从此以后,古诗文中所有松树的形象永远是坚强的意思。再比如说“流水”什么意思啊?“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大江东去”“黄河入海流”流水就是时光的流逝因为《论语》有云,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那你说为什么非得是这样?老子里面也有说过流水啊“上善若水”,水可以是“善”的意思啊;也可以是“水往低处流”的意思啊;为什么诗文中的水就是时间流逝的意思?“问君能有几多愁”到底是个什么愁?往前看,“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青春没有啦,青春不再之愁啊,“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不读《论语》,读不懂唐诗的。再比如说,“浮云”什么意思啊?李白说:“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浮云为什么游子意?因为《古风十九首》“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浮云是游子的意思,漂泊在外的游子邓丽君唱歌“你不要像那天边的云,飘呀飘呀飘到不见了”还是这个意思,这是我们根深蒂固的集体意识【又想到一首歌:费翔《故乡的云》】再比如说,风,有东风南风西风北风。东风是春天,“东风无力百花残”“忙趁东风放纸鸢”西风是什么季节?秋天。“古道西风瘦马”“西风烈”“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南风是什么季节?夏天。“熏风自南至”北风呢?冬天。“北风卷地白草折”冬天一定刮北风吗?不一定的嘛。那一天也许刮得是西风嘛,但是你作诗一定得说北风,如果你说西风,那就是秋天了。这就叫意象系统莲花代表“出淤泥而不染”,梅花“傲霜雪而独立”牡丹“富贵”,兰花“君子”......你看所有的花,都有意思的柳树“离别之意”,折柳相送嘛,留的意思。各种树,各种草,各种动物:老虎、鹤、羊鸳鸯等各种东西在我们中国人的眼中全都是一个意象。我们作诗作文是用这些意象来作的用意象作的好处是什么呢?你说了这个词,不是物理学的词,它的背后有一套文化,有可以延伸的东西,所以我们一首诗作出来,五个字或者七个字,诗的内涵不是五个字七个字的事情,很多啊。“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春”对于一个农业民族来说,意味着什么?对于一个商业民族,春是什么?这是不一样的。为何叫“眠”不叫“睡”呢?为什么叫“啼”不叫“鸣”呢?这些东西全都是有一些微小的差异,但是差异很重要,所以要理解意象系统。这套意象系统是我们全民族共有的,所以我用这套意象系统作了一首诗,你就读得懂,我们互相全都读得懂。小孩子从小就要学这个意象系统,所以从小就“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他不是光背这些词儿,是学习这一套意象系统。老师还要教他,要讲解,讲故事,来强化这套意象系统。而尤为重要的是,一定要相信这套意象系统是我们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我们的世界观,不是文人在做秀,不是文人在发酸,是真诚的。西方人不是这样的,直到有一天,欧洲人见到了中国诗,有人把中国诗翻译过去了,很有名的比如《中国古诗二十四首》《中国古诗一百首》。19世纪时,中国的诗引起了很多西方人的关注:中国人作诗怎么这么作呢?当时的翻译很奇怪的,现在看起来都是很可笑的,但是毕竟对西方人来说,从没见过这种诗,话怎么这么说呢?有的人就开始模仿,最早做这种诗的人叫波德莱尔,法国的,象征主义,就是别人都直说,他就绕一个弯。象征主义下面有一支就叫意象派波德莱尔《恶之花》“恶开出了花朵”法国人都听不懂,还有《巴黎的忧郁》波德莱尔有三个后继者,叫法国三剑客,分别是:魏尔伦、马拉美和蓝波。兰波是最有名的,马拉美收了一个中国学生。有一个中国人万里迢迢跑到法国去找马拉美,跟他学习象征主义诗歌,这个人叫李金发。李金发回国,他有自己的诗集,像《微雨》。反正他的诗,我是一首也没看懂。象征主义和中国诗歌有一个很大的区别是什么呢?他的意象不是全民族共通的。因为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不是万物一体的,是主客对立的。西方不是没有意象,也有,但不多,我们所知道比如说“龙”,在我们中国视为图腾的那个龙,在西方是魔鬼啊,所以中国的龙跟西方的龙不是一回事。恐龙也跟这个不是一回事龙跟蛇有关系,而蛇就是那个引诱了夏娃吃了智慧果的坏家伙,所以他跟他们那个共同的经典有关系。再比如说月亮,月亮在西方基本上是艺术和爱情的意思。不多,西方没有到我们这个程度。我们几乎所有的花儿几乎都有他的意象。波德莱尔学习中国诗歌的作法,开始做他的象征主义诗歌,他没那么多意象。所以他的意象是哪里来的呢?是他自己造的,没人懂啊但他明白,他来说一个什么事情,别人不懂。现代诗歌有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别人都看不懂,这叫“朦胧诗”。他们还有自己的理论体系,这叫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创作空间其实归根结底就是中国有共同的意象系统,他们没有,就这么回事那么李金发就把这套作诗的办法带回了中国。我记得有这样的句子“猫蹓达着我的神经”,这实在是不明白,也没有解释。人家就是以不解释为荣啊很多研究李金发的人拿到了学位,拿到了工作,呵呵李金发的继承者叫戴望舒。戴望舒卞之琳何其芳穆木天罗默晨,这一批人他们发表诗的刊物叫《现代》,这就是现代派的由来戴望舒这一批人叫做中国的第一代诗人,李白杜甫都不算诗人哪,得是这种写法才叫诗北岛舒婷顾城杨炼江河,叫第二代诗人韩冬勐腊海子翟永明等是第三代诗人这诗越来越看不懂越来越独特的个性的东西,深刻地揭示了人生的荒谬性的什么什么,哈哈哈中国的东西转了一个圈,又回到中国就变成那样的东西了我们要读、要理解古诗文,一定要懂这套意象系统要从小学习这个意象系统来自什么呢?来自语典和事典。这个意象系统来自什么呢?主要是来自典故。典故又分两类:语典和事典。事典是什么呢?事典就是我们现在市面上有的那种成语典故故事之类的,它是个故事。语典就是一句话,经典中的一句话事典这件事情还好解决一点儿,常用的事典大概有个几千吧,一两千或者两三千吧语典就是成套的四书五经现在你明白了吧?不读四书五经,你是没有办法理解唐诗的,因为其实你每一个字都没读懂。那要读懂四书五经,就要理解小学、文字、训诂、音韵,《三字经》里“小学终至四书”是有道理的《声律启蒙》的一个作用就是从小教孩子意象系统,这才是文化的传承我们今天的汉诗文其实只是传承了汉字,这个汉字还是有问题的汉字,我们断的东西太多了......2014年4月8日周二《吟诵教程》6—3《中古音的声音及其意义(下)》(39分钟)听课笔记学习《声律启蒙》的读法,依字行腔,旋律自然就出来了。“满园春雨杏花红”和“满园春雨杏花红”是不一样的,前者是“满园下着春雨,杏花红了”,后者是“满园,春雨下在杏花上,于是杏花更红了”不要把一声唱成二声一东的第一段会了,其他的都就会了,只不过再把字音调一下就可以了。“羞看百炼青铜”中“看”读一声二四六八这些位置的平声字拖长以前六岁孩子读的书,今天我们成人都好多字不认识以前六岁的时候,一般的识字量都在三四千字以上除了《声律启蒙》以外,还有《笠翁对韵》此两者编排的形式基本一样,只是内容略有差异。总的来说,《声律启蒙》相对古雅一些,《笠翁对韵》相对通俗一些。看你怎么用了,说相声的都爱用《笠翁对韵》。《笠翁对韵》吟诵练习孩子们的吟诵速度比成人要快得多关于平水韵的最后一个问题要解决:辨认入声字入声字很重要,在诗文中都是有含义的,所以一定要认出认出入声字来。怎样辨认入声字?有三个办法:第一依靠方言,这种方法适用于你是淮河以南(江苏、浙江、江西、福建、湖南、湖北、广西、广东、云南、四川、贵州)以及北方的山西地区的人你读入声字,会发现你的母语中会有三个或两个声调来对应这些字。两个声调,向上的那个声调是阴入,清声;向下的那个声调是阳入,浊声;有第三个声调的,家乡话的入声字和平水韵的雅言系统的入声字不是百分之百契合的,但百分之八九十左右的入声字是能解决的。最准确的方法是查字典,平水韵表可以查,辞源可以查,康熙字典可以查。北方的人怎么办呢?连锁积累,像滚雪球一样慢慢积累。首先自己要知道一些常用的入声字,比如黑白、日月等。有很多诗词是入声韵的,比如“八千里路云和月”,“月”是入声字;“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切”也是入声字;“靖康耻犹未雪”“雪”是入声字;“独钓寒江雪”,“雪”是入声字,“千山鸟飞绝”“绝”是入声字.....第三个办法叫理性记忆,就是你懂得音韵学的道理,明白入声字的来龙去脉,用科学的方式去记忆,套公式的方法。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背诵口诀,朱立侠博士编写的“入声字辨别大全”“推导法”(比如声母是bdgjzhz的阳平都是入声字,再比如dghzs与a拼的时候就是入声字)死记硬背的口诀:“168口诀”(六伯黑不白皙特龌龊没出息......)常见的入声字有多少呢?三四百个字,不会超过五百字。在教学的时候,也不需要学生背过入声字,多认多用就可以了。平常有个大概判断入声字的方法就行啦。前面做了这么多的铺垫,现在终于开始讲第一个规则:入短韵长。所有的诗词文赋,无论你是唱吟诵念读,都要入短韵长。入声字只要一读短,那种塞尾的感觉就出来了。2014年4月10日《吟诵教程》7《押韵的意义》(60分钟)听课笔记前面我们说了韵,现在来说押韵。韵字为什么要读长?什么是押韵?就是在同一个韵里头的字使用在句尾。句尾最后一个字都要在同一个韵部中。也就是他们所有字的韵腹、韵尾和声调要一样。押韵是汉诗唯一的共同特征,也是汉诗的独特性。对仗不是统一的,整齐也不是统一的,排比、重复都不是统一的。在这个世界上,押韵的诗只是诗歌中的极少数,不是少数,是极少数。世界上绝大多数的语言的诗歌是不押韵的。日语诗基本不押韵,传统的日本诗是押音节的,朝鲜语押的也是也是音乐。蒙古语的诗不押韵,苗族、彝族、壮族、侗族的诗都不押韵,押调。蒙古语押声母,英语诗、法语诗等多押重音。汉语押韵,而且押尾韵,这是世界语言中是极少见的。所以你要读得懂汉诗,一定要明白押韵是怎么回事,为什么要押韵?押韵的意义何在?什么是押韵?对应长主音。主音是一个音乐学的概念,就好像我们走路,说上台阶了,哎,下台阶了,这说明你有一个基准线。唱歌也有基准线,这条基准线叫做主音。唱歌一般是从主音开始唱的,再到主音结束,这叫一个乐句。主音表示结束。好像你的家一样,每天出去又回来,出去又回来.....主音:音乐的基准音。长主音表达结束感。唱歌需要这样的一个结束感,一首歌才分成一个段落,一个段落,中间换气,这是人的自然生理。押韵比主音要更加严格,主音是音高回来了,押韵是音质回来了。押韵意味着对结束感的强烈追求。不光音高回来,音质也要回来,两个一起回来,一起重复,是强烈的结束感。为什么汉诗是强烈的结束感呢?跟汉语有关系。中国人说话跟外国人不一样,汉语都是独立成句的。现代人写篇文章,从句很长,都是欧化的语言,一百年来欧化的结果,以前没有那样的。你看我们的古文有那样的吗?都是一句一句的。英语是勾在一起的,一大堆的从句,靠逻辑,逻辑里还套逻辑呢,所以句子里还套句子呢,所以他唱歌时就会相勾连。可以唱一些外国歌歌感受一下,如韩国歌,英语歌我们中国的歌曲不是勾连的,一句是一句,如《茉莉花》《跑马溜溜的山上》《绣荷包》等老的民歌我们的句子独立性强,恰恰就要强调句与句之间的这种意义勾连,所以我们有“起承转合”这种结构关系为什么是长主音呢?短的不行,一下子就过去了,必须得停留一下,让人的耳朵判断一下,这是个主音。长主音和押韵的对应关系不是百分之百的,要记得中国的东西永远没有百分之百的。百分之七八十的长主音就是押韵的地方百分之七八十押韵的地方就是长主音押韵来源于什么?为什么汉诗要押韵?因为汉诗想要强调这一句,这一个地方,他结束了:一个意义段落完整的表达完了。押韵之处必是长音,韵的意义被放大。韵在字义之外表达了涵义。拿民歌做例子:“好一朵茉莉花”六个字,今天朗诵是一字一拍,“花”是押韵的字,在朗诵中时长只占六分之一。但歌是怎么唱的呢?“花”一个字占了两拍,“好一朵茉莉”五个字占了两拍。什么叫“韵”?韵就是那个拖得最长的字。有多长?经常能达到前面所有字的总和。“好一朵茉莉花”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是字面意思,第二层意思是什么?那一层意思用了两拍给你说完了,“a(啊)”。“啊”了半天做什么?这不是浪费时间吗?这就叫做字义和音义。他到底要表达什么?要想知道这个音的意思?最好的办法是换掉它我们把“啊”这样一个开口音换成一个闭口音,但是字面意思一样,比如说“好一朵花茉莉”,字义没什么区别,但是韵不同了,“花”改成“莉”“啊”(a)表示什么?高兴,开心。“莉”(i)就不太高兴了,咿咿咿咿.....韵是乱来的吗?举一首诗例:“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唐文治先生的吟诵,韵字占了一半诗韵往往决定了诗意的情绪。因为韵字的时长加起来最少也占了这首诗的四分之一,再长的占了二分之一。你觉得这个人花了四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时间发一个声音给你听,他是没有意义的吗?而且关键是他是同一个声音,他不断地重复这个声音,所以这个声音就是那首诗的情绪。韵决定了一首诗的风格,一首诗的意境,换韵意味着分段了,情绪改变了。所以拿到一首诗,我们做声韵分析,就是他的声音有什么含义?对一首诗来说,最最重要的或是你第一步要做的就是去分析这首诗的韵。押韵分析:《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第一章:iou(iu)韵鸠洲逑“鸠”的长度占了“关关雎鸠”这一句的一半,“关关雎”三个字占了另外一半。关关雎鸠”是什么意思?现在我们的文学分析两层意思:第一层是关关叫的雎鸠鸟,第二层雎鸠鸟是爱情的象征,因为它成双成对,永不分离。现在的学者就能说出这两层意思这两层都是字义,还有音义音义是什么?用了一半的时间让你听一个声音,这个声音就是iou每一个韵都是有意义的,每一个韵母都是有意义的《关雎》第一章字面的意思主要是说什么呢?这首诗的作者是个君子,他在河边看到了一位淑女,他就喜欢上了这位淑女。他觉得这位姑娘真是我的好配偶啊,这叫一见钟情。他用了一半的时间发这个声音,这个声音实际上就是他此时此刻的心情。为什么这个感受是iou而不是别的呢?我们可以把这个事情反过来想。他看到那个姑娘的感受也就是那个姑娘给他的感受。这个姑娘是他见过的第一个姑娘吗?不是的,他是国君之子,从小见女人哪,这不是第一位姑娘。但为什么他偏偏看上这位姑娘呢?因为这位姑娘给他的感觉是iou而别的姑娘给他的感觉不是iou在座的每一位男士请用一个声音来形容你心目中的女性:我最喜欢什么样的女子?用一个声音表达在座的女士请用一个声音表达,你自己说:我是一个什么样的女人?姑娘给他的感觉是iou,为什么不是茉莉花的a呢?在座的哪一位觉得自己是一位a的女人?哪一位男士愿意娶一位a的女人呢?当然,a也挺好的,a很单纯哪有没有哪一位女人是ao?现在明白了吧?这位女子给他的感觉是iou,一个闭口音,一个开口音,再加一个闭口音,三个元音构成,是一个长长的音,从闭口到开口再到闭口,但他的开口也是o不是a,所以开口也开的不是很大。iou,悠长,有变化,但是很轻柔,所以她叫淑女“窈窕淑女”,女是她的性别,“窈窕淑”三个字什么意思?窈窕什么意思?(听讲的老师:身材优美)不要拿二十一世纪的语言去看《诗经》,窈窕不是这个意思在《诗经》的那个年代,“窈窕”是心思细密的意思,今天我们就叫做“细心淑贤惠”,这是一位细心而又贤惠的女子。这个女子长得漂亮吗?不知道。身材苗条吗?不知道。君子不在乎这个,那根本进不了他的眼哪,他只看她是不是细致、温柔和贤淑,所以他形容她的感觉是iou再次吟诵,感受iou韵这首诗所有的韵字:(第一章)鸠洲逑(第二章)流求(第三章)得服侧【入声韵】(第四章)采友(第五章)芼乐“左右采之”“琴瑟友之”原本是“左右采”“琴瑟友”,乐官采集回来,觉得不整齐,就加上“之”字补齐。《诗经》里很多这种情况,最后一个字是虚字,倒数第二个字押韵。而汉诗是押尾韵的,那个字是乐官加上去的。第四章“采”和“友”押韵,以前“采”读“ci”,“友”读“yi”第一章和第二章押的韵是平声韵,第三章是入声韵,第四章是上声韵,第五章是去声韵第一章和第二章押的韵是平声韵,iou。第三章是入声韵0e,第四章是上声韵i,第五章是去声韵ao五章四个韵,平上去入全用了,这就叫换韵。每换一次韵表示情绪的转变,分段啦,五行分了四段。现在来分析为什么用平声的iou韵?现在电影里一见钟情怎么配乐?(海浪惊涛拍岸)可是我们这首诗一见钟情的时候结果用的是平声韵,你不觉得奇怪吗?很多问题解决不了的时候,你就把它倒过来想。我们说了这个姑娘不是君子见到的第一个姑娘,这个姑娘给他的感觉是iou,是平声。也就是说,此前他所见到的姑娘给他的感觉都不是平的,只有这个姑娘,一看到她:啊,一切都宁静了,各安其位嘛。为什么第三行用入声韵呢?因为“求之不得”,痛苦嘛,他被拒绝了,求婚了,求之而不得,所以很痛苦。“悠哉悠哉”四个平声字,夜晚是多么的漫长啊。“辗转反侧”,你知道他这个夜晚是怎么度过的了吧?声音多么重要啊!第四行为什么用上声?上声表示细小亲密。“采”是最主要的,前面是“流”,流走了,抓不到了。这次是“采”,得到(采花大盗,哈哈哈)。这说明他第二次又去求婚,这一次女方答应了,为什么答应了呢?他设了个很浪漫的环境嘛,他下了功夫。在女方答应他的时候,他的心情是上声的。惊喜:没想到她答应了!中国的诗一般四行,很奇怪,这首诗五行。而且是第四行已经答应了,已经得到了嘛,按照我们现在的电影就应该结尾拉字幕了,结果这里又多出一行,换韵了,为什么?为什么第五行用的是去声韵?从上声的闭口韵换成了去声的开口韵,情绪变化很大嘛,为什么?结婚了???实际上现在好多专家也主张是结婚了,但我不这么主张。你看这个诗,每一句的句式都有变化,每变一次,时空都转换了,但最后两行,他们的结构几乎一样的,就换了两个字,这说明这两行在演唱时是作为一个共同的段落的,这说明它的时空没有转换,所以不是结婚了结婚那还得回去准备呢,那得是好几个月以后的事情了。第五行是与第四行同时发生的,只是稍微晚了一点儿。也就是他求婚,姑娘答应了他,很高兴,但是过了一分钟,他就变了,紧接着发生的事情,他的心情就变了,所以不是结婚,应该有更好的答案。(听课的老师纷纷猜测中......)这个事情不光是周朝的君子这么做,全世界的男人都这么做,难道你们都忘了那个时刻了吗?求婚的时刻,男方说:姑娘嫁给我吧!姑娘说:好吧!过了一分钟,发生了一件事,这个不能忘。哈哈哈,发誓啊!怎么能忘记那个誓言呢?定情之后要发誓的,哪有不发誓的?(男)姑娘嫁给我吧(女)好吧。(男)哎呀,我太高兴了(男)那行,我回去准备去了。这什么人啊?你得发誓对不对?我一定对你好,我一定......发誓,用什么声调发誓?平声可以发誓吗?什么感情色彩都没有。入声可以发誓吗?《上邪》,入声可以发誓,是发毒誓,求婚时发毒誓太不吉利了,入声不可以用在这里发誓上声可以发誓吗?太软绵绵了。去声,坚决,分明:我一定会让你快乐!这是整首《关雎》的韵,所以要懂韵哪。不管孔子删没删诗,《诗经》是从孔子那里传下来的,这毫无疑问吧。《关雎》放在第一首,是孔子赞成的,支持的。孔子喜欢《关雎》,在很多场合提到《关雎》,其中有这样一句“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哪一句是“乱”?这是个音乐学术语。为什么叫“乱”?因为最后一句鼓乐齐鸣,所有的伴奏乐器都出声,叫“乱”,所以《楚辞》最后一句往往叫:乱曰“乱”就是最后一句。孔子最喜欢《关雎》的最后一句为什么呢?最后一句是发誓。第一句是一个男子看上了一个姑娘,这很正常,很自然嘛。第二句,姑娘拒绝了他,很正常嘛。第三句,他又去求婚,姑娘答应了他,很正常嘛。第四句,他很高兴,很正常嘛。第五句,发誓永远对她好,这个最重要。对于我们古代纲常宗族的社会来说,这个是最重要的。因为夫妻之间,没有血缘关系。夫妻之间,其实是连结最不紧密的一环,这环是很重要的,这环要是稳定了就都稳定了。《毛诗》在《关雎》的前面有一段话:观风俗,正人伦。我们今天说《关雎》是古代青年男女的爱情诗歌,那不就是流行歌曲吗?一首流行歌曲怎么能正天下的人伦呢?这个理解是不对的《关雎》是一首教育孩子的诗,《诗经》是用来教育贵族子弟的,孔子的诗教“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它是真诚的,首先让孩子真诚,了解社会和人生的真相,然后再谈别的。第一步:《关雎》爱情诗,对于一个贵族子弟来说,他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呢?找对象啊。古代贵族男子的爵位是世袭的,只是个做好做不好的问题,找对象可是完全是空白的,这件事很重要的。孔子从小就教育这些孩子:找一个好的配偶太重要了,那是你人生的头等大事。找什么样的配偶呢?找iou那样的女人,窈窕淑女,要找这样的女人,这样的人让你的世界一切各安其位,让你安宁,让你平静。见到这样的姑娘要勇敢地追求,要“寤寐求之”,用全力去追她。她要是绝了你怎么办?不放弃,接着追,想尽各种办法追,一直到追到手为止。追到手之后怎么办?发誓永远对她好。古代的诗歌主要不是抒情的,是修身的,有教育意义,教化。2014年4月10日周四《吟诵教程》8《文读语音》听课笔记前面讲了“入短韵长”,下面来讲另一个规则:文读语音。《论语》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孔子是鲁国人,平时说鲁国话,但有三种情况他不说鲁国话,说国都的话,雅言,首都的话。这三种情况是:读诗经的时候,读尚书的时候,执礼(做主持人)的时候那前两种情况就是读书,就是吟诵,吟诵要用雅言什么是雅言呢?就是当时的首都的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耐火材料在高温环境下的结构完整性评估考核试卷
- 中乐器制作与木材识别技巧考核试卷
- 纺织原料市场调研报告考核试卷
- 2025年淄博市桓台县九年级中考语文一模试卷附答案解析
- 幼儿园微课程设计与实施
- 2025水果运输合同范本
- 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计划
- 2025年国际货物买卖合同标准文本
- 2025办公室租赁合同的签订指南
- 2025物业管理合同范本2
-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招聘工作人员考试真题2024
- 提高学生英语听力能力-英语教师的演讲
- 2025年湖北省八市高三(3月)联考英语试题(含答案和音频)
- 县域产业布局与升级-深度研究
- 第十六周《“粽”享多彩端午深耕文化传承》主题班会
- 日间患者流程护理质量改善项目汇报
- 创意美术网络安全课件
- 上海电信2025年度智慧城市合作协议2篇
- 2024燃煤发电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评级标准
- 产前检查妇产科教学课件
- 气球婚礼派对合同范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