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学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小学教育心理学?
一、名词解释。
☆学习:通过主客观相互作用,在主体头脑☆性格是人表现在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与之相适应行为方式上的心理特征。
11.服从是个人按照社会或群体的要求、或他人的请求而做出的行为。
12.能力是指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的必要条件的心理特征的综合。
13.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教、环境三者相互作用时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
14.成就动机是在人的成就需要的根底上产生的,它是鼓励个体对自己所认为重要的或有价值的工作乐意去做,并努力到达完善地步的一种内部力量。
15.学习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也可以说,它就是已获得的知识、技能、学习方法或学习态度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和解决问题所产生的一种影响或者说是将学得的经验有变化地运用于另一情境。
16.性别差异心理是指由于性别差异而造成的不同心理表现和心理特点。
17.功能固着是指人在看到某件制品时,思维被其惯常的用途束缚,很难想到它的其他方面功能的心理现象。
☆.先行组织者是一个引导性材料,它通常先用学生能懂的语言在介绍学习材料本身以前呈现出来,以便建立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19.教师的角色意识就是指教师对相应的社会角色标准的认知和体验。
20.气质是个体在情绪体验和行为反响的强度和速度等方面的特点。
☆问题解决是指问题解决者通过思维重新组织假设干概念和规那么,形成新的答案,即超越所学规那么的简单应用,形成新的高级规那么的过程。
22.聚合思维指从信息中产生逻辑结论,从现成资料中寻求正确答案的一种有方向、有条理的思维方式。又称求同思维和辐合思维。
24.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而展开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25.创造性指的是个人能生产独特、创新产品的个性特征或倾向。又称创造力。
26.价值观是指价值在头脑中的反映,是人们关于事物具有不同价值的看法、观点或观念体系。
1
27.去个性化是这种个人在群体中处于相对丧失个性状态的现象。
28.元认知策略也称反省认知、超认知,是20世纪70年代认知心理学家提出的一个新术语,指对自己的认知过程和结果的意识、评价及其对认知过程的调控。
30.精细加工策略是对学习材料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加工,理解其内在的深层意义,并促进记忆的一些学习策略。
31.纪律是群体为维护共同利益并保证工作、生活正常进行而制定的要求各个成员遵守的某种准那么,它对人的行为施加外部控制。
32.系统脱敏法是诱导求治者缓慢地暴露出导致神经症焦虑、恐惧的情境,并通过心理的放松状态来对抗这种焦虑情绪,从而到达消除焦虑或恐惧的目的。
33.应激是指有机体与环境之间的失衡而产生的一种身心紧张状态。
34.班级群体是指学校中的一个教学班的学生构成的学生群体。
36.学习策略是学习者通过学习而形成的、用以调控学习过程、提高学习效率的一系列活动。☆.过度学习是指对学习的材料到达能背诵的程度之后,再继续进行适当次数的重复学习,到达熟记不忘的程度。
40.代沟是指由于年龄差距而产生沟通困难的一种社会现象。
41.发散思维是指从信息中产生大量独特新信息的一种能沿着不同方向进行的思维形式。42试误是一个盲目尝试并不断减少错误的渐进的过程,简称尝试错误过程或试误过程。
43辩变性刺激是指影响个体获得奖励的线索,强化即能够提高操作性反响的概率的各种手段、措施。
44强化是操作性条件反射学说的核心。
45顿悟即突然觉察到问题解决的方法,它是通过个体理解事物之间的关系、结构与性质等实现的。
46潜伏学习即没有外显的行为表现的一种学习。
47遗传素质是心理开展的物质根底、前提条件,为心理开展提供可能;环境促使这种可能性成为现实,是心理开展的决定性因素。
48概念是用某种符号来标志的具有共同的关键属性〔也称标准属性〕的一类事物或共特性的观念。
49认知技能又称为智力技能或心智技能,它是人借助内部言语在头脑中完成的智力活动方式,也可以称为认知操作方式。
50动作技能又被称为操作技能或运动技能,它是以肌肉骨骼的运动实现的程序化、自动化和完善化的外现动作方式。
51问题教学是指在教学中如果把学生置于问题情境中,然后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展开思维,利用和重新组织的概念和规那么,形成相应的高级规那么,最终到达解决问题,这就是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
52个性差异是指人们之间在稳定的心理特点上的差异。主要包括个体在气质、性格和能力等方面的差异。
53.挫折指人们所要到达的目标、需要的满足受到阻碍时,因无法克服而产生的紧张状态和情绪反响。
54.心理防卫机制是指个体由于应激、冲突或挫折而导致心理丧失平衡时用来解脱烦恼、减少不安、恢复心理平衡的适应性心理功能。
二、简答题。
1.教育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的关系。
答:普通心理学是探讨人的一般心理现象,即认知过程、情感与意志活动及个性形成的规律,这些现象是所有的人都具有的;而教育心理学所探讨的是学校中师生,主要是学生在教育过程
2
中所出现的特有的学习心理、品格形成的心理及规律。两者都研究心理现象,因此是相通的。
2.简述教育和开展的关系。
答:个体的身心开展的水平与特点是教育的起点与依据,是教育的前提。而个体的身心开展又依赖于教育,是教育的产物、结果。也就是说,教育要考虑到个体的已有的身心开展状态,考虑到学习的准备性,同时要促进个体的身心开展。
3.简述学习动机与学习目的的关系。
答:首先,动机与目的具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即有动机必有与之相伴随的目的,反之亦然;其次,动机与目的又是有区别的,即作为活动动机的东西并不同时就是活动的目的,反之亦然;最后,动机与目的的关系是错综复杂的。
4.奥苏伯尔的三种同化模式。
答:(1)类属同化;(2)总括同化;(3)并列结合性同化。
☆.个性的性格特征。
答:(1)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2)性格的意志特征;(3)性格的情绪特征;(4)性格的理智特征。
6.教师应具备哪些特殊能力?
答:(1)教师的表达能力;(2)教师的组织管理能力;(3)教师的教育机智;(4)教师的独创能力与教育科研能力。
8.简述竞争和合作对学生学习和个性开展的影响?
答:1、对学习动机的影响。2、对学习能力开展的影响。3、对信息交流的影响。4、对自我情绪体验的影响。5、对自尊的影响。6、对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的影响。
☆常见的心理防卫机制的形式有哪些?
答:〔1〕合理化〔2〕投射〔3〕否认〔4〕压抑〔5〕反向作用〔6〕转移〔7〕认同〔8〕抵消
〔9〕补偿〔10〕升华
☆小学生概念学习开展趋势特点。
答:〔1〕概念的具体性减少,抽象性增加。〔2〕概念的模糊性减少,精确性增加。〔3〕概念形成减少、概念同化增加。
10.鲁滨逊的SQ3R五步阅读方法。
答:预习、提问、阅读、反思、复述、复习
11.简述个性心理倾向性。
答:个性心理倾向性即个性倾向性,指个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倾向性,是个体对环境的态度和行为的积极性特征。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爱好、理想、信念、世界观等。
12.如何针对学生的气质与性格特征进行教育?
答:1、针对学生的不同气质进行教育。2、针对学生的不同性格进行教育。3、有的放,培养学生良好性格。4、掌握学生气质和性格特点发挥教育机智。
☆简述桑代克联结学习的主要观点。
答:第一,学习的实质是建立某种情境〔S〕与某种反响〔R〕之间的联结,即建立S-R联结。第二,联结的建立是一个盲目尝试并不断减少错误的渐进的过程,简称尝试错误过程或试误过程。第三,联结的建立遵循一些学习规律,桑代克提出了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等学习的三条主律。
15.简述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
答:〔1〕智力技能〔2〕认知策略〔3〕言语信息〔4〕运动技能〔5〕态度
☆简述耶基斯—多德森定律的主要内容。
答:耶基斯—多德森定律:学习动机强度的最正确水平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根据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学习任务比拟简单时,学习动机强度较高可到达最正确水平;学习任务比拟复杂而困难时,学习动机强度较低可到达最正确水平。
3
17.按照人的神经活动的根本特性,气质类型可分为哪四种根本类型?
答: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
18.问题解决的共有特点有哪些?
答:1、要解决的问题是新的,即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初次遇到的。2、解决问题是通过思维加工、进行推理判断的过程。3、问题解决是高级规那么的学习活动。
☆简述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答:第一,个体、环境和行为这三者是相互联系的一个系统,一般而言,三者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第二,人类不仅可以通过直接的经验产生学习,而且还可以通过观察他人即典范的行为而产生学习,获得间接经验。第三,观察学习受到一系列的相互联系的心理过程的支配,具体讲,包括注意、保持、动作复现与动机这四个子过程
☆简述认知建构理论的主要学习观点。
答:〔1〕学习是个体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2〕学习过程包括两方面的建构:一是对新信息的意义的建构,另一是对原有经验结构的改造与重组。〔3〕不同的学习者基于原有的经验,可能以不同的方式来建构对事物的理解,产生不同的建构结果。
☆简述培养与激发学习动机的方法。
答:1、保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新颖性。2、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积极思维。3、从内部动机入手,培养学习兴趣。4、利用学生结果的反响作用。5、正确运用表扬与批评。6、设立不同的学习目标和要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够成功。7、恰当地运用竞争与合作。
☆简述奥苏泊尔的认知同化理论。
答:〔1〕学生的学习主要是一种有意义的学习,而不是机械的学习。〔2〕学生的学习是接受学习,这与布鲁纳所提倡的发现学习的观点相反。〔3〕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是通过同化过程实现的。
23.教师角色冲突表现有哪些?
答:1、不同角色期待引起的角色冲突。2、对角色行为的不同理解引起的角色冲突。3、教师在履行多种工作角色时所产生的角色冲突。4、其他社会角色之间的冲突。5、角色内部的冲突。
24.如何解决教师角色冲突?
答:1、适当别离,缓解冲突。2、分清角色主次,教师对角色冲突要保持相当的适应性。3、明确工作职责,尊重教师的工作权益。4、加强角色学习,摆正地位,正视现实。
25.如何正确对待和处理个别学生的纪律问题?
答:1、教师要正确对待学生的纪律问题。2、有针对性地引导解决。3、善于奖励,不要迷信惩罚。4、教师应通过自身的工作去解决问题而不是假手家长。
26.如何引导小学生进行有效的知识保持?
答:1、复习2、积极的遗忘3、过度学习4、精细加工
27.简述学习迁移的形式训练说。
答:形式训练说,它认为各种心灵的官能,可由一种科目或一种题材上受了训练而整体开展起来,由此被称为形式训练说。代表人物是德国心理学家沃尔夫。特点是:1、官能可以独立地加以训练,使之开展提高。2、强调无条件迁移。3、认为某些学科对于训练开展某一种或某几种官能具有特殊的训练作用和训练价值。4、认为迁移是通过对组成心的各种官能进行训练,以提高各种能力而自动实现的,从而转移到其他学习上去。
28.师生冲突的原因及处理方法?
答:1、由于角色地位不同产生的师生冲突。2、由于年龄代沟产生的师生冲突。3、由于价值观不同产生的师生冲突。4、奖励与惩罚带来的师生冲突。
方法:1、加强沟通,促进心理接近。2、角色互换,形成理解的心理气氛。3、防止滥用惩罚。
4、适当调整任课教师。
4
☆.学习迁移发生的条件有哪些?
答:1、学习对象之间的共同因素。2、已有经验的泛化水平。3、学习的理解与稳固程度。4、智力水平。5、定势。
30.简述吉尔福特的多重策略。
答:吉尔福特提出用多重形式来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策略。具体包括:拓展问题、分解问题、常打问号、快速联想和中止评判、延长努力、列举属性、形成认为联想、尝试灵感。
31.影响士气的因素有哪些?
答:1、对群体的赞同。2、对活动的满意感。3、群体领导方式。4、和谐的人际关系。
32.知识应用形式分别有哪些?
答:1、是应用已学知识完成有关的口头作业或书面作业。2、是应用已学知识去完成实际操作或实地作业。3、是应用已学知识去发现或解决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33.简述皮亚杰关于儿童道德性开展的阶段划分。
答:1、自我中心阶段〔2-5岁〕2、权威阶段〔6-7岁〕3、可逆阶段或互惠阶段〔8-10岁〕4、公正阶段〔11-12岁〕
34.小学教师角色的构成。
答:1、家长代理人角色2、学生楷模角色3、知识传授者的角色4、严格管理者角色5、心理调节者或心理医生的角色。
35.列举杜威的问题解决五步骤。
答:1、疑难2、分析3、假设4、检验和评价5、结论
36.加涅(1971)将学习分为哪六类?
答:连锁学习、区分学习、具体学习、概念学习、定义学习、规那么的学习、解决问题的学习。
37.简述阿特金森的期望—价值理论的论点
答:1957年提出了“期望-价值〞理论的模型,他认为某种行为趋向〔T〕乃是动机、主观上期望达成目标的可能性或概率〔P〕以及完成任务的诱因价值〔I〕三者的乘积。
38.教育心理学的性质?〔或为什么说教育心理学是介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一门交叉学科?它既是理论学科又是应用学科吗?〕
答:一、教育心理学是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一门交叉学科。
二、教育心理学是理论与应用相结合的独立科学。
39.教育心理学有哪些方法原那么及主要的研究方法?
答:一、客观原那么〔采用客观方法,即依据可以观察得到并能加以衡量的外部条件〔刺激〕和足以说明某种心理变化的客观指标或行为反响之间的关系,去如实地探明现实与心理、心理与行为以及心理的各种形式之间的因果联系〔或必然联系〕及心理开展的规律。
二、系统性原那么〔系统性原那么也叫做分析与综合的原那么〕
三、教育性原那么〔进行这方面的研究不仅要在课题选择上考虑教育意义,使其结果有助于教学、教育质量的提高,而且要在研究方案的设计上和实际进行的过程中应考虑对学生有良好的教育影响,不做有损学生身心健康开展的事。
40.实验法主要有两种形式:1、实验室实验〔心理学实验室内借助于专门的仪器设备进行的心理实验,实验者在从事实验时先要选择一定数量的被试;力求控制住一切条件;充分利用仪器设备记录条件与反响改变的情况;最后分析这些情况,找出其中的因果关系。被称为“蔡戈尼克效应〞。2、自然实验〔主要是在日常活动情境中所进行的心理实验。〕
41.梅耶的学习过程模式:首先产生注意A,通过注意来选择与当前的学习任务有关的信息,无视其他无关刺激,同时激活长时记忆中的相关的原有知识B。新输入的信息进入工作记忆后,学习者找出新信息中所包含的各种内在联系C,并与激活的原有信息相联系D。最后,被理解了的新知识进入长时记忆中储存起来E。
5
42.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观点:
答:第一,学习应该是意义的过程。第二,有意义的学习是通过“做〞中学的。第三,学习过程应始终以人为本,即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必须重视学习者的意愿、情感、需要、价值观等。
43.心理开展的一般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答:〔1〕心理开展具有连续性与顺序性。〔2〕心理开展具有阶段性。〔3〕心理开展的个别差异性。〔4〕心理开展的不均衡性。
44.独立活动中所能到达的解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认为教育与开展关系时。应区分两种开展水平:第一种水平是目前个体已经到达开展水平,是自己在决问题的水平。第二种水平是个体在他人的知道帮助下所能到达解决问题的水平。
45.学生学习的根本特点是接受性。小学生学习活动的根本特点包括为直观-操作性、指导-模仿性、根底-再现性。
46.学习动机的分类:〔1〕广泛动机与狭隘性动机〔2〕正确的动机与错误的动机〔3〕意识到的动机与没有意识的动机〔4〕近景性动机与远景性动机〔5〕短时记忆的容量是7加减2。〔3〕长时记忆系统特点是以意义编码形式储存的,容量巨大,保持时间大。信息类型又可以分为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
56.试指导小学生使用一或两种记忆策略,提高记忆效果。
答:记忆策略〔1〕复习教师应该根据这种规律安排复习时间,在遗忘过程刚开始的时候,就让学生进行及时的复习。〔2〕积极的遗忘教师应该指导学生通过概括和总结的方法,整理所学习的知识,发挥积极遗忘的作用,减轻记忆负担,提高学习效率。〔3〕过度学习〔4〕精细加工
57.相同要素说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和武德沃夫提出的迁移理论,主要观点是:两种学习“只有当机能具有相同要素时,一种机能的变化才能改变另一种机能。
58.经验泛化说是美国心理学家贾德提出的学习迁移理论,主要观点是:两个学习活动之间存在的共同要素,只是产生迁移的必要前提,而产生迁移的关键是学习者在两种活动或经验中通过概括产生泛化的共同原理。
59.关系转化理论是格式塔心理学家提出的学习迁移理论,主要观点是:认为迁移不是由两个学习情境具有共同要素、原理或规那么而自动产生的某种东西,而是由于学习者突然发现两个学
6
习经验之间存在着关系的结果,也就是说学习者领悟学习情境中的关系是实现迁移的根本条件。
61.解决问题技能的培养和训练至少有三个问题:1、根本条件2、结合各科教学阶段A惩罚和服从定向阶段B工具性的享乐注意定向2、习俗水平阶段C好孩子定向阶段D权威和维护社会秩序定向3、后习俗水平阶段E社会契约定向阶段F良心或原那么定向
五、论述题
☆结合教学实际论述如何改良教学方法,促进学习迁移。〔或如何为迁移而教〕
答:教学方法是获得学习迁移的主要手段。因此,在教学中要创造条件,积极主动地促进学习的正向迁移。具体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改革教材内容,促进迁移。教材内容体系确实定要兼顾科学知识本身的性质、特点、逻辑系统和学生的知识水平、智力状况及年龄特征,还要考虑教学时数和教法上的要求以保证教材的系统性和教学的循序渐进性。
(2)从教材的呈现程序方面促进迁移。为促进学习迁移,教材在体系组织上应表达以下要求:
A、从一般到个别,不断分化;B、融会贯穿,促进知识之间的横向联系;C、教材组织系列化,确保从到未知。
(3)改良教学方法促进迁移。
A、加强根底知识和根本技能的教学;B、加强根本知识、根本技能的实际应用;C、重视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
2.影响创造性的因素有哪些?
答:创造性也叫创造力,是指个人能产生独特、创新产品(物质和精神)的个性特征或倾向。创造性主要表现为创造性思维。影响创造性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创造性与智力;(2)创造性与知识经验;(3)创造性和左右脑优势;(4)认知风格与创造性;(5)人格和动机因素;(6)社会环境因素。
☆试述知识应用与学习迁移的区别与联系。
答:1、知识应用与学习迁移的联系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一方面,知识的应用可以促进迁移的发生及效果,加强根底知识和根本技能的实际运用,是促进迁移的有效条件,同时,也对促进迁移有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二者又是有区别的。知识应用是依据已有的知识去解决有关的问题,学习迁移那么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一般来说,知识的应用过程中都存在着迁移,因为已经掌握的知识技能在新的情境中的运用就是迁移;但是迁移并不都是知识的应用,,比方负迁移就不是知识的应用。因此,二者是不能等同的。
1.论述四种常用的记忆策略。
答:1、复习2、积极的遗忘3、过度的学习4、精细加工
7
32.结合小学生的实际学习,谈谈促进学习策略教学的有效措施。
答:1、创拟、确定学习策略2、科学教授学习策略3、提供元认知指导4、丰富与完善学生的
知识结构
33.结合实际分析班级纪律不良的原因及解决的方法。
答:1、与课程有关。2、教师与班级群体关系不好3、班级缺乏良好的标准和健康的舆论
解决方法:1、重建班级标准,形成健康舆论2、切实解决与纪律有关的具体问题3、面临班级
纪律问题的教师要自己解决问题,不要借助其他人的权利4、教师要以身作那么
33.班级群体对学生开展的影响主要表达在哪些方面?请举例说明。
答:1、对学生社会化的影响2、对学生自我意识开展的影响3、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32.结合实际谈谈教师在运用表扬与批评时,要考虑到哪些条件?
答:1、学生受表扬与批评的历史状况2、学生本人对表扬与批评的重视程度3、师生之间的关
系融洽、互相尊重也对奖罚的效果有直接影响4、教师的评价一定要公正5、表扬的作用与一定年龄密切相关。
?小学教育学?
1教育:广义的教育,但凡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狭义的,主要是指学校教育,即教育都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段的要求,有目的有方案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更狭义的,有时指思想教育活动。
2遗传素质:是人在先天的解剖生理特征,主要表现在人的机体构造、形态、感觉器官以及神
经系统的特性等。
3环境:指的是人生活于其中,围绕在人周围并影响人的发的一切外部世界,它是人生存和发
展的重要条件。
4教育制度:是批一个国家各级种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那么。
5义务教育:是依据国家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学校、家庭、社会
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6教育目的:是指国家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是对受教
育者的总的要求。
7教育方针:是指一个国家或政党开展的教育事业,开展教育工作的根本指导思想。
8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当着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
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9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指教师从事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形成的比拟稳定首先观念和行为标准的总
和。简称师德。
10教师资格制度:是国家对教师实行的一种特定的职业许可制度,是国家对专门从事教育教学
工作人员的最根本要求。
11、教师聘任制度:是指聘任双方在平等自愿的前提下,由学校或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教学岗位
设置,聘请有教师资格的公民担任相应的教师职务的一项教师聘用制度。
12、课程:是在一定学校的培养目标指引下,由具体的育人目标、学习内容及学习方式组成的,
具有多层组织结构和育人方案性能,育人信息载体性能的,用以指导学校教育、教学的育人方案,是学校教育活动的一个组成局部。
13、显示课程:是人们精心设计的明确、内容全面、方案周密、结构复杂的课程,又称正式课
程。
8
14、隐性课程:又叫隐蔽课程或潜在课程,它是在学校情境中由隐性的校文化组成的以间接、
内隐方式呈现的课程。
15、课程目标:是指课程所要到达的结果,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的根本要求。
16、课程评价:是以一定的方法、途径对课程的方案、活动以及结果等有关问题的价值或特点
作出判断的过程。
17、教学原那么:是根据教育、教学目的,反映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根本要求。
18、启发性原那么:是指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积极性,使得学生能够主动地学习,
以达成对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19、教学组织形式:是指教师和学生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而按一定要求在人员、时间、空间
等方面授课制和分组教学等教学进行活动的结构。
20、班级授课制:也称课堂教学,是按学生年龄和知识水平分成有固定人数的教学班,以班为
单位,按规定的教学内容、教学时间和课程表,分科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21、复式教学:是指一个教师在同一教室给两个以上不同年级的学生上课的教学组织形式。
22、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方案、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
系统的和,把一定的社会政治、思想和道德黑心化为个全的政治思想意识和首先品质的教育。
23、德育原那么:是教育者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德育必须遵循的根本要求,是处理德育工作中的矛
盾、关系的准那么或指导思想。
24典范示范法: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英雄事迹影响学生,形成优秀道德品质的方
法。
25、班级:是学校根据管理的需要,把年龄相近、文化程度大体相同的学生分割成一个个小范
围的聚合体。
简答题:
1教育的属性?答: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的本质属性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的社会属性,
①教育的永恒性②教育的历史性和阶段性③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2教育的社会属性?答:①教育的永恒性②教育的历史性和阶段性③教育的相对独立性㈠教育
具有自身的继承关系㈡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㈢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开展的不平衡。
3教育是推动生产力开展的强大动力?答:⑴教育通过提高国民的人力资本,促进国民收入和
经济的增长⑵教育通过生产科学技术,促进经济的开展。主要表达在两个方面:一是再生产科学技术,二是生产新的科学技术。
4教育对社会政治制度的开展具有影响?答⑴教育圣人的意识进行符合阶级意识的培养,从而
实现“政治社会化〞⑵教育为政治培养所需要的人才⑶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发挥政治功能⑷教育可以促进社会政治民主化。
5、教育对文化影响和作用?答:⑴教育的文化传递、保存功能⑵教育的文化活动功能⑶教育
的文化选择功能⑷教育的文化批判功能⑸教育的文化交流、融合功能⑹教育的文化更新与创造功能
6遗传素质对人的开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⑴遗传素质是人开展的物质根底和前提条件⑵遗传
素质的成熟程序,制约着人身心开展过程和阶段⑶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在一定程序上影响着人的个特点的开展
7当代教育学的开展趋势?答⑴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的日益扩大⑵教育学研究范式的转换
⑶教育学的进一步分化与综合⑷教育学研究学科根底的扩展⑸教育学与教育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⑹教育学学术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强
9
8现代世界各国学校教育制度的变革的总体趋势?答:⑴从纵向学校系统分析,双轨学制在向
分支型学制和单轨学制的方向开展。⑵从纵向学校阶段来看,每个阶段都发生了重大变化⑶现代学制已由学校教育的施教机构系统变为终身教育的施教机构系统
9教育目的的功能?答:⑴对教育活动的定向功能⑵对教育活动的调控功能⑶对教育活动的评
价功能
10、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答:⑴社会主义是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⑵使受教育者,德、
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开展⑶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⑷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开展进步培养各级各类人才。
11、素质教育的特征?答:⑴全体开展⑵全面开展⑶主动开展⑷和谐开展⑸充分开展⑹可持续
开展
12、素质教育的根本原那么?答:⑴主体性原那么⑵全体性原那么⑶全面性原那么⑷根底性原那么⑸普
通性原那么⑹开展性原那么
13、教师职业的社会作用?答:首先,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在人类社会开展中起着承上
启下的作用;其次,教师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通过理论建构、知识创新、品德示范、宣传咨询等直接参与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起着先导作用;再次,教师是人才生产的主要承当者,肩负着培养一代新人的重任,在学生开展中起着引导作用。
14、教师要扮演好以下角色?答:⑴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⑵从教
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⑶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⑷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教师是开放型社区文化的共建者⑸在对待自我上,教师是反思实践者⑹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教师是合作者
15、本体性知识具体要求如下?答:⑴对所教学科的根底知识和技能有一个广泛深刻的理解,
掌握该学科的有关事实、概念、原理、理论等,并到达熟练的程度⑵了解和掌握与所教学科相关知识和背景材料⑶了解本学科产生和开展的历史脉络以及最新开展,正在进行的研究及最近取得的成果和将来的开展趋势⑷掌握本学科提供的认识和探索自然或人类社会的方法这样可以从方法论角度指导学生进一步探索本学科的有关问题,培养其科学与创新精神
16、职业道德标准根本内容包括?答⑴依法执教⑵爱岗敬业⑶热爱学生⑷严谨治学⑸团结协作
⑹尊重家长⑺廉洁从教⑻为人师表
17、教师的权利包括?答⑴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的权利⑵从事科学研
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校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发表意见的权利⑶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开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的权利⑷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带薪休假的权利⑸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⑹参加进修或其他方式培训的权利。
18、教师的义务?答:⑴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⑵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
规律制度,执行学校教学方案,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⑶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根本原那么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组织带着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⑷关心、保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开展⑸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抗有害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⑹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19、影响教师专业开展的学校因素?答:⑴校长的引领⑵合作性教师文化的鼓励⑶民主管理制
度的保障
20、学生的本质特点?答:⑴学生是具有主体性的人⑵学生是具有不同智能结构的人⑶学生是
具有明显开展特征的人⑷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
10
21列举人的智力结构当代共性特征与开展趋势
答1.现代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日益紧密,一方面现代社会生产和经济开展客观上要求生产
劳动与教育结合。另一方面,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开展所引起的劳动领域的不断变革,又必然要求教育主动同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也是促进个人全面发重要条件
11
2.教育民主化进程加快,一方面表达为教育时机均等,教育对普及化的范围扩大。另一方面可
表达教育质量和效果的平等,享受教育资源平等,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的平等。3.教育形式、手段多样化,今天既有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等教育形式;也有播送电视教育、函授教育、多媒体等教育形式。4.教育内容综合化,当前教育内容综合化趋势在学校教育中的最明显反映便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生态失衡、战争、犯罪、暴力。5.终身教育成为各国的共同追求。接受教育应当是每一个人从生到死永不休止的事情,教育应当在每个人需要的时刻以最好的方式提供必需的知识和技能。终身教育是把教育看成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学校教育学到的并非一个人一生知识的全部,学校教育的阶段性结束也不是学习的终止。每个个体都应在其未来工作中不断学习,以满足飞速开展的社会对其所提出的新要求。6.努力实现教育的现代化,社会的现代化要求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要求教育的现代化。因此世界众我国家在社会现代化进程中都将教育的现代化看成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局部。
2.论述五育?答:智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是我国教育目的的规定的全面开展
教育的有机组成局部,是人类在长期教育实践中积累起来的培养人的经验的概括和总结。五育各有自己的特殊任务、内容和方法,对人的开展起着不同的作用,同时又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促进。体育是各育实施的物质前提,是人的一切活动的根底;智育是各育实施的认识根底,智力支持;德育那么是各育实施的方向统帅和动力源泉;美育协调各育的开展;劳动技术教育是各育的实践根底。各育不能偏废,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共同促进人的全面开展。今天教育的根本问题就是各育的不平等,各育的不平衡,从而导致了人的开展的片面性。所以,素质教育的真谛就应该是通过全面开展的教育,促进人的素质的全面开展。
3.教学有法而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劳动的创造性具体表达在以下三个方面?答:第一,
因材施教。面对千差万别的学生,教师不能用同样的模式去塑造每一个学生,也不能套用现成的公式去处理每一个学生的问题。教师必须灵活地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对他们提出不同的要求,采用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第二,教师讲课活动虽然要以教科书为依据,但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突出重点、难点,因而必然对教科书进行创造性的重组和加工。第三,教师的教育机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意料之外的事情时有发生。教师在无准备的情况下,能够迅速、果断地作出判断,随机应变、因势利导地妥善处理,是教师教育机智的表现。
4.根底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答: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
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根底知识与根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开展的需求,表达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开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根底和技能。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开展、教师提高和改良教学实践的功能。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适应性。
5.德育的意义?答:1.加强道德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德育是社会主义精
神文明的重要组成局部。2.加强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青年学生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也是道德品质形成打根底的时期,这一时期的道德教育对他们终身
12
来说,有着定向和奠基的意义。3.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教育目的的是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开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只有抓好德育,才能有效地促进青少年一代全面健康的开展,才能保证实现教育目的。
6.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知、情、意、行统一开展的过程?答:学生的思想品德是由知、情、意、
行四个因素构成的。知,即道德认识,是人们对是非、善恶的认识和评价,以及在此根底上形成的首先观念,包括品德知识和品德判断两个方面,情,即品德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做是非、善恶判断时引起的内心体验,表现为人们对客观事物爱憎、好恶的态度。意,即品德意志,是人们为实现一定的品德行为所作出的自觉而顽强的努力。行,即品德行为习惯,它是通过实践或练习形成的,是实现品德认识、情感以及由品德需要产生的品德动机的行为定向及外部表现。道德品质结构中的知、情、意、行四个要素之间是有着有机联系和活动顺序的,一般是从提高认识开始,沿着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的顺序开展,根据不同的客观条件和学生的年龄特点,道德教育过程既可以从知和情的培养入,也可以从意和行的锻炼开始,具有多开端性。由于在品德的开展中,知、情、意、行四个要素的开展往往是不平衡的,有的快。有的慢,容易出现薄弱环节,导致各要素之间的不协调和严重脱节,如“言行不一〞会阻碍道德品质的具体情况,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弥补其薄弱环节,改变其开展不平衡的具体情况,使知、情、意、行的整体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7.班主任也要特别注意暂时落后学生的转化工作,要根据暂时落后的学生的特点做好转化工
作?答:1.正确对待暂时落后的学生,关心热爱这些学生2.弄清情况,分析原因,了解病症,对症下药3.培养学习兴趣4.抓反复,反复抓。
案例题
1、美国斯坦福大学推翁教授对智商130以上1528名儿童进行50年研究早年智力与晚年成就并无极大关系,试用教育学原理分析?答:遗传素质对人的开展有着重要作用,是人开展的内在根据之一,对遗传素质的作用不能否认。遗传素质仅仅是人的开展的物质根底和前提条件,它只是为人的开展提供可能性,并不最终决定人的开展。而遗传素质所提供的可能性,只有通过一定的社会环境和教育影响才能获得应有的开展。
2、1968年罗森塔尔从1-6年中各选3个班开展预测„请用教育分析?答:教师对师生关系
的影响主要包括: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教师的领导方式、教育智慧和人格特质等。其中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不仅对学生的开展产生重要影响,而且会直接影响师生人际关系。著名的罗森塔尔的教师期望实验以及后续的验证性实验都证实了这一点。
3、案例:粒粒倒立,多饱满:答:1.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2.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3.建立民
主平等的师生关系。4.要恰当地选择直观手段5.要在直观的根底上提高学生的认识。教育:就学校教育而言,是指根据社会的需要和个体身心开展的特点,在教育者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受教育者学习的主动性,使其德、智、体、美诸方面〔或身心两方面〕生动活泼地全面和谐地开展。
义务教育:是国家用法律形式予以规定,要求适龄儿童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保证的,强制、免费和普通的国民根底教育。
学校:是一种古老的、广泛存在的社会组织。它始于人类知识及其传播的专门化要求,是有方案、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场所。
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培养目标、入学条件、修业年限、领导体制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由纵向的学校级别和横向的学校类型构成。
学校文化:是指有学校成员在教育、教学、科研、组织和生活的长期活动与开展演变过程中共同创造的、对外具有个性的精神和物质共同体,以及由此表达出来的学校校风和学校精神。
13
学校管理:是学校管理者在一定社会环境条件下,遵循教育规律,采取一定的手段和措施,带着和引导师生员工,充分利用校内外的资源和条件,有效实现学校工作目标而进行的一种组织活动。
遗传决定论:认为人性个体的的差异是由个体的遗传素质或人的自然素质中的某些特点决定的,这种主张被称之为遗传决定论。
环境决定论:认为真正在儿童的开展中起着绝对影响作用的力量,是儿童生活环境和后天所获得的教育引导。
辐合论:也称为二因素论。这种儿童开展观肯定先天遗传因素和后天环境两种因素对儿童开展都具有重要作用,二者的作用各不相同,不能互相代替。
儿童开展:是指儿童在其成长过程中,伴随着生理的逐步成熟与社会经验增长的相互影响,其心理和生理能力不断提高和变化的过程。
教育机智:是指一种面对新的突发事件,能够迅速而正确地作出判断,随机应变地采取恰当而有效的教育措施,以解决问题的能力。
心理相容:是群体成员在心理与行为上的彼此协调一致与谅解。它是群体人际关系的重要心理成分,是群体团结的心理特征。
教师资格:凡志愿从事教师职业,经过权威机构审定,具备国家规定的教师条件或标准,并取得国家的教师资格证书者,就可以认定他具有“教师资格〞。
教育目的:是教育主体对于其所希望到达的结果的设定,具体说来就是教育活动所要培养人才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
人的全面开展:指劳动能力的全面开展;克服人开展的一切片面性,实现人的个性的真正全面和自由的开展。
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开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
教学原那么:是根据教育教学目的,反映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根本要求。
教学方法:是指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手段而进行的,由教学原那么指导的,一整套方式组成的,师生相互作用的活动。
课程:就是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引导下所获得的经验,这些经验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需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开展水平,有方案、有目的的地组织安排的。
课程设计:就是对于课程的各个方面作出规划和安排
课程论:就是研究课程的专门理论。
教学方案: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所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教学大纲:也称课程标准,是根据教学方案,以纲要的形式编定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教学指导文
三种重要的课程观:①课程是知识;②课程是经验;③课程是活动。
决定课程有四个方面的关系:①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②知识与能力的关系;③分科与综合的关系;④人文与科学主义的关系。
我国课程改革应注意的问题①课程改革应有自己的特点,既要提倡科学精神和科学知识,又要提倡重学生和重视个性开展的人文精神。②当前课程改革应进行两方面的“根本建设〞,在课程中同时加强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这两个方面的任务,都是中国现代化建设对教育和课程提出的要求,是课程必须完成的使命。
课程实施注意①认真落实课程方案保证学生全面开展的根底②面向全体学生,为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水平打根底③保证不同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开展。
怎样理解知识与能力的关系①知识和能力之间始终存在内在联系,不能截然分开。没有任何知
14
识能够完全凭借“灌输〞而为学生所掌握,知识都是个体通过一定能力的活动所得到的结果。因此,一定的能力是获取知识的必要条件。反之,也不存在完全不依赖与任何知识的能力,无知就无从谈起能力的开展。因此,一定的知识是能力形成的必要条件。②知识与能力又各自具有独立性,二者在存在方式上分属于不同范畴。在开展上,彼此的独立性就更加明显,知识在量上的积累并不必然导致能力的提高;能力的形成除了与知识相关外,还有自己的规律和特征。③教学中应处理好这一关系,使课程能将传授知识和开展能力结合起来。为到达此任务,必须建立不同的学习方式,课程应给予学生各种积极开放的时机,特别是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三种教育起源观。⑴生物起源观。其代表人物是法国的勒图尔诺和英国沛西·能,认为教育在人类社会产生之前即已存在,教育不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活动,动物界就有教育活动。混淆了动物的本能活动与人类社会教育活动的界限⑵心理起源说。代表人物美国孟禄,认为在原始社会中尚有独立的教育活动,教育起源于对成年的“无意识的模仿〞。⑶劳动起源说。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指导下形成的,认为人类教育起源于劳动或劳动过程中所产生的需要,教育为人类社会特有,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教育本质特点:教育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亦即教育对社会开展的反作用。也就是说,教育能促进社会生产,稳固经济根底;教育可以成为社会政治斗争的手段,影响民主法制建设;教育能够保存、传递以至创造人类文化;教育还可以起到保护环境、控制人口的作用,等等。
教育的概念:从广义而言,凡属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所施加的影响,都是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几个方面的影响。从狭义而言,即学校教育,是指根据社会的需要和个体身心开展的特点,在教育者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受教育者学习的主动性,使其在德智体美诸方面〔或身心〕生动活泼地全面和谐地开展。
现代教育的根本特征:资本主义革命时代大工业生产方式出现之后的产物,它随着社:会的开展、生产与科技水平的提高而不断更新其内容和形式。⑴生产性。主要表达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是现代教育的主要特点。①主要表现在通过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使现代科技与现代生产相结合,以促进生产与科技双向开展。②从个体开展来说,使劳动者把学习现代科技理论与从事现代化生产劳动实践结合起来,从片面开展走向全面开展;从社会开展来说,就是使教育事业同国民经济开展的要求相适应,使生产加速开展,使综合国力不断提高。⑵民主性。表达在世俗化、普及性及平等性上。①教育走向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享受和利用。②教育逐渐向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的方向开展。③更多的人能够参与教育管理。⑶科学性。从内容到手段都在现代科学技术的推动下,越来越向科学化的方向开展①科学的教育内容和方法②拥有现代科技手段,教育信息网络化。③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互相结合。⑷创新性。①为了使教育跟上科技开展的步伐,现代教育改革特别探索新模式的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在世界各国掀起高潮。②教育不断向高级阶段开展,教育不断逼近理想目标。③对现代人的素质结构设计,成为教育研究中的热门话题。5〕班级授课制成为教学的根本组织形式〔6〕现代教育形成了比拟完备的教育系统。
略述小学教育在整个教育中的根底地位和在儿童开展中的启蒙作用:小学教育属于普通根底教育,是各级各类教育的根底。从个人来讲,完好的小学教育,为其身心健康开展奠定了根底,同时为其接受中等教育提供了条件。从一个国家来看,只有小学教育普及和提高了,中等教育、高等教育才能逐级普及和提高。总之,小学教育为提高国民素质奠定根底,为培养各级人才奠定根底,为儿童开展奠定根底。小学教育是儿童接受学校教育的开端。在这个阶段,儿童将发生三个方面的转化:一是由随意游戏活动向有目的、有方案的学习活动转化;二是由个体和松散的群体活动向有组织、有规律的集体活动转化;三是由口头言语向书面言语转化。这些转化可以使儿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拓宽认识范围,从而对于促进全面开展产生重大影响。由此可见儿童思想品德的形成知识能力的开展和身体素质的增强,都在小学教育阶段正式起步。因此,小学教育在人的一生开展中起重要的启蒙作用。
15
简述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1〕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活动。
〔2〕学校教育为统治阶级所垄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森严的等级性〔学在官府〕。〔3〕学校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古典人文学科和治世之术,有明显的保守性。〔4〕教学的组织形式主要是个别教学,教学方法是灌输与死记,同时也注重在实践中学。〔5〕出现专科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的萌芽,但尚未形成自己的体系。
学校文化:是指学校成员在教育、教学、科研、组织和生活的长期活动与开展演变过程中共同创造的、对外具有个性的精神和物质共同体,如教育和管理观念、历史传统、行为标准、人际关系、风俗习惯、教育环境和制度以及由此而表达出来的学校校风和学校精神。学校中的传统、仪式和规章,一般统称为学校制度文化。一所学校的制度文化是在办学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是该学校特色的鲜明表现。学校制度文化对学校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有一定的标准和制约作用。独特的学校制度会对学生人格的养成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
国家对小学的管理和监督包括:①学校课程方案的编制和颁行制度。②教科书的编写、审定和使用管理制度。③学校的学籍管理制度。④教师人事管理制度。
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务是:①根据子女情况,制定家庭教育的方案和措施,并与学校密切配合做好教育工作。②加强对子女的思想品德和健康人格教育。③为子女的学习创造良好条件。④保护子女的身心健康,增强他们的体质。
历史上有哪几种不同的儿童开展观?⑴遗传决定论。包括基督教的“原罪说〞、柏拉图的人分三等论、中国古代的儿童观。⑵环境决定论。包括“教育万能〞和外界刺激的性质对于儿童行为影响的重要意义所提出的环境决定儿童开展的观点。⑶辐合论。认为先天遗传因素和后天环境决定因素两种对儿童开展都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二者作用各不相同,不能互相代替。
儿童开展的内涵:⑴儿童的开展是以个体的生物遗传因素为根底的;⑵儿童的开展蕴含于儿童主体的活动之中;⑶实现开展是儿童的权利;⑷把握儿童开展需要澄清几个问题:儿童开展不是简单的“变化〞两个字的就可以概括得了的;儿童的开展是其心理成熟与生活的社会环境条件相互作用的过程,而不是一个单纯的生理成熟过程;儿童的开展也不等同于儿童的学习和接受教育的过程。总之,儿童的开展,是指儿童在其成长过程中,伴随生理的逐渐成熟与社会生活经验增长的相互影响,其心理和生理能力不断提高的变化过程。
儿童开展的特点:⑴顺序性。在儿童的开展过程中,无论其身体开展和心理的开展,都表现出一种稳定的顺序。⑵不平衡性。在连续不断的开展过程中,儿童身心开展速度并不是完全与时间一致的匀速运动,在不同的年龄段,其开展的速度和水平是有明显差异的。⑶阶段性。在儿童开展的连续过程中,在不同年龄阶段会表现出某些稳定的、共同的典型特点。⑷个体差异性。在儿童开展具有整体共同特点的前提下,个体与整体相比拟,每一个具体儿童的身心开展,表现形式、内容和水平方面,都可能会有自己的独特之处,这种表现来源于个体遗传素质和生活环境的差异。⑸分化和互补的协调性。儿童的各种生理和心理能力的开展、成熟,虽然依赖于明确分化的生理机能的作用,但在总体开展水平方面,却又表现出一定的机能互补性特点,以协调人的各种能力,使其尽可能地适应自己的生活环境。
教育对儿童开展的作用:主从关系,儿童的开展是主,学校教育只是附属于儿童开展,为儿童开展效劳的;他们之间也是目的和手段的关系;教育仅是实现开展的特殊手段,表现于教育活动目的的设置、方法和内容的选择,都是以对儿童身心开展的科学性认识为根底,因为它考虑并顺应了儿童开展规律,所以,与同样能够对儿童的开展产生影响的其他因素——遗传因素、家庭环境和一般性的社会人文地理条件等相比拟,教育的影响力更强大,更具有决定性。所以说,教育在儿童的开展中起主导作用。
教师劳动的特点:①具有复杂性,它是由教育对象的复杂性、教育任务的复杂性和教育过程、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的复杂性决定的;②具有创造性,为使知识易于为学生理解和接受,对知识的加工、方法和手段的采用、更新知识的融进和对教育对象经常变化的适应,都需要教师进
16
行创造性的劳动,教育过程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更需教师进行创造性的活动;③具有示范性;它是由教育内容、方法和手段的主体化极其教育结果的一致性决定的,也是由人的认识过程和心理过程特点和青少年心理特征决定的;④具有长期性,教师劳动培养人才的周期
教学原那么是指导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根本准那么。主要有:目标原那么,教育性原那么,启发性原那么,直观性原那么,循序渐进原那么和掌握知识结构、少儿精原那么,实践性原那么,稳固性原那么,及时反响原那么,因材施教原那么。
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分层教学〔分组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小班教学。
教师运用讲授法应注意什么:⑴保证讲授内容的科学性和思想性;⑵讲授要做到条理清楚、重点清楚;⑶讲究语言艺术;⑷注意与其他教学方法配合使用。
课时教学方案〔教案〕的主要内容有哪些?班级、学科名称、授课日期和时间、课题、教学目的、课的类型、教学方法、教具、教学进程等。
一节好课的根本要求:教学目的明确;教学内容正确;教学方法适当;教学过程紧凑;学生主体性充分发挥。
实例分析
1、对教材的发行和选用搞地方保护主义/答:⑴危害性:①只顾经济利益,必定会严重降低教材的质量。②把教材等同于一般商品,有利就干,无利就不干,编写、审查、出版、发行抱成一团,会偏离国家中小学教材编定的初衷,离开了统一性的根底。③国家教育经费极为紧缺,中小学教材建设、改革和开展急需财力支持,真正进行教材编写的机构在这种地方保护主义下就会没有收益。⑵措施:①加强统一性的根底,在此根底上逐步实现多样化。②对教材编写者进行必要的资格审查与认定。③对中小学教材实行专卖,在中央与地方之间和教育部门与教材研究、编写、审查部门与出版、印刷、发行部门之间进行合理的利益分割。④加强教材改革的机制、队伍建设,沿法制化轨道前进。
2、老师同意孩子退学,对吗?/答:他们的做法是错误的。因为小学教育属于义务教育,带有法律规定性和强制性,适龄儿童必须接受义务教育,无权自愿放弃;家长、老师有责任帮助其接受义务教育,而不能采取这种不负责任的做法;尤其是教师,怕孩子影响升学率而同意其退学,更是错误的。因为小学是根底教育,具有根底性和强制性,故应从“应试教育〞向提高公民素质教育转轨。
3、只喊个别学生答复下列问题/答:该四年纪语文老师教学效果事与愿违,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有如下几种情况:⑴尽管该老师深钻教材,可能没有科学地处理教材。⑵尽管该老师引经据典,滔滔不绝讲课;可能没有针对学生年龄特点以及实际的知识水平讲课;⑶尽管该老师偶尔也喊个别学生答复下列问题,而学生不知所云,更说明该老师不注重学生实际,只喊的个别学生答复下列问题,没有从调动学生积极性和发挥主体性出发。归纳起来,充分说明该教师没有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认识在教育过程中,儿童既是接受教育的对象又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接受教育也必须以学生主体活动的形式表现出来。现代儿童开展理论告诉我们,儿童的开展自始至终都是一种儿童主体的自我调节活动。外界的环境刺激,只有被主体选择,成为主体的反响对象时,才会对主体的开展产生影响。教育的成功,毕竟要以教育目标在儿童开展的结果中得到表达为标准。而该老师钻教材、讲课、抽问根本上是以教者出发,没有考虑备课与讲课的知识能否被学生主体选择,当然就不成为学生主体反响的对象。故此,原本成为一堂儿童主体活动的课,效果却事与愿违。
4、兴趣小组,甲乙两校的做法谁对?/答:甲校的做法对。因为表达了在整体开展的根底上促进个性开展的理论。科学的教育,要处理好注重整体教育与允许儿童个体充分地展现和个人开展的独特性的关系。甲校在注重整体教育根底上没有无视儿童个体的差异性和个体开展的特殊性,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