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美术创新教育中的几点尝试_第1页
幼儿园美术创新教育中的几点尝试_第2页
幼儿园美术创新教育中的几点尝试_第3页
幼儿园美术创新教育中的几点尝试_第4页
幼儿园美术创新教育中的几点尝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幼儿园美术创新教育中的几点尝试在美术教育中存在两种不同的倾向,一种是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幼儿一味地模仿学习,是被动的学习者,没有范画,就不知道该怎么画;另一种是接受教育改革思想后,走入误区,在创造性美术活动中教师始终持肯定的态度,孩子想画什么就画什么,让幼儿盲目地创造,放任自由片面强调个人情绪情感的抒发,忽视教师的辅导,使得幼儿失去美术的兴趣,因为他们没有一定的表现技能,难于用美术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可见,这两种倾向培养出来的幼儿都是不成功的,是不会适应社会发展的。《纲要》指出:教师在幼儿美术教育应视幼儿为创造的主体,给幼儿创造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的美术形式,大胆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的快乐,同时帮助他们提高表现的技能技巧。那么,如何在平时的美术教学中落实创新教育呢?幼儿园美术创新教育中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在实践教育工作中,我进行了些尝试。现与大家分享。一、亲近生活,进行美的熏陶,激发幼儿创造美的情趣。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没有形象的呈现,就没有创造活动。”一切的创造都源于生活,新《纲要》也指出“要引导幼儿接触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情趣。”要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就要让孩子尽可能多地亲近生活,到大自然和社会环境中去感受美、发现美。从而萌发创作欲望。(一)、选择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贴近幼儿生活的教学内容。在选择小年龄段美术活动教材时,我根据该段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及其生活经验,从幼儿的生活经验中挖掘好的题材,选择幼儿熟悉的感兴趣的题材。如幼儿喜欢小动物,我就设计“可爱的小兔”、“小花猫玩球”等绘画内容,“可爱的蜗牛”作为纸工、泥工的内容。还可选择他们熟悉的玩具、物品为题材,如“会变魔术的纽扣”等。除教师预设外,可在幼儿的兴趣点上,让幼儿生成自己想创作的东西,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二)、引导幼儿感受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的美。1、让幼儿运用各种感官感知大自然的色彩、世界万物的形态,运用各种感官去了解周围的一切,获得深刻细致的生活感受:还可到生活中观察建筑、环境设计等。运用照相机拍摄各种图片、对幼儿感兴趣的动画片各镜头进行定格引导幼儿去发现,培养生活情趣,提高审美修养,让幼儿在生活游戏中随时随地观察美、欣赏美,还能随意及时地表现美、创造美。如我组织的综合活动“螃蟹”,为了让幼儿更好地创作,事先让幼儿收集各种图片,通过饲养观察实物,听自创音乐《螃蟹》,做手指游戏,渗透看、听、说、做多种感官,让幼儿在功夫外创作。2、引导幼儿欣赏一些经典名画。因为美术创作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这些美术作品的内容包括了题材内容的创新和表现手法的创新。在美术角放上凡高的《向日葵》,希菲乐德的名著《鲜艳的水果》,感受其色彩的鲜艳,认识颜色的种类。另外通过观察大师的杰作,使幼儿感受美,从而大胆想象创作。也可将教师创作的作品、优秀儿童作品张贴在小画廊里,用渗透式的方式让幼儿感受大师的作品。二、引导幼儿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在美术活动中自主创新,自由表达。(一)、用新颖的组织方式,激发幼儿美术创造的欲望。1、用添加法发展创造性思维例一:圆形,可以启发、引导不同年龄的幼儿用添画的方法画出气球、苹果、车轮、太阳、笑眯眯的脸、救生圈、表、皮球、盘子、猫、兔子等物体。到了中、大班还可以进行圆的畅想。我不仅要求幼儿现出来,还要求幼儿用语言描述,从不同的角度发展幼儿的创造力、想象力。例二:教师只提供基本部分示范,让幼儿发挥想象,添枝加叶。如教师示范一只小兔,小班时让幼儿联想小草及绿色的草地,中大班联想到两只、三只,联想至萝卜、白菜、田野、森林,乌龟、小鸟等,一幅生动形象的画面跃然纸上。2、情景再现,帮助理解主题,大胆创作。教师用通俗、生动的语言,再现情景,进行情绪的渲染,有助于幼儿根据自己的理解,大胆创作,充分想象。如初次学习画人—可爱的海腾,教师:海腾去广州已有半个月了,我很想他,你们呢?幼:想,我都想死他了。教师:那我们来画下笑眯眯的他留作纪念,好吗?幼:好。教师:怎么画呢?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边用手摸身体的各部分边感知如何用美术语言表达人物。在水泥地上,可爱的海腾形态万种:有大头小身卡通式的、有坐在地上的、有两脚*开手长在头上的、有单脚侧身的……更值得一提的是子琪的画,他的表达是又高又大的是嘉嘉,小一点的是海腾,最小的是我,他是那么形象地再现了他们三的关系和他们的身高比较。3、游戏法激发创造的热情根据幼儿好玩好动的特点,应力求绘画活动游戏化。如开展“小小摄影家”的游戏,游戏前,教师发给每位幼儿一架玩具照相机,请他们做小摄影家,他们的顾客是教师事先放在教室各个地方的漂亮的布娃娃,积木房、小鸡、小鸭等玩具,要求每给它们照一张相就要画一比张照片。当幼儿听说要当摄影家时,高兴得又蹦又跳,按下快门前还要向小动物们提醒道:“不要动,笑一笑。”模仿起成人来惟妙惟肖,津津有味,并认真画下每一张照片。这样不仅大大地激发了幼儿的创作热情,而且使幼儿陶醉在游戏当中,他们玩得是那样的开心。其它的还有绘画接力,合作画等游戏形式,幼儿都很喜欢,乐于参与。4、多种领域活动相结合,启动想象的翅膀美术活动中,多采用与多种领域活动相结合的方式,激发的情绪感,将绘画与音乐、散文、故事、诗歌相结合,调动幼儿的听觉,根据听到的引起联想和想象,启动幼儿想象的翅膀。欣赏一些名曲,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并把所听所感画下来,如:欣赏《狮王进行曲》时,让幼儿随着音乐进行表演,幼儿自信、自如的表演栩栩如生,表演各种动物的走路姿态,幼儿展开想象,笔下的动物也就千姿百态跃然于画纸上。幼儿还喜欢听故事,利用这一爱好,要求幼儿听完故事后,回忆故事情节及主要角色特征、动态,给幼儿计讲童话《小兔历险记》引导幼儿大胆想象故事高潮后将会发生什么,鼓励多种设想,幼儿敢想了,创造性思维活跃了,自然而然孩子们的绘画表现就会更加积极投入,所表现的内容丰富奇妙,充满热情。5、动手做做玩玩,感受创作乐趣美术动手操作能力对提高审美能力,促进幼儿发展创造力有着重大的意义。多给幼儿动手的机会,让幼儿手和脑并用,是美术创新教育的必要的途径。幼儿动手动脑,独出心裁地创作,能感受到美术创作的乐趣,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教师应积极为幼儿创造动手操作的机会,尽可能开展多种手工操作活动,如:纸团印画、印章画、吸管吹画,树叶粘贴、泥工塑造、蔬菜拼盘……在“萝卜黄瓜拼盘”中可见幼儿的创造想象是多么丰富的,他们无拘无束的随心所欲增将现实和想象的东西拼制出来。6、幼儿做幼儿讲,在自我表达中提高创造表现。“小孩子得到了言论自由,特别是问的自由,才能充分发挥他的创造力”。我在美术活动中,给幼儿以充分的机会,让幼儿积极地提问,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所想,所感。给幼儿讲的机会,让幼儿能充分的表达自己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有利于教师读“懂”幼儿的作品,引导幼儿继续创造。如:在绘画“秋天的果实”活动中,一个幼儿在画好的大树上画满了各种各样的水果,教师问:“你的水果树很漂亮,你为什么这么画?”这个孩子乐滋滋地回答:“有了这种树,人们不用太辛苦,想吃什么就摘什么”。教师恍然大悟,忙引导说:“西瓜这么大,能挂在树上吗?”孩子片刻说:“给它一个网兜吧!”说着给西瓜画了个网兜。孩子的创造就这样在讲的过程中又得到了提高。又如在组织“会变魔术的纽扣”时,我让幼儿自己去探索纽扣,激发幼儿说出不同形状的纽扣象什么,幼儿纷纷说名胜香蕉、象蘑菇、象小花等。让幼儿在动手拼一拼,摆一摆的过程中,又让幼儿说说摆出来的名称什么,有些幼儿说自己拼出来的象小路、象花、象房子……幼儿在说的过程中大胆想象,大胆拼摆。(二)、教师激活性启迪和引导性启发的指导方式,促进孩子的想象力种创造力发挥儿童绘画的自主性,教师必须坚持“既要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原则。改变以前传统的运用范例,示范和讲解,由老师单向传授知识技能的教学方法:运用欣赏观察、讨论交流、尝试演示、思考的方法,多出局部范例,多作局部示范:少出完整范例,少做完整示范。更多的让孩子自由画、创意画,多挖掘幼儿的创造潜能。如:在“可爱的海腾”中,幼儿对于人物的掌握只呈现自己的意识,有幼儿手或手脚都画在头上,有幼儿是单线条画手脚,教师就利用泥工“拼小人”使幼儿了解头和脚该粘在什么部位同时粘在身体的不同位置,人物的动态就不一样。通过这样教给幼儿规律性的技巧,又没框死幼儿的思维,是较可取的。在玩用废旧矿泉水瓶制作的“射水枪”时,教师:“射在地上的水象什么?”幼儿在引导启发下观察,想象,立刻进行“水渍画”的创意,他们快乐且乐此不疲。三、同家长共同欣赏和重视幼儿的创作成果,提升幼儿创造的自信心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年幼的儿童往往是为得到父母和教师的认可而学习。因此,家长和教师认可、评价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应指导家长学会了解幼儿,因为幼儿的思维是直观形象的,而成人的思维是抽象的,要想两者达成共识,成人必须学会了解幼儿,观察幼儿,用幼儿的眼睛去看世界,用幼儿的思维方式去思考,因势利导,从而使幼儿主动地去学习。当成人了解了幼儿,并能站在幼儿的角度去欣赏他们的作品时,应对作品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赞扬,激发幼儿再次创作的欲望。对于作品中不理解的内容,教师应指导家长并和家长一起与幼儿探讨,以开拓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目标,促使幼儿的潜能在美术活动中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幼儿园美术创新教育中专教法与学法的对象是教师与幼儿,他们都是主体。要在幼儿园美术创新中培养幼儿成为富有创造性、个性独特的人,教师首先要树立美术创新教育的新观念和新意识,应提高创造教育的能力,应掌握美术创新教育的要求、方法和策略。其次恰当运用幼儿园美术创新教育中教法与学法,使幼儿真正成为“人人是创造之人”、“时时有创造”的人。浅析3-6岁的儿童美术教育客观比较一个世纪以来的中西画坛,我们不得不承认:无论是在绘画主题、画面构思还是在绘画形式、技巧方法的创新上,西方绘画都远远走在了前面。尽管在这股创新的浪潮中,不时泛起消极颓废的沉渣,但其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主流却波及影响到整个美术门类及其它艺术学科。这一现象的形成,除开艺术体制、教育体制、思想观念的因素,也与国外儿童美术教育普遍施行的、旨在培养孩子自主能力的自由式教学法有重要关系。许多年来,儿童都被认为是小化了的大人,对于儿童画更是不屑一顾,认为那只不过是孩子们随意而愉快的涂抹罢了,更谈不上什么“艺术”。在19世纪末以前人类发展的漫长岁月里,人们还不曾以特殊的眼光关注过儿童,没有把儿童的艺术作为一种艺术来看待,更谈不上对儿童艺术的发展和关注了。从19世纪后半叶起,西方美术史发生了重大变化,这就是现代主义的兴起。在现代艺术中,反叛传统和常规,追求单纯和质朴无华是其共同的目的和重要特征。于是,很多现代艺术家们转而关注甚至模仿起与原始艺术存在着某种同质性的儿童艺术家。他们发现:原始的、符号化的表达方式更能揭示内心的秘密和反映客观的世界。乔纳森·范伯格(JonathanFineberg)是第一位研究现代艺术家们与儿童艺术之联系的学者,他是厄巴纳-香槟伊利诺伊大学(U.ofIllinoisatUrbana-Champaign)现代艺术史教授,在其所著的《天真之眼:儿童艺术与现代艺术家》(TheInnocentEye:Children’sArtandTheModernArtist,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1997)一书中,他研究了许多现代艺术大师:克利、康定斯基、毕加索、米罗等等的创作,发现了儿童艺术在从马蒂斯到波拉克这些现代派艺术名家们的作品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范伯格首次披露了很多现代艺术大师拥有儿童艺术画册,他们收藏、研究并借鉴儿童艺术作品,这可以解释为什么印象派、立体派、未来派和其它艺术家们在二十世纪初的展览中曾经把儿童艺术作品和自己的创作放在一起展出。现代艺术大师毕加索说:“当我是一个孩子的时候,我可以像拉斐尔那样作画。后来我花费了很多年来学习如何像一个孩子那样画画。我毕生努力追求的,就是把我的作品画成儿童画般的纯真。”弗兰兹·西泽克便是这一时期的杰出代表。他开拓了现代儿童美术教育的新领域,是在美术教育史上第一个“发现了儿童绘画”,给儿童绘画以崇高地位的儿童美术教育家。西泽克的儿童美术教育主张与实践促进了当时欧美各国美术教育的根本变革与发展。西泽克的儿童美术教育思想认为“儿童的绘画与成人的不一样,甚至比成人的更纯真,更富创造性,对儿童的美术教育就不能简单化地按照成人的意志,以成人的标准教给儿童成人的画法,儿童美术教育应以儿童的自由表现为主,重在发现儿童与生俱来的创造本能与创造热情”。随着儿童艺术的被发现,儿童艺术的价值也被承认了,儿童艺术的教育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为了从另一个侧面研究幼儿期的绘画,有人甚至以黑猩猩作为研究对象。“刚果”是一个经过训练的成年黑猩猩,智力相当于2-4岁幼儿的水平。研究者试图通过训练其绘画找到儿童绘画的密码。“刚果”出生于1954年,它反应敏捷、机灵,对艺术创作有着强烈的热情。在有关人员的教导下,它很快就学会了如何使用画笔和画刷,并用它们来画画,而不是拿着它们玩或者吃掉它们。在2岁到4岁期间,也就是1956年到1958年,颇有艺术家气质的“刚果”先后创作了400多幅绘画作品。“刚果”的绘画能力十分不同寻常。在画画的过程中,它总是严格地在画纸范围内操作,不会画到纸张外面去。同时,它完全知道自己要画什么、什么时候该停笔,如果有人中途影响它创作,它会生气;没有画完,它不会放下画笔。1957年,英国动物学家戴思蒙·莫里斯(DesmondMorris)在伦敦组织了一次猩猩艺术品展览,其中就有“刚果”的作品。戴思蒙·莫里斯对黑猩猩的艺术创作进行了非常严肃的研究,试图理解猩猩的创作能力。最终,莫里斯认为,“刚果”和其它一些猩猩是能够理解艺术的部分元素的。刚果的作品表现了儿童涂鸦期绘画的特点。画面上重复的有方向的线、控制在整张纸内的造型,表明刚果手眼逐渐协调。甚至可以这样说:作为高级动物的人,儿童是天生的艺术家。他们有表现的潜能和欲望,也有独特的表现手法和绘画智慧。既然儿童是天生的艺术家,那么儿童的绘画需要教学吗?如果需要,那么要用什么样的方式呢?有一种观点认为:儿童的绘画的源泉是直觉和写生。儿童绘画教育就是写生、写实――通过观察客观世界获得“直觉”,然后儿童会根据这个“直觉”完成绘画。儿童绘画到底是不是建立在对客观世界的客观冷静的表现之上呢?儿童绘画的源泉到底是不是“直觉”和“写实”呢?审视这个问题有利于正确看待和处理当前的儿童美术教育。要深入研究儿童绘画,就一定从研究儿童的心理入手。爱美是人类的天性,只要有人生存的地方就有对美的追求,这一追求早在远古时期便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与表现。人类最初的艺术活动产生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即距今三万至一万年之间。许多研究证明:由于儿童自身经验和知识所限,儿童的美感较为肤浅和表面。他们对外界事物尚处在简单的辩别和认知阶段。这种对外界对象的感知的低级形式,说明儿童在生理和心理发育方面的不完善,这就决定了幼儿美术的活动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他们往往喜欢用简单的符号去表现心中的想象,用稚拙的笔触去自由描绘他们周围的世界;他们喜欢鲜明艳丽的色彩,偏爱色彩的刺激性而不是协调性,对色彩的感受较为单纯。传统的儿童观认为,儿童是受教育的对象,儿童的一切理应是由成人来决定、安排。但事实并非如此。罗素认为“教育主要在于本能的培养,而不是压抑本能”。由此可见,教育培养儿童的前提是尊重儿童。缺乏尊重的所谓教育和培养,就有可能成为对儿童的伤害。在儿童画的创作中,我们不能否认移情作用。所谓移情作用是指人们在审美活动中将一种感情移入现象,如欣赏一部影视作品,观众常常会因剧情的感染或悲伤或兴奋,这就是移情作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当然,由于儿童知识结构及情感经验的局限,移情作用不可能达到成人那样的水平,但仔细观察可以发现,他们在绘画中的种种想象就是对他们所认识,所了解的现实生活的移情。由于受年龄水平限制,孩子还不能如实客观地描绘现实世界。许多的研究和儿童绘画实验也证明:儿童对“写生”不感兴趣,他们往往对有自由想象空间的绘画题材感兴趣。即使是“写生”,孩子所描述的依然是想象(意愿)和经验中的事物。如在中班的写生实验课《芦荟》中,在观察完芦荟之后,不少孩子在绘画创作时夸张地表现了芦荟的刺,因为在触摸芦荟的时候,他们感到刺扎手;有很多孩子还想让芦荟更加丰满一些,因为他们看到的芦荟太瘦弱了,花盆里的土也太干了……所以,有很多孩子画了雨(滋润芦荟),把芦荟画的十分粗壮。美国的“DBAE”多元化艺术教育21世纪这个多元化的世界里,我们的教育也随着发生变化。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推出了“DBAE”全面综合性美术教育。它是美国教育家艾斯纳和格瑞提出的“以学科为基础的美术教育”理念(Discipline-BassedArtEducation),对美术教育的内容有更深入的研究,认为美术教育内容包括美术创作、美学、美术评论和美术史,提出了美术要向多元化发展。美国很早就要求思维的创新,因此他们获得科学上的一项又一项的突破。反思一下我们中国的传统教育。我们的美术教育长期以来受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注重知识、技能的积累与机械化训练,使学生成了艺术的“奴隶”。从中,学生感受不到美,只是教师在违心地说让学生感受美、体验美而已,使原本就赋有艺术灵性的孩子们在机械化的技能训练中渐渐被扼杀了天性,约束了他们想象的空间,导致学生越学越没有兴趣。小学生没有幼儿园的孩子们感兴趣,初中生没有小学生感兴趣,高中生没有初中生感兴趣,形成了恶性循环。从美国的“DBAE”,我们知道了美术教育不单是简单的绘画、手工制作,而是与广义的美术教育内涵相联系的,虽然少儿美术与成人美术有很多不同,但是我们的孩子是很有潜力的,不要小看少儿美术的挖掘潜力,它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欧洲的普及化艺术教育在欧洲,艺术教育不单是学校老师的事,它不再是副科,而是全民都在进行,课余时间也在进行。校内校外形成了良好的艺术氛围。让我们来看看他们是怎样做的。在他们的美术课堂上,在统一大纲的指导下,教师可以根据学校、老师、学生的特点自己设计教学内容。而学生可以在教室里随意走动,整个课堂是那样和谐自由。他们重视的不是个别能为学校夺得绘画大赛名次的几个学生,而是全体学生,不注重他们绘画的结果,而是注重学生在这次绘画创作的过程中自己学到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注重的是整个创作的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感受和体会到的艺术美,真正从心理上释放他们全部的想象和情感。课堂美术教学只是美术教育的一个方面,更多的是课外兴趣活动,或由老师家长带领,或三三两两自发性地进行。比如:一些广场上一到假日就会挤满了艺术爱好者,他们自觉地在这里寻找美、体验美、创造美、感受美,将这里的自然美、社会美与艺术美自然地融为一体,散发着浓郁的艺术气息。再如:在欧洲的梵蒂冈、卢浮宫、佛罗伦萨等美术馆里每天都有源源不断的参观者、摄影者、绘画学习者,参观的人员从幼儿到老年均有,他们可随意拍摄下喜欢的作品,回家细细体味,也可以在展览馆的绘画室里把看过的感受直接画出来,在这里到处可见人们对艺术的执着追求。而在我们中国,由于经济、观念等多方面的原因,人们对美术的意识还不够强烈,各种各样的艺术展览馆、美术馆较少。即使有,大多数不许拍摄等规定,使人们的兴趣更少了。来参观的人只是少数的所谓圈里人罢了,而不是全民化的、普及化的艺术教育。中国的人口多也是一个问题,传统的教育模式把美术与其他学科分割开来,使其孤立。配备的老师大多是兼教语文数学,大多把精力花在语数的教学上,对美术教育花的时间较少,无心研究美术教育。日本的个性化艺术教育日本飞速发展的经济与其先进的教育相关。日本提倡个性化艺术教育,认为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小学个性化教育要以儿童个性的差异为基础,发展各具独特性的个性,应从小培养。教师课堂上注重不同学生不同对待,这样,同样的一堂课,每个学生虽然都上同一内容,但是各自的感触、体验不同,那创造的作品就会显现自己独特的个性,时间一长老师看到画就能想到谁。其实这种教育很有可能源自我国古代孔子所说的因材施教,为什么我们中国教育界没有很好地把它贯彻到我们的教育实践中去呢?反思我们的艺术教育,不是我们不努力,这其中有许多局限性,比如班级人数众多,在我教的班级中最少的一个班也有56人,我想,这在国外至少在发达国家是少见的。据2001年至2002年统计,我国小学每班人数在46至60人以上的班级要占全国的80%,对这样的班级,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很难顾及到每个学生,对于美术成绩平平的学生,老师更是很少关注了。教育部重点课题《儿童美术教育中创新型人格培养的研究》开题报告

一、

研究背景:近年来,“创新”成为一个热点词汇,我国正朝着2020年跨入“创新型国家”行列而努力,最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重新审视教育标准,将“培养创新型人才”作为新时期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创新教育将再次成为我国教育界关注的焦点。随着国家教育的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广泛开展,人文艺术教育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艺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儿童的全面发展,尤其是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其它教育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如何透过美术教育培养儿童的创新型人格也成为艺术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课题。目前,在美术教育中逐步加强了儿童对本土文化的认知、多元智能以及一些良好品格的培养,但在儿童美术教育中实施何样的课程、使用何样的教学方法、开展何样的美术教育教学活动,以达成对儿童创新型人格的培养,在实践层面上还没有系统的方法和理论经验,本研究可为校内外儿童美术教育提供可资借鉴的范本和发展的资源。二、文献综述:纵观中国的美术教育:鸦片战争前,中国传统美术教育从人文阶段的“道体艺用”,到鸦片战争后的“西学东渐”,到辛亥革命后所推崇的:具有西方古希腊的完善人性培养,与中国传统注重人格的自然完美性和关注精神陶冶的理念相结合,培养自然完美人格的正确方式。这种美育思潮使中国的美术教育在继续“新学”的同时,又回归趋向于传授“艺术精神”的轨道来。但解放初到50年代末,又狭隘地独尊前苏联的理念,偏到“技能”学习的方向上。50年代末到70年代末,封闭的环境使中国几乎隔离于世界美术的发展潮流外,美术教育几乎陷入停顿的境地。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使长期受到封闭的大门再次被打开,国外一些不断演变与发展的新美术表现形态和美术教育思想同时蜂涌而入,深刻影响了中国的美术,使其开始运用外来现代教育的学习理论,从多种不同的角度对美术教育的本质、功能和方法进行研究,在理论上逐步认识到美术教育的文化修养与培养创造性思维以及和谐人格的本质功能,这一追求也充分反映在我国新一轮的基础美术教育课程改革中,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均对此做了明确的表述。在国外,早在公元前三百多年前,亚里士多德曾提出:美德不能仅仅是教,还要通过表现美德的行为来形成习惯。这一原则今天仍然是美国品格教育所坚持的指导性原则。17世纪,英国哲学家洛克提倡教育要促进品格的发展。英国哲学家缪勒把这一论题继续到19世纪,他提出“发展品格可以解决社会问题,是最有价值的教育思想”。斯宾塞认为“教育要达到形成品格的目标”。20世纪早期美国最有影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杜威把品德教育看作是教育的中心使命。确实,历史上教育总是持有两大重要目标:予人聪明,予人教养,也就是“培才”与“育人”。美国教育也由此很早就注重品格的发展。

鉴于此,《儿童美术教育中创新型人格的培养》的研究,目标是利用校外美术教育的灵活性、开放性,培养目标的基础性与个性化的优势,充分利用网络平台,社会实践活动,影视传媒,从文化传承、心智教化、创新能力等具有民族文化的特质上下功夫,探讨如何在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有“厚德载物”,健全而开阔的心智,具有创新型的人格。三、创新型人格的界定:1、创新型人格概念的界定:创造性人格——我们亦称为创新型人格,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吉尔福特(Guilford)首先提出和使用的一个概念,他在其名著《创造性才能》中说,具有创造性才能的人未必会取得创造性成就,其原因就在于缺乏创造性人格。只有创造性才能和创造性人格兼备的人,才是真正的创造性人才。我国学者段继扬这样定义创造性人格:“创造性人格就是指创造者具有的那种特殊的对创造力发展和创造任务完成起促进作用或保证作用的个性特征。就这个意义上说,创造性人格,也可以称作创造性个性”。2、创新型人格的特征:美国心理学家戴维斯于1980年在第22届国际心理学大会上将创新人格特征概括为以下10个方面:一是独立性强;二是自信心强;三是敢于冒险;四是有理想抱负;五是不轻信他人意见;六是易于被复杂奇怪的事物所吸引;七是有基本的审美观;八是幽默感;九是兴趣爱好既广泛又专一;十是具有好奇心。

3、创新型人格的组成:儿童的创新型人格由个体的基础人格加上创造特质所构成。基础人格就是我们普通意义上说的个性心理。创新特质则包括创造认知(其核心是创造性思维)、创造人格、创造技法和活化的知识(即能随时提取的、结构重组活性强的知识)。创新型人格主要指性格特征(如独立、冒风险、有毅力等)和态度特征(信念、兴趣、动机、价值观和人生观等)。以上各因素不是孤立起作用的,而是一个整体的动力系统。因此,社会的发展与人的发展是统一的。在少年儿童时期透过美术教育,培养他们的创新型人格是儿童美术教育非常重要的目标和任务。四、课题研究内容、方法及进度:1、研究的主要内容: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在儿童美术教育中,首先在本土挖掘——中西比较——结合当下——吸收融合——转换构建这一儿童主题性综合美术课程设置的理念指导下,通过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构建儿童的文化心理,透过艺术教育的方式在儿童生命成长过程中,建构儿童的个性特征中良好的品质和积极的态度特征,对儿童进行普适性的道德教育和公民教育,为儿童形成良好道德观、人生价值观打下良好的基础;尝试通过相关活动的开展,使家长和儿童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艺术活动的参与促进儿童创新型人格的培养,并提高家长和社会对人格培养的认识。2、研究对象:根据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我们的研究团队根据目前学生状况,把研究对象分为三个阶段:3-6岁幼儿阶段;7-9岁小学低年级阶段;10-12岁小学高年级阶段,每个研究阶段在课程设计中对人格的性格特征和态度培养方面侧重有所不同。3、研究方法:(1)首先是文献的探讨,包括学习心理学和发展理论及这些理论在教学实际过程中的应用。(2)课题各参与单位不同“主题”教学内容设计、实践与研究。(3)问卷法、分析、比较法。采取同年龄对照组对比分析的研究方法,一个教学班按照主题性教学进行的美术学习,对照小学同年龄普通班级的学生,通过不同年龄段学生一年半、三年主题性美术学习后,以同一问卷、同一问题、学生访谈进行比较、分析;同时以同一主题作品创作及创作时学生状态、行为的比较、对照分析例证本研究对学生的创新型品格形成的影响。(4)实验、观察法。在教学实验过程中通过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行为习惯和对问题的回答,以及家长对学生在家庭和社会活动中的观察记录,从而了解学生对文化心理的反映和创新型人格特征的表现,这种方法主要用在幼儿阶段。4、具体研究内容组织及分工及进度:(1)幼儿阶段的研究:中国的一句古话“三岁看小,七岁看老”,极为深刻地道出了人格形成的重要规律──童年的经历带有决定性的意义,童年的经历在一个人的人格形成史中占有一等重要的位置。所以,在幼儿时期,我们找到了一个触及儿童童年内心秘密的方法,就是从人所共知的童话故事(与神话故事)以及儿童绘本入手,梳理出一个概念的不同面向设计成主题课程,使幼儿通过对神话和绘本故事中人性最为基本共性的了解,使儿童在想象与理解中,体会作为一个独立的人应具有的普世道德价值观,如诚实、勇敢、善良、爱等品格内容,并使儿童的与自己的生活经验产生连接,发现生活中这些美好品格存在的事情,把造型语言的学习融入这些主题内容中,以儿童所能使用的艺术表达方式,如绘画、手工、拼贴、泥塑等把这些品格内容表现出来,培养儿童的良好品格。同时,课程实施的过程还是儿童想象力、发散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培养的重要过程。如何体现艺术教育的过程对儿童的影响?我们首先会针对参与研究的幼儿画出三幅命题绘画:我最喜欢的动物——了解儿童天生的性格特征;我的一家人——了解基本的家庭关系;我和我的好朋友——了解儿童的社会能力,同时有一组未参加学习的儿童对照组进行同样内容的绘画。在经过一年半到两年的学习后,再以同样的内容让两组儿童进行创作,通过分析总结来例证课程内容的学习对儿童的影响。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以儿童带动家庭,家庭影响社会,使更多的家长认识到0-6岁期间的教育对儿童成长所带来的一生的重要影响。我们还会针对一些儿童做个案研究,通过课堂中对他们的专注力、态度、兴趣、艺术表达方式以及作品表现内容的观察与分析,总结出课程内容的实施对儿童人格形成产生的影响。这部分的内容由福建福安机关幼儿学园和北京课题组的幼儿园来完成。(2)小学阶段的研究小学是儿童社会化的另一个重要开始,由于校外教育的特点,小学低年级和高年级的课程设计内容可以是相同的,但在具体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策略的运用、美术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上有所不同。针对小学阶段的学生,各参与单位可利用校外教育美术教育课程的灵活性、开放性特点,开展更为广泛和多元的课程设计。课程设计中,我们在原有研究成果《儿童美术教育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基础上,以主题教学的形式,对主题的内容进行本土挖掘—中西比较—结合当代—吸收融合——建构创造这种模式,课程内容在美术学科的价值基础上,由儿童对日常生活的观察,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及具体的教学实施细节中承载创新型人格特性的三个方面:思维特征、学习素质、社会能力的培养。主题教学内容的设计中,尝试利用美术馆、博物馆的丰富资源开展博物馆教育,促使儿童记住人类取得的光辉成就,进而获得一种对这些成就的深切感受,并获得一种信心。探讨充分利用美术的学科价值激发儿童未来的理想、培养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广泛持久的兴趣、不同角度观察社会的意识和创造性思维,并在具体的课程实施过程中,通过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意志力的锻炼,培养学生的合作、应变、实践能力,并形成较好的学习素质。目前我们所处地域的博物馆、美术馆的资源可以分成两大类,一部分资源是以传统的文化艺术为资源,一部分是以当代艺术为主要内容。在目前的儿童美术教育中,当代艺术在儿童美术教育中的利用并不是比较普遍,而当代艺术广阔的媒介、材料的多样性,艺术中的互动性、游戏性可以提升儿童的兴趣,激发儿童的创作欲望。当代艺术更贴近儿童,更为有趣,使儿童更感兴趣;当代艺术经常紧扣身边的生活事实,尤其是对周边生活事实的发现,艺术家为大众和儿童提供了看世界的不同角度,大大开阔了儿童的视野,利用这些资源可以更好地培养儿童对生活各方面的思考,能够做到艺术教育和提高社会认识能力的统一;艺术家对现实生活的发现,以艺术的方式进行了别开生面的表达,对身边的事物的超出常规的艺术处理,刷新了孩子们看待自己日常生活的眼光,更加使他们意识到创造的机会无所不在,使儿童尝试更多元化的美术创作,以培养儿童的创新精神。在这个阶段中,小学低年级阶段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通过对学生的辅导,以对话的方式鼓励的语言,侧重培养儿童的自信、独立性、有毅力以及社会文化的认知等,在主题内的单元教学内容中,教师可更多地引入相关内容的师生对话引发儿童更深层次的思考,并借鉴艺术家看问题的独特角度和富有创造性的艺术表达,启发引导学生如何利用美术语言和材料更好的进行主题内容的表达,引发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培养儿童的创新精神,帮助学生建构自己的价值判断。小学高年级阶段,同样透过主题性教学内容的实施以及各种社会艺术活动,通过更多元的艺术形式的借鉴,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创作空间,多种材料与媒介的运用,注重学生自身以及对生活各方面思考的艺术表达,培养学生高自我的实现——成就感、责任感、克服困难的勇气、广泛而持久的兴趣、对社会生活现象的分析思考能力、合作能力以及应变能力等。小学阶段中,在教学实验过程中通过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行为习惯和对问题的回答,以及家长对学生在家庭和社会活动中的观察记录,从而了解学生对文化心理的反映和创新型人格特征的表现。同时采用对照组的比较方式,以问卷和美术创作作品分析的形式来例证课程内容与实践对学生人格形成产生的影响。根据各参与单位自身的优势以及所处地区文化环境等因素,西雨绘画艺术中心、杭州余杭区青少年宫、福建福安机关幼儿学园、绵阳市少年宫、柳城小学、静轩艺苑侧重从博物馆的传统文化艺术挖掘主题内容,结合当代艺术进行课程设计,尝试更广泛的材料运用,以及体验性、情境性学习方式,试验艺术教育对学生创新型人格形成的影响,广东美术馆、东城少年宫、奇极创作室侧重运用当代艺术回溯到传统文化精神的方式,以及丰富材料媒介的开发运用,试验艺术教育对学生创新型人格形成的影响。

幼儿美术教育创新措施一、如何教幼儿绘画

通常幼儿美术教育过程由引起兴趣、出示范例、示范讲解、巡回指导、结果评价五个环节组成,这五个环节都以完成技能要求为目的。在实践中,教师可将这五个环节调整为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引导讨论、鼓励独创和展示判断。这是以鼓励创新,激发创造力为目的的。

现在,我们就来探讨完成幼儿美术教育活动的指导策略,教师采取怎样的手段,使幼儿的美术活动取得理想效果。

策略之一:创设浅显易懂的疑问。当幼儿经常采取某些造型形式、表现方法时,教师可以提问让幼儿考虑,改进思路,以避免形成一种格式化的、固定不变的思维模式。例如,幼儿选择红色画太阳时,教师可以提问:“太阳都是红色的吗?”当幼儿选择橙色或黄色画太阳时,教师可以提问:“其他颜色可不可以用来画太阳呢?”当幼儿用彩色画太阳时,教师可进一步问:“怎样的彩色才更像阳光呢?”

策略之二:帮助幼儿建立求新、求变的创作思维。如画鸟时,教师不但鼓励幼儿画自己喜爱的鸟,也应该鼓励幼儿画想象中的鸟,头、身体、翅膀、羽毛、眼睛、嘴巴什么都能变。比如,有个幼儿按想象画了一种奇特的鸟,大家问教师这只鸟的名字,教师说:“人类只发现了一部分鸟,这只鸟也许还没有被发现呢。”幼儿通过自己的创造,表现了美好的愿望,由此带来的惊喜和成就感便成为了幼儿继续进行创造的动力。

策略之三:及时观察幼儿作品,适时做出点拨。因为幼儿正处于绘画的涂鸦期,一方面,他们的绘画存在着很大的随意性,没有构思,只是涂涂色块画画线条,常常画完后不知道自己画的是什么。此时,如果教师能启发他们想象一下作品像什么,说一说画的是什么,会使他们有所醒悟,惊喜不已,感受到自己的本领变大了。这就是教师点拨的作用。另一方面,教师还要注意观察,及时了解幼儿的设想,帮助幼儿解决想表达而表达不出的内容,这就是教师发挥的指导作用。总之,教师一定要用针对性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