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考真题文言文汇编(2010-2019,春考+秋考,附答案译文)_第1页
上海高考真题文言文汇编(2010-2019,春考+秋考,附答案译文)_第2页
上海高考真题文言文汇编(2010-2019,春考+秋考,附答案译文)_第3页
上海高考真题文言文汇编(2010-2019,春考+秋考,附答案译文)_第4页
上海高考真题文言文汇编(2010-2019,春考+秋考,附答案译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唐春考文言文(一)①樟树滩违衢州二十里,岸有大樟树,故以名滩。余以二月初十晚泊滩上,欲登岸往观之,会天雨,道湿不可行。已而雨歇,月朦胧欲出,轻云蔽之,余与同舟六七人,呼从者秉炬上。居人燎其干以垣,枝叶皆扶疏垂垣外。余辈先入门视其干,高数丈,分数枝,四面横斜而下,余辈手相牵环抱之,凡六人乃周,更上一二尺则更大矣。其枝干披离甚古,往往出人意外。顶甚平,可列坐十余人,非梯不能上也。秉炬照之,但见纠结轮困,蜿蜒攫拿,若群龙相斗。枝之出于垣外者皆成干,屈曲下属地。其北一枝尤奇,直入土中,大数十围,类自为一树,不属于干者。然其文理皆成龙形,腾挪宛转,若龙之升于天。自垣内视之,则系干之别枝若虹之垂地,首尾无端不可测。居人以为神,祠而祀之。②呜呼!樟乃名材。而其托本也大,其植基也固,含日月之精,受雨露之润,多历年所,遂魁然独出其奇于人间。而彼榆栋之属,拳曲臃肿,无故而离立于其旁,何为也哉。17.(4分)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TOC\o"1-5"\h\z(1)樟树滩违.衢州二十里( )(2)大数十围,类自为一树( )(3)而其托本也大( )(4)而彼榆栋之属,拳曲臃肿( )(2分)下列加点词与“祠而祀之”中的“祠”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A.会天啊,道湿不可行 B.以天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C.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D.道芷阳间行 E.侣鱼虾而友.麋鹿(2分)下列加点词与“若虹之垂地”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 ( )A.则系干之.别枝 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C.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D.耳得之而为声(6分)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1)凡六人乃周,更上一二尺则更大矣。(“凡”、“周”、前一个“更”各一分。)(2)枝之出于垣外者皆成干,屈曲下属地。(定语前置、“垣”、“属”各一分)(4分)本文的寓意一是:;二是:答案.(1)离开 (2)好像 (3)根(4)类.A、D19.B(1)总共六人才能合抱,再上去一二尺树围就更大了。(2)延伸到墙外的树枝都成了树干,弯弯曲曲地垂到地。赞美才德出众者;贬斥混迹于才德出众者中的庸碌小人。译文①樟树滩离衢州有二十里,因为岸边有很多粗大的樟树,所以用樟树来命名水滩。我在二月初十的晚上乘船停泊在樟树滩,想要登上岸去看看,恰好天下大雨道路泥泞不能行走。不久雨停了,月亮朦朦胧胧好像升起来了,淡淡的云遮蔽了月亮,我和同船的六七个人,喊来随从拿着火把一起前往。那里的居民围绕着树干砌墙,枝叶茂盛纷纷垂到墙外。我们走进门先看大树,大樟树有几丈高,四面有很多树枝横长斜长着,我们手牵着手环绕合抱这棵树,总共六人才能合抱,再上去一二尺树围就更大了。它的枝干披散着显示出十分古朴,常常出人意外。树干的顶上很平坦,可以依次坐十多个人,没有梯子不能够上去。拿着火把照着大树,只见大树枝干缠绕,盘旋屈曲,蜿蜒爬行相争相夺,像群龙互相争斗。延伸到墙外的树枝都成了树干,弯弯曲曲地垂到地。树的北面一根枝干更加奇特,笔直地插进土里,有十围这么粗,好像是自成一树,不属于树干的旁枝。然而它的花纹和线条都形成龙的形状,腾云驾雾回旋,就好像龙飞升到天上。从墙内看,原来是树干的旁枝,好像彩虹垂到地面,首尾都看不见,深不可测。那里的居民认为是神,建造了祠堂来祭祀它。②唉!樟树是有名的木材。而那棵樟树依托树根长得那么高大它种植的根基是那样的牢固,蕴含着日月的精华,接受雨露的滋润,经历了许多年,于是在人间长成与众不同奇特高大的树。而那些榆树栋树之辈,盘旋屈曲粗大笨重,无缘无故地并立在它的旁边,为什么呢?文言文(二)①余少好读司马子长书,见其感慨激烈、愤郁不平之气,勃勃不能自抑。以为君子之处世,轻重之衡,常在于我,决不当以地时之所遭,而身与之迁徙上下。设不幸而处其穷,则所以平其心志、怡其性情者,亦必有其道。何至如闾巷小夫,一不快志,悲怨憔悴之意动于眉眦之间哉?盖孔子亟美颜渊,而责子路之愠见,古之难其人久矣。②已而观陶子之集,则其平淡冲和,潇洒脱落,悠然势分之外,非独不困于穷,而直以穷为娱。百世之下,讽咏其词,融融然尘渣俗垢与之俱化。信乎古之善处穷者也。推陶子之道,可以进于孔氏之门。而世之论者,徒以元熙 ①易代之间,谓为大节,而不究其安命乐天之实。夫穷苦迫于外,饥寒懵于肤,而性情不挠,则于晋、宋间,真如蛾蜉聚散耳。③昔虞伯生②慕陶,而并诸邵子之间。予不敢望于邵而独喜陶也,予又今之穷者,扁其室曰陶庵云。【注】①元熙:东晋最后一个皇帝恭帝年号。②虞伯生:元朝文学家。邵子:邵雍,北宋理学家。(1分)高中课文《论语七则》中,孔子责备“子路之愠”的原句是“(2分)第①段中作者认为“君子之处世”应做到(3分)对第②段中“融融然尘渣俗垢与之俱化”理解正确的一项( )A.人间因为陶潜作品而变得洁净高尚了。B.陶潜作品中没有庸俗卑下的世俗之见。C.陶潜作品使读者的精神境界获得升华。D.陶潜与读者同时超然于世俗尘垢之外。(3分)本文多处运用对比手法,选择一组对比,分析其作用。(3分)概述作者将自己的居室命名为“陶庵”的原因。答案(1分)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2分)不受外界环境左右。(3分)C司马迁作品中的慷慨不平之气与陶渊明作品中的冲平和对比,突出了作者对安命乐天的追求;将闾巷小夫不能处穷与君子安于困窘作对比,强调个人的修养对于安命乐天的重要;孔子盛赞颜渊与责备子路对比,突出自古以来身处困窘尚能安命乐天的不易。26作者仰慕陶渊明安命乐天的人生态度,自己当时处在失意困顿之中。译文我年轻的时候喜欢阅读司马迁的《史记》,看见文章的内容情感愤激、充满了愤恨抑郁不平之气,这种情感十分激烈,抑制不住。我认为君子处在这个世上,权衡事物的标准、尺度,始终在于自己的个人情感,决不应该因为一时的遭遇,或自己处境的变化而改变。假设不幸处于困窘的处境,那么利用这种处境使自己的心态平和,性情得到愉悦的人,一定有他自己的方法。哪里会像那些道德修养不高的普通百姓,一旦外界的环境不符合他的心意,悲伤哀怨憔悴的神情就会表现在眉目之间呢?孔子多次赞美颜渊,责备子路的恼怒,从中可以看到古人能做到“平其心志、怡其性情”也是很困难的。不久前我看了陶潜的文集,文章中表现出淡泊平和,潇洒自然,悠然自在地处在权势地位之外,不只是不被贫穷所困扰,而简直是把贫穷当作一种快乐。百代以后的人,诵读他的文章,自己心中的世俗污秽的念头就全都消失了。确实啊,陶渊明是古代善于处穷不变的人啊。推想学习陶渊明处穷不变的方法,就可以做孔子的学生了。可是时下评论陶渊明的人,只看到他在东晋末年的行为,赞赏他的大节,而不谈他乐于接受命运的安排的事实。陶渊明他外有穷困的逼迫,内有饥寒的痛苦,但是他的性情没有受到干扰,对于晋、宋朝代的改变,在陶渊明看来就像蛾蜉聚散一样,与自己无关。从前虞伯生仰慕陶渊明,把他与邵雍相提并论。我不敢望邵雍之项背,只喜欢陶渊明,我如今又身处困窘,所以把自己的居室命名为“陶庵”。201唐秋考文言文(一)①欧阳公讳晔,字日华。自为布衣,非其义,不辄受人之遗。少而所与亲旧,后或甚贵,终身不造其门。初为随州推官,治狱之难决者三十六。大洪山奇峰寺聚僧数百人,转运使疑其积物多而僧为奸利,命公往籍之。僧以白金千两馈公,公笑曰:“吾安用此? 然汝能听我言乎?今岁大凶,汝有积谷六七万石,能尽以输官而赈民,则吾不籍汝。”僧喜曰:“诺。”饥民赖以全活。②陈尧咨以豪贵自骄,官属莫敢仰视。在江陵,用私钱诈为官市黄金,府吏持帖,强僚佐署。公呵吏曰:“官市金当有文符。"独不肯署。尧咨讽转运使出公,不使居府中。③鄂州崇阳,素号难治,乃徙公治之,至则决滞狱百余事。桂阳民有争舟而相殴至死

者,狱久不决。公自临其狱,出因坐庭中,去其桎梏而饮食之,食讫,悉劳而还于狱,独留一人于庭。留者色动惶顾,公曰:“杀人者汝也。”囚不知所以然。公曰:“吾视食者皆以右手持匕,而汝独以左手,死者伤在右肋,此汝杀之明也。”囚即涕泣曰:“我杀也,不敢以累他人。”公之临事明辨,犹古良吏,决狱之术多如此。所居,人皆爱思之。TOC\o"1-5"\h\z.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4分)(1)少而所与.亲旧( )(2)终身不造.其门( )(3)寿号难治 ( ) (4)乃迭公治之( ).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2分)以吾一日长乎尔他植者则不然恍惊起而长嗟以吾一日长乎尔他植者则不然恍惊起而长嗟B.至则决滞狱百余事C.去其桎梏而饮食之D.决狱之术多如此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5^)(1)尧咨讽转运使出公,不使居府中。(2)桂阳民有争舟而相殴至死者,狱久不决。.第①段中“公笑日”的“笑”反映了欧阳晔怎样的心理?( 3分).本文表现了欧阳晔屋屋、㈡口和口口的品质。(3分)答案(1)交往(2)到(3)一向(4)调任C(1)陈尧咨暗示转运使让欧阳公离开,不让(他)留在州府。(2)桂阳有争船而互相斗殴至死的人,(这个)案件长久没能判决。.对僧人贿赂不以为然,对处理好此事自信从容,安抚僧人。.廉洁爱民正直睿智

译文欧阳公,名讳晔,字日华。从他作为平民时,不符合道义的馈赠他就不会接受。年轻时与他交往的亲戚好友,后来有人做了很大的官,欧阳公就终身不到他家。起初他担任随州推官,案件中难以处理的有三十六件。大洪山奇峰寺聚集了几百名僧人,转运使怀疑庙里积累的财物很多,是僧人们非法谋求得来的,就派欧阳公前往把庙里的财物没收掉。僧人们把一千两银子送给欧阳公,欧阳公笑着说:“我怎么用得着这些东西呢?但你们能够听我的话吗?今灾荒严重,你有六七万石粮食,能够全部捐献给官府赈济灾民,那么我就不没收你们的财物。僧人们高兴地答应:“是。”饥民们就靠着这些粮食全部活了下来。陈尧咨凭着官大钱多,骄横非常,部署官员不敢抬头仰视他。在江陵时,他用私自铸造的钱币冒充作为官府出售的黄金,府吏持着文书,强迫下属官员在文书上签名<欧阳公呵斥府吏:“官府出售的黄金上面应当有纹记。”唯独他不肯在文书上签名。陈尧咨虽然怕他,没有硬要他签名,但是委婉地说动转运使使欧阳公出官府,不让他再官府中居住。鄂州的崇阳县,素来号称难以治理,于是就调任欧阳公去治理崇阳,到了那里,没有判决的案件有一百多宗。桂阳有争夺船只的百姓,互相殴打,致人死亡,案件久久无法判决。欧阳公亲自来到关押他们的监狱,使这些犯人出牢房坐在厅堂里,去掉他们身上的枷锁,使他们吃饭,吃完后,安慰他们,把他们全部送回牢房,唯独留一个人在厅堂里。留下来的那个人变了脸色,惶恐四顾,欧阳公说:“杀人的就是你。”这名囚犯不知道欧阳公为什么这样断定。欧阳公就说:“我观察吃饭的人都用右手拿筷子,只有你用左手,死者伤在右肋,此人是你杀的是很明白的。”这名囚犯就流着泪说:“是我杀的,我不敢连累别人了。”欧阳公处理事情分辨清楚,好像古代的良吏,他断案的方法大多像这样。他在崇阳任职期间,人们都爱戴他想念他。、、.、、.、

交百又九疑山图记①九疑山方二千余里,四州各近一隅。世称九峰相似,望而疑之,谓之九疑。②九峰殊极高大,远望皆可见也。彼如嵩、华之峻崎,衡、岱之方广,在九峰之下,磊磊然如布棋石者,可以百数。中峰之下,水无鱼鳖,林无鸟兽,时闻声如蝉蝇之类,听之亦无。往往见大谷长川,平田深渊,杉松百围,榕枯并茂,青莎白沙,洞穴丹崖,寒泉飞流,异竹杂华,回映之处,似藏人家。实有九水,出于中山,四水流灌于南海,五水北注,合为洞庭。不知海内之山,如九疑者几焉?③或日:“若然者,兹山何不列于五岳 ?”对日:“五帝之前,封疆尚隘,衡山作岳,TOC\o"1-5"\h\z已出荒服。今九疑之南,万里臣妾;国门东望,不见涯际;西行几万里,未尽边陲,当合以九疑为南岳,以昆仑为西岳,衡、华之辈,听逸者占为山居,封君①表②作园囿耳。但苦当世议者拘限常情,牵引古制,不能有所改创也,如何 ?’④故图画九峰,并随方题记,传于好事,以旌异之。【注】①封君:领受封邑的贵族。②表:标记。.第①段交代了九疑山的。(2分).简析第②段中“时闻声如蝉蝇之类,听之亦无”的表达效果。 (2分).对“听逸者占为山居”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A.任凭隐居者将衡山、华山据为己有。B.听说逃亡者到衡山、华山安家藏身。C.听任出世者在衡山、华山结庐隐居。D.听说出世者在衡山、华山安居生活。25从句式的角度赏析第②段中的画线句。 (3分).简述本文的写作意图。(4分)答案.规模和得名缘由.这句话描写了山中若有若无的蝉蝇一类的声音,以声衬静;突山了九疑山中峰之下的静寂。.C.这句话整散结合;先用整句突出九疑山的山峰兼有嵩、华、衡、岱的特点,强调其峻峭与宏伟,节奏鲜明;再用散句描摹这样的山峰很多,句式参差,富于变化。.九疑山地处衡山之南,宏伟美丽;却不能列于五岳;作者撰文对此表示不满;希望人家认识九疑山特有的长处。译文九疑山方圆二千多里,四滞瘴接近其一角。世人认为九座山峰非常相似,望去几乎一样,所以称之为九疑山。九座山峰非常高大,远远遥望就可以见到。它们有嵩山、华山的险峻崎岖,有衡山、岱山的幅员辽阔,在九座山峰之下,还有很多委积在一起如同棋子排布的石头,可以用百来计算。中锋之下,水中没有鱼鳖,林中没有鸟兽,不时听到的如同禅蝇之类的声音,仔细听又好像没有。这里往往可以见到深谷大川,平田深渊,面积宽广的杉松,枝繁叶茂的榕树枯楼(一种植物),翠绿的藤萝白色的沙滩,深邃的洞穴,红色的石崖,清凉的泉水从空中飞泻下来,种类各异的竹子混杂着各种花草,互相辉映之处,好像隐藏着山野人家。真的有九条水从中山之中倾泻而出,其中四条流灌到南海,另外五条水流合流注入洞庭湖。不知道像九疑山之样的海内之山能有几座?有的人说:“如果真的这样这座山为什么没有列于五岳之中?”我的回答是:“五帝之前,祭祀疆土尊崇关隘,把衡山作为五岳之一,已经是很偏远的地方了。今天九疑山之南,万里归服。站在都门向东望,看不到边际;向西行几万里,到不了边陲。因此应该把九疑山作为南岳,把昆仑山作为西岳,像衡山、华山之类的山,还是听任出世者在此结庐隐居,让领受封邑的贵族作标记当做后花园吧。只是苦于当世执政者常常被常情牵制,不能有所改动创新,这又怎么办啊?”所以我绘制了九疑山的图画,并且连同写下题记,传给那些有兴趣的人,来赞扬他们。2011年春考文言文(一)借书“借书一赧①,还书一希旷,后讹为“痴”,殊失忠厚气象。书非天降地出,必因人得之,得而秘之,自示不广,人亦岂肯以未见者相假。杜暹家书,末自题云:“清俸买来

手自校,子孙读之知圣道,鬻及借人为不孝。”鬻为不孝,可也;借为不孝,过也。然余手抄书,前后遗失亦多,未免往来于怀。因读唐子西《失茶具说》,释然不复芥蒂。其说曰:“吾家失茶具,戒妇勿求。妇曰:‘何也?’吾应之曰:‘彼窃者,必其所好也。心之所好,则思得之,惧吾靳之不予也而窃之,则斯人也,得其所好矣。得其所好则宝之,惧其泄而秘之,惧其坏而安置之,则是物也,得其所托矣。人得其所好,物得其所托,复何言哉!‘妇日‘嘻,是恶得不贫!”余亦云。藏书聚而必散,物理之常。父兄藏书,惟恐子弟不读;读无所成,犹胜腐烂箧笥,旋致蠹♦♦书之变。陈亚少卿藏书千卷、名画一千余轴,晚年复得华亭双鹤,及怪石异花,作诗戒其后,曰:“满室图书杂典坟,华亭仙客岱云根②。他年若不和花卖,便是吾家好子孙。”②云根:深山高远云起之处。亚死,悉归他人。②云根:深山高远云起之处。注:①赧(chi):盛酒的器具。古人向人借书,以赧盛酒为酬。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⑴自示不广.(⑴自示不广.((2)是恶得不贫((3)聚而必散,物理.之常(3)聚而必散,物理.之常( )(4)亚死,悉■归他人(.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3分)(A.必因人得之因噎废食B.鬻及借人为不孝爱屋及乌C.A.必因人得之因噎废食B.鬻及借人为不孝爱屋及乌C.未免往来于怀 毁于一旦D.作诗戒其后舍我其谁.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⑴后讹为“痴”,殊失忠厚气象。(2)读无所成,犹胜腐烂箧箱,旋致蠹书之变。20作者引用《失茶具说》的作用是(2分)21.“借书”“藏书”两则短文蕴含的共同道理是(3分)答案.(1)扩散(2)怎么(3)事物的道理(4)全部.C.(1)后来(把1r)错成“痴”,就很失厚道的意味。(“讹”、“殊”、“气象”

各1分)(2)即使读书没有什么成就,也要比让书烂在书箱里,很快招来被虫蛀坏的后果要好。(“成”、省略介词“于"、“旋”各1分)20排解自己出借图书不能收回的郁闷21物尽其用译文借书“借书时要送上一希瓦酒,还书时还要送上一赧酒”,这个“希旷后来讹传为“痴”,很是失去了忠厚的意味。书不是从天而降、从地下生出的,一定是通过他人得来的,得来了书,秘藏起来,只是自己看,不给他人看,人们也不肯把自己没见过的书借给别人。杜暹的家书末尾,他写道:“我用清廉的俸禄买来了书,亲手校对,子孙读了这些书知道了圣贤之道,把书卖给他人以及借给他人都是不孝的行为。”把书卖掉称之为不孝,是可以的;把书借给别人称之为不孝,就过分了。然而我亲手抄写的书,前前后后遗失的也很多,未免耿耿于怀。因为读了唐子西的《失茶具书》,心中的不快就消失了。书中说:“我家丢失了茶具,告诫妻子不要去找了。妻子问:‘为什么?‘我回答她:’那个偷茶具的人,必定是喜欢这些茶具。心里喜欢,就想着要得到它,怕我舍不得才偷走它,那么这个人啊,得到自己喜欢的东西了。得到了喜欢的东西就会把它当作宝贝,害怕它被别人知道而秘密珍藏它,害怕它损坏而安稳地放置它,那么这件茶具也找到了值得托付的人了。这人得到了他喜欢的东西,物也找到了值得托付的人,我又有什么好说的呢!‘妻子说‘嘻,你这个人怎么会不穷呢!’" 我也是这么想的。藏书事物聚积之后一定会散去,这是常理。父兄藏书,只怕子弟不读;即使子弟读书没有什么成就,也比让书腐烂在书筐里,很快遭到虫蛀的变故要好。陈少卿藏书千卷、藏名画一千多幅,晚年又得到了华亭府的两只仙鹤,和形状奇怪的石头、品种奇特的花卉。他写了一首诗告诫后辈,写道:“我有满屋的图书和典籍,从泰山云雾深处飞来的华亭仙鹤。以后如果你们不把书同花卖掉,那就是我家的好子孙了。”陈少卿死后,书籍、仙鹤和花卉都属于了别人。、、.、、.、

交百又书韩魏公黄州诗后苏轼①黄州山水清远,土风厚善。其民寡求而不争,其士静而文,朴而不陋。虽阊巷小民,知尊爱贤者,曰:“吾州虽远小,然王元之、韩魏公,尝辱居焉。”以夸于四方之人。元之自黄迁新州,没于靳,然世之称元之者,必曰黄州,而黄人亦曰“吾元之也”。魏公去黄四十余年,而思之不忘,至以为诗。②夫贤人君子,天之所以遗斯民,天下之所共有,而黄人独私以为宠,岂其尊德乐道,独异于他邦也欤?抑二公与此州之人,有宿昔之契 坏可知也。元之为郡守,有德于民,民怀之不忘也固宜。魏公以家艰,从其兄居耳,民何自知之?《诗》云:“有斐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金锡圭璧之所在,瓦石草木被其光泽矣,何必施于用?③奉议郎孙贲公素,黄人也,而客于公。公知之深,盖所谓教授书记者也。而轼亦公之门人,谪居于黄五年,治东坡,筑雪堂,盖将老焉,则亦黄人也。于是相与摹公之诗而刻之石,以为黄人无穷之思。而吾二人者,亦庶几托此以不忘乎 ?.第①段“吾元之也”与下文照应的句子是,其中“吾”表达的情感是(3分).第②段写韩魏公为什么还要写王元之?(冽).对第②段画线句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A.贤人君子所在之处,感染着当地的普通百姓。B.道德高尚者的善行,感化了当地的奸佞小人。C.贤人君子所在之处,给当地的百姓带来实惠。D.品德高尚的显贵,受到当地普通百姓的爱戴。.第①、③段画线句中的两种“思”有何内在联系 ?(的)答案.黄人独私以为宠;黄人因元之曾为官黄州而自豪,并表达了对元之的亲切之情.用王元之的德政来衬托韩魏公的品行。24.A25.前一个“思”,是韩魏公对黄州百姓的思念,后一个“思”使黄州百姓对韩魏公的怀念,两种“思”均推崇淳朴、高尚的德行,且互为影响。译文黄州的山水清美幽远,民风淳厚善良。那里的百姓心无所求,不相互争斗,那里的读书人闲静而有才华,为人质朴但不浅陋。即使居住在小巷中的小民,也知道尊重爱戴贤德之人,说:“我们黄州虽然地处偏远,辖地不大,但是王元之、韩魏公曾经居住在这里。”黄州人以此向各地之人夸耀。王元之从黄州改任新州知县,死在新州,然而世人称呼王元之,必定称呼他为王黄州,而黄州人也说“我们元之”。韩魏公离开黄州四十多年,还是思念黄州,没有忘怀,到了赋诗来抒发自己怀念黄州的心情的地步。贤人君子,是上天用来送给那里的百姓的,也是天下所共有的,可是黄州人却把他据为私有,宠爱他,难道是他们尊重有德行的人、乐于坚持自己的信念,与别的地方不一样吗?还是两位大人与黄州人,生前就是志趣投合的人?这一切都不可知。王元之任黄州郡守的时候,对黄州百姓有恩,百姓怀念他不忘记他是应该的。韩魏公早年因为家境艰难,住在他兄长家里,百姓从哪里知道他的为人?《诗经》中说:“有才华的君子,像金,像锡,像圭,像璧。”金锡圭璧所在的地方,瓦石草木也都被它的光泽照亮了,韩魏公又何必要担任什么职务?奉议郎孙贲(字公素),黄州人,是韩魏公的门客。韩魏公十分了解他,认为他有教授、书记的才华。而我苏轼也是韩魏公的门生,谪居黄州五年,开垦了东坡,修建了雪堂,也将年老,那么也是黄州人了。于是孙贲和我一起临摹了韩魏公的诗刻在石上,用来寄托黄州人对韩魏公的无穷的思念。而我们二人或许可以借此表示不忘韩魏公的恩情了。2011年秋考文言文(一)①孙叔敖者,楚之处士也。虞丘相进之于楚庄王以自代也。三月为楚相,施教导民,上下和合,世俗盛美,政缓禁止,吏无奸邪,盗贼不起。秋冬则劝 民山采,春夏以水,各得其所便,民皆乐其生。②庄王以为币轻,更小以为大,百姓不便,皆去其业。市令言之相曰:“市乱,民莫安其处,次行①不定。”相曰:“如此几何顷乎?"市令日:“三月顷。”相曰:“罢,吾今令之复矣。”后五日,朝,相言之王曰:“前日更币,以为轻。今市令来言曰’市乱,

民莫安其处,次行之不定‘。臣请遂令复如故。”王许之,下令三日而市复如故。③楚民俗好癖②车,王以为癖车不便马,欲下令使高之。相曰:“令数下,民不知所从,不可。王必欲高车,臣请教闾里使高其捆③。乘车者皆君子,君子不能数下车。”王♦许之,居半岁,民悉自高其车。④此不教而民从其化,近者视而效之,远者四面望而法之。故三得相而不喜,知其材自得之也;三去相而不悔,知非己之罪也。(选自《史记・循吏列传》)【注】①次行:秩序。②癖:低、矮。③捆:门槛。(2)各得其所便,民皆乐其生((4)令数下,民不知所从( )♦♦)(2(2)各得其所便,民皆乐其生((4)令数下,民不知所从( )♦♦)(2分)(1)秋冬则劝.民山采( )(3)市令日:“三月顷。”(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不存在古今异义现象的一项是(A.政缓是止 B.庄王以为币轻C.如此几何顷乎 D.臣靖教闾里使高其捆.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的)(1)虞丘相进之于楚庄王以自代也。(2)王许之,居半岁,民悉自高其车。.第④段画线句写出了孙叔敖口□的性格特征。( 2分).联系文本,简析孙叔敖施政的具体策略。( 3分)答案17.(1)鼓励 (2)以……为乐 (3)左右(指时间) (4)听从什么18.B19.(1)虞丘相向楚庄王推荐孙叔敖来代替自己。( 3分,进、以、“于楚庄王”倒装各1分。)(2)楚庄王同意了他的请求,过了半年,百姓全部自己增高了他们的车子。( 2分,居、句意各1分)

.自信(2分).恢复币制,不干扰市场秩序,体现了孙叔敖安民策略;不依靠颁布命令而是通过增高门槛来达到增高车子的目的,体现了孙叔敖化民策略。译文孙叔敖是楚国的隐士。宰相虞丘向楚庄王推荐他,让他代替自己。孙叔敖作了三个月楚相,施行教化,引导百姓,上下和睦同心,风俗十分美好,执政宽缓而有禁必止,官吏不做奸邪的事,盗贼也不再出现。秋冬两季动员百姓进山采伐林木,春夏两季借助河流涨水运往外地,百姓都生活得很快乐。楚庄王认为楚国使用的钱币太轻,下令把小币改铸为大币,百姓感到不方便,都放弃自己的生业。管理市场的长官向宰相孙叔敖报告说:“市场混乱,百姓不愿意住在那里,秩序很不安定。”宰相说:“像这样有多久了呢?”市令说:“三个月了。”宰相说:“不用说了,我现在让市场恢复原状。”五天后,上朝,孙叔敖向楚庄王说:“前些日子更改币制,认为旧币轻。如今市场长官来报告说‘市场混乱,百姓不愿意住在那里,秩序很不稳定’。我请求立即下令恢复以前的钱币。”庄王答应了,命令下达三天,而后市场恢复得像原来一样。楚国民风是喜欢乘坐矮车,庄王认为矮车不便于马行,想下命令把车子改高。宰相说:“政令多次下达,百姓无所适从,不行。大王一定要改高车子,我请求让乡里人家加高门槛。乘车的人都是有身份的君子,君子不能够频繁下车过门槛。”庄王答应了。过了半年,人们都自动加高了车子。这就是不用下令管束百姓就自然顺从了他的教化的例子,身边的人亲眼看到他的言行便仿效他,离得远的人观望四周人们的变化也跟着效法他。所以孙叔敖三次荣居相位并不沾沾自喜,他明白这是自己凭借才干获得的;三次离开相位也无悔恨,因为他知道自己没有过错。、、.、、.、

交百又稼说送张琥

苏轼①曷尝观于富人之稼乎?其田美而多,其食足而有余。其田美而多,则可以更休,而地方得完。其食足而有余,则种之常不后时,而敛之常及其熟。故富人之稼常美,少秋而多实,久藏而不腐。今吾十口之家,而共百亩之田,寸寸而取之,日夜以望之,锄慢链艾①,相继于其上者如鱼鳞,而地力竭矣。种之常不及时,而敛之常不待其熟,此岂能复有美稼哉?②古之人,其才非有以大过今之人也,其平居所以自养而不敢轻用以待其成者,闵闵焉如婴儿之望长也。弱者养之以至于刚,虚者养之以至于充。三十而后仕,五十而后爵,信于久屈之中,而用于至足之后;流于既溢之余,而发于持满之末,此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而今之君子所以不及也。③吾少也有志于学,不幸而早得②,与吾子同年,吾子之得,亦不可谓不早也。吾今虽欲自以为不足,而众且妄推之矣。呜呼!吾子其去此而务学也哉!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吾告子止于此矣。④子归,过京师而问焉,有曰辙子由者,吾弟也,其亦以是语之。【注】①锄慢链艾:四种农具。②得:此指中进士。.第①段中与“寸寸而取之”相反的农作方法是口口。( 2分).第②段作者写“闵闵焉如婴儿之望长也”这一句的目的是。(2分).对“吾子其去此而务学也哉!”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A.您离开这里以后一定要好好学习啊! B.您离开这里后想必会致力于学习吧!C.您要摆脱这种状况而致力于学习啊! D.您想必会摆脱这种状况好好学习吧!.本文与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在写作手法上有明显的相似之处,对此加以分析。(3分).古人一般认为早中功名是一件幸运的事,作者却认为是“不幸”的,为什么?( 3分)答案(2分)更休(2分)写出古人专注于培养自己学识才能时的状态(2分)C(3分)两文都运用了类比的写作手法。《种树郭橐驼传》以种树的道理来类比治理百姓的道理,本文用耕种的道理来类比治学、培养才能的道理。(写作手法还有对比等。 写作手法、对《种树郭橐驼传》的分析、对本文的分析各 1分。)(3分)作者认为人才须经长期修养,成熟之后,才可以到社会上施展才能;修养不足,却早得功名,不利于自己进一步的发展,难成大材,难为大用,所以作者认为是不幸的。译文你可曾观察过富人怎么种庄稼的吗?他们的田又好又多,他们的粮食充足而有余。他们的土地又好又多,就可以实行休耕轮作,土地的肥力便能够保全;他们的粮食充足而有余,那么耕种就能够常常不误季节,收割也常常能够等到庄稼完全成熟之后进行。所以富人的庄稼往往很好,秋子少,产量高,长时间存放也不会腐烂。如今我这个十口之家,却总共只有百亩土地。每一寸土地都拿来利用,日日夜夜期盼着收获,辛勤耕作、收获,充分利用土地,把庄稼种得像鱼鳞一般密集,因此土地养分就被用尽了。耕种常常抢不上季节,收割又往往来不及等到庄稼成熟。这样怎么还会有好收成呢?古代的人,他们的才干并没有超过现代人的地方。他们平日里注意自身修养并且不敢贸然行事,等候着思想才华完全成熟,那种勉力的样子,就好像盼望婴儿快快长大。对孱弱者精心哺育,使他坚强健壮起来;对才智缺乏者注意教养,使他逐渐充实起来。三十岁以后才出来做官,五十岁以后再求加官封爵。在长时期的屈身之中伸展,在准备充足之后再发挥作用;就像水流淌于充溢之后,箭发射于满弓之极一样。这就是古代的人能够超过现代人、如今的君子不如古人的原因啊 !我从小就有用功学习的志向,不料能早早地与您同科考中,不过您的成功,也不能说不早啊!我现在虽然想到自以为还很不够,但众人却已经胡乱地称颂我了。唉,您要摆脱这种状况而致力于学习啊!在广博读书而简约审慎地取用,在深厚积累之后慢慢地释放出来,我能告诫您的也就到此为止了。您回去时路过京城打听一下,有名叫苏辙、字子由的人,是我弟弟,请您将这些话也转告他。2012年春考文言文(一)杨琏①传①杨琏字机平,会稽乌伤人也。高祖父茂,本河东人,从光武征伐,为威寇将军,封乌伤新阳乡侯。建武中就国,传封三世,有罪国除,因而家焉。父扶,交址刺史,有理能♦♦名。兄乔,为尚书,容仪伟丽,数上言政事。桓帝爱其才貌,诏妻以公主。乔固辞不听,

遂闭口不食,七日而死。②琏初举孝廉,稍迁,灵帝时为零陵太守。是时,苍梧、桂阳猾贼相聚,攻郡县,贼众多而琏力弱,吏人忧恐。珑乃特制马车数十乘,以排囊盛石灰于车上,系布索于马尾,又为兵车,专毂弓弩,克期会战。乃令马车居 前,顺风鼓灰,贼不得视,因以火烧布,布然马惊,奔突贼阵,因使后车弓弩乱发,征鼓鸣震。群盗波骇破散,追逐伤斩无数,枭其渠帅②,郡境以清。荆州刺史赵凯,诬奏琏实非身破贼,而妄有其功。琏与相章奏,凯有党助,遂槛车征琏。防禁严密,无由自讼,乃 噬臂出血,书衣为章,具陈破贼形势,又言凯所诬状,潜令亲属诣阙通之。诏书原琏,拜议郎,凯反受诬人之罪。③琏三迁为勃海太守所在有异政以事免。后尚书令张温特表荐之,征拜尚书仆射。以病乞骸骨,卒于家。[注]①琏:同“璇”。 ②渠帅:首领。.上文选自《»,该书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1分)TOC\o"1-5"\h\z.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4分)(1)建武中就国.( )(3)(1)建武中就国.( )(3)乃令马车居前( )(4)布然马惊 ( )A.因而家焉B.贼众多而琏力弱C.郡境以清A.因而家焉B.贼众多而琏力弱C.郡境以清D.乃噬臂出血句末语气助词,无实义连词,表承接关系介词,因为副词,却.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冽)(1)桓帝爱其才貌,诏妻以公主。(2)潜令亲属诣阙通之。.用“/”给第③段画线部分断句。(2分)琏三迁为勃海太守所在有异政以事免.概括杨琏的性格特点。(2分)答案.后汉书.(1)封地(2)逐渐(3)处在(4)同“燃”,燃烧.C.(1)桓帝喜欢他的才能和外貌,下诏书把公主嫁给他为妻。(2)(杨琏)暗中让亲戚、下属到朝廷诉说这件事。21璇三迁为勃海太守/所在有异政/以事免.机智刚强译文杨琏字机平,是会稽乌伤人。高祖父杨茂,本河东人,跟随光武帝征伐,做了威寇将军,封为乌伤新阳乡侯。建武年间,到了国都,传封三世,后因有罪被革除 ,因此回了老家。父亲杨扶,交趾刺史,有办事能干的名声。兄杨乔,做了尚书,容仪伟丽,多次上书议论政事。桓帝喜欢他的才貌,下诏要把公主嫁给他。杨乔坚决辞让,皇上不听,于是闭口不吃东西,七天竟死了。杨琏开始被举为孝廉,过了些时,灵帝时做了零陵太守。这时,苍梧、桂阳狡猾的盗贼相聚,攻打郡县,贼人众多而杨璇兵力薄弱,官吏百姓非常担心害怕。杨琏于是特制马车数十辆,用一排袋子盛石灰于车上,系布索于马尾,又做兵车,专毂弓弩,约定日期会战。于是叫马车在前面,顺风鼓灰,贼人不得张目,就用火烧布,马受惊,奔突贼阵,再叫后车弓弩乱发,征鼓鸣声震天。群贼惊骇四散,追逐伤斩贼人无数,将其头目枭首示众,郡境以内得以安宁。荆州刺史赵凯,诬奏杨琏不是亲身破贼,而妄有其功。杨琏相与章奏,赵凯有党羽相助,于是朝廷用槛车将杨琏召回。防禁严密,没有机会辩明理由,杨琏于是咬臂出血,用血写成章奏,具体陈述破贼的形势,并且说到赵凯所诬状,暗地叫亲戚和下属到朝廷通报。诏书原谅了杨琏,任命他为议郎,赵凯反受诬告他人之罪。杨琏三次升迁做了勃海太守。所到之处都有不同的政见,后因事免职。后来尚书令张温特上表推荐他,征拜尚书仆射。因病请求退休,死在家中。文言文(二)《进舟赋》序何景明①予使于滇,行将万里,所越皆重山复岭,以舆以马,颠顿驰跋,而不任其劳。至永宁,乃谋舟以归,庶代陆走之勤。②时霜降石出,江狭水迅,机发矢激,其势不得少留,甚惧之。有老篙师,进舟意颇闲,自招于前,一人花于后。沱者左右缓急不敢自任,视诸老篙师,老篙师者额之指之目之,而左而右而缓而急,无不应者。其舟之欹正疾徐,皆与水势宜,不为岸防,不与石斗。予甚安焉。③问曰:“尔之为舟,将有道乎?”老篙师执篙进曰:“有,敢请言之。夫待用者器也,器不良则不称用。用之者,吾之手足耳目口也,少怠即不能用。手足耳目口役于心者也,心不专则手足耳目口不为用。招与花,吾之器也;左右、缓急、欹正、疾徐,吾之用也。故吾先良吾器,以利吾用,手足耳目口不敢少怠,心不敢少他,然后从容乎安流,荡激于奔涌河玳之中而无虞也。然吾又能察水性与势,故夫川汇、潭渊、浅涡、暗滩、隐石者,吾远而认之,能得于十数里之外,是以预为之备,而不至损吾舟。他水工常恶迟取速,截长邀短,故多败者。吾惟顺其水道而无所枉,虽迟而得免败焉。吾之道如此已矣。”④予谓舟御类艺也,人之于世顾艺之不若哉?因序其言,为赋以自励。.第①段写“陆走之勤”的用意是。(2分).第②段描写作者从“甚惧”到“甚安”的心理变化,对其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2分)A.突出江流湍急,水道凶险 B.为阐述进舟之道作铺垫C.体现江中行舟的艰难 D.衬托老篙师御舟技艺高超.概述老篙师的御舟之道。(4分)⑴ ⑵ .下列表现手法中,本文未运用的一种是( )。(2分)A.叙议结合 B.欲扬先^C.正反对比 D.侧面衬托.从全文内容看,御舟之道与□□之道及□□之道是相通的。( 2分)答案.交代“谋舟以归”的原因;引出下文.D.答案要点:器良;五官手足不懈怠,专心;察水性、顺水道,做好预备。26.B.为艺处世译文我出使到云南,行程将近万里,所经过的地方都是重重的高山,重重的峻岭,我或坐车或骑马,颠簸劳顿,奔驰跋涉,经受不住这样的劳累。到了永宁,就租了条船前往云南,希望可以代替陆路行走的辛劳。当时已是深秋下霜时节,江中的礁石露出了水面,江面狭窄,水流迅疾,就像弓弩机关扣发箭羽疾飞一般,水势不能稍微缓一点,我心中十分惧怕。而老船师,驾船却神定气闲,自己在船头叫喊,另一个人在后面掌舵。掌舵人手扳船舵,时左时右时缓时急,不敢自作主张,一切都看老船师指挥,老船师则用头、用手、用眼睛指示舵手,时而叫着往左,时而叫着往右,时而叫着“慢•…」慢”,时而叫着“快、快”,舵手一一与之相应。我的心安定下来了。船的侧、正、快、慢,都与水势相合,不与江岸相碰,也不与礁石相撞。我问船师:“你驾船,有方法吗?”老船师手执竹篙,说道:“有。请让我斗胆说一说。做事备用的是工具,工具不好使时就不称心。我使用工具的,是我的手脚耳眼口,我的手脚耳眼口稍有懈怠就不能派上用场。手脚耳眼口都是受心的役使的,心不专则手脚耳眼口就不受役使。叫喊与船舵,是我的工具;往左、往右、慢一点、赶快、斜一点、正一点、快、慢,都是我在使用工具。所以我先要使我的工具保持良好状态,这样才有利于我使用,手脚耳眼口不敢稍有懈怠,心不敢稍微分神,这样,才能在平稳的江流中从容地行驶,在奔涌的漩涡之中剧烈的摇晃而不用担心。然而我又能观察水性和水势,所以那些河流交汇处、水深之处、水浅有漩涡之处、水下的沙滩、隐藏着的礁石,我远远就能辨认出来,能在十多里路以外知道这些情况,所以就能早做预备,而不至于损坏我的船。别的船工常常讨厌船走的慢,把船撑的很快,放弃了自己的长处而用了短处,所以大多损坏了船只。我只是顺着水的主流行船,不用绕道,虽然船到目的地迟一点,却能避免撞坏船只。我的方法就是这样罢了。”我说驾船就像一项手艺,人的处世反而不如驾船这门手艺吗?因此把老船师的话记下

来作为序言,写了赋以此来勉励自己。2012年秋考文言文(一)卜式传①卜式,河南人也。以田畜为事。时汉方事匈奴,式上书,愿输家财半助边。上使使问式:“欲为官乎?”式日:“自小牧羊,不习仕宦,不愿也。”使者日:“家岂有冤,欲言事乎?’式日:“臣生与人无争,邑人贫者贷之,不善者教之,所居,人皆从式,何故见冤?”使者日:“苟,子欲何?”式日:“天子诛匈奴,愚以为贤者宜死节,有财者宜输之,如此匈奴可灭也。”使者以闻 。丞相弘日:“此非人情,愿陛下勿许。”于是上不报式。式归,复田牧。②岁余,会浑邪等降,仓府空,贫民大徙,皆仰给县官,无以尽赡。式复持钱一二十万与河南太守,以给徙民。河南上富人助贫民者,上识式姓名,日:“是固前欲输其家半财助边。”上于是以式终长者,召拜中郎。③初式不愿为郎,上日:“吾有羊在上林中,欲令子牧之。”式既为郎,布衣 草履而♦♦牧羊。岁余,羊肥息。上过其羊所,善之。式日:“非独羊也,治民犹是矣。以时起居,♦♦恶者辄去,毋令败群。”上奇其言,使式治民,有政声。上以式朴忠,拜为齐相。.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4分)(1)使者以闻.( )(1)使者以闻.( )(3)岁余,羊肥息( )(2)布衣草履而牧羊( )(4)上过其羊所,善.之( ).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2分)A.臣生与人无争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B.以田畜为事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A.臣生与人无争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B.以田畜为事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C.布衣草履而牧羊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D.愚以为贤者,宜死节 河南上富人助贫民者.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6分)(1询,子何欲?(2)以时起居,恶者辄去,毋令败群。.第①段中,卜式的做法为什么被丞相认为是不合“人情”的 ?(2分).依据全文,概述皇帝对卜式认识的变化过程。 (3分)答案(4分)(1)使……知道(2)穿着布衣(3)繁殖(4)认为……好(2分)C(6分)(1)如果(是这样),你想要什么?(“苟”、省略句、宾语前置,各1分)(2)按一定的时间作息,不好的就去掉,不要让(它或他)损害群体。(“以时”、“辄”,句意,各1分)(2分)丞相认为付出后要求回报是人之常情,卜式则为国家无私付出,不求回报,所以被认为不符合“人情”。(3分)皇帝开始不太了解卜式的为人,接着认识到他是忠厚的长者,最后发现他有治国才能。(答对1点给1分)译文卜式,是河南人。以耕种畜牧为业。当时汉正在抵抗匈奴入侵,卜式上书,愿意捐出一半的家财资助边事。皇帝派人问卜式:“想当官吗?”卜式说:“从小牧羊,不熟悉怎样当官,不愿意做官。”使者说:“家里难道没有冤家仇人,想讲出来吗?”卜式说:“臣生来与人无争,家里贫穷的乡人,我就借钱给他,为人不善的,我就教他做好事,去到哪里,人们都顺从我,卜式有何冤事啊!” 使者说:“如果是这样,想要什么呢?”卜式说:“皇上讨伐匈奴,我认为贤能的人应该为大节而死,有钱的人应该捐出来,这样的话匈奴就可以灭掉了。”使者报告了朝廷。丞相弘说:“这不是人之常情,希望陛下不要允许。”于是,皇上没有接受卜式的请求。卜式回家,又到田里牧羊了。一年多后,恰逢匈奴浑邪王等人投降,朝廷开支很大,国库空虚,贫民大迁徙,所有费用都靠朝廷补给,朝廷没法完全供给。卜式又拿出了 20万给河南太守,用来发给迁徙的民众。河南上报富人救济贫民的名单,皇帝认出了卜式的名字,说:“这是以前希望捐出一半家产帮助边疆的人。”皇帝于是把卜式尊为长者,召见卜式,任命他为中郎。起初,卜式不愿意做官,皇帝说:“我有羊在上林苑里,想让先生去牧养它们。”卜式做了郎官后,穿著布衣草鞋去牧羊。一年多的时间,羊长肉了 ,也下崽了。皇帝探访他牧羊的地方,对这很满意。卜式说:“ 不仅仅是羊,治理人民也是这样。按时起居,凶恶的立即除去,不要让他败坏整个群体。”皇帝对他的话很惊奇,让他管理人民,有政治声誉。皇帝认为卜式朴实忠厚,任命他为齐国的宰相。文言文(二)潭州东池戴氏堂记柳宗元①弘农公刺潭①三年,因东泉为池,环之九里。其岸之突而出者,水萦之若玦焉。池之胜于是为最。公曰:“是非离世乐道者不宜有此。”卒授宾客之选者谯国戴氏日简,为堂而居之。堂成而胜益奇,望之若连胪縻舰,与波上下,就之颠倒万物,辽廓眇忽。树之松柏杉楷,被之菱灰芙蕖,郁然而阴,粲然而荣。凡观望浮游之美,专于戴氏矣。②戴氏尝以文行见荐,而志不愿仕。与人交,取其退让,受诸侯之宠,不以自大,其离世欤町孔氏书,旁及《庄》《文》,以至虚为极,得受益之道,其乐道欤 砥者之举也必以类,当弘农公之选,而专兹地之胜,岂易而得哉 !地虽胜,得人焉而居之,则山若增而高,水若辟而广,堂不待饰而已奂矣。戴氏以泉池为宅居,以云物为朋徒,抒幽发粹,日与之娱,则行宜益高,文宜益峻,道宜益茂,交相赞者也。既硕其内,又扬于时,吾惧其离世之志不果矣。③君子谓弘农公刺潭得其政,为东池得其胜,授之得其人,岂非动而时中者欤 于戴氏堂也,见公之德,不可以不记。[注]①刺潭:担任潭州刺史。.第①段“水萦之若玦焉”中的“之”是指。(用自己的话回答)(1分).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第①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2分).第②段“堂不待饰而已奂”的原因是什么 ?(2分).下列与戴氏有关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3分)A.戴氏是谯国人,他是弘农公宾客中的一位佼佼者。B.戴氏堂是东池胜景,由弘农公建造送给戴氏居住。C.戴氏推崇孔子的思想,也能够博采其他人的学说。D.戴氏非常喜欢自然风物,常陶醉其中,抒发情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3分)答案.东池岸边向外突出的地方.运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写出建在水边的戴氏堂 好像相连的大船随波起伏的奇特景象。.因为在这里居住着有才德的人。25.B26.本文描绘了戴氏堂的美景,称赞了戴简离世乐道的情操,颂扬了弘农公治政、识人的才能和中正的美德。译文弘农公杨凭任潭州刺史三年,以东泉为源头建造成东池,方圆有九里。池岸高突而伸进池中的地方,在水的环绕下就像是开了缺口的玉环。池中美好的景物以这个地方最为突出。杨先生说:“要不是超脱世俗而乐守圣贤之道的人,不应该享受这里的景物。”最后把它授予宾客中最优秀的人,即谯郡的戴简,为他建造了一座房子让他居住。戴氏堂建成以后,景致就更加奇异了,从远处眺望戴氏堂,好像船舰连在一起,随池中波浪的起伏而上下浮动。走进戴氏堂,俯视池面,岸上的所有景物都倒映在池中,上下映衬使人感到更加空旷迷茫而隐约不清。在东池旁种植松柏杉楷各种树木,在池水当中种上菱灰荷花,树木繁茂,林荫遍地,菱灰荷花绽开鲜艳的花朵。凡是观赏漫游的美好景致,都集中在戴氏堂了。戴先生曾经因为他的文章德行而多次被观察使举荐给朝廷,可是他的志向却不愿意做官。他与人交往,总是采取退让的态度,受到观察使的尊宠,也不因此而自高自大,他难道是超脱了这个世界吗?他喜欢孔子的著作,也涉猎《庄子》、《文子》。以道家所说的虚静精神状态为最高境界,得到谦虚受益的道理,他难道喜欢道家学说吗?贤能者举荐的人一定也是贤能的。被弘农公选中,而独自享受这个地方的美景,难道是容易得到的吗 !地方虽然好,再得到合适的人居住在这里,那么山就好像是增加土石而加高了,水就好像是经过开辟而加宽了,堂还没来得及装饰就已经明艳照人了。戴先生的泉水池塘作为宅地居所,以美丽景物作为朋友弟子抒发幽雅的情趣,发扬精纯的品性,每天与它们相乐相娱,那么他的品性应该更加高尚,文章应该更加峻峭,学问思想应该更加盛大,这是二者之间互相促进的缘故。他既然已经美在内心,又扬名于社会,我担心他超脱世间的志向不能实现了。君子说弘农公做潭州刺史,把州事治理得很好,建造东池使得此处景致更加美好,又把东池授予合适的人,这难道不是举措行动都合于时宜吗 !从戴氏堂这件事情上,可以看出扬先生的德行不可以不记下来。2013年春考文言文(一)①常衮性刚急,为政苛细,不合众心。②元载、王缙之为相也,上日赐以御馔,可食十人,遂为故事。丁巳四月,以常衮为门下侍郎,并同平章①事。八月,常衮上言:“餐钱已多,乞停面馔。”许之。③衮又欲辞堂封②,同列不可而止。时人讥衮,以为朝廷厚禄,所以养贤不能当辞位不当辞禄。④臣光日:君子耻食浮于人,衮之辞禄,廉耻存焉,与夫固位贪禄者,不犹愈乎!诗云:“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如衮者,亦未可以深讥也。(节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注】①平章:当时相当于宰相。②堂封:宰相的封邑。23.第③段画线部分标点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所以,养贤不能当,辞位不?当辞禄。B.所以养贤,不能当,辞位不当,辞禄。C.所以养贤,不能,当辞位,不当辞禄。D.所以,养贤不能,当辞位,不当辞禄。.把第②段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上日赐以御馔,可食十人,遂为故事.为什么司马光说常衮“亦未可以深讥”?(用自己的话回答)( 3分)答案.(3分)C(答A给0分,答B给1分,答C给3分,答D给2分)。.(4分)皇上每天把御用的食品赏赐给(他们),可供十人吃,于是成为旧例。(“日”,省略、“食”、“故事”各1分).(3分)因为常衮想辞去自己的俸禄(1分),反映出他还有廉耻之心(1分),比占着官位、贪恋俸禄的人好(1分),所以司马光认为他“亦末可以深讥”。译文常衮性格刚强急躁,为政苛刻琐碎,不得人心。元载、王缙担任宰相时,皇上每天赐给他们御菜,可以供十个人吃,于是成为旧例。丁巳四月,任命常衮为门下侍郎,并同平章事。八月,常衮上书说:“餐钱已经有多,请求不要吃面食。”(请求)被认同了。常衮又想辞堂封,同事认为不可行,才罢休。当时人讥笑常衮,认为朝廷丰厚的俸禄,用来供养贤人,没有能力,应当辞职不应当辞去俸禄。我认为:品德高洁的人以饮食(丰盛)在别人之上为耻辱,常衮辞谢俸禄,(表明他)存有廉耻之心,和那些白占官位贪求俸禄的人(比),难道还不比(他们)强吗!《诗经》上说:“那些君子啊,不是吃闲饭的啊!”像常衮这样的人,也不是应该被过分讥讽的。文言文(二)《方月斯诗草》序

顾炎武①①与方子定交,今且六年。②余客钟山而方子亦侨居云间,不数数见。顷冬春之际,余以仇家之讼至云间,逆旅中困不自聊,而方子时时相过慰藉,与余周旋两月。③因出其诗草示余。读之,如听河上之歌,令人感慨欷献而不能止也。④方子生于楚,长于吴,以绝群之姿,遭离困厄,发而为言,磊块历落,自其所宜。余独喜方子之诗在楚无楚人剽悍之气,在吴无吴人浮靡之风。⑤不独诗也,其人亦然。夫方予以妙年轶才,当天下有事之日,明习掌故,往往为设方略,可见之行,岂独区区称能言之士哉 !若方子者,吾望其能从政,继先公为名臣矣。【注】①顾炎武:明清之际文学家、思想家,反对空淡,主张文学应当经世致用。.概括第②段段意。(3分)TOC\o"1-5"\h\z.第④段中,最能表现方月斯诗歌情感特征的词语是口口口口。( 2分).对本文运用的表达方式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3分)A.抒情叙述B.抒情议论 C.描写议论D.描写说明29作为诗序,本文为什么没有对方月斯的诗多作介绍?谈谈你的看法。( 4分)答案(3分)在我困厄时,方月斯时时来看望我。(2分)磊块历落(3分)D(4分)顾炎武在肯定方月斯诗作的同时,花更多的笔墨写了方月斯为人重情重义,有方略,同时关心国事、熟识制度( 2分),这与顾炎武经世致用、反对空谈的主张是一致的(1分)。所以,本文重点写了方月斯的品德、能力,同时表达了对他的期许( 1分)。译文和方子成为朋友,如今将近六年。我客居在钟山,方子也客居在云间,没见过几次面。很快到了冬春之交的时候,我因为被仇家诉讼来到云间,住在旅社中十分困顿且没有人可以来往交流,但方子常常过来与我见面并且安慰我,排解我的忧愁,和我往来交流有两个月。因此(他)拿出他的诗展示给我看。我读这些诗,好像听到古歌《河上之歌》,让人感慨叹气不能够停止啊。方子出生在楚地,成长在吴地,他身怀超人的天资才华,却遭受困顿苦厄,他将心中的所思抒发出来写成诗歌,他心中的不平之气全部化为诗词表现出来,自己处在自己适宜的地方。我单单喜爱方子身在楚地,其诗却没有楚人的剽悍之气,身在吴地,其诗却没有吴人的浮夸奢靡之风。

不仅仅诗,他这个人也是这样。我正凭少年出众的才能,遇到天下有事的日子,(他)了解、练习掌故,常常替我谋划方案,可以在实施中看见(即可以实施),哪里仅仅被称作只会说的人!比如方子这样的,我希望他能够从事政治,继承先人成为有名的大臣啊。2013年秋考文言文(一)史弼传①史弼,字公谦,陈留考城人也。为平原相,时诏书下,令举钩党,郡国所奏,相连及者多至数百,唯弼独无所上,从事①责曰:“诏书疾恶党人,青州六郡,其五有党,平原何理而得独无?” 弼曰:“先王疆理天下,画界分境,水土异齐,风俗不同。它郡自有,平原自无,胡可相比?若承望上司,诬陷良善,淫刑滥罚,以逞非理,则平原之人,户可为党。相有死而已,所不能也。”济活者千余人。②迁河东太守,受诏当举孝廉,弼知多权贵请托,乃豫 敕断绝书属。中常侍侯览果遣诸生赍书请之,积日不得通。生乃以它事谒弼,而因达览书。弼大怒曰:“太守忝荷重任,当选士报国,尔何人而伪诈无状!”命左右引出,楚捶数百,府丞、掾史十余人皆谏于廷,弼不对。遂付安邑狱,即日考杀之。侯览大怨,遂诬弼诽谤,槛车征。吏人莫敢近者,唯前孝廉裴瑜送到嵋濯之间,大言于道旁曰:“明府摧折 虐臣,选德报国,如其获罪,足以♦♦垂名竹帛,愿不忧不惧。"弼曰:“‘谁谓荼苦,其甘如落。‘昔人刎颈,九死不恨 。下廷尉诏狱,减死罪一等。③刑竟归田里,称病闭门不出。数为公卿所荐出为彭城相会病卒。(节选自《后汉书》)【注】①从事:官名。.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4分)(1)诏书疾恶党人( )(1)诏书疾恶党人( )(3)明府摧折虐臣( )♦♦(2)乃豫敕断绝书属( )(4)九死不恨( ).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9)(1)郡国所奏,相连及者多至数百。(2)生乃以它事谒弼,而因达览书。

.第③段画线句的句中应有两处停顿,请用“ /”加以标出。(2分).第①段中史弼反驳从事的理由可概括为:( 1)⑵。(2分).用一个四字短语概括史弼的主要品质。( 3分)答案(4分)(1)憎恨⑵预先(3)打击(4)遗憾(5分)(1)各郡国上报的人,互相牵连到的多达几百。(“所奏”、“连”各1分)(2)诸生就用其它的事为借口拜见史弼,于是趁机送上了侯览的书信。(“谒”、“因”、“达”各1分)(2分)数为公卿所荐/出为彭城相/会病卒。(2分)(1)各地情况不同,不能强求一致 (2)不能为迎合上司而违背事实(3分)(1)刚正不阿(2)刚烈正直译文史弼,字公谦,陈留郡考城县人。出任平原相,这时朝廷下诏,检举与党人有关连的人,各郡国上报的人,互相牵连到的多达数百,只有史弼一人也没有检举。从事坐在客舍责问史弼:“诏书憎恨党人,青州六个郡,其中有五个郡有党人,有什么理由说唯独平原郡没有党人呢?”史弼说:“先王疆理天下,政区划分界线,水土不同,风俗各异。它郡自有,平原自无,怎能相比?如果按上司的意旨,诬陷好人,滥施刑罚,那平原郡的人,家家都是党人。我平原相不过一死而已,决不能这样做。”他拯救了一千多人。史弼升河东太守,奉诏当为朝廷选拔孝廉,史弼知道不少权贵会托关系找人,于是预先下令与权贵断绝书信来往。中常侍侯览果然派一个儒生带着他的信请他办事,但好多日子不被接待。那个儒生于是谎称有别的事情拜见史弼,于是趁机把侯览的信送给了他。史弼大怒说:“太守我有幸身担重任,应当选士报国,你是什么人,这样欺诈无体统!”命令左右的人把他带出去,打了几百大板,府丞、掾史十余人都到朝廷请谏,弼均不作答复。随后交给安邑监狱,当天就拷打死了。侯览大为怨恨,就诬告史弼诽谤,用囚车载送朝廷。吏人没有一人敢于接近他的。只有前孝廉裴瑜送到嵋山濯池之间。大声向道旁的人说:“明府摧折暴虐的臣子,选举有德的人才报效国家 ,如果这样犯了罪,可以垂名竹帛,希望你不要担忧不要害怕。”史弼说:“‘谁说茶味苦,它像琴一样甜呢。‘过去的君子自刎,九不要担忧不要害怕。”史弼说:“‘谁说茶味苦,它像琴一样甜呢。‘过去的君子自刎,九死也没有遗憾。”及下廷尉诏狱,得以减死罪一等。史弼刑满归里,托病闭门不外出。多次被公卿推荐。出为彭城相,因病去世。文言文(二)许氏吴兴溪亭记权德舆①溪亭者何?在吴兴东部,主人许氏所由作也。亭制约而雅,溪流安以清,是二者相为用,而主人尽有之,其智可知也。夸目侈心者,或大其门户,文其节税,俭士耻之;绝世离俗者,或梯构岩崛,纫结萝薜,世教鄙之。曷若此亭,与人寰不相远,而胜境自至。青苍在目,潺漫激砌。晴烟阴岚,明晦万状。鸥飞鱼游,不惊不喝。时时归云,来冒茅栋。许氏方目送溪鸟,口吟《招隐》,则神机自王,利欲自薄,百骸六藏之内累,无自而入焉。②有田二顷,傅于亭下,耕作之功,出于僮仆。每露蝉一声,秋稼成实,倚杖眺远,不觉日暮。岁食之余,则以给樽中。方其引满陶然,心与境冥,是非得丧,相与奔北之不暇,又何可滑①于胸中。③噫!举世徇物以失性,而不能自适,且谬戾于动静之理,君之动也。仕宦代耕,必于山水之乡,故尉义兴,赞武康②,皆有嘉闻。其静也,则偃曝于斯亭,循分食力,不矫不躁。庸诅知今日善闭,不为异时之大来 ③耶?予知之深,故因斯亭以广其词云。【注】①滑:舌L。②尉义兴,赞武康:指在义兴、武康两地做官。③大来:指吉祥亨通。第①段“主人尽有之”中的“之”指。(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分析第①段写“夸目侈心者”和“绝世离俗者”的作用。( 3分)简析第①段写“鸥飞鱼游,不惊不喝”一句的意境。( 2分)对第②段画线句理解的正确一项( )。(2分)A.是非得失都一起逃跑,没有空暇再去扰乱他。B.是非得失被一起克服,心情便不会再被扰乱。C.是非得失无法一起顾及,心情可能会被扰乱。D.是非得失都一起消失,自然不会再去扰乱他。26.简述“动静之理”在许氏身上的表现。( 3分)答案(2分)简约雅致的亭子和安静清澈的溪流相得益彰,由此形成的胜景。评分说明:“简约雅致的亭子和安静清澈的溪流” 1分,“相得益彰”1分。(3分)为了反衬许氏不求奢侈而又不远离世俗的特点。评分说明:“反衬”、“不求奢侈”、“不远离世俗”各 1分。(2分)这句话描绘了空中飞鸥、溪中游鱼悠然自得的样子,营造出和谐静谧的意境。评分说明:答对1点给1分。(2分)D(3分)文中的“动静之理”是指无论为官还是隐退都能遵循本性而自适( 1分)。许氏为官之时,必选山水之乡,符合自己的趣味,而且政绩斐然( 1分);隐退之时,则玩赏山水,自食其力,不骄不躁(1分)。译文溪亭是什么亭?溪亭在吴兴县的东部,是主人徐氏建造的。亭子的样式简约而雅致,溪流平稳而清澈。这二者相得益彰,因而主人完全享用它们,主人的聪明才智由此可以知晓。令人赏心悦目的东西,有的是因为开阔它的门窗,美化它的梁柱,(可是这样做),节俭之人士以之为耻;冠绝当世超凡脱俗的东西,有的是错落有致的巨大岩石,有的是藤蔓婆娑,可传统的观念瞧不起这些。哪里比得上这个亭子,和人间相距不远,可是美丽的景象却自然来到。满目青翠,山泉潺潺,或晴或阴,或明或暗,气象万千,景象万千。鸥鸟飞翔,鱼虾游泳,不慌不忙,自在徜徉。云彩不时飘来,擦着屋脊飞过。在这样的情况下,徐氏站在屋前,目送溪边归鸟,口中吟诵《招隐》,神情自若,清心寡欲。体内凝聚力升腾,邪气侵而不入。有良田二顷,依附在亭子边上,几个仆人耕耘稼不啬。每当北风萧瑟,秋蝉凄鸣,庄稼成熟,许氏拄着拐杖徜徉亭上,流连忘返,不觉日落西山,天色苍茫。如果一年粮食有结余,就酝酿成酒。当他斟酒满杯,举酒畅饮之时,感觉物我合一,如入化境。是非宠辱,黑白得失,争相逃走还来不及呢,哪里还能够撩乱自己的内心呢?哎!整个社会,人们追名逐利而丧失了天性却过得不自在,而且弄错了一张一弛的文武天道。而许氏的做法,做官来代替耕种,而且做官又必在山水之乡,因此他在义兴、武康之地为官,都赢得了良好的口碑。他无事可做的时候,就仰卧在亭子中晒晒太阳,安分守己,自食其力,不骄不躁。哪里知道今天的自我封闭,不是将来的吉祥亨通呢?我深知其中的道理,所以借助这个亭子来传播我的这些话。2014年春考文言文(一)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日:“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弩,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节选自司马迁《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TOC\o"1-5"\h\z22.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4分)(1)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2)臣等不肖( )♦♦(3)不若也( )(4)肉袒负荆( )23对“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中‘而"的用法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2分)A.表并列关系 B.表转折关系C.表承接关系 D.表递进关系2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答案22.(1)侍奉 (2)没有才能(3)如,及(4)背着23.B(1)您看廉将军和秦王相比怎么样?(2)我这样做的原因,是以国家之急为先以个人私仇为后。译文于是蔺相如的门客就一起来向蔺相如规劝说:“我们之所以离开亲人来侍奉您,是仰慕您高尚的节义呀。如今您与廉颇官位相同,廉颇传出坏话,而您却害怕躲避着他,胆怯得也太过分了。一般人尚且感到羞耻,更何况是身为将相的人呢!我们这些人没有出息,请让我们辞去吧。"蔺相如坚决地挽留他们,他说:“诸位认为廉将军和秦王相比谁更厉害?”他说:“廉将军比不上秦王。”蔺相如说:“以秦王的威势,而我尚敢在朝廷上呵斥他,羞辱他的群臣。我蔺相如虽然无能,难道会害怕廉将军吗?但是我想到,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对赵国用兵,就是因为有我们两人在呀。如今我们俩相斗,就如同两猛虎争斗一般,势必不能同时生存。我所以这样忍让,就是将国家的危难放在前面,而将个人的私怨搁在后面罢了。” 廉颇听说了这些话,就脱去上衣,露出上身,背着荆鞭,由宾客引领,来到蔺相如的门前请罪。文言文(二)永州铁炉步志柳宗元①江之浒,凡舟可縻而上下者曰步①。永州北郭有步,日铁炉步。②余乘舟来,居九年,往来求其所以为铁炉者无有。问之人,曰:“盖尝有锻者居,其人去而炉毁者不知年矣,独有其号冒 ②而存。”余日:“嘻!世固有事去名存而冒焉若是耶?”步之人曰:“子何独怪是!今世有负其姓而立于天下者,曰:‘吾门大,他不我敌也。’ 问其位与德,曰:’久矣其先也。’然而彼犹日’我大‘,世亦曰‘某氏大’。其冒于号有以异于兹步者乎?大者桀冒禹,纣冒汤,幽、厉冒文、武,以傲天下。由不知推其本而姑大其故号,以至于败,为世笑修 ③,斯可以甚惧。若求兹步之实,而不得蚤镐、钱傅、刀^④者,则去而之他,又何害乎?子之惊于是,末矣!”③余嘉其言可采,书以为志。【注】①步:船埠头。②冒:假冒,冒充。③修:侮辱。④釜镐、钱傅、刀金属器具。25对“他不我敌也”的句式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2分)A.判断句 B.被动句 C.倒装句 D.省略句.下列表现手法中,本文没有运用的一种是( )。(3分)A.托物言志 B.借事寓理 C.类比手法 D.对比手法.请对本文的思想意义进行评价。( 3分)答案25.C26.A27.文章通过记叙铁炉步名存实亡这件事,揭露了高门大族假冒才得、欺骗世人的行径,批判了世人只重名号、不重才德的社会风气,有历史的进步意义和现实的警示意义。译文江边上,凡是可以系缆船只并供人上下岸的地方叫做“步”(埠)。永州城北有一个船埠头叫铁炉埠。我乘船来到永州,住了九年,往来这里多次,寻找把这里叫做“铁炉埠”的原因,一直没找到。向别人打听这件事,别人回答说:“曾经有一个铁匠在这里居住过,他离开后,铁炉已经毁坏不知道有多少年了,现在仅仅保存了这个空名。”我说“咦!世界上难道真的有事情已经过去了,名称却依然假冒着存在的情况吗?”铁炉埠的居民听了,不平地对我说:“先生怎么唯独对这个船埠头的事感到奇怪呢?现在世间还有很多依仗姓氏门第而在立足于天下的人呢。他们自己说‘我门第高,其他人比不上我。’查问他的职位与功德情况,人们都说:‘那是他祖先的事,已经过去很久了。’但是,那些人还是说‘我很了不起’,世人也说‘某某家族真了不起’。那种徒有虚名的情况与这个船埠头相比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冒名的事还有更大的呢,夏桀假冒他的祖宗夏禹,商纣假冒他的祖宗商汤,周幽王、周厉王假冒他的祖宗周文王、周武王,并且因此而轻视天下所有的人。他们由于不知道推求事情的根源,而只能凭祖宗的老名声虚张声势,胡作非为,以至于身败名裂,被世代的人们所耻笑辱骂。这种事最值得警惕啊。至于考求这个船埠头的实际,如果在这里买不到各种铁器,就还可以离开这里而到别处去买,又有什么妨害呢?您对这个船埠头的名实不符感到惊奇,这是舍本逐末啊!”我赞赏这位铁炉埠居民的话,认为有可取的地方,就把它写成了这篇志。2014年秋考文言文(一)①刘晏初为转运使,常以厚直募善走者,觇报四方物价。虽远方不数日皆达使司 ①。食货轻重之权,悉在掌握,国家获利,而天下无甚贵甚贱之忧。②晏又以为户口滋多,则赋税自广,故其理财常以 爱民为先。诸道各置知院官,每旬月具州县雨雪丰歉之状白使司。知院官始见不稔之端,先申,至某月须若干蠲免,某月须(若干救助,及期,晏不俟州县申请,即奏行之。应民之急,未尝失时,由是民得安其居业,户口蕃息。其初,财赋岁入不过四百万缗,季年乃千余万缗。③晏专用榷②盐法充军国之用,以为官多则民忧,故但于出盐之乡置盐官,自余州县,不复置官。先是,运关东谷入长安者,以 河流湍悍,率一斛得八斗至者,则为成劳,受优♦♦赏。晏以为江、汴、河、渭水力不同,各随便宜,造运船,教漕卒,江船达扬州,汴船达河阴,河船达渭口,渭船达太仓,其间缘 水置仓,转相受给。自是每岁运谷或至百余万斛,无斗升沉覆者。晏于扬子造船,每艘给钱千缗,或言“所用实不及半,虚费太多"。晏曰:“不然,论大计者固不可惜小费,凡事必为永久之虑。今始置船场,执事者至多,当先使之私用无窘,则官物坚牢矣。若遽与之屑屑校计锚铢,安能久行乎!”(节选自《资治通鉴》)【注】①使司:指转运使官署。②榷:专卖。TOC\o"1-5"\h\z.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4分)(1)每旬月具州县雨雪丰歉之状白使司( )(2)率一斛得八斗至者( )(3)其间缘,水置仓( ) (4)若避与之屑屑校计锚铢( ).把文中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5分)19对下列两句中“以”字的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2分)①故其理财以爱民为先 ②以河流湍悍A.①②中的“以”都是介词 B.①中的“以”是连词,②中的“以”是介词C.①②中的“以"都是连词 D.①中的“以”是介词,②中的“以”是连词.第②段中,刘晏用什么办法增加户口数量?(用自己的话回答)( 3分).第③段内容体现了刘晏怎样的管理理念?请加以概括。( 3分)答案.(1)记录(2)大致 (3)沿着(4)立即.刘晏当初担任转运使时,一直用高价招募擅长奔走的人,察访报告各地的物价,即使遥远的地方(的物价),不用几天都能送到转运使官署。.D.在各道设置知院官,及时掌握情况,一旦需要,就及时救助,让百姓安居乐业,从而增加了户口数量。.第③段的内容体现了刘晏按需置官、因地制宜、从长计议的管理理念。译文刘晏刚刚担任转运使,常常用丰厚的价格招募擅长奔走的人,观察报告各地的物价。即使遥远的地方(的物价)不用几天都(能)送到转运使官署。粮食货物方面孰轻孰重的权衡标准,全部在手掌中握着,国家(因此)获得利益,而天下也没有很贵很便宜(即物价暴涨暴跌)的忧虑。刘晏还认为住户和人口滋生得多,那么赋税(征收的范围)自然拓宽,所以刘晏管理财务常常把关爱百姓放在前面。各个道分别设置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