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意发音”“穆耳协心”-王夫之诗歌声律论评析_第1页
“流意发音”“穆耳协心”-王夫之诗歌声律论评析_第2页
“流意发音”“穆耳协心”-王夫之诗歌声律论评析_第3页
“流意发音”“穆耳协心”-王夫之诗歌声律论评析_第4页
“流意发音”“穆耳协心”-王夫之诗歌声律论评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流意发音”“穆耳协心”——王夫之诗歌声律论评析

关键字:发音,王夫之,歌声,律论,评析

王夫之“十六而学韵语,阅古今所作诗不下十万”,[1]诗学素养极为深厚。其《忆得》诗

集序文自述:“崇祯甲戌,余年十六,始从里中知四声者问韵,遂学人口动。……至乙酉,

乃念去古今而传已意。摇荡声情,而檠括于兴现群怨。”可见他早年学诗时即重视掌握诗歌

声律,壮岁创作成熟,摒弃依傍,独抒己意,意识到以“兴现群怨”规范诗情内容的同时,

要在摇曳荡漾中协调情感和声韵。王夫之认为诗歌是语言特别精美的文学样式,要供人吟诵

朗读,因而必须协调平仄,和谐音韵,讲究语言的音乐美。他称道陆机《悲哉行》诗,富于

“音响节族”之美,[2](卷一)赞美袁凯《立春日饮左氏西园》诗,“琅然中律”。[3](卷

五)评晋代诗人张协《杂诗》:“感物言理,亦寻常尔,乃唱叹沿回,一往深远。”[4](卷

四)诗情内容平常的诗篇,由于作者加强了音韵因素,也就变得情韵回环,诗意深远了。又

评杜甫《石壕吏》:“韵脚中见化工。”[4](卷二)《石壕吏》一诗韵脚的设置、转换与叙

事层次的展开相配合,烘托局势氛围,贴切人物心情,隐含诗人感事伤怀心绪,抑扬起伏,

浑然天成,充分显示了杜甫声韵艺术手腕之高妙,体现出音调节奏的神奇作用。

音韵声律是诗歌重要的艺术因素,固有的艺术特征。王夫之循流溯源作了探究,《楚辞通

释例序》中说:“自《周易》《彖》以韵制言,《雅》、《颂》、《风》胥待以成响。”认

为《周易》《彖》的语句始用音韵,是韵语的滥觞,开启《诗经》之声律音响,成为诗歌的

一个本体艺术特征。对这一特征,王夫之在诗歌与经史典籍的比较中作出论析,加以强调:

文章之道,自各有宜,典册、檄命固不得不以爽厉动人于俄顷,若夫@②音使圆,引声为永

者,自藉和远幽微,动人欣戚之情。况在五言,尤以密节送数叠之思。”(《唐诗评选》卷

三高适《自蓟北归》评语)

诗之本在动人情性,它与典册檄命等实用文体的区别既在于表现内容的差异,体裁形式的

差异,也在于产生客观功效的方式的差异。诗必须具备音乐形象性,追求语音的圆转,声调

的悠长,使人们在诵读之际不期然地与内心节律合拍,引起感情的激荡,从而更深刻地感受

诗作的艺术形象和诗意内涵。王夫之又指出:“史才固以@③栝生色,而从实著笔自易;诗

则即事生情,即语绘状,一用史法则相感不在永言和声之中,诗道废矣。”[2](卷四)史书

通过对史料的取舍、剪裁,以实笔反映社会历史,诗歌则触物兴感,摹状绘景,谐声合律,

情韵感人。“诗道”与“史法”是截然不同的。王夫之阐明了声韵之美是诗区别于其他文体

的艺术要素、自身特性,也是诗歌固有的艺术规律。

王夫之又从“诗之用”,诗歌艺术效用的角度,对声韵的重要性进行阐述:

乐府动人,尤在音响,故曼声缓引,无取劲促,音响既永,铺陈必盛,亦其势然也。(《古

诗评选》卷一谢惠连《前缓声歌》评语)

指明乐府诗依重音响、凭藉舒徐柔美的节奏、回旋悠长的音韵打动人、感染人的特点。又

评李白《苏武》诗说:“于唱叹写神理,听闻者之生其哀乐。”[4](卷二)评陆机《塘上行

》说:“其情其声自然,入人者甚。”[2](卷一)诗作富于唱叹含情、余音悠长的声韵之美

,方能于吟诵朗读之际沁人心脾,动人或哀或乐之情思。王夫之对陶潜诗《停云四首》的音

韵之妙,尤有会心:“用兴处只颠倒上章,愈切愈苦者,在音响动人,不以文句求也。”[2

](卷二)《停云四首》其一起句为:“霭霭停云,@④@④时雨”,其二起句为:“停云霭霭

,时雨@④@④。”仅从文句看去,此二诗起兴处文字完全相同,但从声韵上细作品赏,就会

发现由于颠倒了语序,随之而生出句调韵脚的变化,显现出诗人意绪转入低沉,从而形成悲

苦动人的情调。即此可见音响对丰满诗歌音乐形象、深化情感表现、增强艺术感染力之微妙

作用。

王夫之视声韵为诗的重要艺术因素,充分肯定其特殊作用,但并不同于拘守格律,专在声

调音节上下功夫的形式主义者。他强调“诗固不可以律度拘”,认为“声律拘忌摆脱殆尽,

才是诗人举止”(程嘉燧《看月怀旧》评语)[3](卷六),反对脱离诗情而株守声律,批评情

感内容贫乏、徒有声腔空架的诗作。因此,王夫之标举“声情”,以要求“声”与“情”并

重,“意”与“韵”协调:

全以声情生色。(《古诗评选》卷一鲍照《拟行路难》评语)

长吉于讽刺,直以声情动今古,真与供奉为敌。(《唐诗评选》卷一李贺《昆仑使者》评语

)

意韵婉切(《唐诗评选》卷二杜甫《新婚别》评语)

《新婚别》主体内容为兵燹乱离之中新婚女子送别出征夫君之辞,“语出新人口,情绪纷

而语言涩”,[5]一诗之中连用七个“君”字,重出复现,摹状语气声口,以曲尽新嫁娘内

心真挚缠绵的情意;声韵抑扬回往,似断复连,与女主人公复杂的心理矛盾、曲折的感情流

程婉切协调。由于声情精美和谐,因而人物形象赖以丰满,诗意内涵亦因之而深化。显然,

“声情”并不是仅标字眼之新的立异之词,也非俗语所含情感与声音并出的原生情绪状态之

意,“声情”体现着对诗歌艺术特征、诗歌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确认,包含着对声韵与感情

呼应协合、有机相生的理性认识,它是王夫之特别标示的一个诗学概念。

“声情”诗学概念的理论依据是语言的声调音节源自于人的生理节律,诗歌的声韵节奏与

诗人内在情感密切相关联。王夫之指出:“元韵之机,兆在人心,流连跌宕,一出一入,均

此情之哀乐,必永于言也”。[1]诗之声韵不纯粹是一种外在形式,它萌生于内心,与诗情

涌动的起伏跌宕相应合,自然而然地从心泉中流荡而出,它是哀乐之情发为长言永叹的必然

势。然而,情感的这种“必永于言”的表达,还只是一种纯自然的状态,必须有相应的音韵

声律进行规范,协调。《尚书·尧典》即云“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

,无相夺伦,神人以和”。王夫之在《尚书引义·舜典(三)》中对这一古老论题作了详尽的

阐说:

诗所以言志也,歌所以永言也,声所以依永也,律所以和声也。以诗言志而志不滞,以歌

永言而言不郁,以声依永而永不荡,以律和声而声不@⑤。……故以律节声,以声叶永,以

永畅言,以言宣志。律者哀乐之则也,声者清浊之韵也,永者长短之数也,言则其欲言之志

也。律调而后声得所和,声和而后永得所依,永得所依而后言得以永,言得永而后志著于言

这段论述从“志”、“言”、“永”、“声”、“律”的顺序,又倒过来从“律”、“声

”、“永”、“言”、“志”的逆顺序,层层推进、环环相扣地阐明诗歌以语言抒发内心思

想感情,只有依凭音韵声律才能表达得流畅、明晰、充分,才能富于悠扬圆转,和谐优美的

韵律之美。值得注意的是“律者哀乐之则也,声者清浊之韵也”,表明“律”是“哀乐”的

准则,“声”是“清浊”的韵度,强调诗人内心哀乐之情发为清浊之音,必须经过“律”的

规范和“声”的纯化,始能免于流荡不归和偏颇不正。因此,这段论述既可视为其“声情”

诗学概念的理论阐发,也可视为诗歌创作协调声韵格律所应遵循的原则。王夫之又论道:

《乐记》云:“凡音之起,从心生也”。固当以穆耳协心为音律之准。(《姜斋诗话》卷二

)

以《乐记》所论为理论依凭,树立“穆耳协心”为诗歌音律的准则。“缄心生彩,流意发

”(石宝《池上》评语)[3](卷四),音调节族生发于内心,为内在心绪波动的外在形式表现

,那么要求诗歌声韵格律与诗人内心情感律动相应合、相协调,实为诗艺规律之所必然。“

协心”的理论涵义正在于此。王夫之《尚书引义·舜典(三)》中说:“浸使言有美刺,而永

无舒促,则以《板》、《荡》、《桑柔》之音节,诵《文王》、《下武》之诗,声无哀乐,

又何取于乐哉?”《诗经》中的《板》、《荡》、《桑柔》是刺诗,内心悲愤激越,因而音

节迫促高亢;《文王》、《下武》是美诗,意在赞美颂扬,声韵因而舒缓宽广。如果无视这

种音声与情感相合相和的内在一致性,以《板》等刺诗的音节去诵读《文王》这类美诗,就

会声与情相悖,而乖谬不伦。诗歌创作应避免专意寻声约律,为律所缚,而重视音律与情感

传达之间的有机联系。王夫之指出:“‘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之说,不可恃为典要”

。他细析“昔闻洞庭水”、“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等唐人名句,若以诗律考较,

亦有“不合”、“失粘”之病,但由于与内心情感呼应,声律的稍有

背违,并不影响其艺术质量,而假如死扣格律,换之以合律的字眼,其效果会适得其反:“

情文索然,不复能成佳句”。[1]又指出:“自沈约创四声以来,继起者惟炼音响,不恤局

度”(张正见《秋日别庚正员》评语,何逊《赠范广州云》评语)[2](卷六,卷五)。王夫之

并不否定齐梁时沈约所创声律论及其对后世诗歌发展的作用,而意在批评不顾立意布局、只

重锤音炼响而未明声律必须“协心”的偏弊。

“穆耳”则强调诗歌形式的音声之美,音节温婉,谐于口耳。王夫之赞美何逊之诗美如音

乐,琅然悦耳:“寄婉于促,如笙磬之音,虽非琴瑟,正自琅然动人。”(张正见《秋日别

庾正员》评语,何逊《赠范广州云》评语)[2](卷六,卷五)对谢灵运《游南亭》诗声律音响

之美更是极力推崇:“条理清密,如微风振箫,自非夔、旷,莫知其宫徵迭生之妙。‘翕如

’、‘纯如’,‘@⑥如’、‘绎如’,于斯备。取拟《三百篇》,正使人憾《民》、《韩

奕》之多乖音乱节也。”(《古诗评选》卷五)评语以只有古代著名音乐家才能知赏的音乐演

之妙,比喻谢诗思理清晰绵密,音响节族清亮纯和,富于变化相生之美。“翕如”等四词出

自《论语·八佾》:“子语鲁大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如

也,绎如也,以成”。大意为:音乐还是可以知晓的,开始演奏时繁美热烈,展开后和谐纯

净,音节清晰,陆绎连续,以至最后完成。这段评语暗引孔子论乐之语,以加重对谢诗谐声

中律、富于音乐美的赞赏,并表明诗韵美与音乐美,其奥妙有相通之处。基于对声韵艺术规

律的深刻认识,凭藉对声律之美的艺术敏感,王夫之在诗歌评论中十分注意声调音节方面的

别弊纠偏,作出分析辨正:“语蹇而戾于听矣”,“拖沓便不成响”,“为泥磐土鼓而已”

。[1]批评明代一些诗人“破喉取响”、“腕粗指硬,喉咙陡,肠胃直”,指出“以@⑦颜盛

言求之,有叱咤而无文章矣”。(贝琼《庚戌九日是日闻蝉》评语,李攀龙《重别李户曹》

评语)[3](卷六,卷五)诗人内心情绪激烈,不协声律而径直入诗,叱咤吼叫,高声粗音,这

样的文字表达尚未脱离人声的原生状态,而这种无视声律的篇什也不可能有感人的力量。王

夫之认为,内心真有豪迈激越之情,依循“穆耳协心”准则,协之以相应的音调声韵,“所

咏悲壮而声情缭绕”(《汉铙歌曲战城南》评语)[2](卷一),方能声情并茂,感荡人心,方

为合作佳篇。

王夫之《楚辞通释序例》云:“韵因于抗坠,而意有屈伸,交错成章,相为连缀,意已尽

而韵引之以有余,韵且变而意延之未艾,此古今艺苑妙合之枢机也”。韵文必有韵,声韵格

律缘于语音的高扬或下坠;韵文必有意,文意诗情有其曲折延伸的变化。韵和意的关系是互

相应合而“相为连缀”,相对独立而“交错成章”。或“意已尽而韵引之以有余”,诗意抒

写似尽,而意转处韵联,音韵的回环延宕引发有余不尽的诗意;或“韵且变而意延之未艾”

,声响或有变调换韵,而韵转处意属,诗意的绵连不断延持其音韵的悠扬无穷。王夫之认为

“韵”与“意”这样的关系符合“元气元声,存乎交禅不息”的客观规律,因而就成为“古

今艺苑妙合之枢机”。他在《姜斋诗话》中又论道:“韵以之谐,度以之雅,微以之发,远

以之致。有宣昭而无罨霭,有淡宕而无犷戾,明于乐者,可以论诗。”诗歌应该与音乐的艺

术精神相融会,相贯通,这样诗的节奏声韵得以和谐协调,诗的品度格调因之而纯净高雅,

诗人细微隐曲的内心藉以展现披露,诗亦由此而臻于意蕴深永、韵味悠长的艺术境界。这样

诗情诗意得到明晰畅达的表现,而不致模糊隐晦;诗歌的声韵音节舒缓荡漾,而排除了粗砺

刺耳。王夫之对诗歌音乐相通的艺术精神作出了十分精辟的论析,“明于乐者,可以论诗”

,而诗之声律艺术特征、艺术效应、“流意发音”、“穆耳协心”等王夫之诗学的重要论题

,依凭音乐这个参照系,亦因之得到极为深刻明晰的阐发。

【参考文献】:

[1]王夫之.姜斋诗话(卷二)[M].戴鸿森.姜斋诗话笺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2]王夫之.古诗评选[M].张国星校点.北京:文化艺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