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重难点突破)_第1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重难点突破)_第2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重难点突破)_第3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重难点突破)_第4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重难点突破)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重难突破】重难点01西学东渐的历程及特点1.历程(1)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时期①特征:学习西方仅停留在“器物”的层面上。②表现:地主阶级抵抗派主张“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洋务派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指导思想,掀起洋务运动。(2)从戊戌变法至五四运动前夕①特征:从学习制度到思想文化层次,用资本主义制度改造中国社会。②表现: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发动了戊戌变法;革命派主张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建立民主政治,发动了辛亥革命;激进派提倡民主与科学,掀起新文化运动。(3)从五四运动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①特征:经历了从学习俄国“走十月革命道路”到“走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思想历程。②表现:无产阶级向俄国学习,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掀起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最终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2.特点(1)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主题是为了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2)学习西方与抵抗侵略、启蒙和救亡相连,体现出强烈的反封建、反侵略性质。(3)学习西方的历程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不断深化,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的复杂历程。(4)中国人民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证明,真正适合中国国情的是社会主义道路。重难点02历史解释东西方之间的思想文化交流的影响(1)儒家思想传入西方,转变了西方思想家的思想模式,对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产生了重要影响。(2)中国的四大发明传入西方,指南针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现时代,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印刷术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火药助推了资产阶级战胜封建贵族,推动了欧洲向近代社会转型。(3)“西学东渐”推动了中国近代科学的发展,冲击了封建思想文化,促进了国人的觉醒(4)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有利于促进社会的文明和发展。【强化训练】1.1915~1918年,《新青年》中“革命”“科学”“平等”“民主”等词出现频次大体相当;1919~1922年,“民主”出现次数不到“科学”的1/10,不及“革命”的1/20。这种变化可说明A.新文化运动主流思想发生转变B.国民革命运动受到民众普遍拥护C.资本主义政体模式被知识界否定D.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改变2.近代前期,林则徐、魏源高举“经世致用”旗帜以求纾解民困、匡时济世的良策,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仍受当时盛行的“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梁启超在《古议院考》中强调中国古代早有“议院”,只是被后来的“民贼”湮没。这表明近代前期的中国A.强国御侮的探索深受传统文化影响B.传统文化的内涵进一步丰富发展C西学传播彻底瓦解了传统思想观念D.“托古改制”是历史的必然选择3.观察下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下列关于明末清初东西文化交汇的表述,正确的是()A.为中国传统科技注入新的生机B.儒学与基督教在中国融为一体C.西学东渐开启中国近代化进程D.开始介绍并传播西方民主思想4.朝鲜在15世纪以前使用的文字是汉字,读的是中国的“四书”“五经”,朝鲜文学为汉文学的一支。到了15世纪中叶,朝鲜才创造了自己的文字“谚文”。“谚文”根据朝鲜语音,再参考中国的韵书,制成28个字母。从朝鲜的文字发展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朝鲜文字是从汉字派生而成的 B.朝鲜历史的发展源远流长C.朝鲜一直是中国的属国 D.朝鲜的发展深受中国文明的影响5.培根指出:“印刷术、火药、指南针曾改变了整个世界,变化如此之大,以致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教派,没有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发明在人类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这里所说的“影响”主要是指A.促进了欧洲社会制度的转型 B.奠定了中国古代文明古国的地位C.推动了欧洲工业革命的发展 D.推动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6.(2019•全国Ⅲ卷•25)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经济发展水平B.绘画技术进步C.政治权力干预D.儒家思想影响7.(2019•四川成都•高三月考)晚清以来“青年”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清末是“革命青年”,“五四时期”是“新青年”,后来则是“进步青年”。其中,“新青年”关心个人的生活与解放,“进步青年”却慢慢转向关心整个社会的解放。导致这种转变的主要原因是()A.民族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B.十月革命和一战的影响C.民族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D.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8.《天工开物》收载了倭缎织造法,朝鲜及西洋棉布染整法,红夷炮、佛朗机冶铸法,日本与朝鲜海船的制造法等自国外传来的技术。这说明当时()A.中外科技融合推动近代科学产生B.工艺技术成果反映工业革命成就C.传统科技发达推动世界文明交流D.海外技术传入丰富国人科学认知9.(2020.1•浙江高考•8)洋务派巨擘左宗棠主持重刻《海国图志》,在该书序中慨言:百余年来,中国“水陆战备少弛”,英吉利“蹈我之瑕,构兵思逞”,“廿余载,事局如故”,“然同、光间福建设局造轮船,陇中用华匠制枪炮”,“此魏子所谓师其长技以制之也。”这一认识反映()A.左宗棠、魏源顺乎世界之潮流迈出变法第一步B.“师夷长技以制之”是洋务派自强之道的思想先导C.中国人学习西方经历了由器物层次到制度层次的变化D.以“中体西用”寻求变革,解决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10.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郑超麟在回忆录中写道:“中华民国八年,写成世界公历是最容易记忆的……当代中国的集体意识,可以说,是在这一年觉醒的;我个人的小小意识则确实是在这一年觉醒的。”这一年()A.新民主主义理论正式提出B.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进一步传播C.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D.知识分子群体发起白话文革命11.7世纪中期,日本仿效中国的隋唐制度,进行大化改新;7世纪末,新罗统一朝鲜半岛,模仿中国建立中央集权国家;隋唐时期的科举制被称为中国第五大发明,在近代被介绍到了西方,对欧洲文官制度的确立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材料表明()A.隋唐时期的中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 B.隋唐科举制度对世界的影响非常深远C.隋唐时期中国的各个方面都领先于世界 D.中华文明为世界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12.被称为“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马克思语)和“水手之友”的发明分别是中国四大发明中的()A.印刷术和造纸术 B.造纸术和指南针C.火药和印刷术 D.火药和指南针13.下图为某同学总结的“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示意图,图中长方框中应填写A.东亚文化圈形成 B.造纸术传入中亚C.佛、道思想融入儒学理论体系 D.中华文化在欧洲引起强烈反响14.近代维新派知识分子大都主张以孔子符号作为重建中国政治、文化秩序之张本,革命派知识分子大都主张以黄帝为民族符号来凝聚国民群体。两种主张都A.强调托古改制B.宣扬种族革命C.动员了社会各阶层民众D.利用了传统历史文化资源15.“忠君爱国”在北宋末年成为士大夫的最高道德标准。佛教也提出与儒家伦理道德相协调,“佛法据王法以立”,佛教僧人也应提倡忠君爱国,所以有的寺院称为“护国寺”,有的称“报国寺”。上述历史现象反映了A.儒学与佛教互动融合 B.士大夫的崇佛心理普遍C.佛教融汇儒学伦理 D.儒学开始吸收佛道思想16.明朝时,中国对“东西方碰撞交融”积极应对,在文化知识的层面,呈现出比较开放与包容的态势。下列史实符合这一现象的是()A.吴承恩融合佛教思想创作《西游记》 B.徐光启与利玛窦合作翻译《几何原本》C.王阳明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 D.欧洲传教士翻译“四书”“五经”等17.中文里原来并无“塔”字,魏晋以后才造出“塔”字。印度的塔早期多是“覆钵”或“覆盆”式,也就是一个半圆覆钵形的大土冢。而中国工匠将这种佛塔形式同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结合,创造出各种造型美观、千姿百态的佛塔。这反映了A.佛教传入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B.佛教本土化并逐渐成为主流思想C.中国墓葬形制深受佛教文化影响D.宗教信仰与民众的生活紧密相连18.中国文化不仅惠及近邻,而且泽被远西。下图关于“中国古代文化外传”的时间轴,“?”处应填入A.火器随蒙古西征传入欧洲 B.中国丝绸受到古罗马上层人士喜爱C.唐三彩随遣唐使流入日本 D.瓷杯瓷盘随海禁的开放传到菲律宾19.以下两幅图片用于研究性学习,与之最契合的主题是A.清代建筑风格的全盘西化 B.八国联军的侵华罪行C.西欧历史上的“中国热” D.清代的中外文化交流20.某同学以“上海与近代西学东渐”为主题进行课题研究,他选择的最佳研究对象有A.商务印书馆、利玛窦B.《几何原本》、黄道婆C.同文馆、徐光启D.公共租界、《新青年》参考答案第2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1.【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民主出现频率降低,革命出现频率剧增。结合所学知识,这种变化的原因在于五四运动后,新文化运动主要传播马克思主义,而马克思主义主张用革命的方式夺取政权。故答案为A项;国民革命运动是在1924-1927年,时间不符,并且材料只涉及知识分子阶层,无法得出民众普遍拥护的结论,排除B项;当时资本主义政体模式被部分知识界否定,不符史实,排除C项;当时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主要矛盾未变,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2.【答案】A【解析】材料“梁启超在《古议院考》中强调中国古代早有‘议院’,只是被后来的‘民贼’湮没”可知体现的是近代前期强国御侮的探索深受传统文化影响,故选A。传统文化的内涵进一步丰富发展的说法与材料无关,B排除。C选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托古改制的思想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弱小的表现,D排除。3.【答案】A【解析】以徐光启为代表的开明士大夫积极引进西学,并与来华的传教士合译一些西方科学技术书籍,为中国传统科技注入了新的生机,故A项正确;B项中“融为一体”表述错误,排除;洋务运动开启中国近代化进程,C项错误;近代以后西方民主思想得到介绍并传播,排除D项。4.【答案】D【解析】从朝鲜15世纪以前的发展和15世纪中叶“谚文”发明的过程,可以看出中国文明对其影响深远,故选D;A项的说法没有全面反映材料,而且说法不严谨,排除;B、C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故选D。5.【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三大发明的外传,推动了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因从A选项正确;材料主旨并非强调其对中国的影响,B选项错误;C选项与这些发明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选项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排除。故选A。6.【答案】D【解析】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这是因为当时从印度传入中国的佛教较多地保留了原貌,而且这些造像又在西北地区,受游牧文化和粗犷的民族性格影响较大;而时代较晚的龙门石窟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整齐,是因为这里地处中原腹地,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儒家的纲常伦理思想和尊卑有序观念根深蒂固,因而对石窟的造像特点产生了重要影响,故D项正确。经济发展水平与材料中佛教造像的风格变化无关,A项错误;绘画技术进步不能解释佛教造像面部表情由生动到庄严的变化,B项错误;C项与史实不符。7.【答案】D【解析】由材料并结合史实可知,“新青年”关心个人的生活与解放是新文化运动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的结果,“进步青年”慢慢转向关心整个社会的解放是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的结果,故选D项;民族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推动新文化运动的传播,这仅与“新青年”关心个人的生活与解放有关,排除A项;十月革命与一战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从而推动“进步青年”慢慢转向关心整个社会的解放,但B项不是导致材料中转变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C项说法与史实不符。8.【答案】D【解析】明朝时期新航路开辟后,海外技术传入中国,丰富国人的科学认知,因而《天工开物》中收载了日本、朝鲜及西洋等地的手工业技术,故选D项;《天工开物》中虽然收载了日本、朝鲜及西洋等地的手工业技术,但依然属于传统科技,非近代科学,排除A项;工业革命发生于18世纪中期,这与明朝时间不符,排除B项;《天工开物》中虽然收载了日本、朝鲜及西洋等地的手工业技术,但这是西学东渐的结果,与中国传统科技发达推动世界文明交流无关,排除C项。9.【答案】B【解析】材料信息“然同、光间福建设局造轮船,陇中用华匠制枪炮”、此魏子所谓师其长技以制之也”说明左宗尝认为“师夷长技以制之”是其设立福建船政局的指导思想,由此可知。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是洋务派自强之道的思想先导,故B正确;魏源提出了向西方学习制造坚船利炮,但并未付诸实践。故A错误;洋务运动还局限于学习西方的器物层次,故C错误;材料信息未体现出“中体西用”,故D错误。10.【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民国八年”指的是1919年,根据材料“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郑超麟……我个人的小小意识则确实是在这一年觉醒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9年的五四运动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进一步传播,故选B项;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明确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个科学概念,排除A项;甲午战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排除C项;新文化运动期间,知识分子群体发起白话文革命,排除D项11.【答案】D【解析】结合材料可知隋唐时期中国制度对日本和朝鲜产生深远影响,并影响到了近代欧洲的文官制度,这些都是中国文明对世界发展作出的贡献,故选D;材料中没有全面比较分析当时世界上各国家的发展情况,无法得出A、C这样的结论,排除;B只是反映了材料的一部分,不全面,排除。故选D。12.【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马克思语)和“水手之友”的发明分别是火药和指南针,D项符合题意。13.【答案】C【解析】依据图中的时间信息可知,空白处所对应的时间大致为宋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儒学在吸收佛、道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新儒学体系,即理学,C正确;东亚文化圈形成是在唐代,;排除A;造纸术传入中亚是在8世纪,排除B;中华文化在欧洲引起强烈反响是在启蒙运动时期,排除D。14.【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维新派知识分子大都主张以孔子符号和革命派知识分子大都主张以黄帝为民族符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维新派和革命派利用历史文化资源,都是为了减少改革或者革命的阻力,D选项符合题意。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主张是为凝聚国民团体服务的,不属于改制,A选项排除。维新派主张改良中国的政治制度,不属于种族革命,B选项排除。维新派和革命派失败的主要原因是缺乏群众基础,C选项排除。15.【答案】C【解析】北宋末年士大夫“忠君爱国”的伦理观被佛教吸收和应用,反映出佛教融汇了儒学伦理,C选项正确;只有佛教吸收儒学思想,不能得出两者互动的结论,A选项错误;佛教的发展不能体现士大夫普遍崇佛,B选项错误;儒学开始吸收佛道思想与材料不符,D选项错误。16.【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利玛窦是明末来中国传教的意大利人,徐光启与利玛窦合作翻译的《几何原本》是介绍西方数学的著作,体现出当时在文化知识层面部分国人呈现出对西方科学文化比较开放与包容的态度,B项正确;佛教起源于古印度,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西方文化,A项错误;王阳明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与“东西方碰撞交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