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酸碱的复习》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_第1页
《常见酸碱的复习》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_第2页
《常见酸碱的复习》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_第3页
《常见酸碱的复习》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常见酸碱的复习》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新课标对常见酸碱的要求和过去大纲相比,有了很大的调整。从内容要求来看,该部分内容的学习要求整体降低了。《课程标准》对本部分内容的要求是:1.知道常见酸碱的主要性质和用途,认识酸碱的腐蚀性;2.会用酸碱指示剂和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3.知道酸碱性对生命活动和农作物生长的影响。根据上述要求,结合近年中考要求可知:上述三个方面的要求都是中考的重点要求。因此,复习教学时,如何有效地根据这些内容标准,有效实施教学,是本人教学设计必须关注的重点。从《课程标准》要求的三点内容来看,前面两点是重点,而且考试要求相对高一些;后面一点内容通常以选择或填空的形式出来,突出学生明确化学与生产、生活等的关系。于是本人的教学设计又重点关注在前面两点上。如何有效实施教学,从而使学生掌握前面两点内容呢?这是本人教学设计必须重点考虑的问题。设计时,我认为重点要突出酸碱性质的复习与归纳之上。又由于中和反应是新教材突出的一个方面,它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重要的用途。因此,教学设计时,必须充分强调中和反应这一内容。我们知道,复习教学要实现三个方面的功能:一要使学生对相关知识清晰化;二要通过复习,使相关知识系统化和网络化,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三要培养和发展学生应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课程标准》的知识要求和复习教学的功能,笔者通过认真思考,决定采用如下的思路进行教学设计:一、 注重设置问题情景,将裸露的化学主干知识情景化。即采用合适的情景“包装”要复习的知识,让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研究常见酸碱的性质,并进行归纳;然后再将酸碱的知识应用到新的问题情景中,去分析解决问题,实现酸碱性质的迁移应用。二、 通过“问题(情景)——知识归纳(总结)——迁移应用”的教学流程,实现复习教学的三个方面的功能。三、 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引导、组织等作用,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问题讨论、方案设计、表达交流,落实过程与方法目标的教育,同时通过问题解决,让学生获取成功的体验,体验化学知识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培养学习化学的情感等。根据这样的设计思路,本人在搜集有关教学素材的基础上,采用以下的素材和流程进行教学:第一:呈现有关水污染的图片,让学生感知环境污染的问题及其危害。然后呈现有关环保部门将实验室废水纳入环境监管的新闻背景,让学生感知实验室废水也必须进行处理后方排放,从而体验到保护环境必须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第二:通过呈现学生进行酸碱检验(用酚酞)的实验情景,让学生明确酸碱与指示剂作用的性质以及中和反应等相关问题,同时明确酸碱废水的危害等。进一步巩固酸碱的'性质和酸性、碱性废水的处理方法。第四:根据酸碱之间的相关性质,突出中和反应原理。为使学生明确中和反应的原理和有关应用,设计了与此内容相关的问题,促使学生体验中和反应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第五:基于上述设计,在学生明确酸碱性质的基础上,设计一个关于食盐和纯碱的鉴别问题,突出酸碱性质在盐鉴别中的应用(有关教学设计见附件)。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本人和同行们一致认为,本节教学基本达到预期的目的,很好的实现教学设计的要求。大家认为,本节教学及其设计较好的符合复习教学要求和新课标课堂教学要求。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的“新”上:一、内容处理“新”:本课教学不是仅为复习酸碱的性质而复习,不再简单的列举酸、碱的几条性质,而是将有关的知识置于具体的问题情景之中,将“裸露”的化学主干知识进行包装,将知识置于具体的问题情景之中。二、教学模式“新”:本课教学打破过去复习惯用的方式——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逐一回顾酸、碱的主要性质,而是呈现问题,在问题中隐含相关知识;同时教学注重“敛、散”结合——设置开放性问题,让学生充分的思考与讨论,再讨论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相关的性质;并将有关的性质迁移到新的问题情景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学习方式“新”:知识的复习归纳,不是通过逐一回顾而得到的,而是让学生通过问题的解决,体验、归纳、总结相关的化学知识(酸碱的性质)。这种教学很好的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注重学生的体验、思考、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题作用和教师的组织、引导作用。由于本人第一次实践新课程、首次接触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中考复习教学,尽管在教学设计和实施上作了努力的尝试,并取得一定的成效。但认真反思自己的教学,本人认为至少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不足:一是教学关注“预设”还是“生成”的问题。由于教学课时紧、内容丰富,因此教学过程中,更多的关注教学任务的执行与完成,即关注“预设”的目标。而对于课堂中“生成”性的目标、内容,则挖掘不够。这是本节教学的最大不足。二是如何有效处理学生活动与提高教学效益的问题。本节教学设计和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虽然已经注意到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问题。但是,由于教学理念还没有完全转化,还未能完全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因此在学生活动的设计上,过于关注活动的频度,而没有充分关注学生活动的效度问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