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健身知识常见运动损伤的防护与救护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物质水平的提高,健康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体育锻炼的队伍中。体育锻炼虽然可以增进健康,防治疾病,延年益寿,但也常有运动性损伤、运动性疾病、甚至运动猝死的发生。在竞技体育中,运动损伤会使运动员无法参加训练或比赛;在大众健身体育中,运动损伤可能带来负面的社会心理影响,妨碍体育运动的正常开展。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体育锻炼本身是一把双刃剑,运用得好,人们受益匪浅;运用不当,深受其害。这就需要进行科学合理的锻炼,了解可能导致运动损伤的常见因素,掌握常见运动损伤的防护与救护。常见运动损伤的防护第一章【内容提要】本章系统论述运动损伤的概念与分类;运动损伤的发病规律(含运动损伤的潜在因素与致伤条件);运动损伤的直接原因;运动损伤的预肪以及运动损伤的调查、统计方法等内容。第一节运动损伤的概念与分类一、运动损伤的概念人体在体育运动过程中所发生的损伤,即称之为运动损伤。运动损伤不同于一般的工农业生产或日常生活中的损伤,它多与体育运动项目及技、战术动作特点密切相关,为此,常有些运动损伤便以其运动项目冠名,如“网球肘”、“足球踝”、“跳跃膝”等损伤。运动损伤也常与运动训练水平、运动环境与条件等因素有关。研究、总结运动.损伤发生的原因、规律、治疗效果、康复时间等问题,不仅可以有效地防治运动损伤,也为改善运动条件,改进教学和训练方法,提高运动成绩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指导。运动损伤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是严重的,它不仅影响个人的身体健康、学习和工作,同时不能参加正常的训练和比赛,妨碍运动成绩的提高,缩短运动寿命。重者还可以使人致残,甚至死亡,对开展体育运动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和心理影响。因此,对运动损伤来讲,防重于治。只要我们思想上防伤观念常备不懈,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做好预防工作,就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或避免运动损伤的发生。在日常教学、训练中,对运动损伤应采取科学、实事求是的态度,即战略上藐视,不能因噎废食而不敢训练;战术上重视,在教学训练、竞赛中,各项防伤措施具体到位,总体来说,对待运动损伤所采取的基本态度应当是:预防为主,抓早抓小(抓损伤的早期症状,抓思想麻痹的倾向、苗头),“积极治疗,练治结合,总结经验”。二、运动损伤的分类(-)按受伤组织结构分类皮肤损伤,肌肉、肌腱损伤,关节软骨损伤,骨及骨髓损伤,滑囊损伤,神经损伤,血管损伤,内脏器官损伤等。(二)按伤后皮肤、粘膜是否完整分类1、开放性损伤伤后皮肤或粘膜的完整性遭到破坏,受伤组织有裂口与体表相通。如擦伤、刺伤、切伤、撕裂伤及开放性骨折等。2、闭合性损伤伤后皮肤或粘膜仍保持完整,受伤组织无裂口与体表相通。例如,挫伤、关节韧带扭伤、肌肉拉伤、闭合性骨折等。(三)按损伤后运动能力的丧失程度分类1、轻度伤受伤后仍能按训练计划进行训练;2、中度伤受伤后不能按训练计划进行训练,需停止患部练习或减少患部活动;3、重度伤受伤后完全不能训练。这种分类方法较适用于运动队或体育院校。因很多损伤并不妨碍日常生活,平时无症状或不明显,但运动时症状加重,严重影响训练成绩提高。例如,早期骸骨劳损,若按此种方法进行分类,应列为中度伤,训练时应减少运动。此分类方法利于正确估计损伤程度和指导训练,且与教练员、教师有共同语言,便于合作,有利于提出合理的预防与训练安排措施。(四)按损伤的病程分类1、急性损伤直接或间接外力一次作用而致伤者,伤后症状迅速出现,病程一般较短。2、慢性损伤按病因又可分为两类,其一,陈旧伤。急性损伤后因处理不当而致反复发作者;其二,劳损伤。由于局部运动负荷量安排不当,长期负担过重超出了组织所能承受的能力,局部过劳致伤。症状出现缓慢,病程迁延较长。(五)按运动技术与训练的关系分类1、运动技术伤与运动项目、技术动作密切相关的损伤。例如,网球肘、投掷肘、跳跃膝等,多为局部组织过劳伤。此类损伤也有少数急性伤,例如,肱骨投掷骨折、体操、技巧运动中的跟腱断裂等。2、非运动技术伤多为运动中意外伤,如挫伤、骨折、擦伤、韧带扭伤等。第二节运动损伤的发病规律运动技术伤的发病多因运动项目的不同而不同,有其自身的发病规律,即各项运动有其不同的损伤好发部位及其专项多发伤病。例如,体操运动员的跟腱断裂、羽毛球运动员的椎板疲劳骨折(峡不连)、篮球运动员的膝关节伤等。究其规律多是由运动项目与人体两方面所存在的潜在因素共同决定的。其一,运动项目及其技战术动作对人体的特殊要求;其二,人体自身某些部位在运动中所表现出的解剖生理弱点。这两方面潜在因素在运动中是客观潜伏存在的,并不一定直接导致运动损伤的发生,但是在两个致伤条件其中之一存在的前提下,就会发生作用而导致损伤的发生。两个致伤条件是①技术动作错误、不合理、不正确,违反人体解剖学和生物力学规律,从而导致运动损伤发生,此时多为急性损伤;②人体某部位局部运动负荷长期过重,超出该组织所能承受的最大程度,而逐渐发生退行性病理改变,导致慢性损伤。篮球运动训练,运动员多在膝关节半蹲位下滑步进攻、防守、踏跳、上篮、落地、缓冲;排球训练多在半蹲位发力起跳拦网或扣杀。这些动作都要求膝关节处于半屈曲位(30)状况下,进行屈伸、扭转活动。这是因为当膝关节处于此位置时利于其快速变向、伸膝、发力,以适应篮、排球运动项目对人体的特殊要求,而此时的膝关节恰恰处于它自身的解剖生理弱点的位置。膝关节上下两端杠杆较长,周围少有肌肉保护,半屈膝时侧副韧带及关节内的十字韧带全处于松弛状态,膝关节周围失去了支撑保护。在对抗撞击情况下,膝关节很易失去平衡而出现过度的内外翻转,一旦翻转超出了人体解剖学和生物力学所能容许的程度时,就会发生膝关节韧带或半月板的急性损伤。半蹲时膝关节的稳定主要靠股四头肌及骸骨来维持,膝关节完成旋转、屈伸、发力时,骸骨关节软骨面将承受很大的摩擦、挤压、撞击以及不合梢的捻错等力的共同作用。止匕外,膝关节在蹬伸发力、启动、跳跃时,骸骨前面的骸骨张腱等伸膝装置也都会受到强大的牵拉张力,久之,这些力的积累,超出了骸骨及眼前伸膝装置所能承受的范围后,就势必会使骸骨逐渐出现慢性损伤一一骸骨劳损。吊环、单杠、高低杠运动员的大幅度的转肩活动,使肩关节承受极大的牵扯力,由于肩关节的关节窝肩胛盂小而浅,肱骨头大而圆,,加之肩关节囊较为松弛,其周3:1二者之间的容积、体积比例约为围韧带又较为薄弱,这些因素均构成了肩关节灵活度大、牢固性差的解剖生理弱点。因此,运动员在错误的技术动作情况下,极易造成肩关节的急性损伤。维持肩关节稳定的辅助装置是肩袖,由于长期大幅度的转肩活动,会使肩袖的肌腱组织局部承受很大的挤压、摩擦负荷,久之,会使其出现退行性病理改变,发生慢性损伤。同样道理,举重运动员的抓举(肩突然上举并外展)、排球运动员的挥臂扣球等动作过多的集中练习,也都会引起肩袖的损伤。认识了运动损伤的发病规律,自觉地在教学、训练中,有意识地引导两个潜在因素向有利的方面转化,以期达到积极预防运动技术损伤发生的目的。因此,提出四项克服运动损伤潜在因素的措施:其一,应加强易伤部位的准备活动;其二,平日应加强易伤部位的肌肉力量练习。例如,为预防膝部损伤、骸骨劳损,就应加强股四头肌的力量练习,为预防肩袖损伤就应加强肩部周围肌肉力量、关节灵活性和柔韧性的练习;其三,不断地改进技术动作,使之更加完善、合理,这样既有利于提高运动成绩,又可预防运动损伤的发生。例如,教授投掷动作时,要向学生强调肘一定0,这样可以避免肩袖的挤压伤;肩关节外展角度应大于120要高于肩,其四,在进行专项运动技术训练时,应注意合理地安排好局部运动,坚决克服、避免“单打一”的练习形式,如铁饼运动员易患骸骨软骨病,训练中就应避免过多、集中地练习膝半蹲发力的专项与辅助练习。综上所述,了解运动损伤的发病规律,认识人体的解剖生理特点以及运动技战术的特点,对于积极预防运动损伤是非常重要的。第三节运动损伤的直接原因造成运动损伤的两个潜在因素是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是对立的统一也是客观存在的。它们的存在仅能说明运动中具有发生损伤的可能,并不一定直接导致损伤的发生,以下介绍促使运动损伤发生的直接原因。一、思想因素体育教师、教练员和体育锻炼参加者对预防运动损伤的意义认识不足,思想上无防伤观念,存在一些错误片面的认识,如“运动损伤难免”、“运动损伤不过是些小伤小病,关系不大”,甚至将预防运动损伤的科学态度与勇敢、顽强、拼搏的体育精神对立起来。因此,在教学、训练中不能积极地采取各种预防措施,发生损伤后也不认真进行分析研究、总结经验。少数男性青少年生活经验不多,思想麻痹,缺少防伤观念,运动中好胜心强,好奇心大,心血来潮,忘乎所以,常盲目、冒失地从事力所不及的运动动作,导致运动损伤;一些女学生在体育运动中,胆小、害羞、畏难,做动作时恐惧、犹豫、紧张,也会造成动作失败而受伤。一些运动员个人心理素质不稳定,在临场比赛、“脱保”等情况下,精神过于紧张以致“失手”而受伤;少数运动员在比赛中,心存侥幸心理,为取得好成绩,临时选做自己平日无把握的高难动作,导致动作失败、受伤;个别运动员体育道德作风不好,比赛对抗中做一些“小动作”有意伤害对方队员。以上思想状态,常是造成运动损伤的重要原因。二、运动训练水平不够大量体育实践证明,运动员运动训练水平不够是引起运动损伤的一个很重要的直接原因。运动训练一般包括身体素质训练、专项技术训练、战略战术训练、心理素质及意志品质培养、自我保护能力训练。例如,短跑运动员如果腰部及下肢肌肉力量不足,在疾跑练习中就很易发生肌肉拉伤。又如,体操运动员很易发生肩、踝部损伤,这主要是由于这些部位的肌肉力量不足所致。专项技术水平不高也很易导致运动损伤;初学技术动作,动作要领掌握不好,动作错误就会引起运动损伤;初学篮球、排球运动的人常见手指间关节、掌指关节韧带扭伤就是这一原因。战略战术水平培养不够而致伤较少,因为它是通过个人技术来体现出来的,易被忽视,如长跑运动中由于体力分配不当,而引起的过度紧张与损伤;短道速滑、摩托车运动中“超越”时机、地点选择不当而致伤等。良好的个人心理素质、坚毅果敢的意志思想品质常是获胜的保证,而这方面的欠缺又常是运动损伤发生的原因,如有的体操运动员临场紧张、失常,“脱保”时紧张失手而摔伤等。缺乏自我保护能力而致伤也常可见到,如体操运动员失手摔下等。综上所述,任何一种训练,从生理学角度讲,都是一种条件反射联系的建立过程,要积极预防损伤,就要平日做好身体的全面训练。三、运动量安排不合理运动实践证明,运动量安排不合理,不但不能提高运动成绩,反而会引发运动损伤。(-)局部运动负荷安排不合理长期局部负荷过大(例如“单打一”的训练),以致超出了人体组织所能承受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训练,人体组织结构或因过度摩擦、挤压,或因过度牵扯、拉张,引起微细损伤积累,导致慢性损伤。例如,肌肉劳损、骸骨劳损、疲劳性骨膜炎等。(二)连续的大运动负荷训练一段时期连续做大运动负荷的训练缺乏节奏,引起疲劳的积累,表现为过度疲劳。致使运动员身体机能下降,运动能力降低,动作不灵活,协调能力差,全身乏力,厌练。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发生运动损伤。(三)一次运动量过大持续长时间剧烈运动,运动员消耗过大,血糖降低,出现急性重度疲劳。此时,可以引起大脑皮层抑制过程破坏,运动员的运动能力、精确度、共济能力均显著下降,警觉性、注意力减退,防御反应迟钝,这些都是引起运动损伤的条件。往往会发生严重的急性运动损伤。四、违反体育卫生原则其一,常见到的是没有做准备活动或准备活动不充分等问题。准备活动的生理作用在于克服人体生物惰性,使人体迅速进入良好的运动状态。在剧烈运动前做好准备活动的目的是使肌肉及内脏器官积极动员起来提高关节囊及韧带的功能;调动神经系统处于良好的兴奋状态。以保证运动取得良好效果,有效地防止运动损伤。倘若在剧烈运动前没有做准备活动或准备活动存在以下问题:准备活动虽然做了,准准备活动的内容与后面正式活动部分的内容衔接不好;但不充分;备活动与正式活动之间,间隔时间过长,以至于准备活动的生理效应已经消退;或准备活动量过大,使人体在未进入正式活动以前已感到疲劳,以上这些问题都可能导致运动损伤的发生。其二,带伤参加训练或比赛。新伤未愈过早参加训练或比赛。首先容易引起受伤部位再度损伤,这是因为“正常”的运动量对受伤部位来讲,显得负担过重;其次,新伤未愈的运动者,运动中常会无意识地把负担转移到健侧肢体上来,致使健侧肢体受伤。再者,运动者有时会自觉或不自觉地避免使用伤侧肢体,以致在完成技术动作过程中,动作变形,即改变了原有的技术动作定型,出现不合理的动作而致损伤。其三,长期的寒冷潮湿刺激也常是造成运动损伤的一个原因。运动员长时间穿着汗湿的运动服,不及时更换,甚至在阴湿冰冷的水泥地上坐卧;足球运动员在雨中踢球;或炎热天气运动后,只图一时痛快,不将汗擦干即用冷水冲洗等。这种寒冷潮湿的刺激,不仅降低肌肉的工作能力,还常可引起运动员的风湿性关节痛、风湿性肌肉痛、风湿性神经痛等病症。五、教学、训练和比赛活动组织安排不当这方面问题包括是否遵守教学、训练和比赛的原则问题,也包括组织方法上的问题。如在组织教学、训练过程中,不遵循个别对待原则,没有认识到不同年龄、性别的学生其解剖、生理、心理特点不同,即使年龄、性别相同,个体之间在身体发育、健康状况及身体素质、训练中一律对而在教学、运动能力及技术水平之间也存在很大差异,待、要求;在运动安排上,没有遵循运动负荷从小到大,技术动作学习上从简单到复杂逐步提高的循序渐进原则。在教学或训练中,尤其在进行器械练习时,因教师负责的学生过多,而缺乏必要的保护;男教师对高年级女学生保护不便;对素质和技术差的学生未及时给予得力的保护等。止匕外,运动场地窄小,人多拥挤,增加了互相碰撞的机会,这在一般学校的课外活动中更为突出;没有或不遵守运动场地分区,任意穿越投掷场地,或在非投掷区进行投掷练习;滑冰时不按规定方向滑行;运动设备、器材破旧、过于简陋不合乎体育卫生要求;教师教学中缺乏耐心的讲解和正确的示范;比赛项目的安排不当,比赛线路选择欠妥,比赛时间的临时变更等,都是造成损伤的重要原因。六、场地设备、气象条件不良场地不平并有碎石、杂物;跑道太硬、过滑,沙坑沙量过少、过硬,或含有碎石杂物等,坑的边缘暴露过高,踏板突出或凹陷于地面、破旧,垫子之间存有较大缝隙或安放不平整;器械表面粗糙不平、裂缝、生锈或年久失修,器械安装固定不牢或安放不当;器材大小、质量与运动者年龄、性别不相适应等,都是引起运动损伤的常见原因。止匕外,缺乏必要的护具,运动服装不合适、运动鞋过大、过小或穿硬底鞋运动也都易引起损伤。气候高温潮湿易使人产生疲劳、中暑;大量排汗,影响体内水盐代谢易发生肌肉痉挛,也会造成运动负荷过大的假象;低温潮湿,很易引起冻疮,也可因肌肉僵硬,弹性、耐力降低,动作协调性差而发.生损伤。长期在这种恶劣天气下活动,还会引起肌肉、关节等风湿样疼痛。室外运动遇黎明、黄昏(尤其是大雾天气)时,或室内运动光线不足时,都会影响人的视力,致使神经反应迟钝,注意力及防御反射降低,以上这些因素都是造成运动损伤的原因。第四节运动损伤的预防一、预防运动损伤的意义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是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水平、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如果在体育锻炼中,忽视运动损伤的预防工作,没有积极采取各种有效的预防措施,就可能发生各种伤害事故。因此,积极预防运动损伤对全民健身活动、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都有重要的意义。二、运动损伤的预防原则(-)加强思想教育平时要注意加强防伤观念的教育,在教学、训练和比赛中,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加强对学生、运动员进行组织性、纪律性教育,培养他们良好的体育道德风尚。(二)合理安排运动负荷运动负荷安排不足,不能达到促进人体运动能力提高的目的;运动负荷安排过大,超出了人体所能承受的负荷,不仅使运动系统的局部负荷过重,还会导致中枢神经系统疲劳,致使全身机能下降,协调能力降低,注意力、警觉反应都减弱,从而容易发生损伤。运动系统的许多劳损,大多由于长期局部负荷过大所致。为了减少这些损伤,教师、教练员应严格遵守运动训练原则,根据年龄、性别、健康状况、训练水平和各项运动损伤的特点,个别对待,循序渐进,合理安排运动负荷。少年运动员和女运动员的运动负荷更应注意合理安排。少年儿童不宜过早地进行专项训练,不宜参加过多的比赛和过早地追求出成绩。合理地安排运动负荷,对预防运动损伤,提高运动成绩有着重要意义。(三)认真做好准备活动在教学、训练和比赛前,应充分做好准备活动。准备活动的目的是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特别是克服植物神经的惰性。通过全身各关节、肌肉的活动加速血液循环,使肌肉组织得到充分的血液供应,以利增强肌肉的力量和弹性,并恢复技术动作的条件反射联系,为正式活动做好充分的准备。做好准备活动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要求:准备活动的内容与负荷应依据正式活动的内容、个人身体机能状况、当时的气象三方面因素而定。一般的准备活动要做得充分,专项准备活动一定要有针对性,与后面的正式活动要有有机的联系。易伤部位的准备活动要加强、加大活动的比重。有伤部位的准备活动,做时要谨慎,不可操之过急,动作要和缓,幅度、力度、速度要循序渐进。在训练专项时,应补充做准备活动。在运动中,间歇时间较长时,也应在运动前再次做好准备活动。建议准备活动结束与正式活动的间隔时间,以1〜4min为宜。至于准备活动的时间与负荷,一般以身体感到发热,微微出汗为好。在准备活动中进行适当的肌肉力量练习(针对易伤的肌肉),对于提高肌肉温度,改善肌肉功能很有益处。止匕外,在准备活动中加入一些肌肉伸展性的练习,对预防肌肉拉伤有积极效果。(四)合理安排教学、训练和比赛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备课,应对教学、训练中的重点、难点以及容易发生损伤的动作做到心中有数,事先要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对学生做好预防损伤的教育。注意学生全面身体训练,少年儿童的身体结构和机能都尚未定型,通过全面身体训练,可以促进其身体的生长发育,并有利于身体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加强基本技术的教学训练,教师在教学中要对新技术动作进行认真讲解、正确示范,使每个学生对技术动作都有一完整概念,便于他们学习掌握。教学、训练中要遵循循序渐进和个别对待的原则。学习技术动作应从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自分解动作到整体动作。一次课中,难度高、费力大的动作教学应安排在课的前面或中间进行。在教学训练中,应注意结合学生的年龄、性别、健康状况、训练水平等特点,个别对待。(五)加强易伤部位的练习加强对易伤部位和相对薄弱部位的练习,提高其机能,是预防运.动损伤的积极措施。例如,为了预防膝部损伤,就要注意加强股四头肌力量练习,用以稳定膝关节。为了预防腰部损伤,除应加强腰背部肌肉的练习外,同时,还应加强腹肌的练习,因为腰部肌肉受伤,从某种意义上讲与其拮抗的腹肌有关,腹肌力量不足,易使脊柱过度后伸而致腰部受伤。为预防大腿后侧肌群拉伤,在发展其肌肉力量的同时,还应注意发展股后肌群的伸展性。(六)加强医务监督工作对学生或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均应定期进行体格检查。参加重大比赛的前后,要进行身体补充检查或复查,以观察体育锻炼、比赛前后的身体机能变化。对体检不合格者,则不允许参加比赛,伤病初愈的人参加体育或训练时,应取得医生的同意。其一,要做好自我监督。1、一般观察每天记录晨脉、自我感觉。每周测一次体重。如晨脉逐日增加,自我感觉不良,运动成绩下降,机能试验时脉搏恢复时间延长,说明身体机能不良,应及时到医院查明原因。女学生、女运动员要遵守月经期的体育卫生要求,做好监护工作。2、特殊观察根据不同项目特点和运动创伤的发生规律,要特别注意观察运动系统的局部反应,如局部有无肿胀、发热,肌肉有无酸、痛,关节有无肿痛等。如有不良反应应及时请医生诊治,此时不宜加大运动负荷,更不宜练习高难度动作。其二,要经常认真地对运动场地、器械、设备以及个人运动服装、鞋、袜,防护用具进行安全检查。其三,做好保护与自我保护。尤其是在体操项目中,儿童少年由于肌肉力量不足,判断与控制身体能力较差,很易发生技术动作上的错误而失手跌下。因此,在进行器械练习时都应予以保护,尤其在学习新技术动作时更应注意保护。教师应将正确的保护与自我保护方法传授给学生。例如,摔倒时,要立即低头、团身、屈肘,以肩背着地,就势滚翻,不可直臂撑地;从高处跳下时,应双膝并并拢,以前脚掌着地,以增加人体的缓冲作用。三、运动损伤的调查统计方法造成运动损伤的原因很多,只有通过调查、统计和分析,才能了解运动损伤的发生原因及发病规律,调查、统计运动损伤的基本方法就是填写运动损伤登记卡(表11—1)。运动损伤登记卡可由受伤者本人或由卫生保健人员、教师、队医来进行填写。具体登记方法是每张卡片只填写一个伤。例如,某人在运动中同时一次发生了皮肤擦伤又发生了骨折,则这两种伤都要分别填写在两张登记卡上。卡上的每一栏目内容,均应认真填写清楚。若损伤部位、性质,原因不只一项时,要分清主次,逐项填写准确,以保证统计的可靠性。填好的登记卡应集中妥善保存,教师或卫生保健人员应定期进行统计、分析。统计、分析时,应按照登记卡上的各项内容逐项统计,分析时应注意各项之间的彼此关系。登记卡上没有的内容可填写在备注栏内。对严重损伤,除填写登记卡之外,还应把受伤的具体情况、诊断等事宜,另写出详细伤病报告。复习思考题1、运动损伤的概念是什么?2、如何认识运动损伤潜在原因及其致伤条件在运动损伤发生规律中的作用?3、试述运动损伤的预防原则。常见运动损伤的急救第二章【内容提要】本章主要介绍运动损伤的急救包扎、止血、骨折和关节脱位的临时固定、搬运伤员、人工呼吸与胸外心脏挤压等急救方法,以及抗休克的急救措施。概述一、意义对意外或突发的伤病事故,进行紧急的初步的临时性的处理,用以保护伤病员的生命安全,避免再度伤害,减轻伤病员的痛苦,预防并发症,为转运和进一步治疗创造条件。急救是否及时,正确,直接影响生命安全和今后的治疗效果。二、原则(一)抢救生命第一:1、首先抗休克。2、注意保暖或防暑;3、止血。(二)动作要快:快抢救,快转运,争分夺秒,迅速敏捷,采取措施.(三)注意事项:1、态度和蔼亲切,忌粗暴;2、要保持镇静,有条不紊。忌惊慌失措,故此失彼;3、技术熟练、迅速;4、了解病情,进行有效地抢救。后伴随去医院,向医生介绍病员情况及抢救经过第一节出血的急救健康成人全身血液总量在4000〜5000ml左右,平均血液分配量为75ml/kg。若急性大量出血达全身血液总量20%左右,人即可出现乏力、头晕、口渴、面色苍白、心跳加快等全身贫血症状。若出血量达全身血量的30%,即可出现休克,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对有出血的伤员,尤其是大动脉出血,必须立刻急救,早期给予止血。一、出血的分类血液从损伤的血管外流称为出血。按出血的部位不同,可分为外出血和内出血两类。外出血指血液从皮肤创口处向体外流出,是运动损伤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内出血指血液从损伤的血管内流出后向皮下组织、肌肉、体腔(包括颅腔、胸腔、腹腔和关节腔)及胃肠和呼吸器官内注入。内出血较外出血性质严重,因其初期不易被察觉而容易被忽视。按受伤血管不同,又可分为动脉出血、静脉出血和毛细血管出血三类,但一般所见的出血多为混合型出血。(-)动脉出血血色鲜红,血液自伤口的近端呈喷射状流出,出血速度快,出血量多,危险性大,常因失血过多而出现急性贫血,以至血压下降,呼吸、心跳中枢的麻痹,从而引起心跳、呼吸停止。(二)静脉出血血色暗红,血液自伤口的远心端缓慢地向外流出,危险性小于动脉出血。(三)毛细血管出血血色介于动脉血和静脉血之间,血液在创面上呈点状渗出并逐渐融合成片,最后渗满整个伤口,常常能自行凝固,一般没有危险性。二、止血的方法成人体内总血量约为本人体重的1/10,若骤然出血达总量的1/3时,就有生命危险,所以及时止血非常重要,下面介绍几种外出血常用的止血方法。(一)冷敷法冷敷可使血管收缩、减少局部充血,降低组织温度,抑制神经的感觉,因而有止血、止痛、防肿的作用,常用于急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冷敷一般用冷水或冰袋敷于损伤局部,常与加压包扎和抬高伤肢同时应用。(二)抬高伤肢法抬高受伤肢体使肢体高于心脏15〜200角左右,使出血部位压力降低,此法适用于四肢小静脉或毛细血管出血的止血。常在绷带加压包扎后使用,在其他情况下仅为一种辅助方法。(三)加压包扎法有创口的可先用消毒的敷料盖好,之后以绷带加压包扎,此法适用于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出血止血。(四)加垫屈肢止血法前臂、手和小腿、足出血时,如果没有骨折和关节损伤,可将棉垫或绷带卷放在肘或膝关节窝上,屈曲小腿或前臂,再用绷带作“8”字形缠好(图12—1)。(五)手指直接指压止血法用指腹直接压迫出血动脉近心端。为了避免感染,宜用消毒敷料、清洁的手帕或清洁纸片盖在伤口处,再进行指压止血。(六)间接指压法用手指把身体浅部的动脉压在相应的骨面上,阻断血液的来源,可暂时止住该动脉供血部位的出血,此法适用于动脉出血。1、头部出血头部前额、颗部出血,要压迫颗浅动脉。其压迫点在耳屏前方,用手指摸到搏动后,将该动脉压在颗骨上(图12—2)。2、面部出血应压迫面动脉,其压迫点在下颌角前面约1.5cm处,用手摸到搏.—12动后将该血管压迫在下颔骨上(图。)3、上肢出血3肩部和上臂出血可压迫锁骨下动脉。压在锁骨上窝,胸锁乳突肌外缘,用手前臂出血可压迫肱)。-指将该动脉向后内正对第一肋骨压迫(图L24。手指出血可压)5动脉。使患肢外展,用拇指压迫上臂内侧(图12-迫指动脉。压迫点在第一指节近端两侧,用拇食指两指相对夹压(图。)一612、下肢出血4大腿、小腿部出血,可压迫股动脉。压迫点在腹股沟皱纹中点动,足部出血可)-脉搏动处,用手掌或拳向下方的股骨面压迫(图127用两手的拇指分别按压于内踝与跟骨之间压迫胫前动脉和胫后动脉。.和足背皱纹中点(图12—8)。间接指压法只能临时止血.第二节急救包扎的方法一般的创伤可以局部治疗为主,应用夹板、牵引、绷带包扎、固定体位等方法限制伤处活动,以减轻疼痛,避免继发出血或加重损伤。制动肢体抬高15°〜30°,以利于静脉血及淋巴回流,减轻肿胀。包扎一般用绷带和三角巾。包扎时病员体位要舒适,不能过紧或过松,松紧适度才既不会影响血液循环,又不失去包扎的作用。卷绷带包扎一般从伤处的远心端到近心端,尽可能使四肢肢端外露,以便观察末梢血液循环的情况,包扎结束时,绷带末端用粘膏固定。一、绷带包扎法(-)环形包扎法适用于头额部、手腕和小腿下部粗细均匀部位。包扎时把绷带头斜放,用手压住,将绷带卷绕肢体包扎一圈后,再将带头的一个小角反折过来,然后继续绕圈包扎,后一圈压前一圈,约包扎3〜4圈即可(图12—9)。(二)螺旋形包扎法用于包扎肢体粗细差不多的部位,如上臂、大腿下段和手指等处。包扎时以环形包扎法开始,然后将绷带向上斜形缠绕,后一圈压住前一圈的1/2〜1/3(图12—10)。(三)转折形包扎法用于包扎前臂、大腿和小腿粗细相差较大的部位。包扎时从环形包扎法开始,然后用一个拇指压住绷带,将其上缘反折,压住前一圈的1/2至1/3,每圈的转折线应互相平行(图12-11)(四)"8”字形包扎法多用于包扎肘、膝、踝等关节处,包扎方法有两种:1、从关节开始,先做环形包扎法,后将绷带斜形缠绕,一圈绕关节的上方,一圈绕下方,两圈在关节凹面交叉,反复进行,逐渐远离关节,每圈压住前一圈的1/2〜1/3(图12—12之12)。2、从关节下方开始,先做环形包扎法,后由下而上,由上而下地来回做“8”字形缠绕,逐渐靠拢关节,最后作环形包扎法结束。(12—12之3)。二、三角巾包扎法应用三角巾进行包扎,使用方便,适用于全身各部位的包扎。用1m见方的白布对角剪开即成两条大三角巾,小三角巾是大三角的一半。(-)手部包扎法三角巾平铺,手指对向顶角,将手平放在三角巾的中央,底边横放于腕部。先将三角巾顶角向上反折,再将三角巾两底角向手腕背部交叉围绕一圈,在腕背打结。.(二)头部包扎法三角巾底边置于前额,顶角在后,将底边从前额绕至头后,压住可在枕后交叉后再绕至前额打结。最后把顶角并打结。若底边较长,头角拉紧并向上翻转固定。(三)足部包扎法与手部包扎法基本相同。(四)大悬臂带大悬臂带用于除锁骨和肱骨骨折以将大三角巾项角放在伤肢后,。放在三角巾中央,下底角上折,一底角放在健侧肩上,肘关节屈曲90包住前臂并在颈后与上方底角打结。最后把肘后的顶角折在前面,用别针固定(图12—13)。(五)小悬臂带小悬臂带用于锁骨和肱骨骨折。将大三角巾叠成四横指宽的宽带,中央放在伤侧前臂的下1/3处,两端在颈后打结(图12—14)。第三节骨折的急救骨折急救的目的,在于用简单而有效的方法抢救生命,保护患肢,使伤者能安全而迅速地运送至医院。一、骨折的原因引起外伤性骨折的暴力,按其作用的性质和方式可分为直接、传达、牵拉和积累性暴力4种。(-)直接暴力骨折发生于暴力直接作用的部位,如跌倒时膝盖直接撞击于地面引起骸骨骨折。(二)传达暴力在接触暴力较远的部位发生骨折,如跌倒时用手撑地,由跌倒时.的冲力所引起的地面反作用力沿上肢向上传导,可引起舟骨或模骨远端、尺骨与模骨干、肱骨骨折等。这是最常见的骨折机制。(三)牵拉暴力肌肉猛烈收缩或韧带突然紧张而引起附着部的撕脱骨折,如股四头肌猛烈收缩引起骸骨或粗隆的撕脱骨折。(四)积累性暴力多次或长期积累性暴力作用引起骨折,亦称疲劳性骨折,如反复跑跳或长途行军引起第二跖骨骨折等。二、骨折的症状与体征(-)疼痛发生骨折当时,疼痛较轻,随后疼痛较重,活动时受伤肢体则更疼,持续剧痛可引发休克。(二)肿胀和皮下瘀血骨折时骨及周围软组织的血管破裂,发生局部出血和肿胀。若软组织较薄,骨折的部位表浅,血肿渗人皮下,形成青紫的皮下瘀斑,亦可因血液沿肌间隙向下流注,在远离骨折处出现瘀斑。(三)功能障碍因疼痛、肌肉痉挛、骨杠杆作用破坏和周围软组织损伤等,肢体不能站立、行走或活动。(四)畸形完全骨折时,常因暴力作用和肌肉痉挛,使骨折断端移位,出现伤肢缩短、侧突成角或旋转畸形。(五)异常活动或骨摩擦音四肢长骨完全骨折时,骨折处出现类似关节的异常活动,移动肢体时因断端互相摩擦而出现摩擦音,这是完全骨折的特有征象。检查时应小心谨慎,以免加重损伤和造成病员的痛苦。(六)压痛和震痛骨折处有敏锐的压痛,有时轻叩击远离骨折的部位,在骨折处出现疼痛。(七)x线拍片骨折裂痕、断裂或粉碎,x线拍片是最具有权威性的确诊方法。三、骨折的急救原则骨折是一种严重的运动损伤,急救时必须贯彻如下原则:(-)防治休克严重骨折、多发性骨折或同时合并其他损伤,伤员均易发生休克。急救时注意预防休克,若有休克必须先抗休克,再处理骨折。(二)就地固定骨折后及时固定可避免断端移动,防止加重损伤;固定后伤肢较为稳定与安静,可减少疼痛,便于伤员转运。因此未经固定,不可随意移动伤员,尤其是大腿、小腿和脊柱骨折的伤员。(三)先止血再包扎伤口伤员有伤口出血时,应先止血,清洗创面再包扎伤口并固定。四、骨折急救的注意事项夹板的长短、宽窄要适宜,使骨折处上下两个关节都固定。若无.夹板时,可用树枝、竹片等代用品。夹板要用绷带或软布包垫,夹板的两端,骨突部和空隙处要用棉花或软布填妥,防止引起压迫性损伤。肢体明显畸形而影响固定时,可将伤肢沿纵轴稍加牵引后再固定。缚扎夹板的绷带或宽布条应缚在骨折处的上下段。固定要牢靠,松紧度适中,过松则失去固定作用,过紧会压迫神经血管。因此,肢体骨折固定时应露出指(趾)端,若发现指(趾)端苍白、发麻、发凉、疼痛或青紫色时,应立即松解夹板,重新固定;上肢骨折固定后,用悬臂带把患臂挂于胸前,下肢骨折固定后,可把患腿与健腿捆缚在一起。经固定后尽快将伤员送到医院,争取及早整复治疗。五、骨折急救固定法介绍几种常见骨折的固定法。(-)锁骨骨折先取3条三角巾并折叠成宽带,在双肩腋下填上软布团或棉花团,然后用2条宽带分别绕过伤员两肩在背后打结,形成两个肩环,再用第三条宽带在背后穿过两个肩环,拉紧打结,最后将两前臂缚扎固定或将伤侧肢体挂在胸前(图12—15)。(二)肱骨干骨折用2块长短、宽窄适宜的有垫夹板,分别放在伤臂的内、外侧,屈肘90°角,用3〜4条宽带将骨折处上下部缚好,再用小悬臂带把前臂挂在胸前,最后用宽带或三角巾将伤臂固定于体侧(图12—16)。(三)前臂骨折屈前臂处于中立位,块有垫夹板分别放在前臂的掌侧和背侧,2用.肘90。,用3〜4条宽带缚扎夹板,再用大悬臂带把前臂挂在胸前(图12—17)。(四)手腕部骨折用一块有垫夹板放在前臂和手的掌侧,手握绷带卷,再用绷带缠绕固定,然后用大悬臂带把患臂挂于胸前(图12—18)。(五)股骨骨折用两块长夹板放在伤肢的内、外侧,内侧夹板上包大腿根部,下至足跟;外侧夹板上至腋下,下达足跟。然后用5〜8条宽带固定夹板,在外侧打结(图12—19)。(六)小腿骨折用两块有垫夹板放在小腿的内外侧,2块夹板上至大腿中部,下至足部,用4〜5条宽带分别在膝上、膝下及踝部缚扎固定(图12—20)。(七)踝足部骨折取一块直角夹板置于小腿后侧,用棉花或软布在踝部和小腿下部垫妥后,用宽带分别压在膝下、踝上和足跖部缚扎固定(图12—21)。(八)胸腰部骨折疑有胸腰椎骨折,尽量避免骨折处移动,以免损失脊髓,用硬板担架或门板轻轻移伤员至木板上,取仰卧位,用数条宽带缚扎伤员于木板上。若为软质担架,令伤员采取俯卧位,使脊柱伸直禁止屈曲,送至医院(图12—22)。(九)颈椎骨折务必使伤员头部固定于伤后位置,不屈、不伸、不旋转,数人合作将伤员抬至木板上,头部两侧用沙袋或卷起的衣服垫好固定,用数条宽带把伤员缚扎在木板上。否则,有引起脊髓压迫的危险,造成伤员高位截瘫(图12—23)。第四节关节脱位的急救凡相连两骨之间失去正常的连接关系,称为关节脱位。一、关节脱位的分类根据关节脱位的原因,分为外伤性脱位和病理性脱位。在体育运动中发生的关节脱位,多为外伤性脱位。根据脱位的程度,分为完全性关节脱位和关节半脱位。根据脱位的时间,分为新鲜关节脱位、陈旧性关节脱位和少见的习惯性关节脱位。根据关节腔是否与外界相通分为开放性关节脱位和闭合性关节脱位。关节脱位,由于暴力作用往往可伴有关节囊及关节周围软组织损伤,严重还可伤及神经、血管或伴有骨折。二、关节脱位的原因直接暴力打击引起关节脱位者较为少见,多为间接暴力引起关节脱位。如跌倒时,只要是肩关节处于上臂外展位,用手或肘部着地,都有可能发生肩关节前脱位。因为这种姿势使肱骨头移向肩胛盂的前下方,一旦外力过大时,就使肱骨头自肩胛盂脱出。止匕外,上臂在外展位突然过度背伸或过度外旋时,都可能发生肩关节前脱位。体育运动中,最常见的是肘关节后脱位和肩关节前脱位。任何外力只要使肘关节过伸或外展致使肘关节内侧副韧带断裂,都能引起肘关节后脱位。如常见的在跌倒时,肘关节过伸,尺骨鹰嘴又猛烈冲击肱骨鹰嘴窝,使肱骨下端前移尺骨鹰嘴后移,引起典型的肘关节后脱位。三、关节脱位的症状与体征脱位的征象可分为局部征象和全身症状两方面。主要有以下局部征象C(-)疼痛与压痛关节脱位开始疼痛较轻,随后因韧带、肌肉和关节囊的损伤、肿胀和周围神经受牵连而疼痛加重,压痛明显。(二)肿胀由于关节周围软组织内血管撕裂出血和软组织损伤后出现炎症反应,关节脱位后不久即出现明显的肿胀。(三)关节功能丧失由于关节正常结构的破坏,失去了枢纽作用;关节周围软组织的严重损伤、疼痛和肌肉痉挛等,使受伤关节失去了正常的活动功能。(四)畸形由于关节结构的破坏,肢体轴线发生改变。因此,受伤肢体与健侧相比,局部外形异常,与健侧不对称,是一种特殊的姿势,即肢体展收、旋转、缩短等畸形,如肩关节脱位时的方肩(图12—24)。(五)放射线(x光)x光检查可进一步了解受伤关节局部的变化,如脱位的方向、程度及有否合并骨折等。四、关节脱位的急救关节脱位的复位,时间越早越易复位,效果越好。关节复位的原则是使脱位的关节端,按原来脱位的途径退回原处。严禁动作粗暴和反复复位,以免加重损伤,造成骨折和血管神经损伤。复位成功的标志是被动活动恢复正常,骨性标志复原,x线检查显示已复位。复位后将关节固定在稳定的位置上,固定期间要加强功能锻炼。没整复条保持病员件时应立即用夹板和绷带在脱位所形成的姿势下固定伤肢,安静,尽快送医院。(-)肩关节脱位的固定方法取三角巾两条,分别折成宽带,一条悬挂前臂,另一条绕过伤肢一臂,在健侧腋下打结。(二)肘关节脱位的固定方法用铁丝夹板弯成合适的角度,置于肘后,用绷带缠稳,再用小悬带挂起前臂。如无铁丝夹板,可直接用大悬臂带包扎固定。第五节心肺复苏心肺复苏是针对呼吸、心跳停止所采用的抢救措施。即以人工呼吸代替病员的自主呼吸,以心脏挤压形成暂时的人工循环,并诱发心脏的自主搏动。因此,临床上将二者合称为心肺复苏术。在一些体育运动的严重意外事故中,如溺水、外伤性休克等可能出现呼吸或心跳骤停,如不及时抢救,病员可能会很快死亡。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是心脏复苏初期最主要的措施。一、人工呼吸人工呼吸是借助人工方法来维持机体的气体交换,以改善病员乏氧状态,并排出二氧化碳,为恢复病员自主呼吸创造条件。人工呼吸的方法很多,现介绍最常用的口对口人工呼吸法,此法简便有效。具操作方法:使病员仰卧,松开领口、裤带和胸腹部衣服,清除口腔内异物,把患者口打开盖上一块纱布。急救者一手掌尺侧置于病人前额,使其头部后仰,其拇指和食指,捏住病人鼻孔,以免气体外溢。另一手托起患者下颌,掌根部轻压环状软骨,使其间接压迫食道,以防吹.人的空气进人胃内。然后深吸气,张嘴去套住病人的嘴,并紧贴住向里吹气。吹气完后立即松开捏住鼻孔的手,如此反复进行。吹气按16〜-1频率进彳f(图12—min25),直到患者恢复呼吸为止。18次・二、胸外心脏按压此法是通过按压胸骨下端而间接地压迫左右心室腔,使血流流人主动脉和肺动脉,从而建立有效的大小循环,为心脏自主节律的恢复创造条件。胸外心脏按压操作方法:使病人仰卧于硬板床或地上,急救者以一手掌根部置于患者胸骨的中、下三分之一交界处,另一手交叉重叠于其手背上,肘关节伸直,充分利用上半身的重量和肩、臂部肌肉的力量,有节奏地带有冲击性地垂直按压胸骨,使之下陷3〜4cm(儿童相对要轻些)。每次按压后随即迅速抬手,使胸部复位,以利于心-%儿童稍快。min^:-60〜80脏舒张。速率为.操作中,如能摸到颈动脉或股动脉搏动,上肢血压收缩压达60mmHg以上,口唇、甲床颜色较前红润或者呼吸逐渐恢复,瞳孔缩小,则为按压有效,应操作至自主心跳出现为止。对呼吸心跳均停止的病人,应同时进行上述两种急救措施,最好,)26-12(图一人做胸外心脏按压一人做人工呼吸,由两人配合进行,两者操作频率之比为1:4。进行心肺复苏时,急救一经开始,就要连续进行,不能间断,直至到伤员恢复自主呼吸、心跳或确诊死亡为止。在抢救的同时,应迅速派人请医生来处理。附1:溺水(-)病因溺水是常因未掌握游泳技术而误人深水或因肌肉痉挛等原因所引起的。发生溺水时,水经口、鼻进人肺内,引起呼吸道阻塞,又因冷水或吸人时的刺激引起反射性的咽喉部痉挛,使空气不能进出肺脏,于是引起窒息。同时,患者不断地挣扎又使窒息加重,造成机体缺氧。时间长了,可因缺氧而危及生命。(二)征象溺水者因窒息,全身缺氧而出现发绢现象。面部肿胀,结膜充血,口鼻充满泡沫,肢体冰冷、昏迷,因胃内积水而上腹部胀大,甚至呼吸、心跳停止。处理(一)发生溺水时,必须立即就地抢救,同时请医生前来处理。溺水者救出水后,立即打开口腔,清除口、鼻的分泌物和其他异物,并松开裤带、领扣和衣服,迅速倒水(但时间不可过长,而延误抢救时间),然后迅速进行人工呼吸,若心跳停止,则同时进行胸外心脏按压。必须连续进行,不能间断,直到病人恢复自主呼吸、心跳或者确定死亡(真死)为止。与此同时立即派人与急救中心或医院联系来处理。附:II假死和真死的判断病人死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