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病专科技术及特色疗法操作规程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6924282cbd98d8e575db3dd025210dd8/6924282cbd98d8e575db3dd025210dd81.gif)
![脾胃病专科技术及特色疗法操作规程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6924282cbd98d8e575db3dd025210dd8/6924282cbd98d8e575db3dd025210dd82.gif)
![脾胃病专科技术及特色疗法操作规程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6924282cbd98d8e575db3dd025210dd8/6924282cbd98d8e575db3dd025210dd83.gif)
![脾胃病专科技术及特色疗法操作规程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6924282cbd98d8e575db3dd025210dd8/6924282cbd98d8e575db3dd025210dd84.gif)
![脾胃病专科技术及特色疗法操作规程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6924282cbd98d8e575db3dd025210dd8/6924282cbd98d8e575db3dd025210dd8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天水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医特色服务项目专科技术及特色疗法操作规范一.穴位注射操作规范二.敷药、敷贴技术操作规范三.熏洗疗法技术操作规范四.艾炷灸技术操作规范五.艾条灸技术操作规范六.推拿技术操作规范七.火罐技术操作规范八.耳穴埋籽技术操作规范九.刮痧技术操作规范脾胃病科一.穴位注射操作规范
1目的
穴位注射法是用注射器的针头代为针具刺入穴位,在得气后注入药液来治疗疾病的方法。它是把针刺与药理及药水等对穴位的渗透刺激作用结合在一起发挥综合效能,故对某些疾病能提高疗效。
2用具及常用药液
2.1用具使用消毒的注射器和针头。根据药物的剂量大小和针刺的深度选用不同的注射器和针头。常用的注射器规格为1毫升、2毫升、5毫升、10毫升、20毫升。常用的针头为5-7号普通注射针头、牙科用5号长针头以及封闭用的长针头。
2.2常用药物凡是可供肌肉注射用的药物,都可供穴位注射用。常用的药物有以下3类:
2.2.1中草药制剂炎琥宁注射液、复方当归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生脉注射液、参麦注射液、鱼腥草注射液、银黄注射液、柴胡注射液、板蓝根注射液、威灵仙注射液等。
2.2.2维生素类制剂维生素Bl注射液、维生素B6注射液、维生素B12注射液、甲钴胺注射液、维生素C注射液2.2.3其他常用药5%-10%葡萄糖注射液、0.9%氯化钠、注射用水、三磷酸腺苷、辅酶A、神经生长因子、硫酸阿托品、山莨菪碱、丁溴东莨菪碱、加兰他敏、强地松龙、盐酸普鲁卡因、利多卡因等。
3穴位的选择
一般可根据针灸治疗时的处方原则辨证取穴,也可结合经络、经穴的触诊法选取阳性反应点进行治疗,软组织损伤者先取最明显的压痛点。选穴宜精练以1-2个穴位为妥,最多不超过4个穴位,并宜选用肌肉丰满的部位进行穴位注射。
4操作方法
4.1操作程序根据所选穴位处方选取舒适、持久的体位,按注射药量的不同选用注射器和针头。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后,用无痛快速进针法将针刺入皮下组织,然后慢慢推进或上下提插,探得酸胀等“得气”感应后,回抽一下,如无回血,即可将药物注入。一般疾病用中等速度推入药液,慢性病或体弱者用轻刺激,将药液缓慢推入,急性病或体强者,可用强刺激,快速推人药液。如需注入药液较多时,可由深至浅,边推药液边退针,或将注射针头向几个方向刺入注射药液。
4.2注射剂量穴位注射的用药剂量决定于注射部位及药物的性质和浓度。作小剂量注射时,可用原药物常规剂量的1/5-1/2。一般以穴位部位来分,头面部可注射0.3—0.5毫升,耳穴可注射0.1毫升,四肢部可注射0.5—2.0毫升,胸背部可注射0.5—1.0毫升,腰臀部可注射2--5毫升或5%--10%葡萄糖注射液10—20毫升。
4.3疗程急症每日1--2次,慢性病一般每日或隔日1次,6--10次为1疗程。反应强烈者,可隔2--3日1次,穴位可左右交替使用。每疗程间可休息3—5日。
5适用范围
穴位注射法的适用范围非常广泛,凡是针灸的适应症大部分都可用本法治疗。脾胃病范畴的胃痛、腹痛、泄泻、痢疾、胁痛、臌胀等。
6注意事项
6.1治疗时应对患者说明治疗的特点和注射后的正常反应,如注射后局部可能有酸胀感,48小时内局部有轻度不适,有时持续时间较长,但一般不超过1日。如因消毒不严而引起局部红肿、发热等,应及时处理。6.2严格无菌操作,防止感染。6.3注意药物的性能、药理作用、剂量、配伍禁忌、副作用、过敏反应、药物的有效期、药物有无沉淀变质等情况。凡能引起过敏反应的药物,如青霉素、链霉素、普鲁卡因等,必须做皮试阳性反应者不可应用此药。副作用较强的药物使用亦当谨慎。
6.4一般药液不宜注入关节腔、脊髓腔和血管内,否则会导致不良后果。此外应注意穴位注射法避开神经干以免损伤神经。6.5孕妇的下腹部、腰骶部和三阴交、合谷等穴不宜用穴位注射,以免引起流产。年老、体弱者选穴宜少,药液剂量应酌减。
二.敷药、敷贴技术操作规范
1目的敷药法是将药物敷布于患处或穴位的治疗方法古时又称贴敷。使用时将所需药物研成粉加适量赋型剂制成糊状敷贴患处。具有通经活络、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等作用。适用于外科的疖、痈、疽、疔疮、流注、跌打损伤、肠痈等病。脾胃病科的臌胀(肝硬化)、胃痛、胃疡(消化性溃疡)、胃痞(非溃疡性消化不良)等也适用此法。
2用物准备
2.1治疗盘、盐水棉球、药物、油膏刀、无菌棉垫或纱布、棉纸、胶布或绷带,若需临时配制药物,备治疗碗、药物、调和剂如麻油或饴糖、水、蜜、凡士林等。2.2常用药物:青敷膏、金黄膏、伤科消炎膏等。
3操作程序3.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3.2协助取合适体位,暴露患处,注意保暖,必要时屏风遮挡。3.3需临时调制药物时,将药末倒入碗内,将调和剂调制成糊状。
3.4取下原敷料,以盐水棉球擦洗皮肤上的药迹,观察创面情况及敷药效果。3.5根据敷药面积,取大小合适的棉纸或薄胶纸,用油膏刀将所需药物均匀地平摊于棉纸上,厚薄适中。3.6将摊好药物的棉纸四周反折后敷于患处,以免药物受热溢出污染衣被加盖敷料或棉垫,以胶布或绷带固定。3.7若为肿疡,敷药面积应超过肿势范围,一是防止毒邪扩散,起箍毒作用;二是通过药物作用以束毒邪,提脓拔毒。3.8敷药后,注意观察局部情况,若出现红疹、瘙痒、水泡等过敏现象,应暂停使用,并报告上级医师,配合处理。3.9协助衣着,整理床单位。3.10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4注意事项4.1皮肤过敏者禁用。4.2敷药的摊制厚薄要均匀,太薄药力不够,效果差;太厚则浪费药物,且受热后易溢出,污染衣被。4.3对初起有头或成脓阶段的肿疡,以中间留空隙,围敷四周为宜;不宜完全涂布,以免阻止脓毒外泄。特殊部位如乳痈敷药时,可在敷料上剪孔或剪一缺口,使乳头露出,以免乳汁溢出污染敷料。4.4夏天以蜂蜜、饴糖作赋型剂时,宜现配现用或冷藏保存。三.熏洗疗法技术操作规范1目的熏洗疗法是将药物煎汤,趁热在患处熏蒸或浸浴,以达到疏通腠理、祛风除湿、清热解毒、杀虫止痒作用等一种治疗方法。适用于疮疡、筋骨疼痛、目赤肿、阴痒带下、肛门疾病等。
2用物准备
治疗盘、药液、熏洗盆根据熏洗部位的不同,也可备坐浴椅、有孔木盖浴盆及治疗碗等、水温计、必要时备屏风及换药用品等。
3操作程序3.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3.2根据熏洗部位,协助患者取合适体位,暴露熏洗部位,必要时屏风遮挡,冬季注意保暖。3.3眼部熏洗时,将煎好的药液趁热倒入治疗碗,眼部对准碗口进行熏蒸,并用纱布熏洗眼部,稍凉即换,每次15--30分钟。
3.4四肢熏洗时,将药物趁热倒入盆内,患肢架于盆上,用浴巾或布单围盖后熏蒸。待温度适宜时,将患肢浸泡于药液中泡洗。3.5坐浴时,将药液趁热倒入盆内,上置带孔木盖,协助患者脱去内裤,坐在木盖上熏蒸。待药液不烫时,拿掉木盖,坐入盆中泡洗。药液偏凉时,应更换药液,每次熏洗15--20分钟。3.6熏洗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若感到不适,应立即停止,协助患者卧床休息。3.7熏洗完毕,清洁局部皮肤,协助衣着,安置舒适卧位。
3.8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4注意事项
4.1月经期、孕妇禁用坐浴。4.2熏洗药温不宜过热,一般为50℃--70℃,以防烫伤。
4.34.4包扎部位熏洗时,应揭去敷料。熏洗完毕后,更换消毒敷料。4.5所用物品需清洁消毒,避免交叉感染。四.艾炷灸技术操作规范1目的艾炷灸是将纯净的艾绒用手指搓捏成圆锥状,小者如麦粒大,中者如半截枣核大,大者高约1cm,炷底直径约0.8cm,直接或间接置于穴位上施灸的一种疗法。此法利用温热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传导,以温经通络、调和气血、消肿散结、祛湿散寒、回阳救逆,从而达到防病保健、治病强身的目的。适用于各种虚寒性病症,如胃脘痛、腹痛、泄泻、风寒痹证、阳痿、早泄、疮疡久溃不愈等症。
2用物准备治疗盘、艾炷、火柴、凡士林、棉签、镊子、弯盘、酌情备浴巾、屏风等。间接灸时,备姜片、蒜片或附子饼等。
3操作程序3.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病人配合。3.2协助取合适体位,暴露施灸部位,注意保暖。3.3根据情况实施相应的灸法。3.3.1直接灸:常用无瘢痕灸,先在施灸部位涂以少量凡士林,放置艾炷后点燃,艾炷燃剩至2/5左右,患者感到灼痛时,即用镊子取走余下的艾炷放于弯盘中,更换新炷再灸,一般连续灸5--7壮。
3.3.2间接灸:常用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和隔附子饼灸,施灸部位涂凡士林,根据病情,放上鲜姜片或蒜片或附子饼1片,事先将鲜姜或独头蒜切成约0.6cm厚的薄片,中心处用针穿刺数孔,附子饼是附子研末以黄酒调和而成厚约0.6--0.9cm中心处用粗针穿刺数孔,上置艾炷当艾炷燃尽或患者感到灼痛时,则更换新炷再灸,一般灸3--7壮。达到灸处皮肤红晕,不起泡为度。3.4艾炷燃烧时,应认真观察,防止艾灰脱落,以免灼伤皮肤或烧坏衣物等。3.5施灸完毕,清洁局部皮肤,协助患者衣着。整理床单元,安置舒适体位,酌情通风。3.6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4注意事项4.1凡实证、热证、阴虚发热以及面部大血管附近,孕妇胸腹部和腰骶部均不宜施灸。4.2艾绒团必须捻紧,防止艾灰脱落烫伤皮肤或烧坏衣物。4.3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如灸后出现小水泡,无需处理,可自行吸收。如水泡较大,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去泡内液体,覆盖消毒纱布,保持干燥,防止感染。
4.4熄灭后的艾炷,应装入小口瓶内,以防复燃,发生火灾。五.艾条灸技术操作规范
1目的用纯净的艾绒,或加入中药,卷成圆形柱形的艾条,点燃后在人体表面熏烤的一种疗法。适用于各种虚寒性病症:如胃脘痛、腹痛、泄泻、风寒痹证、阳痿、早泄、疮疡久溃不愈等症。
2用物准备治疗盘、艾条、火柴、弯盘、小口瓶、必要时备浴巾、屏风等。
3操作程序3.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病人合作。3.2取合理体位,暴露施灸部位,冬季注意保暖。3.3根据病情,实施相应的灸法。
3.3.1温和灸:点燃艾条,将点燃的一端,在距离施灸穴位皮肤3cm左右处进行熏灸,以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处灸5--7分钟,至局部皮肤红晕为度。
3.3.2雀啄灸:将艾条点燃的一端,在距离施灸部位2--5cm之间如同鸟雀啄食般,一下一上不停地移动,反复熏灸,每处5分钟左右。
3.3.3回旋灸:将艾条点燃的一端,距施灸部位3cm左右,左右来回旋转移动,进行反复熏灸,3.4施灸过程中,随时询问患者有无灼痛感,及时调整距离,防止烧伤。观察病情变化及有无体位不适。
3.5施灸中应及时将艾灰弹入弯盘,防止烧伤皮肤及烧坏衣物。3.6施灸完毕,立即将艾条插入小口瓶,熄灭艾火。清洁局部皮肤后协助患者衣着,安置舒适卧位,酌情开窗通风。3.7清理用物,归还原处。4注意事项
4.1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如灸后出现小水泡,无需处理,可自行吸收。如水泡较大,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去泡内液体,覆盖消毒纱布,保持干燥,防止感染。4.2施灸过程中防止艾灰脱落烫伤皮肤或烧坏衣物。4.3熄灭后的艾条,应装入小口瓶内,以防复燃,发生火灾。六.推拿技术操作规范
1目的
推拿疗法又称按摩疗法。术者运用各种手法于病人体表一定部位或穴位上以达到治疗疾病的一种疗法。具有扶正祛邪、散寒止痛、健脾和胃、导滯消积、疏通经络、滑利关节、强筋壮骨等作用,更具有保健强身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效果。适用于发热畏寒、头痛身痛、咳喘并作、脘痛纳呆、腹胀泄泻、痹证、痿证、中风后遗症、月经不调、跌打损伤、腰伤腿痛、关节不利、痈肿疮疖以及骨折后遗症等。
2用物准备治疗巾或大浴巾。
3操作程序
3.1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3.2取适宜体位,协助松开衣着,暴露治疗部位,注意保暖。3.3在治疗部位上铺治疗巾,腰、腹部进行按摩时,先嘱病人排尿。3.4按确定的手法进行操作,操作时压力、频率、摆动幅度均匀,动作灵活。常用操作方法有:3.4.1推法:用指、掌或肘部着力于一定部位上,进行单方向的直接摩擦。用指称指推法,用掌称掌推法,用肘称肘推法。操作时指、掌、肘要紧贴体表,用力要稳,速度缓慢而均匀,以能使肌肤深层透热而不擦伤皮肤为度。此法可在人体各部位使用。能提高肌肉的兴奋性促使血液循环,3.4.2一指禅推法:用拇指指腹或指端着力于推拿部位,腕部放松沉肩、垂肘、悬腕,以肘部为支点,前臂做主动摆动,带动腕部摆动和拇指关节做屈伸活动。手法频率每分钟120--160次压力、频率、摆动幅度要均匀,动作要灵活,3.4.3揉法:用手掌大鱼际、掌根或拇指指腹着力,腕关节或掌指做轻柔缓和的摆动。操作时压力要轻柔,动作要协调而有节律,一般速度每分钟120-3.4.4摩法:用手掌掌面或手指指腹附着于一定部位或穴位,以腕关节连同前臂作节律性的环旋运动。此法操作时肘关节自然弯曲,腕部放松,指掌自然伸直动作要缓和而协调,频率每分钟120次左右。此法刺激轻柔,3.4.5擦法:平推法,用手掌大鱼际、掌根或小鱼际附着在一定部位进行直线来回摩擦。操作时手指自然伸开,整个指掌要贴在患者体表治疗部位,以肩关节为支点,上臂主动带动手掌做前后或上下往返移动。动作要均匀连续,推动幅度要大,呼吸自然,不可屏气,频率每分钟100--3.4.6搓法:用双手掌面夹住一定部位,相对用力做快速搓揉,同时做上下往返移动。操作时双手用力要对称,搓动要快,移动要慢。手法由轻到重,由慢到快,再由快到慢。适用于腰背、胁肋及四肢部位3.4.7抹法:用单手或双手指指腹紧贴皮肤,做上下或左右往返移动。操作时用力要轻而不浮,3.4.8振法:用手指或手掌着力于体表,前臂和手部肌肉静止性强力地用力产生振颤动作,操作时力量要集中在指端或手掌上,振动的频率较高,着力较重。此法多用单手操作,3.4.9按法:用拇指端、指腹、单掌或双掌,双掌重叠,按压体表并稍留片刻。操作时着力部位要紧贴体表,不可移动,用力要由轻而重,不可用暴力猛然按压。指按法适用于全身各部穴位,3.4.10捏法:用拇指与食、中两指或拇指与其余四指将患处皮肤、肌肉、肌腱捏起,相对用力挤压。操作时要连续向前提捏推行,3.4.11拿法:捏而提起谓之拿,即用拇指与食、中两指或拇指与其余四指相对用力,在一定部位或穴位上进行节律性地提捏。操作时用力要由轻而重,不可突然用力,3.4.12弹法:用一手指指腹紧压住另一手指指甲,受压手指端用力弹出,连续弹击治疗部位。操作时弹击力要均匀,频率为每分钟120--160次。此法可用于全身各部,3.4.13掐法:用拇指指甲重刺穴位。掐法是强刺激手法之一,操作时要逐渐用力,达渗透为止,不要掐破皮肤。掐后轻揉皮肤,以缓解不适。此法多用于急救和止痛,3.5操作过程中随时观察病人对手法治疗的反应,若有不适,应及时调整手法或停止操作,以防发生意外。3.6操作手法轻重快慢适宜,用力需均匀,禁用暴力。每次推拿时间,一般15--30分钟。3.7操作完毕后。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4注意事项4.1操作者在治疗前须修剪指甲,以免伤及病人皮肤。4.2孕妇的腰骶部与腹部、妇女经期均忌用。
4.3年老体衰、久病体虚、或极度疲劳、剧烈运动后、过饥过饱、醉酒均不宜或慎用推拿。4.4严重心脏病、各种出血性疾病、结核病、肿瘤、脓毒血症、骨折早期、包括颈椎骨折损伤、截瘫初期、烫伤、皮肤破损部位及溃疡性皮炎的局部禁推拿。七.火罐技术操作规范
1目的拔火罐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热力,排出罐内空气形成负压,使罐吸附在皮肤穴位上%造成局部瘀血现象的一种疗法。此法具有温通经络、驱风散寒、消肿止痛、吸毒排脓等作用。适用于风湿痹证,如肩背痛、腰腿痛,肺部疾病,如咳嗽、哮喘,胃肠疾病,如脘腹胀痛、胃痛、呕吐及腹泻等。
2.用物准备治疗盘、火罐、玻璃罐、竹罐、陶罐、止血钳、95%酒精、火柴、小口瓶、必要时备毛毯、屏风、垫枕。根据拔罐方法及局部情况备纸片、凡士林、棉签、0.5%碘伏、镊子、干棉球、三棱针或梅花针、纱布、胶布等。
3.操作方法3.1点火,选用下列方法之一,将火罐吸附于所选部位上。
3.1.1闪火法:是用长纸条或用镊子夹95%酒精棉球一个用火将纸条或酒精棉球点燃后,伸入罐内中段绕一周,切勿将罐口烧热,以免烫伤皮肤,迅速将火退出3.1.2贴棉法:是用大小适宜的95%酒精棉一块贴在罐内壁中段,不要过湿,3.1.3投火法:是用易燃烧纸片或95%酒精棉球,拧干一个,点燃后投入罐内,迅速将罐按扣在应拔的部位,3.2拔罐,根据病情需要,可分为下列几种拔罐方法。3.2.1坐罐法:又名定罐法,将罐吸附在皮肤上不动,直至皮肤呈现瘀血现象为止,一般留置10分钟左右,3.2.2闪罐法:即将罐拔住后,立即起下,如此反复多次地拔住起下,起下拔住,3.2.3走罐法:又称推罐法,即拔罐时先在所拔部位的皮肤及罐口上,涂一层凡士林等润滑油,再将罐拔住,然后,医者用右手握住罐子,向上、下或左、右需要拔的部位,往返推动,至所拔部位的皮肤红润、充血,甚或瘀血时,将罐取下。此法宜于面积较大、肌肉丰厚部位,3.2.4刺血拔罐法:在患部常规消毒后,先用梅花针叩打,或用三棱针浅刺出血后,再行拔罐,留置5--10分钟,3.3起罐,右手扶住罐体,左手以拇指或食指从罐口旁边按压一下待空气进入罐内即可将罐取下。
4操作程序
4.1备齐物品,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4.2取合理体位,暴露拔罐部位,注意保暖。4.3根据部位不同,选用合适火罐,并检查罐口边缘是否光滑。4.4根据拔罐部位及所备用物,选用不同的点火方法。4.5根据病情选用不同的拔罐方法。4.6起罐后,如局部有水泡或拔出脓血,应清洁局部皮肤,作常规消毒,外涂所需药物,必要时覆盖消毒敷料。4.7操作完毕,协助病人衣着,安排舒适体位,整理床单元。4.8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5注意事项5.1高热抽搐及凝血机制障碍病人、皮肤过敏、溃疡、水肿及大血管处、孕妇的腹部、腰骶部均不宜拔罐。5.2拔罐时应采取适当体位,选择肌肉较厚的部位。骨骼凹凸和毛发较多处不宜拔罐。5.3拔罐过程中随时观察检查火罐吸附情况和皮肤颜色。5.4防止烫伤和灼伤。拔罐时动作要稳、准、快,起罐时切勿强拉。如拔罐局部出现较大水泡,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出泡内液体,外涂龙胆紫,保持干燥,必要时用无菌纱布覆盖固定。5.5凡使用过的火罐,均应清洁消毒,擦干后备用。八.耳穴埋籽技术操作规范
1目的
耳穴埋籽是采用王不留行籽,或菜籽,刺激耳廓上的穴位或反应点,通过经络传导,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适用于痛证、失眠等。
2用物准备治疗盘、探针、棉签、0.5%碘伏、镊子、王不留行籽、胶布、剪刀、弯盘等。
3操作程序3.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3.2患者取侧卧位或坐位。3.3术者一手持耳轮后上方,另一手持探针由上而下在选区内找敏感点,常规消毒。3.4埋籽,将王不留行籽粘于7mm×7mm胶布中间,贴于所选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14 刷子李说课稿-2023-2024学年五年级下册语文统编版
- 2024-2025学年高中英语上学期第6周说课稿001
- 2024年秋八年级英语上册 Unit 7 Will people have robots说课稿 (新版)人教新目标版001
- 3《我们班 他们班》第二课时(说课稿)-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
-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物理 第4章 电磁振荡与电磁波 3 无线电波的发射和接收(1)说课稿 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二册
- 二零二五年度污水处理设施升级改造项目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医院院长任期薪酬及福利待遇协议4篇
- 注销代办服务协议书(2篇)
- 2025年度企业风险管理与保险保障合同
- 3 我们班-他们班(说课稿)-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
- 门诊诊疗指南及规范
- 2024年国家保密法知识竞赛经典题库及完整答案【必刷】
-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课件()
- 2023《住院患者身体约束的护理》团体标准解读PPT
- 国外文化消费研究述评
-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迷人的乡村风景 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 湖南省长郡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寒假检测(开学考试)物理 含解析
- 五年级行程问题应用题100道
- 血透病人体重健康宣教
- 脾破裂护理查房
-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全套课件【精品】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