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定义颈型颈椎病是颈椎病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类型,主诉有头、颈、肩及枕部疼痛不适等异常感觉的一组综合症,并伴有相应的压痛点,X线片显示颈椎生理曲度改变或椎间关节不稳等。颈型颈椎病的发病率近年来呈逐渐上升趋势。我们对2003年3月至2006年2月门诊466例该型颈椎病患者进行了颈椎关节突阻滞治疗,其中获随访418例,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定义颈型颈椎病是颈椎病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类型,主诉1诊断依据1、主诉:头、颈、肩部疼痛或感觉异常,如僵硬感,颈部活动范围部分受限,双肩部酸胀,双肩胛间区疼痛不适等.2、体征:无特殊体征.多数患者颈部、双肩胛部肌肉紧张,压痛,单侧或双侧,斜方肌中点及双肩提肌止点多有压痛.3、除外颈部扭伤、肩关节周围炎、风湿性肌纤维织炎、神经衰弱及其他原因所致的颈、肩部疼痛。诊断依据1、主诉:头、颈、肩部疼痛或感觉异常,如僵硬感,颈部2X线片1.颈椎曲度改变1)整体变直,使用Borden测量法:于C2齿状突后上缘~C7椎体后下缘画一直线,测量该直线到C2~C7后缘所成弧线的最大垂直深度。正常颈椎弧的顶点在C5椎体后上缘,弧的高度(12±5)mm,并规定≥17mm为曲度变大,<7mm为变直,负值为反曲。
2)局部变直,连续4节颈椎椎体后缘在同一直线上。
3)椎体排列出现后凸改变。
4)正位X片示棘突排列不在同一直线上,其中一个椎体偏离中心线距离>3mm,或棘突排列出现“S”形改变。2、颈椎不稳:如小关节突增生、移位,椎间隙变窄及阶梯样改变,“双边征”等。
X线片3项目症状体征评分疼痛(双侧,六点行为评分法,BRS-6,0~5分)颈椎活动度(0~2分)1级:无疼痛;2级:有疼痛但可被轻易忽视;3级:有疼痛,无法忽视,不干扰正常生活;4级:有疼痛,无法忽视,干扰注意力;5级:有疼痛,无法忽视,所有日常活动都受影响,但能完成基本生理需求,如进食和排便等;6级:存在剧烈疼痛,无法忽视,需休息或卧床休息。活动度无障碍30º≤活动度<45
º活动度<30º012345012表1颈型颈椎病疗效评判标准(自拟)项目症状体征评分疼痛(双侧,六点行为评分法,BRS-4项目症状体征评分颈肩枕部压痛点(双侧,0~3分)颈肩部肌肉紧张(0~3分)颈部固定姿势(用颈部维持一种姿势工作出现酸胀、疼痛或症状加重的时间来评价,0~3分)总分无压痛点压痛点<3处3处≤压痛点≤6处压痛点>6处无肌紧张单侧颈部肌肉紧张双侧颈部肌肉紧张或单侧颈肩部肌肉紧张双侧颈肩部肌肉紧张>60min30~60min<30min<15min01230123012316
注:治疗前后分别评分,改善率=(治疗前分值-治疗后分值)/治疗前分值×100%项目症状体征评分颈肩枕部压痛点(双侧,0~3分)无压痛5
随访及疗效评判随访3个月无自觉不适,疼痛消失或偶有不适,颈椎活动度改善;X线片正侧位较前有改善,包括弧度恢复或部分恢复,疗效评判:采用改善率和改善绝对值(治疗前评分-治疗后评分)相结合的方法设无效、有效和显效三种标准无效改善率<50%或改善绝对值≤4有效改善率≥50%或改善绝对值≥5显效改善率≥70%或改善绝对值≥8随访及疗效评判6
一般资料2003年3月至2006年2月,门诊接待主诉颈肩枕部疼痛不适拟诊颈型颈椎病并获随访患者418例,其中男187例,女231例,年龄14~78岁,平均年龄32.4岁,病程3天~14年,平均病程68天,该组患者临床表现均有颈部不适,有僵硬感,颈部疼痛,双肩部酸胀及疼痛。体格检查:颈部肌肉紧张,一侧压痛为主,多伴有斜方肌中点及C7~T1~2椎旁之压痛或放散痛,少数有肩胛间区及肩部放散痛,颈部活动范围部分受限。一般资料7
影像学检查418例患者均摄颈椎正侧位片,其中203例患者加摄颈椎双斜位片,每张侧位片进行测量,按Borden颈椎量法。该组患者226例为颈椎变直,另34例为椎体不稳,其余158例影像学表现无明显异常。影像学检查8
影像学检查418例患者均摄颈椎正侧位片,其中203例患者加摄颈椎双斜位片,每张侧位片进行测量,按Borden颈椎量法。该组患者226例为颈椎变直,另34例为椎体不稳,其余158例影像学表现无明显异常。影像学检查9颈椎关节突阻滞治疗颈型颈病课件10颈椎关节突阻滞治疗颈型颈病课件11疼痛(双侧,六点行为评分法,BRS-6,0~5分)颈椎活动度(0~2分)从临床实践来看,78.4级:有疼痛,无法忽视,干扰注意力;5级:有疼痛,无法忽视,所有日常活动都受影响,3、本配方中用布比卡因,主要原理是取其麻醉作用持久,在正清风痛宁发挥作用前,保持较长时间的麻醉作用。疼痛(双侧,六点行为评分法,BRS-6,0~5分)影像学检查4、穿刺部位,颈部脊神经后支主要支配相应部位的椎间关节及邻近肌肉,穿刺点在关节突后外侧时最易引致放电样或淋胀感,如太靠内侧即椎板部位,则无此反应,当针尖刺中关节穿后外侧时退针2mm左右,此时回抽注射药物反应最为强烈。颈肩枕部压痛点(双侧,0~3分)5级:有疼痛,无法忽视,所有日常活动都受影响,除外颈肩部其他相关疾病。3、除外颈部扭伤、肩关节周围炎、风湿性肌纤维织炎、神经衰弱及其他原因所致的颈、肩部疼痛。颈型颈椎病的发病率近年来呈逐渐上升趋势。关节突神经阻滞平均疗程为5~9次。疼痛(双侧,六点行为评分法,BRS-6,0~5分)5ml,整个推药过程应反复回抽,如遇出血,应停止注射。除外颈肩部其他相关疾病。我们对2003年3月至2006年2月门诊466例该型颈椎病患者进行了颈椎关节突阻滞治疗,其中获随访418例,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治疗药物及器械
1、药物配方(为作者临床经验配方):0.5%布比卡因1ml、风痛宁注射液25mg(首次),35mg(常规)、VitB6注射液25mg、VitB12注射液0.25mg。2、穿刺针,药物一律配制在5ml注射器内,统一用0.5X38mm规格穿刺针治疗。3、消毒液统一使用0.5%络合碘消毒三次。疼痛(双侧,六点行为评分法,BRS-6,0~5分)12
穿刺阻滞点
1、C2~C7关节突,穿刺前先触摸清需治疗部位的关节突骨性部位,确定部位的方法有二:一是局部有明确触痛,二点是局部增厚触之不适。刺入点取颈后正中线旁开4cm左右之相应部位,针尖对准关节突中央突起处,针尖触及后结节后,退后约1~2mm,多数患者有麻胀感或向上、向下放散感,回抽无血时推药约1.5ml,然后将针尖外移约2~3mm,再推药约1.5ml,整个推药过程应反复回抽,如遇出血,应停止注射。关节突神经阻滞平均疗程为5~9次。穿刺阻滞点132、枕神经、耳大神经和斜方肌(副神经)阻滞,对伴有头部症状者,如头痛或偏头痛,行枕大或枕小神经阻滞,对伴有眼部症状者,行枕小神经阻滞,对伴有耳鸣症状者,行耳大神经阻滞,对伴有颈肩侧前方部肌肉紧张,行斜方肌(副神经)阻滞,平均阻滞3~7次。为排除干扰,均不给NSAID类口服药,用此法治疗的目的主要为明确正清风痛宁消除软组织炎症的临床疗效。2、枕神经、耳大神经和斜方肌(副神经)阻滞,对伴有头部症状者14结果
418例均获随访,从治疗结束后开始计算,随访时间为3月~21个月。平均6.5个月。总有效率:86.85%,平均改善率:81.12%结果15讨论诊断方面,颈椎病颈型的诊断标准是主诉有头,颈、肩及枕部疼痛等感觉异常,并伴有相应压痛点;结合X线片示颈椎不稳或曲度变直;除外颈肩部其他相关疾病。从临床实践来看,78.31%的患者有T1~3椎旁,两肩胛骨内缘间区的不适或压痛,在行颈部神经阻滞后该部位的不适也多随之消失,因此我们在诊断时应考虑增加了此区域的临床考查;讨论16另外,影像学检查方面,Borden提出的测量颈椎变直的方法,极具临床价值,但在某些情况下,如数值>7mm,而患者临床表现却十分明显时,颈椎病颈型的诊断则有不妥,我们发现从侧位片观察椎间关节内隙是否平行很有意义,如出现平行破坏,此处往往为压痛点明显,提示椎间关节不稳,在阻滞后再辅以手法复位,往往即刻收到显著疗效。据此,我们结合临床表现及随访结果,把主要症状和体征综合分析,提出前述疗效评判标准,并拟据此作进一步的研究。
另外,影像学检查方面,Borden提出的测量颈椎变直的方法,17本组病例所取得的临床疗效显著,我们分析其主要原因有:1、颈椎病颈型的基础是椎间关节及周围组织有无菌性炎症,局部使用该药来抑制无菌性炎症可取得显效;本组病例所取得的临床疗效显著,我们分析其主要原因有:182、正清风痛宁注射剂,其成份为盐酸青藤碱,其抗炎作用机理为:抑制5-HT引起的血管通透性增加,具有很强的促组胺释放作用,且抑制区噬细胞活性及减少释放IL-1作用明显;激活H2受体,使成纤维细胞增生减弱,并抑制T淋巴细胞对靶细胞的溶解作用;局部高浓度给药时,抑制无菌性炎症有明显疗效,且该药有肌松作用,患者多数诉有全身肌肉发轻或无力的感觉。2、正清风痛宁注射剂,其成份为盐酸青藤碱,其抗炎作用机理为:193、本配方中用布比卡因,主要原理是取其麻醉作用持久,在正清风痛宁发挥作用前,保持较长时间的麻醉作用。4、穿刺部位,颈部脊神经后支主要支配相应部位的椎间关节及邻近肌肉,穿刺点在关节突后外侧时最易引致放电样或淋胀感,如太靠内侧即椎板部位,则无此反应,当针尖刺中关节穿后外侧时退针2mm左右,此时回抽注射药物反应最为强烈。3、本配方中用布比卡因,主要原理是取其麻醉作用持久,在正清风20诊断依据1、主诉:头、颈、肩部疼痛或感觉异常,如僵硬感,颈部活动范围部分受限,双肩部酸胀,双肩胛间区疼痛不适等.2、体征:无特殊体征.多数患者颈部、双肩胛部肌肉紧张,压痛,单侧或双侧,斜方肌中点及双肩提肌止点多有压痛.3、除外颈部扭伤、肩关节周围炎、风湿性肌纤维织炎、神经衰弱及其他原因所致的颈、肩部疼痛。诊断依据1、主诉:头、颈、肩部疼痛或感觉异常,如僵硬感,颈部21项目症状体征评分疼痛(双侧,六点行为评分法,BRS-6,0~5分)颈椎活动度(0~2分)1级:无疼痛;2级:有疼痛但可被轻易忽视;3级:有疼痛,无法忽视,不干扰正常生活;4级:有疼痛,无法忽视,干扰注意力;5级:有疼痛,无法忽视,所有日常活动都受影响,但能完成基本生理需求,如进食和排便等;6级:存在剧烈疼痛,无法忽视,需休息或卧床休息。活动度无障碍30º≤活动度<45
º活动度<30º012345012表1颈型颈椎病疗效评判标准(自拟)项目症状体征评分疼痛(双侧,六点行为评分法,BRS-224、穿刺部位,颈部脊神经后支主要支配相应部位的椎间关节及邻近肌肉,穿刺点在关节突后外侧时最易引致放电样或淋胀感,如太靠内侧即椎板部位,则无此反应,当针尖刺中关节穿后外侧时退针2mm左右,此时回抽注射药物反应最为强烈。穿刺阻滞点5%布比卡因1ml、风痛宁注射液25mg(首次),35mg(常规)、VitB6注射液25mg、VitB12注射液0.X线片正侧位较前有改善,包括弧度恢复或部分恢复,3、除外颈部扭伤、肩关节周围炎、风湿性肌纤维织炎、神经衰弱及其他原因所致的颈、肩部疼痛。我们对2003年3月至2006年2月门诊466例该型颈椎病患者进行了颈椎关节突阻滞治疗,其中获随访418例,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双侧颈部肌肉紧张或单侧颈肩部肌肉紧张激活H2受体,使成纤维细胞增生减弱,并抑制T淋巴细胞对靶细胞的溶解作用;418例患者均摄颈椎正侧位片,其中203例患者加摄颈椎双斜位片,每张侧位片进行测量,按Borden颈椎量法。1、颈椎病颈型的基础是椎间关节及周围组织有无菌性炎症,局部使用该药来抑制无菌性炎症可取得显效;颈型颈椎病是颈椎病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类型,主诉有头、颈、肩及枕部疼痛不适等异常感觉的一组综合症,并伴有相应的压痛点,X线片显示颈椎生理曲度改变或椎间关节不稳等。30º≤活动度<45
º3、本配方中用布比卡因,主要原理是取其麻醉作用持久,在正清风痛宁发挥作用前,保持较长时间的麻醉作用。5ml,整个推药过程应反复回抽,如遇出血,应停止注射。3级:有疼痛,无法忽视,不干扰正常生活;双侧颈部肌肉紧张或单侧颈肩部肌肉紧张4、穿刺部位,颈部脊神经后支主要支配相应部位的椎间关节及邻近肌肉,穿刺点在关节突后外侧时最易引致放电样或淋胀感,如太靠内侧即椎板部位,则无此反应,当针尖刺中关节穿后外侧时退针2mm左右,此时回抽注射药物反应最为强烈。影像学检查
穿刺阻滞点
1、C2~C7关节突,穿刺前先触摸清需治疗部位的关节突骨性部位,确定部位的方法有二:一是局部有明确触痛,二点是局部增厚触之不适。刺入点取颈后正中线旁开4cm左右之相应部位,针尖对准关节突中央突起处,针尖触及后结节后,退后约1~2mm,多数患者有麻胀感或向上、向下放散感,回抽无血时推药约1.5ml,然后将针尖外移约2~3mm,再推药约1.5ml,整个推药过程应反复回抽,如遇出血,应停止注射。关节突神经阻滞平均疗程为5~9次。4、穿刺部位,颈部脊神经后支主要支配相应部位的椎间关节及邻近23讨论诊断方面,颈椎病颈型的诊断标准是主诉有头,颈、肩及枕部疼痛等感觉异常,并伴有相应压痛点;结合X线片示颈椎不稳或曲度变直;除外颈肩部其他相关疾病。从临床实践来看,78.31%的患者有T1~3椎旁,两肩胛骨内缘间区的不适或压痛,在行颈部神经阻滞后该部位的不适也多随之消失,因此我们在诊断时应考虑增加了此区域的临床考查;讨论24本组病例所取得的临床疗效显著,我们分析其主要原因有:1、颈椎病颈型的基础是椎间关节及周围组织有无菌性炎症,局部使用该药来抑制无菌性炎症可取得显效;本组病例所取得的临床疗效显著,我们分析其主要原因有:25我们对2003年3月至2006年2月门诊466例该型颈椎病患者进行了颈椎关节突阻滞治疗,其中获随访418例,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疼痛(双侧,六点行为评分法,BRS-6,0~5分)85%,平均改善率:81.为排除干扰,均不给NSAID类口服药,用此法治疗的目的主要为明确正清风痛宁消除软组织炎症的临床疗效。从临床实践来看,78.疗效评判:采用改善率和改善绝对值(治疗前评分-治疗后评分)相结合的方法正常颈椎弧的顶点在C5椎体后上缘,弧的高度(12±5)mm,并规定≥17mm为曲度变大,<7mm为变直,负值为反曲。1、颈椎病颈型的基础是椎间关节及周围组织有无菌性炎症,局部使用该药来抑制无菌性炎症可取得显效;5级:有疼痛,无法忽视,所有日常活动都受影响,设无效、有效和显效三种标准3、除外颈部扭伤、肩关节周围炎、风湿性肌纤维织炎、神经衰弱及其他原因所致的颈、肩部疼痛。3、本配方中用布比卡因,主要原理是取其麻醉作用持久,在正清风痛宁发挥作用前,保持较长时间的麻醉作用。2、穿刺针,药物一律配制在5ml注射器内,统一用0.6级:存在剧烈疼痛,无法忽视,需休息或卧床休息。除外颈肩部其他相关疾病。1、颈椎病颈型的基础是椎间关节及周围组织有无菌性炎症,局部使用该药来抑制无菌性炎症可取得显效;该组患者226例为颈椎变直,另34例为椎体不稳,其余158例影像学表现无明显异常。2003年3月至2006年2月,门诊接待主诉颈肩枕部疼痛不适拟诊颈型颈椎病并获随访患者418例,其中男187例,女231例,年龄14~78岁,平均年龄32.双侧颈部肌肉紧张或单侧颈肩部肌肉紧张4、穿刺部位,颈部脊神经后支主要支配相应部位的椎间关节及邻近肌肉,穿刺点在关节突后外侧时最易引致放电样或淋胀感,如太靠内侧即椎板部位,则无此反应,当针尖刺中关节穿后外侧时退针2mm左右,此时回抽注射药物反应最为强烈。2)局部变直,连续4节颈椎椎体后缘在同一直线上。1、C2~C7关节突,穿刺前先触摸清需治疗部位的关节突骨性部位,确定部位的方法有二:一是局部有明确触痛,二点是局部增厚触之不适。4)正位X片示棘突排列不在同一直线上,其中一个椎体偏离中心线距离>3mm,或棘突排列出现“S”形改变。3、本配方中用布比卡因,主要原理是取其麻醉作用持久,在正清风痛宁发挥作用前,保持较长时间的麻醉作用。2级:有疼痛但可被轻易忽视;关节突神经阻滞平均疗程为5~9次。我们对2003年3月至2006年2月门诊466例该型颈椎病患者进行了颈椎关节突阻滞治疗,其中获随访418例,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从临床实践来看,78.5ml,然后将针尖外移约2~3mm,再推药约1.5ml,然后将针尖外移约2~3mm,再推药约1.关节突神经阻滞平均疗程为5~9次。3、本配方中用布比卡因,主要原理是取其麻醉作用持久,在正清风痛宁发挥作用前,保持较长时间的麻醉作用。影像学检查3、除外颈部扭伤、肩关节周围炎、风湿性肌纤维织炎、神经衰弱及其他原因所致的颈、肩部疼痛。随访及疗效评判2、颈椎不稳:如小关节突增生、移位,椎间隙变窄及阶梯样改变,“双边征”等。2、枕神经、耳大神经和斜方肌(副神经)阻滞,对伴有头部症状者,如头痛或偏头痛,行枕大或枕小神经阻滞,对伴有眼部症状者,行枕小神经阻滞,对伴有耳鸣症状者,行耳大神经阻滞,对伴有颈肩侧前方部肌肉紧张,行斜方肌(副神经)阻滞,平均阻滞3~7次。2级:有疼痛但可被轻易忽视;从临床实践来看,78.418例患者均摄颈椎正侧位片,其中203例患者加摄颈椎双斜位片,每张侧位片进行测量,按Borden颈椎量法。从临床实践来看,78.除外颈肩部其他相关疾病。6级:存在剧烈疼痛,无法忽视,需休息或卧床休息。3、本配方中用布比卡因,主要原理是取其麻醉作用持久,在正清风痛宁发挥作用前,保持较长时间的麻醉作用。从临床实践来看,78.30º≤活动度<45
º穿刺阻滞点疼痛(双侧,六点行为评分法,BRS-6,0~5分)3、除外颈部扭伤、肩关节周围炎、风湿性肌纤维织炎、神经衰弱及其他原因所致的颈、肩部疼痛。1、C2~C7关节突,穿刺前先触摸清需治疗部位的关节突骨性部位,确定部位的方法有二:一是局部有明确触痛,二点是局部增厚触之不适。本组病例所取得的临床疗效显著,我们分析其主要原因有:关节突神经阻滞平均疗程为5~9次。4)正位X片示棘突排列不在同一直线上,其中一个椎体偏离中心线距离>3mm,或棘突排列出现“S”形改变。3、本配方中用布比卡因,主要原理是取其麻醉作用持久,在正清风痛宁发挥作用前,保持较长时间的麻醉作用。30º≤活动度<45
º30º≤活动度<45
º3、除外颈部扭伤、肩关节周围炎、风湿性肌纤维织炎、神经衰弱及其他原因所致的颈、肩部疼痛。X线片正侧位较前有改善,包括弧度恢复或部分恢复,5级:有疼痛,无法忽视,所有日常活动都受影响,1、C2~C7关节突,穿刺前先触摸清需治疗部位的关节突骨性部位,确定部位的方法有二:一是局部有明确触痛,二点是局部增厚触之不适。30º≤活动度<45
º刺入点取颈后正中线旁开4cm左右之相应部位,针尖对准关节突中央突起处,针尖触及后结节后,退后约1~2mm,多数患者有麻胀感或向上、向下放散感,回抽无血时推药约1.5级:有疼痛,无法忽视,所有日常活动都受影响,1、C2~C7关节突,穿刺前先触摸清需治疗部位的关节突骨性部位,确定部位的方法有二:一是局部有明确触痛,二点是局部增厚触之不适。1、主诉:头、颈、肩部疼痛或感觉异常,如僵硬感,颈部活动范围部分受限,双肩部酸胀,双肩胛间区疼痛不适等.3、除外颈部扭伤、肩关节周围炎、风湿性肌纤维织炎、神经衰弱及其他原因所致的颈、肩部疼痛。我们对2003年3月至2006年2月门诊466例该型颈椎病患者进行了颈椎关节突阻滞治疗,其中获随访418例,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双侧颈部肌肉紧张或单侧颈肩部肌肉紧张刺入点取颈后正中线旁开4cm左右之相应部位,针尖对准关节突中央突起处,针尖触及后结节后,退后约1~2mm,多数患者有麻胀感或向上、向下放散感,回抽无血时推药约1.双侧颈部肌肉紧张或单侧颈肩部肌肉紧张从临床实践来看,78.为排除干扰,均不给NSAID类口服药,用此法治疗的目的主要为明确正清风痛宁消除软组织炎症的临床疗效。2)局部变直,连续4节颈椎椎体后缘在同一直线上。2级:有疼痛但可被轻易忽视;4岁,病程3天~14年,平均病程68天,该组患者临床表现均有颈部不适,有僵硬感,颈部疼痛,双肩部酸胀及疼痛。双侧颈部肌肉紧张或单侧颈肩部肌肉紧张5级:有疼痛,无法忽视,所有日常活动都受影响,从临床实践来看,78.3、本配方中用布比卡因,主要原理是取其麻醉作用持久,在正清风痛宁发挥作用前,保持较长时间的麻醉作用。1、药物配方(为作者临床经验配方):0.3、本配方中用布比卡因,主要原理是取其麻醉作用持久,在正清风痛宁发挥作用前,保持较长时间的麻醉作用。疼痛(双侧,六点行为评分法,BRS-6,0~5分)4岁,病程3天~14年,平均病程68天,该组患者临床表现均有颈部不适,有僵硬感,颈部疼痛,双肩部酸胀及疼痛。结合X线片示颈椎不稳或曲度变直;3、本配方中用布比卡因,主要原理是取其麻醉作用持久,在正清风痛宁发挥作用前,保持较长时间的麻醉作用。影像学检查3、本配方中用布比卡因,主要原理是取其麻醉作用持久,在正清风痛宁发挥作用前,保持较长时间的麻醉作用。我们对2003年3月至2006年2月门诊466例该型颈椎病患者进行了颈椎关节突阻滞治疗,其中获随访418例,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3级:有疼痛,无法忽视,不干扰正常生活;疗效评判:采用改善率和改善绝对值(治疗前评分-治疗后评分)相结合的方法我们对2003年3月至2006年2月门诊466例该型颈椎病患者进行了颈椎关节突阻滞治疗,其中获随访418例,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2)局部变直,连续4节颈椎椎体后缘在同一直线上。3、除外颈部扭伤、肩关节周围炎、风湿性肌纤维织炎、神经衰弱及其他原因所致的颈、肩部疼痛。4、穿刺部位,颈部脊神经后支主要支配相应部位的椎间关节及邻近肌肉,穿刺点在关节突后外侧时最易引致放电样或淋胀感,如太靠内侧即椎板部位,则无此反应,当针尖刺中关节穿后外侧时退针2mm左右,此时回抽注射药物反应最为强烈。3、除外颈部扭伤、肩关节周围炎、风湿性肌纤维织炎、神经衰弱及其他原因所致的颈、肩部疼痛。为排除干扰,均不给NSAID类口服药,用此法治疗的目的主要为明确正清风痛宁消除软组织炎症的临床疗效。418例患者均摄颈椎正侧位片,其中203例患者加摄颈椎双斜位片,每张侧位片进行测量,按Borden颈椎量法。3、除外颈部扭伤、肩关节周围炎、风湿性肌纤维织炎、神经衰弱及其他原因所致的颈、肩部疼痛。除外颈肩部其他相关疾病。2、正清风痛宁注射剂,其成份为盐酸青藤碱,其抗炎作用机理为:抑制5-HT引起的血管通透性增加,具有很强的促组胺释放作用,且抑制区噬细胞活性及减少释放IL-1作用明显;激活H2受体,使成纤维细胞增生减弱,并抑制T淋巴细胞对靶细胞的溶解作用;局部高浓度给药时,抑制无菌性炎症有明显疗效,且该药有肌松作用,患者多数诉有全身肌肉发轻或无力的感觉。我们对2003年3月至2006年2月门诊466例该型颈椎病患26定义颈型颈椎病是颈椎病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类型,主诉有头、颈、肩及枕部疼痛不适等异常感觉的一组综合症,并伴有相应的压痛点,X线片显示颈椎生理曲度改变或椎间关节不稳等。颈型颈椎病的发病率近年来呈逐渐上升趋势。我们对2003年3月至2006年2月门诊466例该型颈椎病患者进行了颈椎关节突阻滞治疗,其中获随访418例,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定义颈型颈椎病是颈椎病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类型,主诉27诊断依据1、主诉:头、颈、肩部疼痛或感觉异常,如僵硬感,颈部活动范围部分受限,双肩部酸胀,双肩胛间区疼痛不适等.2、体征:无特殊体征.多数患者颈部、双肩胛部肌肉紧张,压痛,单侧或双侧,斜方肌中点及双肩提肌止点多有压痛.3、除外颈部扭伤、肩关节周围炎、风湿性肌纤维织炎、神经衰弱及其他原因所致的颈、肩部疼痛。诊断依据1、主诉:头、颈、肩部疼痛或感觉异常,如僵硬感,颈部28X线片1.颈椎曲度改变1)整体变直,使用Borden测量法:于C2齿状突后上缘~C7椎体后下缘画一直线,测量该直线到C2~C7后缘所成弧线的最大垂直深度。正常颈椎弧的顶点在C5椎体后上缘,弧的高度(12±5)mm,并规定≥17mm为曲度变大,<7mm为变直,负值为反曲。
2)局部变直,连续4节颈椎椎体后缘在同一直线上。
3)椎体排列出现后凸改变。
4)正位X片示棘突排列不在同一直线上,其中一个椎体偏离中心线距离>3mm,或棘突排列出现“S”形改变。2、颈椎不稳:如小关节突增生、移位,椎间隙变窄及阶梯样改变,“双边征”等。
X线片29项目症状体征评分疼痛(双侧,六点行为评分法,BRS-6,0~5分)颈椎活动度(0~2分)1级:无疼痛;2级:有疼痛但可被轻易忽视;3级:有疼痛,无法忽视,不干扰正常生活;4级:有疼痛,无法忽视,干扰注意力;5级:有疼痛,无法忽视,所有日常活动都受影响,但能完成基本生理需求,如进食和排便等;6级:存在剧烈疼痛,无法忽视,需休息或卧床休息。活动度无障碍30º≤活动度<45
º活动度<30º012345012表1颈型颈椎病疗效评判标准(自拟)项目症状体征评分疼痛(双侧,六点行为评分法,BRS-30项目症状体征评分颈肩枕部压痛点(双侧,0~3分)颈肩部肌肉紧张(0~3分)颈部固定姿势(用颈部维持一种姿势工作出现酸胀、疼痛或症状加重的时间来评价,0~3分)总分无压痛点压痛点<3处3处≤压痛点≤6处压痛点>6处无肌紧张单侧颈部肌肉紧张双侧颈部肌肉紧张或单侧颈肩部肌肉紧张双侧颈肩部肌肉紧张>60min30~60min<30min<15min01230123012316
注:治疗前后分别评分,改善率=(治疗前分值-治疗后分值)/治疗前分值×100%项目症状体征评分颈肩枕部压痛点(双侧,0~3分)无压痛31
随访及疗效评判随访3个月无自觉不适,疼痛消失或偶有不适,颈椎活动度改善;X线片正侧位较前有改善,包括弧度恢复或部分恢复,疗效评判:采用改善率和改善绝对值(治疗前评分-治疗后评分)相结合的方法设无效、有效和显效三种标准无效改善率<50%或改善绝对值≤4有效改善率≥50%或改善绝对值≥5显效改善率≥70%或改善绝对值≥8随访及疗效评判32
一般资料2003年3月至2006年2月,门诊接待主诉颈肩枕部疼痛不适拟诊颈型颈椎病并获随访患者418例,其中男187例,女231例,年龄14~78岁,平均年龄32.4岁,病程3天~14年,平均病程68天,该组患者临床表现均有颈部不适,有僵硬感,颈部疼痛,双肩部酸胀及疼痛。体格检查:颈部肌肉紧张,一侧压痛为主,多伴有斜方肌中点及C7~T1~2椎旁之压痛或放散痛,少数有肩胛间区及肩部放散痛,颈部活动范围部分受限。一般资料33
影像学检查418例患者均摄颈椎正侧位片,其中203例患者加摄颈椎双斜位片,每张侧位片进行测量,按Borden颈椎量法。该组患者226例为颈椎变直,另34例为椎体不稳,其余158例影像学表现无明显异常。影像学检查34
影像学检查418例患者均摄颈椎正侧位片,其中203例患者加摄颈椎双斜位片,每张侧位片进行测量,按Borden颈椎量法。该组患者226例为颈椎变直,另34例为椎体不稳,其余158例影像学表现无明显异常。影像学检查35颈椎关节突阻滞治疗颈型颈病课件36颈椎关节突阻滞治疗颈型颈病课件37疼痛(双侧,六点行为评分法,BRS-6,0~5分)颈椎活动度(0~2分)从临床实践来看,78.4级:有疼痛,无法忽视,干扰注意力;5级:有疼痛,无法忽视,所有日常活动都受影响,3、本配方中用布比卡因,主要原理是取其麻醉作用持久,在正清风痛宁发挥作用前,保持较长时间的麻醉作用。疼痛(双侧,六点行为评分法,BRS-6,0~5分)影像学检查4、穿刺部位,颈部脊神经后支主要支配相应部位的椎间关节及邻近肌肉,穿刺点在关节突后外侧时最易引致放电样或淋胀感,如太靠内侧即椎板部位,则无此反应,当针尖刺中关节穿后外侧时退针2mm左右,此时回抽注射药物反应最为强烈。颈肩枕部压痛点(双侧,0~3分)5级:有疼痛,无法忽视,所有日常活动都受影响,除外颈肩部其他相关疾病。3、除外颈部扭伤、肩关节周围炎、风湿性肌纤维织炎、神经衰弱及其他原因所致的颈、肩部疼痛。颈型颈椎病的发病率近年来呈逐渐上升趋势。关节突神经阻滞平均疗程为5~9次。疼痛(双侧,六点行为评分法,BRS-6,0~5分)5ml,整个推药过程应反复回抽,如遇出血,应停止注射。除外颈肩部其他相关疾病。我们对2003年3月至2006年2月门诊466例该型颈椎病患者进行了颈椎关节突阻滞治疗,其中获随访418例,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治疗药物及器械
1、药物配方(为作者临床经验配方):0.5%布比卡因1ml、风痛宁注射液25mg(首次),35mg(常规)、VitB6注射液25mg、VitB12注射液0.25mg。2、穿刺针,药物一律配制在5ml注射器内,统一用0.5X38mm规格穿刺针治疗。3、消毒液统一使用0.5%络合碘消毒三次。疼痛(双侧,六点行为评分法,BRS-6,0~5分)38
穿刺阻滞点
1、C2~C7关节突,穿刺前先触摸清需治疗部位的关节突骨性部位,确定部位的方法有二:一是局部有明确触痛,二点是局部增厚触之不适。刺入点取颈后正中线旁开4cm左右之相应部位,针尖对准关节突中央突起处,针尖触及后结节后,退后约1~2mm,多数患者有麻胀感或向上、向下放散感,回抽无血时推药约1.5ml,然后将针尖外移约2~3mm,再推药约1.5ml,整个推药过程应反复回抽,如遇出血,应停止注射。关节突神经阻滞平均疗程为5~9次。穿刺阻滞点392、枕神经、耳大神经和斜方肌(副神经)阻滞,对伴有头部症状者,如头痛或偏头痛,行枕大或枕小神经阻滞,对伴有眼部症状者,行枕小神经阻滞,对伴有耳鸣症状者,行耳大神经阻滞,对伴有颈肩侧前方部肌肉紧张,行斜方肌(副神经)阻滞,平均阻滞3~7次。为排除干扰,均不给NSAID类口服药,用此法治疗的目的主要为明确正清风痛宁消除软组织炎症的临床疗效。2、枕神经、耳大神经和斜方肌(副神经)阻滞,对伴有头部症状者40结果
418例均获随访,从治疗结束后开始计算,随访时间为3月~21个月。平均6.5个月。总有效率:86.85%,平均改善率:81.12%结果41讨论诊断方面,颈椎病颈型的诊断标准是主诉有头,颈、肩及枕部疼痛等感觉异常,并伴有相应压痛点;结合X线片示颈椎不稳或曲度变直;除外颈肩部其他相关疾病。从临床实践来看,78.31%的患者有T1~3椎旁,两肩胛骨内缘间区的不适或压痛,在行颈部神经阻滞后该部位的不适也多随之消失,因此我们在诊断时应考虑增加了此区域的临床考查;讨论42另外,影像学检查方面,Borden提出的测量颈椎变直的方法,极具临床价值,但在某些情况下,如数值>7mm,而患者临床表现却十分明显时,颈椎病颈型的诊断则有不妥,我们发现从侧位片观察椎间关节内隙是否平行很有意义,如出现平行破坏,此处往往为压痛点明显,提示椎间关节不稳,在阻滞后再辅以手法复位,往往即刻收到显著疗效。据此,我们结合临床表现及随访结果,把主要症状和体征综合分析,提出前述疗效评判标准,并拟据此作进一步的研究。
另外,影像学检查方面,Borden提出的测量颈椎变直的方法,43本组病例所取得的临床疗效显著,我们分析其主要原因有:1、颈椎病颈型的基础是椎间关节及周围组织有无菌性炎症,局部使用该药来抑制无菌性炎症可取得显效;本组病例所取得的临床疗效显著,我们分析其主要原因有:442、正清风痛宁注射剂,其成份为盐酸青藤碱,其抗炎作用机理为:抑制5-HT引起的血管通透性增加,具有很强的促组胺释放作用,且抑制区噬细胞活性及减少释放IL-1作用明显;激活H2受体,使成纤维细胞增生减弱,并抑制T淋巴细胞对靶细胞的溶解作用;局部高浓度给药时,抑制无菌性炎症有明显疗效,且该药有肌松作用,患者多数诉有全身肌肉发轻或无力的感觉。2、正清风痛宁注射剂,其成份为盐酸青藤碱,其抗炎作用机理为:453、本配方中用布比卡因,主要原理是取其麻醉作用持久,在正清风痛宁发挥作用前,保持较长时间的麻醉作用。4、穿刺部位,颈部脊神经后支主要支配相应部位的椎间关节及邻近肌肉,穿刺点在关节突后外侧时最易引致放电样或淋胀感,如太靠内侧即椎板部位,则无此反应,当针尖刺中关节穿后外侧时退针2mm左右,此时回抽注射药物反应最为强烈。3、本配方中用布比卡因,主要原理是取其麻醉作用持久,在正清风46诊断依据1、主诉:头、颈、肩部疼痛或感觉异常,如僵硬感,颈部活动范围部分受限,双肩部酸胀,双肩胛间区疼痛不适等.2、体征:无特殊体征.多数患者颈部、双肩胛部肌肉紧张,压痛,单侧或双侧,斜方肌中点及双肩提肌止点多有压痛.3、除外颈部扭伤、肩关节周围炎、风湿性肌纤维织炎、神经衰弱及其他原因所致的颈、肩部疼痛。诊断依据1、主诉:头、颈、肩部疼痛或感觉异常,如僵硬感,颈部47项目症状体征评分疼痛(双侧,六点行为评分法,BRS-6,0~5分)颈椎活动度(0~2分)1级:无疼痛;2级:有疼痛但可被轻易忽视;3级:有疼痛,无法忽视,不干扰正常生活;4级:有疼痛,无法忽视,干扰注意力;5级:有疼痛,无法忽视,所有日常活动都受影响,但能完成基本生理需求,如进食和排便等;6级:存在剧烈疼痛,无法忽视,需休息或卧床休息。活动度无障碍30º≤活动度<45
º活动度<30º012345012表1颈型颈椎病疗效评判标准(自拟)项目症状体征评分疼痛(双侧,六点行为评分法,BRS-484、穿刺部位,颈部脊神经后支主要支配相应部位的椎间关节及邻近肌肉,穿刺点在关节突后外侧时最易引致放电样或淋胀感,如太靠内侧即椎板部位,则无此反应,当针尖刺中关节穿后外侧时退针2mm左右,此时回抽注射药物反应最为强烈。穿刺阻滞点5%布比卡因1ml、风痛宁注射液25mg(首次),35mg(常规)、VitB6注射液25mg、VitB12注射液0.X线片正侧位较前有改善,包括弧度恢复或部分恢复,3、除外颈部扭伤、肩关节周围炎、风湿性肌纤维织炎、神经衰弱及其他原因所致的颈、肩部疼痛。我们对2003年3月至2006年2月门诊466例该型颈椎病患者进行了颈椎关节突阻滞治疗,其中获随访418例,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双侧颈部肌肉紧张或单侧颈肩部肌肉紧张激活H2受体,使成纤维细胞增生减弱,并抑制T淋巴细胞对靶细胞的溶解作用;418例患者均摄颈椎正侧位片,其中203例患者加摄颈椎双斜位片,每张侧位片进行测量,按Borden颈椎量法。1、颈椎病颈型的基础是椎间关节及周围组织有无菌性炎症,局部使用该药来抑制无菌性炎症可取得显效;颈型颈椎病是颈椎病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类型,主诉有头、颈、肩及枕部疼痛不适等异常感觉的一组综合症,并伴有相应的压痛点,X线片显示颈椎生理曲度改变或椎间关节不稳等。30º≤活动度<45
º3、本配方中用布比卡因,主要原理是取其麻醉作用持久,在正清风痛宁发挥作用前,保持较长时间的麻醉作用。5ml,整个推药过程应反复回抽,如遇出血,应停止注射。3级:有疼痛,无法忽视,不干扰正常生活;双侧颈部肌肉紧张或单侧颈肩部肌肉紧张4、穿刺部位,颈部脊神经后支主要支配相应部位的椎间关节及邻近肌肉,穿刺点在关节突后外侧时最易引致放电样或淋胀感,如太靠内侧即椎板部位,则无此反应,当针尖刺中关节穿后外侧时退针2mm左右,此时回抽注射药物反应最为强烈。影像学检查
穿刺阻滞点
1、C2~C7关节突,穿刺前先触摸清需治疗部位的关节突骨性部位,确定部位的方法有二:一是局部有明确触痛,二点是局部增厚触之不适。刺入点取颈后正中线旁开4cm左右之相应部位,针尖对准关节突中央突起处,针尖触及后结节后,退后约1~2mm,多数患者有麻胀感或向上、向下放散感,回抽无血时推药约1.5ml,然后将针尖外移约2~3mm,再推药约1.5ml,整个推药过程应反复回抽,如遇出血,应停止注射。关节突神经阻滞平均疗程为5~9次。4、穿刺部位,颈部脊神经后支主要支配相应部位的椎间关节及邻近49讨论诊断方面,颈椎病颈型的诊断标准是主诉有头,颈、肩及枕部疼痛等感觉异常,并伴有相应压痛点;结合X线片示颈椎不稳或曲度变直;除外颈肩部其他相关疾病。从临床实践来看,78.31%的患者有T1~3椎旁,两肩胛骨内缘间区的不适或压痛,在行颈部神经阻滞后该部位的不适也多随之消失,因此我们在诊断时应考虑增加了此区域的临床考查;讨论50本组病例所取得的临床疗效显著,我们分析其主要原因有:1、颈椎病颈型的基础是椎间关节及周围组织有无菌性炎症,局部使用该药来抑制无菌性炎症可取得显效;本组病例所取得的临床疗效显著,我们分析其主要原因有:51我们对2003年3月至2006年2月门诊466例该型颈椎病患者进行了颈椎关节突阻滞治疗,其中获随访418例,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疼痛(双侧,六点行为评分法,BRS-6,0~5分)85%,平均改善率:81.为排除干扰,均不给NSAID类口服药,用此法治疗的目的主要为明确正清风痛宁消除软组织炎症的临床疗效。从临床实践来看,78.疗效评判:采用改善率和改善绝对值(治疗前评分-治疗后评分)相结合的方法正常颈椎弧的顶点在C5椎体后上缘,弧的高度(12±5)mm,并规定≥17mm为曲度变大,<7mm为变直,负值为反曲。1、颈椎病颈型的基础是椎间关节及周围组织有无菌性炎症,局部使用该药来抑制无菌性炎症可取得显效;5级:有疼痛,无法忽视,所有日常活动都受影响,设无效、有效和显效三种标准3、除外颈部扭伤、肩关节周围炎、风湿性肌纤维织炎、神经衰弱及其他原因所致的颈、肩部疼痛。3、本配方中用布比卡因,主要原理是取其麻醉作用持久,在正清风痛宁发挥作用前,保持较长时间的麻醉作用。2、穿刺针,药物一律配制在5ml注射器内,统一用0.6级:存在剧烈疼痛,无法忽视,需休息或卧床休息。除外颈肩部其他相关疾病。1、颈椎病颈型的基础是椎间关节及周围组织有无菌性炎症,局部使用该药来抑制无菌性炎症可取得显效;该组患者226例为颈椎变直,另34例为椎体不稳,其余158例影像学表现无明显异常。2003年3月至2006年2月,门诊接待主诉颈肩枕部疼痛不适拟诊颈型颈椎病并获随访患者418例,其中男187例,女231例,年龄14~78岁,平均年龄32.双侧颈部肌肉紧张或单侧颈肩部肌肉紧张4、穿刺部位,颈部脊神经后支主要支配相应部位的椎间关节及邻近肌肉,穿刺点在关节突后外侧时最易引致放电样或淋胀感,如太靠内侧即椎板部位,则无此反应,当针尖刺中关节穿后外侧时退针2mm左右,此时回抽注射药物反应最为强烈。2)局部变直,连续4节颈椎椎体后缘在同一直线上。1、C2~C7关节突,穿刺前先触摸清需治疗部位的关节突骨性部位,确定部位的方法有二:一是局部有明确触痛,二点是局部增厚触之不适。4)正位X片示棘突排列不在同一直线上,其中一个椎体偏离中心线距离>3mm,或棘突排列出现“S”形改变。3、本配方中用布比卡因,主要原理是取其麻醉作用持久,在正清风痛宁发挥作用前,保持较长时间的麻醉作用。2级:有疼痛但可被轻易忽视;关节突神经阻滞平均疗程为5~9次。我们对2003年3月至2006年2月门诊466例该型颈椎病患者进行了颈椎关节突阻滞治疗,其中获随访418例,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从临床实践来看,78.5ml,然后将针尖外移约2~3mm,再推药约1.5ml,然后将针尖外移约2~3mm,再推药约1.关节突神经阻滞平均疗程为5~9次。3、本配方中用布比卡因,主要原理是取其麻醉作用持久,在正清风痛宁发挥作用前,保持较长时间的麻醉作用。影像学检查3、除外颈部扭伤、肩关节周围炎、风湿性肌纤维织炎、神经衰弱及其他原因所致的颈、肩部疼痛。随访及疗效评判2、颈椎不稳:如小关节突增生、移位,椎间隙变窄及阶梯样改变,“双边征”等。2、枕神经、耳大神经和斜方肌(副神经)阻滞,对伴有头部症状者,如头痛或偏头痛,行枕大或枕小神经阻滞,对伴有眼部症状者,行枕小神经阻滞,对伴有耳鸣症状者,行耳大神经阻滞,对伴有颈肩侧前方部肌肉紧张,行斜方肌(副神经)阻滞,平均阻滞3~7次。2级:有疼痛但可被轻易忽视;从临床实践来看,78.418例患者均摄颈椎正侧位片,其中203例患者加摄颈椎双斜位片,每张侧位片进行测量,按Borden颈椎量法。从临床实践来看,78.除外颈肩部其他相关疾病。6级:存在剧烈疼痛,无法忽视,需休息或卧床休息。3、本配方中用布比卡因,主要原理是取其麻醉作用持久,在正清风痛宁发挥作用前,保持较长时间的麻醉作用。从临床实践来看,78.30º≤活动度<45
º穿刺阻滞点疼痛(双侧,六点行为评分法,BRS-6,0~5分)3、除外颈部扭伤、肩关节周围炎、风湿性肌纤维织炎、神经衰弱及其他原因所致的颈、肩部疼痛。1、C2~C7关节突,穿刺前先触摸清需治疗部位的关节突骨性部位,确定部位的方法有二:一是局部有明确触痛,二点是局部增厚触之不适。本组病例所取得的临床疗效显著,我们分析其主要原因有:关节突神经阻滞平均疗程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劳务外包工合同范本
- 出国援建劳务合同范本
- 动产质押合同范本
- 北京员工劳动合同范本
- 付款方式违约规定合同范本
- 出售库存车合同范本
- 出售造型工具合同范本
- 2024年镇远县妇幼保健院人员招聘考试真题
- 代加工砂浆合同范本
- 写计件合同范本
- AMDAR资料的分析和应用
-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申请书样例与说明
- 数据结构英文教学课件:chapter6 Tree
- 高压氧科工作总结高压氧科个人年终总结.doc
- 《政治学概论》教学大纲
- 桥梁缺陷与预防
- 食品生物化学习题谢达平(动态)
- 新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2022年春修订)
- 保安员工入职登记表
- 睿达RDCAM激光雕刻切割软件V5.0操作说明书
- 机械设计基础平面连杆机构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