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第三单元1经过两次工业革命,传统的经济体制不能适应新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各国都在新的形势下进行了经济体制的调整和创新。苏联开辟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发展道路,其后历经数次的改革,但积重难返,收效不大,最终导致苏联剧变,显示了社会主义改革的曲折性和艰巨性。美国罗斯福摈弃了传统的经济模式,开创了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二战后,许多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都进行了经济的自我调整和改革,完善了福利政策,缓和了阶级矛盾,促进经济高速发展。本单元学习重点:突出不同时期不同国家进行经济调整的内容和影响。单元概述经过两次工业革命,传统的经济体制不能适应新生215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16资本主义的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17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18苏联的经济改革15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3课程标准要求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2.列举“斯大林模式”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重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转变难点:斯大林模式及其评价第15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课程标准要求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重4俄国十月革命后,列宁出于国内外斗争形势的需要,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形势好转后,他依据现实的需要,代以新经济政策,希望通过减轻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小农经济负担的国家资本主义,发展商品经济。随着列宁的逝世,新经济政策逐渐被取消,斯大林建立起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这种体制后来在东欧推行,对东欧国家产生深远的影响。宏观把握俄国十月革命后,列宁出于国内外斗争形势的需要,实5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背景:
1、俄国十月革命后,英、法、美、日等资本主义国家进行武装干涉;支持俄国境内叛军,
妄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2、国内战争爆发,苏俄面临着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3、苏俄领导人幻想以此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二)内容:
在农业方面:实行余粮收集制,农民除保留口粮、种子粮和饲料粮外,其余粮食以极低的价格交售国家;在工业方面: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将大中企业收归国有,对小企业实行监督。在流通方面:取消商品贸易,一切生活必需品都由国家集中分配;在分配方面:强制劳动,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特点:排斥商品货币关系,采用军事、行政命令的办法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背景:
1、俄国十月革命后,英、6(三)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评价:积极:特殊情况下的特殊政策,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人力、物力、财力,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消极:违背经济发展规律,挫伤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引发了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三)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评价:7二、新经济政策:
(一)背景:
1、国内战争胜利后,苏维埃政权亟待恢复遭到战争破坏的经济
2、农民对共产主义政策的不满,暴动频发。
3、国家也没有能力直接领导和组织所有企业的生产。4、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对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有了新的认识。目的: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二)开始: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二、新经济政策:(一)背景:
1、国内战争胜利8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内容农业工业商业影响余粮征集制固定的粮食税工业国有化有区别地对待大、中、小工业取消商业贸易,国家集中分配产品交换转为自由贸易积极作用: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保证军事斗争胜利;消极影响:超过限度,不利于提高生产者的积极性。找到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工农支持,经济恢复、政权巩固。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较,新的经济政策“新”在哪里呢?(三)内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农业工业商业影响余粮9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较,新的经济政策“新”在哪里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生活中排斥商品关系,用军事和行政手段控制社会运转,进而直接进入社会主义;新经济政策是通过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改善和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体现出“新”的特点:
重视商品经济、开放市场、自由贸易和货币流通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较,新的经济政策“新”在哪里呢?战时10(四)评价:
理论上:找到一条使落后的俄国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确立起与落后的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是符合苏俄的实际国情的正确决策。
实践上:受到广大工人和农民的支持,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四)评价:理论上:找到一条使落后的俄国过渡到11三、斯大林经济体制:
(一)确立:斯大林领导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经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实施了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取消新经济政策,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确立。(二)内容:1、所有制形式:实行单一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
2、管理体制: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3、调节手段: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4、管理手段: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三、斯大林经济体制:
(一)确立:斯大林领导苏联的社会主义建12(三)评价斯大林模式积极:1.在这种体制下,国家能够调配使用人力、物力、财力资源进行建设。2.使苏联在20世纪三十年代、二战后初期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1940年苏联工业生产总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
3.为二战后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到了示范作用。存在问题:片面发展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长期落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从农民身上拿走东西太多,生产积极性不高;长期执行计划指令,地方和企业缺乏积极性。消极:1.
超越了生产力水平,体制逐渐僵化,越来越阻碍苏联经济的进一步发展。2.对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也产生了不良的影响。(三)评价斯大林模式积极:消极:1.超越了生产力水平,体制13探究活动1: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原因(1)原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当时形势下实施是必要的,且是有效的,为保卫苏维埃政权创造了必要的物质基础,捍卫了十月革命的成果;而另一方面,它也存在着严重的缺陷:政策的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的需要,而且在战争基本结束的情况下,不仅没有收缩,反而进一步的加强,严重的挫伤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最终引发了国内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2)启示:把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作为向社会主义“直接过渡”到纯粹社会主义的经济形式的一种尝试无疑是失败的,它并不是向社会主义过度的正确途径。苏维埃政府需要继续探索一条适合其国情道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原因是什么?从中获得了哪些启示?探究活动1: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原因战时共14联系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过程中经济政策的调整与变化,给我国的经济建设带来的那些启示?
(1)经济建设必须按规律办事;
(2)调整经济政策,必须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的发展水平;
(3)农业政策的制定与调整必须切实地维护农民的经济利益;
(4)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一切从国情出发;
(5)国民经济必须按比例,协调发展(农业、重工业、轻工业协调发展)
(6)经济建设必须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探究活动2:联系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过程中经济政策的调整与变化,给我国的15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第16课1、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认识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2、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其特点,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课标要求:重点:经济危机的爆发,罗斯福新政的背景、内容、特点难点:罗斯福新政与凯恩斯主义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第16课1、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16宏观把握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生产与资本高度集中到少数垄断资本家手中,造成贫富悬殊。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越发突出,导致了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资本主义经济政策随之进行调整,出现了一种新的经济理论——凯恩斯主义,国家干预经济取代了自由放任的政策,美国罗斯福总统采取“新政”,促进美国生产力的恢复,巩固了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度。此后,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宏观把握17一、经济危机的发生——(1929—1933年)(一)经济危机的背景1、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表面繁荣。2、工人农民实际收入增长缓慢,财富高度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中。3、股票投机过度,造成了股市的不稳定。(二)经济危机的原因
(1)根本根源: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有制间的矛盾(2)直接原因:市场表面繁荣背后隐藏的生产与销售矛盾(供给与需求)更加突出。(3)诱发因素:股票投机过度,加剧了金融市场的不稳定。(三)标志:纽约证券交易所股市崩溃(四)特点:来势凶猛;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破坏性强一、经济危机的发生——(1929—1933年)18(五)经济危机横扫资本主义世界——影响(1)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遭到空前严重的破坏,出现经济大萧条,世界贸易额锐减。(2)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了摆脱困境,纷纷采取了以邻为壑、转嫁危机的办法。导致世界经济进一步陷入混乱,国际关系也日趋恶化。(3)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使得人们对整个资本主义制度产生了怀疑。(4)法西斯主义在一些国家开始泛滥,社会动荡不安。(5)资本主义面临着严重的政治危机,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摇摇欲坠。(五)经济危机横扫资本主义世界——影响191、大危机给美国以空前严重的打击。2、胡佛政府的自由放任政策,使危机迟迟得不到解决。3、罗斯福以“新政”为口号,赢得广泛支持,于1933年3月就任总统。(一)历史背景二、罗斯福新政1、大危机给美国以空前严重的打击。(一)历史背景二、罗斯福新20(二)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项目具体内容整顿财政金融整顿银行,统制货币,改革银行体系和改革税制调整工业生产
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规定“公平竞争”法则,规定劳工的一些基本权利,蓝鹰标记减少耕地面积和农产品产量,政府收购剩余农产品以控制市场价格调整农业生产实行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开展大规模救济工作,通过社会保障法,兴办公共工程,提供大量就业机会。核心内容——用国家的力量扩大消费,调整供给与需求矛盾(二)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项目具体内容整顿财政21直接影响:1.新政的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美国逐渐从经济危机的阴影中走了出来,社会生产力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恢复。2.广大中下层民众从新政中获得了一定的好处。3.缓和了社会矛盾,遏制美国法西斯势力,巩固了美国资产阶级统治。深远影响:1.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工业社会全面来临的时代,在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再也不能适应生产力巨大发展的时候开辟的一条新的发展道路。2.新政式的调整被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所借鉴。它标志着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时代,进入了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时代。(三)罗斯福新政影响但新政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前提下,对美国生产关系进行的局部调整,因此它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直接影响:(三)罗斯福新政影响但新政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前提22三、凯恩斯主义1、产生的背景:
(1)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后,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占据主导地位。(2)20年代末30年代初经济大危机爆发自由放任经济理论开始受质疑。
2、基本主张:国家应当对经济生活进行干预和调节。“看得见的手”三、凯恩斯主义1、产生的背景:“看得见的手”233、评价
(1)积极作用:二战后,凯恩斯主义取代了过去自由放任的经济理论,成为西方各国制定经济政策的主要依据,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2)局限性:它并不能够消除经济危机。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经济逐渐陷入“滞胀”状态。面对新问题,凯恩斯主义在经济学中的主流地位被其他学派所取代。3、评价
(1)积极作用:24学习了罗斯福新政新政的背景、内容和影响,思考“新”在什么地方?①新的理论和政策:凯恩斯主义;(自由放任——政府干预)②新的特点:在力图保持资本主义自由企业制度的前提下采取政府对国家经济全面干预的办法③新的起点:私人资本主义——美国式的、非法西斯式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二战后普遍采纳,资本主义制度获得新的生命力,成为继续向前发展的新起点。探究活动1:学习了罗斯福新政新政的背景、内容和影响,思考“新”在什么地方25凯恩斯主义与罗斯福新政之间的关系如何?对后世产生了什么影响?(1)20世纪20年代末的经济大危机促使人们质疑自由放任的经济理论。(2)罗斯福新政是对凯恩斯主义的大规模实践,新政的实践推动了凯恩斯主义国家干预理论的系统化和完整化。罗斯福新政开创了资本主义国家加强经济干预的先河。二战后,西方各国普遍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促进经济高速发展。探究活动2:凯恩斯主义与罗斯福新政之间的关系如何?对后世产生了什么影响?26①它是美国资产阶级为了克服经济危机,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的调整,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因而也就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的经济计划危机。国家的干预容易导致通货膨胀和其它的社会经济矛盾。②新政在当时自由放任的经济形态下,采取新的国家干预经济的做法,缓解了经济危机所带来的问题,使得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巩固了资本主义的统治。二战后,其它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也相继的校仿美国新政的做法进行了经济的调整和改革,使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第二个“黄金时代”。探究活动3: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①它是美国资产阶级为了克服经济危机,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进27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世界现代化发展道路上,有两次重大的政策调整,一次在20世纪初的俄国,一次在30年代西方大危机时期的美国。这两次调整分别指什么?它们各有什么特点?结果如何?1.调整:俄国:1921年苏俄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2.特点:苏俄通过市场用固定的粮食税、国家资本主义和商品买卖的办法发展生产。美国用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来调节资本主义产销间的矛盾,避免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混乱和盲目,达到解决经济危机的目的。3.结果:俄国促进了工农业的发展,但是1927年新经济政策被废除,建立起斯大林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美国摆脱了经济危机,并促进战后出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大发展的世界趋势。探究活动4: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世界现代化发展道路上,有两次重大的政策28课标要求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家为例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第17课重点:二战后美国等国经济的发展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表现及原因。难点: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课标要求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家为例分析当代资本主29第17课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一、国家对经济的大力干预1.建立国营企业2.制定经济计划3.用财政政策调节社会生产二、“人民资本主义”和“经营者革命”1.“人民资本主义”2.“经营者革命”三、福利国家的出现1.福利资金的构成
2.福利制度的主要内容3.福利制度的实质和利弊4.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高速增长5.经济滞涨和经济政策的调整第17课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30宏观把握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暴露出传统资本主义体制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弊端。二战结束后,西欧各国进行社会改革和政策调整,普遍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即通过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管理,不断调整财政、税收、金融政策;在一些基础工业和公用事业中推行国有化政策,推行比较广泛的社会福利制度,以保障社会的安定。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促进了西欧经济稳定持续的高速发展。但到1973年,发达国家出现经济“滞胀”现象,为走出困境,发达国家不断进行经济改革,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资本主义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事实表明,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可以相互借鉴,互为补充,并能够在一定时期内极大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宏观把握31一、当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管理的新变化:(1)背景: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吸取大危机的惨痛教训,放弃自由放任政策。②20世纪30年代兴起的凯恩斯主义,为各国经济调整提供了理论依据③20世纪30年代,美国罗斯福新政的推行,为各国提供了实践经验。1、调整之一——国家对经济的大力干预(2)国家干预方式:①实行国有化②制定经济计划③运用经济杠杆调节社会生产:扩大政府开支、政府直接采购、调节税收等。不同国家干预经济的不同重点:(3)国家干预经济的影响①利用国家力量调节经济,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私人资本生产的盲目性,保证了生产的社会化。②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着经营不善,效益低下的弊端。一、当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管理的新变化:(1)背景:1、调322.调整之二:人民资本主义——所有制关系的变化3.调整之三:经营者革命——经营管理方式的变化4、调整之四:福利国家的出现2.调整之二:人民资本主义——所有制关系的变化3.调整之三33“福利国家”的发展历程阶段时间概念起源19世纪中叶成功实践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新政高峰六七十年代缩小规模80年代“福利国家”的发展历程阶段时间概念起源19世纪中叶成功实践234影响:福利国家的出现
缓解矛盾、扩大消费财政赤字、降低工作积极性原因: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分配领域社会化的表现公民的社会权利,立法和制度保证缓和社会矛盾、构建社会和谐实质:特点:内容:资金来源、福利种类影响:福利国家的出现缓解矛盾、扩大消费财政赤字、降低工作积极35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调整所带来的影响:①积极方面:国家的宏观调节,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私人资本生产的盲目性,保证了生产的社会性。企业管理方式的调整,提高了管理和生产水平和企业的效益;福利制度的形成,保障了低收入阶层的生活,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的矛盾,同时扩大了社会消费,带动了战后经济的复苏,使资本主义步入第二个“黄金时代”②消极方面:国家过度的干预经济,也增加了国家的财政负担,造成严重的财政赤字,降低人们工作的积极性。1973年,黄金时代结束,出现“滞胀”调整:(1)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2)出售部分国有企业;(3)削减社会福利开支。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调整所带来的影响:1973年,黄金时代结36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黄金滞胀复苏繁荣衰退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黄金滞胀复苏繁荣衰退战后美国经37
资本主义经济战后黄金时期的出现表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并非只有对抗,他们还有相互适应和可能协调的一面生产关系还能容纳生产力的发展。但是,这些调整只能暂时缓解而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后来的滞胀现象就是明证。调整是资本主义内部的自我调节和改善,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虽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但有积极意义,使资本主义在其内部矛盾这些作用下不断进行自我扬弃。认识: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只是经济手段,不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启示:经济体制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突破传统的束缚使其调整和创新的前提,只有不断调整和创新才能保持经济发展的活力。借鉴:加强国家对经济的指导,克服盲目性;炒股现象反映出资本社会化的趋向,要规范股市;要由专门的管理和科技人员从事经营和管理,要不断完善社会福利制度……认识:资本主义经济战后黄金时期的出现表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生38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课标要求:苏联的经济改革第18课重点: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难点: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39二战后,苏联虽然被公认为是一流的政治和军事强国,然而它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弊端日益显露,导致苏联经济发展极其缓慢。从赫鲁晓夫到勃列日涅夫的改革,都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的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均以失败告终。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也未能取得预期的效果,转向政治改革,导致苏联形势恶化直至解体。苏联经济改革模式的失败,说明了改革需要正确的理论指导和坚强的领导核心。其改革过程的艰巨性和曲折性,对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宏观把握二战后,苏联虽然被公认为是一流的政治和军事强国,然而它高度集40一、赫鲁晓夫改革
(一)改革的背景
(1)二战结束,苏联进入和平建设时期;(2)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3)农业全盘集体化的消极影响一直持续到战后,农业单位面积产量没有提高,制约了工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4)斯大林的逝世,为苏联体制改革提供了契机和可能。(二)改革的内容1、农业:允许集体农庄庄员拥有一定数量的自留地和饲养一定数量的牲畜;开垦荒地,扩大谷物生产;开展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将拖拉机等农机卖给集体农庄
2、工业:将部分企业的管理权下放到加盟共和国;给予企业调整部分工资的权利;尝试推行“物质利益原则”,通过一定程度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积极性。一、赫鲁晓夫改革
(一)改革的背景
(1)二战结束,苏联进41(三)赫鲁晓夫改革的评价:1、积极: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农业、工业)。2、局限性:在理论上没有突破斯大林的模式,只是在原有经济体制上的局部调整。(1)赫鲁晓夫经济改革在理论上没有突破,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革;(2)提出的战略目标超越实际;(3)没有全面和一贯的战略方针和思路;(4)赫鲁晓夫自身的不足和缺点也影响改革。(三)赫鲁晓夫改革的评价:42二、勃列日涅夫改革类别勃列日涅夫改革背景目的措施工业农业评价成效局限军事和综合国力增强,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①没有突破旧体制;②脱离实际;③与美国军备竞赛,使经济减速甚至滑坡;④勃氏后期保守作风、后期改革停止①继续革除弊端;②纠正混乱推行新经济体制,扩大企业自主权①扩大自主权;②提高农产品价格;③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指标;④放松对个人副业的限制二、勃列日涅夫改革类别勃列日涅夫改革背景目的431、时间:1985年2、改革背景:苏联经济全面滑坡指导思想:加速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内容:
3、改革内容:(1)经济领域:承认企业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要求国家主要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形式,允许个体经济存在。
(2)加速发展战略重点:重点放在重工业上
(3)经济改革陷入困境,把改革重点转向政治体制改革。4、改革的后果:(1)原本严重畸形的经济结构更加失调,经济改革的宏观决策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改革中阻力重重,以致改革效果不佳。(2)改革陷入困境,经济继续滑坡。
(3)戈尔巴乔夫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体制改革,国内局势逐渐失控,1991年苏联解体。三、戈尔巴乔夫的改革1、时间:1985年三、戈尔巴乔夫的改革44同: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体制弊端;都在农业、工业方面进行调整;改革过程脱离了苏联实际;结果都失败了。异:赫鲁晓夫改革侧重农业,勃列日涅夫改革侧重重工业,戈尔巴乔夫改革侧重所有制和商品经济入手;前两者都取得一定的成效,而后者未见成效转向政治改革;前两制失败是因为未改变原有体制,对斯大林体制进行修修补补,但后者肃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由于措施不符合国情而失败。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改革有何异同点?同: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体制弊端;都在农业、工业方面进行调整;45苏联改革失败的原因和苏联解体的原因:(1)历史原因:苏联由于斯大林体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长期得不到纠正,积累起来许多问题和矛盾。(2)内部原因: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上台后推行的错误路线和政策(3)外部原因:西方的和平演变
苏联改革失败的原因和苏联解体的原因:461、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反对苏联的控制或照搬苏联的政策。2、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3、反对搞阶级斗争扩大化。4、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遵循马克思主义方向。苏联经济改革给中国改革的启示1、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反对苏联的控制或照搬苏联的政策。47演讲完毕,谢谢观看!演讲完毕,谢谢观看!48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第三单元49经过两次工业革命,传统的经济体制不能适应新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各国都在新的形势下进行了经济体制的调整和创新。苏联开辟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发展道路,其后历经数次的改革,但积重难返,收效不大,最终导致苏联剧变,显示了社会主义改革的曲折性和艰巨性。美国罗斯福摈弃了传统的经济模式,开创了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二战后,许多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都进行了经济的自我调整和改革,完善了福利政策,缓和了阶级矛盾,促进经济高速发展。本单元学习重点:突出不同时期不同国家进行经济调整的内容和影响。单元概述经过两次工业革命,传统的经济体制不能适应新生5015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16资本主义的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17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18苏联的经济改革15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51课程标准要求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2.列举“斯大林模式”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重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转变难点:斯大林模式及其评价第15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课程标准要求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重52俄国十月革命后,列宁出于国内外斗争形势的需要,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形势好转后,他依据现实的需要,代以新经济政策,希望通过减轻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小农经济负担的国家资本主义,发展商品经济。随着列宁的逝世,新经济政策逐渐被取消,斯大林建立起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这种体制后来在东欧推行,对东欧国家产生深远的影响。宏观把握俄国十月革命后,列宁出于国内外斗争形势的需要,实53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背景:
1、俄国十月革命后,英、法、美、日等资本主义国家进行武装干涉;支持俄国境内叛军,
妄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2、国内战争爆发,苏俄面临着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3、苏俄领导人幻想以此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二)内容:
在农业方面:实行余粮收集制,农民除保留口粮、种子粮和饲料粮外,其余粮食以极低的价格交售国家;在工业方面: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将大中企业收归国有,对小企业实行监督。在流通方面:取消商品贸易,一切生活必需品都由国家集中分配;在分配方面:强制劳动,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特点:排斥商品货币关系,采用军事、行政命令的办法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背景:
1、俄国十月革命后,英、54(三)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评价:积极:特殊情况下的特殊政策,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人力、物力、财力,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消极:违背经济发展规律,挫伤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引发了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三)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评价:55二、新经济政策:
(一)背景:
1、国内战争胜利后,苏维埃政权亟待恢复遭到战争破坏的经济
2、农民对共产主义政策的不满,暴动频发。
3、国家也没有能力直接领导和组织所有企业的生产。4、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对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有了新的认识。目的: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二)开始: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二、新经济政策:(一)背景:
1、国内战争胜利56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内容农业工业商业影响余粮征集制固定的粮食税工业国有化有区别地对待大、中、小工业取消商业贸易,国家集中分配产品交换转为自由贸易积极作用: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保证军事斗争胜利;消极影响:超过限度,不利于提高生产者的积极性。找到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工农支持,经济恢复、政权巩固。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较,新的经济政策“新”在哪里呢?(三)内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农业工业商业影响余粮57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较,新的经济政策“新”在哪里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生活中排斥商品关系,用军事和行政手段控制社会运转,进而直接进入社会主义;新经济政策是通过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改善和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体现出“新”的特点:
重视商品经济、开放市场、自由贸易和货币流通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较,新的经济政策“新”在哪里呢?战时58(四)评价:
理论上:找到一条使落后的俄国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确立起与落后的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是符合苏俄的实际国情的正确决策。
实践上:受到广大工人和农民的支持,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四)评价:理论上:找到一条使落后的俄国过渡到59三、斯大林经济体制:
(一)确立:斯大林领导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经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实施了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取消新经济政策,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确立。(二)内容:1、所有制形式:实行单一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
2、管理体制: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3、调节手段: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4、管理手段: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三、斯大林经济体制:
(一)确立:斯大林领导苏联的社会主义建60(三)评价斯大林模式积极:1.在这种体制下,国家能够调配使用人力、物力、财力资源进行建设。2.使苏联在20世纪三十年代、二战后初期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1940年苏联工业生产总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
3.为二战后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到了示范作用。存在问题:片面发展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长期落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从农民身上拿走东西太多,生产积极性不高;长期执行计划指令,地方和企业缺乏积极性。消极:1.
超越了生产力水平,体制逐渐僵化,越来越阻碍苏联经济的进一步发展。2.对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也产生了不良的影响。(三)评价斯大林模式积极:消极:1.超越了生产力水平,体制61探究活动1: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原因(1)原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当时形势下实施是必要的,且是有效的,为保卫苏维埃政权创造了必要的物质基础,捍卫了十月革命的成果;而另一方面,它也存在着严重的缺陷:政策的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的需要,而且在战争基本结束的情况下,不仅没有收缩,反而进一步的加强,严重的挫伤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最终引发了国内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2)启示:把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作为向社会主义“直接过渡”到纯粹社会主义的经济形式的一种尝试无疑是失败的,它并不是向社会主义过度的正确途径。苏维埃政府需要继续探索一条适合其国情道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原因是什么?从中获得了哪些启示?探究活动1: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原因战时共62联系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过程中经济政策的调整与变化,给我国的经济建设带来的那些启示?
(1)经济建设必须按规律办事;
(2)调整经济政策,必须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的发展水平;
(3)农业政策的制定与调整必须切实地维护农民的经济利益;
(4)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一切从国情出发;
(5)国民经济必须按比例,协调发展(农业、重工业、轻工业协调发展)
(6)经济建设必须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探究活动2:联系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过程中经济政策的调整与变化,给我国的63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第16课1、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认识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2、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其特点,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课标要求:重点:经济危机的爆发,罗斯福新政的背景、内容、特点难点:罗斯福新政与凯恩斯主义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第16课1、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64宏观把握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生产与资本高度集中到少数垄断资本家手中,造成贫富悬殊。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越发突出,导致了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资本主义经济政策随之进行调整,出现了一种新的经济理论——凯恩斯主义,国家干预经济取代了自由放任的政策,美国罗斯福总统采取“新政”,促进美国生产力的恢复,巩固了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度。此后,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宏观把握65一、经济危机的发生——(1929—1933年)(一)经济危机的背景1、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表面繁荣。2、工人农民实际收入增长缓慢,财富高度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中。3、股票投机过度,造成了股市的不稳定。(二)经济危机的原因
(1)根本根源: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有制间的矛盾(2)直接原因:市场表面繁荣背后隐藏的生产与销售矛盾(供给与需求)更加突出。(3)诱发因素:股票投机过度,加剧了金融市场的不稳定。(三)标志:纽约证券交易所股市崩溃(四)特点:来势凶猛;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破坏性强一、经济危机的发生——(1929—1933年)66(五)经济危机横扫资本主义世界——影响(1)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遭到空前严重的破坏,出现经济大萧条,世界贸易额锐减。(2)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了摆脱困境,纷纷采取了以邻为壑、转嫁危机的办法。导致世界经济进一步陷入混乱,国际关系也日趋恶化。(3)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使得人们对整个资本主义制度产生了怀疑。(4)法西斯主义在一些国家开始泛滥,社会动荡不安。(5)资本主义面临着严重的政治危机,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摇摇欲坠。(五)经济危机横扫资本主义世界——影响671、大危机给美国以空前严重的打击。2、胡佛政府的自由放任政策,使危机迟迟得不到解决。3、罗斯福以“新政”为口号,赢得广泛支持,于1933年3月就任总统。(一)历史背景二、罗斯福新政1、大危机给美国以空前严重的打击。(一)历史背景二、罗斯福新68(二)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项目具体内容整顿财政金融整顿银行,统制货币,改革银行体系和改革税制调整工业生产
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规定“公平竞争”法则,规定劳工的一些基本权利,蓝鹰标记减少耕地面积和农产品产量,政府收购剩余农产品以控制市场价格调整农业生产实行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开展大规模救济工作,通过社会保障法,兴办公共工程,提供大量就业机会。核心内容——用国家的力量扩大消费,调整供给与需求矛盾(二)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项目具体内容整顿财政69直接影响:1.新政的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美国逐渐从经济危机的阴影中走了出来,社会生产力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恢复。2.广大中下层民众从新政中获得了一定的好处。3.缓和了社会矛盾,遏制美国法西斯势力,巩固了美国资产阶级统治。深远影响:1.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工业社会全面来临的时代,在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再也不能适应生产力巨大发展的时候开辟的一条新的发展道路。2.新政式的调整被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所借鉴。它标志着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时代,进入了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时代。(三)罗斯福新政影响但新政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前提下,对美国生产关系进行的局部调整,因此它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直接影响:(三)罗斯福新政影响但新政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前提70三、凯恩斯主义1、产生的背景:
(1)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后,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占据主导地位。(2)20年代末30年代初经济大危机爆发自由放任经济理论开始受质疑。
2、基本主张:国家应当对经济生活进行干预和调节。“看得见的手”三、凯恩斯主义1、产生的背景:“看得见的手”713、评价
(1)积极作用:二战后,凯恩斯主义取代了过去自由放任的经济理论,成为西方各国制定经济政策的主要依据,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2)局限性:它并不能够消除经济危机。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经济逐渐陷入“滞胀”状态。面对新问题,凯恩斯主义在经济学中的主流地位被其他学派所取代。3、评价
(1)积极作用:72学习了罗斯福新政新政的背景、内容和影响,思考“新”在什么地方?①新的理论和政策:凯恩斯主义;(自由放任——政府干预)②新的特点:在力图保持资本主义自由企业制度的前提下采取政府对国家经济全面干预的办法③新的起点:私人资本主义——美国式的、非法西斯式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二战后普遍采纳,资本主义制度获得新的生命力,成为继续向前发展的新起点。探究活动1:学习了罗斯福新政新政的背景、内容和影响,思考“新”在什么地方73凯恩斯主义与罗斯福新政之间的关系如何?对后世产生了什么影响?(1)20世纪20年代末的经济大危机促使人们质疑自由放任的经济理论。(2)罗斯福新政是对凯恩斯主义的大规模实践,新政的实践推动了凯恩斯主义国家干预理论的系统化和完整化。罗斯福新政开创了资本主义国家加强经济干预的先河。二战后,西方各国普遍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促进经济高速发展。探究活动2:凯恩斯主义与罗斯福新政之间的关系如何?对后世产生了什么影响?74①它是美国资产阶级为了克服经济危机,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的调整,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因而也就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的经济计划危机。国家的干预容易导致通货膨胀和其它的社会经济矛盾。②新政在当时自由放任的经济形态下,采取新的国家干预经济的做法,缓解了经济危机所带来的问题,使得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巩固了资本主义的统治。二战后,其它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也相继的校仿美国新政的做法进行了经济的调整和改革,使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第二个“黄金时代”。探究活动3: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①它是美国资产阶级为了克服经济危机,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进75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世界现代化发展道路上,有两次重大的政策调整,一次在20世纪初的俄国,一次在30年代西方大危机时期的美国。这两次调整分别指什么?它们各有什么特点?结果如何?1.调整:俄国:1921年苏俄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2.特点:苏俄通过市场用固定的粮食税、国家资本主义和商品买卖的办法发展生产。美国用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来调节资本主义产销间的矛盾,避免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混乱和盲目,达到解决经济危机的目的。3.结果:俄国促进了工农业的发展,但是1927年新经济政策被废除,建立起斯大林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美国摆脱了经济危机,并促进战后出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大发展的世界趋势。探究活动4: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世界现代化发展道路上,有两次重大的政策76课标要求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家为例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第17课重点:二战后美国等国经济的发展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表现及原因。难点: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课标要求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家为例分析当代资本主77第17课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一、国家对经济的大力干预1.建立国营企业2.制定经济计划3.用财政政策调节社会生产二、“人民资本主义”和“经营者革命”1.“人民资本主义”2.“经营者革命”三、福利国家的出现1.福利资金的构成
2.福利制度的主要内容3.福利制度的实质和利弊4.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高速增长5.经济滞涨和经济政策的调整第17课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78宏观把握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暴露出传统资本主义体制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弊端。二战结束后,西欧各国进行社会改革和政策调整,普遍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即通过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管理,不断调整财政、税收、金融政策;在一些基础工业和公用事业中推行国有化政策,推行比较广泛的社会福利制度,以保障社会的安定。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促进了西欧经济稳定持续的高速发展。但到1973年,发达国家出现经济“滞胀”现象,为走出困境,发达国家不断进行经济改革,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资本主义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事实表明,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可以相互借鉴,互为补充,并能够在一定时期内极大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宏观把握79一、当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管理的新变化:(1)背景: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吸取大危机的惨痛教训,放弃自由放任政策。②20世纪30年代兴起的凯恩斯主义,为各国经济调整提供了理论依据③20世纪30年代,美国罗斯福新政的推行,为各国提供了实践经验。1、调整之一——国家对经济的大力干预(2)国家干预方式:①实行国有化②制定经济计划③运用经济杠杆调节社会生产:扩大政府开支、政府直接采购、调节税收等。不同国家干预经济的不同重点:(3)国家干预经济的影响①利用国家力量调节经济,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私人资本生产的盲目性,保证了生产的社会化。②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着经营不善,效益低下的弊端。一、当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管理的新变化:(1)背景:1、调802.调整之二:人民资本主义——所有制关系的变化3.调整之三:经营者革命——经营管理方式的变化4、调整之四:福利国家的出现2.调整之二:人民资本主义——所有制关系的变化3.调整之三81“福利国家”的发展历程阶段时间概念起源19世纪中叶成功实践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新政高峰六七十年代缩小规模80年代“福利国家”的发展历程阶段时间概念起源19世纪中叶成功实践282影响:福利国家的出现
缓解矛盾、扩大消费财政赤字、降低工作积极性原因: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分配领域社会化的表现公民的社会权利,立法和制度保证缓和社会矛盾、构建社会和谐实质:特点:内容:资金来源、福利种类影响:福利国家的出现缓解矛盾、扩大消费财政赤字、降低工作积极83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调整所带来的影响:①积极方面:国家的宏观调节,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私人资本生产的盲目性,保证了生产的社会性。企业管理方式的调整,提高了管理和生产水平和企业的效益;福利制度的形成,保障了低收入阶层的生活,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的矛盾,同时扩大了社会消费,带动了战后经济的复苏,使资本主义步入第二个“黄金时代”②消极方面:国家过度的干预经济,也增加了国家的财政负担,造成严重的财政赤字,降低人们工作的积极性。1973年,黄金时代结束,出现“滞胀”调整:(1)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2)出售部分国有企业;(3)削减社会福利开支。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调整所带来的影响:1973年,黄金时代结84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黄金滞胀复苏繁荣衰退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黄金滞胀复苏繁荣衰退战后美国经85
资本主义经济战后黄金时期的出现表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并非只有对抗,他们还有相互适应和可能协调的一面生产关系还能容纳生产力的发展。但是,这些调整只能暂时缓解而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后来的滞胀现象就是明证。调整是资本主义内部的自我调节和改善,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虽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但有积极意义,使资本主义在其内部矛盾这些作用下不断进行自我扬弃。认识: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只是经济手段,不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启示:经济体制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突破传统的束缚使其调整和创新的前提,只有不断调整和创新才能保持经济发展的活力。借鉴:加强国家对经济的指导,克服盲目性;炒股现象反映出资本社会化的趋向,要规范股市;要由专门的管理和科技人员从事经营和管理,要不断完善社会福利制度……认识:资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机电概念设计基础》课件-运行时行为
- 2024外墙保温材料绿色施工技术与材料购销合同协议2篇
- 换签租赁合同(2篇)
- 2024年版项目管理实践之招投标策略3篇
- 2024年田土承包与土地整治服务合同协议3篇
- 2025年宝鸡货物从业资格证考试题
- 2025年中卫货运从业资格证试题库及答案
- 2025年杭州货运从业资格证模拟考试0题题库
- 2025年福州货运从业资格证考500试题
- 2025年哈尔滨货运从业资格考试
- 全冀教版六年级上册英语第四单元知识点总结
- 酒店接待醉酒客人流程课件
- PPT基础教程完整版
- 2023年新版企业用安全检查表《工贸行业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和重点检查事项检查表》《冶金企业重大事故隐患摸底表》
-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说课课件
- (word完整版)使用Photoshop通道抠图公开课教案
- 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档案管理手册
- LTE高负荷小区的优化解决方案
- 注射美容培训课件
-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延边大学
- 中国肺动脉高压诊断与治疗指南(2021版)解读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