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法基础知识》考核知识点_第1页
《统计法基础知识》考核知识点_第2页
《统计法基础知识》考核知识点_第3页
《统计法基础知识》考核知识点_第4页
《统计法基础知识》考核知识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65/65《统计法基础知识》考核知识点第一章统计法基本问题第一节

统计法概述一、政府统计的概念和任务1.概念:是指国家机关(主要是有关行政机关)依法运用各种统计方法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进行统计调查、统计分析,提供统计资料和统计咨询意见,实行统计监督等活动的总称,在性质上属于一种行政管理活动。2.职能:信息、咨询、监督。3.任务:统计的基本任务是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进行统计调查、统计分析,提供统计资料和统计咨询意见,实行统计监督。(1)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进行统计调查和统计分析是我国政府统计工作第一项法定的基本任务。(2)为各级统计机构提供统计资料和统计咨询意见是我国政府统计工作第二项法定的基本任务。(3)各级统计机构对国民经济和社会的运行状态实行统计监督是我国政府统计工作第三项法定的基本任务。二、统计法的概念、特点和作用1.概念:统计法是调整统计部门在管理统计工作、进行统计活动中与其他相关方面发生的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称。它是由国家制定的关于统计活动的行为准则。2.特点:统计法作为规范统计活动的法律规范,与其他类别的法律规范相比,具有以下两个特点:(1)统计法的调整对象具有特殊性和复杂性。这是统计法区别于其他部门法的根本所在。(2)规范内容具有专业性。统计法的专业性是指统计法体系中包含着大量关于统计工作的技术性规范:调查制度、统计指标、统计标准等,这些规范由有关机构以办法、规定等形式发布实施,是统计法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3.作用:(1)有效地、科学地组织统计工作,推进统计工作的现代化进程。(2)规范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各种经济组织以及公民在统计活动的行为,保障统计资料的准确性、及时性。准确性是指统计数据要能够反映社会经济现象的客观实际情况,既不存在趋势性的技术差错,也不存在故意提供虚假数字的现象。及时性,是指要按统计法和统计调查制度规定的时间,及时地上报统计数据,不得拒报、迟报。三、统计法的表现形式:统计法律、统计行政法规、地方性统计法规、统计行政规章四、统计法律:指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制定的关于统计方面的行为规范。五、统计行政法规:是指由国家最高行政机关国务院制定的有关统计行政管理方面的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总称。在整个统计法体系中,统计行政法规的法律效力低于法律、高于地方统计法规和统计规章。统计行政法规不得与宪法、法律相抵触。六、地方性统计法规:是由有地方立法权的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制定和发布的、并于地方实施的统计行为规范。七、统计行政规章:是指国务院各部门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及较大的市人民政府所制定的有关统计的规范性文件。统计行政规章分为两类:一是地方统计行政规章,即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及较大的市人民政府所制定的统计行政规章;二是部门统计行政规章,即由国务院各部门制定的统计行政规章。第二节

统计法的基本原则一、统计法基本原则的概念:是统计法基本精神的体现,是统计法所调整的统计法律关系的集中反映,是贯穿于整个统计法律规范,对各项统计法律制度和全部统计法律规范起统率作用的准则。二、统计法有哪些基本原则:(一)保障统计工作统一性原则:主要内容:在统计体制方面,国家应建立集中统一的统计管理体制;统计制度和统计标准应当是统一的;统计资料应当依法统一管理和公布。(二)统计机构依法履行职责原则:主要内容:统计机构的职责是法定的;统计机构应当依法履行其职权,既不能放弃职权,更不能超越职权、滥用职权;统计机构依法独立行使职权,不受任何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非法干涉。(三)统计调查对象依法履行义务原则:主要内容:统计调查对象的义务是法定的;统计调查对象应当依法履行义务。(四)维护统计调查对象合法权益原则:主要内容:作为统计调查对象之一的私人、家庭的单项调查资料,受法律保护;统计调查对象的商业秘密,受法律保护;统计机构、统计人员应尽可能减轻统计调查对象的负担;对非法定统计义务,统计调查对象有权拒绝履行。(五)保障统计信息社会共享原则:主要内容:应建立定期公布统计资料的制度;统计资料公布的方式、手段应当是多样的,以便于统计信息用户查找和利用;各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应积极做好统计信息咨询服务工作。第三节

统计管理体制一、我国统计管理体制的发展演变

1.统计管理体制的概念:是国家对统计工作在机构、职权范围、隶属关系和工作关系等方面进行管理的体系和制度。包括行政管理体制和业务管理体制两个方面。它涉及到各级统计局及乡、镇统计员的设置、权限、相互关系和工作程序、活动方式等问题。2.我国统计管理体制的发展演变二、我国现行统计管理体制的主要内容《统计法》第四条对我国现行统计管理体制作出规定:“国家建立集中统一的统计系统,实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统计管理体制。国务院设立国家统计局,负责组织领导和协调全国统计工作。各级人民政府、各部门和企业事业组织,根据统计任务的需要,设置统计机构、统计人员。第四节

我国统计法制发展的基本情况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统计法制发展情况二、新中国统计法制发展概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统计工作逐步得到恢复,统计法制建设也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在统计立法、执行及普法宣传教育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一)我国统计立法工作:统计立法是指享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制定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统计法律规范的行为。统计立法工作包括中央立法和地方立法两个层次。中央立法工作:1983年12月8日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井于1984年1月1日起施行。1996年5月15日审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的决定》,对《统计法》进行了重大修改。1987年1月19日国务院批准了国家统计局起草的《统计法实施细则》,2月15日由国家统计局发布施行。2000年6月2日经国务院批准修订,由国家统计局于2000年6月15日发布实施。2006年2月1日重新修订并发布实施。根据2005年12月16日《国务院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实施细则〉的决定》修订)另外,国家统计局还先后颁布了一系列的统计行政规章,如,《统计法规检查暂行规定》、《统计检查特派员委派办法》、《统计违法案件通告制度》等。此外,铁道部、公安部、卫生部等部委根据本系统统计工作的实际情况,也制定了本部门的统计规章。地方立法工作:截止到1999年底,全国31个省、区、市已先后颁布了地方统计法规及政府统计规章。地方统计法规和规章的颁布和实施,完善了统计法律体系。我国的统计法律体系基本形成了统计法律、统计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统计规章等齐全配套,各层次的规范彼此协调,不相互抵触的有机体系;各项统计法律制度所规范的内容基本上覆盖了统计工作中发生的各方面的社会关系,既包括了统计法律关系参加者的实体权利和义务,也包括了有关程序方面的规范要求。(二)我国统计执法情况:《统计违法案件查处工作暂行规定》、《统计法规检查工作暂行规定》等规范性文件的颁布实施,规范了执法工作程序,使执法工作在实体法和程序法方面做到了有法可依,为统计执法工作的规范化奠定了基础。各级统计部门在执法工作实践中逐步建立和形成了比较健全的统计执法工作制度、案件查处制度及执法责任制度等,这些制度包括检查制度。通过这些执法检查,维护了统计工作秩序,保障了统计数据质量,树立了统计法的权威。(三)我国统计法制宣传情况国家统计局要求各省、区、市积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广泛开展统计普法宣传活动。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开展统计普法宣传活动,使一切有接受教育能力的公民都能了解统计法。针对县、处级以上管统计、用统计的领导干部,尤其是各级统计机构的领导干部,通过讲座、报告会、座谈会的形式进行统计法的宣传教育。对各级统计法制工作人员,采取培训班、研讨班等形式组织他们进行系统的统计法律、法规知识的学习。对一般的统计人员,则把普法教育与统计人员岗位培训结合起来。通过宣传教育,提高了广大公民的统计法制观念和统计法律意识。进一步提高了全社会遵守统计法的自觉性,为依法统计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统计法基础知识》考核知识点第二章统计调查管理第一节

统计调查的分类一、统计调查的概念和分类:政府统计调查,是由政府统计机构依法组织实施的统计调查。根据《统计法》的规定,政府统计调查包括:(1)国家统计调查,是指全国性基本情况的统计调查,包括国家统计局单独拟订的和国家统计局与国务院有关部门共同拟订的统计调查项目。(2)部门统计调查,是指各部门的专业性统计调查。(3)地方统计调查,是指地方人民政府根据需要批准实施的地方性的统计调查。目前,我国几乎所有的政府统计调查,都是义务性统计调查,具有强制性。二、民间统计调查1.概念:指除国家统计调查、部门统计调查、地方统计调查以外,利用统计方法进行的社会调查。2.特点:民间统计调查除具有一般统计调查所具有的特征以外,与政府统计相比,还有以下特征:(1)自愿性,(2)时效性三、涉外调查的内容及管理1.涉外调查的概念:是指中国境内的外资企业、外方控股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外方占主导地位的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国企业分支机构及外国企业常驻代表机构、其他国外组织驻华机构等(以下简称涉外机构)进行的社会调查活动;国内调查机构接受境外的组织、个人及涉外机构的委托、资助或与境外组织和个人以其他形式合作进行的各种社会调查活动。2.涉外调查的内容:(1)境外的组织和个人委托、资助国内调查机构进行的社会调查活动。(2)涉外机构委托、资助国内调查机构进行的社会调查活动。(3)在中国境内的外国企业分支机构及外国企业常驻代表机构、其他国外组织驻华机构和港澳台企业分支机构以及港澳台企业常驻代表机构、其他港澳台组织驻境内机构所进行的社会调查活动。(4)外资调查机构、中外合资调查机构和中外合作调查机构进行的社会调查活动。(5)中国境内伪外资企业、外方占控职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外方占主导地位的申外合作经营企业进行的社会调查活动。3.涉外调查管理的内容:两个禁止:一是境外组织和个人不得在境内直接进行市场调查和社会调查;二是境外组织和个人不得通过未取得涉外调查许可证的机构进行市场调查和社会调查。两项审批:一是国家实行涉外调查机构资格认定制度;二是国家实行涉外社会调查项目审批制度。第二节

统计调查项目一、统计调查项目的概念:是指在一定时期为实现特定统计调查目的而组织实施的统计调查。每一调查项目必须按照国家统计制度的规定列明:项目名称、调查机关、调查目的、调查范围、调查对象、调查方式、调查时间及调查内容。二、统计调查项目的种类:国家统计调查项目、部门统计调查项目、地方统计调查项目、临时性调查三、国家统计调查项目的拟定及审批:国家统计调查项目由国家统计局拟订,或者由国家统计局和国务院有关部门共同拟订,报国务院审批。其中,新的、重大的国家统计调查项目,由国家统计局报国务院审批;经常性的、一般性的国家统计调查项目,由国务院授权国家统计局审批。四、部门统计调查项目的拟定及审批:部门统计调查项目,调查对象属于本部门管辖系统内的,由该部门拟订,报国家统计局或者同级地方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备案;调查对象超出本部门管辖系统的,由该部门拟订,报国家统计局或者同级地方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审批,其中重要的,报国务院或者同级地方人民政府审批。五、编制统计调查项目的原则:(1)国家统计调查、部门统计调查、地方统计调查必须明确分工,互相衔接。(2)部门统计调查和地方统计调查不得与国家统计调查重复、矛盾,在已经批准实施的各种统计调查中能够搜集到资料的,不得重复调查。(3)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的综合协调部门需要的统计资料,应当从本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和有关部门搜集;确实需要直接进行统计调查的,应当编制统计调查计划和统计调查方案,依照《统计法》及其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经批准后实施。(4)抽样调查、重点调查或者行政记录可以满足需要的,不得制发全面统计调查表;一次性统计调查可以满足需要的,不得进行经常性统计调查;按年统计调查可以满足需要的,不得按季统计调查;按季统计调查可以满足需要的,不得按月统计调查;月以下的进度统计调查必须从严控制。(5)编制新的统计调查方案,必须事先试点或者征求有关地方、部门和基层单位的意见,进行可行性论证,保证切实可行,注重调查效益。(6)统计调查需要分人员和经费应当有保证。第三节

统计制度与统计标准一、统计调查制度的概念及分类1.概念:统计制度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统计制度,是指统计工作的各个阶段所应遵守的技术性规范。狭义的统计制度,仅指统计调查阶段所应遵守的技术性规范,即统计调查制度。我们通常所说的统计制度,是指狭义的统计调查制度。2.分类:我国的统计调查制度,包括国家统计调查制度、部门统计调查制度和地方统计调查制度三个部分。国家统计调查制度由国家统计局制定,或者经国务院批准、由国家统计局制定。部门推荐调查制度,由国务院各业务主管部门制定。地方推荐调查制度,由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制定,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二、统计标准的概念、内容及分类1.概念:统计标准是由统计主管部门对统计工作所做的统一规定,以国家标准形式或部门标准形式发布,在统计工作中共同遵守的准则和依据。2.内容:指标涵义、计算方法、分类目录、调查表式、统计编码3.分类:国家统计标准、部门统计标准、其他统计标准国家统计标准:是在全国范围内强制执行的标准,由国家统计局制定,或者由国家统计局和国务院标准化管理部门共同制定.目前已经制定的国家统计标准有: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三次产业分类标准,经济类型划分标准,大中小型工业企业划分标准,基本建设大中小型项目划分标准,职业分类标准,大中小城市划分标准,工农业产品(商品、物资)分类,沿海和内地划分标准,农业和非农业人口划分标准等。部门统计标准:是在一个部门范围内强制执行的统计标准。国务院各部门可以根据本部门的统计调查的需要制定部门统计标准,国务院各有关部门都有适应本部门管理需要的统计标准,如生产部门有产品质量的标准,建设部门有建筑产品的质量标准等。部门统计标准必须在国家统计标准的基础上作补充性的规定,不得与国家统计标准相矛盾。其他统计标准:第四节

统计调查方法一、统计调查方法的概念:指的是搜集调查对象原始资料的方法,也就是调查者向被调查者搜集答案的方法。二、普查:是指为了详细地了解某一方面的情况而专门组织的一次性的全面调查。人口普查、农业普查每10年进行一次,分别在尾数逢0和6的年份实施。经济普查每5年进行一次,分别在尾数逢3和8的年份实施。三、抽样调查:指根据概率理论,从全体调查对象中随抽取一部分样本单位进行观察,取得样本统计调查数据,并据以推断总体的统计调查方法。四、重点调查:是指采用抽查方法对重点地区或重点行业或重点统计指标的数据质量进行监督检查。重点抽查,可分为重点地区抽查、重点行业抽查,又是重点统计指标抽查。五、全面定期统计报表的概念及实施步骤:1.概念:定期全面统计报表,是指统计调查对象按照依法批准的统计调查表进行填报,由统计调查者予以汇总的一种统计调查方法。2.实施步骤:统计报表是按国家统一规定的调查文件、统一规定的表格形式、统一规定的指标内容、统一的报送程序和报送时间,以基层统计的原始记录为依据,自下而上地逐级提供统计资料的一种调查方式。六、合法统计调查表的要求:合法的统计调查表应当具备法定标识,即在统计调查表的右上角标明表号、制表机关、批准或者备案机关、批准或者备案文号、有效期限。第五节

统计调查证件一、统计调查证件管理的意义

为了加强对统计调查的管理,规范统计调查活动,国家统计局按照统计法的规定,制定了《国家统计调查证管理办法》,对于净化统计调查环境,维护统计工作秩序,确保统计数据质量,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加强国家统计调查证件的管理,是规范统计调查活动的必然要求。2.加强对国家统计调查证件的管理,有利于维护统计调查对象的合法权益,维护正常的统计工作秩序,提高广大统计调查对象对政府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的信任与合作,从而更好地促进国家统计调查的顺利进行。3.加强对国家统计调查证件的管理,有利于政府统计机构加强自我约束,强化对统计系统的内部管理,在统计调查活动中坚持和实行依法行政、依法统计。二、统计调查证件管理的主要内容1.关于国家统计调查证件的用途:国家统计调查证是全国统计系统的调查人员在执行国家统计调查任务时证明身份的专用证件。2.关于国家统计调查证件的种类:国家统计调查证、临时统计调查证、普查员证。3.关于国家统计调查证件的发放范围:凡纳入国家编制管理的农村社会经济调查队、城市社会经济调查队,企业调查队的调查人员及其聘用期在一年以上的调查人员以及承担国家统计调查任务的地方调查队的调查人员及其聘用期在一年以上的调查人员,可发给国家统计调查。凡农村社会经济调查队、城市社会经济调查队、企业调查队聘用期不满一年的调查人员和承担国家统计调查任务的地方统计调查队聘用期不满一年的调查人员以及参加抽样调查及其他全国一次性调查的人员,可发给临时国家统计调查证。凡各项全国性普查的普查员,可发给普查员证。4.国家统计调查证应载明的事项:国家统计调查证,在显著位置标明了发证机关及其编号、调查范围、调查内容、有效期限、本人所在单位名称及其发证日期等事项。《统计法基础知识》考核知识点第三章统计资料管理第一节

统计资料管理概述一、统计资料的特征:客观性、合法性、相关联性二、统计资料管理的概念:是指依法对统计资料进行检查、核实、审定、存贮等项工作的总称。三、统计资料管理的原则:“谁组织统计调查,谁管理统计资料”四、统计资料管理的基本规定:统计资料的管理,实行统一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1)根据《统计法》第十三条第一款的规定,国家统计调查和地方统计调查,其统计资料分别由组织调查的国家统计局、省(区、市)统计局、地(市)、县统计局统一管理。乡、镇一级统计资料也应由统计机构或统计员负责进行统一管理。(2)根据《统计法》第十三条第二款的规定,各级人民政府业务主管部门组织的、调查对象属于本部门管辖协调内的,以及由部门申请,经同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批准,允许其将统计调查对象扩大到管辖系统外的调查,其统计资料由组织调查的部门统计机构统一管理。(3)根据《统计法》第十三条第三款的规定,企业组织完成国家、部门、地方的统计调查任务所形成的统计资料,以及企业事业组织根据经营管理需要组织统计调查所形成的统计资料,由该企业事业组织的统计机构统一管理。第二节

统计资料的审核和保管一、统计资料的审核1.统计资料的审核、签署或者盖章制度2.数据质量监控和评估制度二、统计资料的保管1.保管统计资料的范围2.保管统计资料的机构和职责3.保管统计资料的方法第三节统计资料的提供和公布一、统计资料提供的目的:二、统计资料的公布1.统计资料的定期公布制度《统计法实施细则》第二十条第一款规定“国家建立健全统计资料定期公布制度”由此确立了统计资料的定期公布制度。定期公布统计资料的要求应为:首先,发布统计资料的时间基本是固定的;其次,发布统计资料的载体应该是公开的、大众的、官方的、方便查找的。目前,我国利用电视、广播、报纸、书刊等媒体定期公布统计资料已经逐步形成制度,这包括每年按时发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按时出版中国统计年鉴,召开新闻发布会,及时公布年、季、月的社会经济发展情况等。2.公布统计资料的权限:(1)国家统计数据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为准。(2)国务院有关部门统计调查取得的统计数据,由国务院有关部门公布。3.统计资料公布的程序:统计资料的核定、审批和备案。4.统计数据公布的方式:统计年鉴、统计公报、报刊登载、网站登载、新闻发布会等。第四节

统计资料的保密一、国家秘密的必备条件和密级:国家秘密是指关系国家的安全和利益,依照法定程序确定,在一定时间内只限一定范围的人员知悉的事项。属于国家秘密的统计资料分为绝密、机密、秘密三级。绝密级,是指国家的核必要秘密,一旦泄露会使国家的安全和利益遭受特别严重的损害。机密级,是指国家的重要秘密,一旦泄露会使国家的安全和利益遭受较大的损害。秘密级,是指国家的一般秘密,一旦泄露会使国家的安全和利益遭受一般的损害。二、单项调查资料的概念:是指未经过加工汇总的反映各个家庭和个人情况的调查登记材料。三、国家秘密统计资料保密管理的基本制度

四、对私人、家庭单项调查资料保密的规定:《统计法》第十五条第一款规定:“属于私人、家庭的单项调查资料,非经本人同意,不得泄漏。五、商业秘密的范围及其法律要件:商业秘密的概念: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作为“商业秘密”法律要件有四点:(1)不为公众所知悉;(2)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3)具有实用性;(4)权利人采取了保密措施。六、侵犯商业秘密的方式及责任认定是否侵犯商业秘密,主要看获取商业秘密的方式。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了以下几种情况,属于侵犯商业秘密:一是以盗窃、利诱、胁迫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获取权利人商业秘密。二是非法获取商业秘密后,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该项商业秘密。三是合同的一方当事人或者本企业的技术人员违反约定,违反权利人保守商业秘密的要求,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其掌握的商业秘密。四是第三人知道前述的违法行为,也使用或者披露他人的商业秘密。由于第三人不是非法获取商业秘密的直接责任人员,因此,第三人只有在明知或者应知的情况下,使用、披露该商业秘密,才承担责任,否则不负责任。一旦侵犯“商业秘密”,要分别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和行政责任。《统计法基础知识》考核知识点第四章统计机构与统计人员第一节

统计机构的设置及职责一、统计机构的设置1.政府综合统计机构:是指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独立设置的统计职能机构,包括国务院设立的国家统计局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设立的统计机构。《统计法》特别规定,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设立独立的统计机构。《统计法》规定,乡镇人民政府应当设置专职或兼职的统计员。2.部门统计机构:指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各业务主管部门,根据国家和部门统计任务的需要而专门设置的统计职能机构。不设统计机构的部门在有关机构中设置统计人员,并指定统计负责人。部门统计负责人是指代表本部门履行统计法规定职责主要负责人。它不仅要完成部门统计调查任务,还要完成国家和地方统计调查任务。3.企业事业组织统计机构:企业事业组织根据统计任务的需要设立统计机构,或者在有关机构中设置统计人员,并指定统计负责人。企业事业组织执行国家统计调查或者地方统计调查任务,接受地方人民政府统计机构的指导。企业事业组织应当设置原始统计记录、统计台帐,建立健全统计资料的审核、交接和档案等管理制度。二、独立的统计机构的含义:独立的统计机构的含义:主要标志是:1、在人民政府的组织系统中,统计机构是单设的职能机构;2、统计机构独立行使统计工作职权,独立履行统计工作职责,独立完成统计工作任务;3、在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的范围内,统计机构独立支配、使用和管理人财物。三、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设立独立统计机构的必要性: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设立独立统计机构的必要性: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设立独立的统计机构,是根据我国统计工作的性质和特点所规定的组织保证措施。我国多年的统计工作实践经验证明,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的工作任务都比较繁重,只有设立独立的统计机构,才能及时准确地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进行统计调查、统计分析,提供统计资料和统计咨询意见,实行统计监督;才能确保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依法独立行使统计调查、统计报告、统计监督的职权;才能保障统计资料的准确性、及时性和全面性。四、各级统计机构的职责1.国家统计局的职责:(1)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有关政策和计划,制定统计工作规章,制订统计工作现代化规划和国家统计调查计划,组织领导和协调全国统计工作,监督检查统计法规和统计制度的实施;(2)健全国民经济核算制度和统计指标体系,制定全国统一的基本统计报表制度;制定或者与有关部门共同制定国家统计标准,审定部门统计标准;(3)在国务院领导下,会同有关部门组织重大的国情国力普查,组织、协调全国社会经济抽样调查;(4)根据国家制定政策、计划和进行管理的需要,搜集、整理、提供全国性的基本统计资料,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统计预测和统计监督;(5)审查国务院各部门编制的统计调查计划和统计调查方案,管理国务院各部门制发的统计调查表;(6)检查、审定、管理、公布、出版全国性的基本统计资料,定期发布全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的统计公报;(7)统一领导和管理国家统计局派出的调查队;(8)组织指导全国统计科学研究、统计教育、统计干部培训和统计书刊出版工作;(9)开展统计工作和统计科学的国际交流。国家统计局派出的调查队承担国家统计局布置的各项调查任务,依法独立开展统计调查,独立上报统计资料。2.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的职责:(1)完成国家统计调查任务,执行国家统计标准,执行全国统一的基本统计报表制度;(2)制订本行政区域内的统计工作现代化规划、统计调查计划和统计调查方案,统一领导和协调本行政区域内包括中央和地方单位的统计工作,监督检查统计法规和统计制度的实施;(3)根据本行政区域内制定计划和进行管理的需要,搜集、整理、提供基本统计资料,对本行政区域内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统计预测和统计监督;(4)审查本行政区域内各部门的统计调查计划和统计调查方案,管理本行政区域内各部门制发的统计调查表;(5)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检查、审定、管理、公布、出版本行政区域内的基本统计资料;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定期发布本行政区域内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的统计公报;自治州、县、自治县、市、市辖区人民政府统计机构按照本级人民政府的决定,发布本行政区域内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的统计公报;(6)组织指导本行政区域内各部门、各单位加强统计基础工作建设,加强统计教育、统计干部培训和统计科学研究工作;对本行政区域内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干部和乡、镇统计员进行考核和奖励。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受本级人民政府和上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的双重领导,在统计业务上以上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的领导为主。3.部门统计机构的职责:(1)组织指导、综合协调本部门各职能机构(包括生产、供销、基建、劳动人事、财务会计等机构)的统计工作,共同完成国家统计调查、部门统计调查和地方统计调查任务,执行统计法规和统计制度,监督检查统计法规和统计制度的实施;(2)制订本部门的统计工作现代化规划、统计调查计划和统计调查方案,组织指导本部门及其管辖系统内企业事业组织的统计工作,加强统计队伍和统计基础工作建设;(3)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向上级领导机关和本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报送和提供本部门的基本统计资料,会同计划和其他有关职能机构对本部门执行政策、计划和经营管理效益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统计预测和统计监督;(4)管理本部门制发的统计调查表和基本统计资料;(5)会同本部门的人事教育机构,组织指导本部门的统计教育和统计干部培训;对本部门统计人员进行考核和奖励;加强本部门统计科学研究工作。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统计机构的设置,应当根据实际需要,本着精简、效能的原则,依照《统计法》的规定执行。4.乡镇统计机构或统计员的职责:(1)完成国家统计调查和地方统计调查任务,执行国家统计标准,执行全国统一的基本统计报表制度,执行统计法规和统计制度,监督检查统计法规和统计制度的实施;(2)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搜集、整理、分析、提供和管理本乡、镇的基本统计资料;(3)组织指导本乡、镇各有关单位、人员加强农村统计基础工作建设,健全本乡、镇的统计台账制度和统计档案制度,组织乡、镇以下的统计业务工作。乡、镇人民政府应当根据《统计法》等有关规定和统计工作的需要,设置专职的或者兼职的统计员,建立健全乡、镇统计信息网络。乡、镇统计员和乡、镇统计信息网络在统计业务上受县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的领导。村的统计工作,由村民委员会指定专人负责,其在统计业务上受乡、镇统计员的领导。5.企业事业组织的统计机构或统计负责人的职责:(1)组织指导、综合协调本单位各职能机构和下属机构的统计工作,共同完成国家统计调查、部门统计调查和地方统计调查任务,制订、实施本单位的统计工作计划和统计制度,执行统计法规和统计制度,监督检查统计法规和统计制度的实施;(2)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报送和提供统计资料,对本单位计划的执行情况和经营管理的效益,进行统计分析和统计监督;(3)管理本单位的统计调查表和基本统计资料;(4)会同本单位有关职能机构完善计量、检测制度,建立健全原始记录、统计台账和核算制度。企业事业组织的统计机构或者统计负责人在统计业务上,受所在地人民政府统计机构或者乡、镇统计员的指导。中小型企业事业组织不单设统计人员的,可以指定人员专门负责统计工作。第二节

统计人员一、统计人员的概念是指从事统计活动的专职或兼职的工作人员,包括各级政府综合统计机构、部门统计机构、乡镇(街道办事处)统计机构和企业事业组织统计机构的领导人和一般工作人员,以及不设统计机构的部门、企业事业单位、乡镇(街道办事处)、行政村或其他组织指定的统计负责人和单独或在有关机构中设置的从事统计工作的人员。二、对统计人员的基本要求1.统计人员应当坚持实事求是,恪守职业道德实事求是是统计人员最重要、最基本的品质,是统计职业道德的核心内容。2.统计人员应当具备执行统计任务所需要的专业知识三、统计人员的职权1.统计人员具有依照《统计法》规定独立行使统计调查、统计报告、统计监督的职权;2.统计人员有权要求有关单位和人员依照国家规定,如实提供统计资料;3.统计人员有权检查统计资料的准确性,要求改正不确实的统计资料;4.统计人员有权揭发和检举统计调查工作中的违法行为;5.统计人员还有学习专业知识的权利。四、统计人员的职责统计人员的职责,是指统计人员在一定的机构担负统计工作,为了完成统计任务而由《统计法》规定所应承担的义务。1.统计人员应当如实报送统计资料,准确及时完成统计工作任务,并对所报送的统计资料的真实性负责;对领导人强令或者授意篡改统计资料或者编造虚假数据的行为,应当拒绝、抵制。2.统计人员应当对属于国家秘密的统计资料负责保密;并对统计调查对象的商业秘密和私人、家庭的单项调查资料,负有保密义务。3.统计人员进行统计调查时必须出示工作证件。第三节

统计从业资格一、实行统计从业资格制度的意义:国家统计局8号令颁布了《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办法》,于2005年7月1日起在全国开始实施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制度。2007年5月,国家统计局对《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办法》作出修订,以国家统计局10号令予以发布。新修订的《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办法》于2007年6月1日起开始实施。1.有利于提高统计人员素质,促进统计队伍建设.2.有利于规范对基层统计队伍的管理。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属于国务院决定予以保留的行政许可项目,是法律赋予政府统计部门的义务和职责,是政府统计部门一项基础性的行政管理工作。3.有利于提高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保障统计数据质量。二、统计从业资格及其范围1.统计从业资格2.统计从业资格与统计专业职务的区别3.必须具有统计从业资格人员的范围:在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等统计调查对象中承担经常性政府统计调查任务的人员,必须取得统计从业资格,持有统计从业资格证书。已取得统计员以上统计专业技术职务资格的人员,可免于统计从业资格考试和申请,凭统计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证书直接从事统计工作。三、申请统计从业资格人员的必备条件:(1)熟悉统计法律、法规和规章;(2)坚持原则,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3)具备从事统计工作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此外,行为人还必须经过统计从业资格考试并成绩合格。统计从业资格考试的科目为: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统计法基础知识。四、统计从业资格认定的主管机关及其主要职责1.国家统计局:全国的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工作由国家统计局领导和管理2.省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是本行政区域内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工作的实施机关3.县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是本行政区域内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工作的承办机关必要时,经省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决定,可以由设区的市人民政府统计机构承办统计从业资格认定的有关工作。五、取得统计从业资格的程序:根据《行政许可法》和《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办法》的有关规定,统计从业资格认定的实施程序主要由申请、受理、审查与决定等。六、统计从业资格证书1.统计从业资格证书:是统计从业资格认定的实施机关依照法定的条件和程序,授予行为人从事统计工作的一种资格证明文件。2.统计从业资格证书的使用:统计从业资格证书在全国范围内有效。应当依法使用,不得涂改、转让、出租和出借。3.统计从业资格证书的管理:统计从业人员继续教育《统计法基础知识》考核知识点第五章统计违法行为与法律责任第一节

统计违法行为一、统计违法行为的概念及特征1.广义和狭义的违法概念2.统计违法行为的概念:是指行为人在统计活动中违反统计法和统计制度的规定,对统计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形成侵害的行为。3.统计违法行为的特征:(1)统计违法行为是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2)统计违法行为是行为人有过错的行为;(3)统计违法行为是违反统计法规定的行为。二、统计违法行为的种类及各种类的表现特征(一)统计调查对象的统计违法行为:1.虚报、瞒报统计资料:虚报统计资料,是指行为人违反统计法和统计制度的规定,高于实际统计数据报送统计资料的行为。虚报统计资料的最基本特征是“实少报多”。瞒报统计资料,是指行为人违反统计法和统计制度的规定,低于统计数据报送统计资料的行为。瞒报统计资料的最基本特征是“实多报少”。2.伪造、篡改统计资料:伪造统计资料,是指行为人没有任何客观事实依据,主观地编造虚假统计数据或者统计资料并报送的行为。最基本的特征是凭空捏造。篡改统计资料,是指行为人利用某种职务上或工作上的便利条件,擅自修改已有统计资料并报送的行为。其最基本的特征是在已有的统计资料的基础上进行非法修改。3.拒报统计资料:是指行为人违反统计法和统计制度的规定,对统计部门依法进行的统计调查和执法检查置之不理的行为。4.屡次迟报统计资料:迟报统计资料,是指行为人违反统计法和统计制度的规定,逾期报送统计资料的行为。屡次迟报统计资料是指在上一年度已有迟报记录、当年又迟报两次或者上一年度虽无迟报记录、当年迟报三次的行为。(二)地方、部门、单位的领导人的统计违法行为:包括强令、授意统计机构、统计人员篡改统计资料或者编造虚假数据的行为以及打击报复统计人员的行为1.地方、部门、单位的领导人自行修改统计资料、编造虚假数据或者强令、授意统计机构、统计人员篡改统计资料或者编造虚假数据2.打击报复统计人员:是指地方、部门,单位领导人,对依法履行职责,拒绝、抵制违反统计法行为的统计人员实行打击报复的行为。3.统计人员参与篡改统计资料、编造虚假数据。(三)调查者的统计违法行为:包括违反统计法有关保密规定的行为,国家机关擅自制发统计调查表的行为,利用统计调查窃取国家秘密、损害社会公共和益和进行欺诈活动的行为,不依法使用国家统计调查证的行为以及违法进行涉外调查活动的行为。1.违反统计法有关保密规定2.国家机关擅自制发统计调查表3.利用统计调查窃取国家秘密、损害社会公共利益或者进行欺诈活动4.违反重大国情国力普查法规5.违反统计从业资格认定规定6.违反统计执法检查规定7.不依法使用国家统计调查证8.违法进行涉外社会调查活动三、情节较重的统计违法行为的规定:情节较重的,可以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1.虚报、瞒报、伪造、篡改统计资料数额较大或者占应报数额、份额较多的;2.虚报、瞒报、伪造、篡改、拒报或者屡次迟报统计资料的统计违法行为二年内再次发生的;3.虚报、瞒报、伪造、篡改、拒报或者屡次迟报统计资料的统计违法行为,造成严重后果或者恶劣影响的;4.在统计检查时,拒绝提供情况、提供虚假情况或者转移、隐匿、毁弃统计记录、统计台帐、统计报表以及与统计有关的其他资料的;5.在接受统计检查时,拒绝提供情况、提供虚假情况或者转移、隐匿、毁弃原始统计记录、统计台帐、统计报表以及与统计有关的其他资料的;6.使用暴力或者威胁的方法阻挠、抗拒统计检查的;7.国家统计局依法认定的其他行为。第二节

统计法律责任一、统计法律责任的概念、特征及分类1.概念:统计法律责任是指行为人对其违反统计法律规范的行为所应承担的惩罚性法律后果。2.特征:(1)统计法律责任的承担者,必须是具有统计违法行为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2)统计法律责任的内容是由统计法律规范明确规定的。(3)统计法律责任的认定和追究,必须由专门机关通过法定程序来进行,其他任何组织和个人均无此权力。(4)统计法律责任具有国家强制性。3.分类:行政法律责任、民事法律责任和刑事法律责任。二、行政法律责任:(一)行政法律责任的概念及分类

1.概念:行政法律责任是指行政主体和行政人因违反行政法规范而依法必须承担的法律责任,它主要是行政违法引起的法律后果。2.分类:主要包括统计行政处罚和统计行政处分,以及通报批评、取消荣誉称号、追缴物质奖励和撤销晋升的职务。(二)统计行政处罚1.概念:统计行政处罚,是指各级统计执法检查机关依法对违反统计法律规范的行为给予的行政处罚。2.特征:(1)实施统计行政处罚的主体只能是各级统计执法检查机关。(2)被处罚的行为是违反统计法律规范的行为。(3)统计行政处罚属于行政制裁范畴,只适用于统计行政违法,不适用于民事违法和统计犯罪,不同于民事处罚和刑事处罚。(4)被处罚的对象是实施了虚报、瞒报统计资料等统计违法行为人。3.统计行政处罚的原则:(1)统计行政处罚法定原则。处罚的依据必须是法定的,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实施处罚的主体及其职权是法定的,只能是各级统计行政机关;处罚的程序是法定的。(2)公正、公开的原则。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规定要公开;对被处罚者公平对待,一视同仁,建立完善的回避制度、听证制度、办案公开制度等相关制度外,最重要、最关键的是正确行使统计行政自由裁量权。(3)统计行政处罚与统计违法行为相适应的原则。即“过罚相当”的原则。4.统计行政处罚的种类及适用的情况:(1)警告:(属申诫罚的一种)是指行政机关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违反行政管理法律规范的行为的谴责和警示,其目的是通过对违法行为人一种精神上的惩城,以申明其有违法行为,并使其以后不再违法,否则就要受到更严厉的处罚。适用情况:企业事业组织和个体工商户虚报、瞒报、伪造;篡改、拒报、屡次迟报统计资料的;仿造、篡改或者冒用国家统计调查证的;以政府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的名义进行涉外社会调查话动。(2)罚款:(属财产罚的一种)是指行政机关强迫违法行为人缴纳一定数额的货币,从而依法损害或者剥夺行为人某些财产权的一种处罚。罚款就是依法对行为人财产权的剥夺,不管行为人是否侵犯了他人的财产权利,只要违反了法律、法规,危害了行政管理秩序,就可以依法予以罚款。适用情况:企业事业组织和个体工商户虚报、瞒报、伪造、篡改、拒报、屡次迟报统计资料的;利用统计调查损害社会公共利益或者进行欺诈活动的;以政府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的名义进行涉外社会调查活动的;未经资格认定,或未通过年度检查,擅自从事脚r社会调查活动的;未经审批擅自进行涉外社会调查活动,或者未按批准的调查方案进行调查活动的;经过批准进行的涉外社会调查活动,在调查表首页显著位置未标明批准机关、批准文号、自愿性调查的。根据《统计法实施细则》的规定,对企业事业组织有虚报、瞒报、伪造、篡改、拒报、屡次迟报统计资料的统计违法行为之一的,除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予以警告外,并可以处以5万元以下的罚款;对个体工商户有上述统计违法行为之一的,除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予以警告外,并可以处以二万元以下的罚款;对利用统计调查损害社会公共利益或者进行欺诈活动的任何单位和个人,除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外,并可以处以违法所得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可以直接处以3万元以下的罚款。在国家统计局制定的《涉外社会调查活动管理暂行办法》中,对行为人在涉外社会调查活动中的违法行为,其调查活动属于非经营性的,可处以5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的罚款;调查活动属于经营性并有违法所得的,可处以相当于其违法所得一至三倍但不超过30000元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可处以5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的罚款。需要明确,各级统计行政执法机关在对有虚报、瞒报、伪造、篡改、拒报、屡次迟报统计资料的统计违法行为之一的企业事业组织和个体工商户给予罚款的处罚前,必须依法先给予警告的处罚;对利用统计调查损害社会公共利益或者进行欺诈活动取得违法所得的任何单位和个人给予罚款的处罚前,必须依法先予以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否则,罚款的行政处罚会因违反法定程序,而被认定为无效。但是,对利用统计调查损害社会公共利益或者进行欺诈活动的没有违法所得的任何单位和个人,则可以直接处以罚款。(3)没收违法所得:(属财产罚的一种)是指行政机关依法将行为人通过违法行为获取的财产收归国有的处罚形式。违法所得,是行为人通过违法手段获取的财产。对违法所得的没收,本质上是一种追缴,而不是违法行为人因实施违法行为所付出的代价。适用情况:利用统计调查损害社会公共利益或者进行欺诈活动的;以政府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的名义进行经营性涉外社会调查活动的;未经资格认定,或未通过年度检查,擅自从事经营性涉外社会调查活动的;未经审批擅自进行经营性涉外社会调查活动,或者未按批准的调查方案进行经营性涉外社会调查活动的;经过批准进行的经营性涉外社会调查活动,在调查表首页显著位置未标明批准机关、批准文号、自愿性调查的。(三)统计行政处分1.行政处分的概念:是行政机关对本机关违法的工作人员,或行政监察机关对国家工作人员施行的行政制裁措施。根据《公务员法》的规定,对国家公务员的行政处分分为六种: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2.行政处分的主要特征:(1)行政处分的适用对象只能是国家工作人员,包括立法机关、司法机关、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以及企业事业组织和社会团体中由国家行政机关任命的工作人员。(2)行政处分的适用,一般以上下级的隶属关系为前提。(3)行政处分是一种内部具体行政行为。3.统计行政处分的适用对象:(1)自行修改统计资料、编造虚假数据或者强令、授意统计机构、统计人员篡改统计资料或者编造虚假数据的地方、部门、单位的领导人;(2)参与篡改统计资料或者编造虚假数据的统计人员;(3)对拒绝、抵制篡改统计资料或者编造虚假数据行为的统计人员进行打击报复,尚未构成犯罪的地方、部门、单位的领导人;(4)对情节较重的虚报、瞒报、伪造、篡改、拒报或者屡次迟报统计资料的统计违法行为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5)对泄露私人、家庭的单项调查资料或者统计调查对象的商业秘密负有直接责任的统计机构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6)不依法使用国家统计调查证的统计调查人员;(7)在履行职责时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对私舞弊、非法泄露有关调查对象的商业秘密的涉外社会调查活动主管机关的工作人员。4.统计行政处分的决定机关:统计行政机关只有统计行政处分的"建议权",而没有直接处分权,统计行政处分的最终决定机关是违法当事人的主管行政机关或者是行政监察机关。5.实施统计行政处分的程序:提起处分;调查对证;本人申辩;决定处分;批准或者备案;通知与归档;执行处分等。(四)统计违法处罚中关于通报批评、取消荣誉称号、追缴物质奖励和撤销晋升职务的规定

1.通报批评:(1)只能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依法行使,其它任何机关和个人不能对违法行为人的统计违法行为给予通报批评。(2)通报批评适用的对象比较广泛。既包括有虚报、瞒报统计资料等统计违法行为的统计调查对象,又包括擅自制发统计调查表的国家机关;既包括实施了强令、授意统计机构、统计人员篡改统计资料或者编造虚假数据及打击报复行为的地方、部门、单位的领导人,又包括参与篡改统计资料、编造虚假数据行为的统计人员。(3)通报批评只能适用于以下几种统计违法行为:虚报、瞒报。伪造、篡改、拒报、屡次迟报统计资料的统计违法行为;地方、部门、单位的领导人强令、授意统计机构、统计人员篡改统计资料、编造虚假数据的统计违法行为;国家机关擅自制发统计调查表的统计违法行为。2.取消荣誉称号、追缴物质奖励和撤销晋升的职务属于统计行政法律责任的范畴,也是统计法律责任体系中一种较具特色的法律责任方式。根据统计法的规定,对于个人因篡改统计资料、编造虚假数据而晋升的职务,必须撤销;对骗取的荣誉称号必须取消;对获取的物质奖励必须予以追缴。同时,对于部门、单位因在统计工作中弄虚作假,依靠篡改统计资料、编造虚假数据骗取的荣誉称号、资格等级等,也必须予以取消;对非法获取的物质奖励,也必须追缴和收回,已分配于个人的,应当退还。三、民事法律责任:民事法律责任,是指民事违法者对其违法行为依法所应承担的法律后果。《统计法》第三十条规定:“统计机构、统计人员违反本法规定,泄漏私人、家庭的单项调查资料或者统计调查对象的商业秘密,造成损害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四、刑事法律责任刑事责任,是指依照刑事法律规定,行为人实施刑事法律规范所禁止的行为必须承担的法律后果。《统计法)第二十六条第二款规定:地方、部门、单位的领导人对拒绝、抵制篡改统计资料或者对拒绝、抵制编造虚假数据行为的统计人员进行打击报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刑法》第二百五十五条规定:"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的领导人,对依法履行职责、抵制违反会计法、统计法行为的会计、统计人员实行打击报复.情节恶劣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统计法基础知识》考核知识点第六章统计执法检查与行政争议的解决第一节

统计执法检查一、统计执法检查的概念:

指统计行政机关,依照法定的权限、程序和方式,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在统计活动中贯彻执行统计法律法规和统计制度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以及对统计违法行为进行查处等各种活动的总称。二、统计执法检查的特征:(1)统计执法检查是由国家依法授权的机关进行的。(2)统计执法检查是一种行政执法活动,具有严肃性、权威性和国家强制性。(3)统计执法检查是按照一定的权限、程序和方式进行的。(4)统计执法检查具有主动性。三、统计执法检查的内容:统计执法检查是对现行统计法律法规执行情况的全面监督检查。根据多年执法检查的实践,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各级主管部门和企业事业组织,是否按照统计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设置了统计机构或者配备了统计人员。2.依据《统计法》的规定,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能否独立行使统计调查权、统计报告权和统计监督权。3.统计调查项目是否依据法定程序报请审批、备案,有无与国家标准相抵触,国家机关有无随意制发统计调查表的行为。4.统计资料的管理和公布是否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有无泄露国家秘密,私人、家庭的单项调查资料和调查对象商业秘密的行为。5.统计机构负责人和统计人员的职权和职责履行情况。6.统计人员是否做到持证上岗,是否按规定评定专业技术职称,有技术职称的统计人员的稳定情况如何。7.统计基础工作如何,有关单位是否依法建立了统计工作制度,设立了原始统计记录、统计台帐等。8.统计管理相对人有无拒绝接受检查或使用暴力、威胁的方法阻挠。抗拒统计执法检查的情况。9.统计管理相对人在接受执法检查时,有无提供虚假情况或者转移、隐匿、毁弃原始统计记录、统计台帐。统计报表以及与统计有关的其他资料。10.统计违法行为的发生及查处情况如何,有无在统计数据上弄虚作假的行为,有无拒报、屡次迟报统计数据的行为,有无打击报复统计人员的行为,有无利用统计调查窃取国家秘密、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和进行欺诈活动的行为等。四、统计执法检查的方式:统计执法检查方式,是指具有统计执法权的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采取一定的手段和措施,在一定范围内,对参与统计活动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贯彻实施统计法律法规情况进行的监督检查。1.根据检查在时间上的不同,可分为定期检查和临时检查定期检查:一般结合统计月报、季报、半年报和年报,对各种组织和公民提供统计资料的准确性和及时性进行定期检查。临时检查:结合统计业务工作的开展情况,根据工作中发现的问题或有关举报线索随时进行的检查。这种检查更有利于发现问题,获得的情况有时更具客观性和真实性。2.根据检查在内容上的不同,可分为全面检查和重点检查全面检查:是指统计行政机关在管辖范围内对统计规的贯彻执行情况从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系统地进行检查。具有全面系统的特点,有利于发现统计活动中带有长期性、普遍性的问题,从而能为制定统计法律法规和政策提供必要的依据。重点抽查:是指采用抽查方法对重点地区或重点行业或重点统计指标的数据质量进行监督检查。比全面检查省时省力,更具有针对性,检查结果具有一定的代表性。3.根据检查主体的不同,可分为联合检查和单独检查联合检查:是指两个以上具有检查权限的行政机关共同实施的对统计法规贯彻执行情况的检查。由多个部门共同实施,组织规格高,涉及面广,影响大,能够得到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参与,有利于检查工作的顺利进行和对违法行为的查处。单独检查:是指由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单独对统计法规贯彻执行情况的检查。操作更简便、与统计业务工作结合更紧,对于预防、制止一般性的统计违法行为,提高统计数据上报的及时性、准确性具有重要作用。第二节

统计违法案件查处程序一、查处统计违法案件的程序:1.立案:是指统计执法检查机关对违反统计法律法规的行为人的有关资料进行了审查、分析和研究,认为确有违法事实存在并依法需要追究法律责任的,决定进行调查处理,并办理批准手续的一种工作程序。2.调查:是指统计检查机构为了查明案件事实,依法收集证据和查获统计违法行为的活动。在这一阶段中,统计检查机构要通过调查取证工作,掌握大量证据,查清统计违法行为的事实,进而查获违法责任人。可见,调查是统计违法案件查处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直接影响着对案件的定性和处理工作。3.处理:是指案件调查工作结束后,统计检查机构在核准案件事实、审查有关证据的基础上,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对案件做出处理决定并依法追究法律责任的活动。4.结案:结案是整个统计违法案件查处工作的最后一个环节。统计检查机构必须善始善终地做好这项工作,并按规定办理好立卷、归档、备案等事项。二、立案的基本条件:1.有明确的行为人(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2.经初步审查,有违法统计法的行为,情节重应依法追究法律责任的。3.按照职责与分工规定,属于管辖范围的。三、案件调查的主要内容:1.调查前的准备工作。(1)确定调查的组织形式:对于任何案件,调查人员都不得少于二人;对于案情重大复杂的案件,应由有关部门组成调查组,并要选派政策水平高、熟悉业务、组织协调能力强的人担任调查组长。(2)熟悉案情。(3)制定调查方案:包括:调查内容、调查方法、调查步骤、时间安排、调查人员的分工和调查中应注意的问题。2.调查取证。调查取证是统计违法案件调查程序中最实质性的工作阶段。(1)调查询问。调查人员在调查询问过程中要做到:第一,调查人员应向被调查人出示检查证件或有关证明文件,以证明调查人员进行调查的权力符合法律规定。第二,要切实保障被调查人的合法权益,严禁采用威胁、引诱、欺骗以及其他非法的方法进行询问。第三,应将询问情况不失原意地制作调查笔录,并由被调查人签名、盖章。(2)收集证据。证据是用以查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客观事实根据。包括书证、物证、视听资料、证人证言、当事人陈述、鉴定结论、勘验笔录和现场笔录等。3.运用证据,综合分析案情,准确定性。4.撰写调查报告。四、案件调查报告的内容:立案的依据、统计违法事实、案件性质、应追究的法律责任、处理意见、调查组成人员及报告时间等。五、案件的告知义务:告知义务,是指统计行政机关在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之前,应当对统计管理相对人履行的通告义务。履行告知义务的内容应包括;第一,在统计行政机关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之前,当事人具有知悉据以作出行政处罚的事实、理由、依据及所享有的陈述权、申辩权或听证权;第二,在统计行政处罚决定作出之后,当事人具有复议权和诉讼权以及因行政违法给予处罚造成损失的赔偿权。六、案件的听证程序:1.听证申请。要求听证的案件,应当在统计行政机关告知后3日内以书面形式提出。2.听证通知。统计行政机关收到当事人的申请后,认为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应当在听证的7日前通知当事人举行听证的时间、地点和有关事项,以便当事人为听证做好充分的准备。3.听证由统计行政机关指定的非本案的调查人员主持。听证主持人应当具备下列条件:统计行政机关的公务人员;非统计检查机构人员担任听证主持人的,应当具备一定的领导职务;政策性强,具有一定的统计业务知识和统计法律知识。4.举行听证。统计行政处罚听证会依下列程序进行:举行听证应当制作(统计行政处罚听证笔录)。听证会结束后,书记员要当场向当事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