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级历史学专业古代汉语教案_第1页
2012级历史学专业古代汉语教案_第2页
2012级历史学专业古代汉语教案_第3页
2012级历史学专业古代汉语教案_第4页
2012级历史学专业古代汉语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毕节学院人文学院古代汉语课程教案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教授古代汉语教授古代汉语2012级历史本科班2012年9月职 称授课专业授课班级授课时间

《古代汉语》教案程名称古代汉语课程编号0202120101-02总计学时:54讲课学时:45周学时:3学分3类别必修课(V)选修课()理论课()实验课( )程性质专业主干课。授课对象2012级历史本科班使用教材郭锡良主编《古代汉语》商务印书馆。主要参考教材许嘉璐主编《古代汉语》高等教育出版社王力主编《古代汉语》张世禄主编《古代汉语》朱振家主编《古代汉语》课时分配

教学目的要求本课程以培养、训练学生运用古汉语语言知识阅读古代文献、理解古代文献的能力为目的。教材分上、下两册,采用文选、常识、常用词三结合的体例特点。文选——古代汉语的语言材料;常识——学习古代汉语要求掌握的有关知识和理论;常用词——学习古代汉语必须积累的古代词义材料。教学方法.文选和常识相互结合,并穿插教学.课堂教学和课后自学相互结合.讲解的典范性和练习的有效性相互结合.教学内容的充实性和课堂气氛的活跃性相互结合.课堂练习和课后练习相互结合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课堂练习和课后练习相互结合程练习要求小测验、课堂问题回答、书面作业、小论文等形式备注第一章绪论【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目的】古代汉语课的性质、目的和任务,本教材的内容、特点及要求,以及如何学好古代汉语课。【教学重点】古代汉语课的性质、目的和任务【教学难点】如何学好古代汉语课【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教案教学过程:(教师授课思路、设问及讲解要点)一什么叫古代汉语(一)汉语发展的分期古代汉语是与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的。关于汉语的分期,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上古汉语一一先秦两汉时期中古汉语——魏晋至隋唐五代时期近古汉语一一宋元以后至“五四”运动前现代汉语——“五四”运动以来至今由于古代的口语无从寻觅,所以对于古代汉语的了解,我们现在接触到的只能是古代的书面语。本门课程学习的古代汉语,自然也只能是古代的书面语。(二)汉语的古代书面语系统汉语的古代书面语有两个系统: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以及后代用这种书面语写成的作品。这些书面语统称为文言。现在仅保存在先秦到汉代的作品里。如儒家经典《诗经》、《尚书》、《周易》、《春秋》、《周礼》、《仪礼》、《礼记》等,诸子作品如《老子》、《庄子》、《墨子》、《孟子》、《荀子》之类,以及一些史籍里。如唐宋八大家和元明清文人的仿古文言作品等六朝以后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古白话。如古代的白话小说。本门课程学习的内容只限于文言。二古代汉语课的性质(一)明确古代汉语课作为语言课的性质说起古代汉语课的学习,人们往往笼统地称之为“学古文”。确实,这门课的学习要和大量的文言文打交道。但是,古代汉语课的“学古文”,同其他课程如古代文学作品课的“学古文”,是不一样的。例如同样是一篇先秦历史散文,古代文学作品课讨论的是它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人物形象等问题。古代汉语课则不然。它是一门语言课程,是从文字、词汇、语法、语音、修辞等角度,即从语言特点和语言规律出发,把文言文当作古代的语言材料来加以分析研究的并且通过这样的分析、研究和积累,使学习者逐步地增进阅读古书的能力。因此,应当明确古代汉语课的这种性质,以及这门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区别,从而准确把握学习的着眼点。(二)明确古代汉语课作为工具课的性质学习古代汉语,需要掌握和记忆相当数量的古代词汇和语法规则等内容。但这并不等于说古代汉语课是一门只需要死记硬背的课程。需要指出的是,古代汉语课是历史学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和工具课要求学生在系统地掌握古代汉语文字、词汇、语法、音韵等各项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具备读懂一般难度的文言文(如《史记》列传类的历史散文)的能力,并能运用这些知识来分析说明一般难易度的文言材料中的相关语言现象。运用古代汉语各项知识分析说明文言材料中的相关语言现象大致有以下情况:说明文言句型的特点,如宾语前置句、被动句式、判断句等;指出词类活用的现象,并能对其类型加以分析;能在句子中辨认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词性;能运用文字学知识解释古书中用字歧异的现象,如古今字、异体字、通假字等。由此可知,古代汉语课是一门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并举的课程。因此在学习这门课程时,就应当做到既扎实地掌握古代汉语的各类基础知识又注重这些知识化为应用能力的转换。古代汉语课如此的性质,也就决定了本门课程考核的着眼点也注重于知识和能力、尤其是阅读古书能力的检验。三、怎样学好古汉语(一)掌握古汉语要求掌握的有关知识和理论(二)掌握古汉语要求掌握的有关知识和理论之外的相关知识1、医学知识我国医学古文献丰富,不具备一定的医学知识有些文句就读不懂如缘督以为经——缘,顺。督,中,此处指自然之道。经,常。王夫之云:“身彳灸之中服已督。窿督者,以清微^妙之氯,循虚而行,自)嗔以遹得其中2、哲学知识“鸡三足”“马生卵”这类句子就要具备一定的哲学知识才能读懂。三、本门课程指定教材的介绍(一)指定教材——《古代汉语》(郭锡良、李玲璞主编,语文出版社出版)(二)文选、常识、常用词三结合的体例特点《古代汉语》教材的内容由文选、常识以及常用词三部分组成。这是目前古代汉语教材普遍采用的格局。这三者是有机结合的关系。文选一一古代汉语的语言材料常识——学习古代汉语要求掌握的有关知识和理论常用词一一学习古代汉语必须积累的古代词义材料古代汉语教材所安排的以上三方面的内容,在学习时都不可偏废。在阅读文言文选时,要注意掌握文选所见常用词的用法和特点,并把文选里出现的语言现象同常识所介绍的知识理论联系起来融会贯通;在学习古代汉语常识和理论时,要紧密结合文选的实例加深理解,举一反三;常用词的学习应当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四、怎样学习古代汉语(一)学习方式学生自学和教师重点讲授相结合(二)考核方式——对有关知识和能力的考核闭卷命题考试,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释词题、古文标点题、古文今译题、古文阅读题。考核内容:古代汉语的知识和能力。词汇、语法、文字是本门课程常识部分的重点考核内容。能力方面,既考核学生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将采用教材以外的语言材料),也考核学生运用所学古代汉语知识理论分析说明文言材料语言现象的能力。【思考练习】一、汉语发展的分期二、古代汉语课作为语言课的性质是什么?【参考阅读书目】第二章文选【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目的】字、词、句全面理解和掌握;要求学生背诵课文。。【教学重点】重点实词和虚词【教学难点】词类的活用【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教案【参考阅读书目】教学过程:(教师授课思路、设问及讲解要点)一、精卫填海1、串释课文2、课文特殊词语讲析教学过程:(教师授课思路、设问及讲解要点)一、精卫填海1、串释课文2、课文特殊词语讲析1、日:叫作2、发鸠之山:古代传说中的山名3、拓木:拓树,桑树的一种4、状:形状5、乌:乌鸦6、文首:头上有花纹。文,同“纹”,花纹7、其鸣自言交:它的叫声是在呼唤自己的名字8、是:这9、炎帝之少女:炎帝的小女儿10、故:所以11、湮:填塞古今异义词赤足:1.文中指红色的脚。2.现代汉语中指光脚。译文再向北走二百里,有座山叫发鸠山,山上长了很多柘树。树林里有一种鸟,它的形状像乌鸦,头上羽毛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名叫精卫,它的叫声像在呼唤自己的名字。这其实是炎帝的小女儿,名叫女娃。有一次,女娃去东海游玩,溺水身亡,再也没有回来,所以化为精卫鸟。经常叼着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浊漳河就发源于发鸠山,向东流去,注入黄河。二、夸父逐日1、串释课文2、课文特殊词语讲析三、巫山、巫峡1、串释课文译文或注释:长江继续向东流,经过巫峡。巫峡是杜宇王时派人凿开用来通江水的。郭仲产说:“按照《汉书•地理志》,巫山在巫山县城西南,可是现在巫山在巫山县城的东边,这大概是郡县政府所在地不固定的缘故吧!”长江经过巫峡,往东流去,经过新崩滩。这山在汉和帝永元十二年崩塌过一次,晋太元二年又崩塌过一次。崩塌的时候,水倒流一百多里,掀起几十丈高的浪头。现在滩上的石头,有些圆的象箪,有些方的象笥,象这样一类的多得很,都是崩塌的山崖上滚落下来的,使得湍急的江水更是汹涌,所以叫它做新崩滩。那崩塌的山崖剩下的部分,比起其他各个山岭,还算是高耸突出的。新崩滩下去十多里,有大巫山,它的高不只是三峡所没有,而且可以跟岷山、峨眉山争高低,同衡山、九疑山相并列;它遮护统领周围的各个山峰,高与云平,还要到霄汉去衡量它们的高低啊!神入孟涂就居住在这大巫山上。《山海经》记载:“夏朝君主启的臣子孟涂,这人在巴地主管神灵之事。巴地的人到孟涂那里诉讼,孟涂把那衣服上有血的人抓起来了,被抓的人请求饶命,孟涂赦免了他,让他居住在这丹山的西边。”郭景纯给《山海经》作注说:“丹山在丹阳,属巴地。”丹山西就是巫山。天帝的女儿也住在那里。宋玉所说:“天帝最小的女儿名叫瑶姬,未出嫁就死了,埋在巫山的南面。灵魂变成草,这就是灵芝。”记载“神女离别楚怀王时自叙:‘巫山神女,住在巫山险要的地方,早上变为朝云,晚上变为雨雾,早早晚晚,都在阳台山的下面。’第二天早晨去看,果然象神女所说。因此楚怀王为神女立庙,叫做朝云。’这一段从头到尾全长一百六十里,叫做巫峡,是根据巫山而得名的。在整个三峡七百里地当中,江两岸一个山峰连着一个山峰,一点空缺的地方也没有。层层叠叠的高山险峰,挡住了天空,遮蔽了太阳;除非在正午或半夜,否则就看不见太阳或月亮。到了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上行和下行的船都被阻绝了。偶或皇帝有命令须急速传达,有时候早上从白帝城出发,晚上就到了江陵,这中间一千二百里路,即使骑着快马,驾着长风,和行船比起来也不算快。春冬雨季,这一带有洁白的急流,碧绿的深潭,回旋着的清流,倒映着的影子;极高的山顶上长满了形状奇特的柏树,从山崖上流下来的泉水和瀑布从那儿飞速冲刷而下;水清,树荣,山高,草茂,的确富有吸引人、使人感到愉快的特色。每到秋天雨后刚晴或者下霜天的早晨,山林中气候寒冷,山沟里气氛清泠;常常有山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呼叫,叫声象一种悠长的歌曲非常凄凉特别,空旷的山谷传送着猿啼的回声,悲哀宛转很久才消失。所以打鱼的人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2、课文特殊词语讲析【思考练习】1、背诵课文2、默写《巫峡》第三章工具书和工具书的使用【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目的】掌握四种检字法和历代汉字注音的方法,识记所介绍各部工具书的性质、内容、作者、出版时间等【教学重点】检字法和查检工具书应该注意的问题。【教学难点】反切注音【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教案【参考阅读书目】教学过程:(教师授课思路、设问及讲解要点)一、学习古代汉语要查哪些字典辞书(二)常用工具书简介1、《说文解字》《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中国第一部系统地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书。许慎著,成于安帝建光元年(121年)。原书十四篇,叙目一篇,正文以小篆为主,收9353字,又古文、籀文等异体同文1163字,解释十三万余字。此书在流传中叠经窜乱,今本与原书颇有出入。本书首创部首编排法,为后世字书所沿用。本书对古文字、古文献和古史的研究贡献极大。在清代研究《说文》成为专门学问,给它作注的就有数十家。2、《康熙字典》《康熙字典》,是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多位著名学者奉清朝第4代皇帝康熙圣旨编撰的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汉字辞书。该书的编撰工作始于康熙四十九年(1711),成书于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历时六年,因此书名叫《康熙字典》。由总纂官张玉书、陈廷敬主持,修纂官凌绍霄、史夔、周起渭、陈世儒等合力完成。字典采用部首分类法,按笔画排列单字,字典全书分为十二集,以十二地支标识,每集又分为上、中、下三卷,并按韵母、声调以及音节分类排列韵母表及其对应汉字,共收录汉字四万七千零三十五个47,035个),为汉字研究的主要参考文献之一。《康熙字典》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中国收录汉字最多的古代字典。《康熙字典》是中国第一部以字典命名的汉字辞书,3、《汉语大字典》《汉语大字典》在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注意吸收今人的研成果。它注重形音义的密切配合,尽可能历史地、正确地反映汉字形音义的发展。字形方面,在楷书的单字条目下,收录了能够反映形体演变关系的、有代表性的甲骨文、金文小篆和隶书形体,并简要说明其结构的演变。所收入的每一个形体都有可靠的实物或拓片为依据,不选用二手或三手材料。字音方面,对收录的楷书单字尽可能地注出了现代读音,并收列了中古的反切,标注了上古的韵部。字义方面,不仅注意收列常用字的常用义,而且注意考释常用字的生僻义和生僻字的义项,还适当地收录了复音词中的词素义。释义准确,义项齐备,例证丰典范。全书共收楷书单字56000多个,是当今世界上收录汉字最多的一音字典。凡古今文献资料中出现的汉字,基本上都可以在该字典中找到。该字典以部首编排。在传统的4个部首的基础上,酌情删并为200个部首。正文7卷,每册前有总部首目录'、"部首排检法说明"、“新旧字形对照举例'、各卷"部首目录和“检字表”。第8卷是各种附录、分卷部首表、全书笔画检字表和补遗。4、《辞源》(修订本)《辞源》是我国第一部大规模的语文词书。它始编于1908年(请光绪三十四年),1915年以甲乙丙丁戊五处版式出版。1931年出版《辞源》续编。1939年出版《辞源》简编,历时数十载,几经修订,至1983年才完全大功告成。它凝聚了几代学者的心血,包含着全国数省几万人的辛勤劳动。修订版《辞源》以旧有的字书、韵书,类书为基础,吸收了现代词书的特点,以语词为主,兼收百科,以常见为主,强调实用,是一部综合性、实用性极强的百科式大型工具书。全书共四册,收词近十万条,综计解说约一千二百万字,几乎超出了《资治通鉴》一倍。修订版《辞源》的内容丰富极为充实广博。除大量的字词释义上,对于艺文,故实,曲章、制度、人名、地名、书名以及天文星象、医术、技术、花鸟虫鱼等也兼收并蓄,融词汇、百科于一炉,既体现了工具性和知识性,又兼顾了可读性。修订版《辞源》历经几代专家学者的修订,改善体例,纠谬补缺,内容更为准确精到,查用更为容易便捷,极具权威性。全书由国内最负盛名,最具实力的商务印书馆承担校审,工作上精益求精,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本书的准确程度和权威性。目录:5、《辞海》(修订本)《辞海》是中国最大的综合性辞典。《辞海》是以字带词,兼字典、语文词典和百科词典功能的大型综合性辞典是一部综合性的辞书。所收对象除了单字外,主要是语词、人物、著作、历史事件古今地名、团体组织以及各学科术语等。按照部首笔画排列法编排。辞海二字源于陕西汉中著名的汉代石崖摩《石门颂》皇皇巨著《辞海》是一个世纪、几代学人千锤百炼的结晶。《辞海》最早的策划、启动始于1915年。时中华书局主持人陆费伯鸿先生决心编纂集中国单字、语词兼百科于一体的综合性大辞典,其宏博气势,令人钦敬。并帧纳百川'之意,将书名定为《辞海》。7、《经传释词》解释经传古籍中虚词的专著。清王引之撰。王引之以前有刘淇所《助字辨略》一书,专门讲解虚词王氏似未见到。刘书著于康熙年间王书成于嘉庆年间后于刘书80余年。当王引之时考据之学大兴,段玉裁、王念孙阔步于前,王引之继承父业,加以引申,自然容易超过刘书。刘书虽疏略,但引证下至唐宋,王书则仅及西汉而止。这是王书以经传'为书名,自不能论及'经传”以外的书的缘故虽引《战国策》及《史记》等,大概他的意思这类书可以说是经传的附庸品。《经传释词》共收虚字160个,虽以单音虚词为主,但有同义虚词连用的也偶然随文论及如“庸”字后,附及“庸何”、“庸安”、“庸讵”、“庸孰”4词,这是他的高明处。然而《经传释词》仍有缺点,一是阙漏较多甚至《经义述闻》论过的,《释词》也失载。《经义述闻》曾论《左传》宣公十二年’又可以为京观乎',证明"可”即“何”,《释词》却失载。至于“可”也用表数之约略如《史记韩长孺传》:“太后、长公主更赐安国可直千余金。”王引之大概因为‘经传'没有这种用法因此也置而不论。二是偶有误解古书处其至因此断句失误如卷二“焉”字,引《庄子则阳篇》:“君为政,焉勿卤莽;治民,焉勿灭裂’,硬把"焉”字解作'於是",其实“焉”字应属上读。还有若干解释不确切,为杨树达、《词诠》所不取。然而这书到现在还有相当参考价值。《经传释词》初有家刻本,后有学海堂《皇清经解》本,钱熙祚《守山阁丛书》本。中华书局有排印本,并有附录数种。湖南岳麓书社的排印本,又附黄侃、杨树达的案语370余条,印于相应文字的书眉。案语虽未必尽可信,但可以给读者以启发。8、《助字辨略》解释经传古籍中虚词的专著。清王引之撰。王引之以前有刘淇所《助字辨略》一书,专门讲解虚词王氏似未见到。刘书著于康熙年间王书成于嘉庆年间后于刘书80余年。当王引之时考据之学大兴,段玉裁、王念孙阔步于前,王引之继承父业,加以引申,自然容易超过刘书。刘书虽疏略,但引证下至唐宋,王书则仅及西汉而止。这是王书以经传为书名,自不能论及经传'以外的书的缘故虽弓《战国策》及《史记》等,大概他的意思这类书可以说是经传的附庸品。《经传释词》共收虚字160个,虽以单音虚词为主,但有同义虚词连用的也偶然随文论及如“庸”字后,附及“庸何”、“庸安”、“庸讵”、“庸孰”4词,这是他的高明处。然而《经传释词》仍有缺点,一是阙漏较多甚至《经义述闻》论过的,《释词》也失载。《经义述闻》曾论《左传》宣公十二年’又可以为京观乎',证明“可”即“何”,《释词》却失载。至于“可”也用表数之约略如《史记韩长孺传》:“太后、长公主更赐安国可直千余金。”王引之大概因为‘经传'没有这种用法因此也置而不论。二是偶有误解古书处其至因此断句失误如卷二“焉”字,引《庄子则阳篇》:“君为政,焉勿卤莽;治民,焉勿灭裂’,硬把"焉”字解作'於是",其实“焉”字应属上读。还有若干解释不确切,为杨树达、《词诠》所不取。然而这书到现在还有相当参考价值。《经传释词》初有家刻本,后有学海堂《皇清经解》本,钱熙祚《守山阁丛书》本。中华书局有排印本,并有附录数种。湖南岳麓书社的排印本,又附黄侃、杨树达的案语370余条,印于相应文字的书眉。案语虽未必尽可信,但可以给读者以启发。9、《词诠》近人杨树达著。专门解释古代汉语虚词的辞书。因为是用二十年代的语法观点去分析虚词,所以解释要比《助字辨略》和《经传释词》更加清楚明确,引证也较丰富。按照注音字母编次所收的词,书前有按部首编排的目录。10、《诗词曲语词汇释》近人张相著。这部书专门解释唐宋金元明以来流行于诗词剧曲中的特殊语辞,共五百三十多个。是阅读和研究古典诗词曲的重要参考书和工具书。二、汉语字(词)典排列汉字的主要方法.按音序排列.按部首和笔划排列.按号码排列三、汉语字(词)典的注音方法.读若(读如)法.直音法即用同音字注音。例如《康熙字典》:“屯,音肫。”“尨,音茫。”反切.叶音法为读诗歌押韵临时改变一个字的读音注音.反切法反切:是我国古代字典辞书中运用最为普遍的注音方式。在字书中一般称“某某反(或‘翻’)"、“某某切”。如《广韵•麻韵》:“冷苦瓜切。”反切的原理是用两字来拼合被切字的读音,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韵母声调相同。例如《广韵•麻韵》:“善,苦瓜切”可分析为:善kUd)==苦(k-)+瓜(-ud)但是,由于古今语音发生了演变,许多反切材料用今天的读音很难拼出其读音来。释义方式直训直训:即用一个词去解释另一个词。如《说文•一部》:“元,始也。”描写描写:即对所释对象的特征、形状、位置、作用等都给予解释。如《说文•缶部》:“缶,瓦器,所以盛酒浆,秦人鼓之以节歌。”义界义界:也称为定义式。如《说文•斗部》:“斗,十升也。”譬况譬况:即用人们熟知的事物去比方不熟悉的或难以解说的事物。如《说文•黑部》:“黑,火所熏之色也。”(二)常用工具书简介四、介绍几部常用的字典、词典甲、字典(1)《新华字典》(2)《康熙字典》(3)《汉语大字典》乙、辞典(1)《现代汉语词典》(2)《辞海》(3)《辞源》丙、文言虚词方面的书。《经传释词》《词诠》【思考练习】1、汉语字(词)典排列汉字的主要方法2、《说文解字》在学习古汉语中的重要作用第四章文字【教学时数】4课时【教学目的】能够熟练运用六书的原则分析常用汉字的结构,进而探求其本义;掌握六书的定义;区分什么是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教学重点】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教学难点】古今字的判定【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教案教学过程:(教师授课思路、设问及讲解要点)一、“六书”的名称及功用.象形;2.指事;3.会意;4.形声;5.转注;6.假借二、“六书”的定义及其分析.象形象形文字(Hieroglyphic)是指纯粹利用图形来作文字使用,而这些文字又与所代表的东西,在形状上很相像。一般而言,象形文字是最早产生的文字。用文字的线条或笔画,把要表达物体的外形特征,具体地勾画出来。中国的殷墟甲骨文例如中国甲骨文的象形字“月”字像一弯月亮的形状,“龟”(特别是繁体的[龟])字像一只龟的侧面形状,“马”字就是一匹有马鬣、有四腿的马,“鱼”是一尾有鱼头、鱼身、鱼尾的游鱼,“H”(草的本字)是两束草,“门”(繁体的[门]更像)字就是左右两扇门的形状。“酒”字去掉三点水就像一个酒瓶里面有酒所以酒去掉三点水也读jiu,而“日”字就像一个圆形,中间有一点,很像人们在直视太阳时,所看到的形态。值得一说的是,中国最初的文字就属于象形文字,甲骨文和金文亦算是象形文字。汉字虽然还保留象形文字的特征,但经过数千年的演变,已跟原来的形象相去甚远,所以不属于象形文字,而属于表意文字。此外,玛雅文字的“头字体”和“几何体”亦是。.指事属于“独体造字法”。与象形的主要分别,是指事字含有绘画较抽像中的东西。上、下、木、末、、甘、一、二、、凶2下用厢日一二.会意会意是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根据意义之间的关系合成一个字,综合表示这些构字成分合成的意义,这种造字法叫会意。用会意法造出的字就是会意字,它体现了中国文字的博大精深。析甲骨文从木从斤。斤为斧的象形。本义是破木,即劈开木头。伐甲骨文从戈从人,表以戈刃砍人的头。本义是砍杀。《说文》据小篆释形为“从人持戈”,非是。及甲骨文从人从又,表一只手把前边的人抓住。本义是赶上逮住。光甲骨文从火在人上,表人头顶上有火光照耀。本义是光辉。只甲骨文从又持隹,表捕鸟在手。本义是猎得禽兽。为后世获字初文。《说文》释义为“鸟一枚也”,是后起义。秉甲骨文、金文从又持禾。本义是执持。r甲骨文从人从爿。爿象床形,为“脉”之初文。人旁或有数点,象人有病出虚汗。本义是疾病。小篆人讹作一。宗甲骨文从…从示,表示室内置示(即神主)。本义是宗庙。毓甲骨文从女从倒子,表妇女生小孩,本义是生育。为“育”字之初文。男甲骨文从田从力。力象耒形。表示用力在田间耕作的人。本义为男子。妇甲骨文从女持帚。表示从事家务劳动,侍箕帚的女性。本义为妇女。从甲骨文从二人相随,本义是相听从.形声用义符(形旁)和音符(声旁)组合起来的造字方法左形右声,如钱、材、消、熔等; 右形左声,如放、鸭、刎颈等; 形声子上形下声,如茅、简、空、室等;下形上声,如柴、酱、盆、琵等; 内形外声,如闻、问、闽等;外形内声,如辟匪、匐、固等。 有的形符与声符处在一个角落,如颖,从禾顷声脩,从肉攸声;赖,从贝刺声;听,从听壬声。 有的形符被声符隔离, 如衷,从衣中声街,从行圭声哀

.转注汉学六书之一。清代学者戴震、段玉裁说,“转注”就是互训,意义上相同或相近的字互引解释许慎说:”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详细解释.转向流注。《水经注•渐江水》:“浦阳江水,又东流南屈,又东迪北转,迳剡县东……江水翼县转注,故有东渡西渡焉。”宋夏竦《颍州莲花漏铭》:“金龙转注,下激衡渠。”.辗转相授。宋苏舜钦《和永叔琅邪山庶子泉阳冰石篆诗》:“宗臣转注得天法,质虽浑厚气乃振。”.转移集中。沙汀《一个秋天的晚上》:“于是他的太太硬把她的忿怒转注在所有的流娟身上。”.六书之一。汉许慎《文解字〉叙》:“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后人解释大有歧异,清戴震、段玉裁认为“转注”即互训,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字彼此互相解释,故曰“转注”。.即酒注子。清陶炜《课业馀谈•人事杂解》:“转注,吐酒终日不已,借以拟人之善言也。”.假借假借是汉字的造字方法之一,六书之一(其余是: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六书”又分为“四体二用”,其中“四体”是造字法,包括象形、指事、会意、形声,“二用”是用字法,包括转注和假借。用“假借”这种方法所造出来的汉字,称“假借字”。古时候,语言中的某个“词”,本来没有替它造字,就依照它的声音“假借”一个“同音字”来寄托这个“词”的意义。 许慎说:“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例如:“难”原是鸟名,借为“艰难”之难;“长”是长发,借为长久之长;“久”是“从后灸之,借为“久远”之久,等等。三、古今字

.什么是古今字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时代用不同的字来表示,就形成古今字,在前的叫“古字”,在后的叫“今字”。例如“暮”这个词,本来用“莫”来记录,后来写作“暮”,“莫”和“暮”就是古今字的关系,“莫”是古字,“暮”是今字。2、古今字形成的原因汉字除了表示本义,还用于表示引申义和假借义。汉字的表词功能扩大以后,为了区别不同的用法,以字为基础加以改造造出新字,来分担原字的某些义项。原字和新字是为记录同一个词先后用的不同的字,此形成了一对古今字。例如“其”的本义是畚箕。但是“其”在古书里被借用记录代词和语气词,并且成它的最为常见的用法。为了区别起见,于是在原字的基础上增加意符“竹”,造出了新的“箕”,专门用承担“畚箕”的义项。“其”和“箕”就是在畚箕这个意义上形成的一对古今字。3、古今字的意义关系古今字的意义关系有以下三种情况:(1)今字承担古字的本义例如“州”本义是水中陆地,后来引申表示九州、州郡,于是用今字“洲”表示本义。又如“队”本义为从高处坠落,后来借用表示队列义,于是用今字“坠”来表示本义。(2)今字承担古字的引申义例如“取”的本义是获取,引申指获取女人做妻子。娶妻的“取”后来专造“娶”字表示。“娶”承担的是“取”的引申义。又如“解”的本义是分割、分解,引申为松懈,后来就造“懈”来承担松懈这个引申义。(3)今字承担古字的假借义例如“齐”的本义为齐平,假借来记录“齐敬”的“齐”这个词(这是本无其字的假借),表示祭祖之前对祖宗的崇敬。这个意义后来写作“瘠”。“瘠”承担的是“齐”的假借义。又如“辟”本指法制,假借来记录“躲避”的“避”这个词。后来造了“避”字。“避”承担的是“辟”的假借义。四、异体字1、什么是古今字读音(包括古音和今音)和意义(包括本义和引申义)完全相同,而形体不同的字,就是异体字的关系。注意辨析:异体字的条件很严格。有些字本义相同,但是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能通用,就不是异体字。例如“乌”和“於”原先是同一个字,大概自春秋以后才分化成两个不同的形体。它们在古书中有通用的地方。如感叹词“乌呼”(呜呼),也写作“於乎”(於戏)。但作为鸟名的“乌”和作为介词的“於”却互不相混,分工明确。还是有一些义项不通用。因此不能算是异体字。2、异体字的形体类别(1)文字结构类型的不同往往是一为会意字,一为形声字。如:泪,从水,从目;波,从水,戾声。(2)构字部件不同如:睹,从目,者声;靓,从见,者声。溪,从水,奚声;谿,从谷,奚声。以上为变换形符构成的异体字。再如:东昱从系,美声;^,从系,泉声。粮,从米,良声;龌,从米,量声。以上为变换声符构成的异体字。又如:迹,从灵,亦声;跨,从足,责声。村,从木,寸声;邨,从邑,屯声。以上为声符和形符都有所变换的异体字。(3)构字部件相同而位置不同如:和——味;群——奉;鞍——塞;辘——裸五、繁简字1、什么是繁简字简化字与其所对应的繁体字合称繁简字。汉字简化的历史十分悠久。从甲骨文时代起历代都有汉字简化的现象。这里所说的简化字,有其特定的含义。即特指1956年国务院公布的《汉字简化方案》所颁布的简化字。2、学习繁简字必须注意的几种情况(1)同形字有些简化字跟古书中的某个字形完全相同但实际上是读音和意义都不相同的两个字,形体相同纯属巧合。例如:“月鼠”简化字为“腊”。脆14),本义指国君在年终用猎品祭祀祖先鬼神即月前祭,因而年终的月份也叫做月前月腊(xi),本义为小动物的整体干肉。如《捕蛇者说》有“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腕”,"腊"Xi)指把捕获的毒蛇制成肉干。月前C)简化为“腊”后,就和“腊”(xi)混同为一个字了。在阅读时需要加以辨析。(2)同音替代字简化字中有一些来源于原先意义不同的同音字或音近字这样,它既承担自己原先的字义,同时又表示与之对应的繁体字的字义。阅读时,需要辨认它所表示的意义究竟是什么。例如:“彳爰”简化为“后”,是借用了原有的“后”字。“后”字的意思为君主,也表示君主的妻子。这样,简化字“后”字就兼有“彳爰”(先后)和“后”(君主、王后)两个字的功能。在阅读时需要辨析。如《史记•孝景本纪》:“孝文(汉文帝)在代(地名)时,前后有三男。”“前后”指皇帝的前妻,即前妻生有三个儿子,而不是前前后后共生了三个儿子的意思。(3)两个以上的字共简为一形简化字通常只有一个对应的繁体字。但也有一些简化字对应两个或两个以上繁体字的情况。如果我们阅读的是用简化字排印的的古代作品就需要判别这类简化字代表的到底是哪一个词。例如简化字“钟”对应“^”(一种容器)、“金童”(钟鼓)两个繁体字。在用简化字排印的文章里,遇到“钟”字就要辨析它是哪一种用法。如《左传•昭公三年》:“齐旧四量:豆、区(瓯)、釜、钟。四升为豆,各自其四,以登于釜,釜十则钟。陈氏三量,皆登一焉,钟乃大矣。以家量贷,而以公量收之。”这几句说的是齐国陈氏为了收买人心,借贷粮食大斗出小斗进的史实。根据上下文才知道这里的“钟”指的是作量器的“^”,而不是钟磬的“金童”。.汉字简化的原则1、汉字简化的原则:约定俗成、稳步前进。2、汉字简化的方法①简化偏旁。简化一个偏旁,有时可以类推简化一系列繁体字。偏旁简化可以使一些简化字和繁体字之间有对应....简化字与繁体字的关系【思考练习】1、什么叫“六书”?分别列举出相应的字加以说明2、什么是古今字?什么是异体字?什么是繁简字?分别列举出相应的字加以说明第五章文选《郑伯克段于鄢》《齐桓公伐楚》▽《辜之战》【教学时数】8课时【教学目的】掌握重点字、词的含义及用法;掌握词的一些特殊用法和语法现象;翻译课文的部分段落。【教学重点】重点实词和虚词的分析【教学难点】古代特殊的语法现象【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教案【参考阅读书目】教学过程:《郑伯克段于鄢》教学过程:•本章重点•一、特殊句式二、通假字三、古今异义词四、词类活用现象五、一词多义题解“郑伯克段于鄢”原本是《春秋》里的一句话,意思是郑庄公在鄢地打败了共叔段。郑伯,指郑庄公。鄢,地名,在今河南鄢陵。《左传》简介原名为《左氏春秋》,简称《左传》。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春秋》而作。《左传》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为“十三经”之一。《左传》有鲜明的政治与道德倾向。强调等级秩序与宗法伦理,重视长幼尊卑之别,有,民本”思想,是研究先秦儒家思想的重要历史资料。《春秋》简介春秋,又称《麟经》(《麟史》)。是鲁国的编年史,经过了孔子的修订。记载了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历史,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一书的史料价值很高,但不完备,是儒家重要的经典之一。传统观念上认为《春秋》是孔子的作品,也有人认为是鲁国史官的集体作品《春秋》中的文字非常简练,事件的记载很简略《春秋》最初原文仅18000多字,现存版本则只有16000多字。在语言上极为精练,遣词井然有序。就因文字过于简质,后人不易理解,所以诠释之作相继出现,对书中的记载进行解释和说明,称之为“传”。其中左丘明《春秋左氏传》,公羊高《春秋公羊传》,榖梁赤《春秋榖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列入儒家经典。春秋笔法文辞简约,一字见褒贬“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书日:“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①,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日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②,不言出奔,难之也。①弟:通“悌”(口),敬爱兄长,引申为从长。②郑志:指郑伯有杀弟的意图。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共(g6ng)叔段寤(wD)生恶(wD)之亟(ql)爆(yWn)邑 虢仙6)叔佗(td)大(伯i)叔祭(zh汨)仲雉(zhl)贰&) 廪(lin)延不日匿(nl)乘(sh^ng)难(nan)之真(zhl) 遗(w3i)之 繄(yi) 泄泄(yl)施(yl)匮(kul)永锡(cl)尔类初,郑武公娶于申初当初.《左传》追述以前的事情常用这个词,这里指郑伯克段于鄢以前.〔郑武公〕名掘突,郑桓公的儿子,郑国第二代君主.娶于申从申国娶妻.申,春秋时国名,姜姓,在现在河南省南阳市北.后为楚所灭.日武姜叫武姜.武姜,郑武公之妻,"姜"是她娘家的姓,"武"是她丈夫武公的谥号.生庄公及共叔段她生下庄公和共叔段庄公寤生寤,通"牾",逆,倒着.明焦竑加口②《焦氏笔乘》:寤为牾("忤"异体,不顺)的通假字.二字均鱼部[a],疑母.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寤,假借为牾,足先见3云口),逆生也".即难产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武姜受到惊吓,因此给他取名叫"寤生",所以很厌恶他.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亟(ql)请于武公〕屡次向武公请求.亟,屡次.作"赶快"义时读"jP武姜偏爱共叔段,想立共叔段为世子,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都不答应.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到了庄公做国君的时候.(及,介词,到.即位,君主登上君位),姜氏向庄公为共叔段请求给予制作为封邑(制,地名,即虎牢,在现在河南省荥(xing)阳县西北.)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庄公说:“制邑是个险要的地方,从前虢叔就死在那里,(虢,指东虢,古国名,为郑国所灭.焉,介词兼指示代相当于“于是”“于此”)别的地方,听从您的吩咐.(佗,同”他“,旁指代词,.唯命,只听从您的命令.)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武姜便请求封给太叔京邑,庄公答应了,让他住在那里,称他为京城太叔.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大夫祭仲说:“分封的都城如果城墙超过三百方丈长,那就会成为国家的祸害(雉:古代城墙长一丈,宽一丈,高一丈为一堵,三堵为一雉,即长三丈.)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叁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先王的制度规定国内最大的城邑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得超过它的五分之一,小的不能超过它的九分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现在,京邑的城墙不合法度,不符合先王定下的制度君将不堪.“恐怕对您有所不利.”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庄公说:“姜氏想要这样,我怎能躲开这种祸害呢”(辟,“避”的古字.)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祭仲回答说:"姜氏哪有满足的时候!不如及早处置,(何:疑问代词作宾语定语.之:代词,复指前置宾语)无使滋蔓,蔓难图也 别让祸根滋长蔓延,一滋长蔓延就难办了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蔓延开来的野草还不能铲除干净,何况是您受宠爱的弟弟呢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庄公说:“多做不义的事情,必定会自己垮台,你姑且等着瞧吧.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过了不久,太叔段使原属庄公的西部和北部的边境城邑同时也臣属于自己(鄙:边邑也,边境上的城邑.贰:两属.)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 公子吕说:"国家不能有两个国君,现在您打算怎么办您如果打算把郑国交给太叔,那么我就去服待他(若之何固定结构,对它怎么办?之,指"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这件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如果不给,那么就请除掉他,不要使百姓们产生疑虑.公曰:“无庸,将自及.”庄公说:“不用除掉他,他自己将要遭到灾祸的.”([无庸]不用.“庸”,“用”通用,一般出现于否定式)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把两属的地方收为自己的领邑.一直扩展到廪延(贰,指原来贰属的西鄙北鄙.以为,“以之为”的省略.)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子吕说:“可以行动了!土地扩大了,他将得到老百姓的拥护.”公曰:“不义不昵,厚将崩.“庄公说:"对君主不义,对兄长不亲,土地虽然扩大了,他也会垮台的.”大叔完聚,缮甲兵 大叔修治(城郭),聚集(百姓).修整作战用的甲衣和兵器具卒乘,将袭郑准备好兵马战车,将要偷袭郑国夫人将启之 武姜打算开城门作内应.公闻其期,曰:“可矣!”庄公打听到公叔段偷袭的时候,说:“可以出击了!”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命令子封率领车二百乘,去讨伐京邑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京邑的人民背叛共叔段,共叔段于是逃到鄢城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庄公又追到鄢城讨伐他.五月二十三日,太叔段逃到共国.书日:“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日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春秋》记载道:“郑伯克段于鄢。”意思是说共叔段不遵守做弟弟的本分,所以不说他是庄公的弟弟;兄弟俩如同两个国君一样争斗,所以用“克”字;称庄公为“郑伯”,是讥讽他对弟弟失教;赶走共叔段是出于郑庄公的本意,不写共叔段自动出奔,是史官下笔有为难之处遂置姜氏于城颖,而誓之白:“不及黄泉,无相见也.”庄公于是就把武姜安置在城颍,并且发誓说:“不到黄泉(不到死后埋在地下),不再见面!”(寞“置”的通用字.放置,放逐.)既而悔之过了些时候,庄公又后悔了颖考叔为颖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有个叫颍考叔的,是颍谷管理疆界的官吏,听到这件事,就把贡品献给郑庄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庄公赐给他饭食.颍考叔在吃饭的时候,把肉留着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庄公问他为什么这样.颍考叔答道:“小人有个老娘,我的食物她都尝过了,只是从未尝过君王的肉羹,请让我带回去送给她吃"公曰:"尔有母遗,我独无!”庄公说:“你有个老娘可以孝敬,唉,唯独我就没有!颖考叔曰:“敢问何谓也“颍考叔说:“请问您这是什么意思”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庄公把原因告诉了他,还告诉他后悔的心情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颍考叔答道:"您有什么担心的!只要挖一条地道,挖出了泉水,从地道中相见,谁还说您违背了誓言呢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庄公依了他的话.庄公走进地道去见武姜,赋诗道:"大隧之中相见,多么和乐相得啊!"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武姜走出地道,赋诗道:"大隧之外相见,多么舒畅快乐啊!”遂为母子如初.从此,他们恢复了从前的母子关系君子曰:“颖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通“赐”。给予;赐给)尔类。’其是之谓乎。”君子说:“颍考叔是位真正的孝子,他不仅孝顺自己的母亲,而且把这种孝心推广到郑伯身上。《诗经・既醉》篇说:‘孝子不断地推行孝道,永远能感化你的同类。’大概就是对颍考叔这类纯孝而说的吧?”一、本文需要掌握的特殊句式⑴姜氏何厌之有:•(2)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⑶敢问何谓也:⑷君何患焉:⑸其是之谓乎:二、本文需要掌握的通假字.佗邑唯命.谓之京城大叔.大都不过参国之一.焉辟害.无庸,将自及.遂寞姜氏于城颍.段不弟,故不言弟.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永锡尔类三、本文需要掌握的古今异义词.都城过百雉.都城过百雉.大都不过参国之一.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四、本文需要掌握的词类活用现象• 1.惊姜氏.无生民心.而誓之日4.隧而相见五、本文需要掌握的一词多义及生庄公及共叔段及庄公即位无庸,将自及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虢叔死焉焉辟害君何患焉作业一、掌握本文的特殊句式二、掌握本文的通假字三、掌握本文的古今异义词四、掌握本文的词类活用现象五、掌握本文的一词多义《齐桓公伐楚》教学过程齐桓公为称霸而讨伐楚国,楚使者面对管仲貌似有理实则无理的讨伐理由,随机应变,楚使者屈完更是在齐侯带有威胁的语气面前,不亢不卑,以理相对,齐终未达到目的。本文屈完与齐侯的对答表现了《左传》精彩的外交辞令。[补充注释]以诸侯之师侵蔡:以,介词,带领。注意“伐”“袭”“侵”的区别,《左传》庄公二十九年:“凡师有钟鼓曰伐,无曰侵,轻曰袭。”(参本教材P49)唯是风牛马不相及:一说“风”,放失,走失。依此,本句意为即使放牧时走失了牛马,也到不了对方国境之内。赐我先君履:履,这里用作名词,指可以践踏征伐的范围。双宾结构。寡人是徵:“徵”现已同音简化为“征”,两字原来意义不相同。昭王南征而不彳复:征、彳复这里都是用本义。君其问诸水滨:其,语气词,表委婉语气。不谷是为:宾语前置。不谷:不好,古代诸侯自称的谦词。“与不谷同好,如何":此乃“城下之盟”的要挟之辞。徼福:徼,通“邀”,求。前面的“惠”是表敬副词。下文“辱收寡君”的“辱”也是表敬副词,今犹有“惠存”“惠顾”“辱承指教”。辱收寡君:蒙辱收留我们国君。《塞之战》教学过程:一、串释课文二、课文特殊词语讲析1、“孙桓子还于新筑,不入,遂如晋乞师。”还,返回。如,往,到 去。师,军队。2、“此城濮之赋也。”“不腆敝赋,诘朝请见。”赋,征收的财币,在这里指兵力。腆,丰富。诘朝,明朝。3、“有先君之明与先大夫之肃,故捷。”肃,敏捷。4、“克于先大夫,无能为役。”役,役使,在这里指战事。5、“臧宣叔逆晋师。”逆,迎,迎接。6、“郤献子驰,将救之。”驰,驱车奔驰。7、“郤子使速以徇。”“以徇齐垒。”徇,巡行,表示让众人都看得见。8、“吾以分谤也。”谤,背后的批评指责。9、“师从齐师于莘。”“故中御而从齐侯。”从,跟踪、追踪。10、“子以君师辱于敝邑。”辱,表敬的说法,意为对方辱身来到下处。敝,本义为破,古书中常用作谦词,指自己一方。11、“大国朝夕释憾于敝邑之地。”憾,恨。12、“无令舆师淹于君地。”舆,众。淹,留。13、“余病矣。”“若之何其以病败君之大事也?”病,伤重。14、“自始合,而矢贯余手及肘。”贯,穿入。15、“左轮朱殷。”朱殷(ydn),深红色。此处指车轮被血染红。16、“苟有险,余必下推车。”险,地势不平难行。17、“擐甲执兵,固即死也。”擐,穿上。即,走向。18、“右援枹而鼓。”援,接过来。鼓,击鼓,动词。19、“马逸不能止。师从之。齐师败绩。”逸,狂奔。败绩,军队崩溃。20、“三周华不注。”周,遍,这里为动词,意为绕圆周。21、“射其左,越于车下。射其右,毙于车中。”越,坠。毙,仆倒,倒下。22、“请寓乘。”寓,寄,托,“寓乘”即搭乘别人的车子。23、“骖触于木而止。”骖(cdn),旁边的马,古代一车驾四马,中间的两马叫“服”,在旁的两马叫“骖。”24、“属当戎行。”属(zhU),时间副词,适,正好。当,担当,任职。25、“且惧奔辟而忝两君。”忝(t」n),辱。26、“摄官承乏。”摄,暂时代理任职。27、“郑周父御佐车。”佐,在旁辅佐,有“副”(与“正”相对)义。28、“载齐侯以免。”免,免除祸患,这里指免于被俘。29、“赦之,以劝事君者。”劝,鼓励。【思考练习】1、背诵《郑伯克段于鄢》2、整理以上课文的特殊句子第六章词汇【教学时数】6课时【教学目的】掌握古今词义的异同;词义的扩大、缩小、转移;古今词义的感情色彩、程度轻重。对古代汉语中的常用词能够从古今词义异同方面进行分析。【教学重点】词义的扩大、缩小、转移;古今词义的感情色彩、程度轻重、本义的探求方法、【教学难点】词义异同的分辨、引申义与本义的关系【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教案教学过程:(教师授课思路、设问及讲解要点)一、古今词义异同的三种情况(一)古今词义基本未变古今汉语在词义上具有一定的继承性。汉语的基本词汇,如自然现象的名称、亲属的称谓、肢体的名称等,从古到今意义都相同。如“天”、“地”、“日”、“月”、“星”、“风”、“雨”、“雪”、“冰”、“水”、“火”、“父”、“母”、“兄”、“弟”、“心”、“耳”、“手”、“口”等均是古今没有发生什么变化。还有一些词虽然不属于基本词汇,但是古今意义也没有发生变化。《说文》:“钓,钩鱼也。”即用鱼钩钓鱼。又:“秕,不成粟也。”意思是秕谷是没有长好的粮食作物。古今没有什么变化。又如“蟋蟀”“芍药”都是古书里早就有的词,现在它们还是这个意思。都反映了古今词义有继承性的一面。(二)古今词义基本不同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旧词的死亡有一类词随着历史事物的消亡而消亡。如:《韩非子•五蠹》:“夫山居而谷汲者,腹月鼠而相遗以水。”“腹”是古代楚地在二月祭祀饮食神的节日。后来之中祭祀形式消亡,语言中“腹”这个词也就不用了。还有的词,由于社会观念的改变,被别的词语所取代。如《报任安书》:“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畜之,流俗之所轻也。”句中的“倡优”指表演歌舞的和表演杂技的艺人。现在一般叫做“演员”,旧词“倡优”也就不用了。2、古今同字异词有一些本来是不同的词,古代和现代用相同的字记录,因而该字的古义和今义迥然不同。如《逍遥遁》:“我决起而飞,抢榆杨,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抢”(qidng)是触碰的意思,与今天的表抢劫义的“抢”3适口8)完全不同。就是一例。(三)汉语中大多数的词古义和今义既有联系又有差别。“怜”古今都有可怜的意思,但是古代还有“爱”的意思。如:《史记•项羽本纪》“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又如:“售”古今都有卖东西的意思,但是“售”在古代强调的是卖的结果,即把东西卖出去,卖掉。《晏子春秋》:“而酒酸不售。”意思是直到酒味变酸了也卖不掉。而今天“售”指卖的行为。又如:“睡”古今都有睡的意思,但是它在古代专指打瞌睡。如:《战国策•苏秦连横约从》:“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现在则泛指所有的睡觉。古今词义的差别有时可以相当细微,容易造成误解。对于古今词义的细微差别,在学习中尤应注意分辨。例如“劝”在古代表示对人的鼓励、劝勉。如《塞之战》:“人不难以死免其君,我戮之不祥。赦之,以劝事君者。”即以此来鼓励事奉国君的人。又如“劝学”、“劝农”都是鼓励的意思。但是人们常会从现代语感出发,把“劝”简单地理解成劝说(劝解)。又如“敌”在古代是匹敌、相对等的意思。《左传》有“凡公女嫁于敌国”的说法。意思是国君的女儿嫁到大小对等的诸侯国去(即门当户对的意思)。但是人们从许多语感出发,会把“敌国”误解为敌对的国家。(作者不详)古今意义基本相同古今意义完全不同古今意义有同有异二、古今词义差异的主要表现词义范围的差异(1)词义的扩大(2)词义的缩小(3)词义的转移词义感情色彩的差异(1)词义褒贬的变化(2)词义轻重的变化三、古今词义差异辨析举例四、词的本义和引申义(一)词的本义什么是词的本义怎样掌握词的本义常用词的本义举例略(二)词的引申义什么是词的引申义词义引申的主要方式(1)从引申义与本义的关系角度分析①直接引申②间接引申③直接弓I申和间接弓I申举例(2)从本义与引申义所表示的内容角度分析①由具体到抽象②由个别到一般③由实词到虚词.词义引申的主要规律①相似比喻②相容联想③相关代用④相因推演(三)词的假借义【思考练习】怎样理解古今词义异同的三种情况?第七章文选《子路从而后》《小国寡民》《许行》【教学时数】8课时【教学目的】掌握重点字、词的含义及用法;掌握词的一些特殊用法和语法现象;翻译课文的部分段落;背诵其中两篇【教学重点】重点实词和虚词的分析【教学难点】古代特殊的语法现象【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教案【思考练习】教学过程:(教师授课思路、设问及讲解要)、.、,

第八章语法第1节词类的活用【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目的】熟练运用本节知识,辨认文言作品中的词类活用现象【教学重点】词类活用的四种情况;词类活用的条件。【教学难点】词类活用的判断【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教案【思考练习】教学过程:(教师授课思路、设问及讲解要点)一、名词的活用.名词的使动用法(1)什么是“使动用法”2)一般名词的使动用法(3)专有名词的使动用法(4)方位名词的使动用法(5)名词使动用法中的宾语省略名词的意动用法(1)什么是“意动用法”(2)名词的意动用法(3)名词意动用法中的宾语省略名词用作一般动词名词用作状语(1)时间名词和方位名词作状语(2)普通名词作状语5.名词活用为动词的判断方法二、动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使动用法和作状语。动词的使动用法(1)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2)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用作状语在古代汉语中,动词有时候也用来作状语,对作谓语的动词进行修饰,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情态、状貌等。(1)不及物动词作状语(2)动宾词组作状语(3)动词作状语与连动式的差别三、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形容词用作一般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判断方法四、数词的活用第2节古代汉语的词序【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目的】掌握疑问句中的词序问题;掌握否定句中的词序问题;掌握宾语用代词复指的方法以及表示行为数量的句法;熟练运用本节知识,分析文言文中的特殊词序。【教学重点】疑问句中的词序问题;否定句中的词序问题【教学难点】一般句子宾语前置问题【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教案【思考练习】教学过程:(教师授课思路、设问及讲解要点)一、谓语前置二、宾语前置.什么是宾语前置”。.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前置.否定句中的代词宾语前置.用代词“之”、“是”等复指的前置宾语.无形式标志的宾语前置三、表示动作行为的数量的词序数词作状语数词作谓语第3节古代汉语的判断句【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目的】掌握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形式,并能够解决阅读中的具体问题。【教学重点】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几种形式【教学难点】判断句的活用【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教案【思考练习】教学过程:(教师授课思路、设问及讲解要点)一不用判断词的判断句“……者,……也”式。“……,……也”式。“……者,……”式。“……,……”式。(5)在“……者,……也”(6)在“……者,……也”式及其省略形式的谓语前面加上否定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