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语文作文备考:把握“主题型”特点明确“限制性”立意一、把握“主题型”新材料作文的基本特点1.“主题型”新材料作文是“任务驱动型”新材料作文的升级版“任务驱动型”新材料作文的结构形式一般由三部分组成:新材料+写作任务+要求。这三部分互为关联,缺一不可。第一部分是新材料部分,往往是创设一个情景,涉及到一些人或事,它是本次作文审题立意的基础,脱离这个新材料创设的情景去审题立意就偏题了。第二部分是在新材料后,明确提出本次作文的写作任务,即结合材料提出具体的写作要求,要求考生根据任务要求去理性思考,并在写作中提出自己解决处理这个任务、问题的想法和方案。任务明确了考生写什么?怎么写?如果脱离写作任务去构思,作文就是离题万里了;另外不同类型的写作任务要求,提示了考生写作内容的重点和难点。第三部分是要求。是对本次作文标题、对象、字数、文体等具体要求。所以在审题立意时要紧紧抓住以下三个关键。而“主题型”新材料作文则在新材料后,明确提出本次作文的写作任务是以××为主题。这就明确限制了作文审题、构思、写作等“任务驱动”一定要围绕“主题”来读懂材料的整体内容及含义,立意则一定要结合材料和“主题”综合思考,确定一个适合自己写作能力的最佳立意。2.“主题型”新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是“任务驱动型”新材料作文的高级版(1)围绕“主题”读懂材料。即审清材料涉及的主要问题是什么?“主题”的视角是什么?首先要审读材料时要抓住材料涉及什么人—做什么事?涉及的“主题”是什么?这是审题立意关键之一。如2020年全国Ⅱ卷“世界青年与社会发展论坛”邀请你作为中国青年代表参会,发表以“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为主题的中文演讲。请完成一篇演讲稿。”在审读材料时没有抓住材料涉及的“主题”就易偏题。【2021年全国甲卷】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中国共产党走过百年历程。在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的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已经深深融入我们的血脉和灵魂。我们过的节日如“五四”“七一”“八一”“十一”,我们唱的歌曲如《义勇军进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我们读的作品如《为人民服务》《沁园春·雪》《荷花淀》《红岩》,我们景仰的革命烈士如李大钊、夏明翰、方志敏、杨靖宇,我们学习的榜样如雷锋、焦裕禄、钱学森、黄大年,等等,都给予我们精神的滋养和激励。我们心中有阳光,我们脚下有力量。我们的未来将融汇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我们处在一个大有可为的时代……请结合材料,以“可为与有为”为主题,写篇文章。(2)“主题先行”,材料服务于“主题”审题时要强调“主题先行”。“可为和有为”这一主题,实际上隐含了当代青年“大有可为”和“应该有为”的潜在价值引导,考察学生如何处理个人与国家、社会发展关系方面的认知。考生在写作之前应该将此价值观先行嵌入思维之中,精准立意。行文时要围绕主题在文字中体现出感恩心、奋进心,把个体与时代融为一体,议论风发,情致高昂,展示出少年壮志当拿云的大气魄、正能量。审读主题折射在命题材料中的潜台词。即在命题材料中涉及到的人物言行有哪些符合主题?反映主题思想是什么?特别要抓住材料中能反映“主题”的关键词语是什么?甲卷作文的命题材料开篇提到“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已经融入每个人的血脉和灵魂。接着从节日、歌曲、文学作品、革命烈士、学习榜样等角度来具体阐述这些“文化”。然后以一句“我们心中有阳光,我们脚下有力量”收束,意在表明文化对人的影响:文化培养家国情怀,把人引导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时代。由此可以精准把握甲卷作文命题的核心词是“可为”与“有为”,二者缺一不可;关键是把“可为”与“有为”之间的关系说清楚;要害是怎样把“我们”如何“融汇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的写清楚。把握材料服务“主题”的具体写作要求、视角。任务驱动型的命题材料来源非常广泛,但由于主题要求和侧重点不同,就限制了作文的写作指向。一般可分为限制性选择权衡类(包括选择权衡常规类;选择比较类;文学鉴赏选择类等和非限制性选择权衡类(包括非限制性时评类,非限制性社会生活新闻类,非限制性重大突发事件评价类)。材料涉及的问题往往是二元对立,即命题材料中往往涉及甲、乙、丙等不同人物的不同言行、思想,这些言行、思想往往是相互对立的,但考生必须根据主题去选择、去权衡、去思考谁对谁错?为什么?应该怎么办?要根据材料涉及的问题和主题确立审题立意的角度。往往选择材料某一角度切入,紧扣材料分析其内涵——类似或类比拓展升华,所以审题要结合材料,立意要结合“任务”。审题要围绕作文材料涉及对象:材料中甲或乙或丙的行为所反映的思想品质;审题立意思辨的重点:对甲、乙、丙行为—思想(比较)再围绕“主题”来确立自己的观点,精准立意。二、分清“主题型”新材料作文的基本类型1.限制性权衡类所谓限制性选择权衡,就是命题者在命题材料的后面,对作文审题立意的“主题”做出明确的限制性要求,写作者只能依据这些限制性要求完成写作任务。这样就很好的克服了过去新材料作文套作抄袭等弊端。如果在写作中脱离了材料本身和写作任务,作文就偏题了。【2021年全国甲卷】请结合材料,以“可为与有为”为主题,写篇文章。【解析】“可为与有为”属于二元命题,学生要运用哲学思维思辨论证,“可为”是条件,“有为”是结果;“可为”是事,“有为”是人。“可为”是客观,“有为”是主观;“可为”是前提和条件,“有为”是结果。可为而无为,必被时代淘汰,徒留遗憾;可为而有为,乃新时代青年之分所当为,时代所需,民心所望。在分析时没有阐述二者的辩证关系和相互关系,只谈某一点均属于偏题。2.限制性比较类限制性比较就是在命题材料中出现若干人和事或其他类似的言论、现象等,要求在写作中进行比较,鉴别,是难度较大的、具有较高思维能力层级的作文能力。要比较,要注意三个重点:一是选好立意的比较点。如要突出“甲”,先要选好“乙”作为比较点;二是内容上详略得当。作为比较点的“乙”要略写,而“甲”要详写;三是结构上要有鲜明的语言标志来突出比较的内容、侧重点。【2020年山东卷】请综合以上材料,以“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为主题,写一篇文章。(材料略)【解析】命题材料的主体是面对突发新冠肺炎疫情,我国从国家到大众、娱乐场所、学校、公共服务场所、城乡社区干部、志愿者、医学专家等的做法进行比较。国家——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果断采取防控措施,这体现了我国的制度优势。材料二、三段从两个方面展开,第二段阐述“距离”——大众居家隔离;娱乐场所关闭;政务网上办理;学校推迟开学;安全线“一米”。为了防疫,需要距离。第三段阐述联系,城乡社区干部、志愿者为了大众四处奔走;医学专家在线指导防疫;快递员顶风冒雪四处奔波——各行各业因为疫情而紧密联系。距离是爱,联系也是爱;距离是责任,联系也是责任;距离是面对疫情的顽强斗争,联系亦然。通过比较分析突出了距离彰显能力,联系体现力量;众志成城,用距离和联系书写人间大爱的主题。3.限制性的社会生活新闻评价类高考作文的命题材料虽然来源很广泛,但一般都要和考生的学习生活实际紧密相关,所以社会生活中的许多现象,新闻事件,文学作品等都可以作为写作材料,要对这些现象有自己独特的思考和看法,平时就要多观察多体验多关心,到时才能有话可说。【2020年天津卷】“中国面孔”是全球热播纪录片里充满家国情怀的杜甫,是用中医药造福人类荣获诺贝尔奖的屠呦呦,是医务工作者厚重防护服下疲惫的笑脸,是快递小哥在寂静街巷里传送温暖的双手……也是用各种方式共同形塑“中国面孔”的你和我。走過2020年的春天,你对“中国面孔”又有什么新的思考和感悟?请写一篇文章。【解析】命题材料以“中国面孔”为关键词。材料选择了杜甫、屠呦呦以及医务工作者、快递小哥等四副“中国面孔”作为材料,兼顾科学与人文、伟大与平凡、国家成就与世界影响。同时作文材料寓宏大于微细,包含传统文化的家国情怀、中国科技的世界贡献、众志成城的民族精神、守望相助的个人担当等丰富内涵。“走过2020年的春天,你对‘中国面孔又有什么新的思考和感悟”的“主题”提示语,紧密贴合现实背景,引导考生结合抗疫经历,引导考生聚焦中国抗疫精神,探究个人与社会、与国家、与世界的关系,进一步关注个人责任、文化认知、国家治理、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问题,在开放视野中,再次审视个人在新时代的责任与担当,表达自己的新感悟。三、提升“主题型”新材料作文精准审题方略1.命题材料中明确提出“主题”,限制写作指向明确提出“主题”是“任务驱动型”新材料作文的升级版模式。虽然表现形式变化很大,但只要抓住其“主题”限制性要求,审题立意就能做到精准。如【2019年全国Ⅰ】倡议大家“热爱劳动,从我做起”;【2020年全国卷Ⅲ】毕业前,学校请你给即将入学的高一新生写一封信,主题是“如何为自己画好像”,与他们分享自己的感悟与思考。这些主题的限制性要求对作文审题做出明确的限制,必须要紧扣材料内容去整体把握材料内涵去突出主题,如果脱离了材料内容审题就偏离题旨了。明确提出主题的限制性,限制了“选择权衡类”在作文内容立意的侧重点:即文首要结合材料不同说法理性思考,选择某种说法(提出问题)。主干内容要说明选择的理由,或不选择的理由,如果拓展的话,要和材料涉及的人或事进行类比、回扣(分析问题)。最后还要在写作中去提出解决处理这个任务、问题的想法和方案。(解决问题)明确提出“主题”的“选择权衡类”材料一般表现为:创设情景(事实材料——不同人物对该事有不同看法)——先提出“主题”,“以×××××为主题”,再提出写作任务:“对此你有何思考?”“对于某某、某某或某某的做法,你有何看法?请从某某、某某或某某中选取一类,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对写作任务做出具体限制)【2020年全国卷Ⅲ】毕业前,学校请你给即将入学的高一新生写一封信,主题是“如何为自己画好像”,与他们分享自己的感悟与思考。【解析】命题材料要求给即将入学的高一新生写一封信,主题是“如何为自己画好像”,与他们分享自己的感悟与思考。考生作为高三学生写信给高一新生,其限制一是写作格式为书信方式,书信体也因书信主体和书信对象之间的关系而呈现出相应的差异性。其限制二是写作的主题是“如何为自己画好像”,那么写作内容的“选择”就要思考“如何”和“画好”,关键要切中“为自己”。考生需要在认识自己的基础上,思考: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如何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这要求考生在写作中融入自己的人生经历。2.命题材料“限制性比较”提出“主题”,彰显审题思维通过“比较”来突出“主题”是“任务驱动型”新材料作文的另一种重点题型。是在“限制性选择权衡”基础上的进一步突出比较。(1)通过命题材料的“限制性比较”在审题立意时首先要围绕“主题”肯定甲,并简要阐述肯定的理由(比较的基础点),再肯定乙,并重点阐述肯定乙的理由,这样才能突出“比”字(比较突出自己的思考、选择权衡的理由)。(2)命题材料围绕一个“主题”,设置若干个条件或现象或若干件事,或在主干内容设置若干理性比较的情景。通过命题材料的“比较”命题模式:创设情景(事实材料包含多人或多事)——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对写作任务提出限制性的要求)【2021年浙江卷】有人把得与失看成终点,有人把得与失看成起点,有人把得与失看成过程。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解析】命题材料中列举了三种对待得与失认识的比较。这三句话具有内在的联系,可以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得与失,是相互的,无论将它们看成终点、起点,还是过程,都无法改变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生活中,很多人在得与失的选择时面临矛盾、犹豫,很多人在做出选择后懊悔、无奈,但也有很多人能够正确权衡两者关系。积极的人生,应该从得中看到失,从失中捕捉得,这样,才能让自己收获从容美好的人生。主题是如何对待“得与失”;重点是如何对待的三种态度:一是终点,一是起点,一是过程。这个提示其实是讲的三种人生态度;写作内容的关键就是对这三则态度的比较分析。3.没有明确提出“主题”,但命题材料暗示了“主题”。(1)命题材料后的关键语句暗示写作“主题”。通过关键语句暗示写作“主题”的“非限制性任务”是“任务驱动型”新材料作文的另一种重点题型。是在“选择权衡”基础上偏重于一种理性思辨的文体,命题模式一般:情景材料——议论性的关键语句——写作任务;命题材料多为社会热点新闻、古今人物、名人名言等,适合写议论文,一事一议较好。【2021年新高考Ⅰ】1917年4月,毛泽东在《新青年》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其中论及“体育之效”时指出:人的身体会天天变化,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聪可以聪,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強,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因此,“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解析】综观全篇材料,重点是后面的关键语句暗示了主题,体育只是引出后文观点的一个比方——人的身体每天都在发生变化,强弱只是暂时的,后天人为的努力可以改变先天客观的形势——滥用其强者会变弱,勤自锻炼者(比如体育锻炼)会变强。由此蕴含主题的第一层含义:后天努力可以改变先天条件,这是自立,是人定胜天的自信。“生而强者不必自喜,生而弱者不必自悲”,蕴含主题第二层含义:不认命不服输是自尊。“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蕴含主题的第三层含义:我生来就弱,也许这是上天在暗示我要多加锻炼(深层义为后天的努力作为)让我变强。是逆境中不甘沉沦、强手面前不怕失败的自强。从三个层面综合起来的主题即自尊、自信、自强,是面对强者不怕挑战、面对困境敢于破局的志气和勇气。(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山东省济宁市某中学2024-2025学年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学期月考试题
- 2024届山东省某中学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生物试题
- 酒店行业安全管理制度更新
- 2024年产技合作:加工厂技术共享协议
- 2024年云计算服务与购买合同
- 2024年农机租赁与操作服务
- 2024年企业级人工智能技术研发与授权合同
- 2024年公路易腐货物运输合同
- 中班语言教案:花园里规则
- 一年级下册数学导学案-19我们认识的数 无答案苏教版
- 电力线路暴雨受灾预案
- 洋流的分布及其影响
-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导学案全册
- 中国乒乓球自动发球机行业市场现状分析及竞争格局与投资发展研究报告2024-2029版
- 利用好课外阅读提升综合素养
- 医院预防接种培训课件
- 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成长赛道参赛作品
- 《幼儿教师应用文写作》课程标准
- 日间照料及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运营实施方案
- 河南省部分地区2023年中考语文一模试卷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
- 政府审计视角下国有企业股权投资风险防控研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