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品三国的语言修辞研究_第1页
易中天品三国的语言修辞研究_第2页
易中天品三国的语言修辞研究_第3页
易中天品三国的语言修辞研究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易中天品三国的语言修辞研究学号:113f3h最新姓名:罗佳指导老师:吴金花摘要:易中天品三国顺应雅俗共赏的语言修辞接受语境和民族精神,强化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和文化认同感。同时,突出了语言修辞接受的选择性,注重了修辞话语的社会性法则,体察了语言修辞接受的个体性。语言修辞的接受对文本间性引发秘响旁通的接受,触发了接受者秘响旁通的思维效应,调动了审美经验的能动性。关键词:品三国修辞接受文本建构雅俗共赏三国是一个风云变幻,沧海横流,英雄辈出,令人神往的时代,不知多少盖世的英雄在那里大显身手,叱咤风云,正可谓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里有天下纷争,群雄并起;有英雄豪杰,君主谋士;有文韬武略,气贯长虹;有儿女情长,肝胆相照。三国给一代又一代人以英雄的豪迈,每当我们看到赵云单骑救主,诸葛亮火攻赤壁,张飞在长坂坡那声惊天一吼,在我们内心升腾的是无限的敬佩与正义感,我们从三国中看到了战争,看到了侠客,看到了谋士,我们沉醉于其中……但是,我们不曾思考,也不曾问自己:历史为什么会如此发展诸葛亮为什么要选择刘备袁术为什么最后会饿死于长亭三国在带给我们惊喜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疑问……易中天教授比较准确地把握修辞接受的开放性、选择性和社会性,用现代的眼光,以通俗的话语形式把历史的真相层层揭开。一、易中天品三国注重语言修辞的社会性语言是社会性的,修辞语言通过修辞格的形式成为社会的通用形式。易中天作为表达者根据中国接受者这一特殊的文化心理选择了有效的修辞策略——说书,如他借鉴了传统说书“设置悬念”这一修辞手法。易中天在每一集的开篇都设置一个悬念。如:作为历史上性格最复杂、形象最多样的人,曹操是真实的,也是本色的。这种本色使他成为英雄,而且是大英雄。不过,这个大英雄又同时被看作大奸雄。而易中天说曹操是“可爱的奸雄”。那么,曹操是“奸雄”吗作为“奸雄”,他可爱吗易中天在开篇就设置一个大悬念:曹操是“奸雄”吗作为“奸雄”,他可爱吗易中天在每一集的结尾也设置一个悬念,且每个悬念与下一集所设悬念的内容都是紧密相关的。如:实际上,曹操是真实的,也是本色的。事实上,历史上对曹操的评价(英雄、奸雄、奸贼)总是离不开“奸”和“雄”两个字。有强调奸的,有强调雄的,也有认为他既奸又雄的.所以我认为曹操是“奸雄”,不过前面要加上“可爱的”三个字。那么,曹操是“可爱的奸雄”吗易中天通过设置首尾相应的悬念不断激发读者的求知欲,满足他们的审美需求,从而使读者自始自终保持着阅读的欲望。易中天在解读“三国史”的过程中也不断设置悬念,充分激发读者的想象力。如: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刘备是主动出走的。出走的根本原因,则在于刘备是英雄。既然是英雄,就必定不会心甘情愿地寄人篱下,迟早要另立山头。直接的原因,则是曹操说了那句话,道破了天机,戳穿了刘备的心思,因此非走不可,而且一去永不回。但这样一来,便又有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曹操为什么会犯这样的错误曹操不是认准了天下的英雄只有他和刘备两个吗既然如此,那就应该把刘备杀了,至少也应该扣在自己身边,怎么能放虎归山,还借给他军队,让他如虎添翼呢以曹操之聪明,或者说奸诈,怎么会做这种糊涂事因此我说,整个事情的真实性都很可疑。所谓可疑,就是说,要么曹操没说那话,要么刘备不是英雄。那么,事情的真相是什么在解读刘备这个历史人物过程中,易中天连续设置了五个悬念:1曹操为什么会犯这样的错误2曹操是不是认准了天下的英雄只有自己和刘备两个人3曾操为什么放虎归山,还借给刘备军队,让他如虎添翼4以曹操之聪明,或者说奸诈,怎么会做这种糊涂事5事情的真相是什么易中天接连不断地制造悬念,制造了一种紧张、神秘的气氛,促使读者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的状态。文本紧要章节恰当地使用设问,起到了强化主题、提醒注意的双重效果,并为人们培植正确的思维方式和道德观念提供了信心和支持。有些语言点更强化了大众的通用代码,如用“帅哥”形容诸葛亮、周瑜的英雄潇洒;用“铁杆粉丝”形容周仓对武圣关公的崇拜、拥戴;讲到空城计时,司马懿不敢上城,因为诸葛亮在上面唱“卡拉OK”,司马懿想:我上去卡拉,你还不把我“OK”了呢!既准确表达了古代文献中的晦涩概念,又增加了幽默、风趣、形象的表达效果。二、语言修辞接受的开放性和选择性,在修辞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接受者的接受效果同一个历史人物曹操,由于小说《三国演义》儒家思想正统思想的沿袭,历史时间过长难以考察等因素,就拥有三种形象和脸谱:乱世奸雄,白脸贼臣,真正英雄。在第一集《真假曹操》中,易中天品道:实际上许多历史人物都有三种面目、三种形象,一种是历史上记载的面目,我们称为“历史形象”;第二种是文艺作品,包括小说、戏剧的面目,我们称为“文学形象”;还有一种是老百姓主张的样子我们称为“民间形象”。一种形象是历史形成的,认同的人多了,就可能真假难辨,甚至弄假成真,文本最终定格于还原历史,精辟地分析了特定人物的真实形象何以演变成“文学形象”,何以内化为现实中的“民间形象”,这是该文本修辞建构在内在逻辑形式上的体现。为了弄清曹操的历史面目,易中天考据了《资治通鉴》、《志林》、《异国杂语》、《三国志》等,由于考据精当,观点新颖,逻辑严密,论证翔实,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加之语言清新别致,幽默风趣,雅俗共赏,析理透彻,兼具较高的民俗文学价值。文本通过深入浅出的归纳分析使得接受者顿悟三种形象的成因。三国是烽火四起的战乱岁月,而易中天引进主题的切入点却不是军事,而是从政治的角度启迪心智。他竭力阐明这样一个社会历史发展脉络:政治策略统揽全局,军事服务于政治。蜀汉六出祁山,经年苦战,国力难支却锲而不舍,原因一攘外以安内,以攻营守,不得偏安。原因二位置差,地盘小,弱必图强,谋求发展。原因三打出“兴复汉室,还于旧部”的口号是“治”的需要,呼应隆中对,统一中原。选择了一个独特的表达角度,也选择了一条与接受者对话的途径,再通过代表人物从多个层面进入历史文化主体,使修辞活动成为一个多层次建构的信息传递系统,在每一个层面,都有一个理解空间。对于同一修辞文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于有效信息的合理选择却又不是那么轻易快捷,这就意味着对于信息的接受具有无限的可能性。易中天别具匠心,没有按一百二十回的演义去评点、诠释,而是大刀阔斧、摒弃陈沓信息及虚构表象。其中赤壁之战只用了两集品说,即中流砥柱、赤壁疑云两集概述了交战双方的谋略得失,抓住了关注的焦点,这些内容《三国演义》用了八章篇幅。可见易中天品三国紧扣重点史实信息,凸现了历史发展的脉络,抓住了修辞接受的中心环节,确立了以人物品历史的切入点。突出例证是品论“奸雄”曹操性格的几句话:“他大气,深沉,豁达,豪爽,洒脱,风趣,机敏,随和,狡诈,多疑,冷酷,残忍”。“他的奸与诚统一于一体,善与恶统于一雄”,提出“考察历史要一分为二,抽象的人性论没有意义”。突出了语言修辞接受的选择性,便于把握历史,揭开迷雾。三、语言修辞的接受对文本间性引发秘响旁通的接受,可以触发接受者秘响旁通的思维效应文本间性指的是文本之间互相交织的审美属性。也就是说,出现在某一篇作品中的话语,和没有在这篇作品中出现的其他作品的话语相关联,因此不存在真正独立的文本。文本间性常常会改变接受过程中定点的、直线性的字句追逐,而表现为感觉的多向度敞开,引导修辞接受以正在阅读的文本与曾经阅读的文本相联系。易中天在解读“三国史”的过程中,总是将自己正在解读的文本与他所阅读过的文本相联系。如:实际上刘备初入隆中,刚刚听了歌,看了山,便已肃然起敬。因此当他“亲叩柴门”与童子对话时,便有了些《西厢记》里面张生见红娘的味道。张生见红娘时是怎么说的“小生姓张,名珙,字君瑞,本贯西洛人也,年二十三岁,正月十七日子时建生,并不曾娶妻”,结果被红娘抢白:“却是谁问他来”刘备怎么说“汉左将军宜城亭侯领豫州牧皇叔刘备特来拜见先生。”结果也碰钉子:“我记不得许多名字。”两个场景,岂非神似当然相似的。如果说戏剧中的崔莺莺是“待字闺中”,那么,小说中的诸葛亮就是“待价隆中”。他们都是心气极高的人,决不肯随随便便就“以身相许”。所以,他们都必须摆足了架子,做足,吊足了胃口,以保证对方的诚意经得住考验。另一方的情况则略有不同。张君瑞对崔莺莺,自然是一见钟情;刘玄德对诸葛亮呢,按照罗贯中的说法,也是相见恨晚。易中天在解读刘备和诸葛亮的初次见面时,走出了正在接受的文本,打开他曾经阅读过的一本本文本,不由自主地联想到了《西厢记》中张生与红娘的对话、张生与崔莺莺的自我定位。这样思维变得更加开阔,更能调动读者的阅读兴趣。众所周知,在双向互动的修辞话语中,可以触发接受者秘响旁通的思维效应。易中天品三国讲到诸葛亮,在同一历史平面联想到荀彧、鲁肃;在历时空间联想到张良、陈平;谈及弥衡就联系到杨修、孔融等同类性质的名士。在这种修辞文本中往往不孤立地品价某一人物和历史事件,而是重历史、重分析、重比较,让人信服,且易于通过类比促人顿悟!接受者便利用秘响旁通的方式从有限追寻无限,体会到意义在言辞中的滋生和回响。易中天善于选择有效信息,克服线性表达的缺失,有利于恢复接受者网状结构的经验世界。四、顺应雅俗共赏的接受语境,体察语言修辞接受的个体性,调动审美经验的能动性顺应接受语境制约表达者的修辞活动。只有当表达者的修辞活动顺应接受语境时,接受者才能产生积极的接受效果。易中天品三国正是顺应了“雅俗共赏”、“听大书情结”和“文史合一”的接受语境,以通俗易懂的解读方式阐释“三国史”获得了成功,而当今“雅俗共赏”的接受潮流正是这种解读方式成功的基础。俗文学采用人们喜闻乐见的大众语言,叙述发生在大众身边的事情,展现大众所熟悉的现实世界,表现的是大众认可的社会意识,尽可能缩短与读者的距离,它可以让读者和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达到交流情感的目的。雅文学则是采用一系列为大众陌生的个性化语言,使用大量复杂的叙事手法,有意识地扩大读者与作者之间的距离,它叙述大众难以理解的大事件,展现大众陌生的世界,把大众排斥在外。长期以来,人们认为俗文学是低俗的,几乎没有阅读的价值。而雅文学则是高贵的,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对俗文学和雅文学的态度也发生历史性的变化。人们不再一味地追求感官的刺激与审美的升华,也开始注重生活的现实性和实用性。关注身边人、身边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题材,从小人物和小事件中挖掘深刻的人生哲理。人们的雅俗观念已经由以往的“崇雅贬俗”转变为现在的“雅俗共赏”。王季思曾在《词的欣赏》中说过:“我们今天读前人的词,如果仅仅要求体会作者的用心,那就将连作者的用心都不可能真正体会。因为历史上的进步作家,他的思想总是站在时代的前面,而你却老是向后看,你怎么能真正理解他而你如果具有革命的人生观,站在我们今天的思想高度,你将有可能发掘前人优秀作品里还处于萌芽状态的某种思想,加以创造性的发挥。这样,你虽然在阅读古人的作品,却会不断产生一些前人所未发现的见解,来丰富我们的思想,也提高我们的欣赏能力。”现代人在阅读古人著作时,只有以现代人的视角去接受古人的话语材料,才会发现新的有价值的信息。易中天品三国顺应雅俗共赏的接受潮流,不再关注重大的历史事件,而是把一些不为人们关注的琐碎的奇人异事作为研究对象,重塑了历史人物的形象,使大众从史学家不重视的小事件中发现具有现实性的生存智慧。如:迁都许县的皇帝暂时住进了曹操的行辕,天子感到很满意。到许县之前,皇帝和朝官们已经和叫花子差不太多,当时在洛阳,天子临时住在老太监赵忠的宅子里,而“百官被荆棘,依墙壁间”,尚书郎以下的官都得自己出去挖野菜吃,有的竟活活饿死或被乱兵杀死。曹操却大大地改善了他们的生活,而且在做这些事时,曹操非常的细心,很想一个管家的样子。更令天子感动的是,曹操在为他们提供日用品的时候,采取的是“归还公物”的方式,曹操说:“这些东西都是先帝赐给臣祖上的。先帝赐给臣祖,是先帝的恩宠。臣祖也是供奉在家里,从来不敢使用。现在皇上起居不便,臣又无尺寸之功,哪里还敢留下理应归还”。这一手实在漂亮。我们知道,帮助一个人,最重要的是不要让他觉得受了施舍,欠了人情,更不能老是提醒此人受了自己的帮助。许攸就错在这里,最后死于非命。当然,臣下给皇帝送东西,历来是“孝敬”。然而曹操居然说是“归还!”“归还”和“孝敬”是不同的。你再说“孝敬”,那东西还是你的,皇帝还是欠了你一个人情。“归还”却意味着那东西原本是皇帝的,曹操一点人情都没有。皇帝既受之无愧,曹操也理所当然。这就把人情做足了。做人情,又显得不是做人情,曹操实在高明。从易中天对曹操“迎奉天子”这一历史事件的解读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没有从宏观上去分析和研究这个历史大事件,而是把视野定位在曹操迎奉天子的方式“归还公物”这个细节上,并从中教给接受者做人的一些道理:帮助一个人,不要提醒他受了自己的恩惠,要让他觉得没有欠你的人情,这样才是真正的把人情做足了。易中天品三国顺应接受语境和民族精神,强化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和文化认同感。人类精神的丰富性,决定了修辞活动的复杂性。作为精神主体的人的不可重复性使得修辞成为因人而异的活动。见仁见智的接受反应存在于以获取审美信息为主要内容的修辞互动中,它取决于接受者个体经验、认知能力的差异。中国接受者具有特殊的心理特征——“听大书情结”,易中天选择“三国史”作为解读的接受对象,这与中国接受者特有的心理特征——“听大书情结”不无关系。(一)源远流长的说书是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之一。在印刷业欠发达的历史长河中,说书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以口口相传的艺术形式传授了文化知识,传承了悠久的历史文化。说书艺术早已深入中国接受者的心灵深处,内化为深层的心理积淀——“听大书情结”。时至今日,大众的“听大书情结”没有消退。在贫穷的年代,人们没有追求自身文化价值的物质基础。如今,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市场上流行的通俗作品己不能满足他们的审美要求,而高雅的纯文学作品又超出了他们的审美能力。人们内心呼唤这样一种文化产品:既充满文化气息,蕴涵深刻哲理,又通俗易懂。于是,讲史类的作品是人们最佳的选择对象,最契合人们的审美心理。因为讲史本身就意味着一种深沉,而历史本身又扑朔迷离,正好可以用来编造精彩的故事情节。随着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之间矛盾的加剧,人们这种内心的呼声越来越强烈。因此,易中天选择“说书”修辞策略讲述历史题材“三国史”,既迎合了广大接受者的文化传统,又满足了他们的审美趣味。综上所述,易中天品三国顺应雅俗共赏的语言修辞接受语境和民族精神,强化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和文化认同感。同时,突出了语言修辞接受的选择性,注重了修辞话语的社会性法则,体察了语言修辞接受的个体性。语言修辞的接受对文本间性引发秘响旁通的接受,触发了接受者秘响旁通的思维效应,调动了审美经验的能动性。这些足见易中天品三国在语言修辞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功。本人认为易中天品三国之所以成功,之所以为广大观众所喜爱,其原因是在于易中天对“三国”进行了全新的解读。他的个性解读激起了广大观众的强烈反响。他以此为基础所著的《品三国》也成为了全国畅销书。易中天对“三国”的解读及其影响成为值得人们关注的学术现象。同时,易中天把一些不为人们关注的琐碎的奇人异事作为研究对象,重塑历史人物的形象,使大众从不为史学家所重视的小事件中发现具有现实性的生存智慧。处于有着源远流长的说书艺术传统国度的中国接受者,必然深深地受到这种文化传统的感染与熏陶。易中天根据中国接受者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