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垸镇小学三年级语文学科电子备课设计方案教学时数总第课时单元第课时主备教师魏小霞协备教师谢雪任升才廖寒清教学内容4.古诗三首课型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目标1. 认识本课“径、斜、赠”等11个生字,学会“寒、径、斜”等13个生字。过程与方法目标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能够进行背诵积累,同时默写《山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3. 理解诗歌大意,能够融入诗歌的意境中,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美好秋色,体会诗人对秋天大自然的喜爱、赞美之情。教学重、难点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难点:感受诗歌的意境美,激发对秋天大自然的喜爱之情。教学过程(一度备课)个性思考部分(二度备课)第一课时一、激趣引入,解释课题师:孩子们,秋天正向我们走来,你们喜欢秋天吗?说说自己的理由。配乐播放秋天的风景图片,最后定格在火红的枫叶图片上。师:看到这么美好的景色,尤其是最后一张枫叶图片,老师突然想起了一句诗(课件出示“霜叶红于二月花”)。你们知道这句诗是谁写的吗?板书诗题和作者,简单释题(在山间行走)。引导学生交流对杜牧的了解,教师简单补充二、初读诗歌,疏通词句1. 教师范读,边读边引导学生注意诗歌的朗读节奏(课件出示“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2. 学生自主练习诗歌朗读,注意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3. 指名朗读,结合朗读情况,再次指导读准节奏,适时强调生字“径”是后鼻音。4. 再读诗歌,借助诗歌旁边的注释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请同学、老师帮助理解,也可以结合对诗句意思的感知尝试自主理解。5. 学生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教师适时引导其他同学帮助解决,对于学生不能理解的字词,教师再进行补充:(1)远上:向山的远处伸展。(2)石径斜: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3)红于:比……更红。“于”(比)(4)“白云生处”与“白云深处”的区别:深:浓厚,浓郁。生:生出,存在。(指有白云缭绕的地方,也说明那地方比较高。)(5)枫林晚:傍晚时候的枫树林。三、精读诗歌,体会意境1、质疑交流: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呢?(深秋)教师适时引导学生从诗中找出依据(课件聚焦诗句中“寒”“霜叶”两个词语)。2、自主探究:诗人杜牧坐在马车上在山间小路上行走,远远地他都看到了哪些景物呢(板书:远景)?边读边画出诗中的景物。(1)学生读书、交流,教师归纳板书(寒山石径白云人家),同时课件标示相关景物,引导学生结合画面试着串讲诗句的意思。教师适时补充(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蜒伸向山顶,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户人家)。(2)想象体验:诗人面对这样凄清寒冷的秋色图,心里会有一种怎样的感受呢?学生交流,教师适时引导他们抓住“寒”体会诗人心中的悲秋之情。(出示一二句话)同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句,注意读出诗歌稍微低沉的语调。3、过渡引入:咦,诗人杜牧为什么走着走着停了下来呢?(因为他看到了一大片火红的枫叶)板书:枫林、霜叶,引导学生明确这是诗人在近处看到景色(板书:近景),课件适时出示“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1)引导学生看图想象:夕阳照耀下的枫林是一种怎样的景象?学生交流(红得似火、跟二月的花儿一样红艳...)。教师适时引导学生理解“红于二月花”(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红艳),同时出示枫叶与二月花的对比图,引导学生再次感受枫叶的色彩美。(2)引导学生理解“坐”(因为),同时想象此时诗人看到此景会怎样说(太美了,太漂亮了)。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感受诗人对枫叶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板书:喜爱、赞美),学生串讲后两句的诗意,教师补充(停下来欣赏这枫林的景色,那火红的枫叶比江南二月的花还要红),并引导学生明确后两句诗已经成了赞美秋色的经典名句。(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注意体会诗人对秋天美景的喜爱与赞美之情。(4)学生练习朗读,师播放《秋日私语》,引导学生随着舒缓的音乐放慢自己的语速,同时注意读出诗句情感由低沉到高昂的微妙变化。(5)指名朗读。尝试背诵,学生随着音乐齐背诗句。四、课堂小结,指导书写1、是啊,秋天的山野,也许草木不再葱绿茂盛,但是,那火红的霜叶,不正是秋天唱响的一首激越美好的赞歌吗?2、指导生字书写。(1)出示本课要求会写的4个生字“寒、径、斜、霜”,指名朗读、组词,教师再次强调“径”的正确朗读。(2)引导学生观察并交流生字的书写要领,师适时指名四位同学板演生字,其他同学进行点评。(3)学生自主描写生字,教师巡视点拨指导,根据书写情况及时进行书写强调。第二课时一、回顾学习,引入诗题1、谈话回顾: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刚刚学过杜牧的描写秋天的诗歌《山行》,来,我们一起背诵这首诗歌。2、质疑交流:在你们的印象中,秋天是怎样的呢?课件出示句子“在我的印象中,秋天_________________。”引导学生利用给定的的句式描述秋天给自己的印象。3、引入:在宋代大文豪苏轼的心目中,秋天却有着别样的风情。这节课,让我们继续学习苏轼描写秋天的古诗《赠刘景文》板书课题,引导学生注意“赠”是后鼻音。4、介绍作者并释题:二、初读古诗,感知画面1、课件播放舒缓的钢琴曲,教师配乐读,引导学生边听边想象画面,交流自己似乎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秋景图,教师根据学生描述,及时予以肯定。2、学生自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不好的字词借助拼音反复朗读。3、指名朗读,师相机强调生字“犹”读第二声,“橙”不要读成“登”。同时,注意指导读好诗歌的停顿与节奏(出示课件“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4、检查朗读整首诗。三、图文结合,画中会意。1、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所以读诗时要边读边想,再自读诗歌,想一想诗中写了哪些景物。2、欣赏图片,理解诗句。(1)“荷”字的教学。①出示夏季的荷花荷叶图,体会荷花此时的生机勃勃。②出示秋季荷叶干枯图,体会荷的了无生息。师:看到这幅图你会想到哪句诗?相机出示:荷尽已无擎雨盖师:哪个字直接点明荷花已经凋谢呢?(尽,凋谢之意)师:“擎雨盖”是什么意思?(“雨盖”是指雨伞的意思,擎雨盖就是撑起的雨伞,而句中指的是像撑起的一把伞的荷叶)相机书写“盖”字单独出示“盖”字,引导学生观察,要如何写好这个“盖”字》,师范写并适时补充。③这样缺乏生机的荷叶,确实让人感到凄凉悲伤。齐读“荷尽已无擎雨盖”④讨论:荷花凋谢了,荷叶枯萎了,诗人为什么还要写这里?(2)同样的方法进行“菊”字的教学。①出示菊花图,欣赏菊花的美。②出示菊残图,理解“傲霜枝”。师:秋风中,菊枝仍精神抖擞地挺立着,你想对它说什么?师:正是因为菊花有如此不屈的精神,所以才能成为秋天精神的代表,也才更让诗人喜爱秋天(板书:喜爱)③让我们带着喜爱之情再来读读这两句诗。(出示一、二句话)④指导书写“菊、残”二字。相机出示两字,学生观察,说说书写时需注意的地方,师范写并适时补充。3、教学“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①(出示“橙黄橘绿”四个字)读了这几个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金黄的橙子、黄绿色的橘子)相机出示橙黄橘绿图。②苏轼看到的秋天就这些景物吗?发挥你的想象,帮诗人说说他看到却没有写出来的景色。学生交流,出示预设的秋天丰收图,学生说感受:秋天真是一个()的季节!这真是一个多姿多彩、丰收喜悦的季节,怪不得诗人说:“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你现在明白这两句诗的意思了吗?学生说诗意,悟诗情,教师板书。(板书:橙黄橘绿赞美)③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三、四句,注意读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④书写“君”“橙”两字。出示“君”“橙”两字,指名组组词,谁来说说怎么牢牢地记住这两个字呀?(减一减:群-羊。加一加:木+登、尹+口。换一换:澄—登)仔细观察一下这两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自行在练习本上书写三遍。,师巡视指导,一并检查前面写的几个字。4、学生自由吟诵,同时尝试背诵。指名背诵,学生齐背。5、质疑思考:诗人明明是写秋天的景物,为什么题目偏偏要用“赠刘景文”呢?教师简单补充诗歌的创作背景资料。三、拓展延伸,美的寻觅。孩子们,像《赠刘景文》这样描写秋天虽然萧条冷落,但仍给人们带来生机和活力的古诗还有很多。出示课件:如刘禹锡的《秋词》就是其中一首: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请孩子们读一读,能干的试着诵一诵。四、教师小结: 不知不觉我们又诵读与积累了一首苏轼赞美秋天的诗歌。本课中还有一首与秋天有关的诗歌《夜书所见》,这就留待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吧。第三课时一、观图激趣,引入学习1.课件出示教材《夜书所见》插图,引导学生认真观图并说说对图画内容的感知。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说说图上画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色(夜晚)。引导学生简单释题(夜晚写下自己所看见的情景),明确“书”(写)、“所见”(所看见的)。2.出示资料介绍作者叶绍翁,指名学生“自我介绍”。二、初读诗歌,夯实基础1、课件出示古诗,学生自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2、检查自主朗读情况,教师适时正音,并强调:“挑促织”是指“逗弄蟋蟀”。出示课件,引导学生发现诗中的多音字,借助组词和造句巩固用法。3、读给同桌听一听,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诗句。4、指名读,引导学生读好诗句的停顿和节奏。5、出示课文中要求会写的两个生字,引导学生观察字形及结构,看看应该如何写好这两个生字。三、品一品,知诗味。1、同学们读了古诗,谁能说一说诗中写的故事发生在哪个季节?(深秋)2、你是从哪些词中看出来的?3、课件出示前两句:“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学生补充填空:一阵阵()吹动(),发出()的声音,让人感到()。4、此情此景,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个怎样的作者的形象?(孤苦、忧愁……他最想念的就是家)教师点出,这就叫——思乡之情。(板书:思念家乡)指名读,读出此时作者的悲秋、思乡之情。齐读。这就叫——我手写我心,我心抒我情。5、可是,叶绍翁的伟大之处,并不在于他能把秋愁写得淋漓尽致,更在于,他能让自己从秋愁中跳出来,发现生活中别样的美。你们瞧,作者走出了屋子,放眼望去,他看到了什么?(“一灯明”)出示图片这是什么呀?(这是小孩在打着灯笼捉蛐蛐呢!)于是,作者笔锋一转,写到:“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学生读,体会此时作者的惊喜。6、作者为什么如此肯定,这“一灯明”就是儿童在挑促织呢?(因为他小时候也在夜晚打着灯笼抓蛐蛐。他此时一定想到了自己的童年,想到了自己的朋友,想到了自己的家。)童趣萦绕心头,让作者感觉如此温暖、如此亲切。这是一种暖暖的思乡之情。板书:事——暖四、品一品,悟诗韵。无论是深秋景色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