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写作提升课堂:同质叠加 定点突破(附:技法指导及示范片段)_第1页
高考作文写作提升课堂:同质叠加 定点突破(附:技法指导及示范片段)_第2页
高考作文写作提升课堂:同质叠加 定点突破(附:技法指导及示范片段)_第3页
高考作文写作提升课堂:同质叠加 定点突破(附:技法指导及示范片段)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作文写作提升课堂:同质叠加,定点突破(附:技法指导及示范片段)【佳作片段】实践使创造永不停息。纵观全球,智慧的结晶无一不为实践所得。司马迁亲自考察史料,分门筛选,终成“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记》;李白游历大唐江山,才创作了一首首优美的山水诗篇;巴尔扎克笔耕不辍,终完成《人间喜剧》;卢瑟福历经多次粒子对撞实验,才确定了原子绕核运动的模型;毛泽东秋收起义后“以农村包围城市”,开辟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邓小平改革开放,造就了今日中国的富强……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存在变为现实存在。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而实践的目的在于创造。——高考安徽卷作文《绝知此事要躬行》【技法借鉴】上面的这个论述文段,一口气摆出六个论据来论证文中的一个分论点,涵盖古今,容纳中外,文章材料显得极其丰富,内容格外充实,血肉特别丰满。这样写,自然也增强了文章的论证力量。只这一处,便为自己赢得了发展等级分。我们的考场作文,无疑就要追求这样的亮点。从作文技法上来讲,这就是同质素材的叠加运用。所谓同质素材,就是一下子摆出大量性质、内涵相近或类似的材料,为自己的中心服务,以此使文章内容丰赡,中心突出,富有力量。【片段佳作】综上所述,他们身上无不体现出大李这种投身科研的精神。他们用热爱与热情走出了一条极具价值的科研之路,为国为民作出了杰出贡献。这样的人生,不是熠熠闪光、风光无限吗?宋儒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历史责任感与文化性格在大李的身上得到了传承;袁隆平以及“两弹一星”研制专家们的科学精神亦在大李身上得到彰显。大李用努力与拼搏,用理想与信念,用坚守与坚持,用热爱与热情,走出了一条极具价值的科研人生之路。这样的人,自然熠熠闪光;这样的人生,注定风采无限!我愿如大李,潜心于学术,造福于未来!——高考全国卷Ⅱ作文《潜心于学术,造福于未来》可以看到,这样的表达效果更强,内容更充实了,论证更有力了。同质素材叠加法,显然是我们写作考场作文时的一个良好技法,值得我们学习借鉴。那么,如何较好地使用这种素材运用技法呢?【备考指导】使用这种技法,应特别注意:宜紧扣中心选材,不可繁杂堆砌;宜选点突破,不可面面俱到,内容冗长;宜有序展开,不可随意铺陈。第一点,一下子摆出大量的素材固然可以使文章内容丰赡、材料丰富,但是也容易出现繁杂堆砌的毛病。如果相关不相关的材料,随意拈来,虽然很多,却不能明确集中地为中心服务,也就弄巧成拙了。下面这个文段,就紧紧围绕中心选材,效果很好:学然后知不足,首先必须学,而且要不断地学,只有这样,才能获得较多的知识,才能更感到自己的不足,也只有永不满足,才能促使自己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进取。鲁迅先生说:“不满足是向上的车轮。”列宁说:“最有害的,就是自以为我们总还懂得一点什么。”巴甫洛夫说:“你们在任何时候也不要以为自己什么都知道。不管别人怎样器重你们,你们总要有勇气对自己说‘我没有知识。”这些教诲,从不同的侧面告诉我们,要不断进取,永不满足。——《学然后知不足》这个文段,为了论证“只有永不满足,才能促使自己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进取”的分论点,一连引用了三条名人名言,但都是紧扣着这个论点选择的,而且第一条从正面说,第二条从反面说,第三条从具体做法、注意的问题说,层层递进地在论证中心,为论点服务。所以,虽然一下引用了三条名人名言作为道理论据,却毫不给人堆砌之感。第二点,因为一下子摆出较多论据,就容易出现冗长的毛病,怎么避免?这就需要我们提炼、剪裁素材,选点突破,而不是面面俱到,全面引述。比如下面这个文段就做得很好:沉稳从志而来。一个人若没有远大的志向,只沉迷于现实的花花世界之中,自然无法拥有沉稳的性格。班超投笔从戎,志在报国,在对匈奴一战中从容不迫,沉稳冷静,终弘扬国威,不教胡马度阴山;林则徐斩钉截铁,志在禁烟,在与洋人交涉中不卑不亢,稳中含刚,终虎门销烟,让洋人胆战心寒。有远大的志向,眼光便放得远,心胸便沉稳下来,故曰:非有志者不能稳也。——《稳中求胜》这段的分论点是“沉稳从志而来”,采用同质素材叠加法运用论据时,就特别注意了选点突破,那就是每个材料都紧扣人物之“志”与“行事沉稳”来概述,班超“志在报国”怎样沉稳,林则徐“志在禁烟”怎样沉稳,而将其他无关中心的内容统统略去,一字不提。一个文段虽然使用了不止一个论据,但是并不冗长,而是简明有力,中心突出。这就有效避免了因为铺陈大量论据而内容臃肿冗长的弊端。当然,这里更关键处在于选好论据使用的点,明确选用的点。所谓选点,其实就是找准材料和中心的联系点,论述时只紧扣住这一点展开。比如下面这个文段:勿以好恶论断之,楚王不听信郑袖之辞而疏远屈原,自不会为秦国所吞并。勿以好恶论断之,李存勖不宠幸伶人,重用伶官,不谈国事,自不会因伶人之乱而七庙隳,为天下苍生所笑。勿以好恶论断之,诸葛亮不听信马谡的信誓旦旦,自不会痛失街亭,溃败千里,死不瞑目。举目四望,古今中外,有多少英雄豪杰因内心之好恶而惨遭滑铁卢?古代如此,今天亦如此,或许,将来也如此。——《勿以好恶论断之》三个“自不会”,显示出作者紧紧抓住了三个论据中人物以个人感情好恶而为,最终酿成恶果的逻辑联系,这就找准了材料和“勿以好恶论断之”这个中心论点的联系点,使诸论据都为论证中心论点发挥力量。论据因此多而不杂,多而不乱,多而有力。第三点,这么多素材叠加使用,陈述时自然要按一定顺序,不可随意,否则也会因多而乱。可以像前面的所说到的《学然后知不足》那个文段引用名人名言那样按逻辑顺序展开,也可以按照外在的时间或空间顺序展开。比如下面这个文段:如不是李白亲临庐山,又怎能写出“疑似银河落九天”这般的千古绝句?如不是苏轼亲临了壮阔的赤壁,又怎能心生“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感慨?如不是毛泽东亲临自然,又怎能抒发“指点江山,激昂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豪情壮志?可见,要想真正体会自然、感知自然,光是从影视、文字间领会是不够的,唯有亲临自然,才能于草长莺飞、枝叶枯荣之间,才能于云卷云舒、花败花开间,寻得自然的真谛。——高考广东卷作文《感受自然需躬行》这个文段,李白、苏轼、毛泽东三个同质素材,运用时就是按照时间先后的顺序展开,这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