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型糖尿病的非药物治疗1、糖尿病的教育和管理2、2型糖尿病综合控制目标和高血糖的治疗路径3、2型糖尿病的医学营养治疗4、2型糖尿病的运动治疗2型糖尿病的非药物治疗1、糖尿病的教育和管理2型糖尿病的教育和管理一、基本原则
限于目前医疗水平,糖尿病依然是终身性疾病,因此给予糖尿病患者终身的密切医疗关注。
近期目标是通过控制高血糖和相关代谢紊乱来消除糖尿病症状和防止出现急性代谢紊乱并发症。
远期目标是通过良好的代谢控制达到预防慢性并发症,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延长寿命。二、教育和管理的目标和形式目标:使患者充分认识糖尿病并掌握糖尿病的自我管理能力。形式:糖尿病教育是大课堂、小组式或个体化。内容包括:饮食、运动、血糖监测和培养自我管理能力的指导。
2型糖尿病的教育和管理一、基本原则三、教育管理的落实:最好的糖尿病管理模式是:团队管理模式团队管理成员应包括:执业医师(普通医师和/或专业医师)、糖尿病教员(教育护士)、营养师、运动康复师、患者及家属。必要时还可以增加眼科、心血管、肾病、血管外科、产科、足病和心理学医师。四、教育的内容:1、糖尿病的自然进程。2、糖尿病的临床表现。3、糖尿病的危害。4、个体化治疗目标。5、个体化的生活方式干预措施和饮食计划。6、规律运动和运动处方。7、饮食、运动、口服药、胰岛素治疗及规范的胰岛素注射技术。8、自我血糖监测和尿糖监测。三、教育管理的落实:9、自我血糖监测、尿糖监测和胰岛素注射等具体操作技巧。10、口腔护理、足部护理、皮肤护理的具体技巧。11、当发生特殊情况时如疾病、低血糖、应激和手术的应对措施。12、糖尿病妇女受孕必须做到有计划,并全程监护。13、糖尿病患者的社会心理适应。9、自我血糖监测、尿糖监测和胰岛素注射等具体操作技巧。五、自我血糖、尿糖监测1、糖化血红蛋白监测:正常值4%~6%初治患者每3个月检测1次。当血糖控制到目标值以后可每6个月检测1次。对于患有贫血和血红蛋白异常疾病的患者,HbA1c的检测结果是不可靠的。可用血糖、糖化血清白蛋白或糖化血清蛋白来评估血糖的控制。糖化血清蛋白正常值:四氮唑蓝(NBT)法:<285μmol/L(以14C标化的糖化白蛋白为标准参照物)。酮胺氧化酶法:122~236μmol/L。2、自我血糖监测:1)自我血糖监测时间点:①餐前血糖监测:使用于注射基础、餐时胰岛素或预混胰岛素的患者。当血糖水平很高时应首先关注空腹血糖水平。在其他降糖治疗有低血糖风险时(胰岛素促泌剂)也应测定餐前血糖。五、自我血糖、尿糖监测②餐后血糖监测:适用于注射餐时胰岛素的患者或采用饮食控制和运动控制血糖患者。在其空腹血糖和餐前已获得良好控制但HbA1c仍不能达标患者可通过检测餐后血糖来指导针对餐后高血糖的治疗。③睡前血糖监测:适用于注射胰岛素的患者,特别是在晚餐前注射胰岛素的患者。④夜间血糖监测:用于了解有无夜间低血糖,特别在出现了不可解释的空腹高血糖时。⑤出现低血糖症状或怀疑低血糖时应及时监测血糖。⑥剧烈运动前后宜监测血糖。3、自我血糖监测方案:自我血糖监测方案取决于病情、治疗的目的和治疗方案。①因血糖控制非常差或病情危重而住院治疗者应每天监测4—7次血糖,或根据治疗需要监测血糖,直到血糖得到控制。②采用生活方式干预控制糖尿病的患者,可根据需要有目的地通过血糖监测了解饮食控制和运动对血糖的影响来调整饮食和运动。③使用口服降糖药这可每周监测2—4次空腹或餐后血糖,或在就诊前一②餐后血糖监测:适用于注射餐时胰岛素的患者或采用饮食控制和运周内连续监测3天,每天监测七段血糖。④使用胰岛素治疗者可根据胰岛素治疗方案进行相应的血糖监测:1、使用基础胰岛素的患者应监测空腹血糖,根据空腹血糖调整睡前胰岛素的剂量。2、使用预混胰岛素的患者应监测空腹和晚餐前血糖,根据空腹血糖调整晚餐前胰岛素剂量,根据晚餐前血糖调整早餐前胰岛素剂量。3、使用餐时胰岛素者应监测餐后血糖或餐前血糖,并根据餐后血糖和下一餐前血糖调整上一餐前的胰岛素剂量。4、尿糖的自我监测尿糖的控制目标是任何时间尿糖均为阴性,但是尿糖监测对发现低血糖没有帮助。特殊情况下,如肾糖阈增高(如老年人)或降低(妊娠)时,尿糖监测对治疗的指导作用不大。
在正常人,只有当血糖超过160~180mg/dl时,糖才能较多地从尿中排出,形成尿糖。所以说,血糖的高低决定着尿糖的有无:血糖在180~200mg/dl,尿糖应为±;血糖在200~250mg/dl,尿糖应为+;血糖在250~300mg/dl,尿糖应为++;血糖在300~350mg/dl,尿糖应为+++;血糖高于350mg/dl,尿糖应为++++。周内连续监测3天,每天监测七段血糖。5、其他心血管疾病风险因子的监测:血压和血脂的控制对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具有重要的作用。糖尿病患者每年至少检查一次血脂(包括:低密度脂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和高密度脂蛋白)。
指导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每日在家中自我监测血压并记录。
5、其他心血管疾病风险因子的监测:血压和血脂的控制对减少糖尿2型糖尿病综合控制目标2型糖尿病患者常合并代谢综合征的一个或者多个组分临床表现,如高血压、血脂异常、肥胖症等。伴随着血糖、血压、血脂等水平的增高及体重的增加,2型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发展速度以及其危害等将显著增加。因而,2型糖尿病基于循证医学证据的科学、合理的治疗策略应该是综合的,包括降糖、降压、调脂、抗凝、控制体重和改善生活方式等治疗措施。降糖治疗包括饮食控制、合理运动、血糖监测、糖尿病自我管理教育和应用降糖药物等综合性治疗措施。2型糖尿病综合控制目标2型糖尿病患者常合并代谢综合中国2型糖尿病综合控制目标目标值血糖(mmol/L)空腹4.7~7.0
非空腹<10.0HbA1c<7.0血压(mmHg)<140/80TC(mmol/L)<4.5HDLC(mmol/L)男性>1.0女性
>1.3TG(mmol/L)<1.5LDL-C(mmol/L)<2.6
合并冠心病<1.8体重指数(BMI,Kg/m2)<24.0尿白蛋白/肌酐比值(mg/mmol/L)男性
女性尿蛋白排泄率<2.5(22.0mg/g)<3.5(31.0mg/g)<20.0ug/min(30.0mg/d)主动有氧运动(分钟/周)>150中国2型糖尿病综合控制目标目标值血糖(mmol/L)对于大多数非妊娠成年T2DM患者而言,合理的HbA1c控制目标为<7.0%。更严格的HbA1c控制目标(如<6.5,神志或尽可能接近正常值)适合用于病程较短、预期寿命较长、没有并发症、未合并心血管疾病的T2DM患者,其前提是无低血糖或其他不良反应。相对宽松的HbA1c目标(如<8.0%)可能更适合用于有严重低血糖史、预期寿命较短、有显著的微血管或大血管并发症,或有严重的合并症、糖尿病病程很长,并且尽管进行了糖尿病自我管理教育、适当的血糖监测、接受有效剂量的各种降糖药物包括胰岛素治疗仍然很难达到常规治疗目标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将HbA1c>=7%作为T2DM启动临床治疗或血药调整治疗方案的重要判断指标。糖尿病合并高血压:较年轻和病程较短的患者,可能不需要过多治疗就可以实现降压至130/80mmHg以下。妊娠糖尿病和慢性高血压患者,建议血压目标值设为110~129/65~79mmHg。老年患者血压目标可适当放宽到150/90mmHg。对于大多数非妊娠成年T2DM患者而言,合理的HHbA1c水平的降低与糖尿病患者微血管并发症及神经病变的减少密切相关
456789101112并发症危险性HbA1c从10%将到9%对减低并发症风险的影响要大于从7%降到8%HbA1c(%)456糖化血红蛋白与平均血糖水平的关系HbA1c(%)平均血浆葡萄糖水平mg/dlmmol/L61267.071548.6818310.2921211.81024013.41126914.91229816.5糖化血红蛋白与平均血糖水平的关系平均血浆葡萄糖水平mg/dl2型糖尿病高血糖控制的策略1、2型糖尿病是一种进展性的疾病,随着病程的进展,血糖有逐渐升高的趋势,控制高血糖的治疗强度也应随之加强,常需要多种治疗手段间的联合治疗。生活方式干预是2型糖尿病的基础治疗措施,应该贯穿于糖尿病治疗的始终。如果单纯生活方式治疗不能使血压控制达标,应开始药物治疗。2、2型糖尿病药物治疗的首选药物是二甲双胍,如果没有禁忌症,二甲双胍应一直保留在糖尿病的治疗方案中。不适合二甲双胍治疗者可选择a-糖苷酶抑制剂、胰岛素促分泌剂、二肽基肽酶-4(DPP-4)抑制剂或噻唑烷二酮(二线治疗)。不适合二甲双胍者可采用其他口服药间的联合治疗。两种口服药物联合治疗而血糖仍不达标者,可加用胰岛素治疗(每日1次基础胰岛素或每日1~2次预混胰岛素)或采用3种口服药间的联合治疗。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受体激动剂可用于三线治疗。如基础胰岛素或预混胰岛素与口服药联合控制血糖仍不达标,则应将治疗方案调整为多次胰岛素治疗(基础胰岛素+餐时胰岛素或每日3次预混胰岛素类似物)。采用胰岛素治疗和多次胰岛素治疗时应停用胰岛素促分泌剂。2型糖尿病高血糖控制的策略1、2型糖尿病是一种进展性的疾病,如血糖控制不达标(HbA1c≥7.0%)则进入下一步治疗.二甲双胍a-糖苷酶抑制剂/促胰岛素分泌剂一线药物治疗二线药物治疗a-糖苷酶抑制剂/促胰岛素分泌剂/噻唑烷二酮类/DPP-4抑制剂三线药物治疗基础胰岛素/每日1~2次预混胰岛素a-糖苷酶抑制剂/促胰岛素分泌剂/噻唑烷二酮类/DPP-4抑制剂/GLP-受体激动剂四线药物治疗基础胰岛素+餐时胰岛素/每日3次预混胰岛素类似物基础胰岛素/每日1—2次预混胰岛素生活方式干预主要治疗途径备用治疗途径如血糖控制不达标(HbA1c≥7.0%)则进入下一步治疗.二糖尿病的医学营养治疗1、营养治疗总则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患者都需要接受个体医学营养治疗,由熟悉糖尿病治疗的营养师综合管理团队(包括糖尿病教育者)指导下成。应在评估患者营养状况下,设定合理的质量目标,控制总能量的摄入,合理、均衡分配各种营养素,达到患者的代谢控制目标,并尽可能满足个体饮食喜好。针对超重或肥胖者推荐适度减重,配合体育锻炼和行为改变,有助于维持减重效果。2、医学营养治疗的目标1)才、维持体重:超重/肥胖患者减重的目标是3—6个月减轻体重5%--10%。消瘦患者应经过合理的营养计划恢复并长期维持理想体重。2)提供均衡营养的膳食。3)达到并维持理想的血糖水平,降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4)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包括控制血脂异常和高血压。5)减轻胰岛素抵抗,降低胰岛β细胞负荷。糖尿病的医学营养治疗1、营养治疗总则3、营养素:脂肪:膳食中由脂肪提供的能量不超过饮食总量的30%。1)饱和脂肪酸<总能量7%。(食物来源:动物脂肪,椰子油等)不饱和脂肪酸占总能量10--20%。(食物来源:蔬菜、鱼类、奶类、山楂、橘子等)2)胆固醇摄入量<300mg/d。碳水化合物:膳食中碳水化合物功能占总能量的50%--60%。蛋白质:1)肾功能正常糖尿病患者,推荐蛋白质摄入量占总供能量比的10—15%,保证优质蛋白质摄入超过50%。2)有显性蛋白尿,蛋白质摄入量宜限制在0.8g/kg/d。3)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蛋白质摄入量宜限制在0.6g/kg/d,可补充α-酮酸制剂。
3、营养素:4)饮酒:不推进糖尿病患者饮酒,若饮酒应计算酒精中所含的总能量。女性一天饮酒的酒精量不超15g,男性不超25g(15g酒精相当于450ml啤酒、150ml葡萄酒或50ml低度白酒)。
饮酒可能诱发低血糖,避免空腹饮酒。5)膳食纤维:豆类、、谷物类、水果、蔬菜和全麦食物均为膳食纤维的良好来源。建议糖尿病患者每日摄入膳食纤维量14g/1000cal。6)盐:食盐摄入限制在每日6g以内,合并高血压喊着更严格限制摄入量3g—4g/d。7)微量营养素:糖尿病患者容易缺乏B族维生素、维生素C、维生素D以及铬、锌、硒、镁、铁、锰等多种微量元素。长期口服二甲双胍应防止维生素B12缺乏。不建议常规大量补充抗氧化维生素E、维生素C及胡萝卜素等制剂,其长期安全性仍待验证。8)膳食模式:不同膳食干预模式,无论是地中海膳食、素食还是低碳酸化合物饮食、低脂肪低能量饮食抑或高蛋白质饮食均在短期有助于体重控制,但要求在专业人员指导下完成,同时监测血脂、肾功能以及内脏蛋白质的变化。4)饮酒:不推进糖尿病患者饮酒,若饮酒应计算酒精中所含的总能2型糖尿病的运动治疗运动在2型糖尿病患者的综合管理中占重要地位,规律的运动可增加胰岛素敏感性,有利于控制血糖,减少心血管危险因素,减轻体重,提高幸福感,而且对糖尿病高危人群以及预防效果显著。流行病学研究结果显示:结构性运动8周以上可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HbA1c0.66%,坚持规律运动12至14年的糖尿病患者死亡率显著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运动应注意以下原则:1、运动治疗在医师指导下进行。运动前进行必要的评估,特别是心肺功能和运动功能医学评估。2、空腹血糖>16.7mmol/L、明显的低血糖或者血糖波动较大、有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代谢并发症、合并急性感染、增殖性视网膜病、严重肾病、严重心脑血管疾病(不稳定型心绞痛、严重心律失常、一过性脑缺血发作)情况下禁忌运动,病情稳定后方可逐步恢复运动。3、成年糖尿病患者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50%-70%最大心率,运动时有点用力,心跳和呼吸加快但不急促)有氧运动。研究发现即使2型糖尿病的运动治疗运动在2型糖尿病患者的综合管理一次性进行短暂的体育运动(如10分钟),累计30分钟/天,也是有益的。4、中等强度的体育运动包括:快走、打太极拳、骑车、羽毛球和高尔夫球。较强的运动为:舞蹈、有氧健身操、慢跑、游泳、骑车上坡等。5、如无禁忌症,每周最高进行2次抗阻运动,锻炼肌肉力量和耐力。训练时阻力为轻或中度。联合进行有氧抗阻运动和有氧抗阻运动可获得更大程度的代谢改善。6、运动项目和患者的年龄、病情及身体承受力相适应,并定期评估,适时调整运动计划。7、建议记录运动日记,有助于提升运动依从性。8、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培养活跃的生活方式,如增加身体活动,减少静坐时间,将有益的体育锻炼融入到日常生活中。9、运动前后加强血糖监测,根据运动量大小相应调整食物及药物,避免发生低血糖。一次性进行短暂的体育运动(如10分钟),累计30分糖尿病的非药物治疗课件2型糖尿病的非药物治疗1、糖尿病的教育和管理2、2型糖尿病综合控制目标和高血糖的治疗路径3、2型糖尿病的医学营养治疗4、2型糖尿病的运动治疗2型糖尿病的非药物治疗1、糖尿病的教育和管理2型糖尿病的教育和管理一、基本原则
限于目前医疗水平,糖尿病依然是终身性疾病,因此给予糖尿病患者终身的密切医疗关注。
近期目标是通过控制高血糖和相关代谢紊乱来消除糖尿病症状和防止出现急性代谢紊乱并发症。
远期目标是通过良好的代谢控制达到预防慢性并发症,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延长寿命。二、教育和管理的目标和形式目标:使患者充分认识糖尿病并掌握糖尿病的自我管理能力。形式:糖尿病教育是大课堂、小组式或个体化。内容包括:饮食、运动、血糖监测和培养自我管理能力的指导。
2型糖尿病的教育和管理一、基本原则三、教育管理的落实:最好的糖尿病管理模式是:团队管理模式团队管理成员应包括:执业医师(普通医师和/或专业医师)、糖尿病教员(教育护士)、营养师、运动康复师、患者及家属。必要时还可以增加眼科、心血管、肾病、血管外科、产科、足病和心理学医师。四、教育的内容:1、糖尿病的自然进程。2、糖尿病的临床表现。3、糖尿病的危害。4、个体化治疗目标。5、个体化的生活方式干预措施和饮食计划。6、规律运动和运动处方。7、饮食、运动、口服药、胰岛素治疗及规范的胰岛素注射技术。8、自我血糖监测和尿糖监测。三、教育管理的落实:9、自我血糖监测、尿糖监测和胰岛素注射等具体操作技巧。10、口腔护理、足部护理、皮肤护理的具体技巧。11、当发生特殊情况时如疾病、低血糖、应激和手术的应对措施。12、糖尿病妇女受孕必须做到有计划,并全程监护。13、糖尿病患者的社会心理适应。9、自我血糖监测、尿糖监测和胰岛素注射等具体操作技巧。五、自我血糖、尿糖监测1、糖化血红蛋白监测:正常值4%~6%初治患者每3个月检测1次。当血糖控制到目标值以后可每6个月检测1次。对于患有贫血和血红蛋白异常疾病的患者,HbA1c的检测结果是不可靠的。可用血糖、糖化血清白蛋白或糖化血清蛋白来评估血糖的控制。糖化血清蛋白正常值:四氮唑蓝(NBT)法:<285μmol/L(以14C标化的糖化白蛋白为标准参照物)。酮胺氧化酶法:122~236μmol/L。2、自我血糖监测:1)自我血糖监测时间点:①餐前血糖监测:使用于注射基础、餐时胰岛素或预混胰岛素的患者。当血糖水平很高时应首先关注空腹血糖水平。在其他降糖治疗有低血糖风险时(胰岛素促泌剂)也应测定餐前血糖。五、自我血糖、尿糖监测②餐后血糖监测:适用于注射餐时胰岛素的患者或采用饮食控制和运动控制血糖患者。在其空腹血糖和餐前已获得良好控制但HbA1c仍不能达标患者可通过检测餐后血糖来指导针对餐后高血糖的治疗。③睡前血糖监测:适用于注射胰岛素的患者,特别是在晚餐前注射胰岛素的患者。④夜间血糖监测:用于了解有无夜间低血糖,特别在出现了不可解释的空腹高血糖时。⑤出现低血糖症状或怀疑低血糖时应及时监测血糖。⑥剧烈运动前后宜监测血糖。3、自我血糖监测方案:自我血糖监测方案取决于病情、治疗的目的和治疗方案。①因血糖控制非常差或病情危重而住院治疗者应每天监测4—7次血糖,或根据治疗需要监测血糖,直到血糖得到控制。②采用生活方式干预控制糖尿病的患者,可根据需要有目的地通过血糖监测了解饮食控制和运动对血糖的影响来调整饮食和运动。③使用口服降糖药这可每周监测2—4次空腹或餐后血糖,或在就诊前一②餐后血糖监测:适用于注射餐时胰岛素的患者或采用饮食控制和运周内连续监测3天,每天监测七段血糖。④使用胰岛素治疗者可根据胰岛素治疗方案进行相应的血糖监测:1、使用基础胰岛素的患者应监测空腹血糖,根据空腹血糖调整睡前胰岛素的剂量。2、使用预混胰岛素的患者应监测空腹和晚餐前血糖,根据空腹血糖调整晚餐前胰岛素剂量,根据晚餐前血糖调整早餐前胰岛素剂量。3、使用餐时胰岛素者应监测餐后血糖或餐前血糖,并根据餐后血糖和下一餐前血糖调整上一餐前的胰岛素剂量。4、尿糖的自我监测尿糖的控制目标是任何时间尿糖均为阴性,但是尿糖监测对发现低血糖没有帮助。特殊情况下,如肾糖阈增高(如老年人)或降低(妊娠)时,尿糖监测对治疗的指导作用不大。
在正常人,只有当血糖超过160~180mg/dl时,糖才能较多地从尿中排出,形成尿糖。所以说,血糖的高低决定着尿糖的有无:血糖在180~200mg/dl,尿糖应为±;血糖在200~250mg/dl,尿糖应为+;血糖在250~300mg/dl,尿糖应为++;血糖在300~350mg/dl,尿糖应为+++;血糖高于350mg/dl,尿糖应为++++。周内连续监测3天,每天监测七段血糖。5、其他心血管疾病风险因子的监测:血压和血脂的控制对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具有重要的作用。糖尿病患者每年至少检查一次血脂(包括:低密度脂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和高密度脂蛋白)。
指导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每日在家中自我监测血压并记录。
5、其他心血管疾病风险因子的监测:血压和血脂的控制对减少糖尿2型糖尿病综合控制目标2型糖尿病患者常合并代谢综合征的一个或者多个组分临床表现,如高血压、血脂异常、肥胖症等。伴随着血糖、血压、血脂等水平的增高及体重的增加,2型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发展速度以及其危害等将显著增加。因而,2型糖尿病基于循证医学证据的科学、合理的治疗策略应该是综合的,包括降糖、降压、调脂、抗凝、控制体重和改善生活方式等治疗措施。降糖治疗包括饮食控制、合理运动、血糖监测、糖尿病自我管理教育和应用降糖药物等综合性治疗措施。2型糖尿病综合控制目标2型糖尿病患者常合并代谢综合中国2型糖尿病综合控制目标目标值血糖(mmol/L)空腹4.7~7.0
非空腹<10.0HbA1c<7.0血压(mmHg)<140/80TC(mmol/L)<4.5HDLC(mmol/L)男性>1.0女性
>1.3TG(mmol/L)<1.5LDL-C(mmol/L)<2.6
合并冠心病<1.8体重指数(BMI,Kg/m2)<24.0尿白蛋白/肌酐比值(mg/mmol/L)男性
女性尿蛋白排泄率<2.5(22.0mg/g)<3.5(31.0mg/g)<20.0ug/min(30.0mg/d)主动有氧运动(分钟/周)>150中国2型糖尿病综合控制目标目标值血糖(mmol/L)对于大多数非妊娠成年T2DM患者而言,合理的HbA1c控制目标为<7.0%。更严格的HbA1c控制目标(如<6.5,神志或尽可能接近正常值)适合用于病程较短、预期寿命较长、没有并发症、未合并心血管疾病的T2DM患者,其前提是无低血糖或其他不良反应。相对宽松的HbA1c目标(如<8.0%)可能更适合用于有严重低血糖史、预期寿命较短、有显著的微血管或大血管并发症,或有严重的合并症、糖尿病病程很长,并且尽管进行了糖尿病自我管理教育、适当的血糖监测、接受有效剂量的各种降糖药物包括胰岛素治疗仍然很难达到常规治疗目标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将HbA1c>=7%作为T2DM启动临床治疗或血药调整治疗方案的重要判断指标。糖尿病合并高血压:较年轻和病程较短的患者,可能不需要过多治疗就可以实现降压至130/80mmHg以下。妊娠糖尿病和慢性高血压患者,建议血压目标值设为110~129/65~79mmHg。老年患者血压目标可适当放宽到150/90mmHg。对于大多数非妊娠成年T2DM患者而言,合理的HHbA1c水平的降低与糖尿病患者微血管并发症及神经病变的减少密切相关
456789101112并发症危险性HbA1c从10%将到9%对减低并发症风险的影响要大于从7%降到8%HbA1c(%)456糖化血红蛋白与平均血糖水平的关系HbA1c(%)平均血浆葡萄糖水平mg/dlmmol/L61267.071548.6818310.2921211.81024013.41126914.91229816.5糖化血红蛋白与平均血糖水平的关系平均血浆葡萄糖水平mg/dl2型糖尿病高血糖控制的策略1、2型糖尿病是一种进展性的疾病,随着病程的进展,血糖有逐渐升高的趋势,控制高血糖的治疗强度也应随之加强,常需要多种治疗手段间的联合治疗。生活方式干预是2型糖尿病的基础治疗措施,应该贯穿于糖尿病治疗的始终。如果单纯生活方式治疗不能使血压控制达标,应开始药物治疗。2、2型糖尿病药物治疗的首选药物是二甲双胍,如果没有禁忌症,二甲双胍应一直保留在糖尿病的治疗方案中。不适合二甲双胍治疗者可选择a-糖苷酶抑制剂、胰岛素促分泌剂、二肽基肽酶-4(DPP-4)抑制剂或噻唑烷二酮(二线治疗)。不适合二甲双胍者可采用其他口服药间的联合治疗。两种口服药物联合治疗而血糖仍不达标者,可加用胰岛素治疗(每日1次基础胰岛素或每日1~2次预混胰岛素)或采用3种口服药间的联合治疗。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受体激动剂可用于三线治疗。如基础胰岛素或预混胰岛素与口服药联合控制血糖仍不达标,则应将治疗方案调整为多次胰岛素治疗(基础胰岛素+餐时胰岛素或每日3次预混胰岛素类似物)。采用胰岛素治疗和多次胰岛素治疗时应停用胰岛素促分泌剂。2型糖尿病高血糖控制的策略1、2型糖尿病是一种进展性的疾病,如血糖控制不达标(HbA1c≥7.0%)则进入下一步治疗.二甲双胍a-糖苷酶抑制剂/促胰岛素分泌剂一线药物治疗二线药物治疗a-糖苷酶抑制剂/促胰岛素分泌剂/噻唑烷二酮类/DPP-4抑制剂三线药物治疗基础胰岛素/每日1~2次预混胰岛素a-糖苷酶抑制剂/促胰岛素分泌剂/噻唑烷二酮类/DPP-4抑制剂/GLP-受体激动剂四线药物治疗基础胰岛素+餐时胰岛素/每日3次预混胰岛素类似物基础胰岛素/每日1—2次预混胰岛素生活方式干预主要治疗途径备用治疗途径如血糖控制不达标(HbA1c≥7.0%)则进入下一步治疗.二糖尿病的医学营养治疗1、营养治疗总则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患者都需要接受个体医学营养治疗,由熟悉糖尿病治疗的营养师综合管理团队(包括糖尿病教育者)指导下成。应在评估患者营养状况下,设定合理的质量目标,控制总能量的摄入,合理、均衡分配各种营养素,达到患者的代谢控制目标,并尽可能满足个体饮食喜好。针对超重或肥胖者推荐适度减重,配合体育锻炼和行为改变,有助于维持减重效果。2、医学营养治疗的目标1)才、维持体重:超重/肥胖患者减重的目标是3—6个月减轻体重5%--10%。消瘦患者应经过合理的营养计划恢复并长期维持理想体重。2)提供均衡营养的膳食。3)达到并维持理想的血糖水平,降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4)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包括控制血脂异常和高血压。5)减轻胰岛素抵抗,降低胰岛β细胞负荷。糖尿病的医学营养治疗1、营养治疗总则3、营养素:脂肪:膳食中由脂肪提供的能量不超过饮食总量的30%。1)饱和脂肪酸<总能量7%。(食物来源:动物脂肪,椰子油等)不饱和脂肪酸占总能量10--20%。(食物来源:蔬菜、鱼类、奶类、山楂、橘子等)2)胆固醇摄入量<300mg/d。碳水化合物:膳食中碳水化合物功能占总能量的50%--60%。蛋白质:1)肾功能正常糖尿病患者,推荐蛋白质摄入量占总供能量比的10—15%,保证优质蛋白质摄入超过50%。2)有显性蛋白尿,蛋白质摄入量宜限制在0.8g/kg/d。3)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蛋白质摄入量宜限制在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年度宠物医院宠物医院宠物健康数据管理合同4篇
- 二零二五年版铝合金散热器研发与生产合同样本2篇
- 引进创新创业团队2025年度协议3篇
- 2025年度个人商铺租赁合同装修工程监督合同4篇
- 二零二五年度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与防治合同3篇
- 2025年度个人闲置土地承包权置换合同范本4篇
- 2025年度大型活动策划与执行服务合同模板4篇
- 二零二五年度建筑废弃物处理项目担保合同范本3篇
- 二婚家庭专用2024离婚协议范本样本版B版
- 2025年度赶工环保设备赶工销售合作协议书
- 高考语文复习【知识精研】《千里江山图》高考真题说题课件
- 河北省承德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物理试卷(含答案)
- 高中物理斜面模型大全(80个)
- 012主要研究者(PI)职责药物临床试验机构GCP SOP
- 农耕研学活动方案种小麦
- 2024年佛山市劳动合同条例
- 污水管网规划建设方案
- 城镇智慧排水系统技术标准
- 采购管理制度及流程采购管理制度及流程
- 五年级美术下册第9课《写意蔬果》-优秀课件4人教版
- 节能降耗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