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人心理与护病问题课件_第1页
病人心理与护病问题课件_第2页
病人心理与护病问题课件_第3页
病人心理与护病问题课件_第4页
病人心理与护病问题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病人心理与护病问题46、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47、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48、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49、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50、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病人心理与护病问题病人心理与护病问题46、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47、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48、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49、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50、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病人心理与医患关系中山三院精神科韩自力副教授1、一个人一旦觉自己患病,尤其被宣布患病而成为病人后,其心理过程便会发生许多特殊的变化,了解疾病心理是医务人员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更全面理解疾病、治疗疾病、加快病人康复和做好病人心理护理的理论依据,也是预防、早发现、早治疗心理疾病的重要一环。2、目前医患关系的复杂性活动教学法的开展主要是以学生为本,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来激发学生进行学习的兴趣,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他们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的提升奠定牢固的基础。活动教学法在中专英语教学中的有效运用,促进了其英语教学质量的提升。本文以中专英语教学现状作为文章内容的切入点,并对有效应用路径进行了详细地阐述。一、中专英语教学现状虽然,伴随着新课改进程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的全面推广,中专英语教学也在改革和创新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教学现状仍不容乐观,教学质量、水平提升并不明显,学生对英语知识的学习也缺乏兴趣和积极性。这种状况的出现主要受以下因素影响:首先,中专院校缺乏对英语教学重要性的认知,普遍将教学重点放在学生专业技能、技术的培养上,导致学生对英语学习缺乏积极性,产生认知偏差。其次,部分中专院校仍沿袭传统教学模式、方法,课堂气氛沉重、严肃、枯燥,导致教学效果、学生学习效率不够理想。最后,英语教学师资力量薄弱,且教学任务繁重,导致英语教学水平偏低。二、活动教学法在中专英语教学中的运用活动教学法是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潜力、积极性和主动性的一种现代教学方法。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实际,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热情和探知欲望,进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活动教学法可以贯穿在英语教学过程的始终,无论是在导入环节、呈现环节、练习环节、运用环节以及评价环节都可以灵活运用。(一)导入环节作为课堂教学的初始阶段,这个环节一般都用来进行对以前所学知识的学习以及新课程的导入。英语教师应打破传统教学方法的藩篱,改变以往的导入教学模式,可以通过一些简短的小活动来开展课堂教学,充分激发学生进行英语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可以说,导入环节是对学生兴趣培养的有效契机,而活动内容可以灵活选择,可以是故事,也可以是笑话新闻等。比如,在课堂开始之前,教师抱着一个箱子走进了教室,然后向学生询问WhereshallIputthisbox?我把这个箱子放在哪里呢?然后引出所学的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二)呈现环节作为最为关键的教学环节,教师应给予呈现环节足够的重视,以导入为基础,对学生进行新知识的传授。而教师的教学方法可以说对学生的接受程度有着较大的影响,因此,教师应积极创新的新的教学模式,在不同时间、环境以及学生的不同来对教学形式进行灵活调整,教师可以通过一些教学活动的设计,来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从而通过自己的主动探索来发现新的知识和内容,比如,在进行新单词的讲授过程中,可以通过卡片或者实物来呈现给学生,教师也可以运用一些身体语言和面部表情,不仅有效活跃了课堂的气氛,还提高了课堂的趣味性,有助于中专英语课堂地高效开展。(三)练习环节可以说,练习是进行语言学习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仅仅是进行语言知识的学习是不够的,更要依靠大量的练习才能提高语言技能和目的。而练习的内容不仅仅是对之前所学知识的联系,更是为下个环节进行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做铺垫的。教师应充分发挥其引导作用,帮助学生进行有效地联系,比如开展小组合作、对课文进行复述、分角色进行朗读等活动,开展这些活动的目的在于能够帮助学生更有效地掌握语言结构,促进他们英语表达能力的提升。(四)运用环节知识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有效应用,语言教学自然也是一样。可以说,英语教学的本质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够通过所学知识来顺利进行英语表达,这就离不开教师的帮助。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英语教师应给学生提供一个有效地平台,让学生能够有大量进行语言运用的机会,比如,开展辩论会或者小组合作等等,实现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从个体训练到整体发展的顺利转变,还可以通过一些场景的创建,比如,现场采访以及角色扮演等等,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来达到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目的。(五)评价环节评价环节作为英语教学活动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对英语课堂的高效开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活动教学法开展之后,师生都需要了解这些教学方法的效果,若是教学效果良好,就能有效提升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同时,根据评价还能对教学活动中的不足进行修正。此外,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的过程中,应对学生给予肯定的评价,使他们能够在活动中获得自信心。总而言之,通过活动教学法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应用来提升其教学质量是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的。虽然,现阶段在开展相关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但是,只要教师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转变教学理念,通过良好课堂氛围的构建,形式丰富的活动,来充分调动学生进行英语知识学习的热情,为他们英语口语交际能力的提升夯实牢固的基础并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据调查,目前我国农村留守学生已达2000万人,并呈继续增长的趋势。留守学生由于父母大多不在身边,年迈的祖辈大多是文盲,既没有教育的精力和体力,也缺乏教育的能力,这使得那些留守学生在监护管理上存在一个巨大的“盲区”。也成了各地基础教育的盲点。他们年龄小,自理能力差,缺少父母应有的关爱,家庭教育处于空白,引发了一系列的教育问题,不仅影响到这些学生自身的健康成长,也影响到农村人口素质的提高,影响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国策,是一个值得思考与关注的社会问题。本学期,我对本校的2000名学生进行了调查统计,其中父母都在家的为1200人,父母只有一方(大多数是母亲)在家的为300人,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的有328人,寄养在亲戚朋友家的172人,留守学生已达到25%。这些留守学生由于长时间和父母分离,“生活上缺人照应、行为上缺人管教、学习上缺人辅导”,对学习和生活缺乏热情和自信心,造成了学习成绩差、不良行为多、厌学倾向严重等诸多问题。针对以上现状,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去尝试与探索。一、优化家教环境,提高育人水平留守学生的父母外出打工,他们便托付给祖父母或其他亲属监管,有的留守学生则只有母亲在家,这种隔代教育和单亲教育模式,不能适应学生在新的条件下对社会发展的认知和需求。由于祖孙之间的文化背景和认知结构相差悬殊,因此他们对很多问题的认识和看法出入很大,相互之间很容易产生意识摩擦和人格冲突,甚至会导致部分学生情愿留宿校外,也不愿意回家或上学,逃避家长,躲避老师,并由此产生本不该有的厌学情绪。久而久之,极易受到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从而迷失自我,误入歧途,甚至最终走上犯罪道路。这也给学校教育带来很大的困难。面对社会现实,我们教师虽然不能完全改变它,但是,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第一,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加强对留守学生的多方管护,增强责任感,培养爱心,耐心细致地做好思想工作,稳定学生情绪。对于爱犯错误的留守学生,由于长期远离父母,得不到应有的亲情呵护与关爱,表面上看起来,大大咧咧,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其实他们的内心深处,比别的孩子更需要别人的关心和爱护。因此,作为老师,我们不要一味地对其批评斥责,更不能把他们视为异己。要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子女一样,用爱心和真心去对待他们,并督促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改掉自己也许还没有意识到的那些所谓的“小毛病”。第二,学校要每学期召开学生家长会或者留守学生监护人会议,反馈交流孩子在校的学习情况和行为表现,向家长提出家教方面的建议和意见,通过讲座对留守学生的监护人进行教育方式、方法的培训指导。第三,要求父母全力支持子女的教育,保证其接受教育的权利,加大智力投资,克服自私的实惠观,把子女的健康成长放在首位。再次,要求父母通过电话、写信等方式经常与子女进行情感交流,偶尔寄一件小礼物或一本书,使他们充分感受到父母的爱。二、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主导作用,加强留守学生的教育管理学校教育作为教育的主阵地,承担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应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首先,教师要更加关爱留守学生。学校和教师应更多地关心留守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变化,增加情感投入,用心去爱他们,用情去感化他们,千方百计从情感上弥补他们在家庭中的缺失。其次,学校建立“留守学生”专项档案,记载好留守学生父母打工的地址、联系电话、家庭情况、学生监护人的姓名、联系方式等,并主动与他们联系,学校开通亲情电话,加强学生、家长、教师三者之间的联系与交流。第三,充分发挥班、队组织作用,经常组织一些丰富多彩的课内、外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班队会,激发留守学生的兴趣,增强其自信心。比如,开展“我的心路”主题班会,学生会团委会开展“我能行”活动,参加学校义务劳动等,让学生在集体活动中,培养合作精神和自信心,使其感受到集体的温暖。第四,教师要经常家访,了解留守学生的家庭环境和生活状况,管理、指导他们的吃、穿、住、睡等问题,帮助他们解决困难,用真正的师爱抚慰留守学生的心,使其对父母的依赖转到对老师的依赖,从而达到“亲其师而信其道”的目的。第五,用理解代替惩罚,以赞赏取代指责来对待留守学生。三、加强与社会联系,共同关注留守学生留守学生的教育仅靠学校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全社会的积极配合,共同关注,建立农村留守学生的教育和监护体系。一是要加强对网吧、游戏厅的管理力度,坚决杜绝未成年人进入;二是加强政策的导向作用,保证留守学生不受任何偏见和歧视,享受平等的优质的教育资源;三是加强农村文化环境建设,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和社会风气,让留守学生在健康向上的社会环境中受到良好的熏陶和潜移默化的教育。病人心理与护病问题46、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病人1病人心理与医患关系中山三院精神科韩自力副教授病人心理与医患关系中山三院精神科韩自力副教授21、一个人一旦觉自己患病,尤其被宣布患病而成为病人后,其心理过程便会发生许多特殊的变化,了解疾病心理是医务人员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更全面理解疾病、治疗疾病、加快病人康复和做好病人心理护理的理论依据,也是预防、早发现、早治疗心理疾病的重要一环。2、目前医患关系的复杂性1、一个人一旦觉自己患病,尤其被宣布患病而成3

第一节

病人心理

一、病人概念与病人角色

(一)病人(patient)

(二)病人角色(patientrole)

第一节病人心理

一、病人概念与病人角色

(4病人(patient)概念:患有各种躯体疾病、心身疾病或心理障碍、神经精神性疾病的人,不论其求医与否,均统称为病人。病人(patient)概念:患有各种躯体疾病、心身疾病或心理5

病人角色(patientrole)

社会角色(socialrole)

病人角色(patientrole)

社会角色(s6病人身份的特点病人身份的获得一般是非自愿的病人身份和其他身份常常有冲突,但一般需经医生确认方可减免其他身份的责任和义务病人身份的内涵因病而异病人身份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病人身份适应不良可能造成不良心理反应病人身份的特点病人身份的获得一般是非自愿的7病人身份的权利与义务权利义务受到社会尊重、理解的权利保持和维护健康,及时就医,不能不就医或小病大养平等享受医疗服务和保守个人秘密的权利

积极配合治疗,寻求有效治疗,认真遵守医嘱知情同意权遵守医院各项规章制度免除或部份免除健康时的社会责任的权利支持医学科学发展病人身份的权利与义务权利义务受到社会尊重、理解的权利保持和维8(三)病人的角色适应问题

不能顺利实现角色转移的常见情况

1、角色行为冲突(与社会角色)

2、角色行为缺如(客观原因、使用否认的心理防御机制和某些精神病患者)

3、角色行为适应

4、角色行为减退

5、角色行为强化

6、病人角色异常(悲观、绝望、冷漠)(三)病人的角色适应问题

不能顺利实现角色转移的常见情况

9二病人的求医行为(medicalhelpjerkingbehavior)是指因疾病困扰而导致的寻求医疗帮助的行为。受多种因素影响。二病人的求医行为(medicalhelpjerking10影响求医行为的因素对疾病或症状的主观感受症状质和量的影响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影响求医行为的因素对疾病或症状的主观感受11三、病人的心理需要

1.接纳的需要(不受社会歧视、及时的诊治、入院后与医务人员、病友关系融洽)

2.尊重的需要

3.提供诊疗信息的需要

4.安全的需要

三、病人的心理需要

1.接纳的需要(不受社会歧视、及12尊重的需求表现:有权有势者:有意无意地透露身份善于交际者:谈天说地、交流感情无何优势者:期望一视同仁反映了病人希望被尊重、被重视的心理需要需要不被满足势必导致病人出现明显的不良情绪,对治疗信心下降,对医务人员不满、不信任尊重的需求表现:13四、病人的心理社会问题及干预门诊病人的心理问题急诊病人的心理反应住院病人的心理问题手术病人的心理问题四、病人的心理社会问题及干预门诊病人的心理问题141.门诊病人的心理问题希望能及时就诊并得到良好的医护对待期盼明确的诊断及妥善的诊疗否认和侥幸的心理1.门诊病人的心理问题希望能及时就诊并得到良好的医护对待15否认和侥幸心理表现:否认自己有严重疾病,认为医生或检查可能有误,因此病人往往希望进一步检查并得出无病或病情并不严重的结论。有侥幸心理的病人在接受治疗时总盼望“奇迹”出现,并可能在病情有所缓解后不按医嘱进行服药或接受其它治疗。否认和侥幸都属于应付严重挫折的方式侥幸、否认是个体不愿进入病人角色的反映。否认和侥幸心理表现:162.急诊病人的心理反应急诊病人因起病急,缺乏心理准备,表现出焦虑、恐惧和不安。医护人员积极、快速、有序地投入抢救,可以减轻患者或消除病人的紧张心理突然降临的伤病,对病人是个重大打击,常造成病人的行为退化,情感幼稚。对此要热情、耐心的护理与安慰病人。医务人员沉着、机智、果断、积极的救治病人,可以增加病人和家属的安全感2.急诊病人的心理反应急诊病人因起病急,缺乏心理准备,表现出173.住院病人的心理问题环境突变的心理问题:焦虑、抑郁、孤独、失去自主和主动的权利、与医护人员缺少有效的沟通。生活方式的不适应工作及家庭生活中断的心理问题3.住院病人的心理问题环境突变的心理问题:焦虑、抑郁、孤独、18焦虑和恐怖最早出现、最普遍、最主要的心理反应焦虑程度取决于对疾病的了解,以及对疾病的治疗措施和其想象中的疾病后果的担心程度自我形象模糊也是重要原因不同个性、年龄、社会地位的病人,其焦虑的表现会有不同焦虑和恐怖最早出现、最普遍、最主要的心理反应19焦虑和恐怖反应的临床表现病人的主观体验观察发现检查发现焦虑和恐怖反应的临床表现病人的主观体验20依赖性增加表现:对他人过分依赖,本来自己可以完成的事也要由别人来做,行为变得被动、畏缩,若因此被指责则情绪波动,感到委屈,觉不被理解反映病人对病人身份过于投入,总认为自己是病人,许多事如果自己做对疾病恢复不利、可能会加重病情或认为得到他人照顾是理所应当的依赖性增加表现:对他人过分依赖,本来自己可以完成的事也要由别21猜疑心加重表现:多疑、敏感,对医护人员当面的解释持怀疑态度,总怀疑周围人的低声谈论是在议论他的病情,对医务人员无意的言辞、表情、姿势认为是对其病情“真实”情况的反映,并因此产生各种臆测,导致出现负性情绪多由于病后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的影响猜疑心加重表现:多疑、敏感,对医护人员当面的解释持怀疑态度,22情绪不稳病人情绪易于波动,容易激惹,可因很小的事大发脾气,也容易激动,可因亲友、同事的探望或医护人员的关心而显得感激不尽主要和病后生活范围相对缩窄、孤独感增加、思虑多等有关情绪不稳病人情绪易于波动,容易激惹,可因很小的事大发脾气,也23害怕孤独表现:喜欢聊天(甚至没话找话),盼望亲友探望,希望有人陪护,尤其希望医务人员经常看望,可因上述需要得不到满足而不安心住院,怨言、意见多,对治疗态度消极等和病后身份、环境转变关系密切,住院生活单调、乏味、沉闷,面对的总是病人,并要承受极大的心理压力孤独感往往使病人更易于产生不良情绪,形成恶性循环住院早期和慢性疾病长期住院的病人中较常见害怕孤独表现:喜欢聊天(甚至没话找话),盼望亲友探望,希望有24抑郁(1)临床表现对患病后果、影响的估计过于严重对疾病的治疗效果、预后悲观、绝望,缺乏信心自责,感到自己拖累家庭、单位、他人情绪忧郁,反应迟钝,失眠,纳差;言语、活动减少,兴趣减退,不愿与人交往,对检查、治疗态度消极,甚至不配合可有消极轻生观念,甚至自杀企图或行为抑郁(1)临床表现25抑郁(2)在威胁生命或可能有严重后遗症的急性病、久治不愈的慢性病以及某些特殊疾病(如传染病、性病等)中常见抑郁情绪是否出现和病人个性也有很大关系,具体表现上有年龄、性别、病种的差异抑郁(2)在威胁生命或可能有严重后遗症的急性病、久治不愈的慢26五、不同疾病

病人的心理特点五、不同疾病

病人的心理特点27康复期病人的心理康复期病人的心理角色转换障碍,回归社会信心不足疾病习惯化,疾病仪式许多社会问题的影响疾病仪式属于一种“习惯性心理反应”指一部分住院病人在所患疾病完全治愈后,仍然保留一部分主观症状,如头晕、胸闷、失眠等,特别易出现在即将出院时这些症状是病人确实感受到的而非不愿出院装出来的康复期病人的心理康复期病人的心理28慢性病人的心理慢性病人的心理

忧郁、自责、消极轻生陷于病人角色慢性病人的心理慢性病人的心理

忧郁、自责、消极轻生294.手术病人的心理问题一般心理:担心、依赖、绝望等。手术前病人的心理:“趋-避”冲突。医护人员要注意自己的言行,避免给病人造成不良暗示。4.手术病人的心理问题一般心理:担心、依赖、绝望等。30③术前心理准备:

提供信息、解除忧虑、矫正错误认识、调整对手术的期望。鼓励、安慰教导病人配合手术观看类似手术录像及与已成功手术的患者交流③术前心理准备:31④手术后患者的心理问题:

疼痛(长时间持续)

术后抑郁

心理退化

一些特殊手术病人的心理问题:术后抑郁、幻肢痛、幻肢症等。④手术后患者的心理问题:32第二节医患关系第二节医患关系33一、医患关系及其意义二、医患关系模式三、临床医学中的人际交往一、医患关系及其意义34人际关系的定义:人际关系(interpersonalrelationship)就是在社会交往中形成的,建立在个人情感基础上的人与人之间相互吸引与排斥的关系,反映人与人之间的在心理上的亲疏远近关系。人际关系的定义:35人际关系包含:认识——包含与认识有关的人际心理过程情绪——包括双方的情绪状态行为——主要包括活动、活动的结果及举止作风等。

人际关系包含:36人际关系的形成与社会认知和人际吸引理论密切相关人际关系的形成与社会认知和人际吸引理论密切相关37社会认知(socialcognition)个体对自己或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作出的理性分析与判断的过程,包括感知、判断、推测和评价等一系列的心理过程。人际关系的建立以社会认知的结果为基础。社会认知(socialcognition)381、社会认知的特点(1)社会认知行为的一致性

(2)社会认知行为选择性

(3)社会认知行为的自我控制1、社会认知的特点392、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

(1)客观因素:

认知对象的特点

环境特点

2、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40(2)主观因素:

即认知者的本身特点,如文化背景、生活经验、生活方式以及个人的某种需求、价值取向等。(2)主观因素:413、社会认知的偏差:

(1)首因效应(primacyeffects):

人们比较重视最先得到的信息,在首次交往中由仪表、风度、言语、举止等所形成的第一印象对印象形成有关键作用。

(2)近因效应

(recencyeffect):最后一次交往留下的印象影响更大

3、社会认知的偏差:42(2)晕轮效应

(haloeffect):由交往对象的某正特征推知其他相关联特征的现象。

(2)晕轮效应43(3)刻板印象(stereotype):

即对某一特定群体所形成的固定而概括的看法。(3)刻板印象(stereotype):44人际吸引(interpersonalattraction)

人际关系以人际交往为基础和前提。人际吸引是人与人之间产生的彼此注意、欣赏、倾慕等心理上的好感,从而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接近并建立感情的过程。人际吸引45人际吸引有以下几类:1、相近吸引:相近吸引是由于时间及空间上的接近而产生的吸引。人际吸引有以下几类:462、相似吸引:以彼此之间的某些相似或一致性特征为态度、信念、价值观念、兴趣、爱好等为基础的吸引。2、相似吸引:473、互补吸引:当交往双方的需要以及期望成为一种互补关系时,就会产生强烈的吸引力,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3、互补吸引:483(2)、相悦吸引:

相悦是指在人际关系中能够使人感受到心理愉快满足的感觉。3(2)、相悦吸引:494、仪表吸引仪表在人际吸引过程中有重要作用,特别对第一次交往后会不会持续下次交往起决定性作用。4、仪表吸引505、敬仰性吸引:一般是单方面对某人的某种特征的敬慕而产生的人际关系。5、敬仰性吸引:511、概念:医患关系(Doctor—patientrelationship)是指医护人员与患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交往过程。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1、概念:52医患关系:docter-patientrelationship以医疗活动为中心,以维护病人健康为目的帮助性的人际关系以患者为中心的人际关系医患关系:docter-patientrelationsh53医患关系的作用和意义良好医患关系是医学模式转变的要求良好医患关系是医疗活动顺利展开的前提良好医患关系可调整患者心理状态,有利于健康恢复良好医患关系有利于医务人员的心身健康医患关系的作用和意义良好医患关系是医学模式转变的要求54医患关系模式医患关系模式55三种基本模式:1、主动被动式(active—passivemode)

2、指导合作式(guidance—cooperationmode)

3、共同参与式(mutualparticipationmode)三种基本模式:56医患模式医护人员的作用病人的作用临床应用模式原型主动—被动对病人做某事接受(不能反应或无反应)麻醉、严重外伤昏迷、谵妄等父母—婴儿指导—合作告诉病人做什么合作者(服从)急性感染过程父母—儿童共同参与帮助病人自助合作关系的参加者(利用专家的帮助)大多数慢性疾患成人—成人医患模式医护人员的作用病人的作用临床应用模式原型主动—被动对57三、临床医学中的人际交往

(一)言语交往

1、交谈的原则

(1)尊重病人

(2)有针对性

(3)及时反馈

三、临床医学中的人际交往

(一)言语交往

1、交谈的原则

58 2、交谈过程

(1)交谈初期:开放式语谈

(2)交变中期:“半结构式”讨论

(3)交谈末期

2、交谈过程

(1)交谈初期:开放式语谈

(2)交变中期59 3、交谈技巧

(1)注意倾听

(2)体会病人的感受

(3)善用问句、引导话题

(4)及时和恰当的反应

(5)抓住主要问题

3、交谈技巧

(1)注意倾听

(2)体会病人的感受

604、非言语交往(1)面部表情(2)身段表情(3)目光接触(4)人际距离和朝向(5)语调表情4、非言语交往(1)面部表情61病人心理与护病问题课件6256、书不仅是生活,而且是现在、过去和未来文化生活的源泉。——库法耶夫

57、生命不可能有两次,但许多人连一次也不善于度过。——吕凯特

58、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59、我的努力求学没有得到别的好处,只不过是愈来愈发觉自己的无知。——笛卡儿

60、生活的道路一旦选定,就要勇敢地走到底,决不回头。——左拉56、书不仅是生活,而且是现在、过去和未来文化生活的源泉。—63病人心理与护病问题46、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47、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48、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49、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50、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病人心理与护病问题病人心理与护病问题46、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47、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48、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49、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50、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病人心理与医患关系中山三院精神科韩自力副教授1、一个人一旦觉自己患病,尤其被宣布患病而成为病人后,其心理过程便会发生许多特殊的变化,了解疾病心理是医务人员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更全面理解疾病、治疗疾病、加快病人康复和做好病人心理护理的理论依据,也是预防、早发现、早治疗心理疾病的重要一环。2、目前医患关系的复杂性活动教学法的开展主要是以学生为本,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来激发学生进行学习的兴趣,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他们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的提升奠定牢固的基础。活动教学法在中专英语教学中的有效运用,促进了其英语教学质量的提升。本文以中专英语教学现状作为文章内容的切入点,并对有效应用路径进行了详细地阐述。一、中专英语教学现状虽然,伴随着新课改进程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的全面推广,中专英语教学也在改革和创新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教学现状仍不容乐观,教学质量、水平提升并不明显,学生对英语知识的学习也缺乏兴趣和积极性。这种状况的出现主要受以下因素影响:首先,中专院校缺乏对英语教学重要性的认知,普遍将教学重点放在学生专业技能、技术的培养上,导致学生对英语学习缺乏积极性,产生认知偏差。其次,部分中专院校仍沿袭传统教学模式、方法,课堂气氛沉重、严肃、枯燥,导致教学效果、学生学习效率不够理想。最后,英语教学师资力量薄弱,且教学任务繁重,导致英语教学水平偏低。二、活动教学法在中专英语教学中的运用活动教学法是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潜力、积极性和主动性的一种现代教学方法。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实际,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热情和探知欲望,进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活动教学法可以贯穿在英语教学过程的始终,无论是在导入环节、呈现环节、练习环节、运用环节以及评价环节都可以灵活运用。(一)导入环节作为课堂教学的初始阶段,这个环节一般都用来进行对以前所学知识的学习以及新课程的导入。英语教师应打破传统教学方法的藩篱,改变以往的导入教学模式,可以通过一些简短的小活动来开展课堂教学,充分激发学生进行英语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可以说,导入环节是对学生兴趣培养的有效契机,而活动内容可以灵活选择,可以是故事,也可以是笑话新闻等。比如,在课堂开始之前,教师抱着一个箱子走进了教室,然后向学生询问WhereshallIputthisbox?我把这个箱子放在哪里呢?然后引出所学的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二)呈现环节作为最为关键的教学环节,教师应给予呈现环节足够的重视,以导入为基础,对学生进行新知识的传授。而教师的教学方法可以说对学生的接受程度有着较大的影响,因此,教师应积极创新的新的教学模式,在不同时间、环境以及学生的不同来对教学形式进行灵活调整,教师可以通过一些教学活动的设计,来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从而通过自己的主动探索来发现新的知识和内容,比如,在进行新单词的讲授过程中,可以通过卡片或者实物来呈现给学生,教师也可以运用一些身体语言和面部表情,不仅有效活跃了课堂的气氛,还提高了课堂的趣味性,有助于中专英语课堂地高效开展。(三)练习环节可以说,练习是进行语言学习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仅仅是进行语言知识的学习是不够的,更要依靠大量的练习才能提高语言技能和目的。而练习的内容不仅仅是对之前所学知识的联系,更是为下个环节进行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做铺垫的。教师应充分发挥其引导作用,帮助学生进行有效地联系,比如开展小组合作、对课文进行复述、分角色进行朗读等活动,开展这些活动的目的在于能够帮助学生更有效地掌握语言结构,促进他们英语表达能力的提升。(四)运用环节知识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有效应用,语言教学自然也是一样。可以说,英语教学的本质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够通过所学知识来顺利进行英语表达,这就离不开教师的帮助。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英语教师应给学生提供一个有效地平台,让学生能够有大量进行语言运用的机会,比如,开展辩论会或者小组合作等等,实现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从个体训练到整体发展的顺利转变,还可以通过一些场景的创建,比如,现场采访以及角色扮演等等,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来达到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目的。(五)评价环节评价环节作为英语教学活动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对英语课堂的高效开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活动教学法开展之后,师生都需要了解这些教学方法的效果,若是教学效果良好,就能有效提升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同时,根据评价还能对教学活动中的不足进行修正。此外,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的过程中,应对学生给予肯定的评价,使他们能够在活动中获得自信心。总而言之,通过活动教学法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应用来提升其教学质量是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的。虽然,现阶段在开展相关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但是,只要教师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转变教学理念,通过良好课堂氛围的构建,形式丰富的活动,来充分调动学生进行英语知识学习的热情,为他们英语口语交际能力的提升夯实牢固的基础并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据调查,目前我国农村留守学生已达2000万人,并呈继续增长的趋势。留守学生由于父母大多不在身边,年迈的祖辈大多是文盲,既没有教育的精力和体力,也缺乏教育的能力,这使得那些留守学生在监护管理上存在一个巨大的“盲区”。也成了各地基础教育的盲点。他们年龄小,自理能力差,缺少父母应有的关爱,家庭教育处于空白,引发了一系列的教育问题,不仅影响到这些学生自身的健康成长,也影响到农村人口素质的提高,影响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国策,是一个值得思考与关注的社会问题。本学期,我对本校的2000名学生进行了调查统计,其中父母都在家的为1200人,父母只有一方(大多数是母亲)在家的为300人,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的有328人,寄养在亲戚朋友家的172人,留守学生已达到25%。这些留守学生由于长时间和父母分离,“生活上缺人照应、行为上缺人管教、学习上缺人辅导”,对学习和生活缺乏热情和自信心,造成了学习成绩差、不良行为多、厌学倾向严重等诸多问题。针对以上现状,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去尝试与探索。一、优化家教环境,提高育人水平留守学生的父母外出打工,他们便托付给祖父母或其他亲属监管,有的留守学生则只有母亲在家,这种隔代教育和单亲教育模式,不能适应学生在新的条件下对社会发展的认知和需求。由于祖孙之间的文化背景和认知结构相差悬殊,因此他们对很多问题的认识和看法出入很大,相互之间很容易产生意识摩擦和人格冲突,甚至会导致部分学生情愿留宿校外,也不愿意回家或上学,逃避家长,躲避老师,并由此产生本不该有的厌学情绪。久而久之,极易受到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从而迷失自我,误入歧途,甚至最终走上犯罪道路。这也给学校教育带来很大的困难。面对社会现实,我们教师虽然不能完全改变它,但是,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第一,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加强对留守学生的多方管护,增强责任感,培养爱心,耐心细致地做好思想工作,稳定学生情绪。对于爱犯错误的留守学生,由于长期远离父母,得不到应有的亲情呵护与关爱,表面上看起来,大大咧咧,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其实他们的内心深处,比别的孩子更需要别人的关心和爱护。因此,作为老师,我们不要一味地对其批评斥责,更不能把他们视为异己。要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子女一样,用爱心和真心去对待他们,并督促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改掉自己也许还没有意识到的那些所谓的“小毛病”。第二,学校要每学期召开学生家长会或者留守学生监护人会议,反馈交流孩子在校的学习情况和行为表现,向家长提出家教方面的建议和意见,通过讲座对留守学生的监护人进行教育方式、方法的培训指导。第三,要求父母全力支持子女的教育,保证其接受教育的权利,加大智力投资,克服自私的实惠观,把子女的健康成长放在首位。再次,要求父母通过电话、写信等方式经常与子女进行情感交流,偶尔寄一件小礼物或一本书,使他们充分感受到父母的爱。二、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主导作用,加强留守学生的教育管理学校教育作为教育的主阵地,承担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应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首先,教师要更加关爱留守学生。学校和教师应更多地关心留守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变化,增加情感投入,用心去爱他们,用情去感化他们,千方百计从情感上弥补他们在家庭中的缺失。其次,学校建立“留守学生”专项档案,记载好留守学生父母打工的地址、联系电话、家庭情况、学生监护人的姓名、联系方式等,并主动与他们联系,学校开通亲情电话,加强学生、家长、教师三者之间的联系与交流。第三,充分发挥班、队组织作用,经常组织一些丰富多彩的课内、外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班队会,激发留守学生的兴趣,增强其自信心。比如,开展“我的心路”主题班会,学生会团委会开展“我能行”活动,参加学校义务劳动等,让学生在集体活动中,培养合作精神和自信心,使其感受到集体的温暖。第四,教师要经常家访,了解留守学生的家庭环境和生活状况,管理、指导他们的吃、穿、住、睡等问题,帮助他们解决困难,用真正的师爱抚慰留守学生的心,使其对父母的依赖转到对老师的依赖,从而达到“亲其师而信其道”的目的。第五,用理解代替惩罚,以赞赏取代指责来对待留守学生。三、加强与社会联系,共同关注留守学生留守学生的教育仅靠学校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全社会的积极配合,共同关注,建立农村留守学生的教育和监护体系。一是要加强对网吧、游戏厅的管理力度,坚决杜绝未成年人进入;二是加强政策的导向作用,保证留守学生不受任何偏见和歧视,享受平等的优质的教育资源;三是加强农村文化环境建设,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和社会风气,让留守学生在健康向上的社会环境中受到良好的熏陶和潜移默化的教育。病人心理与护病问题46、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病人64病人心理与医患关系中山三院精神科韩自力副教授病人心理与医患关系中山三院精神科韩自力副教授651、一个人一旦觉自己患病,尤其被宣布患病而成为病人后,其心理过程便会发生许多特殊的变化,了解疾病心理是医务人员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更全面理解疾病、治疗疾病、加快病人康复和做好病人心理护理的理论依据,也是预防、早发现、早治疗心理疾病的重要一环。2、目前医患关系的复杂性1、一个人一旦觉自己患病,尤其被宣布患病而成66

第一节

病人心理

一、病人概念与病人角色

(一)病人(patient)

(二)病人角色(patientrole)

第一节病人心理

一、病人概念与病人角色

(67病人(patient)概念:患有各种躯体疾病、心身疾病或心理障碍、神经精神性疾病的人,不论其求医与否,均统称为病人。病人(patient)概念:患有各种躯体疾病、心身疾病或心理68

病人角色(patientrole)

社会角色(socialrole)

病人角色(patientrole)

社会角色(s69病人身份的特点病人身份的获得一般是非自愿的病人身份和其他身份常常有冲突,但一般需经医生确认方可减免其他身份的责任和义务病人身份的内涵因病而异病人身份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病人身份适应不良可能造成不良心理反应病人身份的特点病人身份的获得一般是非自愿的70病人身份的权利与义务权利义务受到社会尊重、理解的权利保持和维护健康,及时就医,不能不就医或小病大养平等享受医疗服务和保守个人秘密的权利

积极配合治疗,寻求有效治疗,认真遵守医嘱知情同意权遵守医院各项规章制度免除或部份免除健康时的社会责任的权利支持医学科学发展病人身份的权利与义务权利义务受到社会尊重、理解的权利保持和维71(三)病人的角色适应问题

不能顺利实现角色转移的常见情况

1、角色行为冲突(与社会角色)

2、角色行为缺如(客观原因、使用否认的心理防御机制和某些精神病患者)

3、角色行为适应

4、角色行为减退

5、角色行为强化

6、病人角色异常(悲观、绝望、冷漠)(三)病人的角色适应问题

不能顺利实现角色转移的常见情况

72二病人的求医行为(medicalhelpjerkingbehavior)是指因疾病困扰而导致的寻求医疗帮助的行为。受多种因素影响。二病人的求医行为(medicalhelpjerking73影响求医行为的因素对疾病或症状的主观感受症状质和量的影响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影响求医行为的因素对疾病或症状的主观感受74三、病人的心理需要

1.接纳的需要(不受社会歧视、及时的诊治、入院后与医务人员、病友关系融洽)

2.尊重的需要

3.提供诊疗信息的需要

4.安全的需要

三、病人的心理需要

1.接纳的需要(不受社会歧视、及75尊重的需求表现:有权有势者:有意无意地透露身份善于交际者:谈天说地、交流感情无何优势者:期望一视同仁反映了病人希望被尊重、被重视的心理需要需要不被满足势必导致病人出现明显的不良情绪,对治疗信心下降,对医务人员不满、不信任尊重的需求表现:76四、病人的心理社会问题及干预门诊病人的心理问题急诊病人的心理反应住院病人的心理问题手术病人的心理问题四、病人的心理社会问题及干预门诊病人的心理问题771.门诊病人的心理问题希望能及时就诊并得到良好的医护对待期盼明确的诊断及妥善的诊疗否认和侥幸的心理1.门诊病人的心理问题希望能及时就诊并得到良好的医护对待78否认和侥幸心理表现:否认自己有严重疾病,认为医生或检查可能有误,因此病人往往希望进一步检查并得出无病或病情并不严重的结论。有侥幸心理的病人在接受治疗时总盼望“奇迹”出现,并可能在病情有所缓解后不按医嘱进行服药或接受其它治疗。否认和侥幸都属于应付严重挫折的方式侥幸、否认是个体不愿进入病人角色的反映。否认和侥幸心理表现:792.急诊病人的心理反应急诊病人因起病急,缺乏心理准备,表现出焦虑、恐惧和不安。医护人员积极、快速、有序地投入抢救,可以减轻患者或消除病人的紧张心理突然降临的伤病,对病人是个重大打击,常造成病人的行为退化,情感幼稚。对此要热情、耐心的护理与安慰病人。医务人员沉着、机智、果断、积极的救治病人,可以增加病人和家属的安全感2.急诊病人的心理反应急诊病人因起病急,缺乏心理准备,表现出803.住院病人的心理问题环境突变的心理问题:焦虑、抑郁、孤独、失去自主和主动的权利、与医护人员缺少有效的沟通。生活方式的不适应工作及家庭生活中断的心理问题3.住院病人的心理问题环境突变的心理问题:焦虑、抑郁、孤独、81焦虑和恐怖最早出现、最普遍、最主要的心理反应焦虑程度取决于对疾病的了解,以及对疾病的治疗措施和其想象中的疾病后果的担心程度自我形象模糊也是重要原因不同个性、年龄、社会地位的病人,其焦虑的表现会有不同焦虑和恐怖最早出现、最普遍、最主要的心理反应82焦虑和恐怖反应的临床表现病人的主观体验观察发现检查发现焦虑和恐怖反应的临床表现病人的主观体验83依赖性增加表现:对他人过分依赖,本来自己可以完成的事也要由别人来做,行为变得被动、畏缩,若因此被指责则情绪波动,感到委屈,觉不被理解反映病人对病人身份过于投入,总认为自己是病人,许多事如果自己做对疾病恢复不利、可能会加重病情或认为得到他人照顾是理所应当的依赖性增加表现:对他人过分依赖,本来自己可以完成的事也要由别84猜疑心加重表现:多疑、敏感,对医护人员当面的解释持怀疑态度,总怀疑周围人的低声谈论是在议论他的病情,对医务人员无意的言辞、表情、姿势认为是对其病情“真实”情况的反映,并因此产生各种臆测,导致出现负性情绪多由于病后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的影响猜疑心加重表现:多疑、敏感,对医护人员当面的解释持怀疑态度,85情绪不稳病人情绪易于波动,容易激惹,可因很小的事大发脾气,也容易激动,可因亲友、同事的探望或医护人员的关心而显得感激不尽主要和病后生活范围相对缩窄、孤独感增加、思虑多等有关情绪不稳病人情绪易于波动,容易激惹,可因很小的事大发脾气,也86害怕孤独表现:喜欢聊天(甚至没话找话),盼望亲友探望,希望有人陪护,尤其希望医务人员经常看望,可因上述需要得不到满足而不安心住院,怨言、意见多,对治疗态度消极等和病后身份、环境转变关系密切,住院生活单调、乏味、沉闷,面对的总是病人,并要承受极大的心理压力孤独感往往使病人更易于产生不良情绪,形成恶性循环住院早期和慢性疾病长期住院的病人中较常见害怕孤独表现:喜欢聊天(甚至没话找话),盼望亲友探望,希望有87抑郁(1)临床表现对患病后果、影响的估计过于严重对疾病的治疗效果、预后悲观、绝望,缺乏信心自责,感到自己拖累家庭、单位、他人情绪忧郁,反应迟钝,失眠,纳差;言语、活动减少,兴趣减退,不愿与人交往,对检查、治疗态度消极,甚至不配合可有消极轻生观念,甚至自杀企图或行为抑郁(1)临床表现88抑郁(2)在威胁生命或可能有严重后遗症的急性病、久治不愈的慢性病以及某些特殊疾病(如传染病、性病等)中常见抑郁情绪是否出现和病人个性也有很大关系,具体表现上有年龄、性别、病种的差异抑郁(2)在威胁生命或可能有严重后遗症的急性病、久治不愈的慢89五、不同疾病

病人的心理特点五、不同疾病

病人的心理特点90康复期病人的心理康复期病人的心理角色转换障碍,回归社会信心不足疾病习惯化,疾病仪式许多社会问题的影响疾病仪式属于一种“习惯性心理反应”指一部分住院病人在所患疾病完全治愈后,仍然保留一部分主观症状,如头晕、胸闷、失眠等,特别易出现在即将出院时这些症状是病人确实感受到的而非不愿出院装出来的康复期病人的心理康复期病人的心理91慢性病人的心理慢性病人的心理

忧郁、自责、消极轻生陷于病人角色慢性病人的心理慢性病人的心理

忧郁、自责、消极轻生924.手术病人的心理问题一般心理:担心、依赖、绝望等。手术前病人的心理:“趋-避”冲突。医护人员要注意自己的言行,避免给病人造成不良暗示。4.手术病人的心理问题一般心理:担心、依赖、绝望等。93③术前心理准备:

提供信息、解除忧虑、矫正错误认识、调整对手术的期望。鼓励、安慰教导病人配合手术观看类似手术录像及与已成功手术的患者交流③术前心理准备:94④手术后患者的心理问题:

疼痛(长时间持续)

术后抑郁

心理退化

一些特殊手术病人的心理问题:术后抑郁、幻肢痛、幻肢症等。④手术后患者的心理问题:95第二节医患关系第二节医患关系96一、医患关系及其意义二、医患关系模式三、临床医学中的人际交往一、医患关系及其意义97人际关系的定义:人际关系(interpersonalrelationship)就是在社会交往中形成的,建立在个人情感基础上的人与人之间相互吸引与排斥的关系,反映人与人之间的在心理上的亲疏远近关系。人际关系的定义:98人际关系包含:认识——包含与认识有关的人际心理过程情绪——包括双方的情绪状态行为——主要包括活动、活动的结果及举止作风等。

人际关系包含:99人际关系的形成与社会认知和人际吸引理论密切相关人际关系的形成与社会认知和人际吸引理论密切相关100社会认知(socialcognition)个体对自己或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作出的理性分析与判断的过程,包括感知、判断、推测和评价等一系列的心理过程。人际关系的建立以社会认知的结果为基础。社会认知(socialcognition)1011、社会认知的特点(1)社会认知行为的一致性

(2)社会认知行为选择性

(3)社会认知行为的自我控制1、社会认知的特点1022、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

(1)客观因素:

认知对象的特点

环境特点

2、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103(2)主观因素:

即认知者的本身特点,如文化背景、生活经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