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经济学研究的几个热点问题述评_第1页
法经济学研究的几个热点问题述评_第2页
法经济学研究的几个热点问题述评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法经济学研究的几个热点问题述评内容摘要:法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地位已经确立,但是法经济学要进一步发展,首先,需要对效率与公平进行价值整合,定量分析方面则需要进一步改良;其次,法经济学的发展应该安身于实务应用研究与本土化研究,而不能知足于一般的文献介绍;最后,要看重对法经济学的学科整合研究,否则从经济学的进路研究法经济学在实质上是制度经济学或者是单一的成本收益的工具分析,从法学的角度来说,假如没有溶入经济学理论,则完全陷入法哲学的分析进路。本文关键词语:效率与公平的价值整合;应用与本土化研究;法学与经济学的整合一般以为,法经济学的发展能够分为科斯前和科斯后,或者分为新法经济学和老法经济学。在第一次法经济学的浪潮中,无论是法学内部的法学现实主义还是经济学内部的老制度经济学都促成了法经济学的产生;而对于第二次法经济学的发展时间的划分来说,根据mackaay(1999)的时间分析为主线,分为发轫期、提出期、承受期、成熟和稳固期。进入90年代以后,法经济学的发展依次出现三条主线:ellickson(1991,1998)、basu(1998)、posner(1998,2000)的法律与社会规范的研究对“法律中心主义〞提出挑战,拜尔等(1994)对法律的博弈分析为法经济学的分析提供了有力的手段,以sunstein为代表的行为法经济学则对以波斯纳为代表的主流的法经济学“理性假设〞提出质疑(jolls,etal,1998)。其他学者所以为的热门问题与方向①无疑是特别正确与中肯的,但本文重要对法经济学中的部分热门问题“公平与效率的价值整合、定量研究方法的改良、法学与经济学的学科整合〞进行讨论。对于行为法经济学、法与社会规范以及博弈论在法经济学中的应用将在以后尝试探寻求索。一、对公平与效率的价值整合曲振涛(2005)以为:“公正(公平)与效率(效益)的兼容是指当法律与法律原则失去正义与公平常,效率就不复存在。互为前提的公平(正义)与效率(效益)的二元构造是法经济学的研究精华真髓,失去二元构造中的任何一个都难以构成法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徐品飞等(2002)、王佩蓓(2006)、史晋川(2006)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其实,就法经济学作为一门法学的分支学科来说,其单纯地强调效率的维度势必会走入“唯效率中心主义〞的死胡同。统一法学的出色代表霍尔曾严厉地批判法学研究中的“以单一因素去说明复杂现象的错误〞(博登海默,1999),由于法律就像“一个带有很多大厅、房间、凹角、拐角的大厦,在同一时间里想用一盏探照灯照亮每一间房间、凹角、拐角是极为困难的,尤其当技术知识和经历体验遭到局限的情况下〞。因而,他与统一法学的另一代表博登海默主张建构一种能从多个侧面来研究法律,并能够充足利用人们过去所做的一切知识的奉献的综合法理学。因而,效率仅仅仅是“一盏灯〞,要想照遍法学大厦里的“每一间房间、凹角、拐角是极为困难的〞。法经济学正确的定位是寻求法的平等、秩序、效益、安全等诸价值的统一。既要把经济效益作为一个价值维度与其他维度相协调,又要擅长使用经济学的方法。这样既能坚持价值的协调,又能坚持法经济学作为有别于其余法学流派的方法论特征。就公平与效率的价值兼容问题,在诉讼领域讨论得较多,并因而提出“司法效益〞的概念。关于司法效益的内涵,我们不能仅仅从经济学的意义上来理解。我们还必需从政治、经济、社会的角度,以至于从伦理的角度进行讨论,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司法效益等同于司法经济效益,显然,前者的内涵比后者要广泛得多。章剑生(1994)以诉讼效益为例,进行了司法效益的探寻求索,并以公式表示为:诉讼效益=[sx(]诉讼目的诉讼成本[sx)]。其宗旨是怎样在降低诉讼成本与实现良好的诉讼目的的基础上实现诉讼效益。陈永鸿(2004)全面归纳了司法效益的概念:“从学科角度看,司法效益可分为司法政治效益、司法经济效益、司法社会效益、司法伦理效益〞。就司法效益来说,传统法律价值更多地是关注政治路线、秩序与正义,而对法院怎样降低当事人的司法成本和提升司法效率的问题关注不足。蒋兆康以为,“正义的第二种涵义——也许是最普通的涵义——是效率。……只要稍加反思,我们就会毫不惊奇地发现:在一个资源稀缺的里,浪费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波斯纳,1997)。方流芳(1999)将民事诉讼的成本分为“法院收取的费用〞、“律师费〞和其他“机密开支〞,对民事诉讼的整个收费做了阐释。然而这些诉讼费用充其量只是诉讼成本的一部分,诉讼成本中还应包含时间成本、误工损失、住宿费、交通费等多种费用等。徐昕(2003)以“陈鸿强的讨债〞为切入点借以进行“私力救济〞与“公力救济〞的比较,进而说明私力救济在某些方面的优势和司法程序的高成本。因而,对于司法效率的关注已成了现实问题。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诉讼周期的缩短、诉讼程序的简化、诉讼费用的降低无疑能降低当事人、司法机关以及整个社会的司法成本。但是,正如许多法学家对法经济学的单一地寻求效率的研究范式的批判与质疑(仅仅为了节约经济成本的诉讼并不是法治意义上的诉讼,经济效益的考虑只是法的价值的一个维度),司法的产出或者收益不能狭隘地理解为经济效益。司法的实质在于公正,司法制度的目的就是公正地解决纠纷,因而,纠纷的公正处理就是司法的收益,而一次不公正的司法,则是负收益。“司法的核心是公正。没有公正,司法就失去了赖以生存之基、安居乐业之本〞(肖扬2002)。二、定量分析的问题becker以为法经济学成功的理由有:“个人最大化假设、市场出清、效率的主要性。在这里之前没有一个理论的范围和影响有法经济学这么大。经济学提供了一套系统化的分析方法,不太成功的地方是家庭法以及对实际上通过了什么法的良好评价(而不是停留在应该通过什么的条理上),除此之外法经济学进入了一个缺乏动力和相对静止的时期——也许是扫尾(相对于快速发展阶段)时期。法经济学是理论性很强的一个学科,虽然它分析现实世界的制度和案例,但是定量分析很少,一个重要原因是理论问题吸引了许多的经济学家,许多律师没有经过定量分析的训练。理论与实际的脱节有可能使这个贫瘠的阶段比其他学科的贫瘠周期更长〞(baird,1997)。魏建(2004)以为:“法经济学的方法论分为三个条理:哲学意义上的(经济学哲学基础)、思维原理和方法、经济学的技术原理和方法(重要包含鼓励分析、平衡分析、成本收益分析)。〞曲振涛(2005)以为:“运用统计分析的和经济计量的方法能够有效地补充一些定性分析的不足,同时通过定量的研究能够得到法律制订、运行和判决的大致成本与收益。这能够更好地帮助法律的制订者制订好的法律。通过定性和定量的综合分析既能够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科学方法‘联合攻关’,又代表着不同的关于法律的研究方法的互相碰撞和穿插融合;既从静态的制度层面进行研究,又对动态非线性的法制建设与法制经过予以描绘叙述,这样能够更好地最终求得对实际法律问题的有说服力的证明。〞“但是,当下国内法经济学研究的定量分析偏少,而即便是既有的定量分析大多数也是数理分析而不是计量分析。〞周林彬(2006)574-575对我们国家法经济学定量分析偏少的现在状况和原因归纳为:“传统法学对现代经济学偏见培养的知识缺乏,中国人文学科研究传统的影响,把法学归为人文科学而非社会科学;传统法学的思维方式晦气于产生定量分析的需求;从事定量分析的成本与收益不对称所导致的定量分析的不足;法律本身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也会影响法律经济学对其进行定量分析。〞周林彬(2006)577-579继而将定量分析的一般步骤概括为:“提炼带有经历体验性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假设、对假设进行操作化的处理、采集数据,描绘叙述数据、进行统计,推断统计、评价标准、定量分析的法学审查〞。应飞虎(2004)则以为量化的详细难度是:“第一,有的东西如公平、安全等很难量化;第二,量化问题牵涉多学科,这对学者的知识构造提出更高层次要求;第三,经常出现不同的人对同一研究对象的量化结果相差悬殊,因此导致无法适用;第四,量化问题的解决需要非常多的资源投入;第五,我们国家现成的资料缺乏,可利用的正确数据不多。正因如此,很少看到国内的法经济学结果中运用充足、正确、恰当的量化资料。这也是法经济学在我们国家当前只能处于初级阶段的重要原因。〞上述观点部分代表了法经济学界关于量化的努力和量化的困惑。应飞虎(2004)同时指出:“成本和收益的量化问题〞“是法经济学在国内研究中的难点。不解决量化问题,法经济学对立法就没有本质上的指点作用。也就是说,不解决量化问题的法经济学固然也有助于正确理解法律,但不能指点理论,其可用之处不大。因而急需解决。〞就国外的情况来看,兰德斯等(2005)的〔侵权法的经济构造〕及萨维尔(2004)的〔事故法的经济分析〕在实质上属于数理分析的模型,而莱维特的法经济学分析方法更多地属于计量分析的范围,黄少安(2003)、史晋川等(2006)对此进行了很好的综述。对于法经济学的现有文献来说,其定量分析好似是一个预设的前提。至于法经济学能否能够定量分析以及在哪些方面能够定量分析很少有人问津。笔者以为:首先,从天然辩证法的角度、从宏观上构建天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桥梁。对此,吴兆雪等(2004)在其〔论天然科学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的运用〕一文中对天然科学在社会科学中的应用(包含定量分析)做了极为具体的论证。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定量分析既包含计量分析,也包含数理模型。熊继宁(2000)对系统法学在中国的发展有很好的描绘叙述,“系统法学〞对法律系统的分析实际上是一种整体的系统分析(其目的也绝不仅仅限于经济效益)。但是,其作为整体分析的思路对法经济学还是有参考价值的,十分是在分析法律系统与经济系统的关系时。其次,在这里基础上要区分哪些能够量化,哪些不能够量化。同时,要看站在什么样的立场上看问题(是基于国家福利最大化还是个人福利最大化)。除了坚持传统的定量分析方法以外,笔者以为模糊数学与灰色理论具有良好的价值。董晓波(2004)在〔法律语言中模糊词语的辩证分析〕中,固然是从法律语言的模糊性分析的,但是就整个法制系统来说也有一定的模糊性。“没有任何法律能够得到如此精到准确的限定,以致于明确地包括了一切可能出现的情况〞(弗里德曼,1991)。张维迎(2002)以为:“法律规则过于含糊,也是中国司法腐败的主要原因。用法律管理执法者是主要的,但是不够的。再健全的法律也得给执法者留下一定的自在空间。正如买卖双方难以在事前预期到将来所有的可能状况一样,立法者也不可能在事前预测料想到所有可能出现的情况。法律一定是不完备的,法律的空白要在事后由执法者填补。〞因而,立法自己就有模糊性,而司法经过也有模糊性。怎样合理进行裁夺裁量与事实认定,多少会有模糊的因素。美国现实主义法学家弗兰克以为:司法的中心在于法官,而法官的个人性在审讯活动中起到关键的作用。弗兰克通过法官审讯经过的分析强调了这一论点。一般以为法官是用“法律规则×事实=判决〞的三段论方式进行判决的,弗兰克却以为实际正与此相反。法官是在承受事件与情况的刺激以后,根据个人的主观评判先得出结论,然后再去寻找有关法律规则的。他称之为“逆向思维方式〞。这个经过的公式是“刺激×法官个性=判决〞。法官的个性素质、性格特征、思想偏好等起到关键作用。鲁维林曾说过:“法官的一次不愉快的早餐都会影响判决。〞有人称之为肚子痛哲学(刘全德,1996)。上述关于法官的主观情绪变化对判决的影响作用不免过于夸大,但即便是道德高尚的法官,也不是完全理性的,因而,他在侵权判决的经过中,重要是根据法律、事实和经历体验来判定的,没有也不可能进行完全精确的计算。即便是在判决中仅仅考虑单一的经济学维度,由于有限理性和有限意志也是不可能完全算出来的。法经济学的导向目的是对法官的效率观念的导向,但即便是法官也会遭到其个人知识水平、认知环境的复杂水平以及职业道德的水平所制约,因此法经济学的价值导向功能是明确的,但是其赖以实现其价值导向功能的手段和方法显然是脱离实际的。因而,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理论上,法官的判案都是综合考虑法的公平、秩序、安全的经济效益的价值协调的,而不仅仅仅是考虑经济效率一个方面。行为法经济学关于“有限理性、有限意志、有限自利,环境相关〞的观点,对于修正与完善传统法经济学的定量分析无疑具有很好的借鉴价值。假如能够纳入模糊数学与灰色理论的话,法经济学的定量分析也许会有一定的发展。从现有的文献来看,熊继宁(2000)谈到了用gm(1,1)模型对刑事案件的预测进行尝试。用灰色理论与模糊数学的重要角度是(比方):分析某地区刑事案件发案率与外来人口的灰色关联分析(实际上反映的是经济与法律的关系,是广义上的法经济学);对某个地区的法制环境通过设立相关的指标与权重进行灰色评价。遗憾的是,灰色理论与模糊数学在管理学里面的应用比较广泛,而在经济学里面流行的还重要是经典的数理分析以及计量分析。三、法经济学的本土化与学科整合问题(一)法经济学的本土化及实务研究现在状况关于法经济学的本土化,如今还没有专门的概念。考虑到法经济学自己就是经济学和法学的跨学科研究,因而关于经济学的本土化与法学的本土化的阐述对于界定法经济学的本土化具有主要的学术渊源价值。关于经济学的本土化,罗卫东(2001)以为:“经济学的发展必需建基于西方化和本土化的结合。本土资源就是中国作为非西方国家在其现代化进程中所面对的特殊‘事实’和特殊‘价值观’。古往今来经济学的任何一个进步都是在更新方法和解决问题这两个方面的互动中获得的。在方法已经稳定的前提下,经济学这棵参天大树的活力根植于‘现实问题’这块沃土之中。经济学的发展源于理论上的创新,创新源于真正的问题。所以,怎样从现实中获取发展的张力,成为经济学家必需面对的重大课题。经济学如此,社会科学的其他学科也莫不如此。〞梁小民(2002)对于卢锋经济学本土化的努力做了中肯的评价:“卢锋所用全部案例完全是中国的经济事件。大量结合中国经济生活事例演绎现代经济学原理是本书的一个特色,也是作者使经济学本土化的可贵努力。卢锋教授用本土故事演绎经济学理论的意义在于:一是我们通过耳闻目击的中国事例来理解经济学原理。这样的理解会比用国外的案例更为详细和易于承受,也有利于增长阅读的兴趣;二是通过这些案例,知道怎样用经济学理论解释现实问题,用理论解释现实也是运用经济学原理的一个主要内容;三是为我们运用经济学改善世界提供了一些启示。当然,这本书并没有讲怎样用经济学原理去指点理论,但它的内容和写法,却是我们在现实中运用经济学的基础。〞王伟辉等(2004)以为:经济学本土化的含义是,要从我们的观察与经历体验出发来构建理论框架,其含义不单单是以本土问题作为研究对象,同样主要的还有一个方法论问题。对于现代经济学的各种理论与模型,我们需要广泛的学习并从中得益;但从应用的角度看,我们更要看到其理论与模型的经历体验背景,简单地将其拿来套用中国的本土问题,结果往往会适得其反。法学界关于法学本土化的研究重要集中于怎样处理法律现代化与本土法律资源,怎样合理地进行法律移植和立法。对此,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有精辟见解:“一般地说,法律,在它支配着地球上所有人民的场所,就是人类的理性;每个国家的政治法规和民事法规应该只是把这种人类理性适应于个其余情况。为某一国人民而制订的法律,应该是非常合适于该国人民的;所以假如一个国家的法律竟能合适于另外一个国家的话,那只能是非常凑巧的事〞(孟德斯鸠,1999)。因而,他以为一国法律制度的设计,应该同该国的政体的性质和原则、国家的天然状况、地理因素和人民的生活方式、居民的宗教、性癖、财富、人口、贸易、风俗、习惯相适应,和作为法律建立的基础的事物的秩序有关系。法学家们应该从所有这些观点去考察法律。(孟德斯鸠,1999)苏力(2004)也以为:“假如法律的兴废、修改首先关注并集中关注怎样‘现代化’,怎样知足将来社会的需要,那么法律就势必不再是经历体验性的了,而是成为某个理想的社会、经济制度的逻辑需求的延伸,成为一种普适性而且在理论上不容许地方性知识的原则。这样一来,法学家们必定以概念为中心,以理念为中心,以法条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对外国法条之知代替对中国社会之知,以逻辑之知替代生活之知,法律所必需回应的社会现实问题势必会为之掩蔽,以至被有意识地牺牲了。这也势必造成更多的法律制订出来之后,却难以在社会中实际发挥有效的和积极的作用,而只是一种看上去漂亮的间架性构造。〞菲尔德曼(2003)则指出,成功的法律移植是外来法律与当地的社会文化的深度融合,而且会继续成长,而简单地嫁接外来的法律规则并不能与当地社会文化融合,还只是一个真实理论之外的装潢物。曲振涛(2005)以为,我们应当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理论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吸收、借鉴法经济学的研究结果,运用本土丰富的理论与数据,对法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做出本土化的、具有世界意义的奉献。要开创建立的是扎根于中国文化土壤、对解释和解决重大经济现实问题有用、而又具有普遍科学意义的法经济学体系。“法经济学本土化〞应以促进法经济学科的发展和解释、解决中国现实经济问题为出发点。学科建设不仅要着眼于国内的重大经济社会现象研究,而且要跟踪世界法经济学发展的潮水与趋势;在讲授法经济学理论时,要更多地使用本土化的案例与数据,使理论逻辑和经历体验事实有机地结合起来。作为一门新兴的经济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其理论范式和逻辑体系必需能够解释中国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并成为的理论根据。归纳上面关于法经济学的本土化的论述,其基本宗旨包括下面几个方面的内容:研究对象的本土化,即研究的对象是具有中国特点的问题;无论是对问题的解构还是建构,研究的经过必需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即在把起源于西方的法经济学思想应用到中国的经过中,必需考虑到中国现实的法律环境和文化环境。这样解构的经过能力贴合中国的现实,建构的对策能力最终发挥其作用。法经济学的本土化不能仅仅知足于对法经济学的文献的一般的翻译或者介绍,而必需将法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与中国的详细问题结合起来实现真正的本土化。但我们国家法经济学本土化的文献并不是许多:徐昕(2004)的〔为什么禁而不止——体罚与规训的法经济学视角〕是法经济学本土化的很好尝试。除此之外,冯玉军(2006)汇编的〔中国法经济学应用研究〕里面,真恰是中国本土化的论文实际上只要两篇:一篇是张建伟的〔“变法稳定性〞与政治稳定性〕,该文具体比较分析了俄罗斯和中国的改革经过,是一篇具有代表性的论文;另一篇是冯玉军的〔北京市“禁放〞法规的社会经济分析〕,该文与张维迎(2004)的〔法律与社会规范〕的分析逻辑是一样的,也是一篇法经济学本土化的论文,其宗旨是“法律在多大水平上有效,取决于社会规范在多大水平上支持它。假如法律偏离了社会规范,履行成本就会提升许多,以至根本得不到履行〞。就中国法经济学的实务研究来说,苏力(2006)以为:“法律经济学分析在现代中国法学界的进展还不够快,不仅像样的实证研究很稀少,以至总体上不能跟随国外这一学科的最新发展。其中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由于学术的传统,也由于学科的划分,在近日中国法学界占主导地位的学者对经济学基本原理缺乏着实的了解和把握。这种状态需要一代人的努力能力够解决。〞虽然麦考罗等(2005)“法经济学运动并不是一场同一的学术运动,而是涵盖了数个有时互为竞争有时又互相补充的学术思想。〞法和经济学很难与过去几个不同时期所构成的思想学派的研究领域分开,这些学派包含芝加哥法和经济学派,公共选择学派,法和经济学的制度学派以及新制度学派纽黑文学社、现代公民共和主义、批判法学研究等等(麦考罗等,2005)。及其他学者、麦卡伊(1999)对法经济学的流派做了广义的划分。但从最侠义的角度来看,法学界对“法律〞的经济分析似乎也不是很感兴趣(从2005—2006年的法经济学会议的参与者与会会议论文来看,参与者重要是经济学界,发表的论文也更多的是经济学(重要是制度经济学方面的内容)),而且法经济学的实务研究尤其是部门法的研究明显不足。据周林彬(2006)65对中国学术期刊网我们国家法律经济学界文献所做的不完全统计:搜索的本文关键词语或篇名是法律经济学;搜索的栏目是法律政治类,(1994—2005年)关于法律经济学基本理论的论文有265篇,关于部门法的法律经济学研究论文有63篇。可见以实务研究为基本特征的部门法的法律经济学研究,滞后于理论研究为基本特征的法理学的法律经济学研究。再以2004年中国法经济学论坛和制度经济学研讨会所提交的会议论文为例,在提交会议的29篇论文中,以至只是以文章能否提出了比较详细的立法、执法或者司法上的建议为标准,能够归入法律实务类型的文章仍然不跨越5篇。大量的论文更多地属于两种类型:要么是对相关领域国内外理论文献的综述和整理;要么是对某种社会现象的一些演绎式的解读,类似于传统法学研究中所谓的“以案说法〞,只不外,这里的“案〞变成了一些并非法学意义上的社会现象,这里的“法〞变成了经济学的一些定律。从反对法律经济学“膨胀〞趋势的批评者的声音来看,我们国家法律经济学发展遭到的主流法学的压力也重要来自其本身过于关注法理学或法哲学理论问题的特点。“固然看起来很美,但是不能或者不合适解决实际问题〞是主流法学界对法律经济学批评的一个主要论据。这种批评固然有其偏颇之处,但是,我们国家法律经济学研究到当前为止在解决法律(重要是部门法)实务问题上所做的奉献乏善可陈,这确实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二)法学经济学的方法论意义与学科整合问题就法经济学的方法论意义来说,蒋兆康有精彩的论述:“30多年法律经济学的历史表示清楚,它既是对现代法律分析自己所固有思维弱点的一次无情冲击,又无疑是对传统经济思想核心的回归和重整。正当我们的同胞纷纷陷入法学研究的意识形态和传统方法论困惑的时候,法学理论30年来却在另一个社会发生了异常于我们的翻天覆地的革新。这场革新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西方民主社会赖以生存的经济、政治、法律方面大部分信条和清规戒律提出了挑战,我们也许能从中得到某种启迪。恰是这场思想、理论和技术的革新,为法律施行、法律效果、法律效率、宪政理论(包含在行为控制,民主决策或制度选择)等问题提出了一系列使我们为之一新的假设、理论和方法。〞(波斯纳,1997)法经济学对于中国法学研究的意义重大,对部门法的研究尤其主要,应飞虎(2003)对于法经济学之于经济法研究的方法论意义也是强调有加:“经济法的功能是对市场失灵的矫正。这就必需对市场进行研究,重点研究市场失灵的成因表现等。也只要了解市场的运行机制及其缺陷,能力更好地理解经济法的功能价值,能力在更高层次的条理上理解经济法。经济法学的研究史表示清楚,以法律研究法律,只能是绝路一条。而只要用交易成本理论、信息不足及信息不对称理论、经济周期理论、不完全竞争理论、外部性等经济周期理论,能力使经济法的本源、功能、价值等得到很好的解释。〞关于法经济学的学科整合问题,钱弘道(2003)以为:“经济分析法学特别引人入胜,但也不是人人都能潇洒地进入这个领域的。一个人为探究经济分析法学需要具备的重要知识构造是:微观经济学,法理学功底,法学各部门法的必备知识,分析案例的基本经历体验。〞但由于法学与经济学研究的不同范式,因而二者的整合也不是轻易就能够完成的。white(1987)以为法学和经济学的分离重要由于两个学科使用的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措辞、不同的知识、不同的风格,以及他们各自不同的表达方式〞。katz等(1996)则以为“法学和经济学很大水平上是文化的冲突,一个很大的原因是经济学更多地关注实证分析,而法学更多的是规范的分析。经济学家竭尽全力地进行实证分析,而能够把规范分析放在一边。而律师则否则。经济学实证分析的合法化基础不在于其哲学基础或者是知识论,而是归咎于其实用主义。要架起经济学与法学文化与方法论缺口的桥梁,经济学家应该知道其实证主义分析是实用主义的,而不是形而上学或者是知识论的,因而不该该以为自己的实用主义哲学对所有的律师是适用的。而律师也应该看到法经济学实证分析的合理的成分,同时律师也应该承受经济学家的部分的合理的实证分析〞。除此之外,“法经济学使传统的律师知识退化,由于许多的专业术语对于没有学过经济学的人来说是看不懂的。法经济学仅仅仅是用新的术语替代了旧的术语(比方传统的近因原则被替换为成本内在化),显然这样容易误导,由于假如不睬解二者的不同的法律文化,那么简单的术语对照也会有问题的〞(ackerman,1986)。因而,对法经济学的分析决不能进行简单的概念对照:如法学里面的委托代理与经济学里面的委托代理就截然不同。法学与经济学的研究范式的区别必定导致法经济学的学科整合并不容易,再加上前面苏力所说的“法学与经济学的学科划分〞而导致的学科隔膜,法经济学的学科整合难度就更大了。针对法经济学研究中的法学、经济学两张皮的现象,周林彬等(2006)提出了“幼稚的法律经济学〞与“庸俗的法律经济学〞所谓的“幼稚的法律经济学〞是指在进行法律经济学分析时,仅限于对所分析的问题参加经济学注解,经济学理论与法学理论是两张皮;所谓“庸俗〞的法律经济学指的是在对经济学理论一知半解的基础上进行法律的经济分析,在应用经济学理论时却没把握经济学理论的前提条件及缺陷所在,出现“张冠李戴〞、“病急乱投医〞等现象。。周林彬(2006)69-70同时强调法律经济学实务应废除注释法学传统、普及法律经济学知识、促进法学专业人士与经济学专业人士合作研究,将研究的重点由法理学转向部门法问题的研究诸方面,并提出了加强我们国家法律经济学实务研究的基本思路。以下为参考文献:拜尔,格特纳,皮克.1994.法律的博弈分析[m].4版.严旭阳译.北京:法律出版社.波斯纳.1997.法律的经济分析[m].蒋兆康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博登海默.1999.法理学:法律哲学及法律方法[m].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陈永鸿.2004.论司法效益的内涵及其时代意义[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85-88.董晓波.2004.法律语言中模糊词语的辩证分析[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5):107-111.方流芳.1999.民事诉讼收费考[j].中国社会科学(3):130-146.冯玉军.2006.中国法经济学应用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菲尔德曼.2003.患者权、市民运动与日本法律文化[m]//奈尔肯.比较法律文化论.高鸿钧,沈明等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320-321.弗里德曼.1991.弗里德曼文萃[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558.黄少安.2003.评莱维特的法律经济学思想[m]//制度经济学研究:第一辑:1-15.梁小民.2002.经济学的本土化:读卢锋〔经济学原理[j].管理世界(10):150-152.刘全德.1996.西方法律思想史[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29.兰德斯,波斯纳.2005.侵权法的经济构造[m].王强,杨媛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罗卫东.2001.经济学的发展与本土资源[j].浙江社会科学(6):15-16.麦考罗,麦德姆.2005.经济学与法律:从波斯纳到后现代主义[m].吴晓露,潘晓松,朱慧译.北京:法律出版社:序言第1页.孟德斯鸠.1999.论法的精神[m].北京:商务印书馆:17-18.钱弘道.2003.经济分析法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4.曲振涛.2005.论法经济学的发展、逻辑基础及其基本理论[j].经济研究(9):113-120.萨维尔.2004.事故法的经济分析[m].瞿继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史晋川.2006.法经济学在经济学理论谱系中的位置[j].学术月刊(4):76-78.史晋川,陈春良.2006.史蒂文莱文特的法经济学思想述评[c]//2006年度(第四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会议论文集:307-315.苏力.2004.道路通向城市转型中国的法治[m].北京:法律出版社:132.王伟辉,钱常胜.2004.中国经济学的本土化与国际化[j].学术论坛(6):90-93.王佩蓓.2006.公平与效率的平衡:法经济学对社会发展目的的寻求[j].学术月刊(4):80-82.魏建等.2004.法经济学:基础与比较[m].北京:人民出版社年:106.魏建.2006.法经济学分析范式的演变及其方向瞻望[j].学术月刊(7):76-81.威特曼.2006.法律经济学文献精读[m].苏力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吴兆雪,江宏春.2004.论天然科学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的运用[j].天然辩证法研究(3):86-89.肖扬.2002.我们的理想:实现司法公正与效率[j].人民司法(1):1.熊继宁等.2000.系统法学在中国[j].政法论坛(6):21-31.徐品飞,魏佳.2002.法律经济分析:可能性及其限度[j].华东政法学院学报(3):77-80.徐昕.2003.为什么私力救济[j].中国法学(6):66-77.徐昕.2004.为什么禁而不止:体罚与规训的法经济学视角[j].山东社会科学(12):73-78.应飞虎.2003.对经济学研究中存在问题的考虑[j].法学杂志(3):45-46.应飞虎.2006.法经济学若干问题的考虑[eb/ol].飞虎法律视点,2004-05-21,-09-30.章剑生.1994.诉讼效益:一个市场经济法律的价值观提出[j].杭州大学学报(3):92-7.张维迎.2002.法律制度的信誉基础[j].经济研究(1):3-1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