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壳的厚度课件_第1页
地壳的厚度课件_第2页
地壳的厚度课件_第3页
地壳的厚度课件_第4页
地壳的厚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节地球的形状和结构第二节地球的形状和结构1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通常,地球的形状不是指地球自然表面的真实形状,而是指大地水准面的形状。所谓大地水准面,就是完全静止海面,它是假设占地表3/4的海洋表面完全处于静止的平衡状态,并把它延伸通过陆地内部所得到的全球性的连续的封闭曲面,曲面上处处与铅垂线垂直。它是陆地海拔得起算面。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通常,地球的形状不是指地球自然表面2(一)地球的形状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岁月。我国古代就有“天圆似张盖,地方如棋局”的说法,认为天空是圆的,大地是平的。然而,种种迹象表明,大地不是平面,而是曲面。1、地球是一个正球体如登高望远;月食时,地球投射到月球的影子是圆弧形的;在地面上越往北走,北极星的高度越大;在海岸观看远来的船只,先见桅杆,后见船体。这些都说明大地是一个曲面。麦哲伦的环球航行,用事实证明了大地是一个封闭的曲面。但是曲面还不一定是球面,只有具备相同曲率的曲面,才构成球面。近代进行的弧度测量结果表明,世界各地的地面曲率大致相同,每度都在111km左右,从而得到地球是正球体的结论。2、地球是一个扁球体地球是一个扁球体,人们对它也有一个认识过程。1672年,法国一位天文学家里奇从巴黎(49°N)到南美洲的法属圭亚那(5°N)进行天文测量,发现它带去的一只在巴黎校正过的天文摆钟,每天要慢2m28s,于是不得不根据恒星的运动来校正他的摆钟,把摆长缩短2.54㎜后,摆钟行走正常。两年后,里奇回到巴黎,却发现钟又走快了,加快的数值恰好是当初在南美减慢的数值。他把摆钟恢复至原来的长度,钟又走准了。摆钟在赤道附近变慢的原因,根据摆动周期公式:

T=2π(L/g)1/2

里奇认为g的减小,是惯性离心力作用的结果。惯性离心力来源于地球自转。在赤道,自转的速度最大,惯性离心力也增大;在两极,自转速度为0,没有惯性离心力的作用。计算表明,由于惯性离心力的影响,赤道上的重力应比两极减少1/289。可是,赤道和两极地面重力的实际差异比这个数值大得多,赤道的重力比两极小1/191

。扁球体的扁缩程度,用扁率表示。若以地球赤道半径为a,极半径为b,那么,扁率f为:f=(a-b)/b1976年,在法国召开的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决定从1984年开始使用如下数据:a=6378.140km;b=6356.755km:f=1/298.251。3、地球是一个不规则扁球体地球的大地水准面经过精确测量表明,地球形状不是几何上的旋转椭球体,它的形状是不规则的:纬线不是正圆,经线也不是真正的椭圆,地球的南北半球并不对称,它的几何中心也不在赤道平面上。对这样一个不规则的扁球体,可用一个理想的“模型”作为比较来说明,即把规则的椭球体作为参考椭球体,用各地的大地水准面对照参考椭球体的偏离来反映地球的真实形状。其结果是:地球赤道是个椭圆,长轴与短铀最大相差430m;地球的北极凸出10m,南极凹陷30m;而南纬45°又有隆起,北纬45°又有凹陷。因此,很难用简单的几何形状来表示地球的形状,地球的形状很不规则,只能说它是个不规则的扁球体。在实际应用上,针对不同的情况和要求,可把地球形状作不同的处理。在制作地球仪,绘制小比例尺全球性地图时,可把地球当作正球体看待,测绘大比例尺地图时,可把地球看成是参考椭球体;在发射人造卫星和轨道计算时,就要考虑各地对参考椭球体的偏差。(一)地球的形状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岁月3(二)地球的大小赤道半径:a=6378140m极半径:b=6356755m面积:S=5.1×108km2体积:V=10820×108km3质量:M=5.98×1027g经线周长:40008548m赤道周长:40076604m

(二)地球的大小赤道半径:a=6378140m4(三)地球形状和大小的地理意义在研究地球形状的地理意义时,可略去地球几何形状和真实形状之间的差异,而把它当作一个正球体。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因接受同一光源的照射,而形成半球性的白昼和黑夜。日地距离遥远,可以把太阳光视作平行光线。当平行光线照射到球形地表时,在同一时刻,不同地点将具有不同的太阳高度。黄赤交角的存在,决定了这种高度有规律地从地球直射点向两极减小,在自转的地球上,就造成热量分布的纬度差异,从而引起地表上一切与热量有直接关系或间接关系的现象和过程,均具有纬向地带性。地球的巨大体积,使它具有强大的地心引力吸引周围的气体,保持着一个具有一定质量和厚度的大气圈。有了大气圈,才能保住水圈,形成生物圈。地球的大小,对于人类的经济活动也有影响。一方面,远距离和广大空间,曾经是人类活动的障碍,为了克服这种障碍,就必须运用最完美的技术成就;另一方面,地球的广阔面积,给人类提供了一个辽阔的活动场所。(三)地球形状和大小的地理意义在研究地球形状的地5二、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球结构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地球物质分异,形成同心圈层。二、地球的圈层结构地球结构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地球物6(一)地球圈层结构的形成1、地球圈层形成的条件原始地球是一个接近均质的球体,那时各种物质混合在一起,没有明显的分异现象。地球的圈层分化,与地球的温度变化有密切的关系。在低温状态下,各种物质以固体状态存在,不可能在重力作用下自由升降;后来,放射性元素在蜕变中产生的热量,以及地球本身因体积收缩产生的热能,再地球内部积累起来,使地球内部温度逐渐升高,是物质具有可塑性,在重力作用下,物质便发生分异,轻的物质上升而成为上层,重的物质下沉而成内层。于是形成地球圈层。(一)地球圈层结构的形成1、地球圈层形成的条件72、地球内部圈层的形成在地球内部,硅酸盐物质具有低密度、高熔点,而镍和铁具有高密度、低熔点。因此,当地球内部温度足够高时,镍和铁便熔化,而硅酸盐物质却仍保持固体状态。这样,地球上层的镍和铁的熔体就渗过硅酸盐物质,流向地球内部深处,形成地核;同时,地球内部的硅酸盐物质就浮到上部形成地幔。在组成地幔的物质中,也存在较轻、较重的差别,例如在岩石中花岗岩最轻,玄武岩次之,橄榄岩最重。于是,较重的橄榄岩下沉而形成地幔,较轻的花岗岩和玄武岩上浮而成地壳。从而在地球内部形成地壳、地幔和地核三层。2、地球内部圈层的形成在地球内部,硅酸盐物质具有低密度83、地球外部圈层的形成地球是在星云盘中形成的,星云盘由气物质、土物质和冰物质组成。其中以气物质为主药,所以圆是地球由大量气体,但由于重力小,它们在太阳热力和辐射压作用下,飘向远方。当地球质量增大、拥有足够的引力、通过吸引积累有气体时,地球便拥有气体包层,形成地球的原始大气。之后,在圈层分化过程中产生的气体,经过“脱气”,跑到地球外部,这是地球重力已显著增长,气体不易脱离地球,使来自地球内部的气体,在地球大气中占有优势,是为地球的二代大气。当时的大气没有多少氧气,而以CO2、CO、CH4和氨气为主要成分。绿色植物出现后,通过光合作用,放出游离氧,使第二代大气产生缓慢的氧化作用,致使COCO2,CH4H2O+CO2,氨变成水和氮;光合作用继续进行,O2

才从中CO2中逐渐分解出来,最后形成以N和O为主的现代大气。3、地球外部圈层的形成地球是在星云盘中形成的,星云盘由9地球内部岩石中的结晶水,随着地球内部温度的升高,地球内部产生愈来愈多的水汽,这些水汽通过火山活动跑到地球外部,出现在大气中,由于温度的降低和大气中存在大量的微尘,一部分水汽便凝结成云,在一定的条件下形成降水,降落到地面,汇集在洼地重,形成原始的水圈。此后,由于水量增加和地壳变化,逐步形成由河流、湖泊、地下水、冰川和海洋水组成的水圈。原始地壳、大气圈、水圈中,早就存在碳氢化合物,后来才出现原始生物,他们首先出现在海洋中,然后逐渐扩展到陆地和低层大气中,形成生物圈。地球内部岩石中的结晶水,随着地球内部温度的升高,地球内10(二)地球的外部结构地球的外部圈层,主要是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土壤圈智慧圈(二)地球的外部结构地球的外部圈层,主要是11(三)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的内部结构可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目前人们对地球内部结构的认识只能靠间接的方法来推测,主要采用地震波分析法。在地震学里把地球深处地震波传播速度发生急剧变化的地方,称为不连续面。根据地内不连续面,就可把地球内部分为三个圈层(图)。1、地壳2、地幔3、地核(三)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的内部结构可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目12地壳的厚度课件131、地壳是指地表到莫霍面之间厚度极不一致的岩石圈的一部分。莫霍面是由奥地利地震学家莫霍洛维奇于1909年发现的,称为莫霍面或M界面。(1)地壳的厚度(2)地壳的结构(3)地壳的类型1、地壳是指地表到莫霍面之间厚度极不一致的岩石圈的一部分。莫14(1)地壳的厚度根据地球物理资料料表明,地壳的厚度各地有很大的差异,大约变化于5~70km之间。地壳基本可以分为大陆型地壳和大洋型地壳两种,大陆型地壳厚度较大,平均厚度约为35km,越往高山地区,厚度越大。我国天山和青藏高原的地壳厚度达到65km以上,最厚可达70-80km。而大洋型地壳厚度较小,平均厚度为6km,大西洋和印度洋部分为10-15km,太平洋为5km,最薄处是在马里亚纳海沟,约为1km。地壳平均厚度24.4km。(1)地壳的厚度根据地球物理资料料表明,地壳的厚度各15(2)地壳的结构康拉德面:在莫霍面以上的地壳部分,在地下10km(15)的地方,还存在一个次一级的不连续面,进一步将地壳划分为上、下两层(上地壳和下地壳),上层叫花岗岩层(硅铝层),下层叫玄武岩层(硅镁层),

花岗岩层:以O、Si、Al为主,Na、K也较多,其平均化学成分与花岗岩成分大体相似。平均密度2.65g/㎝3,厚度因地而异,在山区,有时达到40km,平原区常为10km。在海洋地区则显著变薄,在太平洋中部次层甚至缺失。

玄武岩层:以O、Si、Al为主,与上层花岗岩层相比,相对减少,而Mg、Fe、Ca成分相对增多,其平均化学成分与玄武岩成分大体相似。平均密度2.9g/㎝3,其厚度在大陆平原地区可厚达30km,但在缺失花岗岩层的深海盆底,玄武岩层则仅厚5-8km。

(2)地壳的结构康拉德面:在莫霍面以上的地壳部分,在地16(3)地壳的类型地壳基本可以分为大陆型地壳:厚度较大,在玄武岩层之上由很厚的花岗岩层和沉积岩层(有些地方缺失),即双层结构;大洋型地壳:厚度较小,在玄武岩层之上只有很薄或者根本没有花岗岩层,大部分是单层结构。(3)地壳的类型地壳基本可以分为17地壳的厚度课件18大陆型地壳和大洋型地壳的特征比较

复杂比较简单地质作用和地质构造双层结构单层结构结构各地质时代都有不超过2亿年岩石时代沉积岩、变质岩、岩浆岩都有,最上部还有不连续分布的疏散沉积物和风化壳。几乎全部为基性岩组成岩石成分2.652.9平均密度(g/㎝3)356平均厚度(km)35%65%面积(占地球的百分比)

大陆型地壳大洋型地壳大陆型地壳和大洋型地壳的特征比较复杂比较简单地质作用和192、地幔是指M面以下至G面之间的圈层,在2900km深处。以1000km处的次一级不连续面雷波蒂面,将地幔物质分为上地幔下地幔2、地幔是指M面以下至G面之间的圈层,在2900km深处。20(1)上地幔莫霍面到1000km深处雷波蒂面的之间为上地幔。根据来自上地幔的火山岩以及在冰岛附近洋壳下出露的岩石推断,上地幔是由含Fe、Mg成分很多的超基性岩组成。SiO2成分减少。近年通过物理实验表明,地震波通过由55%橄榄石、35%辉石和10%的石榴子石组成的混合物时,其波速和密度与上地幔的一致,据此认为上地幔由辉石和橄榄石组成,一般称为地幔岩。因为上地幔的主要物质是橄榄岩,所以,上地幔又称橄榄岩带。(1)上地幔莫霍面到1000km深处雷波蒂面的之间为21(2)下地幔成分与上地幔相近,主要是Fe、Mg硅酸盐组成,但金属氧化物和硫化物较上地幔有所增加,地震波速向深处均匀而缓慢增加,说明其物质成分比较均匀,密度更大。组成物质为镁、铁及金属氧化物,硫化物增多,所以下地幔又称金属矿带。(2)下地幔成分与上地幔相近,主要是Fe、Mg硅酸盐组22构造地质学按照物质强度和变形方式,将地壳和地幔两部分分为下列三层: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刚性盖层,厚约50--------150km,主要由结晶岩石组成。因为已知的地质构造形态主要发生在岩石圈,所以又称构造圈。软流圈是从岩石圈底部到深700km左右比较软弱的圈层。根据地震波速降低的情况,认为其物质状态呈部分熔融状态,熔融物质在软流圈顶部约占1-10%,在下部约占0.001-0.1%,因而软流圈的塑性较高,强度、粘度较低,能够缓慢流动。软流圈是一部分岩浆活动的源地,是产生岩石圈块体的基础。研究其特征,具有重要意义。中间圈从软流圈底界到地幔底界,厚约2200km,强度大、不易变形。构造地质学按照物质强度和变形方式,将地壳和地幔两部分分233、地核是指古登堡面以下直到地球中心的圈层。地核又分为两层:内地核和外地核。因为在5150km深处存在一个不连续面,这个不连续面是丹麦地震学加莱曼女士在1936年发现的,叫做莱曼面,因此2900~5150km范围叫外地核,根据推测可能是液态的。由5150km直到地心则为内地核,内地核的物质可能是固态的。组成地核的主要物质是铁、镍为主的金属。3、地核是指古登堡面以下直到地球中心的圈层。地核又分为两层:24地表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6371地心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地表地地33莫霍面2900古登堡面10康拉德面1000雷波蒂面40027526046405155岩石圈软流圈地壳地表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6371地心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地表地地25地球内部圈层的特点一、温度、压力、密度,随着深度递增,但不均匀。二、三个圈层的主要成分为:铝镁硅酸盐、铁镁硅酸盐和铁、镍为主。除地核的外核呈液态外,其余圈层皆为固态。地球内部圈层的特点一、温度、压力、密度,随着深度递增,但不均26三、地球内部在纵向和横向上都存在着物质成分、状态和物理性质的不均一性,地壳和上地幔的横向不均一性尤为明显。地球内部的不均一性是产生构造运动的主要原因。四、地球内部圈层之间通过物质交流和能量传输而相互联系,原始地球形成后,在重力分异作用下,轻的物质上浮,重的物质下沉,上部圈层的压力影响下部圈层物质的密度、温度和状态。上部某些压力降低地带,由是下部物质上升的通道;地核的高温影响着地幔的对流,地幔对流由影响岩石圈块体的运动。这说明我们在研究岩石圈的同时,不能忽视其他圈层对它的影响。地球内部圈层的特点三、地球内部在纵向和横向上都存在着物质成分、状态和物理性质的27第二节地球的形状和结构第二节地球的形状和结构28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通常,地球的形状不是指地球自然表面的真实形状,而是指大地水准面的形状。所谓大地水准面,就是完全静止海面,它是假设占地表3/4的海洋表面完全处于静止的平衡状态,并把它延伸通过陆地内部所得到的全球性的连续的封闭曲面,曲面上处处与铅垂线垂直。它是陆地海拔得起算面。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通常,地球的形状不是指地球自然表面29(一)地球的形状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岁月。我国古代就有“天圆似张盖,地方如棋局”的说法,认为天空是圆的,大地是平的。然而,种种迹象表明,大地不是平面,而是曲面。1、地球是一个正球体如登高望远;月食时,地球投射到月球的影子是圆弧形的;在地面上越往北走,北极星的高度越大;在海岸观看远来的船只,先见桅杆,后见船体。这些都说明大地是一个曲面。麦哲伦的环球航行,用事实证明了大地是一个封闭的曲面。但是曲面还不一定是球面,只有具备相同曲率的曲面,才构成球面。近代进行的弧度测量结果表明,世界各地的地面曲率大致相同,每度都在111km左右,从而得到地球是正球体的结论。2、地球是一个扁球体地球是一个扁球体,人们对它也有一个认识过程。1672年,法国一位天文学家里奇从巴黎(49°N)到南美洲的法属圭亚那(5°N)进行天文测量,发现它带去的一只在巴黎校正过的天文摆钟,每天要慢2m28s,于是不得不根据恒星的运动来校正他的摆钟,把摆长缩短2.54㎜后,摆钟行走正常。两年后,里奇回到巴黎,却发现钟又走快了,加快的数值恰好是当初在南美减慢的数值。他把摆钟恢复至原来的长度,钟又走准了。摆钟在赤道附近变慢的原因,根据摆动周期公式:

T=2π(L/g)1/2

里奇认为g的减小,是惯性离心力作用的结果。惯性离心力来源于地球自转。在赤道,自转的速度最大,惯性离心力也增大;在两极,自转速度为0,没有惯性离心力的作用。计算表明,由于惯性离心力的影响,赤道上的重力应比两极减少1/289。可是,赤道和两极地面重力的实际差异比这个数值大得多,赤道的重力比两极小1/191

。扁球体的扁缩程度,用扁率表示。若以地球赤道半径为a,极半径为b,那么,扁率f为:f=(a-b)/b1976年,在法国召开的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决定从1984年开始使用如下数据:a=6378.140km;b=6356.755km:f=1/298.251。3、地球是一个不规则扁球体地球的大地水准面经过精确测量表明,地球形状不是几何上的旋转椭球体,它的形状是不规则的:纬线不是正圆,经线也不是真正的椭圆,地球的南北半球并不对称,它的几何中心也不在赤道平面上。对这样一个不规则的扁球体,可用一个理想的“模型”作为比较来说明,即把规则的椭球体作为参考椭球体,用各地的大地水准面对照参考椭球体的偏离来反映地球的真实形状。其结果是:地球赤道是个椭圆,长轴与短铀最大相差430m;地球的北极凸出10m,南极凹陷30m;而南纬45°又有隆起,北纬45°又有凹陷。因此,很难用简单的几何形状来表示地球的形状,地球的形状很不规则,只能说它是个不规则的扁球体。在实际应用上,针对不同的情况和要求,可把地球形状作不同的处理。在制作地球仪,绘制小比例尺全球性地图时,可把地球当作正球体看待,测绘大比例尺地图时,可把地球看成是参考椭球体;在发射人造卫星和轨道计算时,就要考虑各地对参考椭球体的偏差。(一)地球的形状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岁月30(二)地球的大小赤道半径:a=6378140m极半径:b=6356755m面积:S=5.1×108km2体积:V=10820×108km3质量:M=5.98×1027g经线周长:40008548m赤道周长:40076604m

(二)地球的大小赤道半径:a=6378140m31(三)地球形状和大小的地理意义在研究地球形状的地理意义时,可略去地球几何形状和真实形状之间的差异,而把它当作一个正球体。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因接受同一光源的照射,而形成半球性的白昼和黑夜。日地距离遥远,可以把太阳光视作平行光线。当平行光线照射到球形地表时,在同一时刻,不同地点将具有不同的太阳高度。黄赤交角的存在,决定了这种高度有规律地从地球直射点向两极减小,在自转的地球上,就造成热量分布的纬度差异,从而引起地表上一切与热量有直接关系或间接关系的现象和过程,均具有纬向地带性。地球的巨大体积,使它具有强大的地心引力吸引周围的气体,保持着一个具有一定质量和厚度的大气圈。有了大气圈,才能保住水圈,形成生物圈。地球的大小,对于人类的经济活动也有影响。一方面,远距离和广大空间,曾经是人类活动的障碍,为了克服这种障碍,就必须运用最完美的技术成就;另一方面,地球的广阔面积,给人类提供了一个辽阔的活动场所。(三)地球形状和大小的地理意义在研究地球形状的地32二、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球结构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地球物质分异,形成同心圈层。二、地球的圈层结构地球结构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地球物33(一)地球圈层结构的形成1、地球圈层形成的条件原始地球是一个接近均质的球体,那时各种物质混合在一起,没有明显的分异现象。地球的圈层分化,与地球的温度变化有密切的关系。在低温状态下,各种物质以固体状态存在,不可能在重力作用下自由升降;后来,放射性元素在蜕变中产生的热量,以及地球本身因体积收缩产生的热能,再地球内部积累起来,使地球内部温度逐渐升高,是物质具有可塑性,在重力作用下,物质便发生分异,轻的物质上升而成为上层,重的物质下沉而成内层。于是形成地球圈层。(一)地球圈层结构的形成1、地球圈层形成的条件342、地球内部圈层的形成在地球内部,硅酸盐物质具有低密度、高熔点,而镍和铁具有高密度、低熔点。因此,当地球内部温度足够高时,镍和铁便熔化,而硅酸盐物质却仍保持固体状态。这样,地球上层的镍和铁的熔体就渗过硅酸盐物质,流向地球内部深处,形成地核;同时,地球内部的硅酸盐物质就浮到上部形成地幔。在组成地幔的物质中,也存在较轻、较重的差别,例如在岩石中花岗岩最轻,玄武岩次之,橄榄岩最重。于是,较重的橄榄岩下沉而形成地幔,较轻的花岗岩和玄武岩上浮而成地壳。从而在地球内部形成地壳、地幔和地核三层。2、地球内部圈层的形成在地球内部,硅酸盐物质具有低密度353、地球外部圈层的形成地球是在星云盘中形成的,星云盘由气物质、土物质和冰物质组成。其中以气物质为主药,所以圆是地球由大量气体,但由于重力小,它们在太阳热力和辐射压作用下,飘向远方。当地球质量增大、拥有足够的引力、通过吸引积累有气体时,地球便拥有气体包层,形成地球的原始大气。之后,在圈层分化过程中产生的气体,经过“脱气”,跑到地球外部,这是地球重力已显著增长,气体不易脱离地球,使来自地球内部的气体,在地球大气中占有优势,是为地球的二代大气。当时的大气没有多少氧气,而以CO2、CO、CH4和氨气为主要成分。绿色植物出现后,通过光合作用,放出游离氧,使第二代大气产生缓慢的氧化作用,致使COCO2,CH4H2O+CO2,氨变成水和氮;光合作用继续进行,O2

才从中CO2中逐渐分解出来,最后形成以N和O为主的现代大气。3、地球外部圈层的形成地球是在星云盘中形成的,星云盘由36地球内部岩石中的结晶水,随着地球内部温度的升高,地球内部产生愈来愈多的水汽,这些水汽通过火山活动跑到地球外部,出现在大气中,由于温度的降低和大气中存在大量的微尘,一部分水汽便凝结成云,在一定的条件下形成降水,降落到地面,汇集在洼地重,形成原始的水圈。此后,由于水量增加和地壳变化,逐步形成由河流、湖泊、地下水、冰川和海洋水组成的水圈。原始地壳、大气圈、水圈中,早就存在碳氢化合物,后来才出现原始生物,他们首先出现在海洋中,然后逐渐扩展到陆地和低层大气中,形成生物圈。地球内部岩石中的结晶水,随着地球内部温度的升高,地球内37(二)地球的外部结构地球的外部圈层,主要是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土壤圈智慧圈(二)地球的外部结构地球的外部圈层,主要是38(三)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的内部结构可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目前人们对地球内部结构的认识只能靠间接的方法来推测,主要采用地震波分析法。在地震学里把地球深处地震波传播速度发生急剧变化的地方,称为不连续面。根据地内不连续面,就可把地球内部分为三个圈层(图)。1、地壳2、地幔3、地核(三)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的内部结构可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目39地壳的厚度课件401、地壳是指地表到莫霍面之间厚度极不一致的岩石圈的一部分。莫霍面是由奥地利地震学家莫霍洛维奇于1909年发现的,称为莫霍面或M界面。(1)地壳的厚度(2)地壳的结构(3)地壳的类型1、地壳是指地表到莫霍面之间厚度极不一致的岩石圈的一部分。莫41(1)地壳的厚度根据地球物理资料料表明,地壳的厚度各地有很大的差异,大约变化于5~70km之间。地壳基本可以分为大陆型地壳和大洋型地壳两种,大陆型地壳厚度较大,平均厚度约为35km,越往高山地区,厚度越大。我国天山和青藏高原的地壳厚度达到65km以上,最厚可达70-80km。而大洋型地壳厚度较小,平均厚度为6km,大西洋和印度洋部分为10-15km,太平洋为5km,最薄处是在马里亚纳海沟,约为1km。地壳平均厚度24.4km。(1)地壳的厚度根据地球物理资料料表明,地壳的厚度各42(2)地壳的结构康拉德面:在莫霍面以上的地壳部分,在地下10km(15)的地方,还存在一个次一级的不连续面,进一步将地壳划分为上、下两层(上地壳和下地壳),上层叫花岗岩层(硅铝层),下层叫玄武岩层(硅镁层),

花岗岩层:以O、Si、Al为主,Na、K也较多,其平均化学成分与花岗岩成分大体相似。平均密度2.65g/㎝3,厚度因地而异,在山区,有时达到40km,平原区常为10km。在海洋地区则显著变薄,在太平洋中部次层甚至缺失。

玄武岩层:以O、Si、Al为主,与上层花岗岩层相比,相对减少,而Mg、Fe、Ca成分相对增多,其平均化学成分与玄武岩成分大体相似。平均密度2.9g/㎝3,其厚度在大陆平原地区可厚达30km,但在缺失花岗岩层的深海盆底,玄武岩层则仅厚5-8km。

(2)地壳的结构康拉德面:在莫霍面以上的地壳部分,在地43(3)地壳的类型地壳基本可以分为大陆型地壳:厚度较大,在玄武岩层之上由很厚的花岗岩层和沉积岩层(有些地方缺失),即双层结构;大洋型地壳:厚度较小,在玄武岩层之上只有很薄或者根本没有花岗岩层,大部分是单层结构。(3)地壳的类型地壳基本可以分为44地壳的厚度课件45大陆型地壳和大洋型地壳的特征比较

复杂比较简单地质作用和地质构造双层结构单层结构结构各地质时代都有不超过2亿年岩石时代沉积岩、变质岩、岩浆岩都有,最上部还有不连续分布的疏散沉积物和风化壳。几乎全部为基性岩组成岩石成分2.652.9平均密度(g/㎝3)356平均厚度(km)35%65%面积(占地球的百分比)

大陆型地壳大洋型地壳大陆型地壳和大洋型地壳的特征比较复杂比较简单地质作用和462、地幔是指M面以下至G面之间的圈层,在2900km深处。以1000km处的次一级不连续面雷波蒂面,将地幔物质分为上地幔下地幔2、地幔是指M面以下至G面之间的圈层,在2900km深处。47(1)上地幔莫霍面到1000km深处雷波蒂面的之间为上地幔。根据来自上地幔的火山岩以及在冰岛附近洋壳下出露的岩石推断,上地幔是由含Fe、Mg成分很多的超基性岩组成。SiO2成分减少。近年通过物理实验表明,地震波通过由55%橄榄石、35%辉石和10%的石榴子石组成的混合物时,其波速和密度与上地幔的一致,据此认为上地幔由辉石和橄榄石组成,一般称为地幔岩。因为上地幔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