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讲稿课件_第1页
中医基础理论讲稿课件_第2页
中医基础理论讲稿课件_第3页
中医基础理论讲稿课件_第4页
中医基础理论讲稿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中医学的哲学基础2.中医学的哲学基础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五行是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合称。1.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在阴阳二气的作用下孳生、发展和变化的。2.五行学说:认为木、火、土、金、水是构成物质世界不可缺少的最基本物质,由于这五种最基本物质之间的相互资生、相互制约的运动变化而构成了物质世界。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五行是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合称。

3.阴阳五行学说与中医学的关系

阴阳五行学说是一种哲学理论,是古人用以认识和说明世界的方法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年代是春秋战国时期,当时主要的哲学思想就是阴阳五行学说,故而中医学在其理论的形成过程中也就以阴阳五行学说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来说明人体的生理、病理、诊断和治疗。

3.阴阳五行学说与中医学的关系

阴阳五行学说是一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2.1.1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2.1.1.1阴阳的对立互制2.1.1.2阴阳的互根互用2.1.1.3阴阳的消长平衡2.1.1.4阴阳的相互转化2.1.2阴阳学说在医学中的应用2.1.2.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2.1.2.2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2.1.1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2.1.2.3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2.1.2.4用于疾病的诊断2.1.2.5用于疾病的治疗2.1.2.3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2.1阴阳学说

1.阴阳学说(Yin-yangtheory)的起源

阴阳最初的含义是表示日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后来人们发现自然界许多事物和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如天与地、黑与白、寒与热、动与静等,于是就用阴和阳这两个有相对意义的概念来加以说明和解释。

2.1阴阳学说1.阴阳学说(Yin-yangthe阴阳的概念大约形成于西周

《诗经》已有了阴阳对立的概念。《诗经·大雅·公刘》“笃公刘,既溥既长。既景乃岗,相其阴阳,观其流泉,其军三单;度其隰原,彻田为粮,度其夕阳,豳居允荒”

《国语·周语》记载了西周未年伯阳父对地震的解释“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所引起的。阴阳的概念大约形成于西周

医学上:公元前541年即周景王四年,秦医和给晋侯诊病,就用六气致病来解释病因:“天有六气,淫生六疾,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医学上:公元前541年即周景王四年,秦医和给晋侯诊病,就用老子把阴阳的概念上升为一对哲学概念。认为凡是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都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其运动的形式有对立、消长、依存、转化,并从理论的高度进行总结,就形成了中国古代独特的哲学理论——阴阳学说。《老子》:“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把阴阳的概念上升为一对哲学概念。认为凡是相互对立的两个方2.几个基本概念2.1阴与阳:

属于哲学范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阴阳,代表相互对立的事物,又可代表一个事物内部所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2.几个基本概念2.1阴与阳:

阳:剧烈运动着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阴: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医学领域则认为对于人体具有推动、温煦、兴奋等作用的物质和功能,统属于阳。对人体具有凝聚、滋润、抑制作用的物质和功能,统属于阴。阳:剧烈运动着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2.阴阳学说是研究阴阳的内涵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并用以解释宇宙间万事万物的发生、发展、变化的一种古代哲学理论: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性的整体,一切事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都是阴阳两个方面互相作用的结果。《内经》云:“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2.阴阳学说3.事物的阴阳属性3.1阴阳学说认为宇宙间凡属于相互关联且又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均可以阴阳来区别。属性空间时间季节温度湿度重量性状亮度事物运动状态阳上外南左天昼春夏寒热干燥轻清明亮动兴奋亢进阴下内北右地夜秋冬温凉湿润重浊晦暗静抑制衰退3.事物的阴阳属性属空间时间季节温度湿度重量性状亮度事物运动3.2注意(1)用阴阳概括区分事物的属性必须是相互关联的一对事物,或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才具有实际意义。若两个事物不是相互关联,不是统一体的对立双方,也就不能用阴阳来区分。(2)事物的阴阳属性,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体现于3.2注意一.事物的无限可分性。以昼夜分阴阳:上午——阳(阳中之阳)白天(阳)下午——阴(阳中之阴)前半夜——阴(阴中之阴)黑夜(阴)后半夜——阳(阴中之阳)二.一定的条件下阴阳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如寒证与热证的转化。一.事物的无限可分性。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阴阳的对立制约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中相互斗争、相互制约、和相互排斥。自然界一切事物或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如阳——热、上、左、外、动、明亮阴——寒、下、右、内、静、黑暗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的对立制约

阴阳两个方面的相互对立,主要表现于它们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消长。阴与阳相互制约、相互消长的结果,取得了统一,达到平衡。如:春夏温热,是阳气上升抑制了秋冬的寒气。秋冬寒冷是秋冬阴气上升抑制了春夏的温热之气。人体内阴阳之间的动态平衡,称之为“阴平阳秘”阴阳两个方面的相互对立,主要表现于它们之间的相互制约、相阴阳之间的制约关系失常,疾病产生。如:一方过亢,则过度制约另一方而致另一方不足。“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一方不足,无力制约另一方而致另一方相对偏盛。“阳虚则阴盛,阴虚则阳亢”阴阳之间的制约关系失常,疾病产生。

阴阳的互根互用阴阳互根:一切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立着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的的关系。即阴阳双方互相依赖而同时存在,如只有上而无下,只有寒而无热等,就无法用水火的特性去类比。也就无法区分出阴阳的属性。阴阳的互根互用阴阳互根:阴阳互用阴阳双方具有相互资生、促进和助长的关系。

“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王冰注:阳气根于阴,阴气根于阳,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阴阳互根互用的关系可以用来解释自然界气候的变化和人体的生命运动。阴阳互用阴阳之间的互根关系破坏,会导致:“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甚至“阴阳离绝,精气乃绝”阴阳之间的互根关系破坏,会导致:阴阳交感与互藏阴阳交感: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精气的自身运动而产生了阴阳二气。阳气升腾而为天,阴气凝聚而为地。天气下降,地气上升,天地阴阳二气相互作用,交感和合,产生宇宙万物,并推动着它们的发展和变化。阴阳交感与互藏阴阳交感: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阴阳交感是生命产生的基本条件。阴阳交感是在阴阳二气运动过程中进行的。阴阳运动是阴阳交感得以实现的基础:阴阳交感则是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的一个阶段。是阴阳二气在运动过程中的平衡协调,即古代哲学家所谓的“和”阴阳交感是生命产生的基本条件。阴阳互藏: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中的任何一方都包含着另一方,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宇宙中的任何事物都包含有阴和阳两种不同的成份。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是依据其所涵属阴与属阳成分比例大小而定的。阳中涵阴:指属阳的事物或现象也涵有属阴的成分。但该事物或现象的整体属性仍为阳。阴阳互藏:阴中涵阳,指属阴的事物或现象也涵有属阳的成分,而该事物或现象的整体属性仍为阴。阴阳互藏是阴阳双方交感合和的动力根源。阴阳互藏是构筑阴阳双方相互依存相互为用关系的基础和纽带阴阳互藏是阴阳消长和转化的内在根据。阴中涵阳,指属阴的事物或现象也涵有属阳的成分,而该事物或现象阴阳互藏示意图阴阳互藏示意图阴阳的消长平衡

消,消减;长,增长。阴阳之间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并不是处于静止的和不变的状态,而是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称为“消长平衡”

1.阴阳互为消长:阴阳在双方彼此对立制约的过程中阴阳之间出现某一方增长而另一方消减。此长彼消—阴长阳消此消彼长—

阴消阳长阴阳的消长平衡消,消减;长,增长。阴阳之间的对立制约阴阳平衡阴阳平衡阴阳消长阴阳消长2.阴阳皆消皆长阴阳双方互根互用的过程中,阴阳之间出现某一方增长而另一方亦增长,或某一方消减而另一方亦消减。人体和生命过程中,上半生,阴气随阳气的增长而增长,属于阴随阳长;下半生,阳气随阴气的减少而减少,属于阳随阴消。2.阴阳皆消皆长阴长阳长、阴消阳消阴长阳长、阴消阳消动态平衡曲线示意图动态平衡曲线示意图阴阳的消长是阴阳变化的过程和形式导致这种过程和形式出身的根本原因是阴阳的对立与互根互用。世界上的事物十分复杂,变化万千,性质各异。因而各类事物间阴阳关系亦各有侧重。某些事物间阴阳的关系以互根互用为主:如精与气、气与血。有些事物中的阴阳关系则以对立制约为主,如寒与热、水与火。阴阳的消长是阴阳变化的过程和形式因此一旦出现阴阳的消长变化失常时:精与气、气与血多表现为此消彼亦消、此长彼亦长。寒与热、水与火多表现为此消彼长、此长彼消。因此一旦出现阴阳的消长变化失常时:阴阳的相互转化阴阳对立的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各自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阴阳转化与阴阳消长的关系(量变与质变的关系)实现阴阳转化的两方面因素(1)阴阳依存是阴阳转化的内在根据(2)阴阳转化必须具备一定的外部条件

阴阳的相互转化阴阳对立的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各自向其相“重阴必阳,重阳必阴”从四季气候分析从生理分析从病理分析“重阴必阳,重阳必阴”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1)说明组织结构上下上(阳)下(阴)(以脐部或腰部为界)人背、胸腹背(阳)胸(阳)

体表胸腹(阴)腹(阴)体表里(阳)外侧(阳)四肢内侧(阴)六腑(阳)体内——内脏五脏(阴)——心肺(阳)(阴)肝脾肾(阴)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1)说明组织结构(2)说明生理活动人体的生理活动,主要体现了物质与功能之间阴阳依存阴阳消长的关系。

营养物质的化生要消耗一定的能量(阴长阳消)

物质的新陈代谢要依赖人体的功能活动物质功能(阴)功能活动的产生要(阳)依赖物质作为基础

功能活动的产生要消耗一定的营养物质(阳长阴消)

(2)说明生理活动(3)说明病理变化阴阳失调概括了人体的病理变化,其总纲不外乎阴阳偏盛和阴阳偏衰。邪正的概念与关系:正气:即整个机体的结构与功能包括人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等。正气阴阴液阳阳气(3)说明病理变化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

邪气阴寒、湿阳风、暑、热、火。虚实证的成因阴:包括阴液及阴邪主寒阳:包括阳气和阳邪主热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

正气虚(虚证)阳虚证

阴虚证邪气盛(实证)

(阳)实证

(阴)实证正气虚(虚证)阳虚证1.阴阳偏盛阳邪盛——

实热证——

阳邪易伤人体阴液

(阳胜则热)(阳胜则阴病)(阳长阴消)

阴邪盛——

实寒证——阴邪易伤人体阳气

(阴盛则寒)(阴胜则阳病)

(阴长阳消)

1.阴阳偏盛中医基础理论讲稿课件2.阴阳偏衰

(阳虚则寒)

(阳消阴长)阳气虚—阳虚不能制约阴则阴盛—虚寒证阴液虚—阴虚不能制约阳则阳盛—虚热证

(阴虚则热)

(阴消阳长)2.阴阳偏衰阴胜伤阳、阳胜伤阳、阴虚火旺、

阳虚阴盛阴胜伤阳、阳胜伤阳、阴虚火旺、

阳虚阴盛3.阴阳转化与阴阳两虚阴阳转化是阴阳偏盛发展到一定程度而出现的,如在一定的条件下,寒证与热证的相互转化。3.阴阳转化与阴阳两虚阴阳两虚是阴阳偏衰病变的进一步发展,是根据阴阳依存的原理。阳虚——阴虚(阳损及阴)阴阳阴虚——阳虚(阴损及阳)两虚当疾病发展到严重阶段,导致“阴阳离决,精气乃绝”,人的生命也就终止了。阴阳两虚是阴阳偏衰病变的进一步发展,是根据阴阳依存的原理。(4)用于疾病的诊断由于人体的病理变化可概括为阴阳失调,故临床表现虽然错综复杂,但基本性质仍可归纳为阴阳两类。①诊法方面可用阴阳学说来分析四诊的具体症状和体征。色泽的阴阳声息的阴阳脉象分阴阳(4)用于疾病的诊断②辨证方面——阴阳是“八纲辨证”的总纲里、虚、寒——阴表、实、热——阳在外科疾病辩证的意义:红肿热痛多为急性阳证感染性疾病苍白、平塌、多为阴证不热不红的慢性疾病(5)用于疾病的治疗由于病理变化不外乎阴阳失调,所以治疗的②辨证方面——阴阳是“八纲辨证”的总纲总原则也即调整阴阳,以恢复阴阳的相对平衡状态。

①确定治疗原则阴阳偏盛的治疗原则:阴邪盛——实寒证——寒者热之(祛寒)(损伤阳气明显者,配合补阳法)阴阳偏盛(损其有余)

阳邪盛——实热证——热者寒之(清热)(实者泻之)(损伤阴液明显者,配合补阴法)阴阳偏衰的治疗原则:

总原则也即调整阴阳,以恢复阴阳的相对平衡状态。

阴液虚——虚热证——阳病治阴(补阴)阴阳偏衰(阴虚而阳邪内生者,配合祛阳邪)(补其不足)阳气虚——虚寒证——阴病治阳(补阳)(虚者补之)

(阳虚而阴邪内生者,配合祛阴邪)阳病治阴—对于阴虚引起的虚热证,用(治)补阴的方法。阴病治阳—对于阳虚引起的虚寒证,用(治)补阳的方法。

阴液虚——虚热证——阳病治阴(补阴)张景岳根据阴阳互根的原理,提出了阴中求阳,阳中求阴的治法: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张景岳根据阴阳互根的原理,提出了阴中求阳,阳中求阴的治法:2、归纳药物性能药性——四气——

寒、凉(阴)温、热(阳)药味——五味——辛甘淡(阳)酸苦咸(阴)升降浮沉——升、浮(阳)降、沉(阴)

2、归纳药物性能2.中医学的哲学基础2.中医学的哲学基础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五行是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合称。1.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在阴阳二气的作用下孳生、发展和变化的。2.五行学说:认为木、火、土、金、水是构成物质世界不可缺少的最基本物质,由于这五种最基本物质之间的相互资生、相互制约的运动变化而构成了物质世界。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五行是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合称。

3.阴阳五行学说与中医学的关系

阴阳五行学说是一种哲学理论,是古人用以认识和说明世界的方法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年代是春秋战国时期,当时主要的哲学思想就是阴阳五行学说,故而中医学在其理论的形成过程中也就以阴阳五行学说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来说明人体的生理、病理、诊断和治疗。

3.阴阳五行学说与中医学的关系

阴阳五行学说是一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2.1.1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2.1.1.1阴阳的对立互制2.1.1.2阴阳的互根互用2.1.1.3阴阳的消长平衡2.1.1.4阴阳的相互转化2.1.2阴阳学说在医学中的应用2.1.2.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2.1.2.2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2.1.1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2.1.2.3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2.1.2.4用于疾病的诊断2.1.2.5用于疾病的治疗2.1.2.3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2.1阴阳学说

1.阴阳学说(Yin-yangtheory)的起源

阴阳最初的含义是表示日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后来人们发现自然界许多事物和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如天与地、黑与白、寒与热、动与静等,于是就用阴和阳这两个有相对意义的概念来加以说明和解释。

2.1阴阳学说1.阴阳学说(Yin-yangthe阴阳的概念大约形成于西周

《诗经》已有了阴阳对立的概念。《诗经·大雅·公刘》“笃公刘,既溥既长。既景乃岗,相其阴阳,观其流泉,其军三单;度其隰原,彻田为粮,度其夕阳,豳居允荒”

《国语·周语》记载了西周未年伯阳父对地震的解释“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所引起的。阴阳的概念大约形成于西周

医学上:公元前541年即周景王四年,秦医和给晋侯诊病,就用六气致病来解释病因:“天有六气,淫生六疾,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医学上:公元前541年即周景王四年,秦医和给晋侯诊病,就用老子把阴阳的概念上升为一对哲学概念。认为凡是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都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其运动的形式有对立、消长、依存、转化,并从理论的高度进行总结,就形成了中国古代独特的哲学理论——阴阳学说。《老子》:“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把阴阳的概念上升为一对哲学概念。认为凡是相互对立的两个方2.几个基本概念2.1阴与阳:

属于哲学范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阴阳,代表相互对立的事物,又可代表一个事物内部所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2.几个基本概念2.1阴与阳:

阳:剧烈运动着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阴: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医学领域则认为对于人体具有推动、温煦、兴奋等作用的物质和功能,统属于阳。对人体具有凝聚、滋润、抑制作用的物质和功能,统属于阴。阳:剧烈运动着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2.阴阳学说是研究阴阳的内涵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并用以解释宇宙间万事万物的发生、发展、变化的一种古代哲学理论: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性的整体,一切事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都是阴阳两个方面互相作用的结果。《内经》云:“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2.阴阳学说3.事物的阴阳属性3.1阴阳学说认为宇宙间凡属于相互关联且又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均可以阴阳来区别。属性空间时间季节温度湿度重量性状亮度事物运动状态阳上外南左天昼春夏寒热干燥轻清明亮动兴奋亢进阴下内北右地夜秋冬温凉湿润重浊晦暗静抑制衰退3.事物的阴阳属性属空间时间季节温度湿度重量性状亮度事物运动3.2注意(1)用阴阳概括区分事物的属性必须是相互关联的一对事物,或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才具有实际意义。若两个事物不是相互关联,不是统一体的对立双方,也就不能用阴阳来区分。(2)事物的阴阳属性,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体现于3.2注意一.事物的无限可分性。以昼夜分阴阳:上午——阳(阳中之阳)白天(阳)下午——阴(阳中之阴)前半夜——阴(阴中之阴)黑夜(阴)后半夜——阳(阴中之阳)二.一定的条件下阴阳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如寒证与热证的转化。一.事物的无限可分性。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阴阳的对立制约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中相互斗争、相互制约、和相互排斥。自然界一切事物或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如阳——热、上、左、外、动、明亮阴——寒、下、右、内、静、黑暗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的对立制约

阴阳两个方面的相互对立,主要表现于它们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消长。阴与阳相互制约、相互消长的结果,取得了统一,达到平衡。如:春夏温热,是阳气上升抑制了秋冬的寒气。秋冬寒冷是秋冬阴气上升抑制了春夏的温热之气。人体内阴阳之间的动态平衡,称之为“阴平阳秘”阴阳两个方面的相互对立,主要表现于它们之间的相互制约、相阴阳之间的制约关系失常,疾病产生。如:一方过亢,则过度制约另一方而致另一方不足。“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一方不足,无力制约另一方而致另一方相对偏盛。“阳虚则阴盛,阴虚则阳亢”阴阳之间的制约关系失常,疾病产生。

阴阳的互根互用阴阳互根:一切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立着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的的关系。即阴阳双方互相依赖而同时存在,如只有上而无下,只有寒而无热等,就无法用水火的特性去类比。也就无法区分出阴阳的属性。阴阳的互根互用阴阳互根:阴阳互用阴阳双方具有相互资生、促进和助长的关系。

“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王冰注:阳气根于阴,阴气根于阳,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阴阳互根互用的关系可以用来解释自然界气候的变化和人体的生命运动。阴阳互用阴阳之间的互根关系破坏,会导致:“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甚至“阴阳离绝,精气乃绝”阴阳之间的互根关系破坏,会导致:阴阳交感与互藏阴阳交感: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精气的自身运动而产生了阴阳二气。阳气升腾而为天,阴气凝聚而为地。天气下降,地气上升,天地阴阳二气相互作用,交感和合,产生宇宙万物,并推动着它们的发展和变化。阴阳交感与互藏阴阳交感: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阴阳交感是生命产生的基本条件。阴阳交感是在阴阳二气运动过程中进行的。阴阳运动是阴阳交感得以实现的基础:阴阳交感则是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的一个阶段。是阴阳二气在运动过程中的平衡协调,即古代哲学家所谓的“和”阴阳交感是生命产生的基本条件。阴阳互藏: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中的任何一方都包含着另一方,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宇宙中的任何事物都包含有阴和阳两种不同的成份。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是依据其所涵属阴与属阳成分比例大小而定的。阳中涵阴:指属阳的事物或现象也涵有属阴的成分。但该事物或现象的整体属性仍为阳。阴阳互藏:阴中涵阳,指属阴的事物或现象也涵有属阳的成分,而该事物或现象的整体属性仍为阴。阴阳互藏是阴阳双方交感合和的动力根源。阴阳互藏是构筑阴阳双方相互依存相互为用关系的基础和纽带阴阳互藏是阴阳消长和转化的内在根据。阴中涵阳,指属阴的事物或现象也涵有属阳的成分,而该事物或现象阴阳互藏示意图阴阳互藏示意图阴阳的消长平衡

消,消减;长,增长。阴阳之间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并不是处于静止的和不变的状态,而是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称为“消长平衡”

1.阴阳互为消长:阴阳在双方彼此对立制约的过程中阴阳之间出现某一方增长而另一方消减。此长彼消—阴长阳消此消彼长—

阴消阳长阴阳的消长平衡消,消减;长,增长。阴阳之间的对立制约阴阳平衡阴阳平衡阴阳消长阴阳消长2.阴阳皆消皆长阴阳双方互根互用的过程中,阴阳之间出现某一方增长而另一方亦增长,或某一方消减而另一方亦消减。人体和生命过程中,上半生,阴气随阳气的增长而增长,属于阴随阳长;下半生,阳气随阴气的减少而减少,属于阳随阴消。2.阴阳皆消皆长阴长阳长、阴消阳消阴长阳长、阴消阳消动态平衡曲线示意图动态平衡曲线示意图阴阳的消长是阴阳变化的过程和形式导致这种过程和形式出身的根本原因是阴阳的对立与互根互用。世界上的事物十分复杂,变化万千,性质各异。因而各类事物间阴阳关系亦各有侧重。某些事物间阴阳的关系以互根互用为主:如精与气、气与血。有些事物中的阴阳关系则以对立制约为主,如寒与热、水与火。阴阳的消长是阴阳变化的过程和形式因此一旦出现阴阳的消长变化失常时:精与气、气与血多表现为此消彼亦消、此长彼亦长。寒与热、水与火多表现为此消彼长、此长彼消。因此一旦出现阴阳的消长变化失常时:阴阳的相互转化阴阳对立的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各自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阴阳转化与阴阳消长的关系(量变与质变的关系)实现阴阳转化的两方面因素(1)阴阳依存是阴阳转化的内在根据(2)阴阳转化必须具备一定的外部条件

阴阳的相互转化阴阳对立的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各自向其相“重阴必阳,重阳必阴”从四季气候分析从生理分析从病理分析“重阴必阳,重阳必阴”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1)说明组织结构上下上(阳)下(阴)(以脐部或腰部为界)人背、胸腹背(阳)胸(阳)

体表胸腹(阴)腹(阴)体表里(阳)外侧(阳)四肢内侧(阴)六腑(阳)体内——内脏五脏(阴)——心肺(阳)(阴)肝脾肾(阴)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1)说明组织结构(2)说明生理活动人体的生理活动,主要体现了物质与功能之间阴阳依存阴阳消长的关系。

营养物质的化生要消耗一定的能量(阴长阳消)

物质的新陈代谢要依赖人体的功能活动物质功能(阴)功能活动的产生要(阳)依赖物质作为基础

功能活动的产生要消耗一定的营养物质(阳长阴消)

(2)说明生理活动(3)说明病理变化阴阳失调概括了人体的病理变化,其总纲不外乎阴阳偏盛和阴阳偏衰。邪正的概念与关系:正气:即整个机体的结构与功能包括人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等。正气阴阴液阳阳气(3)说明病理变化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

邪气阴寒、湿阳风、暑、热、火。虚实证的成因阴:包括阴液及阴邪主寒阳:包括阳气和阳邪主热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

正气虚(虚证)阳虚证

阴虚证邪气盛(实证)

(阳)实证

(阴)实证正气虚(虚证)阳虚证1.阴阳偏盛阳邪盛——

实热证——

阳邪易伤人体阴液

(阳胜则热)(阳胜则阴病)(阳长阴消)

阴邪盛——

实寒证——阴邪易伤人体阳气

(阴盛则寒)(阴胜则阳病)

(阴长阳消)

1.阴阳偏盛中医基础理论讲稿课件2.阴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