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 录1
设立地表移动观测站的意义和任务
.........................
1
................................................
................................................ 2
进行地表移动变形观测所依据的规程规定
............
33
设站地区的地形地质条件.......................................
3
4
观测站设计时所用到开采沉陷角量参数
................
55
观测线的位置及长度、观测点及控制点数目的确定66
工作测点和控制点的构造及埋设方法
....................
9
.......................................................
............................................................ 107
观测内容及所使用的仪器,与控制网的连测方法,精度要求10
..................................... 10
.................... 11
........
118
观测成果的整理方法与分析步骤,所要获得的成果14
.................................................... 14
................................................................. 14
.................................................................... 189
研究成果
...............................................................
1810
项目总体研究进度
...............................................
1911
经费估算
.............................................................
19
《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规程》第与现场勘测,综合分析,求取参数,总结规律,用于解决本矿区的开采沉陷问题。)生产矿井必须解决好建筑物下、铁路下和水体下(简称“三下”)形观测站进行现场观测,是进行此项工作有效的方法。另外,由于山区地表沉陷影响因素较多、沉陷规律非常复杂,其与平地开采沉陷规律差别较大。为此,西山煤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拟在马兰矿
工作面上方设立地表移动变形观测站,研究开采引起的地表移动变化和破坏规律,以及地表移动与变形对地面建筑物的影响。项目研究的目的及意义:影响和破坏的研究还不很充分,所以本项目通过地表移动的观测研究,探寻重复采动情况下,地表移动变形及其采动滑移的规律,以求意义。、综合分析观测资料,求取综采放顶煤采煤方法、重复采动时地表变形的角量参数及概率积分法预计参数。设计,有效地减少铁路、建筑物、水体下压煤量,并可以合理确定综采工作面的尺寸,提高煤炭采出率。、减少和避免由采矿引起的农工纠纷。
煤矿开采引起岩层和地表移动的过程非常复杂,是地质、水文、行观测可以获取并确定以下数据,并获取相关关系:表移动和变形的关系;、地表在移动过程中的移动和变形特点及分布规律;、地表移动和变形中的动态移动变化规律;、移动稳定后地表移动和变形的分布及其主要参数,即移动角、裂缝角、边界角、最大下沉角、下沉系数、水平移动系数、主要影响角正切、超前影响角、超前影响距,滞后角及滞后距和地表最大下沉速度、拐点偏移距等。、在开采过程中,引起采动滑移的初步原因,总结相近地质条件下采动滑移的形成条件。
煤炭工业管理局制定,
年。
年。
年。《 (、
工程测量规范》
《 (
年。《、
《
年。
年。
年。
工作面走向长
,工作面倾向宽,
号煤层厚度
~,平均厚度道底板标高
,平均开采深度
。工作面四周均为
号煤层
、
采空区,
号煤层结构为(()次采全高。
马兰井田位于吕梁山东翼,属中低山区,地形复杂,切割强烈,则岩,标高
1521.2m
;
最低处在马兰村东北屯兰河河谷中,
标高1065.5m,相对高差一般
200-300m。18101
工作面地面位于从峁山北西部,轨道巷Ⅱ段
310
米北部68
米为
548
煤田孔,切眼北东部间隔
282
米为南一补回风斜井,化坡沟从工作面中部穿过。主要出露P
X
S
S
地层,盖山厚 度
176~414
米,平均厚度
278
米。植被发育,灌木丛生,地面标高1159~1329m。
向,煤层平均倾角≤5°。工作面共有
20
18
2条断层位于工作面内,断层落差H=0.9~5.5
米,其中
F18101—6
断
4
)深灰色,富含根化石,缓波状层理发育,夹薄层黄铁矿;)深灰色,富含根化石,缓波状层理发育,夹薄层黄铁矿;
煤据邻近工作面揭露情况分析,本面陷落柱不太发育。煤层直接顶为
L泥灰岩(~石,致密坚硬,裂隙发育,裂隙内充填方解石脉。老顶为粉砂岩及中砂岩(~层理发育;上部为浅灰色中砂岩,成分以石英、长石为主,含条带状
~()煤线;泥岩
浅灰色,松散状,含少量根化石;老底为中细砂岩(~)。
ψ、倾向上山充分采动角ψψ
δ向下山移动角
β、倾向上山移动角
γ,移动角修正值δeq
\o\ac(△,、)
βeq
\o\ac(△,、)
γ
及最大下沉角
θ
等。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时所用参数依据《西山矿区保护煤柱设计规①
当表土层与基岩厚度难以分别确定,移动角α
m时②
移动角修正值(走向
δ,倾向上山
γ,倾向
下山
β):δ=γeq
\o\ac(△,=)
β=º③
充分采动角(走向ψ、倾向上山
ψ、倾向下山
ψ)重复采动时,覆岩性质较软,取ψ=
ºψ=ψ
α
ºψ=ψ
α
º④
最大下沉角:θ=α=
º
A
线),工作面倾向布第二条(B
间距和点数见表各观测线边界长度均按下式计算:L
/
式中
为工作面边界开采深度(m)。按上式计算,考虑本工作面呈刀把形,观测B
线距小开切眼的平面位置为
,宽切眼,观测A
线位于宽工作面中心的方向。测点间距
。观测线位置详见观测线布置图。表
实际图上设计地表移动观测线长度控制点、监测点及方位观测线
总长度
控制点数
监测点数
测点间距
测线方位走向
A
°倾向
B
°合计 根据实际计算得出地表移动观测站,A
和
B
观测线的具体坐标、编号详见设计图所示(各控制点与测点的平面坐标可在图中直接量区外,其点位可根据地形来选择,尽可能视野开阔。
工作面测点布置如图:表
控制点标定坐标:
测点标定坐标见表
、表
。表
A
线点标定坐标值
表4 B
线点标定坐标值
观测站的控制点布设为四
个
点:、、、,现场踏勘选择视野开阔,交通方便、便于保存之处。控制点标石应采用钢筋混凝土预置标桩或现场混凝土浇注标桩,差。标桩的规格应参照《煤矿测量规程》四等水准点标石要求按规格。测点标志可在现场埋设,埋点时,在标定的位置上挖一个直径~
~20mm心。在冻土地区,标志浇灌深度应在冻土线以下
左右,周围填紧土石,以防测点受冻土影响。在岩石裸露地区,测点可直接在岩石上钻孔,埋设测点,其规格与上述相同。并保证它和土层密实固结,以使测点和地表一起移动。
律,一般工作测点采用等间距。的规定,本次地表移动观测点间距采用。点。在观测站存在期间,以控制点的空间位置(
、、)作为观测站的起算数据,因此必须保证其坚固、稳定。为了保证观测资料的准点的距离及控制点间的距离大于。按设计要求,本地表移动变形观测站变形监测点数目为:
个,控制点数目为:
个。观测站测点总数为
个。
地表移动观测站建立后即要进行观测,在开采过程中不同的时间内进行不同的观测内容,主要观测时间及观测列表如表
5。表
5
地表移动观测站观测时间及观测内容
地表移动观测站建立后,要分别进行与观测矿区
GPS
控制网连
GPS
表
6。表6 地表移动观测站所使用的仪器及测量内容
在观测点埋好
天,点位固结之后,进行观测。观测工作包括下列内容:7.3.1
连接测量在采动之前,为了确定观测站与开采工作面之间的相互位置关拟合高程。于观测区域内稳定地点布设四个控制点即
G4。测量方法为GPS
观测方法,GPS
观测采用静态定位模式,基准点选用D
0704)及风机房D0711。按规程规定的
C
据不少于
60
分钟。控制点高程采用GPS
拟合高程。7.3.2
全面观测
5
内容,包括测定各测点的平面位置和高程等。全面测量采用GPS
观测方法,每次观测基准站布设于控制点上。GPS
观测采用静态定位模式,按规程规定的
D
级网精度标准进行施测,在每一测点上,每一时段视接收卫星信号,一般采集数据
20
分钟。高程采用GPS
拟合高程。独立进行的两次全面观测,两次测得的同一点高程差不大于4mm
设计平面图上。是:连续
6
个月观测地表各点的累计下沉值均小于7.3.3
日常观测工作日常观测工作,指的是在移动过程中测定监测点位置的测量工作。为判定地表是否已开始移动,在回采工作面推进一定距离(相当于
0.2~0.5
平均开采深度
)后,在预计可能首先移动的地区,选择几个工作测点,每隔几天用DS
型进行一次水准测量,按等外水准测量要求进行,如果发现测点的累计下沉量大于
10mm
时,即认为地表已经开始移动。在移动过程中,日常观测工作全部采用
GPS
观测,直接测定观测点的空间三维坐标,通过数据处理的方法,求其移动变形值。每次观测基准站布设于控制点上。GPS
观测采用静态定位模式,在每一
D
星信号,一般采集数据
20
分钟。高程采用GPS
拟合高程。重复测量的时间间隔,视地表下沉的速度而定,一般是每隔
10天至15还应在下沉较大的区段,增加观测次数,5
到
10
天观测一次。在采动过程中,不仅要及时地记录和描述地表出现的裂缝位置、宽度的变化,塌陷的形态和时间,并及时上图,还要记载每次观测时工作面开采的相应位置、实际采出厚度、工作面推进速度、顶板陷落情况、煤层产状、地质构造、水文条件等有关情况。短的时间内完成,特别是在移动活跃阶段,观测应在一天内完成。制点发生位移,应把控制点作为观测点与其他观测点一起进行监测。而另行布置控制点。
直到全部观测数据符合要求为止。的高程填入综合计算表中。⑶计算各点间沿观测线方向的水平距离。
移动和变形。移动和变形主要包括:各点的下沉和水平移动,相邻两测点间的倾斜和水平变形,相邻两段(或相邻三点)的曲率变形等。各移动和变形值按下式计算:⑴m次观测时点的下沉W
n
n
nm
mm式中 W
n
地表
n
点的下沉值;
n
、
nm
分别表示地表
n
点在首次和
m
次观测时的高程⑵相邻两点的倾斜i
n~n
=W
W
,mm/ml~式中
W
、Wn
n
分别为地表点和
号点的下沉值;l
n~n
分地表至
号点间的水平距离。⑶号附近的曲率,即
号点至
号点之间的曲率 1~
n1~n~n
=
i1~
i~l
ll~
,mm/m式中
in1~n、in~n分别表示
号点至号点和号点至
号点的倾斜;l
n1~n
、
ln~n分别表示
号点至号点和号点至
号点的水平距离。⑷号点的水平移动
Lm
nm
L
,mmn式中
地表点的水平移动;mLnm、Ln分别表示首次观测和
m
次观测时地表点至观测线控制点间的水平距离,用点间距累加求得。号点至
号点间的水平变形1~
,mm/m或
l
1~
ll
l
l1~
1~
l式中
l
、ln1~n
n
分别表示
号点至号点在首次观测时和mn1~n
次观测时的水平距离。⑹号点的下沉速度
W
nm
W
nm
,mm/d式中Wnm
、Wnm分别表示
m
次和
m
次观测时
点的下沉值;两次观测的间隔天数。号点的横向水平移动
n
mm
,mmno式中
mm、
no分别表示第m次观测和首次观测时号点的支线值。号。可参考下表
7,地表移动、变形综合成果整理表如下表8:表7 地表移动和变形计算计算数字的取位
横向水平移
表8 地表移动、变形综合成果整理
下沉
下沉
倾斜
倾斜
第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上海仓储设施租赁合同
- 2025版药店房屋租赁合同范本
- 2025屋顶设计合同模板
- 2025年合同协议书范本模板
- 2025年技术转让委托的合同
- 2025个人汽车贷款合同延期所需提交的材料
- 2025 AA助学贷款合同协议
- 2025茶叶销售代理合同模板
- 2025标准的劳动合同范本
- 2025家教中介服务合同模板
- 国开电大软件工程形考作业3参考答案
- 少年中国说英文版
- 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信息系统培训
- 招投标培训教程课件
- (完整版)【钢琴谱】大鱼钢琴谱
- 项目经理绩效考核制度
- 个人车位转让协议:免修版模板范本
- 酒厂从业人员【安全教育培训】课件
- 《三国演义》之刘备有感
- 连续油管技术理论考核试题
- 北京路沂河桥及两岸立交改造工程桥梁顶升专项施工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