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管理学课堂笔记_第1页
教育管理学课堂笔记_第2页
教育管理学课堂笔记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6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育管理学

(课堂笔记)主讲人:吕铭

联系电话:66781188/p>

E-mail:lvming@前言学时数:34学时内容:管理学、教育管理学、高等教育管理学授课形式:讲座式—论文作业—复习考试教学目的:初步形成管理思维模式,掌握管理的概念、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了解教育管理及高等教育管理的基本知识及管理特点,具备解决一般教育管理问题的能力。参考书:1、《教育管理学》,陈孝彬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2、《高等教育管理学》,薛天祥主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3、《高等教育管理学》,姚启和著,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4、《管理学》,周三多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一章管理概述“管”者,十二月之音,物开地芽,故谓之“管”,原指竹筒等细长之物。引伸为对人、财、物、事的执掌与制约,有主宰、包揽、管辖、负责、照管等动态意义。“理”者,治玉也。原义为“治”。《韩非子·和氏》说“王乃使玉人理其璞”,引申为整治土地、治疗疾病、治理、处理、办理或协调(事务)等。简而言之,在中国古代,主其事为“管”,治其事为“理”。第一节管理管理一词有“管辖”、“处理”、“管人”、“理事”等意,是指人们对一定范围内的人员及事务进行安排和处理,以期达到预定目标的活动。管理活动源远流长,人类进行有效的管理活动,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但从管理实践到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理论,则是一段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现代管理是一种高度科学化、组织化的活动,因此,现代管理是指一定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人员配备、指导与领导、控制等职能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使别人同自己一起实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第二节中国的管理思想2.1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儒家学说—以民为本,以和为贵,修己安人,以德为先道家学说—效法自然(天道),无为而治周易学说—刚柔相济,阴阳五行,平衡和谐兵家学说—“五事”(道、天、地、将、法),“五德”(智、信、仁、勇、严)法家学说—依法治国,严刑厚赏,“国富而贫治”墨家学说—尚贤、尚同、民富、节用佛教学说—行善积德、宽厚仁爱、清新寡欲中国古代管理思想评介——内容丰富、博大精深的文化遗产和宝贵财富。(1)封建社会漫长,阻滞生产力发展,管理缺乏大规模社会生产的实践,缺乏比较完善的科学管理理论。(2)儒家思想占有统治地位,诸子百家各有主张。有些观点对立,甚至是相互矛盾(例如儒家与法家、墨家),尚未形成了人们所公认的完整的管理思想体系。(3)社会历史的局限性,古代的管理思想具有两面性,如儒家的“重农轻商”、“求稳定,不求创新”、“歧视妇女”等观点带有一定落后保守成份,应予以否定2.2中国近代的管理思想—“旧学为题,新学为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前期(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以前):改革派—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派—李鸿章、张之洞—自强、求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改良派—康有为、梁启超—君主立宪制;革命派—孙中山—三民主义。后期(从辛亥革命到新中国建立,民国时期):民族资产阶级管理思想2.3中国现代的管理思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管理思想。建立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管理体制。—毛泽东、邓小平—阶级性、人民性、先进性、科学性—吸收人类所有文明成果—科学发展观:立足当前,着眼未来;生活小康,人民健康;金山银山,绿水青山;物质基础,文化繁荣。以人为本,突出发展,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可持续。第三节西方的管理思想3.1西方古代的管理思想古埃及人建造金字塔—分工、协作、权责古巴比伦汉穆拉比法典—约束、控制、行为、债务古希腊的分工学说—组织、分工、归属古罗马的管理机制—集权、等级、职责、经营3.2西方资本主义早期的管理思想亚当•斯密(AdamSmith,1723—1790年)—《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国富论—关于劳动组织的分工理论和“经济人”的观点。—劳动分工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劳动分工可以使工人重复完成单项操作,从而提高劳动熟练程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劳动分工减少由于变换工作而损失的时间;劳动分工可以使劳动简化,使劳动者的注意力集中于某种特定的对象上,有利于工具和机械的改进。3.2西方资本主义早期的管理思想大卫•李嘉图(DavidRicardo,1772—1823年)—《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提出劳动时间决定价值,把价值与交换价值区分开来。—劳动者创造的价值是工资、利润、地租的源泉,因此工资越低,利润越高;工资越高,利润就越低。罗伯特•欧文(RobertOwen,1771—1858年)—突出人的地位和作用,“人事管理之父”—人是环境的产物,对人的关心至少应同对无生命的机器关心一样多。—改善工人的劳动条件、缩短工人的工作时间、减轻劳动强度。查尔斯•巴贝奇(CharlesBabbage,1792—1871年)—《论机器和制造业的经济》—分工与分配理论,运用运筹学的方法研究分工、分配比例及效率关系。按工作性质所确定的固定工资;按对生产率所做出的贡献分得的利润;为增进生产率提出建议而应得的奖金。3.3西方古典管理理论3.3.1泰勒(FrederickWinslowTaylor,1856-1915)的科学管理理论—“科学管理之父”—时间-动作关系,效率研究—能力与工作相适应原理—标准化管理—有差别的计件工资—计划与执行分离,管理人员专业化3.3.2亨利·法约尔(HenriFayol,1841—1925)的一般管理理论—“过程管理之父”—一般管理的14条原则:劳动分工;权力与责任;纪律;统一指挥;统一领导;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合理的报酬;适度的集权与分权;跳板原理;秩序;公平;人员的稳定;首创精神;团结。—管理的五大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3.3.3马克斯·韦伯(MaxWeber,1864-1920)的行为组织理论—“组织理论之父”—建立一种高度结构化的、正式的、非人格化的“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是达成组织目标、提高组织绩效的有效形式,适用于一切组织。—任何组织都必须以某种形式的权力作为基础。传统权力、超凡权力、法定权力。—法定权力作为行政组织体系的基础,其最根本的特征在于它提供了慎重的公正。科层体制(官僚体制)—层次分明、制度严格、权责明确的组织模式。只有建立在法理基础上的行政组织的权力才是最合理又合法的。科层管理理论观点:职位分类、权力分层、资格法定、委其责任、遵纪守法、理性关系、固定工资以责任制为基础,以权力为核心的理性组织,切斯特·巴纳德(ChesterI.Barnard,1886-1961)组织理论组织是一个由人组成的协作系统正式组织存在的三个基本条件:—明确的目标—协作的意愿—良好的沟通强调权威性,实现高效率3.3.4乔治·埃尔顿·梅奥(GeorgeEltonMayo,1880~1949)的人际关系理论—霍桑实验。1927~1932年,美国西方电气公司所属的霍桑工厂的试验(HawthorneExperiment)第1阶段:变换车间照明条件试验第2阶段:继电器装配室试验第3阶段:大规模的访问与调查第4阶段:接线板接线工作室试验霍桑实验结论:行为和情绪是密切相关的;群体对个人的行为有巨大影响;群体工作标准规定了单个工人的产量;在决定产量方面,金钱因素比群体标准、群体情绪和安全感的作用要小。乔治·埃尔顿·梅奥的人际关系理论—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生产效率高低与人际关系有关—行为和群体是密切相关的;群体对个人的行为有巨大的影响;群体工作标准比金钱等其他因素的影响要大得多。3.4现代管理学派—管理理论的丛林管理分析:多种模式(或方法)的并生过程或经营方法(管理过程学派)人际行为方法(行为科学学派)系统方法(系统管理理论学派)经验方法或案例方法(经验主义学派或案例学派)决策理论方法(决策理论学派)数学的或管理科学方法(管理科学学派)随机制宜或因情况而异方法(权变管理理论学派)企业文化方法(管理文化学派)管理任务方法(经理角色学派)麦肯锡的7-S方法:3.4现代管理学派—管理理论的丛林3.4.1管理程序学派基础:Fayol的组织经营理论,代表人物:HaroldKoontz&CyrilO’Donnell代表作:《MANAGEMENT》理论主要内容:管理是一种程序和许多相互关联的职能职能的分析、原则的归纳提供了一个分析研究管理的思想的构架(兼容并蓄)强调管理职能的共同性(美)哈罗德·孔茨\海因茨·韦里克,《管理学》,经济科学出版社哈罗德·孔茨(HaroldKoontz,1908-1984)和西里尔·奥唐奈(CyrilO’Donnell)—管理工作是一种艺术。—计划、组织、人事、指挥和控制—组织的协调,五种职能有效应用的结果—依照次序完成任务(时间、重要程度等)3.4.2决策理论学派代表人物及代表作:HerbertSimon,《管理决策新学科》理论主要内容:决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决策:程序化(例行问题)、非程序化(例外问题)决策的标准:令人满意的行为准则(非“最优化”)组织设计的任务:建立一个制定决策的人-机系统赫伯特·西蒙(HarbertA.Simen)(1916~2001)—决策是管理的核心,管理就是决策—理性人—具有“有限理性”的人—多方案比较选择—基于“令人满意”而不是“最优”3.4.3系统管理理论学派代表人物及代表作:卡斯特(Fremont•E•Kast),《系统理论与管理》弗理蒙特•卡斯特(F•E•Kast)—组织是一个由许多子系统组成的—组织系统中人是主体,其他要素则是被动的—系统“投入—产出”关系,提高管理效率3.4.4经验主义学派代表人物:彼得·德鲁克(PeterF.Drucker,1909-2005年,杜拉克),戴尔代表作:《伟大的组织者》、《管理:理论与实践》,《有效的管理者》彼得·德鲁克(PeterF.Drucker)—“大师中的大师”、“现代管理之父”—《管理实践》(ThePracticeofManagement,1954)—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其唯一权威就是成就。—管理要解决的问题有90%是共同的。—组织的目的是使平凡的人做出不平凡的事。3.4.5管理科学学派(数理学派)基础:Taylor的科学管理代表人物及代表作:伯法(E·S·Buffa)《现代生产管理》理论主要特点:决策:减少个人艺术成分、增加科学性(建立决策程序和数学模型)评价依据:经济效果电子计算机的广泛使用运筹学(OperationalResearch即OR)规划论库存论排队论对策论搜索论网络分析3.4.6行为科学学派基础:Mayo的人际关系理论代表人物:麦克雷戈、马斯洛、赫兹伯格、奥德弗、麦克利兰、洛克、弗洛姆、斯金纳、亚当斯等理论主要思想:管理就是经由他人达到组织的目标管理重心:研究人、尊重人、关心人、满足人—亚伯拉罕·马斯洛(A.H.Maslow,1908—1970)的“需要层次理论”—福雷德里克·赫兹伯格(FredrickHerzberg,1923-2000)的“双因素理论”—维克托·弗洛姆(VictorH.Vroom)的“期望理论”—亚当斯(J.S.Adams)的“公平理论”—斯金纳(BurrhusFredericSkinner,1904—1990)的“强化理论”3.4.7权变理论学派代表人物:(英)伍德沃德(Woodward)代表作:《工业组织:理论和实践》理论主要思想:基本模式:如果……就要……因素分析:组织的规模、工艺技术的模糊性与复杂性、管理者位置的高低、管理者的位置权力、下级个人之间的差别、环境的不确定性随机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解决没有什么一成不变、普遍适用的“最好的”管理理论和方法环境对管理的作用具体化环境是自变量,而管理的观念和技术是因变量环境变量与管理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就是权变关系。3.4.8企业文化学派(管理文化学派)代表人物:威廉·大内,特里迪尔,阿伦·肯尼迪代表作:Z理论--美国企业界怎样迎接日本的挑战理论主要思想:企业文化是客观存在的企业文化的特点:个体差异性、民族性、地域性、时代性、稳定性企业文化的结构:精神文化物质文化行为文化3.4.9经理角色学派代表人物:(加)亨利·明茨伯格(HenryMintzberg)代表作:经理工作的性质(theprinciplesofscientificmanagement)理论主要思想:十种角色(十大任务)人际关系方面的角色:挂名首脑、领导者、联络者信息方面的角色:信息接受者、信息传播者、发言人决策方面的角色:企业家、故障排除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7S”理论:7-S:strategy(战略),structure(结构),system(制度),Skill(技能),staff(人员),style(作风),sharedvalues(共同价值观)积极、主动、灵活的战略;集中而又松散的结构;层次分明而又公开的体制和制度;技术、技能、技巧;用社会化企业的哲学来管理主体人员;不慌不忙、不紧不慢、不声不响的作风;作为道德和信仰的总体体现的精神和价值观念。侧重于效率:科学管理理论、一般组织管理理论、管理科学理论、流程再造理论、侧重于效果:决策科学理论、系统科学理论、战略管理、权变管理侧重于人:人际关系学说、行为科学、企业文化、人性化管理3.5未来的管理管理的软化趋势、管理的经营化趋势、管理的战略化趋势、管理的非理性化趋势、管理的权变化趋势、管理的网络化趋势、管理的全球化趋势、管理的风险化趋势、管理的知识化趋势、管理的人本化趋势、管理的伦理化趋势管理——只要有人类社会,就会有管理。管理和科技是促进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两翼。社会的进步与事业的发展离不开管理思考题:1.简评中国古代传统管理思想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2.泰罗、法约尔、韦伯、梅奥、孔茨、西蒙、德鲁克各自创立了什么理论?这些理论的主要内容有哪些?3.运用所学的管理知识,谈谈大学班级管理的特点及如何管理。管理与管理学1.管理的概念与特点1.1管理的涵义(1)泰勒—管理就是“确切地知道你要别人去干什么,并使他用最好的方法去干”。(2)法约尔—“管理,就是实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3)西蒙—“管理就是决策”。决策贯穿于管理的全过程和所有的方面;组织是由一些决策者构成的系统;决策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组织工作的成败。(4)孔茨—管理就是设计和保持一种良好环境,使人们在群体里高效率地完成既定目标。(5)德鲁克--管理是一种以绩效责任为基础的专业职能。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其唯一权威就是成就。管理应当从管理的任务阐明:本机构的特殊目的和使命—组织价值;使工作富有活力并使员工有成就—内在价值;处理本机构对社会的影响和对社会的责任—外在价值。(6)路易斯·布恩和戴维·克茨(BooneandKurtz)--“管理就是使用人力及其他资源去实现目标。”(7)小詹姆斯·H·唐纳利(James.H.Donnelly)--“管理就是由一个或更多的人来协调他人活动,以便收到个人单独活动所不能收到的效果而进行的各种活动。”(8)世界大百科全书—管理是对各种组织的一切活动的指导。它的目的是要使每一决策或行为有助于实现组织既定目标。(9)管理就是协调人际关系,激发人的积极性,以达到共同目标的一种活动。--从组织行为学的观点出发,强调管理的核心是协调人际关系,管理通过激励、沟通等方法激发人的积极性,完成组织目标。(10)管理就是领导。--管理者个人在管理活动中的领导作用。(11)管理就是经由他人完成任务。--管理者要发挥下属人员作用的重要性。…………小结:(1)管理是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五项基本活动(五大基本职能)。(2)管理是通过协调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围绕着组织目标使组织的各类资源的利用和谐化、同步化的活动)。(3)管理是协调组织资源使组织成员更加高效率地达到组织目标的过程。1.2管理的概念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以人为中心,对组织所拥有的资源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以便达到既定组织目标的过程。1.3管理的特点:①管理是一种有意识、有组织的群体活动,不是盲目无计划的、本能的活动。②管理是围绕着某一共同目标进行的。③管理是一个动态的协调过程,协调人与人之间的活动和利益关系,它贯穿于整个管理过程的始终。④管理包括一系列相互关联的职能,即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⑤管理工作强调有效合理地利用资源,确保组织的效率和效果。⑥管理是在特定环境下开展工作的,有效的管理必须审时度势,根据环境的特点进行活动。⑦管理是人类改造世界的实践过程,是一种特殊形态的实践活动。2.管理的要素基本要素:管理主体、管理客体、管理目标、管理职能和管理手段。2.1管理主体:指从事管理活动的人员。①高层管理人员:根据组织既定目标将目标任务分解为各类管理活动、工作任务,并督促完成既定目标的人。这类人员通常是组织的核心人物。②中层管理人员和基层管理人员:从事各方面具体管理活动的人。这类人员通常是组织中的骨干人物。2.2.管理客体:指管理活动所作用的对象,即管理的收受者。(1)组织中的一般成员。组织中的一般成员均是管理的客体,他们执行组织分配给予的工作任务,遵守一定的运行规则进行工作。(2)组织中的其他资源。组织中的其他资源包括物质资源、信息资源、关系资源等,这些资源均是管理的客体,都是管理的收受者,它们在管理的作用下经过特定的技术转换过程就成为组织的产出物。(3)与组织的扩张和发展相关的人力、财力、物力、信息和其他组织。这一类客体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经常发生变动。2.3.管理目标:管理活动的努力方向和所要达到的目的。管理目标具有层次性。—管理的终极目标是组织的最高层的战略目标。—低层的管理目标是指一项具体的管理活动或管理工作的目标。2.4.管理职能:为了达到管理目标,管理者和管理对象之间用什么方式对管理活动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的问题。它是管理者和管理对象之间发生联系的纽带,是管理活动的主要体现。2.5.管理手段:为了达到管理目标和实现管理职能,管理者所使用的管理方法和管理工具作用于管理对象,以期提高管理效率和管理效能。3.管理的性质管理活动不同于作业活动管理的科学性、管理的艺术性管理的二重性管理的战略性管理的有效性管理的他人性管理的多样性管理的有界性管理的目的性3.1管理活动不同于作业活动组织正常运转需要有两类活动—管理活动与作业活动。它们共存于同一组织中,确保组织目标的圆满完成。作业活动——直接从事生产与技术工作管理活动——为作业工作提供服务的活动,通过他人并使他人同自己一起去完成组织的目标和任务。3.2管理是科学与艺术的统一科学:有一套科学客观的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论。孔茨——科学是经过整理的知识。任何科学的根本特点是运用科学的方法去发展知识客观性实践性系统性发展性管理的科学性高效。生理、理性、被动工具。20世纪初,泰勒、甘特、吉尔布雷斯:动作、时间、计划研究,培训工人,提高个体生产率。法约尔、韦伯等的组织管理原理:分工、专业化,机械、非人性的职能设计,改善组织生产率。管理的艺术性艺术:灵活运用管理知识、技能的技巧和决窍。愉快。心理、情感、能动主体。20世纪中,梅奥、卡内基、马斯洛、麦格雷戈等:人际关系、群体合作、行为科学、人性假设、人力资源。各种心理疗法:动力、行为、认知、人文等。解决“人们总在忙碌,而不能轻松地工作”的问题。管理既是科学,又是艺术,如何理解?管理是科学与艺术的有机统一经过系统整理的管理知识是科学的,而管理知识的应用,亦即管理实践是艺术的认知性的知识或可编撰的知识体验性的知识或意会的知识体验性或意会的知识如何学?如何教?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的关系1.有成效的管理艺术是以对它所依据的管理理论的理解为基础的。2.要保证管理的成功,管理者还必须懂得如何在实践中运用科学的理论。3.3管理的二重性自然属性——管理与生产力、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具有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管理与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相联系,具有社会属性。3.4管理的战略性正确。精神、道德、意义方向。20世纪末,组织存在意义、使命目标、共同愿景,非盈利性组织作用,竞争合作互动关系反思。跨国经营、环境生态、企业伦理、社会责任、人类前景、全球命运。3.5管理的有效性资源是有限的若资源无限则不需要管理没有效率压力就不需要管理管理可以提高效率3.6管理的他人性管理需要他人的努力只会管理自己不叫管理管理的原理也可以用来管理自己指挥他人是管理的一大挑战3.7管理的多样性管理对象包括人、财、物、时间、空间、信息管理过程包括计划、组织、控制等活动管理部门包括生产、财务、销售、人事等任何组织都有管理问题3.8管理的有界性管理是组织内资源的配置对组织外的资源无调动权—协调管理是一个等级链3.9管理的目的性管理的基本目的,在于提高工作的效率(efficiency)和效果(effectiveness)。效果是解决“做什么”的问题,它要求确定正确的目标;效率是解决“怎么做”的问题,它要求选择合适的行动方法和途径,以求比较经济、比较快地达到既定的目标。相对而言,效果是第一位的。好的管理就是要做好正确的事。明确管理目的—抓住管理的实质,明确一切管理活动的出发点和终点。明确管理目的—明确的组织活动成效标准考核的依据。明确管理目的—为建立目标奠定基础。设计和维持一种体系,使之用尽可能少的支出(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等等),实现组织既定的目标。低成本高收益4.管理的原则系统原则人本原则信息原则责任原则效益原则4.1系统原则管理具有系统性系统—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部分组成,在一定环境中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要素为系统组成的基本成分。大系统—系统+环境统筹兼顾,整体优化分工协调,优化配置组织与环境相协调系统的特征:整体性层次性相关性动态性开放性环境适应性方法论意义具有全局观念关注系统结构的状况处理好管理宽度与管理层次的关系4.2人本原则从整个管理学的发展来看,对人的认识大体经历了六个阶段:(1)“工具人”的观点。(2)“经济人”的观点。(3)“社会人”的观点。(4)“行为人”的观点。(5)“决策人”的观点。(6)“复杂人”的观点。人是手段—人是目的人是管理系统中首要的因素;“以人为中心”,充分发挥、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人—管理的主体管理者应重视满足员工的合理需要管理—为人服务4.3信息原则信息流—管理的神经系统信息—人们对事物了解不定性的减少和消除。—管理信息是保证决策和计划科学性的前提条件。—管理信息是管理系统控制的依据和手段。—管理信息是管理系统中各工作环节和管理层次互相沟通、联络的纽带和桥梁。管理信息系统—数据的收集、整理系统,输入系统,加工系统,传输系统,贮存系统,检索系统,输出系统,反馈系统等。重视信息收集、整理和运用,力求全面及时,准确可靠。建立发达的信息渠道EDP—电子数据处理系统MIS—管理信息系统DSS—决策支持系统4.4责任原则合理分工、明确规定组织各部门和个人的任务和责任。—职责、权限、利益和能力的协调和统一责任原理的核心是职责职位设计和权限委授要合理明确每个人的职责—奖惩要分明、公正而及时4.5效益原则管理的最终目的——效益效益——有效产出与其投入之间的一种比例关系。包括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正确处理效率、效果和效益三者关系效率:单位时间的成果量效果:通过努力获得的有用成果效益:社会认可和接受的成果建立正确的效益观(生产为中心转为效益为中心)5.管理学特点及研究方法5.1管理学特点一般性。管理学主要是研究管理活动中的共性原理和基础理论。综合性。涉及哲学、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数学、统计学、运筹学、教育学、法学、计算机科学等近二十门科学。是一门交叉学科或边缘学科,它要在内容上和方法上综合利用多学科的成果。模糊性。它是一门不精确的科学。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实践性。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相结合。5.2.1管理方法的系统层次与类别按管理职能类别:预测方法决策方法计划方法组织方法指挥方法控制方法激励方法按所用方法的定量化程度:定性管理方法定量管理方法按管理对象的范围:宏观管理方法微观管理方法按管理活动的类型:生产管理方法物资管理方法信息管理方法技术管理方法人事管理方法按用于制定决策还是用于实施决策的不同功能:管理认识方法:观察方法、调查方法、实验方法、逻辑方法等;管理实践方法:强制性控制方法、动机激励方法、思想教育方法、社会推动方法等。按管理者类型:专制型管理方法民主型管理方法放任型管理方法按管理组织形式类别:首长制管理方法委员制管理方法集体领导分工负责制管理方法参与式管理方法按管理方法产生的前后时序:传统统管理方法现代管理方法5.2.2管理学的研究方法复习题1.管理的概念。2.如何理解管理是科学与艺术的统一?3.管理及管理学有哪些特点?4.管理的基本原则有哪些?第三章教育管理及其流派第一节管理学流派与教育管理1.1教育管理的产生与发展管理活动是与人类社会与生俱来的社会活动。近代管理活动逐步从其他活动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项独立而专门的社会活动,并由此而带动了管理理论的发展。管理学以一门独立学科的身份跻身于科学殿堂。管理实践的丰富和多样化,脱胎于经济学而侧重于企业管理和经济管理的单数形式的管理学开始了向复数形式的管理科学的分化。原始社会的教育是同生活结合在一起的、是多方面的。学校产生的历史基础:生产力的发展和奴隶制国家的形成。原始社会的教育是非形式化的。学校产生的客观条件:体脑分工和专职教师的出现。学校产生的重要标志:文字的产生和应用1.1.1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礼记-学记》教育内容:礼、乐、射、御、书、数,合称“六艺”。战国学宫,汉代太学,晋代国子学,北齐国子寺,隋代国子监,唐宋国子监总管国子、太学等,元代国子学(国子监),明、清国子监,至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开始设学部,国子监遂废止。学校管理的规章制度:我国《学记》中记载的视导制度、考核制度--“比年入学、中学考校”1.1.2文明古国的学校教育(一)宫廷学校和祭司学校(二)神庙学校(三)“文士”学校和“古儒”学校(四)中世纪大学的管理体制。先生大学、学生大学;现代学校教育管理的形成。中世纪大学的产生1108年,法国巴黎大学1137年,意大利南部创立了萨莱诺大学1158年,意大利北部创立了波隆那大学1168年,英国创立了牛津大学1209年,英国剑桥大学大学是学生倡议创办的。它保持有很大的自主权。流动教学。课程内容不确定。重视理解能力的培养。教学方法比较灵活:(1)讲授主要思想;(2)叙述有关知识;(3)朗读原文;(4)学生复述;(5)释疑举例。1.1.3扬·阿姆司·夸美纽斯(JanAmosKomensky,1592-1670)十七世纪杰出的捷克教育家、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教育家,西方近代教育理论的奠基人之一。人是造物中最崇高、最完善、最美好的。人的现世生活“只是未来生活的准备。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夸美纽斯学校教育思想和措施的出现:四阶段教育制度;普及、民主的办学思想;办学的效率思想——学年制办学、班级授课制、学校的纪律、规范的教学内容(百科全书式的课程设置)、教科书的使用。有组织的学校教育的出现,导致了学校教育管理现象的出现,人们思考学校教育的管理,研究学校教育的管理,形成了教育管理的思想。西方教育管理学最初是管理科学特别是企业管理理论发展的伴随物。1.2教育管理学建立及发展西方教育管理学的发展分为三个时期:教育管理思想的萌芽时期教育管理理论的奠基时期教育管理学的建立与发展时期1.2.1教育管理思想的萌芽时期—19世纪中叶以前西教育管理思想的萌芽是伴随着教育管理事务的社会职业化、教育管理的专门化而发展的。这个过程经历了近百年的时间。教育管理处于经验管理的水平,教育管理的思想散见于教育家和思想家的著作和言论之中,体现为萌芽状态。1.2.2教育管理理论的奠基时期19世纪后半期到20世纪40年代末。沿着两个方向发展:行政管理:偏重于宏观的教育管理经营管理:偏重于教育组织内容的管理(或微观的教育管理)(一)教育管理行政理论的发展施泰因(Stein)行政管理的思想观点。19世纪末,德国著名行政学家施泰因提出了教育的法律适应性原则,为最早用行政学、法学理论研究教育管理的人。认为教育事业是公共事业,国家应该以立法的形式对其进行干预,并提出这种干预的原理、内容、根据和界限,从而开创了对教育立法问题的理论研究及以法制治理教育的思想。美国公立教育的创始人贺拉斯•曼(Horace

Mann)对教育法制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推动了教育法制化的进程。他认为,为了建立强大的共和国,就必须培养理想的公民,为此就必须广泛地实行普及义务教育,为实现这一点就必须建立免费的公共教育制度。(二)教育管理效率理论的发展1、科学管理的引入效率观点:达顿、斯内登《美国公共教育管理》(1908年),把以提高生产效率为中心的标准化管理学说引入教育管理。成本概念:弗兰克•斯波尔丁提出。标准化观点:富兰克林•鲍比特提出“产品”标准、工作标准、“生产者”标准。批评:统一的标准压抑创造精神和多变的教育工作与教师的劳动。雷蒙德•考尔汉《教育和效率的崇拜》,“美国在教育方面的一个悲剧”,教育管理人员正从文化的传播者蜕变为反文化的企业经理。“泰罗制”及随之兴起的“效率运动”相呼应,科学管理的理论和方法逐渐延伸到学校管理之中。博比特(Bobbit)在1913年发表的《用来解决城市学校系统问题的若干一般管理原则》提出,不应当仅仅把学校看作是教育机构,而应该看成是工厂;学生是需要处理的生产原料,教师是生产工人,而学校的管理者则作为工厂的经理控制着整个教育生产的流程。学校管理者的贡献就是努力“发现执行每一个具体教育任务过程中的整套最好方法”,并将这些方法提供给教师,“以便指导他们获得最大的成果”;“效率即意味着集中化和监督者对全部执行过程实施明确的指挥。”2、科层理论的引入马克斯•韦伯:只有建立在法理基础上的行政组织权力才是最合理又合法的。《社会经济组织理论》以责任制为基础,以权力为核心的理性组织,强调权威性。科层体制:职位分类,权力分层,资格法定,委其责任,遵纪守法,理性关系,固定工资。特征:(1)学校的组织结构具有金字塔式的科层制特征,一级管理一级,强调下级服从上级,具有准军事化特点;(2)在管理方法上,强调制度化、规范化的刚性管理,以严明的纪律制约被管理者;(3)在教育实践中,强调教师权威,以共性代替个性,忽视学生个体的发展。(三)教育管理的“人际关系理论”19世纪末—20世纪50年代,行政理论、人际关系理论的引入,奠定了教育管理理论的基础。教育管理研究倾向:将管理原理迁移到教育管理,但教育管理学自身的理论体系还未建立。1.2.3教育管理理论的建立与发展时期行为科学和系统科学对教育管理学的深刻影响。(一)行为科学对教育管理学的影响行为科学主要是从人的需要、欲望、动机、目的等心理因素的角度研究人的行为规律,特别是研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并借助于这种规律性的认识来预测和控制人的行为,以实现提高工作效率,达成组织的目标。美国管理心理学家道格拉斯·麦格雷戈(Douglas.M.McGregor)在他的《企业的人性方面》提出了“人性假设”的概念。认为,在每一个管理制度和措施的背后,都隐藏着某些关于人性及其本质的基本看法,即人性假设。美国学者沙因(Edgar.H.Schein)曾对各种人性假设进行过具体的研究。1、“经济人”假设人天生就懒惰成性,厌恶工作,尽可能逃避工作;人是没有进取心的,绝大多数人希望奉命而为,宁愿当被领导者,怕负责任,宁愿听从别人指挥;人是自私的,以自我为中心,不去关心别人;人是保守的,害怕风险,对安全的要求高于一切;人是有情感的,但缺乏理智,易受煽动;人之所以劳动,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温饱和享乐。特征:(1)强调外部控制。(2)喜欢采取“命令与统一”、“权威与服从”的管理方式。(3)只注重人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的满足。(4)把金钱当成一种主要的激励工具,把惩罚作为有效的管理手段,或者采取软硬兼施的方法。因此,对多数人必须用强迫、控制以至惩罚、胁迫的方法,去驱使他们工作。2、“社会人”假设社交需要是人类行为的基本激励因素,而人际关系是形成人们身份感的基本要素;人们倾向于从工作中的社会关系里寻找自身的意义;同物质性激励相比,人们更容易对群体的社交因素作出反应;人们对于管理的态度,当视管理者对下级的归属需要、成就需要能满足到何种程度而定。特征:人类能够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行为,具有自律性;人是以追求满足社会需要为主要目的的活动主体,他不是单纯地追求金钱和地位,还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友情、交往感、归属感及成就感等方面心理欲望的满足。3、“自我实现人”假设厌恶工作不是一般人的天性,关键看在什么条件下工作;多数人愿意对工作负责,并富有创造才能和主动精神;激励在各个需要的阶段上都起作用,人们在执行任务中能够实行自我管理和自我指挥。感情是非理性的,因而要加以防范,以免干扰人们对利害关系的理性权衡;组织能够而且必须按照可以中和并控制人们感情的方式设计,也就是说要控制住人们的那些无法预计的品质与变化。特征:(1)在管理方法上,强调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着眼于激发和调动人的积极性,通过激励人的动机,引导人的行为,实施自律性管理以实现学校管理日标;(2)在领导模式上,由集权式向分权式转化,强调“民主参与式”管理,认为人们有权对学校事物发表意见,通过改善人际关系提高学校管理效率;(3)在教育实践中,强调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认为学生接受教育的过程就是其个性不断完善、人格不断完满的过程,而不是由教师由外向内进行灌输的过程。4、“复杂人”假设人类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并且会随着人的发展阶段和整个生活环境而变化;人们可以通过他们在组织中的经历,获得新的动机,也就是说人的动机模式和目标是他的原始需要与他的组织经历之间复杂交往作用的结果;人们在不同的组织中,可能会表现出不同的需要,而不同类型的动机都有可能刺激人们提高劳动效率,全心全意地参与到组织中去。人处于环境之中,外部或内部的任何刺激都有可能促使人们改变自己的行为和反应。应该针对不同的人、不同的组织、不同的环境与条件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特征:(1)在对人的认识上,人是一种具有有限理性的动物,其行为动机具有双重性。既有财富最大化的动机,也追求社会心理欲望的满足。人具有机会主义行为倾向,其对规则的遵从以其对自身利害关系的权衡为基础。(2)在学校组织方面,学校是一个开放系统。学校管理者在这种协作系统中作为相互联系的中心,协调各种关系,维持学校组织的正常运转。(3)学校管理的过程就是一个权变和发展的过程,管理目标的择定涉及人们的价值取向,与其说依靠清晰而周密的思考,不如说取决于影响组织成员的各种社会因素。5、“文化人”假设20世纪中叶,恩斯特·卡西尔(德)认为,在一切生物种属都具备的“感受器系统”与“效应器系统”之外,人还拥有第三种系统——“符号系统”。依靠符号系统,人类就不再生活在单纯的物理世界中,而是生活在一个符号的世界之中。符号形式的真实内容即人类的文化。所谓“符号的动物”就是“文化的动物”,符号是“人的本性之提示”,而文化则是“人的本性之依据”。“人的突出特征,人与众不同的标志,既不是他的形而上学本性也不是他的物理本性,而是人的劳作(work)。正是这种劳作,正是这种人类活动的体系,规定和划定了‘人性’的圆周。语言、神话、宗教、艺术、科学、历史,都是这个圆的组成部分和各个扇面”。“文化”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本质规定性。美国学者帕斯卡尔和阿索斯在《日本企业的管理艺术》中,提出了“7S”管理模式。“7S”是企业管理中的七种要素,即策略、结构、制度、人员、作风、技巧和最高目标。威廉·大内在《Z理论—美国怎样迎接日本的挑战》,强调内部的信任感、亲密度和凝聚力,即“信任、微妙性和人与人之间的亲密性”,形成一种有利于每个员工得以发展的环境,一种得到共同认可的企业精神和作风。特征:(1)人是管理的中心,强调发挥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管理的最终目的应该服务于人的发展;(2)在管理的组织结构方面,提倡一种立体的网状结构,人们在管理活动中的地位是相对的,每个人都可能是文化的创造者;(3)在管理的方法上,强调共同价值观念的培育和学校文化的形成,摒弃传统的制度化刚性管理,强调以文化等软性因素,使人在文化中得到充分而主动的发展。“政治人”假设、“生态人”假设、“决策人假设”、“人性”假设——H理论(HeXieManagementTheory)(二)系统科学对教育管理学的影响切斯特•巴纳德的组织均衡理论。一个协作系统是由相互协作的许多人组成的。协作组织是正式组织,都包含三个要素:协作的意愿、共同的目标和信息联系。20世纪50年代,学者们开始从系统理论出发,构建教育管理学的理论体系。1957年[美]维斯康辛大学教授葛里格、康伯《教育管理行为》的问世,标志着教育管理学理论体系的建立。1.2.4我国20世纪教育管理学的发展一、我国现代教育管理研究的发端我国现代教育管理学的研究是从现代学校组织的出现开始的。两种观点:外国传教士传入;师范教育的发展而开始。二、民国期间的教育管理研究中国现代教育制度在民国期间逐渐成熟。1901年8月,清政府颁布《兴学诏书》。“兴学育才,实为当务之急”。颁布新学制、废除科举制和设立学部。1904年1月,清廷批准《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癸卯学制”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正式颁布且在全国普遍实行的学制,从而结束了中国数千年来办教育无章程、学校无体系的状态,确立了中国现代学制的基本模式和框架。1912年,蔡元培作为民国政府的首届教育总长亲自制定《大学令》,确定了大学“以教授高深学问,养成硕学宏材应国家需要”的教育宗旨,并明确建立“教授治校”的制度。1922年在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下,以新学制和北京大学的更新为代表,标志着近代教育的脱旧入新。对学制进行修改和调整(“6-3-3”制),构建了比较完备的教育法制体系,学制和学校教育系统逐渐成熟和完善。中国的现代教育制度在1927年南京政府成立,实行“以党治国”,加强对社会的控制。《中华民国宪法》下有《教育法》或《教育基本法》,以及《教育部组织法》等。教育理论派:杜佐周《教育与学校行政原理》(1935)、罗廷光《教育行政》(1945)教育实践派:蔡元培、张伯苓、陶行知、徐特立三、新中国建立后的教育管理研究根据地、解放区教育。干部教育、社会教育、普通教育解放初期:“以老解放区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有用经验,借助苏联经验,建设新民主主义教育”五十年代初期:以俄为师,全盘苏化。国家性、统一性、计划性、一长制、群众监督。(三)五八年到六一年党对学校工作的绝对领导、群众路线的办学方针、无产阶级政治挂帅、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四)六一年到文革前问题:教育发展过快,超过了国家经济的承受能力;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出现了偏差;学校秩序混乱。三个工作条例强调:学校工作以教学为中心;正确贯彻党的知识分子政策;高校、中小学领导体制。管理的政治性和政策依赖性。(五)80年代以后管理政策、国外教育管理理论的译介、教育管理的本土化、教育管理政策和法规的研究成为热点。校长负责制;下放教育管理权;农村教育:从“分级办学”到“以县为主”;基础教育:重点学校制度和均衡化方针;高等教育政策;民办教育政策;教育市场化、产业化的发展。教育管理研究及其成果:经验升华类—经验性梳理、总结,基于国情与现实,实事求是,尊重教育规律,形成体系。理论融通类—运用西方教育管理理论探讨我国教育管理现象,揭示普遍性规律,现代管理理论在教育管理上的应用。问题探讨类—针对教育管理中的实际问题进行理论研究。常规管理类—以教育管理的职能为依据。小结:1、把科学管理理论、行政管理理论、官僚制理论、实证主义与关注效率的模式等结合在一起表述为“古典教育组织理论--效率为本模式”。2、把人际关系和人力资源、实用主义与民主管理和关注人的模式结合起来表述为“人本主义教育管理理论--人本模式”。3、把社会科学、行为科学和逻辑实证主义、以及关注政治与决策模式结合起来表述为“教育管理科学理论--理性为本模式”。4、把开放系统与反传统观点、后实证主义、现象学、主体主义、批判理论、关注文化价值等结合起来,表述为“后现代教育管理理论--多元整合模式”。第二节现代教育管理的理论2.1教育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管理学研究对象的定位要回答教育管理学研究什么的问题,它直接关系到教育管理学学科内容和体系的构建,是教育管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第一种观点是把教育管理的过程和规律看作是教育管理学的研究对象。第二种观点是把教育管理的现象和本质看作是教育管理学的研究对象。第三种观点把教育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定位为教育管理活动。教育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定位为教育管理问题或成为问题的教育管理现象。教育管理学研究对象的定位从科学的本质说起—“科学本质上是解决问题的活动。”(美国科学哲学家劳丹)当现象进入人的视野并成为“问题”的时候,才成为科学的研究对象。任何一种科学的创立都起源于对问题的研究和解决。教育管理学只能始于问题的提出,终于对问题的解决。教育管理问题分类:—事实问题与价值问题—经验问题与概念问题—常规问题与革命问题(1)事实问题与价值问题事实问题—自在事实、客观事实、经验事实、理论事实教育管理的事实问题—教育管理研究者感知到的教育管理现象问题。自在事实:客观自在的现象(无论你见到或没有见到,它都存在着)教育管理学要研究自在事实问题。如:学生的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等都是自在事实,这些现象会引发一系列的教育管理问题。客观事实:被人类实践活动影响过的客观事物的现象教育管理学要研究客观事实问题。如:学校建筑布局安排、学校组织结构设计、学校规章制度制定等问题。经验事实:人观察到的外部特征和外部联系的知识教育管理学要研究经验事实问题。主要表现为教育管理者在实践中所积累的经验或认识。如:对教师、学生的看法,管理的一些做法经验及如何分析认识这些经验并将其上升为理论。理论事实:人们通过思维所把握到的客观世界的内在的联系和本质教育管理学要研究理论事实问题。不同的教育管理理论之间、新旧教育管理理论之间、教育管理理论与实践之间都会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矛盾,它们构成了理论事实问题。教育管理的价值问题—教育管理实践中存在的管理客体对管理主体存在和发展的意义问题,也可以看作是管理主体所追求的东西。—按照价值的存在形态:物质价值、精神价值和人的价值;—按照价值的表现形式:功利的价值—最基本的价值真、善、美的价值—价值体系的中心内容自由的价值—最高价值。从教育管理主体的需要出发,教育管理的价值问题可分为三类。一是教育管理的物质价值问题,即教育管理实践的经济效益问题;二是教育管理的精神价值问题,即教育管理实践带来的精神满足问题;三是教育管理的综合价值问题,即教育管理实践在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过程中所引发的综合性问题。从价值的存在形态来看,教育管理价值问题可分为三类。一是物质存在的价值问题,即教育管理者对教育组织中的物的管理存在的价值问题,如校园建设的价值问题;二是精神存在的价值问题,即学校文化价值的问题;三是人的存在的价值问题,即教育组织中人的地位、作用、尊严,等等。结论:教育管理是由事实存在和价值存在构成的统一体。连接事实和价值的中介则是主体的需要。(2)经验问题和概念问题经验问题是“任何使我们感到奇异的与自然界有关的问题,或其他需要解释的事情,都构成一个经验问题。”经验问题可以分为未解决的经验问题、已解决的经验问题和反常经验问题。未解决的经验问题—未被任何一种理论有效解决的经验问题,是教育管理理论的研究方向。教育管理学首先要研究的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解决而形成新的教育管理理论或教育管理的方法。已解决的经验问题—已经被某种理论有效地解决了的经验问题,是对教育管理理论提供支持。由已经解决的经验问题所构成的理论应是教育管理学的基本内容。反常经验问题—已经解决的问题在新的条件下又成为问题的经验问题,是反对某种教育管理理论证据或萌生新教育管理理论的依据。概念问题—教育管理的概念问题是指教育管理学建构本身存在的问题,也指教育管理学的“元”问题。如果经验问题是关于一些领域里物质实体的第一级问题,那么概念问题就是关于概念结构(例如理论)的充足理由的较高级问题,它是用来回答第一级问题的。一种理论在形成之初,其内部概念问题可能很多,在其成熟的时候,其内部概念问题就比较少。同样,一种理论在建立之初会遇到其他理论的挑战,外部概念问题就比较多,而在其成熟的时候,外部概念问题就较少。结论:研究经验问题和概念问题都是要揭示教育管理的规律,构建教育管理理论。区别:经验问题是研究与教育管理实践有关的问题,其目的是解决现实的教育管理实践问题;概念问题是研究教育管理理论的问题,其目的是使教育管理理论更具有合理性、解释性、系统性。(3)常规问题和革命问题科学发展可以分为常规科学和科学革命。常规科学问题是该科学能够回答或解释的问题。是“谜语解答”。科学的革命问题都是反常问题,是常规科学所不能回答的问题,它们不是“谜语”,也没有谜底,不是发现,而是发明和创造,是研究者的探险。教育管理的常规问题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当前教育管理理论能够解答的问题。研究者根据已有的教育管理理论对这些问题进行解答,以完善和丰富当前的教育管理理论。教育管理实践者所面对的问题大多是这类问题。一类问题是现有的教育管理理论不能完全回答的问题。研究者可以从现有的理论出发探索出新的解决问题的理论和办法,从而发展现有的理论。教育管理的革命问题是现有的教育管理理论不能回答的全新的问题或异质的问题。一类是个别的革命性问题。指对现有教育管理理论体系不产生根本性影响的反常问题。当对这些个别的反常问题的解答积累到一定的阶段,就会形成新理论。这种新理论可能会取代现有的理论或与现有的理论并存。一类是结构性的革命问题。指现有理论不能回答的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这类问题的解决就意味着新理论的诞生。结论:教育管理学既要研究常规问题,也需要研究革命问题。常规问题的研究可以丰富和发展现有的教育管理理论。革命问题的研究则会形成新的教育管理理论。我国教育管理学对常规问题的研究较多,但缺乏对革命问题的研究。教育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定位为教育管理问题或成为问题的教育管理现象。一个事实问题既可以是经验的或概念的,也可以是常规的或革命的;一个常规问题既可以是事实的,也可以是价值的。教育管理研究者要根据教育管理学科发展的需要、教育管理实践的需要和自己的能力与兴趣,从不同的角度选取合适的教育管理问题进行研究。问题都必须是“真”问题。对教育管理问题的“真”或“假”判断的依据是该问题是存在还是不存在,真的问题是现有的理论没有解决或解决得不够好的问题。发现教育管理问题,揭示教育管理的规律,构建教育管理理论,指导教育管理实践。2.2教育管理学的研究内容教育管理学(广义):从宏观上研究国家和各级地方教育行政机构对教育的管理,如:教育制度、学制、教育结构、教育立法、教育事业发展、教育督导、学校管理等问题。教育管理学(狭义):从微观角度专门研究学校教育活动的管理,又称学校管理学。2.3教育管理学的性质(一)实践性来源于教育管理实践、指导教育管理实践(针对性、可行性);有自己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不但要人们知其然,而且让人们知其所以然。(二)社会性教育管理学是社会科学;社会环境为复杂的系统,系统各种要素对教育均有不同影响;教育管理研究是在一定社会环境下的教育管理;社会需求、社会评价(三)多元综合性教育管理为多因素活动过程;涉及多学科门类(四)双向性纵向的连贯性横向的交叉性2.4教育管理模式2.4.1教育管理模式:强调经验和实际操作在教育管理中的决定作用。工作绩效=f(经验,知识,能力)一个校长就是一所学校。经验的局限性。2.4.2行政管理模式:以行政职能为中心,按教育行政系统来实施。工作绩效=f(法规,组织,程序)强调法规、统一、集中。上级的权威性,职权的层次性,手段的强制性。“一刀切”、“官本位”、效能低2.4.3以科学管理理论为指导,综合运用,分析解决教育管理问题。工作绩效=f(理论,方法,素质)定量、定性结合,感性、理性并举,方法、效果并重。非逻辑性因素,复杂劳动,创新性、主观能动性不可量化复习题:1、对教育管理理论发生重大影响的管理流派有哪几个?2、科学管理理论在教育管理的哪些方面可以应用?哪些方面不适合应用?3、行为科学管理理论对教育管理的影响。4、系统理论向社会管理提出了哪些新概念?第四章教育价值观与教育管理行为第一节教育价值观1、什么是教育—“知识改变命运”—“教育不仅仅为了知识,爱才是果实。”教育是什么?教育又为什么?—教育的本质,也是教育的价值。什么是教育的目的?教育的价值究竟是什么?教育管理,就要时时考问教育的本质所在,关心教育的价值所在。雅斯贝尔斯—教育须有信仰,没有信仰就不成其为教育,而只是教育的技术而已。苏格拉底—启发人的智慧,培养独立思考能力。柏拉图—培养“哲人”,并由哲人治国。夸美纽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维多利诺—人类天赋的身心能力得到和谐发展。培根—培养具有全面而扎实的科学知识的人。“知识就是力量。”斯宾塞—教育的职责是为完美的生活作准备。赫尔巴特—充实心智-严格管束、严格训练卢梭—自然人教育-开放、宽松、自由杜威—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爱因斯坦—教育是创造未来的事业,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塑造人的心灵。“现代教育方法还没有把神圣的好奇心扼杀简直是个奇迹,因为好奇心这棵纤细的幼苗,除了开始的刺激外,最需要的是自由。”儒家—化民成俗、使人为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庄子—道法自然,顺应自然、顺应个性蔡元培—学术自由、兼容并包陶行知—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辞海—按照一定的目的要求,对受教育者的德育、智育、体育诸方面施以影响的一种有计划的活动。2、教育价值观价值是客观存在的,是主体对客体的肯定或否定,是由主体的需要和客体的属性两者之间的关系构成。人们按照客体的属性能够满足主体的需要程度来确定客体的价值大小。价值观就是处于主体地位的人对客体的人、事物或现象的普及、判断的标准,是人的行为选择的主观依据。教育价值观是指人们对教育与主体(人、群体)的价值关系的认识,并在认识的基础上,确定教育行为的价值取向。—反映的是教育与主体之间的价值关系—认识不同,价值判断不同,教育行为的价值取向也就不同—价值判断的依据是教育对主体所产生的效益什么是好教育?什么是好学校?—教育或学校的存在价值观教育或学校应该是什么样的?—教育或学校的理想价值观教育或学校能够做些什么?—教育或学校的现实价值观教育或学校将来会怎样?—教育或学校的发展价值观“让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价值观与教育管理、教育理论教育规律:教育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教育现象所固有的、客观存在的。按照教育的客观规律办教育是一条真理。—反复起作用的。—在阶级社会里,人们对教育规律的认识受阶级意识的制约和影响。教育理论:教育实际经验和教育实验的抽象、概括,是系统化了的理性认识,即教育知识领域的概念、原理的体系。—人对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认识的过程,就是理性思考的过程,是对教育本质、教育目的、教育性质、教育职能、教育价值、教育过程的认识概念化、系统化的过程。—理论与人们的立场、观点、态度、感情、知识结构有关。—教育理论作为一种认识工具,可以帮助人们发现规律、认识规律或自觉的运用规律,把教育管理行为上升到明确的思想或者改变自己的行为。第二节教育价值观比较教育价值观与教育功能—教育功能具有社会功能与个体功能,也就是满足社会的需要与满足个体的需要。—社会本位价值观和个人本位价值观。中国传统的教育价值观基本上是社会本位价值观,而西方所推崇的则是个人本位价值观。依据个人、知识和社会在教育价值中地位的不同,将教育价值观大致分为:—个人本位为主的教育价值观—知识本位为主的教育价值观—社会本位为主的教育价值观个人本位为主的教育价值观将教育利于个人发展的价值置于首位,认为教育的基本价值、主要价值在于促进个人理智的发展,以达到完善个性之目的。纽曼:发展人的理智是大学教育的目的所在。“理智训练以及大学教育的真正目的不是学问或学识,而是建立在知识基础之上的思想或理智”。赫钦斯:理智的美德是由理智训练而获得的习惯。一种受适当训练的理智,一种适当形成习惯的理智是一切领域里都能够起着很好作用的理智。因此,不论学生是否注定从事于沉思的生活或实际的生活,由理智美德的培养所组成的教育是最有用的教育。知识本位为主的教育价值观将教育利于知识、学问发展的价值置于首位,认为教育的基本价值、主要价值在于知识创新,学术探究,促进学问的发展。施莱尔马赫:培养学生“察见事物本质的认识能力、科学精神,通过自己的思考自觉地学习科学的根本法则,从而发展各自的研究能力、发现能力与表现能力,。洪堡:教师并不是因为学生而存在,教师和学生都为学问而存在。社会本位为主的教育价值观将教育利于社会、国家发展的价值置于首位,认为教育的主要价值在于为社会培养人才,以此促进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范•海斯:作为一所州立大学,它必须考虑每一项社会职能的实际价值,换句话说,它的教学、科研和服务都应当考虑到州的实际需要。教育价值观作为人们关于教育实践和教育价值关系的根本看法,是指导、支配和评价教育行为和功效的核心观念,对于整个教育活动起着深刻的导向作用,直接影响着教育的目的、内容、形式和方法,影响着教育的规划、结构、布局和体制。—教育价值观在微观层次,是指基于教育系统本身各个内部要素之间有机联系的目标指向;—教育价值观在宏观层次,是指基于教育同社会中其他系统之间的相互协调关系的价值旨趣。结论:人人都有自己的教育价值观。人的教育价值观随时间变化。理想的追求与现实的选择。教育价值观支配着教育工作者的行为。按时间序列的三种教育价值观比较—以继承和传播传统文化为根本目标的“昨天”教育价值观:教育的作用就是把人类已有的知识、经验、道德传递给下一代,以便让下一代人像老一代那样思考、生活和工作。行为特点:—以古代圣贤为楷模。《圣经》:智慧属于古人。—重视教育的选拔功能,精英教育,教育成为“人上人”的阶梯。—教育目的不是应用知识,发展能力,而是改变身份和社会地位的手段,“学而优则仕”。—学习内容:圣贤书—大学为学术圣殿,排斥技术、技能训练。—教师授课:引经据典,心中有书,目中无人。—学习方式:背诵、模仿,忽视兴趣、想象力和创造力—以现实的功利为目标的“今天”教育价值观:工业文明:统一、集中、规模、同步、竞争、效率、效益、标准化等,把新一代人塑造成“工具人”、“专业人”、“经济人”,施行工厂化、标准化生产。行为特点:—以现实的利益为目标,以当代创业者、发明家、冒险者、英模人物为榜样—学习的目的是获得谋生的手段。“教育就是准备生活”(斯宾塞),“教育即生活”(杜威)。重职业、技术,轻学术、科研。学习目的多层次,办学形式多样化,引起教育结构变化。—学习内容人类一切有价值的知识。现代“课程”产生。—学习方法分析讲解、谈话法、观察法、实验法—学习方式课堂教学:效率高、质量好(分科教学)、教师主导、群体互动。缺陷:忽视差异性、传授书本知识为主、世界的综合性与教学的分界型、生活的动态与教学的静态。以面向未来,追求创造为目标的“明天”教育价值观:—人类的未来,也就是社会的未来,完全取决于教育的未来。—信息时代充满机遇与挑战。行为特点:—向谁学习,以什么人为榜样。向一切学习,向古今、向未来学习。—教育是人的主体性行为。教育对于学习者具有他人不可替代性,教师的一切努力都代替不了学生对学习的投入程度和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习成绩不是教师的恩赐和馈赠,而是学习者的自我索取、自我完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培养学习者的主体意识,提供主体参与的机会和条件,养成学习的习惯和能力。—教育是一种创新性活动。预见性学习,参与性、研究性学习。—教育时空观的变化。终身学习、学习型社会。—选择教育内容和方法。知识网络迅速快捷。—教师观的变化。由单一转向多元角色。结论:教育管理者要重视对教育价值观的选择。第三节教育价值观选择与教育管理行为教育管理行为既受人的教育观念的支配,又受管理理论的驱动。既要有理性的思考,也要有现实的行动。教育管理是社会管理的一部分,具有以下社会管理的共同功能。—任何一级教育组织都存在于社区环境之中—办教育离不开各种办学资源—办教育必须处理好发展中的规模、速度、类型、结构、数量和质量之间的关系—建立正常的教育秩序和合理的规章制度教育管理是一个特殊领域,具有自身特点—管理育人—教育质量的波动性—教育管理的主体是脑力劳动者—处理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各种矛盾现代教育管理“管理现代化是一次全民的‘智力革命’”。“管理现代化的内容应该包括:管理思想的现代化、管理组织的现代化、管理方法的现代化、管理手段的现代化”〔朱镕基〕民主化管理:①教员和学生有权参与学校管理;②平民有受教育的权力,反对学校管理中的选择与淘汰制度;③重视学校内部的人际关系的融洽,反对校长的独裁统治。科学化管理:①采用业务分析的方法,对教育、教学过程进行数量化研究,提高教育工作的效益与成果;②教育行政的各项工作都要建立科学的制度,聘请教育专家进行专业指导。专业化管理:各级教育行政人员、视导员、校长都要接受教育行政的专业培训。现代教育管理特点:—由重视学校功能管理转向到学校的效能管理—由重视部门优化管理转向到整体优化管理—由重视教育管理过程的监督、检查的职能转向到赋予教职工以强烈的工作动机、责任感和成就欲上—以重视教育管理制度规范化、制度化为主,转向到以权变思想为指导的灵活的管理—在管理方法上由重视行政管理方式为主转向到行政方式与科学手段相结合课堂讨论各种项目的奥赛课程让学生和家长不堪负担、不胜其烦,虽然社会舆论大加抨击,却因为多方利益的纠缠而愈演愈烈,甚至屡禁不止……小学教学的很多内容,提前到幼儿园来学习,结果挤压掉学前教育的应有的内容,同时也剥夺了孩子在这一年龄段很多难得的生活乐趣……教育乱收费几乎存在于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和研究生教育各个阶段,既扭曲了教育的本职和精髓,又破坏了社会公平和正义,还败坏了国民的道德风尚……社会对教育的需求越来越旺盛,各种教育资源却变得越来越稀缺,接受教育的费用和成本越来越高,以至于让很多家庭举全家之财力、经长年之努力都难以负担……课堂讨论如果在教育的共生关系中,在教育的社会环境中,其后的秘密竟然只是赤裸裸的金钱利益关系,竟然是各方利益的神圣同盟,而毫无对教育本来的使命和应尽的本职的高度自觉,那就意味着教育丢掉了好的价值观!课堂讨论教育价值观作为人们关于教育实践和教育价值关系的根本看法,是指导、支配和评价教育行为和功效的核心观念,对于整个教育活动起着深刻的导向作用,直接影响着教育的目的、内容、形式和方法,影响着教育的规划、结构、布局和体制。教育价值观在微观层次,是指基于教育系统本身各个内部要素之间有机联系的目标指向;在宏观层次是指基于教育同社会中其他系统之间的相互协调关系的价值旨趣。教育价值观是一个整体,而这两个层次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微观层次是内在的方面,起决定性的作用;宏观层次涉及教育的社会环境,是外在的方面,同样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第五章教育行政体制与教育法第一节教育行政体制类型及其分析行政学演变对教育行政影响:现代教育行政主要由两大源流统合而成。—重视国家及国家权力,由法律既定的行政应该如何进行等观点来构想行政及教育行政。这是公共法学行政或国家学行政。亦称为德国式行政(法律主义行政)。—注重行政运作的合理性和有效性,重视科学地经营管理的技术及其效果,被称为技术性行政、功能主义行政和组织论行政。亦为美国式科学主义行政(或效率主义行政)。教育行政理论把学校组织视为办学的行政实体。按照法律规定,确定学校的法人地位,校长为法人代表,明确学校的外部和内部的职责权的关系。教育行政体制—指一个国家的教育行政组织系统或理解为国家对教育的领导管理的组织机构形式和工作制度的总称。教育行政体制是国家行政体制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主要包括国家各级教育行政机构的设置及组织形式、隶属关系、权力结构和工作制度等,是教育机构的体系化,其核心内容是国家教育行政权力结构。一、教育行政体制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一)中央集权制与地方分权制(二)教育行政从属制(完整制)与独立制(分离制)(三)教育行政专家制与非专家制(四)教育行政首长负责制与合议制(一)中央集权制与地方分权制:依据中央和地方的教育行政权力分配关系。中央集权制—中央教育行政权力结构体制—中央和地方表现为一种命令与服从的隶属关系,教育行政事务的决策权或最终决定权集中在上级机关,下级机关根据上级机关的决定、命令和指示行使管理职能,并向上级机关负责。在中央集权体制下,教育事业是国家的事业,由国家直接干预,一切教育活动须受国家权力的指导和监督,地方办学和管理都必须遵循中央政府的方针政策,地方自主的思想居次要地位。中央集权制的优点:—有利于统一国家的教育目标、方针、政策和法规,统筹规划,全面安排,使国家的整体利益得到实现;—有利于集中国家的财力、物力,按照国家的某项需要实施重点发展,保证国家的重点人才需要;—有利于国家通过行政干预对教育事业的管理与控制,推动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有利于有效地调节各地区的教育发展,保持各地区教育的平衡发展,消除教育机会不均等现象;—有利于教育政策、法令的推行和教育经验的推广;—有利于统一教育标准和要求,考察和控制全国的办学水平。中央集权制不足,主要表现在:—易形成不顾地方特点和条件、强求一致的局面,对因地制宜发展教育事业不利,缺乏为地方或区域发展服务的活力;—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机关缺乏自主权,限制了办学的积极性,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