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8 共和国的年轮(31题) 高考历史选择题 知识讲解与真题训练_第1页
专题08 共和国的年轮(31题) 高考历史选择题 知识讲解与真题训练_第2页
专题08 共和国的年轮(31题) 高考历史选择题 知识讲解与真题训练_第3页
专题08 共和国的年轮(31题) 高考历史选择题 知识讲解与真题训练_第4页
专题08 共和国的年轮(31题) 高考历史选择题 知识讲解与真题训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08共和国的年轮2016-2020年全国课标卷31题统计分析年份全国Ⅰ卷全国Ⅱ卷全国Ⅲ卷命题角度2020经济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下国营企业的变化】(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利用外资和先进技术【十一届三中全会下关于引进外资的讨论】(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经济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下百货商场的变化】(时空观念、历史解释)考情分析:31题基本在共和国史上,聚焦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探索。考点分布:50-7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一五计划与计划经济);十一届三中全会;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考查方式:唯物史观考查趋势:一五计划、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不同时期的外交政策及调整;社会生活变迁。20191954年俄文书刊借阅情况【工业化建设】(时空观念、历史解释)改革开放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改革开放】(时空观念、历史解释)数他劳动强年画【有计划经济建设】(时空观念、历史解释)2018资源勘探队员勘探图【一五计划】(时空观念、历史解释)两把尺图【一五计划】(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八大法制建设、乡镇企业发展【社会主义建设探索、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空观念、历史解释)20171990年计划与市场的关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空观念、历史解释)1977-2001年教育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的科教】(时空观念、历史解释)1954婆媳上学图【新中国初期的文教】(时空观念、历史解释)20161965年外贸数据【新中国初期外交】(时空观念、历史解释)住宅投资比重【一五计划】(时空观念、历史解释)1980年粮食产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空观念、历史解释)※课程标准1、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概述新中国巩固人民政权的主要举措,认识新中国为民主政治建设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所作出的努力。2、1978年以来,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创并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认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各个领域取得的成就、综合国力及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高;认识“一国两制”对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重大意义。※时空坐标※阶段特征时间过渡时期(1949—1956年)二十年探索时(1956—1976年)改革开放新时期(1978年以来)政治三大政治制度确立。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主法制遭到破坏,个人崇拜盛行,民主集中制遭到破坏。民主法制建设得到加强;“一国两制”成功运用。经济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制度初步建立;开始了一五计划,奠定了工业化的基础。“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极大地破坏了生产力。“文革”使经济遭到更大的破坏。对内改革(农村改革、城市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外开放文化“双百”方针文教发展。国防科技和农业科技取得突出成就;文艺和教育事业受到重大冲击。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指导思想外交“一边倒”“两个拳头打人”全方位、无敌国外交活动【基础梳理】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筹备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1)时间、地点: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中南海怀仁堂隆重开幕。(2)主要内容①毛泽东在政治协商会议上致开幕词,指出:“我们的会议是一个全国人民大团结的会议。”②大会一致决定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名。③大会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等重要文件。《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是新中国的建国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④大会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为主席。2.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的召开(1)时间:1949年10月1日。(2)主要内容①决议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施政方针。②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部长,中央人民政府宣告成立。(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下午三时,盛大的开国大典在天安门广场举行。2.历史意义(1)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2)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3)中华民族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二、人民政权的巩固(一)历史背景1.国内:新中国成立时,国民党残余军队还盘踞在华南、西南地区,人民解放军仍在进行人民解放战争的后期作战。2.国际:美国发动侵朝战争,给国家带来安全危害。(二)重要措施1.土地改革(1)背景:新中国刚成立时,全国尚有约占总数2/3的农民被束缚在封建土地制度之下。(2)概况①1950年夏,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②到1952年年底,除一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土地改革在全国大陆基本完成。(3)意义①农民从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农村生产力得到大解放。②为中国逐步实现工业化扫除了障碍;全国粮食产量大幅提高。2.稳定物价(1)背景①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财政困难,投机商人趁机抢购物资囤积居奇,拒用人民币,倒卖银元,加剧物价飞速上涨。②为制止投机资本制造的市场混乱,巩固人民政权。(2)举措:“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3)影响①全国物价趋于稳定,结束了连续十几年物价暴涨的局面,人民政府赢得了全国人民的信任。②政务院通过采取统一全国财政收支管理、物资管理、现金管理等措施实现了国家财政经济的统一。③到1952年年底,解放前遭到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3.抗美援朝(1)背景: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美国操纵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组成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直逼中朝边境的鸭绿江和图门江,扩大侵朝战争,严重威胁到中国国家安全。(2)概况①1950年10月,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应朝鲜政府要求开赴朝鲜,抗美援朝,保家卫国。②经过五次战役,中朝军队把美军赶回“三八线”附近,又经过边打边谈,反复较量,1953年7月,美国不得不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3)结果:中国人民取得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4)意义:抗美援朝战争打出了国威和军威;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志愿军涌现出30多万英雄模范和功臣,他们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汇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极大地鼓舞着全国人民为保卫和建设祖国而团结奋斗。三、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1.外交方针(1)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2)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方针:“一边倒”“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2.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成就(1)按照“一边倒”方针,先后与苏联、保加利亚、朝鲜、越南等十个人民民主国家建交。(2)按照“另起炉灶”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方针,先谈判再建交,同印度、印度尼西亚、缅甸、巴基斯坦以及瑞典、丹麦、瑞士、芬兰建交。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一次建交高潮。(3)参加日内瓦会议①参加:1954年4月,日内瓦会议召开。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参加这次讨论国际问题的重要会议。②成果:由于中国所作的努力,印度支那问题得以政治解决,显示了新中国在通过谈判解决国际争端、维护世界和平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4)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①提出:1953年12月,中印两国就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一些问题举行谈判,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印度方面的赞同,并写入两国的协定。②确认:1954年6月,周恩来访问印度、缅甸,中印、中缅联合声明正式倡议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国际关系的准则。(5)参加亚非会议①参加:1955年4月,亚非会议在印度尼西亚万隆举行,这是战后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②成果:会议上,中国提出并坚持“求同存异”的方针,推动会议朝着达成协议的方向前进。③影响:为中国进一步开展同亚非各国间的友好合作关系创造了条件;推动中国与挪威、南斯拉夫、阿富汗、尼泊尔、埃及、叙利亚、也门等国建交及同英国、荷兰建立代办级外交关系。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一)实施过渡时期总路线1.提出:1953年,中国共产党根据国内经济、政治条件及国际形势的变化,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2.内容(1)实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2)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3.实践(1)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标志着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起来。(2)“一五”计划建设:经过有计划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二)新中国初期的民主法制、思想建设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颁布: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性质及原则:这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2.政治制度体系的确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基本政治制度,它们初步构成了我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体系。3.中国共产党的作用: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4.毛泽东思想的作用和地位(1)作用:在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社会主义制度的过程中,毛泽东发挥了独特的作用。(2)地位:毛泽东思想不仅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指导思想,也是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五、伟大的历史转折(一)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1.标志:1978年5月,《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评论员文章,开始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2.意义(1)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2)纠正了长期以来束缚人们的“左”的错误,成为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思想先导,为历史性转折作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准备。(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历史背景(1)思想解放:1978年5月,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解放了思想观念,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作了重要思想理论准备。(2)指导思想:邓小平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2.召开:1978年12月,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3.主要内容(1)工作中心:决定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2)战略决策: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3)恢复路线:全会重新确立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4)拨乱反正:审查解决了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4.意义: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三)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1.原则:党和国家按照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原则加快平反冤假错案的步伐。2.表现(1)“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迫害的各级党、政、军机关干部陆续得到平反。(2)受到打击、诬陷或迫害的民主党派人士和知识分子等恢复了名誉。(3)国家改正了错划右派分子的案件,摘掉地主、富农分子的帽子,为国民党起义投诚人员落实政策。(4)将小商小贩、手工业者等劳动者同原工商业者区别开来。(5)支持民主党派恢复活动,认真落实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重申侨务政策。3.总结会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在北京举行。全会审议和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科学总结了新中国成立32年来的历史,对统一全党思想,开展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打下了重要的思想基础。(四)修订宪法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恢复和发展,1982年年底,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部宪法增加了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规定,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的阶段。改革开放进程1.对内经济改革(1)农村改革①开始: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②方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各地逐步推广开来。③意义:到1983年,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近8%,农民收入明显增加。(2)城市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按照逐步扩大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实行政企分开原则,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综合试点。(3)理论突破①1982年,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开幕词中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重大命题。②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4)深化经济改革①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为中共十四大召开了作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准备。②经济体制目标: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③改革纵深发展:我国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总体思路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大力推进财政、税收、外贸、外汇、价格、住房、社会保障等方面的体制改革。2.对外开放格局项目表现特点创办经济特区1980年5月,中央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采取多种形式吸引和利用外资,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从沿海到沿江,从沿边到内陆,沿海港口城市1984年,中央进一步决定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多层次、多渠道、多种形式的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经济技术区建立起一批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保税区开放战略2000年10月,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实施“走出去”战略,后来发展成为“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开放战略融入世界2001年12月,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使中国更深层地进入经济全球化进程,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3.发展目标与成果(1)发展目标:进入21世纪,改革开放向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稳步推进。(2)成果:到201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40万亿元,经济总量跃升至世界第二位,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七、“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1.“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1)提出: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2)内涵:在一个中国前提下,国家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构图解史】“一国两制”2.香港、澳门回归(1)过程①1984年12月和1987年4月,中国政府分别同英国和葡萄牙政府分别签署了中英、中葡联合声明。②1997年7月1日,中英两国政府完成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③1999年12月20日,中国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2)意义:香港、澳门的回归,标志着祖国统一大业向前迈出重要一步。3.海峡两岸关系的进展(1)缓和: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后,中国政府推动大陆同台湾同胞的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促进双方人员往来。(2)对话①九二共识:1992年11月,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在香港举行会晤,达成了在处理两岸事务性交涉中“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重要共识,后被称为“九二共识”。②汪辜会谈:1993年4月,海协会会长汪道涵、台湾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在新加坡举行会谈,标志着两岸关系发展迈出了重要一步。(3)发展①颁布《反分裂国家法》:2005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高票通过《反分裂国家法》,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以最大诚意和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一贯立场,表现了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势力分裂国家、维护国家统一与领土完整的坚强决心。②习马会面:2015年11月7日,两岸领导人习近平、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就进一步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交换意见,这是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的首次会面,翻开了两岸关系历史性一页。【考点补遗】一、“求同存异”含义“求同存异”方针中的“同”是指亚非国家团结一致共同反对殖民主义,谋求发展,而不是社会意识形态相同;“异”是指亚非国家的社会制度和建设道路不同。“求同存异”就是要超越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差异,为了共同的利益加强团结和合作。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特点和意义1、特点①包容性:五项原则既适用于社会制度相同的国家,也适用于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既适用于发展中国家,也适用于发达国家;既适用于国家间的政治关系,也适用于国家间的经济关系。②开放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不断发展的,在不同历史时期它能容纳不同的时代内容,其内涵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得到充实和丰富。③创新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符合现代国际关系中的民主精神,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政治基础,它的提出与运用,是国际关系中的一大创举。2、意义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它是我国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参与国际事务所遵循的一项基本准则,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维护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促进国际关系的健康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三、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的关系1、工业化建设是发展生产力,三大改造是变革生产关系,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关系。2、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即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并举。3、从根本上说,生产关系的变革是为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因此社会主义改造是服从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需要,而社会主义工业化又保证了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完成。四、港澳问题与台湾问题的区别1、港澳问题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谈判,而解决台湾问题是在“一国两制”的架构下,两岸平等协商,属国家内部事务问题。2、国家在港澳驻军,表明中国对港澳恢复行使主权,具有象征意义。台湾和祖国大陆同属中国的一部分,台湾可以保留军队,但不应对大陆形成威胁。五、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特点及其实质1、特点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为前提,坚持了农村的社会主义制度。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把集体统一经营和家庭分散经营有机结合起来,既发挥了集体统一经营的优越性,又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③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伟大创举。2、实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在实质上是对农村生产关系进行的调整,是从根本上解放农村生产力。【纵横对比】1.苏俄与中国革命胜利后采取的经济政策的比较国家经济政策区别与联系苏俄(苏联)十月革命后,把大工业收归国有,一切企业由工人监督。后又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把大中小企业都收归国有,进行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实践。不久推行新经济政策,允许国内外资本家经营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兴办的企业,并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扩大生产,恢复发展经济。后来进行国家工业化建设,实行农业集体化,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联系:在很大程度上,中国是照搬了苏俄的做法,在经济恢复发展过程中,都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处理资本主义经济上,都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区别:在对待资本主义经济方面,苏俄虽然在实施新经济政策时部分恢复资本主义,但其基本的做法是没收私人资本,而新中国对资本家实行赎买政策,实现和平过渡中国新中国建立初期,党和政府合理调整资本主义工商业,并在工矿企业中进行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提高工人生产的积极性,使经济得到恢复;1953年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到1956年底,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2.农业合作化与人民公社化的比较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从背景和原因来看1953-1956年底,我国在农村进行了农业合作化运动。当时我国经过1949-1952年三年经济恢复时期,新政权得到巩固,国民经济根本好转,党和人民面临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迫切任务,需要把发展生产力和调整生产关系有机地结合和统一起来;同时,农村土地改革后的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农村出现了新的两极分化和剥削现象。要解决上述问题,只有把个体农业引向社会主义大农业,实现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运动是1958年我党在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在经济建设问题上“左”倾错误发展的结果。1958年,毛泽东和党的一些领导人片面追求社会主义建设的高速度,主观地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就越能促进生产力发展,因此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从过程和内容看农业合作化运动是按照积极发展、稳步前进的方针,经过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的过程实现;其核心内容是把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由农民私有制转变为集体所有制;由一家一户的个体经营转变为集体经营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在“大跃进”中一哄而起的,其核心内容是扩大公有化规模、提高公有化程度,其显著特点是“一大二公”、“一平二调”,即公社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公社范围内,贫富拉平,甚至实行平均主义供给制,刮“共产风”。从结果和影响来看农业合作化的实现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使五亿多农民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在中国历史上是巨大的进步。它使个体小农经济成为集体所有制经济,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也促进了资本主义工商业和城市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人民公社化实现政社合一。因权力过分集中,基层生产单位无自主权,无生产责任制,分配平均化,严重地脱离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群众觉悟水平,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业生产遭到巨大破坏,农副产品产量急剧下降,造成了农村经济陷入混乱状态和长期停滞3.过渡时期路线和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比较1953年过渡时期路线1958年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历史条件不同人民政府已掌握国家经济命脉,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已完成,即将开始有计划的经济建设,抗美援朝胜局已定,为经济建设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民主革命遗留问题已基本解决,人民政权巩固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实现,我国进入全面经济建设新阶段;中国共产党借鉴苏联经验教训,结合本国建设经验,努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使经济建设的左倾思想滋长,忽视了客观规律,背离党的八大的正确方针侧重点不同集中精力发展重工业,侧重于工业化这个主体,逐步实现三大改造作为两翼,力求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侧重于多快好省的“快”字,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高速度,反对保守,大炼钢铁,以钢为纲影响不同全国各行各业大力职员工业建设;同时完成了三大改造,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由于工作过粗过急也遗留下一些问题党片面追求经济建设高速度,工业以钢为纲;农业方面,人民公社化运动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使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国家面临建国后最严重的困难认识①在任何时候都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实事求是的原则;②发展经济要遵循经济规律,尤其是依据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制定经济政策;③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公有制的规模也不是越大越好,应当依据生产力水平来确定4.中共历史上三次工作重心转移时间标志背景影响1927年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大革命失败,中国革命面临着危机;三大起义失利;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革命道路,使革命走向成功1949年七届二中全会人民解放战争即将取得胜利解决了革命胜利后,中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重大问题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文革”结束,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奠定思想基础,国民经济有待恢复和发展中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5.近代以来中国历史上的三次历史性巨变时间伟人表现影响1911年孙中山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推翻了君主专制统治,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1949年毛泽东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封建专制统治的结束,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1978年邓小平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开始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6.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农业合作化前的农民个体经济的比较农业合作化前的农民个体经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生产资料所有制根本不同在农业合作化前,土地等生产资料归个体农民私有,实行的是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建立在土地等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之上,土地和生产资料所有权归国家和集体,农民只是享有经营和使用权农业生产的经营管理方式不同合作化前的农民个体经济只是单纯的以农民个体力量进行的一家一户的落后的生产方式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土地属集体统一管理,在集体统一规划下进行农田基本建设产品的分配方式不同合作化前的农民个体经济不存在按劳分配和集体提留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贯彻了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原则,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发展后果迥异而合作化之前的农民个体经济的经营方式落后,个体力量薄弱,亦无法采用农业机械和新技术,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仅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也有利于改革农业经营结构,有利于我国农业的商品化、现代化31.(2013新课标全国Ⅱ卷)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各高校遵照中央政府要求开设公共必修课,恩格斯所著《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成为指定教科书,文化部还举办了以“从猿到人”等为宣传主题的大型科学知识展览会。其主要目的是A.构建与国家政权相适应的意识形态B.确立马克思主义在全党的指导地位C.用科学文化知识破除封建迷信思想D.探索引导宣传舆论工作的全新形式31.(2014新课标全国Ⅰ卷)“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各地根据国家粮食计划供应的相关规定,以户籍为依据确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这一制度的实行A.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B.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C.缓解了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D.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31.(2014新课标全国Ⅱ卷)1953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销,在农村向余粮户实行粮食计划收购的政策,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粮食的统购统销A.加快了我国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B.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农村的政权建设C.将农民经济生活纳入国家计划体制D.为国家工业化建设提供劳动力资源31.(2015新课标全国Ⅰ卷)图5为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美国、英国主要工业指标年均增长速度的比较。据此可以推知()A.中国原有工业基础很薄弱 B.冷战制约美英工业发展C.中国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 D.美英传统工业产业衰落31.(2015新课标全国Ⅱ卷)到1952年底,新中国已建立多所俄文专科学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多所高校和一批中学开设了俄文课程,许多中小城镇也掀起了学习俄语的热潮。这是我国当时()A.外交政策转变的需要 B.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C.文化教育改革的需要 D.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31.(2016新课标全国Ⅰ卷)1965年,中国大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在进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由1957年17.9%上升到52.8%。这种变化的外交背景是,我国()A.实现了与西方国家关系的正常化B.调整了与苏联的外交政策C.推行了全方位外交的政策D.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封锁31.(2016新课标全国Ⅱ卷)“一五”计划期间,我国住宅建设占基本建设投资额的比重不断减少,其他非生产性建设投资也开始受到抑制。这表明我国()A.致力于奠定工业化基础B.国民经济结构臻于平衡C.大力压缩基本建设投资规模D.城市化的进程趋于缓慢31.(2016新课标全国Ⅲ卷)1980年与1975年相比,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减少6884万亩,总产量却增加674亿斤;棉花播种面积减少53万亩,总产量增加652万担;油料作物和甜菜播种面积共扩大3626万亩,其总产量分别增加70%和150%。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农民生产自主权的扩大B.农业生产技术有了革命性的改变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完成D.国家取消对农副产品的统销政策31.(2017新课标全国Ⅰ卷)1990年,一份提交中央的报告说,理论上的凯恩斯主义和实践中的罗斯福新政,实际上是把计划用作国家干预的一种手段,从那时候起,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成为世界经济体制优化的普遍趋势。据此可知,该报告的主旨是A.肯定国家干预经济的发展模式B.阐明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必要C.主张摆脱传统经济模式的束缚D.剖析西方经济体制的实质31.(2017新课标全国Ⅱ卷)1977年,我国各大专院校录取新生27.3万人,至1988年高校在校生总规模达206万人,2001年增长至719万人。在此期间,高等职业教育和各种形式的成人高等教育的入学人数也有很大增长。由此可知()A.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得到了解决B.高等教育实现了与生产劳动相结合C.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D.恢复统一高考制度促进了高等教育的普及31.(2017新课标全国Ⅲ卷)图5为1954年某画家创作的《婆媳上冬学》,这一作品()A.继承了传统文人画的特点B.受同期西方流行画派影响C.体现了现实主义绘画风格D.注重表现作者的艺术想象31.(2018新课标全国Ⅰ卷)图7是1953年的一幅漫画,描绘了资源勘探队员来到深山,手持“邀请函”叩响山洞大门的情景。这反映了当时我国图7A.已经初步改变工业落后局面B.开始进行对矿产资源的开采C.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D.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正在展开31.(2018新课标全国Ⅱ卷)图5为1956年的一幅漫画《两把尺》(画中字:“奶奶的尺——量布做新衣。阿姨的尺——测量祖国,建设社会主义。”)该漫画反映了图5A.社会主义建设以工业化为中心B.女性成为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C.人民公社化运动蓬勃开展D.城乡差别发生根本性改变31.(2018新课标全国Ⅲ卷)表2中国乡镇企业行业分布表(单位:万个)年份农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商、饮、服务业198229.2874.925.389.5817.01198823.28773.5295.58372.55623.23表2中的数据变化说明,这一时期我国A.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 B.城乡一体化逐步实现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建立D.工业结构趋于合理31.(2019新课标全国Ⅰ卷)据统计,1954年1月到4月,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上海分馆俄文书刊借阅总数为1953年同期的5倍,为1952年同期的50倍,东北各研究所俄文书刊借阅量也大幅增加。这表明当时A.科学研究已与国际前沿接轨B.科教兴国战略已展开C.对苏联经验的反思蔚然成风D.工业化建设需求迫切31.(2019新课标全国Ⅱ卷)1979~1981年,中国减少粮食播种面积5000万亩,有计划地扩大了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在有条件的地方还开始逐步退耕还林还收,鼓励农村在经济合理原则下举办社队企业。这些政策A.推动了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 B.加快了私营企业发展

C.完善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健全了市场经济体制31.(2019新课标全国Ⅲ卷)图4是1953年创作的年画。该作品图4《数他劳动强》A.继承了中国传统文人画作的基本风格B.描绘了农民参与社会主义生产的场景C.体现了“双百”方针提倡的创作精神D.倡导了适应国家建设需要的社会新风31.(2020新课标全国Ⅰ卷)1983年,安徽某濒临倒闭的国营制药厂被8个年轻人承包,实行有奖有罚的经济责任制,9个月就盈利12万元。后来安徽省委、省政府从中得到启示,下发通知明确提出,小型国营企业也可以实行承包经营。由此可以看出A.市场经济体制在全国逐步建立B.政企职责不分弊端得到解决C.经济所有制结构开始发生变化D.企业的经营自主权逐渐扩大31.(2020新课标全国Ⅱ卷)1978年底,中央工作会议上印发了《战后日本、西德、法国经济是怎样迅速发展起来的》以及新加坡、韩国等经济发展情况的材料,主要是为了讨论A.增强国营企业活力B.积极利用外资和先进技术C.建立市场经济体制D.调整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31.(2020新课标全国Ⅲ卷)1983年,北京四个最大的百货商场与北京市第一商业局签订合同,规定:超额完成利润承包额的,超额部分国家与商场对半分成;完不成利润承包额的,差额部分由企业利润留成和浮动工资弥补。这反映出A.企业活力逐步得到增强B.国企改革全面展开C.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确立D.现代企业制度建立31.(2013新课标全国Ⅱ卷)【考点】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材料、准确分析问题的能力。材料列举的相关的史实有“开设公共必修课”“举办了大型科学知识展览会”,结合“新中国成立之初”这一背景予以判断,可知这些活动的目的着眼于构建与新民主主义国家政权相适应的新型的意识形态。故A项符合题意。其他三项均为对材料的表面理解。【答案】A31.(2014新课标全国Ⅰ卷)【考点】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一五计划、计划经济体制【解析】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没有联系,故A项错误;抓住题干信息“一五计划期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属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内容,这种体制对于增加积累和扩大投资,推动工业化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故B项正确;自然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发生在1959—1961年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1952年底,国民经济恢复的任务已经完成,与题干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B31.(2014新课标全国Ⅱ卷)【考点】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计划经济体制【解析】结合史实可知农村经济恢复是在1949—1952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结合史实可知,新中国成立时,国内政权既已稳固,而1953年的三大改造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即经济领域的变革,与史实不符,故B项错误;计划体制的特征与“计划收购”“由国家严格控制”相符,故C项正确;提供劳动力资源与题意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C31.(2015新课标全国Ⅰ卷)【考点】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一五计划(工业化)【解析】中国原有工业基础很薄弱,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因此主要工业指标年均增长速度超过英美国家,故A项正确;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冷战下的东西方对抗不会制约美英工业发展,故B项错误;中国优先发展重工业是两极格局下巩固国防的需要,并非急躁冒进,故C项错误;美英传统工业产业年均增长速度不及中国,是因为其已经确立优势地位,达到较高水平,与产业衰落无关,故D项错误。【答案】A31.(2015新课标全国Ⅱ卷)【考点】现代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学习俄文热潮【解析】新中国成立后实现“一边倒”外交政策,倒向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促进全国人民学习俄文,但A项不如D项表述全面,故A项错误;我国借鉴苏联经验实现计划经济,会导致全国各地学习俄文的现象,但B项不如D项表述更全面,故B项错误;文化教育改革是要建立完整的教育体系,不会引发“许多中小城镇也掀起了学习俄语的热潮”,故C项错误;建国后我国发展战略是与苏联建交,效仿苏联经验,引进苏联的技术和资金,为顺利进行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培养大量懂俄文的人才,故D项正确。【答案】D31.(2016新课标全国Ⅰ卷)【考点】20世纪60年代中国对外关系——中苏关系恶化【解析】本题考查现代中国的对外交往。新中国成立以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进行了严密的封锁,中国与西方国家之间的关系也在很长时间内呈现出一种不正常的状态,所以在20世纪60年代,我国与西方国家之间并没有实现外交关系的正常化,所以A项错误;进入20世纪60年代后,中苏关系恶化,苏联减少了对中国的援助和支持,因此中国加大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往来,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B项。全方位的外交政策实施于改革开放以后,所以C项错误;新中国成立后坚定地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打破了欧美对华的封锁和制裁,所以D项错误。【答案】B31.(2016新课标全国Ⅱ卷)【考点】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一五计划【解析】为奠定我国工业化的基础,“一五”计划采取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进而导致我国住宅建设占基本建设投资额的比重不断减少,其他非生产性建设投资也开始受到抑制,故A项正确;“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住宅建设占基本建设投资额的比重不断减少,其他非生产性建设投资也开始受到抑制”,说明这一时期国民经济结构还不能做到平衡发展,故B项错误;大力压缩基本建设投资规模是20世纪60年代为克服克服“大跃进”给国民经济带来的严重比例失调和混乱局面而采取的措施,时间上与题干不符,故C项错误;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城市人口大量增加,城市化进程加快,故D项错误。【答案】A(2016新课标全国Ⅲ卷)【考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生产自主权的扩大【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国的农村改革。做此题的关键是要抓住关键时间点“1980年”和主旨“总产量增加”等信息,联系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开始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有了经营的自主权,虽然缩小耕种面积,但是粮食总产量却增加了,农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应该选A。1980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尚未完成,第一轮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主要是普及联产承包责任制,完成于1984年,排除C。198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取消了实施32年之久的农产品统购统销政策,应该排除D。农业生产技术有了革命性的改变,材料并未涉及。排除B。【答案】A(2017新课标全国Ⅰ卷)【解析】该题主要考查考生阅读材料,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说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的能力。1990年,中国改革中计划与市场的争论仍十分激烈,为进一步加快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需要厘清计划与市场的关系,解放思想,打破思想认识上的束缚。从材料中“实际上是把计划用作国家干预的一种手段”“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成为世界经济体制优化的普遍趋势”正是说明了计划与市场并不存在姓“社”姓“资”的问题。因此,通过这些历史现象可以判断正确选项是C,A、B、D都不是该报告的主旨。【答案】C31.(2017新课标全国Ⅱ卷)【考点】现代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高等教育的发展【解析】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得到了解决与事实不符,随着历史的演变,时代的更新,科学技术等不断发达,对人才的要求亦越来越高,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1997—2001年高等学校在校人数的变化,没有体现与生产劳动的结合,故B项错误;高校在校生规模的扩大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和要求,说明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适应了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故C项正确;恢复高考制度只是推动了高等教育的发展,谈不上普及,依据教育部发布的《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预计到2019年,中国将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故D项错误。【答案】C31.(2017新课标全国Ⅲ卷)【考点】现代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解析】文人画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于一体,与图5明显不符,故A项错误;此时西方流行的画派是现代主义画派,现代主义绘画反传统、反理性,重视自我感受和自我表现,与图5明显不符,故B项错误;图5真实再现建国后妇女在冬天接受教育时的热情,属于现实主义绘画,故C项正确;图5符合新中国成立后“学校要向广大工农开门,大力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的办学方针,不是艺术想象,故D项错误。【答案】C31.(2018新课标全国Ⅰ卷)【考点】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一五计划【解析】1957年一五计划的完成初步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与材料时间“1953年”不符,故A项错误;中国古代就已经开始开采矿产,“开始”说法有误,故B项错误;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1953年我国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对矿产资源需求极大,漫画反映了大规模经济建设对矿产资源的需求,故D项正确。【答案】D31.(2018新课标全国Ⅱ卷)【考点】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全面建设社会主义【解析】1953年至1956年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以工业化为中心的任务,且材料只是提及建设社会主义,无法体现以工业化为中心,故A项错误;由材料“1956年”可知三大改造完成后,要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由材料“奶奶的尺”、“阿姨的尺”可知女性成为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故B项正确;1958年掀起人民公社化运动,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从材料漫画中只是提及“奶奶”和“阿姨”的作用,无法体现城乡差别,故D项错误。【答案】B31.(2018新课标全国Ⅲ卷)【考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解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极大的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中国乡镇企业的发展有助于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因此出现材料中农业劳动力大量转移到农业以外的其他行业,故A项正确;材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