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单元综述】:1、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集中体现。它经历了产生、形成、确立、完备、强化、衰亡的发展过程。又可分为两个阶段:①秦汉至隋唐为第一阶段,历史进步性居主流;②北宋至明清为第二阶段,其消极影响日趋突出。2、历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具体措施都具有明显的继承性、共性和特殊性。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上层建筑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内容。⑴、夏商周时期我国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是宗法制,此时期政治制度的发展呈现以下特点:在王位和爵位的继承上实行世袭制;在地方管理上实行分封制;在王族内部实行以嫡长子继承制为特点的宗法制。⑵、秦国统一了六国后建立了秦朝。秦朝创立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期主要呈现以下特点:以皇帝为中心形成从中央到地方的统治机构;官位不世袭,实行俸禄制度,由皇帝任免;官职有明确分工,既互相配合,又相互牵制。⑶、“汉承秦制”,由汉至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逐步发展,主要呈现以下特点: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受到制约而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⑷、明清时期,转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主要呈现以下特点:废丞相、设内阁和六部、增设军机处;中央机构的设立和职权完全服从专制王权的需要;废行省,设三司,直接隶属中央,中央对地方控制进一步加强;大兴文字狱,八股取士,思想文化专制不断加强。【复习提纲】:第1课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一、夏朝的政治制度(约前2070--前1600):第一个国家政权(依据:出现公共权力)①建立于公元前2070年,是中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②出现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就是说出现了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③产生了王位世袭制;二、商朝政治制度(前1600--前1046):1、内服外服:①内服是王畿,商王直接统治地区;②外服是附属国管辖地区;③商王实权,控制有限;2、神权色彩:通过垄断神权强化王权;三、西周政治制度(前1046--前771):1、分封制:保证王室强大,将宗族姻亲和功臣分派各地;(1)内容:周王:最高统治/王都镐京/都城王畿/直接驻地同姓:分封主体/富庶之地/战略要地/土地人口(2)目的:巩固西周统治,加强地方管理;(3)积极作用(影响):分封制巩固了周朝统治,扩大了疆域,对各诸侯国实行有效的控制;①周人势力范围不断扩大(扩大了疆域);②周王确立天下共主的地位,统治效果得到加强(巩固了周朝统治);③形成“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等级序列(对各诸侯国实行有效的控制);(4)局限性:随着诸侯势力的强大,诸侯之间开始争霸,分封制难以维持;2、宗法制:(1)目的:巩固统治秩序,解决贵族间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2)特点: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制度;(3)核心:嫡长子继承制体系——大宗、小宗关系相对;(4)影响:宗法制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家”密切结合起来,同时也强化了以大宗为代表的贵族特权地位;①不仅是家庭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②确立分配继承制度,保障世卿世禄特权;③利于凝聚宗族力量,“国”“家”结合起来;3、礼乐制:政治生活准则,实质是维护分封、宗法制的工具;第2课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一、秦朝的统一(前221年):条件:①春秋开始,宗法分封遭到破坏,小宗频繁取代大宗,周王失去共主地位。兼并战争使小国逐渐被大国吞并。②战国时,新兴地主夺权,诸候竞争,各国变法。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确立:1、特征:权力高度集中;(表现)内容:⑴皇权至上;⑵家天下的皇位世袭制;⑶中央设三公九卿;⑷地方推行郡县制;⑸制定了选拔和考核官吏的制度;⑹推行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⑺制定严苛的秦律。2、中央:三公九卿:三公指丞相(辅佐皇帝处理政务)、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和太尉(管理军务);三者之间互不相属、互相配合,互相牵制。3、地方:郡县制。皇帝任命郡县官员。(郡、县、乡、里)4、制定了选拔和考核官吏制度;5、秦律:细密、严苛,轻罪重刑。三、影响:形成中央集权政治体制,彻底打破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大一统王朝的基础。其中央与地方官制的基本原则为历代王朝所继承,提高了行政效率,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对此后2000多年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一、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1、运行机制: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1)中书省(起草诏令),门下省(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长官都是宰相。(2)尚书省下设六部,分别负责贯彻各种政令,处理日常事务。2、影响:①相互牵制、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效率;②相权分割,避免权臣独揽大权,利于加强皇权。3、古代中枢权力的演变:三公九卿(秦)→三省六部(隋唐)→二府三司(宋)→中书省制(元)→废丞相设内阁(明)→增设军机处(清);二、选官制度:世卿世禄→举荐制→科举制1、演变情况:战国时期开始用立军功便授官爵的制度替代西周“世卿世禄”制,秦和汉初基本沿袭,到汉武帝时期实行了举荐制和征辟制,隋朝设立科举制,至唐代日臻完善。2、科举制作用: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促进了官僚体制的进一步成熟,为官僚队伍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三、监察与谏议:1、监察制度出现的原因:保证这支队伍的廉洁与高效;2、谏议制度出现的原因:对皇帝的言行和决策进行监督;3、评价: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的无上权力,也不能杜绝官僚队伍的腐败和低效现象。但它作为常设的政治制度,在整顿吏治,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中央集权,谏正皇帝过失,防止决策失误方面还是发挥了重要作用。第4课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一、西汉:1、王国问题出现:西汉初年,郡国并行;2、解决:①汉高祖:郡县制与分封制并存;(巩固政权:郡国并行)②汉景帝:削藩、平叛、废权;(平息叛乱:重要大臣贾谊、《削藩策》的晁错)③汉武帝:设中朝、置刺史、行推恩令;(加强中央集权:削弱相权、加强对地方的监督、解决王国问题)3、影响:巩固大一统,促进经济发展,东汉后期,出现外戚和宦官专权。二、唐朝和五代十国:藩镇割据:节度使权利不断膨胀。①安史之乱;②节度使拥兵自重,割据自立,形成藩镇林立的局面;周世宗改革——为以后北宋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奠定了基础。三、宋朝:(北宋时期: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基本解决)1、背景:安史之乱→藩镇割据→五代十国→后周改革→陈桥兵变→北宋建立2、措施:宋太祖采纳宰相赵普的建议,从“权、钱、兵”入手加强中央集权。①(军事上)收精兵:禁军由殿前司、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三衙统领,发兵权归枢密院。②(政治上)削实权:削弱宰相、节度使、州郡和官,下设通判向朝廷直接奏报。③(经济上)制钱谷:州郡财赋,除自留小部分其余由中央掌握,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物质基础。3、影响:①改变了唐末五代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②造成冗官、冗兵、冗费的国家财政危机;③中央与地方分权斗争处于绝对上风;④皇权与相权矛盾变的突出起来。四、明朝:1、丞相制度的废除:①原因:明朝初期,沿袭元制,太祖朱元璋吸取元朝教训,控制相权,加强皇权。②概况:明太祖诛杀丞相胡惟庸,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制度,亲自掌管六部。③影响:1600年丞相制度被废除,专制皇权发展到新高度。2、内阁的演变:①殿阁大学士:明太祖废除丞相后,事务繁多而设。品秩较低,仅备顾问,协助章奏,不参与决策。②设立内阁:明成祖正式设立。“票拟”、“批红”(明成祖设内阁,内阁权力越来越大,掌握“票拟”,但票拟是否算数,取决于皇上的“朱批”。)五、清朝:军机处的设立:1、背景:清朝建立,承袭明制,设立内阁。军国大事,由满州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来处理。2、概况:雍正年间,为处理西北军务设军机处。职权不断扩大,本身品级不高,日夜轮流值班,只能跪受笔录。3、影响:①简化政务手续,提高行政效率。②完全听命皇帝,大事一人裁决。③皇权高度发展,成为重要标志。【课程标准】: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2、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3、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4、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学法指导:1、要注意理解中国古代重要的政治制度的基本概念,并结合具体历史背景和历史阶段特征加以分析、评价。2、要注意把握同一历史时期相关政治制度之间的关系。3、要注意形成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演变的整体线索。4、要注意运用政治、地理、文学等相关知识分析问题,并结合现实思考问题。【考点概述】:◆第1课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一、夏商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一)夏朝1.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古代中国出现了第一个国家政权夏朝。2.政治特点:大量的文献和考古资料证明,夏代已出现了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二)商朝1.商朝的建立:大约在公元前1600年,商族首领成汤灭夏,建立商王朝。2.商朝的政治制度:商朝的主要政治制度是内服与外服制度。内服是王畿,即商王直接统治的地区,外服则是附属国管辖的地区。商王在不同程度上具有支配内服与外服的实际权利。商王对参加联盟的附属国的控制力是有限的。各附属国基本保持原有的社会结构,除对商承担应尽的义务外,有很大的自主权。有的附属国还经常与商处于战争状态。3.充满神权色彩:商朝是个弥漫着神权色彩的王朝。商王每日必定要占卜,遇事也必定占卜,并以人作为祭品,以敬酬鬼神。商王通过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二、封邦建国:(一)周族的兴起:周族是以农耕著称的古老部族,起初生活在关中地区,于商朝后期兴起。(二)西周的建立与稳定:1.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东征,灭商建国,定都镐京,史称西周。2.西周建立后,经历了短期的社会动荡,执政的周公修改了商朝的内外服制度,大举实行分封,西周的政局稳定下来。(三)西周的分封制:1.概念: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是在保证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宗族姻亲等分派到各地,广建子国,用以巩固其统治的一种统治制度。2.内容:(1)周王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以都城为中心的附近地区被称为王畿,由周王直接统治。(2)王畿以外的地区,周王分封王族、功臣、姻亲、先代的贵族建立诸侯国,进行治理。①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他们的封地或居于富庶之处,或处在战略要地。这些亲族在分封时除土地外,还得到大量的物资、武装和人口等。②功臣、姻亲封国的待遇与亲族类似。③把一些殷商旧族强制迁徙到姬姓封国区域内,实行监督。也分封了一些殷商降族。④还恢复了一些被商灭掉的古国,利用他们对付商人。3.周王与诸侯的关系:①周王把土地人民封授给诸侯,建立诸侯国。②各诸侯国必须服从周王的命令,重要官职的任免要呈报周王批准。③有的国君还兼任周王的卿士,以示臣服关系。④各封国必须对周王室承担各种军事义务,如派兵戍守王畿或随王出征。⑤定期觐见和交纳各种贡赋,包括当地特产、人口等,还要派劳役为王室服务。4.影响:①在分封中,周的亲族、姻亲的功臣以周王的名义“授土”“授民”,在新占领的土地上建立了一批新兴国家。通过分封,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②西周各封国与王室的关系比商代的附属国密切,臣属关系更加明确。各封国必须承认周王的权威,并承担各种义务。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统治效果得到加强。③诸侯还要对下属进行分封。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三、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度:(一)宗法制:1.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的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2.特点:分封与宗法制相结合,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措施。3.内容:确立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无论周王、诸侯,还是卿、大夫和士,都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度。嫡长子是土地、财产和权力的继承者,有主祭祖先的特权,地位最尊贵,故嫡长子也被称为宗子。由嫡长子传宗继统的这个系统称为大宗。嫡长子的同母弟和庶母兄弟为小宗。大宗和小宗是相对的。4.作用与影响:①大宗与小宗关系不仅是家族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②宗法制度通过血缘的亲疏,确立起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③宗法关系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地结合在一起。(二)礼乐制度:周朝制定各种礼乐制度,作为各级贵族的生活准则。礼乐制度是维护宗法分封制度必不可少的工具。【重点突破】:1.西周新建封国与商代的附属国有何不同①商代的附属国是聚族而居,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西周新兴封国已开始打破商代附属国的血缘界限,人口结构复杂,由周人、土著居民、外迁殷人以及其它附属国的部族混合而成。②商代的附属国居于边地;西周主要的新兴封国地处要冲,与保持原有状态的血缘方国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③商代附属国的统治者是商族以外的部族首领;西周新兴封国的统治者主要是西周的王族、功臣和姻亲等,与王室有着密切的联系。2.简述西周分封制的概念、目的、内容和作用概念:又称封邦建国,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宗族姻亲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叫做诸侯国;目的:巩固周王朝统治,扩展周的统治范围;内容:①以都城为中心的附近区域被称为王畿(ī),是周王直接驻地;②同姓亲族(主体):分封到富庶之处、战略要地;物资,人口等;③异姓诸侯国:功臣、姻亲与亲族相似;殷商旧族强制迁徙,同时分封一些殷商降族,还恢复了一些被商灭掉的古国;作用:①“授土”“授民”,建立了一批新兴国家,周人势力范围不断扩大;②臣属关系更加明确,确立天下共主的地位,统治效果得到加强;③诸侯对下属进行分封,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3.简述宗法制的核心和特点宗法制发挥了什么作用核心:嫡长子继承制;特点: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作用:①大宗与小宗的关系不仅是家族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②宗法制度通过血缘的亲疏,确立起一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③宗法关系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地结合在一起。4.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度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①分封制是西周巩固政权的重大政治措施,加强了王室和诸侯国之间的政治联系;②宗法制是与分封制紧密结合在一起以血缘、姻亲为纽带的政治制度,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核心,宗法和政权合二为一;③礼乐制度是为维系宗法分封制度制定的一套完整、严格的等级礼仪制度,作为各级贵族必须遵从的生活准则;④分封制度、宗法制度和礼乐制度,三者互为表里,紧密相连,反映了周朝政治制度的成熟。5、简述我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①牢固的血缘关系;②浓厚的专制色彩;③早期的政治制度有继承性和发展性,对后世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第2课大统一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一、从群雄割据到大统一:1.旧有统治秩序的破坏:西周灭亡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春秋时期开始。周王室逐渐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诸侯国力量逐渐强大。宗法分封制的原则遭到破坏,原为周王垄断的分封权力下移,诸侯不断擅自进行分封,小宗取代大宗的现象也频繁发生。2.春秋大国争霸:一些强大起来的诸侯打着“尊王”旗号进行争霸战争,兼并战争使众多分散的小国逐渐被大国吞并。3.战国社会剧变:公元前475年左右,中国历史进入战国时期。这一时期,社会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①各大国国君不再满足原来的封号,战国中期以后,先后改称“王”。②不少大国还出现了卿大夫夺位的政变。③由于诸侯国之间竞争激烈,各国不得不在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进行变革。4.秦国的强大及统一:秦的强大:经过商鞅变法,秦国废除了旧制度,封建经济得到迅速发展,秦国逐渐强大起来。秦的统一:经过100多年的奋斗,它先后消灭了韩、赵、魏、楚、燕、齐等国。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结束了数百年割据混战的局面,建立了空前统一的大帝国。二、“始皇帝”和三公九卿:1.秦朝政权的特点: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度。权力的高度集中,成为秦王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2.最高权力的归属:(1)权力高度集中的标志,首先表现为皇权至高无上。秦王嬴政称“皇帝”,并将国家的一切权力,即司法、立法和行政、军事等大权总揽于一人之手。(2)“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是君主权力集中的另一体现。3.中央政府的组成及特点:(1)三公九卿及其职权:①三公:是指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三方互不相属,互相牵制。左、右丞相为“百官之首”,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掌管律令、图籍,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军务。②九卿:三公之下,秦代中央政府还有很多重要官职,合称九卿。他们分管着国家和皇家的各种事务。(2)中央政府的特点:以三公九卿为主的中央政府各级官员,在地位、职责和权力等方面都处于互相配合、互相牵制的状态,任何人都无法独揽朝政,军国大权最终操纵在皇帝一人之手。三、废分封,置郡县:1.秦朝的地方管理体制——郡县制:(1)郡县制的推行秦统一之初,有人向嬴政提出分封子弟、广建诸侯的建议。嬴政坚决否定了分封的主张,坚持在全国范围内实行郡县制。(2)郡县制的内容:秦代的地方行政机构,共分郡、县两级,与此相适应,也建立了一整套地方各级官僚体系。①郡是中央政府以下的一级统治机构,郡设郡守、郡丞和郡尉;②每郡下设若干县,县置县令(人口较少的县设置县长)、县丞和县尉;③县以下有乡、里等基层机构,乡有乡吏,里有里典。皇帝的命令,通过三公九卿,经由郡、县,再通过乡、里,可以直达百姓。2.秦朝选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为维持各级官僚机构的正常运行和更好地发挥应有效能,秦帝国还制定了一套选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3.秦朝细密、严苛的法律:秦帝国制定的法律十分细密、严苛。秦法是嬴政加强皇权、巩固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的工具。4.秦朝中央集权政体的作用:由秦代开始形成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对此后两千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重点突破】: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原因(必然性):①经济根源:封建经济分散性,需要强有力的国家政权保证国统一;②政治根源:地主阶级需要借助强大的政权维护自己的经济利益及镇压人民反抗;③思想根源:法家思想;确立:秦朝这套中央到地方的统治机构,官职有明确的职责分工,既相互配合,又彼此牵制,统治机构的最高统治权掌握在皇帝一人手中,最终确保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专制统治。这套从中央到地方统治机构的建立,标志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2.秦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和内容是什么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产生了什么影响基本特征:权力高度集中;内容:①皇帝至高无上,皇帝将国家的司法、立法和行政、军事等大权纵览于一人之手,实行“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②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制。三公包括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三公之下设置九卿,分管国家和皇帝的各种事务。③在地方,建立郡县制。郡设郡守、郡丞和郡尉,县设县令、县丞和县尉。④为了维持各级官僚机构的正常运行和更好的发挥应有的效能,秦朝还制定了一套选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⑤为了巩固中央集权制度,秦朝还制定了秦法。直接影响:有利于巩固统治,国家统一和社会经济发展;深远影响: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对此后2000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3.比较郡县制和分封制①分封制是与宗法制相联系的,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郡县制是按地域划分的。②分封的诸侯王位世袭,并拥有封地;郡县的官吏由皇帝或朝廷任免调迁,官吏只有俸禄没有封地,官位不世袭。③诸侯国拥有很强的政治、经济、军事独立性,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郡县则是地方行政机构;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和国家的统一。◆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一、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1.三省六部制的确立:(1)自秦以后,中国出现了以皇权为核心的政治体制:皇帝位于权力金字塔的顶端,任命各级官员处理全国政务的中枢权力体系。秦代以后随着皇权的不断加强,中枢权力体系也不断发生变化。(2)形成雏形:①秦朝在中央设三公九卿,丞相作为中枢机构中的最高行政长官,位高权重。②汉代:汉武帝时选用一些级别较低的官员(特别是少府官员尚书)作为皇帝身边的办事人员,直接对皇帝负责。东汉时期形成了尚书台,取代了三公的权力。③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台改称尚书省,新立中书省和门下省。(3)确立: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①机构设置及职权:三省是中书省(隋称内史省)、门下省、尚书省的合称。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门下省负责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尚书省下设六部,分别负责贯彻各种政令,处理日常事务。②作用:A三省之间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提高了办事效率。B使完整的相权被分割,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2.宋元时期的发展:①宋朝:三省长官基本不参与政事,又另外设置“中书门下”,作为宰相办公机构。其长官为宰相,但相权已被分割。军政归枢密院掌管,中书门下与枢密院并称“二府”。而财政则归度支、盐铁、户部三司掌管,三司的长官三司使又称为“计相”,掌管国家财政。②元朝:元朝建立后,废除三省,实行一省制,只设中书省,中书省的长官为左、右丞相和平章政事,是元代的宰相。六部也归入中书省。3.影响:三省六部制的确立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决策、审议、执行权力的分解,既明确了行政分工,又使三省相互牵制,对后世的国家体制产生了深远影响。二、选官制度:时期西周春秋战国秦、汉初汉武帝以后东汉末至南北朝隋朝唐朝选官制度世卿世禄制军功爵制军功爵制察举征辟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科举制意义①②②①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官僚队伍的需要,但容易任人唯亲,荐举人和被荐举人也容易形成小集团。②科举制的创立为不具有贵族身份的士人提供了参政的机会,不仅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也促进了官僚体制的进一步成熟,为官僚队伍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成为中华帝国长期保持繁荣的制度保障之一。三、监察与谏议:1.含义:①监察主要是针对各级官僚机构和官员的。②谏议是对皇帝的言行和决策进行监督的一种机制。监察系统的职能:一是维护王朝秩序的稳定运转;二是对贪赃枉法官吏的揭发;三是王朝权力结构的制衡因素。2.各朝监察、谏议机构的设立情况:秦朝:御史大夫掌管监察;汉代:御史府,长官为御史大夫,负责监察和弹劾百官;汉武帝时在地方设刺史,监察地方高官;此后历代沿袭;隋唐:三省六部制确立,门下省负责谏议和封驳。宋代:设立谏院,这是独立的谏官机构。明朝:中央设都察院,设立监察御史,分道对地方官员实行监督,又设六科给事中,对六部进行业务监督,合称“科道”。地方省级,按察使司,负责司法、监察。明代,同皇权的加强相适应,已没有专门的谏议机构。3.作用:中国古代的监察、谏议制度并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的无上权力,也不能杜绝官僚队伍中的腐败和低效现象。但作为一种常设的政治制度,在整顿吏治,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中央集权,谏正皇帝过失,防止决策失误方面还是发挥了重要作用。以三省六部制为代表的中央行政体制、以科举制为代表的选官用人制度、维护官僚队伍廉洁高效的监察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高度成熟的体现。这既是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发展的需要,非此不足以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又反映了社会结构的变化,不断吸纳新生力量,保持统治基础的稳固。这两个方面,正是汉唐以来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第4课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一、汉唐时期的地方割据与集权措施:1.王国问题的出现:秦朝灭亡以后,汉朝建立,定都长安,史称西汉。西汉初年,刘邦在推行、郡县制、逐一消灭异姓诸侯王和功臣的同时,又分封同姓诸侯王驻守各地。他以为依仗刘氏“天下一家”的格局,就能巩固皇权,稳定天下。但中央和封国的矛盾日益激化,诸侯王接连发动叛乱。公元前154年,汉景帝采纳晁错建议,着手削夺王国的封地。吴王刘濞借口“清君侧”,串通其他六国诸侯王,发动叛乱,史称“七国之乱”。太尉周亚夫率军平叛,三个月后,平定了叛乱。从此,诸侯王的军事、政治权力被收归中央。2.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措施:(1)建立中朝。目的为了削弱相权,加强皇权。(2)设置刺史。为加强对地方控制,汉武帝将全国划分13个州各置刺史一人,刺史位卑权重代表中央监察地方。(3)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又通过酎金夺爵,剥夺列侯爵位。逐步解决了王国问题。影响:①积极影响: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的局面,促进了社会经济迅速发展。②但权力的过于集中也带来一些弊端。3.藩镇割据与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经历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动荡和隋唐统一之后,又遭遇了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叛乱平定后,安史旧部还保留着相当大的势力。唐太宗为求暂时的安定,将河北地区分授给安史降将,封其为节度使,带兵平叛的刺史也被封为节度使。节度使所辖地区大者十余州,小者三四州,权力不断膨胀,职位往往父死子继,兄终弟及,或由部下拥立,朝廷只能事后追认。他们名义上是唐朝的藩镇,实际上割据自立,形成藩镇林立的局面。唐朝末年,藩镇割据势力进一步发展。唐朝灭亡后,中原一带先后经历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史称“五代”。同时,在南方各地和北方的山西,先后存在十个割据政权,史称“十国”。藩镇割据影响:政权更迭频繁,人民生活困苦。4.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宋朝,是为宋太祖。为解决唐末五代地方割据的问题,宋太祖从“兵”、“权”、“钱”三方面着手,加强中央集权。收精兵:宋太祖将实力强大的禁军分别归殿前司、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三衙”统领。但发兵之权归枢密院,负责军务。这样就实现了统兵权和调兵权的分离,有利于皇帝控制军权。削实权:宋初削弱或剥夺了宰相、节度使、州郡长官和功夫悍将的权力。为了削弱藩镇的行政权力,政府规定所有州郡直属中央。在州郡长官之下设置通判,有权向朝廷直接奏报。宋朝废除了节度使管辖驻地以外州郡的制度,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州郡不得由武将掌握,以免拥兵作乱。制钱谷:政府规定各州郡的财赋,除自留一小部分外,其余运往京师开封或其他指定地点,由中央掌握,从而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维护了国家统一与社会的安定。影响:一方面,宋初通过以上各种措施,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另一方面,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却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国家财政危机。二、皇权的不断加强:1.明朝废丞相与设内阁:元朝中后期,宰相权势过重,不时卷入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的继承,引起政局动荡。明朝初期,沿袭元制,设中书省,有左右丞相,位高权重。明太祖朱元璋吸取元朝权贵专权、内乱频繁的教训,对中书省和丞相权力严加控制。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太祖以“图谋不轨”之名,诛杀了丞相胡惟庸,下令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由皇帝亲自掌管六部,直接管理国家政事。并且规定此后各代不得再立丞相。使自秦代以来在中国历史上实行了1600多年的丞相制度被废除,专制皇权发展到了新的高度。明太祖废除丞相后,重要政务都要皇帝亲自处理。为分担皇帝压力,设立殿阁大学士,其品秩较低,仅备顾问兼协理章奏,并不参与决策。明成祖在文渊阁设立内阁,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随着内阁的地位逐渐上升,有了专门的衙署和属官,阁臣权力也越来越大,可以帮助皇帝起草对大臣奏章的批复意见,称为“票拟”。最后再由皇帝用朱笔批示、裁定,称为“批红”。2.清朝军机处的设立:清朝建立后,承袭明制,设立内阁,负责处理日常事务。重要的军国大事,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来处理。军机处的设立:雍正年间,为处理西北的紧急军务,在皇宫保和殿西北角的隆宗门内,设立军机处。军机大臣本身品级不高,不得私自和官员交往,日夜轮流在乾清宫旁简陋的平房值班。受皇帝召见,只能跪奏笔录。职权的变化:军机大臣最初只参与处理军务,后来职权不断扩大,可以参与处理内政外交、制定军政大计、审理重大案件等机要政务。评价:军机处能迅速地处理各地呈送的各种文书,简化了处理政务的手续,行事快捷,提高了清王朝的行政效率。军机处完全听命于皇帝,军国大事皆由皇帝一人裁决。军机处的设置,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3.中国古代政治权力分配的演变趋势自唐宋以来政治制度的变化,清晰地表现出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遭到压抑的历史特点。专制皇权的不断强化是传统官僚体制发展的产物,虽然有可能提高决策效率,但却导致了一人独尊,将国家命运系于一人之手,最终成为社会发展的桎梏。【重点突破】:1.列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①中央政治制度:秦朝,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汉朝,建立中朝;隋唐,三省六部制的形成和完善;宋朝,中枢门下、枢密院和三司削弱相权;元朝,一省制——中书省;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②地方政治制度:秦朝,郡县制;汉朝,郡国并行制,并设州部;宋朝,削减地方节度使的权力,所有州郡直属中央,下设通判,文臣出任州郡长官;元朝,行省制度。2.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什么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①在中央政权中,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②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中央严格控制地方政权,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君主。3.皇权与相权的矛盾(1)史实:①秦朝:秦始皇设立左、右丞相,协助皇帝,助理万机。②西汉:汉初,丞相有相当大的权力,是皇帝的高级助手,是朝廷掌握行政实权的总理大臣。汉武帝:频繁更换丞相,从地位低微的士人中破格提拔选用人才;创立中朝制度,在宫廷之内对重要政事先做出决策。③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宰相权力一分为三;在门下省设立政事堂,分散相权。④北宋:设“参知政事”作为副丞相,牵制丞相。⑤明朝:明太祖废除丞相,权分六部,皇权对于可能威胁自身的相权取得了彻底的胜利。附录:①明朝永乐帝(即明成祖):设立内阁制,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为防止内阁演化成为事实上的丞相,威胁皇权,以太监牵制,影响极坏。②清朝雍正帝:设立军机处,军机大臣跪受笔录,军政大权进一步集中到皇帝手中。(2)趋势:君权日益加强,相权日益削弱直至被废除。(3)影响:君主专制制度走向极端,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发展。4.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评价和认识积极作用:①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②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③在统一的社会环境下,有利于民族大融合,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和提高。消极影响:①君权专制易形成暴政统治和导致腐败现象的出现,成为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②思想方面独尊一家,钳制思想,出现万马齐喑的可悲局面。③明清时期严重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认识:①中央集权制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两千多年,说明它是适应我国封建社会经济基础的;②分散的小农经济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来维护社会的安定和国家的统一,以保证小农经济生产的发展;③封建地主阶级也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保护封建十地所有制,镇压人民的反抗;④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生产力没有发生质的变化,作为上层建筑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也不可能瓦解。5.汉武帝的集权措施(中央、地方双管齐下)(1)措施:①置中朝:内朝(尚书台)成为朝廷的决策机构;外朝(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机构)逐渐成为执行机构;目的是为了削弱相权,加强皇权。(虽置三公,事归台阁)②设刺史:位卑权重,代表中央监察地方(包括诸侯和地方高官)。但到了东汉,刺史逐渐演变成郡县之上的地方行政长官。③推恩令:加强中央集权,解决了诸侯国问题。(2)影响:①巩固和发展大一统的局面,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②但权力的过于集中也带来一些弊端,东汉后期皇帝大多幼小昏弱,外戚与宦官互相倾轧,导致政局长期动荡。6.隋唐的三省六部制(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完善)(1)三省职权:①决策机构:中书省;②审核机构:门下省;③行政机构:尚书省;下设六部:吏、户、礼、兵、刑、工六部。(2)作用:①三省之间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②分割了相权,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7.宋初统治者是如何加强中央集权的其影响是什么措施:①收精兵:a、杯酒释兵权剥夺了朝中大将兵权;b、统兵权和调兵权分离;c、驻军原则——强干弱枝、内外相制。②削实权:a、在中央削弱相权;在地方所有州郡直属中央;b、在州郡长官之下设通判(监察)有权向朝廷直接奏报;c、废除了节度使管辖驻地以外州郡的制度,派文官出任州郡长官。③制钱谷:各州郡的财赋,出自留一小部分外,其余运往京师开封或指定地点,由中央掌握。从而消除了地方割据实力的物质基础。维护了国家统一与社会的安定。影响:①积极: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基本解决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②消极:造成“冗官”、“冗兵”、“冗费”的国家财政危机,导致宋后来的积贫积弱。【难点解读】:●基本线索:①建立:秦朝─→②巩固:两汉─→③完善:隋唐─→④加强:宋元─→⑤强化并衰落:明清。●演变历程分析:1、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1)内容:①确立皇权至高无上;②确立以中央到地方的官制和行政机构即三公九卿和郡县制;(2)特点: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机地结合起来。分封制、宗法制和郡县制:分封制是西周分封诸侯的制度。公元前11世纪中期,周朝建立后,为巩固奴隶主国家政权,周王把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分封到各地作诸侯,建立诸侯国,并规定了诸侯享有的权力和对周王应尽的义务。分封制以血缘为纽带,官职为世袭。与分封制密切相关的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是宗法制,其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是一种权力继承制度。其将权力继承用嫡长子继承制的形式固定下来,以解决贵族间的矛盾,巩固分封制,防止贵族之间因权力继承问题而发生内乱。分封制与宗法制最突出的特点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它使周朝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春秋时期,随着周王势力的衰微和诸侯争霸局面的出现,分封制名存实亡;战国时期,分封制逐步被县制取代。郡县制是在分封制逐步瓦解的过程中产生的。在战国时期,县制在各诸侯国普遍推行;秦统一六国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体制也更加完善;秦以后各朝代,在地方行政机构的设置上一直沿用郡县制,只是在形式上有所变化。与分封制不同的是:郡守与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免。郡县制使君主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治的安定和经济的发展。2、两汉时期的巩固与发展:(1)内容:(西汉)中央:①布衣为相;②形成中朝和外朝制度;地方:①解决王国问题基本解除了地方王国对中央的威胁,加强了中央集权;②实行刺史制度;(东汉)光武帝扩大尚书台权力,形成“虽置三公,事归台阁”的局面。(2)特点:重新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统治;3、隋唐时期进一步完善:(1)内容:①政治上实行三省六部制,使丞相的权力一分为三,实现了君权对相权的削弱;②同时这种体制也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2)特点:用分权的办法来加强君权;4、北宋时期的进一步加强:(1)内容:最大限度的集中军权、政权、财权于中央。政权:派文臣到各地作知州,管理地方政务;(2)特点:分权基础上的分权──地方分权。5、元朝时期的进一步加强:(1)内容:①在中央设中书省和枢密院,另设宣政院管理宗教事务和西藏地区;②在地方推行行省制度,有效地加强了对全国的统治。(2)特点:①地方行政体系有了重大发展;②建立了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直接管理制度。关于行省制:为了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元政府在中央设中书省,在地方设“行中书省”。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各行省都是中央政府机关──中书省的派出机构,直接对中书省负责。行省制度作为一种军、政、司合一的地方行政制度,其长官在中书省的直接领导下有相对独立的行政、军政和司法权。行省制度的建立,适应了元政府管理辽阔疆域的需要,从而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行省制度是我国政治制度史上的一项重大变革,对后世影响深远。6、明清时期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发展到顶峰:(1)内容:明朝:①废丞相,权分六部。彻底解决了君权与相权矛盾,进一步强化了以皇权为代表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②地方上废行省设三司,三司互不统属,互相牵制;清朝:继续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设立军机处,强化君权。(2)特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3)思考:明清加强专制的措施为什么反映了封建制度的渐趋衰落因为它标明封建制度仅靠正常的统治措施已无法维持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从而只得依靠用强权、靠用皇权的绝对化及特务机构来进一步加强对人民的镇压和思想上的控制。一方面,统治者的特务统治、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等违背了历史潮流,阻碍了历史进步;另一方面,作为上层建筑,它所维护的是处于崩溃中的旧统治基础,表现了更加的消极作用。【要点归纳】:1、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1)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是与封建制度的产生同步出现的,中国封建社会一开始就有别于西欧封建社会的重要特征。(2)权力高度集中,皇权至高无上。地方无条件服从中央,中央无条件服从皇帝。(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下存在两对基本矛盾:①中央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其斗争趋势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割据势力不断削弱;②中央内部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其斗争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最后被取消。(4)带有浓厚的人治色彩。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历史作用和影响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对封建社会的影响具有双重性。一般而言,在封建社会早期和中期,其积极作用是主要方面;封建社会的后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消极作用逐渐增大。具体表现在:(1)积极作用:①在一定范围内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创造了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②有利于抵御外来侵略,防止分裂割据;③有利于有效的组织人力、物力从事大规模的经济活动,兴建大型工程,奠定了中华文明长期领先于世界的基础;④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推动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在较广阔范围内传播。(2)消极作用:①经济上:严重束缚了社会生产力,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压制了新生产关系的成长;②政治上:空前强化的封建专制统治极易形成暴政;长期以来人民毫无政治权力和地位,民主政治无从发展,早期的资产阶级亦受到压制和打击;形成了长期的人治传统,派生了庞大的官僚队伍和特权阶层,极易出现政治腐败局面。③思想上:专制主义制度必然导致对思想文化控制的加强,严重阻碍了科学的发展,更使得许多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治,反封建的民主思想被绝对禁止和封杀。3、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内容(1)分封,就是封邦建国的意思。①周王把王畿以外的地区分封诸侯,让他们建立诸侯国,镇守疆土,保卫王室。②诸侯对周王承担纳贡和朝聘的义务,并随周王参与出征、祭祀、吊丧庆贺等事项。③周王是全国最高统治者,是诸侯们的共同主子,自称为上天之子,故又称天子。④诸侯是周王的臣属,必须服从于周王的命令。(2)宗法制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它的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①嫡长子继承父亲的宗主地位,庶子进行分封。②嫡长子与分封下去的众子有双重关系,在亲缘上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又是君臣关系。4、中国古代集权制度发展呈现出的特点、中国古代集权制度不断加强的原因(1)特点:①呈现出两大基本矛盾和斗争:一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中央严格控制地方政权,不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二是皇权与相权的斗争。(在中央政权中,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②专制皇权不断加强,到明清时期发展到顶峰。③其本质是加强皇权,维护专制统治。(2)原因:①处于地主阶级对农民的恐惧,调整内部矛盾,加强对人民的控制。②维护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封建皇权的需要。③分散的个体小农经济也需要它来安定社会、兴修水利、抵御周边民族的侵扰等。【课后习题答案】: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第1课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解析与探究(危及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商——王位世袭制我国早期的政治制度(奴隶社会)周——分封制和宗法制创立——秦朝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体发展——两汉“中央集权制度”完善——隋唐(封建社会)强化——宋元顶峰和衰落——明清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商——王位世袭制我国早期的政治制度(奴隶社会)周——分封制和宗法制创立——秦朝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体发展——两汉“中央集权制度”完善——隋唐(封建社会)强化——宋元顶峰和衰落——明清从公开的6C6C5C6C7C6C5C3C7C雅典民主政治条件雅典民主政治罗马法的起源国的国的13C国堵塞了国的国国雅典民主政治条件雅典民主政治罗马法的起源国7月国元制元制都为国实行国国国的后的侯实行国为国诸侯国为思考题:17—19世纪,英、美、法、德等国先后建立起近代资本主义政体,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据此回答下列问题:①上述四国分别是通过什么方式走上资本主义民主道路的②上述四国分别建立了哪一种资本主义政体建立的标志是什么③谈谈你对近代资本主义政体的认识。国7月14日相对思考题:17—19世纪,英、美、法、德等国先后建立起近代资本主义政体,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据此回答下列问题:①上述四国分别是通过什么方式走上资本主义民主道路的②上述四国分别建立了哪一种资本主义政体建立的标志是什么③谈谈你对近代资本主义政体的认识。国和都是1911年10月10日19191911年10月10日1912年2月12日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旧民主主义太平天国运动革命辛亥革命开端:五四风雷崛发展: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新民主主义起高潮: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革命转折:武装起义和土地革命、长征胜在抗日烽火中的壮大(抗日战争的胜利)利夺取民主革命的胜利(解放战争的胜利)1919年5月4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旧民主主义太平天国运动革命辛亥革命开端:五四风雷崛发展: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新民主主义起高潮: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革命转折:武装起义和土地革命、长征胜在抗日烽火中的壮大(抗日战争的胜利)利夺取民主革命的胜利(解放战争的胜利)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近80年的历史,列强发动了一次又一次的侵华战争。回答:①请指出四次重大侵华战争的名称、时间、结果②这些侵华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共同影响是什么1921年7月23日1927年8月1日1936年12月121945年8月15日9月2日1949年4月21日1949年10月1日思考题:1、20世纪30年代,中国革命出现过两次严重的挫折。据此回答:①比较说明两次挫折发生的原因。②中共为挽救危机分别采取了哪些主要措施③这两次挫折说明的主要问题是什么2、中共成立后,不断调整奋斗目标和斗争策略,逐步走向成熟。请回答:①与中共“一大”相比中共“二大”的奋斗目标发生了怎样的变化②20世纪20年代,中共是如何调整斗争策略的这说明了什么图一列宁图二攻打冬宫后孙中山1999年10月20日1999年12月20日2005年3月14日国古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法律制度的逐步完善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法律制度的逐步完善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民主制度的建设和完善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祖国统一大业香港、澳门的回归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思考题:1、新中国成立后,逐步建立起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制度,这些制度构成了新中国政治体系的基本框架。据此回答:①新中国建立起了哪些基本的政治制度②这些制度的建立对新中国的巩固和发展有什么重要意义2、新中国成立之初,为巩固政权,中国共产党采取了哪些措施结果怎样2005年3月14日1943年12月1日1945年7月26日1962年1月24日2005年3月14日1979年1月1日世界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思考题:1、二战后的两极格局与以往的国际关系格局相比有哪些显著特点2、简要分析两极格局解体的原因。面对世界多极化的趋势,我国应采取哪些应对措施3、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格局经历了从两极格局向多极化逐渐演变的过程。请回答以下问题:①两极格局是如何形成的②两极格局是如何逐渐被削弱直到被打破的③简要分析当前世界格局的特点和其影响封建2001年4月13日A.欧洲共同体B.欧洲联盟C.欧洲经济共同体D.欧洲货币体系8、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条件不包括(B)A.进行社会民主改革B.实行国民经济军事化C.制定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D.重视科技与教育9、“二战”后,西欧联合自强的发展进程是:(D)①组成欧共体②组成欧洲经济共同体③实行六国煤钢联营④建立欧洲联盟A.①②③④B.②③①④C.④③②①D.②①③④10、下列关于不结盟运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C)A.不结盟运动的基本原则和宗旨是独立、自主、不结盟、非集团B.是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反帝、反殖、反集团政治的产物C.不结盟就是“中立”或“中立主义”,不加入任何军事集团D.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标志着第三世界国家的崛起11、20世纪70年代以来,日本要求与美国建立平等的伙伴关系,其根本原因是:(C)A.美苏两极格局即将瓦解B.日本开始奉行独立的外交政策C.日本已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D.日本力图谋求政治大国地位12、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方针中,哪一项最有利于彻底改变中国半殖民地的地位:(B)A、“另起炉灶”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C、“一边倒”D、团结世界各国人民13、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形势发生重大转变的关键是:(C)A.毛泽东提出“三个世界”的划分B.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中的地位C.中美关系逐步缓和D.中日邦交正常化14、下列关于1971年26届联大通过关于中国问题的决议表述不确切的是:(A)A.中国成为联合国的新成员B.打破了超级大国把持和操纵国际事务的局面C.增强了第三世界在国际事务中作用D.挫败了美国制造的“一中一台”的阴谋15、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原则,其中“存异”主要是指保留各国的:(C)A.风俗习惯B.宗教信仰C.社会制度D.不同目标16、21世纪中国加快了融入世界的步伐,下列事件中体现这一说法的是:(D)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席位②中国成功地加入了WTO③北京申办最新年奥运会成功④上海申办世博会成功A.①②③④B.①②C.①③④D.②③④17、促使尼克松总统访华的主要原因是:(D)A.美国政府预见到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B.美国人民要求改善中美关系实现正常的呼声高涨C.为了美国产品进入中国市场D.美国政府认为同中国关系实现正常化符合他的战略利益18、当今世界,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政治稳定,但是原有矛盾冲突依然存在,同时又出现了一系列新问题,这些新问题是:(B)①阶级矛盾的激化时有发生②种族歧视现象难以消除③法西斯主义等极右势力沉渣泛起④恐怖主义活动愈演愈烈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19、当前世界正处于新旧格局交替过渡过期,这一“交替”是指:(B)A.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B.由两极格局向多极化发展C.由民族冲突向地区性冲突发展D.由意识形态的对立到政治军事对抗20、两极格局和“冷战”结束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①世界处于新旧格局交替的过渡时期,出现世界格局多极化的趋势②美国成为惟一的超级大国,力图建立美国主导的单极世界③“北约“原有的防御色彩尽失,已成为美国新炮舰政策的工具④“科索沃战争”实际上是“北约”实施21世纪战略新概念的试验场A.①③B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GB/T 44758-2024工业用硝酸银
- 租房中介费合同范本3篇
- 全国赛课一等奖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位置与方向(二)描述简单的路线图》课件
- 铝电解槽2024年度购销合同
- 影视剧制片人聘用合同合同范本
- 物流转让合同2篇
- 2024年度建筑工程钢筋采购供应合同4篇
- 银行账户使用协议书
- 钢结构房屋工程保险服务合同(二零二四年度)3篇
- 建设工程设计合同协议书
- 国有企业薪酬专项审计报告
- 通用办公室文员劳务合同
- 小学美术-13《小导游》课件
- 外观检查记录表
- 急诊科临床诊疗常规技术操作规范
- 维修电工日巡检、修维记录表
- 菌糠的利用课件
- 华北理工大学中药学教案(64学时-田春雨)
- 四年级上册数学课件 -9.1 平均数 ︳青岛版(五四学制)(共21张PPT)
- 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版)(含13个附录)
- 小学数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长方体和正方体整理与复习》教案(公开课)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