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复习培优练-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_第1页
第七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复习培优练-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_第2页
第七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复习培优练-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_第3页
第七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复习培优练-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_第4页
第七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复习培优练-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七单元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复习培优练一、选择题1.下面是一幅反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漫画。墙上的帽子分别代表波兰、比利时、法国等国家,希特勒以“牙医”的身份出现,对仅剩的一个病人(英国)喊道:“下一个!”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漫画表明()A.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欧洲局面B.欧洲国家沦陷的过程C.英国已经屈服于德国D.英国坚持抵抗德国2.下图是一幅有关国际联盟的漫画。画中的兔子说:“我没有实际的进攻装备,我只能以我双眼的力量来震慑它。”通过漫画和兔子的话,分析国联的弱点是()。A.曾寄托了无数人维护世界和平的梦想B.没有起到任何积极作用C.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经验教训D.缺少制止战争的有效手段3.美国记者约翰·里德是1917年俄国革命的亲历者,他认为,“布尔什维克成功的唯一原因在于:他们实现了最基层百姓那普遍而又单纯的愿望,号召他们起来摧毁旧制度,然后同他们一道,在旧制度的废墟上构建起新制度的框架”。这表明当时俄国()。A.两种社会制度的并存与竞争B.民众对构建新秩序充满期待C.沙皇专制统治面临严重威胁D.工人的地位发生根本性变化4.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纽伦堡法庭宪章》率先以国际法的形式明确规定了危害人类罪。1950年通过的《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宪章》及该法庭判决书中所包括的国际法原则进一步将反人道罪确认为国际法上的犯罪。这表明国际法()A.协调了国家间关系B.避免了战争伤害C.利于解决国际争端D.体现了人文关怀5.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海军部长丹尼尔斯宣称将在五年内建造137艘军舰,英国首相劳合·乔治表示:“大不列颠宁愿花尽最后一分钱,也要保持海军对美国或其他任何一个国家的优势。”日本则公布了规模巨大的“八八舰队”计划。据此可知美国()A.倡导召开华盛顿会议有其必要性B.成功拆散了英日同盟C.追求的“门户开放”在中国成为现实D.成为国际联盟领导者的愿望落空6.下表是根据《大国的兴衰》改编的“各强国工业生产排名变化表”,从中可得出的结论是()排名1860年1870年1890年1900年1英国英国美国美国2法国美国英国德国3美国法国德国英国4德国德国法国法国A.工业革命开展时间的先后决定了其工业的排名次序B.第二次工业革命导致欧洲强国走向衰弱C.美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最大受益国D.工业革命进程中各国发展不平衡7.苏联农业集体化期间,许多农民屠宰牲口,已经被充公的“富农”的牲口由于无人照管而死亡。直到苏联解体,牲畜总数也没有恢复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1913年的水平。材料说明农业集体化()A.长期忽视畜牧业发展 B.制约了苏联经济发展C.受到国家工业化制约 D.降低了人民生活水平8.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得到了印度各阶层人民的广泛支持和响应,这反映出的本质问题是()A.印度与英国之间的民族矛盾十分尖锐B.非暴力就是印度争取独立的最佳方式C.甘地得到印度社会各阶层人民的支持D.印度各阶层人民对资产阶级抱有幻想9.1940年底,崔可夫率军事代表团启程访华。临行前斯大林指示他:“您的任务,我们驻华全体人员的任务就是要紧紧束缚日本侵略者的手脚。只有当日本侵略者的手脚被困住的时候,我们才能在德国侵略者一旦进攻我国的时候,避免两线作战。”斯大林的指示表明()A.苏联面临东西两条战线作战的窘境B.苏联主张对华进行无私的军事援助C.中苏协调利于构建同盟并夺取胜利D.苏联援助使中国束缚住日本的手脚10.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用威尔逊的话来说:“如同一切战争一样,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源于人类的本性,源于人类领导者的弱点、自负、唯利是图和优柔寡断。”这句话直接反映出()A.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参加国都是帝国主义国家B.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C.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国家大多是为了各自的利益而参战D.各个参战国家都是为了各自国家人民的利益而战11.“国家半无偿或近乎无偿地占有集体农庄的大量农产品,方法是通过不等价的交换,带有课税性质。”苏联这一做法的目的是()A.保证国内战争的胜利B.为国家工业化积累资金C.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D.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12.他以玻利瓦尔为“精神之父”,高举红黑双色战旗,最终把“美国侵略者赶出国土”。他被誉为“人民的良心”和“美洲自由的标志”。他是()A.墨西哥的卡德纳斯 B.尼加拉瓜的桑地诺C.印度的甘地 D.埃及的扎格鲁尔13.马克思说,社会主义革命在资本主义高度发达的前提下在全世界同时发生。下面事件丰富和完善了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理论的是()A.美国独立战争B.十月革命C.英国宪章运动 D.法国大革命14.列宁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与俄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它创立的标志是 ()A.1898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成立B.1900年《火星报》的创办C.1903年布尔什维克党的建立D.1917年“四月提纲”的提出15.1938年10月,丘吉尔在下院的一次演说中指出:“我们未经战争就遭到了一次可耻的失败……在英法两国的压力下被分割,这无疑是西方民主国家向纳粹武力威胁的彻底投降,这将使两个国家的处境更为软弱无力……以为把一个小国投入虎口就可以得到安全,实在是致命的谬见。”这一小国是()A.埃塞俄比亚 B.中国C.捷克斯洛伐克 D.奥地利16.历史学家弗里德里希·迈内克于1946年撰写了《德国的浩劫》,对纳粹主义的出现作了初步剖析,“后来的灾难的种子根本上就植根于此前的历史之中”,绝非现代史上的偶然现象。纳粹主义产生的原因是()A.长期分裂饱受大国欺凌B.巴黎和会对德国的严厉制裁C.希特勒的煽动和经济大危机的打击D.政治统一和经济的崛起17.列宁指出,共产主义与商业并非“风马牛不相及”,在大机器工业还没有充分发展的条件下,商业是“千百万小农与大工业之间唯一可能的经济联系”。基于这种认识苏俄实行了()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C.农业集体化政策 D.工业化政策18.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欧洲大陆上矛盾复杂,有英德的领导地位之争,有法德的领土争端,有俄德的贸易摩擦,有俄奥在巴尔干地区的激烈争夺。这反映出战争实质上是()A.殖民争夺战争 B.帝国主义战争C.意识形态之争 D.欧洲霸权之争19.据统计,1924~1928年间,私人企业在苏俄大工业中所占比例不超过5%,在小工业中达到75%;私人企业在苏俄部分工业产值中所占比重为:缝纫工业为70%,制鞋工业为70%,食品加工业为34%,皮革工业为27%。材料表明苏俄私人企业发展的主要影响是()A.提高城乡居民消费水平B.改变苏俄资产阶级构成C.放弃国家对经济的干预D.国家资本主义高度发达20.俄国革命家托洛茨基指出:“十月革命借助战争完成了一次历史性转换:俄国不再是西欧资本主义的仿效者,而是世界历史的引领者。”下列选项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它是世界上第一次无产阶级革命B.它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建立了工兵代表苏维埃C.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D.它的胜利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21.桑地诺抗美斗争是拉丁美洲反帝、反独裁运动的一面旗帜,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斗争目标是把美国侵略者赶出国土B.高举红黑黄三色战旗C.迫使美军于1933年撤出尼加拉瓜D.桑地诺被誉为“人民的良心”22.如图是发表于1941年12月29日的漫画《活力少年》,面对即将到来的新年,画家将罗斯福和丘吉尔同框,用漫画的形式提前祝福反法西斯战争中新的世界组织和安全机制的诞生。对该漫画内容解读正确的是 ()A.《大西洋宪章》翌日发表B.《联合国家宣言》即将签署C.《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草签D.美英以武器供应苏联的第一个议定书拟定完成23.有学者指出,1917年,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至关重要的一年。也是这一年,一些极具戏剧性的事件相继发生。下列不属于这一年发生的“戏剧性的事件”的是 ()A.德国实施“无限制的潜艇战”B.美国加入协约国集团,对德国宣战C.中国北洋政府向同盟国宣战D.俄国爆发革命后退出帝国主义战争24.下图是一幅反映近代国际形势的政治漫画,其中的含义显示的时代背景是 ()A.普法战争时双方针锋相对B.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欧洲军事集团的对立C.瓜分殖民地时各国的利害冲突D.两大集团形成后,内部完全没有了利害冲突25.世界革命有两种:以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为标志,在此以前是旧的资产阶级世界革命,在此以后是新的无产阶级社会主义世界革命。该观点实质上强调了十月革命()A.重视政治革命忽略社会革命B.开辟了人类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纪元C.与西方的资产阶级革命不同D.不具有全球性的影响二、非选择题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逝世,上海《申报》评论说,中国数十年来为主义而奋斗者,中山先生一人而已。中国政界中之人格,不屈不变,始终如一者,中山先生一人而已。中山先生真爱国者也……不顾成败,不问毁誉,可谓勇往之实行者。材料二他(甘地)写道:“我深信假如只有在怯懦和暴力两者之间加以选择时,我将永远选择暴力……我宁愿要印度采用暴力来保护自己的荣誉,不愿向英国卑躬屈膝,含垢忍辱地听人家侮辱,失去自己的荣誉。可是我认为非暴力比暴力要高明得多。”“我并不是因为印度衰弱才号召印度实行非暴力主义,而正是因为认识了印度的力量我才号召印度实行非暴力主义。”——王春良《世界现代史诸问题》(1)根据材料一概括孙中山的精神品质。(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和甘地领导民族解放运动的异同。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缅甸地处中南半岛西部,战略位置极为重要。日本大本营认为,占领缅甸可以截断盟国援华抗战的国际通道,迫使中国力竭投降,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为此,大本营责令先期进驻泰国的南方军第15军司令官饭田祥二郎率所部击破缅甸的中英联军,在军事上强化对中国与印度的高压态势。这样,对敌我双方而言,缅甸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刘朝华、刘潇湘《世界反西斯战争全局视角下的中国远征军滇缅抗战》材料二1943年10月,中国驻印军和中美联合部队从印度率先反攻,揭开了滇西、缅北反攻战的序幕。中国驻印军与盟军取得了胡康河谷、孟拱河谷反攻的胜利,继而攻克密支那、八莫、腊戌,分别于1945年1月28日、3月30日在芒友和乔梅与滇西远征军、英美盟军会师,取得了收复大小城镇50多座、歼敌3万多人的战绩。集结滇西的中国远征军1944年5月正式发动反攻,强渡怒江,力克腾冲、松山、龙陵、芒市、平噶、遮放、畹町,歼敌2万多人,在中国战场上率先把日军赶出国门,与中国驻印军胜利会师。滇西抗战暨远征军入缅作战胜利结束。——王文成《滇西抗战的历史地位及其当代意义——纪念滇西抗战暨中国远征军入缅对日作战60周年》材料三滇西抗战取得全面胜利,是中华民族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在以国共合作为核心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团结御侮、浴血奋战的结果,是中华民族与世界爱好和平的正义力量互相协作、并肩战斗的结果。爱国主义精神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铸就了滇西抗战的辉煌。国际反法西斯阵线的支持和援助,为滇西抗战铸就辉煌创造了重要的条件。——王文成《滇西抗战的历史地位及其当代意义——纪念滇西抗战暨中国远征军入缅对日作战60周年》(1)据材料一分析缅甸为什么成为当时敌我必争之地。(2)据材料二指出中国远征军的作战成果。(3)据材料三概括中国远征军取得胜利的原因。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欧洲方面,德意帝国主义集团和英法帝国主义集团之间,为了争夺对殖民地人民统治权的帝国主义大战,是迫在眉睫了。在战争中,为了欺骗人民,为了动员舆论,战争的双方都将不顾羞耻地宣称自己是正义的,而称对方是非正义的。——毛泽东《关于国际新形势对新华日报记者的谈话》(1939年9月)材料二这一太平洋战争,是日本法西斯为了侵略美国、英国及其他各国而发动的非正义的掠夺的战争,而在美国、英国及其他各国起而抵抗的一方面,则是为了保卫独立自由与民主的正义的解放的战争……全世界一切国家一切民族划分为举行侵略战争的法西斯阵线与举行解放战争的反法西斯阵线,已经最后地明朗化了。——《中国共产党为太平洋战争的宣言》(1941年12月)(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说明中国共产党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性质的不同认识。(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中国共产党产生上述两种认识的国际背景。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美国总统威尔逊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提出要建立一支最终能“与世界上任何国家所维持的最强大的海上力量势均力敌”的海军。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则表示:“英国宁愿耗尽它最后一个金币,也要保持对美国或其他任何国家的海军优势。”1920年,日本不顾经费缺乏的巨大压力,将海军预算提高到国家支出的三分之一,开始实施建立“八八舰队”的计划。材料二条约签字后,美国国务卿休斯掩不住得意之色,说:“多亏了这个条约,对华‘门户开放’终于实现了。”(1)概括材料一反映的现象并指出其本质。(2)材料二中的“条约”指的是哪一条约?这一条约对美国和中国分别有何影响?3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在当代俄罗斯历史编纂学中,对苏联时期一些重要历史问题争论激烈,提出了很多研究的新观点、新方法和新视角,20世纪20年代实行的新经济政策就是其中一个复杂而又发人深思的问题。有人认为新经济政策是作为狭义的反危机纲领出台的,有人认为它是广义上的建设社会主义的纲领,也有学者认为它是两者的混合物。评述材料中关于新经济政策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D【解析】根据漫画中分别代表着波兰、比利时、法国等国家的帽子,可知波兰、比利时、法国等国家已向德国法西斯投降,根据“对仅剩的一个病人(英国)喊道:‘下一个!’”,可知德国准备进攻英国,而漫画中代表英国的病人拿着钳子,显然也想拔掉对方的牙齿,这表明英国坚持抵抗。2.D【解析】3.B【解析】据材料“他们实现了最基层百姓那普遍而又单纯的愿望……在旧制度的废墟上构建起新制度的框架”可知,民众希望推翻旧制度,对构建新秩序充满期待,故选B项;据材料“在旧制度的废墟上构建起新制度的框架”可知,推翻旧制度之后才建立起新制度,并非两种社会制度并存,且俄国革命过程中出现的是两种政权并存的局面,并非两种制度并存,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十月革命激发了民众对“在旧制度的废墟上构建起新制度的框架”的期待,沙皇专制统治面临威胁只能说明要推翻旧制度,但无法体现构建新制度,排除C项;工人的地位在材料中无法体现,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4.D【解析】危害人类罪、反人道罪等被确认为国际法上的犯罪,说明随着时代的发展国际法体现了人文关怀,故选D项;国际法确实有助于协调国家间的关系,但题干论述的是国际法对危害人类罪的规定,排除A项;有战争,就有伤害,“避免了”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国际法确实有助于解决国际争端,但题干论述的是国际法对危害人类罪的规定,排除C项。5.A【解析】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当时美、英、日都有雄心勃勃的扩军计划,各国的扩军将对世界和平带来威胁,因此召开华盛顿会议限制各国军备就有其必要性,故选A项;由材料内容并不能看出美国拆散了英日同盟,排除B项;材料内容和“门户开放”无关,排除C项;材料主要反映了美、英、日的扩军计划,并不能说明美国成为国际联盟领导者的愿望落空,排除D项。6.D【解析】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开始,此后扩展到其他国家,因此1860年、1870年英国工业生产居首位;19世纪六七十年代几乎同时在几个国家发生了第二次工业革命,英国逐渐被反超,体现了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不平衡,故D项正确。7.B【解析】根据材料中“由于无人照管而死亡”等信息可知,苏联在推行农业集体化的过程中存在一些失误,畜牧业甚至没有恢复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水平,这说明农业集体化制约了苏联经济发展,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农业集体化中存在的问题,并没有国家对畜牧业发展忽视的信息,故A项错误;材料不是说工业化制约农业集体化,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人民生活水平降低的信息,故D项错误。8.A【解析】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就是印度人民反对英国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运动,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印度独立方式的比较,无法推断出非暴力就是印度争取独立的最佳方式,B项错误。材料体现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得到了印度各阶层人民的广泛支持和响应,而不是甘地得到印度社会各阶层人民的支持,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印度各阶层人民对资产阶级的态度,D项错误。9.C【解析】从材料中的“只有当日本侵略者的手脚被困住的时候,我们才能在德国侵略者一旦进攻我国的时候,避免两线作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中国的抗战拖住日本,可以使苏联避免同时受到德日两国的进攻和东西两线作战,这表明,中苏协调利于构建同盟并夺取胜利,故C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1940年底,德国在进攻英国,而日本则在进攻中国,苏联并没有面临东西两条战线作战的窘境,故排除A项;B、D两项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故排除。10.C【解析】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对交战双方来说都是非正义的,都是为各自利益而战,意大利的临战倒戈更能说明这一点。当然,对塞尔维亚来说,他所进行的是一场民族自卫战争,但这不能改变整个战争的帝国主义性质,答案为C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参战国还有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A项错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但是与题干内容不符,B项错误;帝国主义国家是为垄断资产阶级服务,不是为了国家人民利益而战,D项错误。11.B【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集体农庄”可知是农业集体化。农业集体化为社会主义工业化积累了资金,故B项正确。A项是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目的,C项是实施新经济政策的目的,农业集体化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排除A、C、D三项。12.B【解析】根据材料“他以玻利瓦尔为‘精神之父’……把‘美国侵略者赶出国土’”“人民的良心”“美洲自由的标志”并结合所学可知他是尼加拉瓜的桑地诺,故选B项;墨西哥的卡德纳斯改革,不是把“美国侵略者赶出国土”,A项错误;C、D两项均与“美国侵略者赶出国土”“美洲自由的标志”不符,排除。13.B【解析】俄国十月革命是在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首先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其实践与马克思的主张明显不同,这是列宁主义指导下的产物,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故B项正确。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都是资产阶级革命,故A、D两项错误。英国宪章运动发生于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当时马克思主义并未诞生,故C项错误。14.C【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03年布尔什维克党的建立标志着列宁主义的诞生,故C正确;1898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成立、1900年《火星报》的创办、1917年“四月提纲”的提出都不符合题意,故A、B、D错误。15.C【解析】1938年,德国对捷克斯洛伐克提出领土要求。英法实行绥靖政策,与德意签订《慕尼黑协定》,把苏台德等地区割让给德国,助长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野心。16.B【解析】希特勒的煽动和经济大危机的打击是现实原因,不是历史因素,历史因素包括德国的军国主义、专制主义传统和巴黎和会对德国的严厉制裁,B项正确。17.B【解析】材料中列宁肯定了商业的作用。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基于这种认识苏俄实行了新经济政策,故B项正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排斥商品和货币关系,故A项错误;农业集体化政策和工业化政策是苏联斯大林执政时期的政策,故C、D两项错误。18.B【解析】结合时代背景知识来分析材料中的多重矛盾可知,一战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下,列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的帝国主义战争,故选B项;A、D两项包含在B项中;C项说法与题意不符,排除。19.A【解析】由材料中“私人企业在苏俄部分工业产值中所占比重”可知,私人企业生产的产品与百姓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其发展可以提高城乡居民消费水平,故选A项。材料涉及的是“私人企业在苏俄部分工业产值中所占比重”的分析,而非阶级构成分析,无法得出B项结论,排除;私人企业在苏俄大工业中所占比例不超过5%,这说明苏俄并未放弃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排除C项;从5%的比重数据中可知,苏俄的国家资本主义并不发达,排除D项。20.C【解析】根据材料“是世界历史的引领者”可知,托洛茨基强调了十月革命开创了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C项正确;A项不符合史实,1871年巴黎公社运动也属于无产阶级革命,排除;二月革命推翻沙皇专制统治,排除B项;《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排除D项。21.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其战旗为象征“自由或死亡”的红黑双色战旗,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其他说法本身正确,与题意不符,排除。22.B【解析】由材料信息“1941年12月29日”“提前祝福反法西斯战争中新的世界组织和安全机制的诞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2年1月1日《联合国家宣言》签署,故B符合题意;《大西洋宪章》于1941年8月14日发表,故A排除;《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于1943年签署,故C排除;1941年9月,美英以武器供应苏联的第一个议定书拟定完成,故D排除。23.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俄国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