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基础理论_第1页
弗洛伊德基础理论_第2页
弗洛伊德基础理论_第3页
弗洛伊德基础理论_第4页
弗洛伊德基础理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类历史上存在着三次对人类集体自我/自恋的巨大打击,哥白尼一日心说,达尔文一进化论,弗洛伊德一精神分析。尽管精神分析学自问世以来,各个领域的人们对它的理解和利用大相径庭,对它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毁誉各半。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几乎20世纪东西方的主要作家和批评家都对精神分析学表示出了自己的兴趣他们也都或多或少地受其影响,那么为什么精神分析学会在百年的文艺理论舞台上始终占有一席之地?为什么在各种思潮流派竞相争斗的今天仍有许多作家和批评家对它情有独钟呢?2016年是精神分析运动的创始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Freud1856)1939)诞生160周年。如果以1895年弗洛伊德和布洛伊尔合作出版<癔症研究>一书标志着精神分析运动的起点,这场运动已经跨过120多年的历史长河。我们今天在这里探讨关于精神分析的发展与批判,是因为文学批评最终服务于人的认识的深入与提高,不仅对文学,有时更重要的是对人自身、对社会的认识。理智与同情成就了弗洛伊德,也推显了精神分析学。弗洛伊德借助自己的想象与发现的天才,找到了一个个看似巧合的人情故事后最终的心理根源;文学批评所需要做的,不也是找到一个科学的切入点,借由艺术的同情的灵性,而走到那个深处幽密却在影响着人的行为和情感状态的标的?为文学批评者,也必要同时具备相关理智与悲悯情怀。弗洛伊德与文学批评的关系,以及文学批评的根本特征,不是在这里昭然若揭吗?哪怕是文本自身的美感传达,也如J•诺埃尔―贝尔曼所说:“一个好的评论家应该让人们感到他的工作是我们了解到文本的‘真相',而正是这种真相才赋予文本以‘美感‘。"当医学界、心理学界后来又转向日渐弃弗洛伊德于不顾的时候,他对文学界的影响却一直日上。Frankland在《弗洛伊德文学的文化》(Freud'sLiteraryCulture)一书中说:“弗洛伊德像解释艺术一样释梦。”还说:“尽管他本人称自己是自然科学家,文学批评不过是作为业余爱好而偶然为之,但事实是,在他作为科学家的地位已被广泛质疑的同时,他的影响却渗透到文学批评的各个方面。”现在可以说,精神分析的艺术性,使它就站在艺术的行列;它兼具的科学性,使它成为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建构的不可多得的奇迹。在弗洛伊德及其之后的时代,精神分析运动并非是一帆风顺的,弗洛伊德及其后继者不断地对精神分析学理论和实践进行修正和变革。弗洛伊德之后的精神分析运动大致遵循着内部发展与外部发展两条路径。内部发展指的是,精神分析内部的不断分裂与重组、演变与发展。其逻辑线索是,弗洛伊德所倡导的驱力模式,经过荣格、阿德勒等人的过渡之后,进一步演化为自我模式、关系模式和自体模式,分别对应着精神分析的自我心理学、客体关系学派和自体心理学等,它们从学科内部推动着精神分析运动向前继续发展。外部发展指的是弗洛伊德之后的精神分析从外部学科,如医学、社会学、文化学、哲学、语言学等积极汲取养分一些精神分析学家把传统精神分析学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分别出现了精神分析社会文化学派、存在精神分析学、马克思主义精神分析学、解释学精神分析以及后现代精神分析学等,它们推动了精神分析运动继续向外发展。弗洛伊德毕其后半生四十多年的精力于精神分析学的实践与理论建构,其间还率先卓有成效地运用到文学理论的探索和文学批评中。一一导论中已有简要介绍,这里再加补充,除索福克勒斯、莎士比亚、歌德、海涅、陀思妥耶夫斯基、易卜生、茨威格外,他还涉及或分析过拉伯雷、塞万提斯(《唐吉诃德》)、马克•吐温、席勒(《华伦斯坦》)、左拉(《土地》)、都德(《萨福》)、莫泊桑、凯勒(《绿衣亨利》)、J.J.戴维、奥芬巴赫、爱伦•坡、托马斯•曼……此外,希腊神话中的纳克索斯的故事,成为他自恋说的原型。从前有个男孩,他的名字叫做"Narcissus”水仙.身为一名天神的儿子他长得十分英俊.有许多爱慕着他的少女向他示爱却都被他拒绝了.在爱慕着他的众多少女中有位美丽的仙女做做"Echo"(回音),由于Echo不能正常得说出想说的话而只能不断得重复别人的言语所以她并不能清楚的告诉Narcissus她对他的爱意.有天当Narcissus和他的几个朋友在森林中漫步时和其他的朋友走失了.他喊到“有人在吗?"Echo也说"有人在吗?"Echo上前想抱住Narcissus却被Narcissus拒绝了Echo非常得伤心,她跑到一个无人的山洞,一直待到她的外形完全消失只剩下她的声音能被人们所听到.一名女神听说了这件事.她非常得愤怒,并用神力使Narcissus爱上了他自己.当Narcissus在湖泊的水边看到自己的影子时,他顿时爱上了水中的人.他一直待在那湖边,直到渐渐死去,在他死的地方长出许多的野花,这种话被人们取名叫做Narcissus(水仙花).是弗洛伊德自己率先将精神分析带进了文学批评,并影响了大批后来者的批评实践。要更好地理解精神分析与文学批评,理解精神分析本身成为一个前提,所以本章首先对精神分析的关键词及要领进行阐释与总结。一、潜意识概念及早期研究潜意识是精神分析学说的核心和基石。弗洛伊德认为一种历程,若活动于某一时间内、而在那一时间内我们又无所察觉,我们便称这种历程为潜意识,这也就是一种不被察觉的、在一定时间内被压抑、被排挤的情绪经验活动的过程。与这一概念并用的还有一个“无意识”,它们到底是不是同一意义的名词呢?一般地,它们的区别不甚明显,就是在弗洛伊德的著述中,也常有混用的现象。目前出现的两种概念的使用,往往有应用领域上的差异,其实质内涵是一致的。例在文学艺术领域,多使用“无意识(Uncosciousness)”,而在心理学领域则用“潜意识(Subconsciousness)”。然而严格地说潜意识和无意识是不能等视的。在弗洛伊德的思想体系中,“无意识”不仅包括反射动作、习惯动作,更多的还包括具体的原始冲动、本能欲望、隐梦,以及各种社会规范所不容的潜在的冲动和欲望。这些被压抑的欲望尤以性欲为主。由于弗洛伊德的“无意识”具有这样的意义和性质,因此一般称作“潜意识”更为确切一些。另外和“潜意识”并用的还有“下意识”“隐意识”等,这大多为译法上的问题,为避免混乱,以下均使用“潜意识”。第一,梦的倒退作用,不仅是形式的,而且是实质的,不仅将我们的思想译成一种原始的表现方式,而且唤醒了原始的擂神生清的特点一自我的古老的支配权和性生活的原始冲动”潜意识是人的内在的驭动力,是种族遗传和未解决向题的根源是受压抑的心理过程。但是,潜意识总想成为意识,它是能动的,是要以各种方式成为意识的,这是压抑不住的冲动。因此弗洛伊德提出了精神分析学的第一个命题弗洛伊德把意识比喻为一座海洋中的冰山,海洋上露出水面的冰山之巅是显意识,紧挨水面的部分是前意识,而在水下面还有一个看不见的庞大的冰山底部,这便是潜意识。显意识由主观经验组成,是人们认识世界的有目的的认知活动,受理性支配,能够被意识到;潜意识又称作无意识,包括个人的原始冲动和各种本能以及这种本能所产生的欲望;前意识是介于意识和潜意识之间的能被主体调动出来的意识,有着中介的作用,一方面它能将潜意识变换形式带到显意识中,另一方面它能阻止潜意识进入到显意识中。意识、前意识、潜意识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个形象的比喻体现。如果把人的心理比作三层楼的住宅,那么在最高层上住着的是心理家庭中最高尚的、最可敬的份子,即“意识”。它们是心理家庭中的“家长"或"统治者”。在它们下面是“前意识”的成员,它们与住在最底层的“潜意识”成员相比,是比较"文雅"、"懂事"的。前意识被允许随时到最高层去访问,但潜意识却不能随意去意识所住的那层楼上,但潜意识不会老实的呆在它的位置,而是千方百计要闯到意识的领域。但是,意识又不许它们去,所以,潜意识有时候就偷偷地乘意识不备的时候溜到意识那去。这时候,它们会把自己打扮成前意识的模样利用意识对前意识的信任,闯到意识的层次去。还有时候,潜意识利用它们与前意识的关系,唆使前意识三番五次溜到意识那去,给意识带来很大的麻烦。它们在心理空间中占有自己的位置,但又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共同构成人类复杂心理活动的基础。本我本我是从“伊德"(id)翻译过来的,是人格结构最原始的部分,完全处于潜意识之中,其中充满着被压抑的本能,欲望和冲动,这一点和与动物完全一样,他们千方百计寻求发泄的机会,遵循唯乐的原则。在现代文明社会中,本我不允许表现出来,它只能像罪犯一样存在于内心最黑暗的地方,但本我是快乐的,它实现快乐的方式通常是幻想或者梦。,弗洛伊德使用该词是为了表示人心中所包含的不合理内容,这些内容与有意识的心理无关。他形容本我是一个黑暗的、难以接受的领域,代表着各种各样追求满足的激情、冲动。他认为本我的最基本特征就是它具有不断地要求满足的基本本能同时又不断地企图使自己获得机会,以便在意识中表现出来。它是一种被压制而又不断表现自己的东西。在弗洛伊德眼中,本我不分好坏、没有道德标准、充满能量却毫无组织。所以,从这些特性可见,本我这种低级形式并不能主宰人类的心理世界,在实际生活中,它只能作为心理活动的引子,这个引子一旦将心理活动引燃,就要退居二线,让更高级的自我和超我来占领心理舞台。自我源于本我,它受理性的控制,是现实中的我。自我不是与生俱来的,在六岁以后才会形成。通过家庭学校社会等教育,自我逐渐形成开始压制本我,人的行为趋向于文明化、理性化、社会化,可以说越是社会化程度高的人,对本我的压制能力也就越强,人也就越虚伪。本我就像一个平民一样,遵循着社会的道德法规等各种律令。自我是一个中介。它调节着本我与超我之间存在的矛盾冲突,既控制、压仰和排除本我的非理性的冲动,又始终保持着同外部现实世界相接触,并再现着由外部世界积累起来的现实经验。超我就是要超出自我,或是在自我之上,但是又不能脱离自我,它以自我为基础但又不满足于自我的狭窄范围。弗洛伊德说:“自我中有这样的一个等级,我们可以称其为‘自我典范’或‘超我',它主要指人性中的高级本性,如良心或自我理想……”由此可见,超我既是自我的一个方面,又具有自己的独立存在,它具有其他心理系统所无法替代的作用,一切完善的追求都发源于超我,它是人类理想的来源。人格结构的最高层,由父母、师长指示所形成的社会行为准则,是禁忌、道德、伦理规范和标准以及宗教戒律的体现者,是社会文化价值内化的结果。它的任务是帮助自我来压抑本我。使本我的要求同外部世界相协调。自我是有意识的,遵循现实原则,可能因为此,自我常常会感到客观世界的限制。它要想顺利的实现自己就必须服从某种高于自己的东西,这个东西必须既能控制自我,又能深刻的认识到客观世界的规律性,而且还能引导自我实现自己,这个东西就是超我。他是内心的警察。本我、自我、超我三者的矛盾关系体现出弗洛伊德对社会文明的批判。当出现矛盾时,无论自我如何选择都是痛苦的。当自我满足了本我,超我会带来良心上的谴责,使自我在精神上痛苦;当自我满足了超我,本我会带来肉体上的折磨,使自我同样痛苦。也就是说社会的文明为自我带来了不可避免的痛苦。本我和超我之间的矛盾实质上是追求满足人本能和对其压抑的社会文明之间的冲突对立。但是社会文明应当是以满足人类的需求为基础,忽略人的需求空谈社会文明没有意义。在弗洛伊德眼中,人的心理作为一个能量系统是复杂且精密的,心理动力状态就是心理能在本我、自我和超我中的分布和转移。弗洛伊德认为心理能量在心理系统中的分布和转移遵循着“恒定原则",即心理结构可以获得的能量是一定的,不多也不少。如果自我得到了能量,那么本我和超我就要失去能量了。这样,弗洛伊德就揭示了心理能量是怎样在心理结构三大系统之间分布和转移,并推动心理不断变化、发展的,由此完成了对心理系统动力状态的说明。总体来说,从意识、前意识、潜意识的心理结构划分,到本我、自我和超我的心理动力体系,可以看出弗洛伊德的思想是在不断地补充、完善的。在前期,他对心理结构的划分只是对于人类心理系统的初探。在其后期的研究活动中,他不断地对自己的理论进行修订和补充。在研究范围上不再只局限于对静态心理结构的描述,而是开始推进对心理活动内在过程和机制的认识。因为他发现早期关于心理结构的理论并不能很好的解决心理活动是如何发生、发展的问题。所以,在后期他修正了自己的理论,用动力学的观点把人的整个精神状态看作是一个能量系统、动态系统,以此来研究这个动态能量系统的结构及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本我、自我、超我构成的心理动力体系。我们刚才提到,潜意识实现的最容易的方式是一一梦,接下来,我们就进入到今天的第二个关键词,梦。梦的内容梦的工作方式梦中会有一些“荒谬的词组合物”显示了梦工作的“凝结”特征,进行解释的方法主要是词汇分析,解析它们是通往梦的隐意的途径之一,当在梦中出现一些根据一种思想而清楚表达出来的口语时,一个恒常的原则是梦中的言谈均起源于梦材料中可以忆起的语言。语言中的词语或者全部保存、或者在表达中轻微的改变。梦中的言谈经常是由对口头谈话的不同记忆拼凑而成。词汇保留原样,但意义或许变得模棱两可,或者于词义不同。梦中的言谈往往只是在暗指着可记起的话语本身所谈论的那件事。”少有例外。就梦的思想的丰富性而言,梦的表现(包括词汇的运用)往往是贫乏的、无足轻重的、间接短小的。因此,也就产生了一个类似文学解释的结果,一个人对梦所作的解释即使看来是令人满意和无可指责的,但却完全可能解释出另一种含意来。“意象”便是“将思想变为视象Visualimages)",“我们当然要晓得梦中思想不完全有此种变化,有许多思想仍保存其原形,并在显梦中表现为思想或知识;而且变为视象也不是思想变形的唯一可能的方法。但是它却是梦的主要特征”这是一种思想的“倒退”作用。释梦时,从意象入手,就是从中读出原有思想的印痕,通过这种印痕进行所含隐意的判断。尤其是梦的几种工作方式,对于文学批评来说,显然是一种重要启示在早期,弗洛伊德把力比多和性本能之间划上了等号。到了后期,他进一步将本能分为生本能和死本能。性本能(sexualinstinct)是与个体性欲和种族繁衍相联系的一类本能;它的生物学意义在于保持种族的延续。弗洛伊德把人的整个机体看做是一个能量系统,认为这个能量系统中,除了以肉体的生理形式表现的机械能、电能和化学能以外,还有在心理过程中起作用的心理能,并把性本能视为心理能的原动力。他把性本能看做是按照快乐原则驱使人去活动及至创造的一种潜在因素。性本能的活动既包括性行为本身,也包括许多追求快乐的行为及情感活动,这种本能背后的动机性来源,即能量,弗洛伊德称之为力比多(或欲力)(libido)。它是促使生命本能去完成目标的能量;它是自然状态的性欲,又是心理的欲望或对性关系的渴求;它是身心、弗洛伊德认为,力比多在人出生前就已存在,出生后开始发展。力比多的发展过程,是指力比多能量贯注于人体有关部位的变化和发展的过程。在力比多发展的每一阶段都有一个相应的身体部位或区域,成为力比多兴奋与贯注的中心,其紧张可以靠一定的操作活动(如吮吸、抚摸)而得以解除,这样的部位或区域被称为性感区(或动欲区)(erogenouszone)。由于性感区的操作活动可以解除紧张,因而会使人感到满足见弗洛伊德的《本能论》。根据弗洛伊德的思想,人作为一个生物有机体,首先要维持自身的存在,才能在维持其种族的存在中发挥作用。因此他们必然满足种种需要,如食物需要、环境适宜、配偶合适等。这些需要在人的心理过程中,首先是一些无意识的欲望和冲动,它们经常处于紧张状态。弗洛伊德把这些无意识因素背后的使它们处于紧张状态的那种力量叫做本能。他说:“我们假设存在于‘本我’的需要所导致的紧张背后的那种力量,就叫做‘本能’。"(1)在弗洛伊德后期的研究中,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亲眼目睹和感受到战争中出现的挑衅、分裂、屠杀、破坏和毁灭现象,意识到原先的自我本能和性本能已难以说明这些现象了,于是重新考虑提出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理论。生的本能与死的本能是一组对立的本能。生的本能包括性本能或爱本能,是原先自我本能和性本能的综合。它不仅表现为一切与生殖有关的现象,还表现为爱双亲、爱子女、对整个人类的爱以及对其他具体对象和抽象观念的爱。弗洛伊德认为,这些本能行为的作用在于把个人结合到一个较大的统一体中去,以抵制死亡。他说:爱的本能目的在于复杂的生命,同时也在于保护这个复杂的生命,甚至人类那种不断趋向完善的本能,也被弗洛伊德认为是生的本能。死的本能是指某种侵略本能或自我毁灭的本能,追求生命的终结,把有机体的生命带回到无生命的状态。它有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一种是向内的,指人的自我谴责、自我惩罚、自我毁灭、自杀倾向等;另一种是向外的,指在有可能向外发泄的情况下,企图毁坏他物,表现为破坏、侵略、离间、斗殴、战争等方式。所以弗洛伊德说,死的本能是一种破坏外部世界和其他机体的本能。凡死的本能以外的一切本能,都可以归结为生的本能。在弗洛伊德的本能模型中,人类行为的最终目标是达到一种无紧张的状态,但不论是生的本能还是死的本能,只要被激活都会导致心理的紧张状态。这样,弗洛伊德的以性为原动力的心理能量学说,从力比多作为原欲性冲动,几经变化扩大为包括生的本能和死本能在内的生命本能这是一个微观探索的历程,揭示了性、生命的奥秘。在此后的研究中,弗洛伊德还以此为基础把心理学向社会学方向扩展用精神分析学的观点去解释社会历史现象。这就使其理论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我们除去其力比多理论的泛性论倾向不谈,仅就其积极意义而言,弗洛伊德晚期把力比多不只看作性欲而把它发展为生命本能、生命力,把性力当作是生命力中的一个方面,即创造力的来源。其实就是把力比多给改装、升华并提升到了人类的整个生命力的高度,这点是值得肯定的。另一方面,弗洛伊德把性现象作为科学研究的对象,致力于消除性问题上的神秘现象及不健康的观念,并以此为内容提出了具有独特见解的理论表现出了他勇于冲破传统偏见的勇气和精神。弗洛伊德相信个体原欲的发展,以身体不同部位获得性冲动的满足为标准,将人格发展划分为5个阶段他的精神分析法认为人的一切活动的根本动力必然是生物性的本能冲动,而本能冲动中最核心的冲动为生殖本能(即性本能或性欲本能)的冲动。弗洛伊德的所有理论都是基于婴孩的本能,其中一种他称之为“性欲”。但这里的性欲并不是成人之间圈圈叉叉的性欲。而是一种对深切的对愉悦感,满足感的渴望。试想一个婴儿,在饿的哇哇大哭,孤独无助的时候,他对母亲乳房的渴望;作为一个弱不禁风,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小生命,他对母亲的保护与爱的渴望,也是非常强大的精神力量。这些渴望,便是弗洛伊德所谓的最初的“性欲”。佛洛伊德认为,在婴儿最初阶段,人的“性欲”表现为对吮吸母乳的渴望。这是一种完全被生物本能驱使的欲望,与道德,世俗规定全无关系,这个阶段佛洛伊德称为口唇期。婴儿再长大一些,会进入佛洛伊德所谓的“肛门期”。每次提到这个词同学们的注意力已经全部被肛门两个字吸引住了以至于完全忽略了这一时期的重点。。。。这一时期的重点不在器官,而在于此时婴孩开始接受toilettraining。婴儿再也不是为所欲为,随便撒泼打滚随地大小便的小霸王了,要开始接受一些社会/家庭的准则,要被束缚,被管教。佛洛伊德认为toilettraining是婴儿从无拘无束到学会尊重准则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此时能控制住自己的肛门不随地大小便,就等于尊重父母的规则,就能得到父母的认可,从而得到满足感和愉悦感。所以这个阶段称为肛门期。熟悉佛洛伊德idegosuperego理论的可以知道,在这个时期,superego开始初现雏形了。婴孩开始在本能(id)和道德规范(superego)之间进行挣扎,而这种挣扎在俄狄浦斯期达到顶峰。前面提到过,婴孩对母亲的渴望是非常强烈的。作为一个弱小的生命,他必须倾尽全力地依恋母亲,这种依恋是非常霸道的感情(母亲是属于我一个人的),母亲在孩子生命初期无微不至的照顾,也印证了婴儿心中霸道的假设(母亲只为我一个人服务,我要什么母亲都会满足我)。但随着婴孩的长大,他会发现母亲并不是属于他一个人的,还属于一个比他更有力量,更具权威的人一一父亲。佛洛伊德认为,孩子对父亲有着复杂的感情。他本能地嫉妒父亲夺去了母亲的爱,又害怕父亲会发现自己的嫉妒而惩罚自己,同时又希望自己可以成长为父亲那样有力量的男人,再次获得母亲全部的爱。在这种情感挣扎中,婴孩需要在本能的渴望,和理性的对欲望的压制间取得平衡,此时作为id和superego的协调者的自我08^开始快速发展起来。俄狄浦斯情结之所以有意义,是因为它强调了婴儿对母亲的依恋,以及这种依恋的转化过程。弗洛伊德对《俄狄浦斯王》的解读主要来自王后伊俄卡斯忒安慰俄狄浦斯的说辞:“偶然控制着我们,未来的事又看不清楚,我们为什么惧怕呢?最好尽可能随随便便地生活。别害怕你会玷污你母亲的婚姻;许多人曾在梦中娶过母亲,但是那些不以为意的人却安乐地生活。”弗洛伊德借这个故事来说明这样一个事实:所有男人对自己的母亲都有欲望,想杀掉自己的父亲,并取而代之。这就是著名的“俄狄浦斯情结”,用来描述孩子性与道德的发育过程。这种情结冲动导致了男孩的“阉割焦虑”,即害怕自己的恋母被父亲知道后会遭到阉割。只有在解决了这个内心的纠结之后,逐渐向父亲认同,学习道德或宗教的指引,才能形成强大的“超我”或良心。弗洛伊德承认,这套理论解释女孩的心理发育比较困难,但仍然提出女孩经历了“阴茎嫉妒”,对母亲产生了愤怒,然后迷恋父亲,即“伊拉克特拉情结”或“恋父情结”。由于没有被阉割的恐惧,缺乏潜意识动力,女性的超我比男性弱小。就古希腊神话或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剧本而言,弗洛伊德的“俄狄浦斯情结”侧重于“恋母情结”是有漏洞的,招致的批评也异常猛烈。新精神分析社会文化学派的领军人物弗洛姆借鉴了巴霍芬的研究,从社会历史与宗教、哲学角度重新审视弗洛伊德的“俄狄浦斯情结”,提出了另一类较有代表性的观点。弗洛姆曾写过论文《俄狄浦斯情结和俄狄浦斯神话》,后来在其著作《被遗忘的语言》中将该论文摘选进来。弗洛姆在介绍了弗洛伊德的观点后,立足于《俄狄浦斯王》文本,就恋母情结提出质疑:“在神话故事中我们根本就找不到俄狄浦斯迷上伊俄卡斯忒并与她相爱的线索。故事里提供的俄狄浦斯娶伊俄卡斯忒为妻的唯一理由就是,她是和皇位紧紧联系在一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