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消化章cxl-2012课件_第1页
生理学-消化章cxl-2012课件_第2页
生理学-消化章cxl-2012课件_第3页
生理学-消化章cxl-2012课件_第4页
生理学-消化章cxl-2012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生理学PHYSIOLOGY第六章消化与吸收山西医科大学生理教研室崔香丽253一、消化道平滑肌的特性兴奋性低,收缩缓慢,收缩的潜伏期、收缩期、舒张期均长。变异大。有很好的伸展性;具有紧张性:持续处于较弱的收缩状态。

维持一定基础压力;维持胃肠正常位置形态;是其它运动的基础。有节律性收缩:胃3/min,十二指肠12/min缓、不规则适宜刺激:对电刺激不敏感,而对牵拉、温度、缺血、pH、化学物质敏感。6.自律性起源于纵行肌,节律不稳定(一)消化道平滑肌的一般生理特性:(二)消化道平滑肌的电生理特性静息电位电位小(-50~-60mV),有波动,不稳定,主要为K+的平衡电位,Na+内流、Na+泵也参与。Na+K+Cl-慢波电位(slowwave,基本电节律basicelectricalrhythm,BER)消化道平滑肌细胞特有的电活动,是在静息电位基础上自发产生的去极化和复极化的节律性电位波动,频率较慢。幅度5-15mV,持续几秒到十几秒。产生于环形肌和纵形肌之间的Cajal细胞(Na+泵周期性减弱)。胃:3次/min,十二指肠:12次/min,回肠末端:9次/min-40mV交感:小副交感:增强culturedcellclustersisolatedofCajal(ICC)isolatedfrommousesmallintestine

平滑肌细胞的动作电位是在慢波电位的基础上产生的,肌肉收缩又是在动作电位的基础上产生的,因而慢波电位的节律控制了平滑肌收缩节律,是平滑肌的起步电位。胃肠平滑肌属于单位平滑肌,直接存在缝隙连接,活动同步。三、消化道的神经支配内在神经系统(肠神经系统)108个神经元脊髓内神经元总数粘膜下神经丛(submucosalplexus)

麦氏神经丛(Meisserplexus)运动神经元释放Ach、VIP调节腺细胞和上皮细胞的功能肌间神经丛(myentericplexus)

欧氏神经丛(Auerbachplexus)肠脑(GutBrain)+Ach、P物质-NO、VIP交感神经兴奋消化道运动减弱腺体分泌抑制血流量减少副交感神经兴奋消化道运动增强腺体分泌增多消化道括约肌收缩消化道括约肌舒张四、消化道的内分泌功能

胃肠激素:消化道内分泌细胞合成和分泌的激素(胃肠肽)胃肠粘膜层散布着30余种内分泌细胞(>>所有内分泌腺所含细胞总数)开放型(感受化学成分、pH:G细胞)、闭合型(神经、体液控制:D细胞)具摄取胺前体、脱羧进而产生肽或活性胺的能力(APUD)均为肽类激素,多数可见于脑内,双重分布,称为脑-肠肽。Amineprecursoruptakeanddecarboxylation在脑和胃肠道中双重分布的肽类。

1931年,恩勒(vonEnler)和加德姆(Gaddum)在研究体内乙酰胆碱分布时意外发现,马脑和小肠提取物都可刺激兔肠平滑肌收缩,此作用不受阿托平阻断,证明其不是乙酰胆碱。当时命名为P物质。40年后,此物质从脑和肠中分离出来,证明其有效物质为同一分子,由11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肽。双重分布的肽类有:

从脑和胃肠道(包括胰腺)中均被分离的有P物质,神经降压素,生长抑素,胆囊收缩素,胰液素。

从脑中被分离,放射免疫分析和免疫细胞化学分析显示胃肠道中有相应物质的有:脑啡肽和内啡肽,促甲状腺素释放激素。

从胃肠道中被分离,放射免疫分析和免疫细胞化学分析显示脑内有相应物质的有:血管活性物质,蛙皮素,组异肽,胰岛素,高糖素,胰多肽,胃动素。

从其他部分分离出来,放射免疫分析和免疫细胞化学分析显示脑和胃肠道内有相应物质的有: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血管紧张素Ⅱ,生长激素。主要胃肠激素的分泌与作用胃泌素gastrin:由胃窦和小肠上部G细胞分泌。蛋白质分解产物、迷走神经可促进其分泌;作用:促进胃酸分泌,促进胃肠运动,促进胰液、胆汁、小肠液分泌,促进胆囊收缩。胰泌素secretin:由小肠上部S细胞分泌;盐酸、蛋白质分解产物、脂肪酸作用:促进胰液(水、碳酸氢盐)、胆汁、小肠液分泌,抑制胃肠运动和胃酸分泌,促胆囊收缩。缩胆囊素:胆囊收缩素cholecystokinin,小肠上部I细胞蛋白质分解产物、脂肪酸、盐酸、脂肪作用:促进胰液(酶)、胆汁、小肠液分泌,促进胃肠运动和胃酸分泌,刺激胆囊收缩。三种胃肠激素对消化腺分泌和消化管运动的作用消化道血液循环的特点静息状态下:1/3心输出量进餐后:小肠绒毛及邻近粘膜下层达8倍多,胃肠壁肌层血流量也增加局部代谢产物、激素(CCK,VIP,胃泌素,促胰液素)、血管舒张素、缓激肽等——舒张血管交感神经: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副交感神经:局部血流量增加性质:无色无味透明低渗,pH6.6~7.1,1-1.5L/d水99%、有机物:唾液淀粉酶、溶菌酶、粘蛋白、粘多糖、免疫球蛋白(IgA,IgG,IgM)、血型物质、尿素尿酸和游离氨基酸无机物:(Na+、Cl-等离子)作用:湿润口腔溶解食物产生味觉;清洁保护口腔溶菌酶免疫球蛋白消化作用唾液淀粉酶可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排泄作用铅、药物、病毒唾液分泌的调节:

完全是神经调节,基本中枢延髓;交感神经、迷走神经均促进其分泌;迷走神经—量多,固体少交感神经—量少,粘稠包括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基础分泌:安静情况下,0.5ml/min二、咀嚼4块咀嚼肌群的顺序收缩,反射活动研磨搅拌食物,混合食物,形成食团,利吞咽使食物与唾液淀粉酶充分接触,进行化学消化反射性引起“后续”消化器官的活动蠕动peristalsis:消化道平滑肌顺序舒张和收缩所形成的向前推动的波形运动。消化道运动基本形式,是由神经介导的反射动作,将消化道内容物向前推进的反射活动。食管下括约肌(LES)食管和胃之间有一生理性高压区,宽1-3cm,比胃内压高5-10mmHg。无解剖括约肌结构。受神经体液调节,可防止胃内容返流。食管下括约肌第三节胃内的消化容量:1~2升暂时贮存食物化学性消化机械性消化一、胃液的分泌(一)胃的分泌细胞外分泌腺3内分泌细胞贲门腺黏液细胞泌酸腺壁细胞-HCl内因子主细胞–胃蛋白酶原黏液颈细胞幽门腺G细胞-胃泌素ACTH样物质D细胞–生长抑素肠嗜铬样细胞–合成和释放组织胺碱性粘液(二)性质、成分与作用无色、酸性(pH0.9~1.5),1.5~2.5L/day成分:盐酸、碳酸氢盐、胃蛋白酶原、粘液和内因子胃液的总酸度:游离酸与结合酸在胃液中的总浓度1.胃酸反映胃的分泌能力(与壁细胞的数量及功能状态有关)基础盐酸排出量空腹时0~5mmol/h最大盐酸排出量进食、药物刺激20~25mmol/h壁细胞泌盐酸H-K-ATP酶(质子泵)游离酸(多)结合酸(蛋白)总酸a.H+来自H2Ob.H+与CO2结合生成HCO3-,HCO3-与Cl-交换入血c.CL-经通道进入分泌小管腔d.质子泵餐后碱潮:餐后大量胃酸分泌的同

时,血、尿pH升高已经证实质子泵是胃酸分泌的最后通路。所以选择性干扰胃壁细胞质子泵的药物被用作抑制胃酸分泌的新一代抗溃疡药物。(omeprazole,奥美拉唑)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消化性溃疡>90%十二指肠溃疡,>80%胃溃疡HCl的作用(5个方面)杀菌激活胃蛋白酶原,并为之提供适宜pH(酸性环境)。

进入小肠后引起胰泌素分泌,促进胰液、胆汁、小肠液的分泌;在小肠内促进小肠对Fe和Ca的吸收。蛋白质变性HCL的分泌调节苯丙氨酸和络氨酸胃蛋白酶原主细胞合成,其它细胞也可少量合成;为无活性酶原,受盐酸和胃蛋白酶激活;可将蛋白质水解为月示

、胨,少量小分子多肽和氨基酸;最适pH为2.0-3.5,pH为5.0以上时失活3.粘液和碳酸氢盐由贲门腺、幽门腺、粘液颈细胞和胃表面上皮细胞分泌,主要成分为糖蛋白粘液有高粘滞性,并可聚合形成凝胶,其中掺入非泌酸细胞分泌的碳酸氢盐构成粘液-碳酸氢盐屏障。作用:润滑保护粘膜免受胃酸及胃蛋白酶侵蚀。胃黏膜屏障:胃上皮细胞的顶端膜和相邻细胞之间存在的紧密连接可防止胃腔内的H+向黏膜内扩散酒精伤胃保护胃黏膜,延缓酒精的吸收4.内因子壁细胞分泌的糖蛋白可与食物中维生素B12结合,保护其不被小肠消化酶所破坏,促进B12在回肠吸收。缺乏导致巨幼贫。内因子缺乏---巨幼红两个活性部位VB12结合位点内因子-VB12复合物保护维生素VB12不被小肠内水解酶破坏远侧回肠黏膜上的受体结合位点内因子-VB12复合物-受体促进VB12在回肠的吸收三、胃液分泌的调节胃液分泌消化间期胃液分泌很少消化期胃液分泌大量进食胃液分泌的调节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反射胃肠激素pavlovpavlov条件反射实验1904年,诺贝尔奖的生理学和医学奖1.消化期的胃液分泌消化期胃液分泌增加,根据食物刺激感受器的部位分三期:(1)头期(神经-体液调节)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胆碱能机制和胃泌素介导的神经-体液机制2~4hr,占30%,切断支配胃的迷走神经,可消除头期胃液分泌Ach壁细胞:M3受体Ach-ECL-组胺-壁细胞:H2受体胃酸分泌迷走神经----蛙皮素-G细胞:胃泌素低血糖进食引起胃液分泌的机制特点:酸度高,胃蛋白酶原含量高,量大,时间长,与食欲有关。迷走神经Ach蛙皮素壁细胞G细胞

胃酸分泌胃泌素直接作用更重要↖胃液分泌的调节副交感神经(2)胃期胃液分泌:3~4hr,占60%,特点:酸度较高,酶较头期少,消化力很强(比头期弱);胃底、胃体的机械刺激迷走-迷走长反射、壁内神经丛短反射,作用于胃腺直接或间接通过胃泌素–胃液分泌幽门部机械刺激壁内神经丛作用于G细胞食物(肽、氨基酸)的化学成分刺激G细胞,胃泌素释放–胃液。(3)肠期:占10%,胃酸和胃蛋白酶原少,消化力弱;(主要通过体液调节)进入小肠的食靡、蛋白胨(机械、化学刺激)引起十二指肠粘膜G细胞释放胃泌素小肠粘膜释放肠泌酸素三期胃液分泌几乎于进餐时同时开始,并相互重叠,1~2小时达高峰,2.影响胃酸分泌的主要内源性物质

①乙酰胆碱:胃迷走神经、壁内神经释放,作用于壁细胞M3受体,刺激胃酸分泌。②胃泌素:作用于壁细胞引起胃酸分泌。③组胺:胃泌酸区ECL细胞分泌,作用于壁细胞H2受体,刺激胃酸分泌作用很强。ACh和胃泌素可作用于ECL细胞增加组胺释放。甲氰咪呱等可阻断。④生长抑素(somatostatin,SS):旁分泌,D细胞释放,可抑制胃酸分泌(-G,ECL,直接壁细胞)。其它刺激胃酸分泌的因素:Ca2+,低血糖、酒精、咖啡因Ach、胃泌素:激活磷脂酶C→IP3→Ca2+↑→激活蛋白激酶组胺:cAMP→激活蛋白激酶→Cl-通道和质子泵↑↑

3.胃液分泌的抑制因素:①精神、情绪有影响:抑郁、苦闷、焦虑时↓②盐酸:负反馈调节抑制胃窦G细胞,分泌gastrin↓D细胞释放生长抑素,gastrin↓在小肠引起胰泌素释放,胃酸分泌↓。HCl胃幽门部pH1.21.5G细胞胃泌素胃液分泌(–)D细胞生长抑素(–)(+)③脂肪:在十二指肠引起肠抑胃素释放,胃酸↓;可能是一类激素(促胰液素、抑胃肽、神经降压素等)。④高张溶液:在十二指肠-刺激渗透压感受器→肠-胃反射→胃液分泌↓;-刺激小肠粘膜释放抑制性胃肠激素抑制胃酸分泌。(一)消化期运动形式1.容受性舒张(receptiverelaxation):当咀嚼和吞咽时,食物对咽、食管等处感受器的刺激可通过迷走神经反射地引起胃底和胃体的肌肉舒张,胃的容积增大。迷走-迷走反射,传出神经是迷走神经,释放肽类(VIP)或NO递质,引起平滑肌舒张。

意义:使胃容积增大(50ml→1.5L,30倍),准备容纳食物,而胃内压变化不大。二、胃的运动

2.紧张性收缩胃平滑肌缓慢持久收缩意义:调节胃内压、保持胃形状及位置,其它运动基础。3.蠕动:消化道平滑肌顺序舒张和收缩所形成的向前推动的波形运动。食物入胃5min开始,起于胃大弯向幽门传递,频率3次/分,每次持续约1min。作用:将食糜由胃排入十二指肠胃窦可产生逆蠕动,充分混合食物、研磨食物。

食物机械扩张胃壁内神经丛反射迷走-迷走反射胃运动增强食物机械扩张胃化学刺激胃胃泌素分泌促进胃体和胃窦收缩幽门括约肌舒张促进胃排空(二)胃的排空及其影响因素概念:食物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进食5min开始。1.胃内因素促进胃排空①

食物对胃扩张刺激,排空速率与食物量的平方根成反比②食物扩张和化学成分(pr消化产物)刺激2.十二指肠因素抑制胃排空①肠-胃反射:酸、脂肪、渗透压、机械扩张都可刺激十二指肠壁上的多种感受器,反射性地抑制胃运动和胃排空,称食糜对十二指肠的扩张刺激、食糜对肠壁的酸、脂肪和渗透压感受器的刺激可引起肠-胃反射,抑制胃排空。

对酸刺激特别敏感,pH降到3.5-4时即可引起反射,抑制幽门泵的的活动,阻止酸性食糜进入十二指肠。

②十二指肠产生的胃肠激素:大量食糜(酸、脂肪)刺激引起小肠释放促胰液素、CCK、抑胃肽等激素,抑制胃排空。

3.协调作用:随着食物逐渐在小肠内消化吸收转运,肠内抑制因素减弱,在胃内因素作用下,胃排空又加速,如此反复,使得胃排空的速度与十二指肠内消化和吸收的速度相适应。影响胃排空速度的因素①

稀的、流体的>稠的、固体的②

固体食物颗粒小的比大的快③

等渗的比非等渗的快④

糖>蛋白质>脂肪;混合食物4~6h。(三)消化间期的胃运动移行性复合运动(MMC,migratingmotorcomplex)人在空腹时,胃肠的运动呈现间歇性强力收缩伴有较长时间静息期为特征的周期性活动,并向肠道的方向扩布,即MMC。起自胃体上1/3,以5-10cm/min向远端扩布,90~120min到达回肠末端。分4期,周期90-120minⅠ:静止期,只有慢波电位,无胃肠收缩,持续45-60min;Ⅱ:出现不规则峰电位,有散发蠕动,持续30-45min;Ⅲ:密集成簇动作电位,规则高振幅收缩,5-10min;Ⅳ:过渡期,持续约5min。作用:使胃肠在消化间期也有断续运动,清除遗留的食物残渣、脱落细胞碎片、细菌。其功能减退易导致功能性消化不良及肠道细菌过度繁殖。受肠道神经和胃肠激素调节,NO(Ⅰ相)、胃动素(Ⅲ)。第四节小肠内的消化消化过程中的最重要阶段化学消化:胰液、胆汁、小肠液机械消化

一、胰液的(外)分泌

(一)成分与作用无色、无臭、等渗液体,1-2L/dpH:7.8~8.4无机物:碳酸氢盐、各种离子水:97.6%小导管细胞分泌有机物:酶(腺细胞分泌)淀粉酶、脂肪酶、蛋白酶、DNA和RNA酶、胰蛋白酶抑制因子1.碳酸氢盐:中和进入十二指肠的胃酸,保护肠粘膜;为小肠内消化酶发挥作用提供适宜的pH环境。2.胰淀粉酶(碳水化合物)pH:6.7~7.0-淀粉酶,水解淀粉为糊精、麦芽糖、麦芽寡糖(10min)3.胰蛋白酶、糜蛋白酶(羧基肽酶、核糖核酸酶、脱氧核糖核酸酶)均以无活性酶原形式存在,胰蛋白酶原由肠致活酶、胰蛋白酶、盐酸和组织液激活,糜蛋白酶原由胰蛋白酶激活;二者单独作用可将蛋白质分解为月示和胨,协同作用可分解为小分子多肽和氨基酸。糜蛋白酶有凝乳作用原肠致活酶(enterokinase)RNA酶、DNA酶、磷脂酶A2羧基肽酶原A和B胰蛋白酶原胰蛋白酶糜蛋白酶羧基肽酶A和B弹性蛋白酶原弹性蛋白酶糜蛋白酶原↓↓→4.胰脂肪酶和辅脂酶(少量的胆固醇酯酶、磷脂酶A)胰脂肪酶可将脂肪分解为脂肪酸、甘油一酯和甘油;辅脂酶可将胰脂肪酶固定在脂肪滴表面,促进其消化。pH:7.5~8.55.胰蛋白酶抑制物:可抑制胰腺内少量自身激活的胰蛋白酶,避免胰腺的自身消化。腺导管梗阻、痉挛、饮食不当、大量饮酒引起胰液分泌急剧增加时,胰蛋白酶原大量激活,胰腺组织自身消化,导致急性胰腺炎。(二)胰液分泌的调节非消化期:几乎不分泌或很少进食后分泌增加头期以神经调节为主胃期肠期以体液调节为主分泌量约20%酶含量丰富分泌量约5-10%酶含量丰富分泌量约70%碳酸氢盐和酶含量均高神经调节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迷走神经为主(Ach),直接、经胃泌素间接作用于腺泡细胞,其特点酶丰富,水、碳酸氢盐量少。体液调节促胰液素(secretin,胰泌素)小肠上段粘膜S细胞释放盐酸(最强)、蛋白质分解产物、脂酸钠刺激其分泌促胰液素刺激小导管细胞大量分泌水、碳酸氢盐,酶含量少促进胆汁分泌,抑制胃酸、胃泌素分泌pH<4.5Pr产物脂酸钠胰泌素和VIP促进胰液量3)胰液反馈性调节:(CCK-释放肽,CCK-RP)CCK-RP,小肠上段粘膜I细胞产生。可促进I细胞CCK释放和胰酶分泌,而胰酶灭活CCK-RP。可防止胰酶过度分泌。2)胆囊收缩素(CCK,cholecystokinin,促胰酶素)小肠上段粘摸I细胞释放蛋白质分解产物、脂肪酸、盐酸、脂肪刺激其分泌,促进胰液中各种消化酶的分泌、促进胆囊胆汁排出、营养胰腺组织慢性胰腺炎---胰酶分泌↓---反馈抑制↓---CCK↑---胰腺分泌↑---持续性疼痛给胰酶---↓CCK和胰腺分泌---↓导管压力二、胆汁的分泌和排出肝细胞产生。pH8~8.6胆囊贮存浓缩肝管胆囊管-胆囊胆总管(一)胆汁的性质和成分性质肝胆汁胆囊胆汁金黄色或橘棕色,pH约7.4,比重1.009墨绿色,pH约6.8成分水分无机成分有机成分胆盐、胆色素、胆固醇等无消化酶800-1000ml/d,有色、粘稠、苦味液体肝胆汁:金黄色或桔棕色,较稀薄,pH7.4;胆囊胆汁:深棕色,粘稠,可有结晶,pH6.8,40-70ml/d无机成分:水与电解质钠、钾、钙、碳酸氢盐有机成分:胆盐、胆固醇、胆色素、脂肪酸、卵磷脂和粘蛋白等。胆色素是血红素的代谢产物胆盐由胆汁酸+甘氨酸或牛磺酸形成胆盐、卵磷脂和胆固醇应有适当比例,胆固醇增多或胆盐、卵磷脂减少,易形成胆固醇结石没有消化酶1.胆盐由肝细胞分泌的胆汁酸与甘氨酸或牛磺酸结合而形成的钠盐或钾盐胆盐的肠-肝循环每次进餐循环2-3次,

95%在回肠末端被吸收入血2.胆固醇体内脂肪代谢的产物,胆汁固体成分的4%胆汁中胆盐、胆固醇和卵磷脂之间的适当比例是维持胆固醇呈溶解状态的必要条件。胆固醇分泌胆盐(或卵磷脂)分泌胆固醇结石3.胆色素血红蛋白的分解产物,2%(二)胆汁的作用1.乳化脂肪,促进脂肪消化分解胆盐和卵磷脂增加胰脂肪酶的作用面积2.促进脂肪的吸收胆盐-微胶粒-(脂肪酸、甘油一脂、胆固醇)-混合微胶粒3.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4.其它中和胃酸、刺激肝细胞合成和分泌胆汁、防止胆结石(三)胆汁的分泌、排出及其调节食物:高蛋白﹥高脂﹥糖类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进食动作食物对胃和小肠的刺激反射肝胆汁分泌增加,胆囊收缩加强缩胆囊素促胰液素胃泌素胆盐利胆作用胃泌素量pr、脂肪分解产物→CCK→胆囊收缩+Oddi括约肌舒张胆管系统胆汁量、碳酸氢盐循环:肝胆汁分泌、胆囊收缩胃酸:间接→促胰液素→肝胆汁三、小肠液的分泌

(一)性质、成分与作用十二指肠腺(勃氏腺)和小肠腺(李氏腺)1-3L/d,pH=7.6,无色等渗液体成分:水、HCO3-、粘蛋白、肠激酶(肠致活酶)作用:肠致活酶激活胰蛋白酶原稀释食物,降低渗透压,促进消化吸收上皮刷状缘存在寡糖酶、肽酶、脂酶等,可对刷状缘及进入小肠上皮细胞内的营养物质继续消化,但脱落至肠腔的酶无活性。碳酸氢盐中和胃酸(二)小肠液分泌的调节经常性分泌,量变化很大;增加分泌食糜的机械扩张、化学刺激引起的肠神经系统局部反射(壁内神经丛作用)胃泌素、胰泌素、CCK、血管活性肠肽(VIP)、胰高血糖素等外来神经作用很弱四、小肠的运动(一)小肠运动的形式1.紧张性收缩进食后加强2.分节运动十二指肠11次/分,回肠末8次/分环行肌为主的节律性收缩和舒张相交替的运动。1)化学消化2)吸收3)血液和淋巴回流分节运动:肠道特有的运动形式,以环行肌为主的节律性收缩和舒张相交替的运动作用:1.促进食糜与消化液充分混合以利化学性消化;2.使食糜与肠壁紧贴促进吸收;3.挤压肠壁,促进血液和淋巴的回流。3.蠕动4.蠕动冲蠕动:0.5-2.0cm/s,推进食糜,在新位置分节运动;蠕动冲:进行速度很快、传播远的蠕动,2-25cm/s,进食吞咽动作或食糜诱发,推送食糜至大肠。(二)回盲括约肌的活动防止回肠内容物过快、过早地进入结肠,以便小肠内容物充分消化和吸收;同时防止大肠内容物倒流入回肠在回肠末端与盲肠交界处的环行肌显著加厚,称为回盲括约肌,其长度约4cm,静息状态下回肠末端内压比结肠内高15~20mmHg。(二)小肠运动的调节内在神经丛肌间神经丛起主要作用(肠壁的机械、化学刺激)外来神经

与肠肌当时的状态(紧张性)有关副交感兴奋、交感抑制(通过壁内神经丛)肠肌紧张性高——均抑制(viceversa)体液因素肽类激素:胃泌素、CCK和胃动素促进Ach、NE,胺(5-HT)促胰液素、生长抑素、血管活性肠肽抑制第五节大肠的功能1.吸收肠内容物中的水分和无机盐,参与水电平衡的调节2.吸收由结肠内微生物合成的维生素B复合物和维生素K3.形成并暂时储存粪便,将其排出体外一、大肠液的分泌分泌:粘膜表面的柱状上皮细胞、杯状细胞成分:粘液和碳酸氢盐(pH8.3~8.4),少量淀粉酶和二肽酶作用:保护肠粘膜和润滑粪便调节:肠壁的机械刺激经副交感神经(+)和交感神经(-)。二、大肠的运动(一)运动形式:运动少而缓慢袋状往返运动空腹非推进环行肌不规则收缩水分节或多袋推进运动2~3次/min蠕动与集团蠕动向远端推进胃-结肠反射进食后(二)大肠内细菌的作用占粪便干重的20~30%作用发酵糖与脂肪,腐败蛋白质合成B族维生素和V-K(三)排便:正反馈,初级中枢在脊髓腰骶段。第六节吸收一、吸收的部位和途径口腔:没有营养物质被吸收脂溶性药物胃:仅吸收少量高度脂溶性的物质如乙醇及某些药物,如阿司匹林等。小肠:吸收的主要部位。尤其十二指肠

回肠可吸收胆盐和维生素B12大肠:水分、无机盐、B族维生素、维生素K吸收:

食物消化后,经消化道上皮进入血液和淋巴的过程。为何小肠成为吸收主要部位?吸收表面积大:200m2

小肠长度为4米

环行皱褶、绒毛、微绒毛

——吸收面积增大600倍2.食物停留时间长,3-8h3.食物已消化成小分子物质4.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丰富二、主要营养物质在小肠内的吸收(一)水分的吸收:

6-8L/d机制:被动吸收,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