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洞庭》教材理解_第1页
《望洞庭》教材理解_第2页
《望洞庭》教材理解_第3页
《望洞庭》教材理解_第4页
《望洞庭》教材理解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望洞庭》教材理解在中国文人的世界中,诗是抒发的思想感情的,是人的心灵世界的浮现,这就是所谓的"诗言志'。入选小学语文教材的古诗中,有不少是写景的,如刘禹锡的《望洞庭》等,教学中可不能就诗解诗,以景论景。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崇尚境界,苏轼在《东坡题跋书摩诘〈蓝关烟雨图〉》中评论唐代有名诗人王维的作品时指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每首诗都自成一种境界。无论是还是读者,在心领神会一首好诗时,都必有一幅画境或一幕戏景,很新鲜生动地突出于眼前,使他神魂为之钩摄';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也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教师解读与教学《望洞庭》,要擅长把眼前的"景语',"还原'成诗的境界,从而走进内心的情感世界,在课堂上才能带领学生入境悟情。

一、眼前一片景,心中那份情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不无感慨地说:"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可见历来描写洞庭风景的诗文好多,但要写得别开生面,独树一帜是十分不易的。刘禹锡的《望洞庭》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抓住最有代表性的湖光和山色,轻轻着笔,通过丰富的想象,奇妙的比喻,独出心裁地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表现出惊人的艺术功力。

诗题《望洞庭》之"望',说明离洞庭湖的距离远,视野开阔,同时也表现出诗人此时的胸襟开阔。《岳阳楼记》中"望洞庭八百里'描写的是洞庭湖粗鲁的一面,本诗中的洞庭秋月静谧、和谐,这是洞庭湖温柔细腻的一面。

全诗围绕"和'字来写,"和'为诗眼。诗人先描写的是水月之和,首先写到"湖光'、"秋月'之间的和谐。湖面是什么样子的?诗中没有写,但联系上下诗句,我们很简单看到此时诗人眼前的洞庭湖风平浪静,水波不兴,月亮倒映在湖面,湖面泛起了蒙蒙的水汽,类似掩盖在湖面的薄雾,在月光衬托下,朦朦胧胧的。"天上有个月亮,水里有个月亮,天上的月亮在水里,水里的月亮在天上'水天一色、水月相互衬托,给人以安详、恬静之感,白天的繁华暴躁,人生的坎坷不平在此情此景中被荡涤,被消融。一切景语皆情语。这里的山水之"和',折射出的是诗人此时心境的平和。

要进一步体会诗人平和的心境,还要走进诗人创作的背景之中,做一番"知人论世'。二十三岁踏上仕途的刘禹锡,三十三岁成为政治革新的核心人物,革新只进行了半年便以失败告终,刘禹锡接连被贬。四十二岁奉召回京,次年写诗得罪执政,外放为连州刺史,后又担任夔州刺史、和州刺史,五十四岁从和州召回洛阳。刘禹锡在《历阳书事七十韵》序中称:"长庆四年八月,予自夔州刺史转历阳(和州),浮岷江,观洞庭,历夏口,涉浔阳而东。'刘禹锡贬逐南荒,二十年间去来洞庭,据文献可考的约有六次。其中只有转任和州这一次,是在秋天。可见本诗是转任和州经过洞庭湖所写。

经历了人生的喜悲、大起落之后,刘禹锡走向成熟。这次虽是转到和州赴任,但已大彻大悟、宠辱不惊。眼前洞庭秋月,水月的和谐,山水的和谐,诗人平和的心境与大自然的恬静融为一体,想到以往坎坷和郁郁不得志,想到即将赴任的新地,他从过去痛楚中走出来,从对明天的向往中走出来,在明月清辉之下,在碧波万顷的湖边,纷繁的心绪与大自然同归于宁静,于是一首诗从心底沽沽流出,于是《望洞庭》连同这个月夜凝固成"洞庭秋月'而得到永恒。

"镜未磨'三字十分形象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的平静温柔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潭面无风镜未磨'以生动形象的比喻补足了"湖光秋月两相和'的诗意。由于只有"潭面无风',波澜不惊,湖光和秋月才能两相协调。这个比喻句更加清楚的描写出茫茫月色与蒙蒙湖面的水天一色,相互衬托之下的和谐跃然纸上。

接下来视野由近及远,放眼八百里洞庭,君山进入视野,在皓月银辉之下,山是翠绿的,山倒映在水里,水也成了翠绿的,山和水色调上的和谐,山的外形和水中倒影外形上的和谐,山水的融合,山水浑然一体。诗人的视线又从广阔的平湖集中到君山一点,望去宛如一只雕镂透剔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爱好。三四两句诗想象丰富,比喻恰当,色调淡雅,银盘与青螺相互衬托,相得益彰。诗人笔下的秋月之中的洞庭山水变成了一件精致绝伦的工艺美术珍品,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白银盘里一青螺',真是匪夷所思的妙句。在诗人眼里,千里洞庭不过是妆楼奁镜、案上杯盘而已,如此举重若轻,十分难得的。把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得这样和谐,把湖山的景物描写得这样高旷清超,这正是性格、情操和美学趣味的反映。

二、读文入境,披文入情

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说:"胸有境,入境始与亲'。所以教学《望洞庭》,首先要引导学生"入境',再引导学生"入情'。

1.自学指导,使学生明义

学习古诗第一步是让学生明白诗句写了什么。通过自学指导,让学生自读诗句,结合解释,理解诗句描写的内容。这是引导学生体验文本内容情感的前提。在自学过程中,让学生对不能理解的词或句做下记号,通过与同学、老师的交流共同理解出诗句所表达的意思。知道字面的意思很简单,但能否在头脑中建立表象,还要在后面的环节中进一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2.创设情景,引学生入境

古诗是语言文字的精华,在凝练的文字背后,隐蔽着大量意境,再现当时的情景有助于学生理解当时的情形,引导学生结合诗句内容展开丰富的想象,从而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教学中,在学生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教师用幽美的语言再现诗中描绘的情景,引导学生"将话变成画',使课堂上的孩子跟随诗人的笔墨,回到那个夜晚,欣赏恬静和谐的的洞庭秋月,在"白银盘里一青螺'的千古名句中,去想象水天一色中八百里洞庭里君山小巧精致的妙景。让学生假想自己是,看到此景此景,会产生怎样的心境。

"一切景语皆情语',我们首先要读懂景,但更重要的要读懂诗中那份情。创设情境,引导想象,让学生入情入境,才能入境悟情。

3.知人论世,让学生悟情

什么是"知人论世'呢?这是孟子在《孟子?万章下》中说的:"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知人论其世也。'意思是说文学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活思想以及时代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而只有知其人、论其世,即了解的生活思想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才能客观的正确的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望洞庭》表面看是写洞庭夜景,这是"浅读',只读出了"文本说了些什么',"文本想说什么'刘禹锡看到此情此景想要表达的是什么?要体会《望洞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我们可以指导学生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从相关背景资料中去了解《望洞庭》是在刘禹锡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经历了人生的大喜大悲之后走向成熟,是心境的写照。这次虽是转到和州赴任,但已是宠辱不惊,表达的是心中的大彻大悟,大自然的和谐与心境的恬静融为一体。

4.互文阅读,启学生明理

互文阅读是解读文本的一种策略,它是指读者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通过阅读与文本相关的一些文本,获得更多与文本相关的信息,从而使读者能够以更加广阔的视域来审视和接纳文本,能够更加确切、更加深刻的解读文本的主旨。

例如《临洞庭上张丞相》,这首诗是歌咏洞庭湖风景的名篇。先写洞庭湖汪洋浩荡,一望无际,气蒸荆楚,波震岳阳的壮观,气势雄伟,形象显明,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再由眼前景物的触发转向抒情。诗人面对浩淼无垠的湖水,想到自己功名未遂,空有出仕的愿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