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复习之文言词语及句式课件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b328d8718b1e6cb9d4d683801785cc7e/b328d8718b1e6cb9d4d683801785cc7e1.gif)
![高考复习之文言词语及句式课件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b328d8718b1e6cb9d4d683801785cc7e/b328d8718b1e6cb9d4d683801785cc7e2.gif)
![高考复习之文言词语及句式课件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b328d8718b1e6cb9d4d683801785cc7e/b328d8718b1e6cb9d4d683801785cc7e3.gif)
![高考复习之文言词语及句式课件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b328d8718b1e6cb9d4d683801785cc7e/b328d8718b1e6cb9d4d683801785cc7e4.gif)
![高考复习之文言词语及句式课件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b328d8718b1e6cb9d4d683801785cc7e/b328d8718b1e6cb9d4d683801785cc7e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言词语和句式文言词语和句式1实词实词2一、通假字一、通假字3古人使用文字,有时没有用该用的某个字,而用另一个读音和它相同或相近的字来替代。这种现象叫通假。一、通假字古人使用文字,有时没有用该用的某个字,而用另4
古人使用文字,有时没有用该用的某个字,而用另一个读音和它相同或相近的字来替代。这种现象叫通假。通假字有“约定俗成”的规律,不能认为凡是同音字都可以通假。由于历史音变,有些通假字和本字的读音相差甚远。一、通假字古人使用文字,有时没有用该用的某个字,而用另5
古人使用文字,有时没有用该用的某个字,而用另一个读音和它相同或相近的字来替代。这种现象叫通假。通假字有“约定俗成”的规律,不能认为凡是同音字都可以通假。由于历史音变,有些通假字和本字的读音相差甚远。被替代的那个字叫本字,用来替代的那个字叫借字,也就是通假字。凡通假字都要按本字来解释,也应读本字的音。一、通假字古人使用文字,有时没有用该用的某个字,而用另6分类分类71.同音通假分类1.同音通假分类81.同音通假2.双声通假分类1.同音通假2.双声通假1.同音通假分类1.同音通假91.同音通假2.双声通假3.叠韵通假分类1.同音通假分类101.同音通假2.双声通假3.叠韵通假
4.形近通假分类1.同音通假分类11通假字辩别通假字辩别121.“声旁字”代替“形声字”。例如: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通假字辩别1.“声旁字”代替“形声字”。通假字辩别132.“形声字”代替“声旁字”。例如:食之不能尽其材1.“声旁字”代替“形声字”。例如:北冥有鱼,其名为鲲辩别2.“形声字”代替“声旁字”。1.“声旁字”代替“形声142.“形声字”代替“声旁字”。例如:食之不能尽其材3.同声旁的形声字的替代。例如:距关,毋内诸侯1.“声旁字”代替“形声字”。例如:北冥有鱼,其名为鲲辩别2.“形声字”代替“声旁字”。3.同声旁的形声字的替代。15例:一人,一桌(《口技》)古今一也(《察今》)六王毕,四海一(《阿房宫赋》)用心一也(《劝学》)上下天光,一碧万倾(《岳阳楼记》)
一至此乎(《史记·滑稽列传》)二、一词多义例:一人,一桌(《口技》)二、一词多义16本义是指最初造字时表示的意义。本义是指最初造字时表示的意义。17本义是指最初造字时表示的意义。引申义是指由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同基本义有相类似、相对立、或相关联的意义。本义是指最初造字时表示的意义。18本义是指最初造字时表示的意义。引申义是指由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同基本义有相类似、相对立、或相关联的意义。比喻义是指用打比方而形成的新的意义。本义是指最初造字时表示的意义。19注意点:1.音不同,义不同。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
不者,若属皆为所虏。衡少善属文。属予我作文以记之。注意点:202.同一个词在不同语境中,词性不同,词义也不同。师道之不复,可知矣。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2.同一个词在不同语境中,词性不同,词义也211.词义的扩大。①秦以虎狼之势,与中国抗衡。
②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③寡助之至,亲戚畔之。三、古今异义1.词义的扩大。三、古今异义222.词义的缩小①沛公居山东时。
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③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④古之学者必有师。2.词义的缩小233.词义转移: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②颜色不少变.3.词义转移:244.词义弱化:吾羞,不忍为之下。4.词义弱化:255.词义强化:①(廉颇)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②璧有瑕,请指示王。③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5.词义强化:26①东家有好女,可怜体无比。②牺牲玉帛,弗敢专也。③天下云集响应。6.感情色彩变化①东家有好女,可怜体无比。6.感情色彩变化277.名称说法的演变①读书欲睡,引锥刺其股。②愿为市鞍马。③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7.名称说法的演变①读书欲睡,引锥刺其股。28注意点:1.不要把文言文中的两个单音节词误以为一个双音词。2.不要把文言文中的一个双音节词拆成两个单音词来理解。有些词语虽然是双音词,但只有一个语素,这个语素是由两个音节连缀而成的,如果拆开,就不能表达一个语义如“琵琶”“可汗”“彷徨”等。另外要注意对偏义复词的理解与积累。注意点:29四、词类活用四、词类活用301.左右欲刃相如。2.非能水也,而绝江河。3.小信未孚,神弗福也。相信4.范增数目项王。5.置人所罾鱼腹中。[zēng]
用网捕
(一)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活用1.左右欲刃相如。(一)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活用316.一狼洞其中。7.驴不胜怒,蹄之。8.刑人如恐不胜。9.籍吏民、封府库。10.我师道也。11.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用朱砂在绸条上写
(一)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活用6.一狼洞其中。(一)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32(1)表示方位或处所。译为“向(朝、往)……”“从(在、当)……”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范雎至秦,秦王庭迎。(二)名词作状语:名词活用(1)表示方位或处所。译为“向(朝、往)……33(2)表示比喻,可译为“像……一样”“像……似的”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常以身翼蔽沛公。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2)表示比喻,可译为“像……一样”“像…34(3)表示对人的态度。
东乡坐,西乡对,师事之。让他面朝东坐着,自己面朝西对着他,像对待老师那样对待他。
吾得兄事之。(3)表示对人的态度。35(4)表示工具或方法,译为“用(以、靠)….”等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jīběn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4)表示工具或方法,译为“用(以、靠)….36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汝安敢轻我射。《卖油翁》“射”本意是“射箭”的意思,这里指“射箭的技术”。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动词作名词追亡逐北,伏尸百万。动词作名词37小学而大遗。将军身被坚执锐。秦孝公据崤函之固。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四美具,二难并。形容词作名词坚”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译为“坚固的铠甲”。“锐”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译为“锐利的武器”。四美:“指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二难”:“指贤主,嘉宾。”小学而大遗。形容词作名词坚”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译为“坚固的铠38素善留侯张良。秋毫不敢有所近。形容词作动词素善留侯张良。形容词作动词39六王毕,四海一。骐骥一跃,不能十步。数词作动词跳十步(的距离)。六王毕,四海一。数词作动词跳十步(的距离)。40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它是用动宾结构表达使令式的内容。使动用法主要要动词使动、形容词使动、名词使动。使动用法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41项伯杀人,臣活之。却匈奴七百余里。外连横而斗诸侯。序八州而朝同列。使动用法之动词使动项伯杀人,臣活之。使动用法之动词使动42春风又绿江南岸。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足以荣汝身。使动用法之形容词使动春风又绿江南岸。使动用法之形容词使动43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族秦者秦也。使动用法之名词使动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使动用法之名词使动44形容词、名词带宾语用作意动,就是觉得宾语怎么样,是在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具有用作意动的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经常可以翻译为:“把------当作(看作)------”
“以------为------”
“认为(觉得)------怎么样”
意动用法形容词、名词带宾语用作意动,就是觉得宾语怎么45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渔人甚异之。于其身,则耻师焉。意动用法之形容词意动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意动用法之形容词意动46吾从而师之。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意动用法之名词意动吾从而师之。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意动用47对于意动用法,要把握它所表示的“认为”这个意义特点。使动用法是使宾语怎么样。意动用法是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是主观的看法,客观就不一定如此了。君子之学以美其身。使……完美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认为……美意动用法使动用法之区别对于意动用法,要把握它所表示的“认为”这个意48现考试说明中只保留了18个常见文言虚词: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天、与、则、者、之虚词现考试说明中只保留了18个常见文言虚词:虚49文
言
句
式文
言
句
式50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间的关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一、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间的关系作出511.用“者”、“也”
表判断。⑴廉颇者,赵之良将也。⑵夫战,勇气也。⑶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⑷莲,花之君子者也,菊,花之隐逸者也。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⑸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1.用“者”、“也”表判断。522.用副词“乃”“则”“即”“皆”
“耳”表判断。⑴臣乃市井鼓刀屠者。⑵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⑶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⑷梁父即楚将项燕。⑸环滁皆山也。⑹此亡秦之续耳。2.用副词“乃”“则”“即”“皆”
“耳”表533.动词“为”“是”表判断(注意和代词“是”的区别)⑴人为刀俎,我为鱼肉。⑵此后典籍皆为版本。⑶问今是何世。⑷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⑸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3.动词“为”“是”表判断(注意和代词“是544.主谓直接表判断。⑴荀卿,赵人。⑵刘备天下枭雄。4.主谓直接表判断。555.用否定词表示判断。予本非文人画士。5.用否定词表示判断。56古汉语中,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行为的被动者的句子叫被动句。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二、被动句:古汉语中,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行为的被动者的571.“于”表被动⑴而君幸于赵王。⑵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1.“于”表被动582.用“见”“见…于…”“受…于…”表被动。⑴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⑵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⑶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2.用“见”“见…于…”“受…于…”表被动593.用“为”“为……所……”
“……为所”表被动。⑴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⑵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⑶赢闻如姬父为人所杀。⑷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3.用“为”“为……所……”
“……为所”表604.用“被”表被动。信而见疑,忠而被谤。4.用“被”表被动。615.意念被动句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5.意念被动句621.主谓倒装。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⑴甚矣,汝之不惠!三、倒装句:1.主谓倒装。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632.宾语前置A.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⑴古之人不余欺也。⑵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⑶忌不自信。2.宾语前置64B.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或介词宾语,宾语前置。⑴大王来何操?⑵沛公安在?⑶执肃手曰:“卿欲何言?”⑷微斯人,吾谁与归!⑸不然,籍何以至此?B.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或介词宾语,宾语前置65C.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⑴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⑵夫晋,何厌之有?⑶唯利是图,唯才是举。C.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663.定语后置
文言文中,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并用“者”结句。3.定语后置
文言文中,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67中心词+定语+者式结构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
中心词+之+定语+者式结构率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百人。马之千里者。中心词+定语+者式结构68中心词+之+定语式结构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中心词+数(量)词式结构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铸以为金人十二。中心词+之+定语式结构694.介词结构后置现代汉语中,介词结构常常放在动词前作状语,古代汉语里有些则置后作补语。⑴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⑵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⑶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⑷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4.介词结构后置70句子中省略某词或某种成分的现象,文言文中是很多的。四、省略句:句子中省略某词或某种成分的现象,文言文中是很多71最常见的有以下几种:1.省略主语。
2.省略谓语。3.省略宾语。
4.省略介词。5.省略量词。最常见的有以下几种:72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省主语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省主语73“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省谓语“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省74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以相如功大,拜(之,指蔺相如)为上卿。”动词宾语的省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动词宾语的省75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介词宾语的省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介词宾语的省76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省介词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省介词77固定格式也叫固定结构,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世代沿用,约定俗成,经久不变。这些固定用法大致可分为表示疑问、表示反问、表示感叹、表示揣度和表示选择五种:常见文言文固定格式固定格式也叫固定结构,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781)表示疑问:A.何以……?(根据什么……?凭什么……?)王曰:“何以知之?”B.何所……?(所……的是什么?)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C.奈何……?(……怎么办?……为什么?)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1)表示疑问:79D.如……何?奈……何?(拿……怎么样呢?)如太行王屋何?虞兮虞兮奈若何?E.孰与……?(与……相比,哪个……?)吾孰与城比徐公美?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D.如……何?奈……何?(拿……怎么样呢?)80(2)表示反问:A.何……哉(也)?(怎么能……呢?)若为佣耕,何富贵也?B.何……为?(……为什么呢?)何辞为?C.何……之有?(有什么……呢?)例如:宋何罪之有?D.安……哉(乎)?(哪里……呢?)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2)表示反问:81E.不亦……乎?(不是……吗?)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F.……非……欤?(……不是……吗?)子非三闾大夫欤?G.顾……哉?(难道……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H.独……哉?(难道……吗?)相如虽弩,独畏廉将军哉?E.不亦……乎?(不是……吗?)82文言词语和句式文言词语和句式83实词实词84一、通假字一、通假字85古人使用文字,有时没有用该用的某个字,而用另一个读音和它相同或相近的字来替代。这种现象叫通假。一、通假字古人使用文字,有时没有用该用的某个字,而用另86
古人使用文字,有时没有用该用的某个字,而用另一个读音和它相同或相近的字来替代。这种现象叫通假。通假字有“约定俗成”的规律,不能认为凡是同音字都可以通假。由于历史音变,有些通假字和本字的读音相差甚远。一、通假字古人使用文字,有时没有用该用的某个字,而用另87
古人使用文字,有时没有用该用的某个字,而用另一个读音和它相同或相近的字来替代。这种现象叫通假。通假字有“约定俗成”的规律,不能认为凡是同音字都可以通假。由于历史音变,有些通假字和本字的读音相差甚远。被替代的那个字叫本字,用来替代的那个字叫借字,也就是通假字。凡通假字都要按本字来解释,也应读本字的音。一、通假字古人使用文字,有时没有用该用的某个字,而用另88分类分类891.同音通假分类1.同音通假分类901.同音通假2.双声通假分类1.同音通假2.双声通假1.同音通假分类1.同音通假911.同音通假2.双声通假3.叠韵通假分类1.同音通假分类921.同音通假2.双声通假3.叠韵通假
4.形近通假分类1.同音通假分类93通假字辩别通假字辩别941.“声旁字”代替“形声字”。例如: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通假字辩别1.“声旁字”代替“形声字”。通假字辩别952.“形声字”代替“声旁字”。例如:食之不能尽其材1.“声旁字”代替“形声字”。例如:北冥有鱼,其名为鲲辩别2.“形声字”代替“声旁字”。1.“声旁字”代替“形声962.“形声字”代替“声旁字”。例如:食之不能尽其材3.同声旁的形声字的替代。例如:距关,毋内诸侯1.“声旁字”代替“形声字”。例如:北冥有鱼,其名为鲲辩别2.“形声字”代替“声旁字”。3.同声旁的形声字的替代。97例:一人,一桌(《口技》)古今一也(《察今》)六王毕,四海一(《阿房宫赋》)用心一也(《劝学》)上下天光,一碧万倾(《岳阳楼记》)
一至此乎(《史记·滑稽列传》)二、一词多义例:一人,一桌(《口技》)二、一词多义98本义是指最初造字时表示的意义。本义是指最初造字时表示的意义。99本义是指最初造字时表示的意义。引申义是指由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同基本义有相类似、相对立、或相关联的意义。本义是指最初造字时表示的意义。100本义是指最初造字时表示的意义。引申义是指由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同基本义有相类似、相对立、或相关联的意义。比喻义是指用打比方而形成的新的意义。本义是指最初造字时表示的意义。101注意点:1.音不同,义不同。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
不者,若属皆为所虏。衡少善属文。属予我作文以记之。注意点:1022.同一个词在不同语境中,词性不同,词义也不同。师道之不复,可知矣。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2.同一个词在不同语境中,词性不同,词义也1031.词义的扩大。①秦以虎狼之势,与中国抗衡。
②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③寡助之至,亲戚畔之。三、古今异义1.词义的扩大。三、古今异义1042.词义的缩小①沛公居山东时。
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③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④古之学者必有师。2.词义的缩小1053.词义转移: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②颜色不少变.3.词义转移:1064.词义弱化:吾羞,不忍为之下。4.词义弱化:1075.词义强化:①(廉颇)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②璧有瑕,请指示王。③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5.词义强化:108①东家有好女,可怜体无比。②牺牲玉帛,弗敢专也。③天下云集响应。6.感情色彩变化①东家有好女,可怜体无比。6.感情色彩变化1097.名称说法的演变①读书欲睡,引锥刺其股。②愿为市鞍马。③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7.名称说法的演变①读书欲睡,引锥刺其股。110注意点:1.不要把文言文中的两个单音节词误以为一个双音词。2.不要把文言文中的一个双音节词拆成两个单音词来理解。有些词语虽然是双音词,但只有一个语素,这个语素是由两个音节连缀而成的,如果拆开,就不能表达一个语义如“琵琶”“可汗”“彷徨”等。另外要注意对偏义复词的理解与积累。注意点:111四、词类活用四、词类活用1121.左右欲刃相如。2.非能水也,而绝江河。3.小信未孚,神弗福也。相信4.范增数目项王。5.置人所罾鱼腹中。[zēng]
用网捕
(一)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活用1.左右欲刃相如。(一)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活用1136.一狼洞其中。7.驴不胜怒,蹄之。8.刑人如恐不胜。9.籍吏民、封府库。10.我师道也。11.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用朱砂在绸条上写
(一)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活用6.一狼洞其中。(一)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114(1)表示方位或处所。译为“向(朝、往)……”“从(在、当)……”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范雎至秦,秦王庭迎。(二)名词作状语:名词活用(1)表示方位或处所。译为“向(朝、往)……115(2)表示比喻,可译为“像……一样”“像……似的”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常以身翼蔽沛公。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2)表示比喻,可译为“像……一样”“像…116(3)表示对人的态度。
东乡坐,西乡对,师事之。让他面朝东坐着,自己面朝西对着他,像对待老师那样对待他。
吾得兄事之。(3)表示对人的态度。117(4)表示工具或方法,译为“用(以、靠)….”等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jīběn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4)表示工具或方法,译为“用(以、靠)….118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汝安敢轻我射。《卖油翁》“射”本意是“射箭”的意思,这里指“射箭的技术”。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动词作名词追亡逐北,伏尸百万。动词作名词119小学而大遗。将军身被坚执锐。秦孝公据崤函之固。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四美具,二难并。形容词作名词坚”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译为“坚固的铠甲”。“锐”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译为“锐利的武器”。四美:“指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二难”:“指贤主,嘉宾。”小学而大遗。形容词作名词坚”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译为“坚固的铠120素善留侯张良。秋毫不敢有所近。形容词作动词素善留侯张良。形容词作动词121六王毕,四海一。骐骥一跃,不能十步。数词作动词跳十步(的距离)。六王毕,四海一。数词作动词跳十步(的距离)。122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它是用动宾结构表达使令式的内容。使动用法主要要动词使动、形容词使动、名词使动。使动用法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123项伯杀人,臣活之。却匈奴七百余里。外连横而斗诸侯。序八州而朝同列。使动用法之动词使动项伯杀人,臣活之。使动用法之动词使动124春风又绿江南岸。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足以荣汝身。使动用法之形容词使动春风又绿江南岸。使动用法之形容词使动125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族秦者秦也。使动用法之名词使动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使动用法之名词使动126形容词、名词带宾语用作意动,就是觉得宾语怎么样,是在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具有用作意动的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经常可以翻译为:“把------当作(看作)------”
“以------为------”
“认为(觉得)------怎么样”
意动用法形容词、名词带宾语用作意动,就是觉得宾语怎么127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渔人甚异之。于其身,则耻师焉。意动用法之形容词意动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意动用法之形容词意动128吾从而师之。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意动用法之名词意动吾从而师之。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意动用129对于意动用法,要把握它所表示的“认为”这个意义特点。使动用法是使宾语怎么样。意动用法是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是主观的看法,客观就不一定如此了。君子之学以美其身。使……完美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认为……美意动用法使动用法之区别对于意动用法,要把握它所表示的“认为”这个意130现考试说明中只保留了18个常见文言虚词: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天、与、则、者、之虚词现考试说明中只保留了18个常见文言虚词:虚131文
言
句
式文
言
句
式132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间的关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一、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间的关系作出1331.用“者”、“也”
表判断。⑴廉颇者,赵之良将也。⑵夫战,勇气也。⑶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⑷莲,花之君子者也,菊,花之隐逸者也。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⑸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1.用“者”、“也”表判断。1342.用副词“乃”“则”“即”“皆”
“耳”表判断。⑴臣乃市井鼓刀屠者。⑵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⑶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⑷梁父即楚将项燕。⑸环滁皆山也。⑹此亡秦之续耳。2.用副词“乃”“则”“即”“皆”
“耳”表1353.动词“为”“是”表判断(注意和代词“是”的区别)⑴人为刀俎,我为鱼肉。⑵此后典籍皆为版本。⑶问今是何世。⑷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⑸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3.动词“为”“是”表判断(注意和代词“是1364.主谓直接表判断。⑴荀卿,赵人。⑵刘备天下枭雄。4.主谓直接表判断。1375.用否定词表示判断。予本非文人画士。5.用否定词表示判断。138古汉语中,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行为的被动者的句子叫被动句。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二、被动句:古汉语中,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行为的被动者的1391.“于”表被动⑴而君幸于赵王。⑵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1.“于”表被动1402.用“见”“见…于…”“受…于…”表被动。⑴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⑵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⑶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2.用“见”“见…于…”“受…于…”表被动1413.用“为”“为……所……”
“……为所”表被动。⑴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⑵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⑶赢闻如姬父为人所杀。⑷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3.用“为”“为……所……”
“……为所”表1424.用“被”表被动。信而见疑,忠而被谤。4.用“被”表被动。1435.意念被动句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5.意念被动句1441.主谓倒装。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⑴甚矣,汝之不惠!三、倒装句:1.主谓倒装。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1452.宾语前置A.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⑴古之人不余欺也。⑵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⑶忌不自信。2.宾语前置146B.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或介词宾语,宾语前置。⑴大王来何操?⑵沛公安在?⑶执肃手曰:“卿欲何言?”⑷微斯人,吾谁与归!⑸不然,籍何以至此?B.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或介词宾语,宾语前置147C.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⑴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⑵夫晋,何厌之有?⑶唯利是图,唯才是举。C.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1483.定语后置
文言文中,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并用“者”结句。3.定语后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七年级数学上册第5章一元一次方程5.4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第1课时基本数量与行程问题听评课记录(新版浙教版)
- 冀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听评课记录5.4.4 追及、方案问题
-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26.1.2《二次函数的图象》听评课记录
- 生态产品供应合同(2篇)
- 环境监测系统招标合同(2篇)
-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 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听课评课记录
- 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3.1 海陆分布》听课评课记录4
- 首师大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2.1《青春悄悄来》听课评课记录
-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听课评课记录
- 北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1课《西亚和北非的古代文明》听课评课记录
-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与活动指导第4版全套教学课件
- 标杆门店打造方案
- 2022-2023年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完整)
-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件专家版2第二讲 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
- 食品安全公益诉讼
- 中学生低碳生活调查报告
- 游泳池经营合作方案
- 弱电项目经理工作总结
- 擘画未来技术蓝图
- 基于情报基本理论的公安情报
- 《“白山黑水”-东北三省》示范课课件(第1课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