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信号转导信号转导1胞内的信号转导过程是由前后相连的生化反应组成的。胞内的信号转导过程是由前后相连的生化反应组成的。2磷酸化可调节蛋白质的活性磷酸化和去磷酸化是绝大多数信号通路组分可逆激活的共同机制,大部分酶在磷酸化后具有活性,少数则在去磷酸化后具有活性。磷酸化可调节蛋白质的活性磷酸化和去磷酸化是绝大多数信号通路组3通过蛋白质的逐级磷酸化,使信号逐级放大,引起细胞反应。通过蛋白质的逐级磷酸化,使信号逐级放大,引起细胞反应。4级联cascade:催化某一步反应的蛋白质由上一步反应的产物激活或抑制。仅用单一种类化学分子即可控制一系列酶促反应;信号在逐级传递过程中得到放大。级联cascade:催化某一步反应的蛋白质由上一步反应的产物5肾上腺素刺激下的信号放大肾上腺素刺激下的信号放大6信号转导有通用性、特异性胞内信号转导途径相互交叉信号转导有通用性、特异性7细胞色素氧化还原酶课件8细胞信号转导联盟多个研究单位参与组成国际性的研究组织,以“G蛋白介导和与其相关的信号转导系统”为研究对象,不仅包括涉及G蛋白的蛋白质,还有所有信号相关蛋白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和信号通路。对揭示生命本质,探讨疾病机制和新型药物筛选有重大意义。细胞信号转导联盟多个研究单位参与组成国际性的研究组织,以“G91992:Reversibleproteinphosphorylationasabiologicalregulatorymechanism1994:G-proteinsandtheroleoftheseproteinsinsignaltransductionincells
1998:Nitricoxideasasignallingmoleculeinthecardiovascularsystem2000:Signaltransductioninthenervoussystem2004:odorantreceptorsandtheorganizationoftheolfactorysystem1992:Reversibleproteinphosp10细胞的能量转换细胞的能量转换11通过有机物的分解获得能量摄取氧气,排出二氧化碳细胞能量:ATP实现细胞器:线粒体通过有机物的分解获得能量12细胞呼吸与能量分子Cellularrespiration在细胞内特定的细胞器(主要是线粒体)内,在O2的参与下,分解各种大分子物质,产生CO2;与此同时,分解代谢所释放出的能量储存于ATP中,这一过程称为细胞呼吸(cellularrespiration),也称为生物氧化(biologicaloxidation)或细胞氧化(cellularoxidation)。
细胞呼吸与能量分子Cellularrespiration在13特点:由酶系催化完成的一系列氧化还原反应产生的能量贮存于高能磷酸键中反应分步进行,能量逐步释放需适当的温度、压力及H2O的参与特点:14“能量货币”ATP中所携带的能量来源于糖、氨基酸和脂肪酸等的氧化,这些物质的氧化是能量转换的前提三个步骤:糖酵解(glycolysis)三羧酸循环(tricarboxylicacidcycle,
TAC)氧化磷酸化(oxidativephosphorylation)
“能量货币”ATP中所携带的能量来源于糖、氨基酸和脂肪酸等的15糖酵解:一分子葡萄糖糖酵解,生成2分子丙酮酸和2分子NADH+H+,净生成2分子的ATP
。
糖酵解:一分子葡萄糖糖酵解,生成2分子丙酮酸和2分子NADH16细胞色素氧化还原酶课件17
由高能底物水解放能,直接将高能磷酸键从底物转移到ADP上,使ADP磷酸化生成ATP的作用,称为底物水平磷酸化(substrate-levelphosphorylation)
由高能底物水解放能,直接将高能磷酸键从底物转移到18缺氧时,丙酮酸还原成乳酸或乙醇供氧充足时,丙酮酸与NADH+H+
进入线粒体中缺氧时,丙酮酸还原成乳酸或乙醇19苹果酸-天冬氨酸穿梭肝肾等细胞胞质中NADH在苹果酸脱氢酶催化下将草酰乙酸还原成苹果酸,然后苹果酸穿过线粒体内膜进入线粒体,在苹果酸脱氢酶催化下脱氢,重新生成草酰乙酸和NADH+H+,NADH+H+随即进入呼吸链进行氧化磷酸化苹果酸-天冬氨酸穿梭肝肾等细胞胞质中NADH在苹果酸脱氢酶20苹果酸-天冬氨酸穿梭苹果酸-天冬氨酸穿梭21草酰乙酸经天冬氨酸转氨酶催化形成天冬氨酸,同时将谷氨酸变为α-酮戊二酸,天冬氨酸和α-酮戊二酸通过线粒体内膜返回胞质,再由天冬氨酸转氨酶催化变成草酰乙酸,参与下一轮循环,同时由α-酮戊二酸生成的谷氨酸又回到线粒体中。草酰乙酸经天冬氨酸转氨酶催化形成天冬氨酸,同时将谷氨酸变为α22磷酸-甘油穿梭
磷酸-甘油穿梭23丙酮酸在线粒体基质中丙酮酸脱氢酶体系作用下,丙酮酸进一步分解为2分子乙酰辅酶A,2NADH+2H+和2CO2
丙酮酸在线粒体基质中丙酮酸脱氢酶体系作用下,丙酮酸进一步分解24
TAC:在线粒体基质中,乙酰CoA(×2)与草酰乙酸结合成柠檬酸而进入柠檬酸循环,由于柠檬酸有3个羧基,故也叫三羧酸循环(TAC循环)。TAC:在线粒体基质中,乙酰CoA(×2)与草酰乙25整个过程中,总共消耗了3个H2O(×2)
,生成1个GTP(可转变为1个ATP)(×2)、2个CO2
(×2),3个NAD+
+H(×2)和1个FADH2
(×2)
。整个过程中,总共消耗了3个H2O(×2),生成1个GTP26PathwaySubstrate-Level
PhosphorylationOxidative
PhosphorylationTotal
ATPGlycolysis2ATP2NADH=4-6ATP*6-8*CoA
2NADH=6ATP6KrebsCycle2ATP6NADH=18ATP
2FADH2=4ATP24TOTAL4ATP32-34ATP36-38PathwaySubstrate-Level
Phospho27三羧酸循环是有机物氧化的最后过程,也是有机物相互转化的关键。细胞可以利用三羧酸循环的中间产物合成氨基酸、核酸等必需物质。三羧酸循环是有机物氧化的最后过程,也是有机物相互转化的关键。28氧化磷酸化:经糖酵解和TAC产生的NADH和FADH2是两种还原型电子载体,它们携带的电子经呼吸链的逐级传递转移到氧分子,本身则被氧化。这一反应中释放出的能量绝大部分被ATP合酶用于合成ATP,少部分以热的形式释放。
氧化磷酸化:经糖酵解和TAC产生的NADH和FADH2是两种29电子传递链氢原子以质子的形式脱下,其电子沿一系列按一定顺序排列的电子传递体转移,最后转移给分子氧,后者再与质子生成水,这个电子传递体系称为电子传递呼吸链(electrontransport
respiratorychain)。电子传递链在原核生物存在于质膜上,在真核细胞存在于线粒体内膜上。电子传递链氢原子以质子的形式脱下,其电子沿一系列按一定顺序排30呼吸链的组成呼吸链由一系列的氢传递体和电子传递体组成。除CoQ和细胞色素C外,这些传递体有
:
NADH-Q氧化还原酶(复合体Ⅰ)、琥珀酸-Q氧化还原酶(复合体II)、细胞色素氧化还原酶(复合体III)、细胞色素氧化酶(复合体IV)。NADHNADH-Q还原酶Q细胞色素还原酶细胞色素C细胞色素氧化酶O2琥珀酸-Q还原酶FADH2呼吸链的组成呼吸链由一系列的氢传递体和电子传递体组成。除Co31.Ⅰ
NADH-CoQ氧化还原酶85000FMN、FeSⅡ
琥珀酸-CoQ氧化还原酶97000FAD、FeSⅢⅣ
CoQH2-细胞色素c氧化还原酶280000血红素b、
FeS、血红素c1复合体酶活性分子量
辅基
细胞色素c氧化酶200000血红素a、Cu、血红素a3.ⅠNADH-CoQ氧化还原酶85000FMN、FeSⅡ32NADH-Q还原酶(NADH脱氢酶、复合体Ⅰ)NADH-Q还原酶是一个大的蛋白质复合体,FMN和铁-硫中心(Fe-S)是该酶的辅基,辅酶Q是该酶的辅酶,由辅基或辅酶负责传递电子和氢。NADH-Q还原酶(NADH脱氢酶、复合体Ⅰ)NADH-Q还33FMN通过氧化还原变化可接收NADH+H+的氢以及电子。
FMNFMNH2铁硫中心通过Fe3+Fe2+变化,起传递电子的作用,每次传递一个电子。FMN通过氧化还原变化可接收NADH+H+的氢以及电子。34铁硫中心(Fe-S
)铁硫中心(Fe-S)35NADH-Q还原酶先与NADH结合并将NADH上的两个氢转移到
FMN辅基上,然后再转移到CoQNADH+H++FMN
FMNH2+NAD+铁硫络合物CoQe-e-NADH-Q还原酶先与NADH结合并将NADH上的两个氢转移36琥珀酸-Q还原酶(复合体Ⅱ)琥珀酸-Q还原酶催化琥珀酸氧化为延胡索酸,其辅基包括FAD和Fe-S中心。FAD还原为FADH2,然后FADH2又将电子传递给Fe-S中心,最后电子由Fe-S中心传递给辅酶CoQ。琥珀酸-Q还原酶(复合体Ⅱ)琥珀酸-Q还原酶催化琥珀酸氧化为37是脂溶性醌类化合物,且分子较小,可在磷脂双分子层中迁移。功能基团通过醌/酚的互变传递氢,Q(醌型结构)很容易接受2个电子和2个质子,还原成QH2(还原型);QH2也容易给出2个电子和2个质子,重新氧化成Q。因此,它在线粒体呼吸链中作为电子和质子的传递体。
辅酶Q(泛醌、亦简称Q)是许多酶的辅酶,如:NADH-Q还原酶、琥珀酸-Q还原酶、脂酰-CoA脱氢酶等是脂溶性醌类化合物,且分子较小,可在磷脂双分子层中迁移。辅酶38细胞色素c还原酶(细胞色素bc1复合体、复合体Ⅲ)含有两种细胞色素(细胞色素b、细胞色素c1)和一铁硫蛋白(2Fe-2S)。其作用是将电子从QH2转移到细胞色素c:QH2cyt.bFe-Scyt.c1cyt.c细胞色素c还原酶(细胞色素bc1复合体、复合体Ⅲ)含有两种细39细胞色素c细胞色素主要是通过辅基中Fe3+
Fe2+
的互变起传递电子的作用。一个细胞色素每次传递一个电子。细胞色素c在复合体III和Ⅳ之间传递电子。细胞色素c能溶于水细胞色素c细胞色素主要是通过辅基中Fe3+Fe2+的40由cyta和a3
组成。复合物中除了含有铁外,还含有2个铜原子(CuA,CuB)。细胞色素c氧化酶(复合体Ⅳ)由cyta和a3组成。复合物中除了含有铁外,还含有2个41当电子传递时,在细胞色素的Fe3+Fe2+间和Cu2+Cu+间传递,将电子从cytc直接传递给O2。当电子传递时,在细胞色素的Fe3+Fe2+间和Cu2+42呼吸链的电子传递顺序呼吸链的各组分在线粒体内膜上是按一定顺序排列的,在线粒体内膜上主要两条呼吸链:复合物Ⅰ、Ⅲ、Ⅳ组成主要的呼吸链,催化NADH的脱氢氧化,复合物Ⅱ、Ⅲ、Ⅳ组成另一条呼吸链,催化琥珀酸的脱氢氧化。呼吸链的电子传递顺序呼吸链的各组分在线粒体内膜上是按一定顺序43细胞色素氧化还原酶课件44电子传递过程电子传递过程45内膜的电子传递和氧化磷酸化密切偶联,但它们分别在不同的酶系中进行。内膜的电子传递和氧化磷酸化密切偶联,但它们分别在不同的酶系中46基粒(ATP合酶复合体)ATP合酶(ATPsynthetase):分为球形的F1(头部)和嵌入膜中的F0(基部)以及连接柄部。基粒(ATP合酶复合体)ATP合酶(ATPsyntheta47F1由5种亚基α3β3γδε组成九聚体,具有三个ATP合成的催化位点(每个β亚基具有一个)。α和β单位交替排列,γ贯穿αβ复合体,并与F0接触,ε帮助γ与F0结合。δ与F0的两个b亚基形成固定αβ复合体的结构。F1由5种亚基α3β3γδε组成九聚体,具有三个ATP合成的48F1因子是依赖于Ca2+和Mg2+的ATP酶,纯化的F1可水解ATP,但自然状态下合成ATP。F1因子是依赖于Ca2+和Mg2+的ATP酶,纯化的F1可水49F0因子镶嵌于内膜的膜脂成分中,可专一性的传递质子,是质子流向F1的穿膜通道。当去除F1因子后,膜对质子便有了高通透性,质子便漏入基质中。F0因子镶嵌于内膜的膜脂成分中,可专一性的传递质子,是质子流50将线粒体用超声波破碎,线粒体内膜碎片可形成颗粒朝外的小膜泡,称亚线粒体小泡或亚线粒体颗粒,这种小泡具有正常的电子传递和磷酸化的功能。将线粒体用超声波破碎,线粒体内膜碎片可形成颗粒朝外的小膜泡,51用尿素或胰蛋白酶处理后的小泡,表面的F1因子会解离,此时的小泡只能进行电子传递而无法维持质子浓度梯度。用尿素或胰蛋白酶处理后的小泡,表面的F1因子会解离,此时的小52柄部连接F1
和F0
,没有催化活力。该处含有寡霉素敏感性蛋白(OSCP)。柄部能控制质子的流动,从而控制ATP的生成速度。柄部连接F1和F0,没有催化活力。该处含有寡霉素敏感性蛋53化学渗透假说在60年代初,Mitchell提出了“化学渗透学说”,认为在ATP合成过程中,跨膜的质子动力势能推动ATP合酶催化合成ATP。该学说被广泛接受。化学渗透假说54NADH或FADH2提供电子,经过电子传递链,最后被O2接受;当电子沿呼吸链传递时,所释放的能量将质子从内膜基质侧泵至膜间隙;由于线粒体内膜对离子是高度不通透的,从而使膜间隙的质子浓度高于基质,在内膜的两侧形成电化学梯度;质子沿电化学梯度穿过内膜上的ATP酶复合物流回基质,使ATP酶的构象发生改变,将ADP和Pi合成ATP。
NADH或FADH2提供电子,经过电子传递链,最后被O2接55有关ATP合酶催化机制的假说很多,最引人注目的是Boyer提出的ATP合酶的催化模型——“结合变构机制(bindingchangemechanism)”说,认为质子运输后释放的能量引起F1因子构象变化。第一步,随着酶的构象变化,在催化位点上疏松结合的ADP和Pi与酶的结合变得紧密;第二步,紧密结合的ADP和Pi被转化成ATP;第三步就是ATP的释放。有关ATP合酶催化机制的假说很多,最引人注目的是Boyer提56化学渗透与结合变构机制化学渗透与结合变构机制57结合改变机制主要涉及的是F1上3个核苷酸催化位点在合成或水解ATP过程中的构象变化,对于整个酶来讲,β亚基上的催化位点的构象变化主要是靠γ亚基和ε亚基在催化过程中相对于α3β3的旋转运动来调节的。结合改变机制主要涉及的是F1上3个核苷酸催化位点在合成或水解58支持构象耦联假说的实验日本的Yoshida等人将α3β3γ固定在玻片上,在γ亚基的顶端连接荧光标记的肌动蛋白纤维,在含有ATP的溶液中温育时,在荧光显微镜下可观察到γ亚基带动肌动蛋白纤维旋转支持构象耦联假说的实验日本的Yoshida等人将α3β3γ固59实验证实,游离的F1水解ATP是在α3β3的3个催化位点上按照3个步骤循环催化进行并伴随着γ亚基的旋转。F0F1全酶上,ATP的合成极有可能是γ亚基反方向的旋转催化。实验证实,游离的F1水解ATP是在α3β3的3个催化位点上按60细胞能力代谢与医学细胞能力代谢与医学61细胞病变可导致线粒体变化线粒体DNA突变可导致疾病产生细胞病变可导致线粒体变化62TheendTheend63信号转导信号转导64胞内的信号转导过程是由前后相连的生化反应组成的。胞内的信号转导过程是由前后相连的生化反应组成的。65磷酸化可调节蛋白质的活性磷酸化和去磷酸化是绝大多数信号通路组分可逆激活的共同机制,大部分酶在磷酸化后具有活性,少数则在去磷酸化后具有活性。磷酸化可调节蛋白质的活性磷酸化和去磷酸化是绝大多数信号通路组66通过蛋白质的逐级磷酸化,使信号逐级放大,引起细胞反应。通过蛋白质的逐级磷酸化,使信号逐级放大,引起细胞反应。67级联cascade:催化某一步反应的蛋白质由上一步反应的产物激活或抑制。仅用单一种类化学分子即可控制一系列酶促反应;信号在逐级传递过程中得到放大。级联cascade:催化某一步反应的蛋白质由上一步反应的产物68肾上腺素刺激下的信号放大肾上腺素刺激下的信号放大69信号转导有通用性、特异性胞内信号转导途径相互交叉信号转导有通用性、特异性70细胞色素氧化还原酶课件71细胞信号转导联盟多个研究单位参与组成国际性的研究组织,以“G蛋白介导和与其相关的信号转导系统”为研究对象,不仅包括涉及G蛋白的蛋白质,还有所有信号相关蛋白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和信号通路。对揭示生命本质,探讨疾病机制和新型药物筛选有重大意义。细胞信号转导联盟多个研究单位参与组成国际性的研究组织,以“G721992:Reversibleproteinphosphorylationasabiologicalregulatorymechanism1994:G-proteinsandtheroleoftheseproteinsinsignaltransductionincells
1998:Nitricoxideasasignallingmoleculeinthecardiovascularsystem2000:Signaltransductioninthenervoussystem2004:odorantreceptorsandtheorganizationoftheolfactorysystem1992:Reversibleproteinphosp73细胞的能量转换细胞的能量转换74通过有机物的分解获得能量摄取氧气,排出二氧化碳细胞能量:ATP实现细胞器:线粒体通过有机物的分解获得能量75细胞呼吸与能量分子Cellularrespiration在细胞内特定的细胞器(主要是线粒体)内,在O2的参与下,分解各种大分子物质,产生CO2;与此同时,分解代谢所释放出的能量储存于ATP中,这一过程称为细胞呼吸(cellularrespiration),也称为生物氧化(biologicaloxidation)或细胞氧化(cellularoxidation)。
细胞呼吸与能量分子Cellularrespiration在76特点:由酶系催化完成的一系列氧化还原反应产生的能量贮存于高能磷酸键中反应分步进行,能量逐步释放需适当的温度、压力及H2O的参与特点:77“能量货币”ATP中所携带的能量来源于糖、氨基酸和脂肪酸等的氧化,这些物质的氧化是能量转换的前提三个步骤:糖酵解(glycolysis)三羧酸循环(tricarboxylicacidcycle,
TAC)氧化磷酸化(oxidativephosphorylation)
“能量货币”ATP中所携带的能量来源于糖、氨基酸和脂肪酸等的78糖酵解:一分子葡萄糖糖酵解,生成2分子丙酮酸和2分子NADH+H+,净生成2分子的ATP
。
糖酵解:一分子葡萄糖糖酵解,生成2分子丙酮酸和2分子NADH79细胞色素氧化还原酶课件80
由高能底物水解放能,直接将高能磷酸键从底物转移到ADP上,使ADP磷酸化生成ATP的作用,称为底物水平磷酸化(substrate-levelphosphorylation)
由高能底物水解放能,直接将高能磷酸键从底物转移到81缺氧时,丙酮酸还原成乳酸或乙醇供氧充足时,丙酮酸与NADH+H+
进入线粒体中缺氧时,丙酮酸还原成乳酸或乙醇82苹果酸-天冬氨酸穿梭肝肾等细胞胞质中NADH在苹果酸脱氢酶催化下将草酰乙酸还原成苹果酸,然后苹果酸穿过线粒体内膜进入线粒体,在苹果酸脱氢酶催化下脱氢,重新生成草酰乙酸和NADH+H+,NADH+H+随即进入呼吸链进行氧化磷酸化苹果酸-天冬氨酸穿梭肝肾等细胞胞质中NADH在苹果酸脱氢酶83苹果酸-天冬氨酸穿梭苹果酸-天冬氨酸穿梭84草酰乙酸经天冬氨酸转氨酶催化形成天冬氨酸,同时将谷氨酸变为α-酮戊二酸,天冬氨酸和α-酮戊二酸通过线粒体内膜返回胞质,再由天冬氨酸转氨酶催化变成草酰乙酸,参与下一轮循环,同时由α-酮戊二酸生成的谷氨酸又回到线粒体中。草酰乙酸经天冬氨酸转氨酶催化形成天冬氨酸,同时将谷氨酸变为α85磷酸-甘油穿梭
磷酸-甘油穿梭86丙酮酸在线粒体基质中丙酮酸脱氢酶体系作用下,丙酮酸进一步分解为2分子乙酰辅酶A,2NADH+2H+和2CO2
丙酮酸在线粒体基质中丙酮酸脱氢酶体系作用下,丙酮酸进一步分解87
TAC:在线粒体基质中,乙酰CoA(×2)与草酰乙酸结合成柠檬酸而进入柠檬酸循环,由于柠檬酸有3个羧基,故也叫三羧酸循环(TAC循环)。TAC:在线粒体基质中,乙酰CoA(×2)与草酰乙88整个过程中,总共消耗了3个H2O(×2)
,生成1个GTP(可转变为1个ATP)(×2)、2个CO2
(×2),3个NAD+
+H(×2)和1个FADH2
(×2)
。整个过程中,总共消耗了3个H2O(×2),生成1个GTP89PathwaySubstrate-Level
PhosphorylationOxidative
PhosphorylationTotal
ATPGlycolysis2ATP2NADH=4-6ATP*6-8*CoA
2NADH=6ATP6KrebsCycle2ATP6NADH=18ATP
2FADH2=4ATP24TOTAL4ATP32-34ATP36-38PathwaySubstrate-Level
Phospho90三羧酸循环是有机物氧化的最后过程,也是有机物相互转化的关键。细胞可以利用三羧酸循环的中间产物合成氨基酸、核酸等必需物质。三羧酸循环是有机物氧化的最后过程,也是有机物相互转化的关键。91氧化磷酸化:经糖酵解和TAC产生的NADH和FADH2是两种还原型电子载体,它们携带的电子经呼吸链的逐级传递转移到氧分子,本身则被氧化。这一反应中释放出的能量绝大部分被ATP合酶用于合成ATP,少部分以热的形式释放。
氧化磷酸化:经糖酵解和TAC产生的NADH和FADH2是两种92电子传递链氢原子以质子的形式脱下,其电子沿一系列按一定顺序排列的电子传递体转移,最后转移给分子氧,后者再与质子生成水,这个电子传递体系称为电子传递呼吸链(electrontransport
respiratorychain)。电子传递链在原核生物存在于质膜上,在真核细胞存在于线粒体内膜上。电子传递链氢原子以质子的形式脱下,其电子沿一系列按一定顺序排93呼吸链的组成呼吸链由一系列的氢传递体和电子传递体组成。除CoQ和细胞色素C外,这些传递体有
:
NADH-Q氧化还原酶(复合体Ⅰ)、琥珀酸-Q氧化还原酶(复合体II)、细胞色素氧化还原酶(复合体III)、细胞色素氧化酶(复合体IV)。NADHNADH-Q还原酶Q细胞色素还原酶细胞色素C细胞色素氧化酶O2琥珀酸-Q还原酶FADH2呼吸链的组成呼吸链由一系列的氢传递体和电子传递体组成。除Co94.Ⅰ
NADH-CoQ氧化还原酶85000FMN、FeSⅡ
琥珀酸-CoQ氧化还原酶97000FAD、FeSⅢⅣ
CoQH2-细胞色素c氧化还原酶280000血红素b、
FeS、血红素c1复合体酶活性分子量
辅基
细胞色素c氧化酶200000血红素a、Cu、血红素a3.ⅠNADH-CoQ氧化还原酶85000FMN、FeSⅡ95NADH-Q还原酶(NADH脱氢酶、复合体Ⅰ)NADH-Q还原酶是一个大的蛋白质复合体,FMN和铁-硫中心(Fe-S)是该酶的辅基,辅酶Q是该酶的辅酶,由辅基或辅酶负责传递电子和氢。NADH-Q还原酶(NADH脱氢酶、复合体Ⅰ)NADH-Q还96FMN通过氧化还原变化可接收NADH+H+的氢以及电子。
FMNFMNH2铁硫中心通过Fe3+Fe2+变化,起传递电子的作用,每次传递一个电子。FMN通过氧化还原变化可接收NADH+H+的氢以及电子。97铁硫中心(Fe-S
)铁硫中心(Fe-S)98NADH-Q还原酶先与NADH结合并将NADH上的两个氢转移到
FMN辅基上,然后再转移到CoQNADH+H++FMN
FMNH2+NAD+铁硫络合物CoQe-e-NADH-Q还原酶先与NADH结合并将NADH上的两个氢转移99琥珀酸-Q还原酶(复合体Ⅱ)琥珀酸-Q还原酶催化琥珀酸氧化为延胡索酸,其辅基包括FAD和Fe-S中心。FAD还原为FADH2,然后FADH2又将电子传递给Fe-S中心,最后电子由Fe-S中心传递给辅酶CoQ。琥珀酸-Q还原酶(复合体Ⅱ)琥珀酸-Q还原酶催化琥珀酸氧化为100是脂溶性醌类化合物,且分子较小,可在磷脂双分子层中迁移。功能基团通过醌/酚的互变传递氢,Q(醌型结构)很容易接受2个电子和2个质子,还原成QH2(还原型);QH2也容易给出2个电子和2个质子,重新氧化成Q。因此,它在线粒体呼吸链中作为电子和质子的传递体。
辅酶Q(泛醌、亦简称Q)是许多酶的辅酶,如:NADH-Q还原酶、琥珀酸-Q还原酶、脂酰-CoA脱氢酶等是脂溶性醌类化合物,且分子较小,可在磷脂双分子层中迁移。辅酶101细胞色素c还原酶(细胞色素bc1复合体、复合体Ⅲ)含有两种细胞色素(细胞色素b、细胞色素c1)和一铁硫蛋白(2Fe-2S)。其作用是将电子从QH2转移到细胞色素c:QH2cyt.bFe-Scyt.c1cyt.c细胞色素c还原酶(细胞色素bc1复合体、复合体Ⅲ)含有两种细102细胞色素c细胞色素主要是通过辅基中Fe3+
Fe2+
的互变起传递电子的作用。一个细胞色素每次传递一个电子。细胞色素c在复合体III和Ⅳ之间传递电子。细胞色素c能溶于水细胞色素c细胞色素主要是通过辅基中Fe3+Fe2+的103由cyta和a3
组成。复合物中除了含有铁外,还含有2个铜原子(CuA,CuB)。细胞色素c氧化酶(复合体Ⅳ)由cyta和a3组成。复合物中除了含有铁外,还含有2个104当电子传递时,在细胞色素的Fe3+Fe2+间和Cu2+Cu+间传递,将电子从cytc直接传递给O2。当电子传递时,在细胞色素的Fe3+Fe2+间和Cu2+105呼吸链的电子传递顺序呼吸链的各组分在线粒体内膜上是按一定顺序排列的,在线粒体内膜上主要两条呼吸链:复合物Ⅰ、Ⅲ、Ⅳ组成主要的呼吸链,催化NADH的脱氢氧化,复合物Ⅱ、Ⅲ、Ⅳ组成另一条呼吸链,催化琥珀酸的脱氢氧化。呼吸链的电子传递顺序呼吸链的各组分在线粒体内膜上是按一定顺序106细胞色素氧化还原酶课件107电子传递过程电子传递过程108内膜的电子传递和氧化磷酸化密切偶联,但它们分别在不同的酶系中进行。内膜的电子传递和氧化磷酸化密切偶联,但它们分别在不同的酶系中109基粒(ATP合酶复合体)ATP合酶(ATPsynthetase):分为球形的F1(头部)和嵌入膜中的F0(基部)以及连接柄部。基粒(ATP合酶复合体)ATP合酶(ATPsyntheta110F1由5种亚基α3β3γδε组成九聚体,具有三个ATP合成的催化位点(每个β亚基具有一个)。α和β单位交替排列,γ贯穿αβ复合体,并与F0接触,ε帮助γ与F0结合。δ与F0的两个b亚基形成固定αβ复合体的结构。F1由5种亚基α3β3γδε组成九聚体,具有三个ATP合成的111F1因子是依赖于Ca2+和Mg2+的ATP酶,纯化的F1可水解ATP,但自然状态下合成ATP。F1因子是依赖于Ca2+和Mg2+的ATP酶,纯化的F1可水112F0因子镶嵌于内膜的膜脂成分中,可专一性的传递质子,是质子流向F1的穿膜通道。当去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2030年中国纤维素行业需求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报告
- 2025贵州省安全员-B证(项目经理)考试题库
- 2025-2030年中国白光LED产业运行状况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全媒体新闻报道与策划》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中学体育学科教学论》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阳泉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通风工程》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通信仿真实验》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2025年湖北省建筑安全员-B证考试题库及答案
- 2025海南省建筑安全员-B证考试题库附答案
- 黑龙江科技大学《生产与运作管理B》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赢利》精读图解
- 高一化学必修一试题
- 大学生职业素养训练(第六版)教案 第二单元 学习职业礼仪
- 2022年中华护理学会输液连接装置安全管理专家共识解读
- 内镜下ESD护理配合
- DB34∕T 1644-2012 南方红豆杉用材林栽培技术规程
- 直肠癌课件完整版本
- 2024年山东省青岛市普通高中自主招生物理试卷(含解析)
- 胸部影像检查护理常规
- 【Z精密零部件公司企业文化建设问题及优化建议14000字(论文)】
- 2024-2030年红茶行业市场深度调研及发展趋势与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