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第13课《唐诗五首》课件_第1页
新课标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第13课《唐诗五首》课件_第2页
新课标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第13课《唐诗五首》课件_第3页
新课标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第13课《唐诗五首》课件_第4页
新课标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第13课《唐诗五首》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义务教育教科书(部编版)13.唐诗五首语文/八年级上册学习目标

1.结合写作背景,领会诗歌的主旨,体会作者的情感。2.诵读诗歌,领略律诗的韵律之美和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3.体会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高洁的志趣和追求。《野望》

课程导入

同学们,在我国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一朵芬芳的花朵,长盛不衰地盛开在文学的百花园中。而唐诗更是文学园地的一朵奇葩,绚丽多彩,映照古今。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唐诗的世界,领略中国传统文化之美。1.走近作者

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其作品多以山水田园为题材,有避世的思想和抑郁的感慨,与唐初流行的浮靡诗风显然有别。自主探究—预习与交流2.交流背景

王绩入唐后以秘书省正字待诏门下省,不久辞官还乡。贞观中出为太乐丞,旋又告归。此诗作于诗人辞官隐居东皋(今山西河津)之时。自主探究—预习与交流3.知识链接

律诗是唐朝流行起来的一种诗歌体裁,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常见的类型有五律和七律,通常以八句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尾联。自主探究—预习与交流4.读准字音东皋

徙倚

驱犊

(gāo)

(xǐyǐ)(dú)自主探究—预习与交流5.词语解释

东皋:地名,今属山西万荣。作者弃官后隐居于此。皋,水边地。薄暮:傍晚。薄,接近。徙倚:徘徊。犊:小牛。这里指牛群。禽:泛指猎获的鸟兽。相顾:相视;互看。采薇:采食野菜。据《史记•伯夷列传》,商末孤竹君之子伯夷、叔齐在商亡之后,“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后遂以“采薇”比喻隐居不仕。自主探究—预习与交流一、整体感知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1.朗读,划分节奏。

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

2.疏通诗意

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诸多猎物回归家园。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二、文本探究1.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皋”是水边地。东皋,作者家乡绛州龙门的一个地方。他归隐后常游北山、东皋,自号“东皋子”。“徙倚”是徘徊的意思。“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2.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这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3.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王绩还不能像陶渊明那样从田园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后说:“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三、深层探究1.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第二句呼应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2.颔联和颈联运用了何种手法?描绘了怎样一幅景象?

这两联运用了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颔联写作者举目四望,山、树一片秋色,在夕阳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颈联表现牧歌式的田园气氛,牧人与猎马的出现,使静谧的画面活了起来。这四句宛如一幅山林秋晚图,在闲逸的基调中,透露出几分忧郁和苦闷。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3.请从“景”与“情”的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4.尾联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

运用典故。“采薇”比喻隐居不仕,含蓄表达诗人愿以先贤为伍,避世退隐、孤独寂寞之情。5.诗人在诗中流露了怎样的感情?

王绩还不能像陶渊明那样从田园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后说:“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课堂小结

此诗描写了隐居之地的清幽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着几分彷徨、孤独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作,也是现存唐诗中最早的一首格律完整的五言律诗。首联借“徙倚”的动作和“欲何依”的心理描写来抒情;颔联写树写山,一派安详宁静;颈联中用几个动词“驱”“返”“带”“归”,进行动态式的描写,以动衬静;尾联借典抒情,情景交融。全诗言辞自然流畅,风格朴素清新,摆脱了初唐轻靡华艳的诗风,在当时的诗坛上别具一格。拓展延伸

这首诗的体裁是五言律诗。自从南朝齐永明年间,沈约等人将声律的知识运用到诗歌创作当中,律诗这种新的体裁就已酝酿着了。到初唐的沈期、宋之问手里,律诗遂定型化,成为一种重要的诗歌体裁。而早于沈、宋六十余年的王绩,已经能写出《野望》这样成熟的律诗,说明他是一个勇于尝试新形式的人。这首诗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经过情一景一情这一反复,诗的意思更深化了一层。这正符合律诗的一种基本章法。《黄鹤楼》

课程导入

后人都称李白为“诗仙”,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就这样一个才华横溢、狂放不羁的李白,却有一个人让他钦佩不已。想知道这个人是谁吗?

相传李白在崔颢之后来到黄鹤楼,登楼只见长江奔腾,风光壮丽。一时间,李白诗性大发,胸中好像已经积蓄了千字,正欲喷薄而出之时,忽然看到了旁边题的崔颢的《黄鹤楼》。李白瞬间敬佩不已,自己灵感仿佛被一扫而光。思考了好大一会儿,最终只留下“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后翩然而去,这就是“李白搁笔”的由来。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让李白自愧不如的诗——《黄鹤楼》。课程导入

巍峨耸立于武昌蛇山的黄鹤楼,享有“天下绝景”的盛誉,与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黄鹤楼濒临万里长江,雄踞蛇山之巅,挺拔独秀,辉煌瑰丽,很自然就成了名传四海的游览胜地。历代名士都先后到这里游乐,吟诗作赋。

1.走近作者

崔颢(704?-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唐代诗人。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是这首《黄鹤楼》。《全唐诗》存其诗四十二首。自主探究—预习与交流2.交流背景

唐代诗人崔颢游宦到湖北武昌的黄鹤楼,有感而作。此诗描写了在黄鹤楼上远眺的美好景色,是一首吊古怀乡之佳作。自主探究—预习与交流3.读准字音崔颢

千载

萋萋

(hào)

(zǎi)(qī)自主探究—预习与交流4.词语解释悠悠:飘飘荡荡的样子。晴川:晴日里的原野。川,平川、原野。历历:分明的样子。萋萋:草木茂盛的样子。乡关:故乡。自主探究—预习与交流一、整体感知1.朗读,划分节奏。

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2.疏通诗意

昔日的仙人已乘着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黄鹤飞去后,再也没有返回这里,千百年来,只看见白云飘飘荡荡。天气睛好,江北汉阳的树木清晰分明,鹦鹉洲的春草繁茂浓绿。时至黄昏,何处是我的家乡?看江面烟波渺渺,更使人烦愁!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诗歌赏析1.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诗人满怀对黄鹤楼的美好憧憬慕名前来,可仙人驾鹤杳无踪迹,鹤去楼空,眼前就是一座寻常可见的江楼。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的落差,在诗人心中布上了一层怅然若失的底色,为乡愁情结的抒发作了潜在的铺垫。2.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在诗人的笔下,“白云”也仿佛有了感情,有了灵魂,千百年来朝来夕往,与黄鹤楼相伴。一个“空”字,强调时间上的邈远,重在抒情,表达了诗人漂泊在外,内心的孤独、寂寞和惆怅之感。这两句成为深值关注和反复品味的名句。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3.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笔锋一转,由写传说中的仙人,黄鹤及黄鹤楼,转而写诗人眼前登黄鹤楼所见,由写虚幻的传说转为实写眼前的所见景物,晴空里,隔水相望的汉阳城中清晰可见的树木,鹦鹉洲上长势茂盛的芳草,描绘了一个空明、悠远的画面,为引发诗人的乡愁设置了铺垫。4.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尾联“愁”字概括出诗人的情感,以抒情作结。写诗人所感,感叹人生,抒发乡愁。至此,诗人的真正意图才表露出来,吊古是为了伤今,抒发人生失意和思乡之情。这渺茫的忧思与上文草木茂盛、山川分明的景象形成鲜明的对照,以乐景写哀情,渲染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三、深层探究1.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示例:(1)我喜欢“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因为这两句对仗工整,用词优美,我眼前好像也出现了这么一幅令人陶醉的画面。“历历”“萋萋”两个叠词读起来流畅、舒缓,感觉非常宁静。(2)我喜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这两句虽然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它讲述了一个美丽的传说,表达诗人的怅惘之情。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2.诗中引用神话传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苦闷。3.诗人在最后感叹道:“烟波江上使人愁。”他为何而愁?愁什么呢?

诗人由黄鹤楼的名字由来想到传说中的仙人已乘鹤而去,只留下这座楼和千年不变的悠悠白云;再眺望眼前汉阳城一带,草木茂盛苍翠;继而想起自己的故乡,不禁发出怀旧、思乡的感慨,一股世事苍茫的愁绪涌上心头。4.第五、六句写看到的繁荣景象,而第七、八两句却写清冷的思乡之情,运用了什么手法?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反衬手法,传达出诗人深重的漂泊感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课堂小结

此诗前四句抒写人去楼空、世事苍茫的感慨,后四句描绘登楼所见,烘托思乡之情,视野开阔,抒情真挚,为咏黄鹤楼的绝唱。本诗描写在黄鹤楼上远眺所见壮丽景色,借神话传说黄鹤一去不返,空留悠悠白云,表现人生有限,宇宙无穷的思想,抒写了作者怀家思乡的深情。全诗气象雄浑,意蕴深厚。拓展延伸

对比阅读

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来理解诗的内涵。对比两首诗所抒情感、写作技巧等方面的差异,从而更深入地理解文本。

《登金陵凤凰台》(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拓展延伸1.师生共同理解诗歌的大意。

凤凰台上曾经有凤凰来悠游,凤去台空只有江水依旧奔流。吴国宫殿的鲜花芳草遮没荒凉小径,晋代多少王族已成荒冢古丘。三山云雾中隐现如落青天外,江水被白鹭洲分成两条河流。那些悠悠浮云总是遮蔽太阳的光辉,登高不见长安城,怎么不让人内心沉痛忧郁。2.对比两首诗歌的异同之处。

《登金陵凤凰台》与《黄鹤楼》在格律气势上不分上下。在用韵上,二诗都是意到其间,天然成韵。语言也流畅自然,不事雕饰,潇洒清丽。作为登临吊古之作,李诗更有自己的特点,它写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把历史的典故,眼前的景物和诗人自己的感受,交织在一起,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怀抱,意旨尤为深远。《使至塞上》

课程导入(1)《野望》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孤独寂寞、孤苦无依的心情和避世退隐的愿望。(2)《黄鹤楼》尾联是如何抒发思乡之情的?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将“日暮”“烟波”之景与“乡关”之思巧妙融合在一起,生动地表现了缠绵的乡愁。1.背诵、默写《野望》《黄鹤楼》。2.回答问题:1.走近作者

王维(701—761),字摩诘,唐代画家、诗人,人称“诗魔”。工诗善书,尤以画名,开元进士,官至尚书右丞,故人称“王右丞”。苏轼曾称赞他的诗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自主探究—预习与交流2.交流背景

《使至塞上》写于开元二十五年(737)春夏,唐河西节度使崔希逸战胜吐蕃,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后留在河西节度使幕府任节度判官,实际上是被排斥出朝廷。这首诗所写的即为此次出使途中的所见所感。自主探究—预习与交流3.读准字音征蓬

汉塞

萧关

燕然

(péng)

(sài)(xiāo)(yān)

自主探究—预习与交流4.词语解释

单车:一辆车,表明此次出使时随从不多。

问边:慰问边关守军。

属国:典属国的简称。汉代称负责少数民族事务的官员为典属国,诗人在这里借指自己出使边塞的使者身份。征蓬:飘飞的蓬草,古诗中常用来比喻远行之人。

孤烟:指烽烟。据说古代边关烽火多燃狼粪,因其烟轻直且不易为风吹散。长河:指黄河。

候骑:负责侦察、巡逻的骑兵。燕然:古山名,即今蒙古国杭爱山。都护:官名,汉代始置,唐代边疆设有大都护府,其长官称大都护。这里指前线统帅。自主探究—预习与交流一、整体感知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1.朗读,划分节奏。

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

2.疏通诗意

“使”意思是“出使”,“至”是“到”的意思,“塞上”指的是“边塞”。题目告诉我们作者此诗写于去往边塞的途中,是一首记行诗。交代了诗人去了哪里,暗示了本诗的内容为诗人在出使边塞的旅程中所见的塞外景色。(我)轻车简从要视察边疆,要去的地方远过居延。(我)像蓬草飘出了汉塞,像归雁飞入了北方的天空。大沙漠中孤烟直上,黄河边上落日正圆。走到萧关恰好遇见骑马的侦察兵,前敌统帅正在燕然前线。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二、文本探究首联: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诗人以简练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的经历。

颔联: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漂泊无定的内心感受。

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大”“长”“圆”“孤”“直”都富于空间感,而且都是诗人主观的审美感受。在如此广阔而且苍凉的天地间,驰骋疆场的将士们破敌靖边,其悲壮的英雄气浩然与日月同辉,与长河共远。

尾联: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这一联写出了将士们誓死保家卫国的决心,表达了诗人对他们的赞美之情。

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三、深层探究1.结合写作背景找出首联中哪个字写出了诗人出塞时的心情?

“单车”表现出诗人形单影只的情状,实是表达了行程中内心的孤寂感。2.颔联中诗人借“征蓬”“归雁”比什么?透露出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

比喻诗人自己,透露出诗人被排挤出朝廷后孤寂、抑郁、愤懑以及漂泊无定的内心感受。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3.你能不能用几个词语描述一下颈联中这幅边塞风光图?此时诗人的心境与前两联一样吗?

苍茫辽阔,浩瀚无边。心情不同,使人看到这幅壮美的边塞图,心胸也为之开阔,心中充满对边塞壮美风光的赞美之情。4.这里的“在燕然”是不是说都护真的在燕然山呢?诗人对这些“在燕然”的将士们是一种怎样的情感呢?

不一定,诗人这样写是为了突出战事的频繁和紧张,表达诗人对边疆将士的敬佩和赞赏之情。5.主旨归纳。

这首诗叙事写景相结合。以大漠、秋天为背景,以征蓬、归雁、孤烟长河、落日为实体,描绘了塞外奇特壮美的风光,歌颂守边将士的以身许国爱国精神,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因个人际遇的抑郁、孤寂的思想感情。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课堂小结

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长的写景上。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尤其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拓展延伸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绘了西部边塞的奇特壮丽景色,是历来传颂的名句,

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大”字,突出了边疆沙漠,浩瀚无边。

“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使荒凉的大漠上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显得格外醒目。

“直”字,又表现了烽烟的劲拔、坚毅之美。

“长”字,将没有山峦林木的浩瀚无垠的沙漠上那横贯其间的黄河令人震撼的壮阔之美写得淋漓尽致。“圆”字,突出了在大漠中观落日的特殊感受,给人以亲切温暖又微带苍茫的感觉。

拓展延伸2.画一画。

通过你对“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理解,用简笔画把此景画出来。3.这句诗被誉为千古名句,它“诗中有画”,这幅“画”美在哪里?

构图美:烽烟

夕阳

大漠

长河——苍茫辽阔

线条美:直烟

曲河

圆日

——层次丰富

色彩美:黄沙

碧水

红日

青烟——鲜明优美

《渡荆门送别》

课程导入

1.背诵《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2.这三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分别是怎样的?3.赏析名句: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1.走近作者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出生于碎叶(当时属唐朝领土,今属吉尔吉斯斯坦)。5岁-25岁在四川生活,对四川的山山水水有着深厚的感情。25岁第一次出蜀远游。42岁在别人的推荐下,来到了长安,才华受唐玄宗赏识,供奉翰林,职务是给皇上写诗文娱乐。后遭人嫉妒,获罪,遭贬谪,途中遇赦。762年,李白病重,与世长辞,终年61岁。

自主探究—预习与交流2.交流背景

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荆门,即荆门山,位于今湖北宜都,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隔江对峙,地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26岁的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的楚国故地游览。这时的诗人正值青年,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视野顿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

自主探究—预习与交流3.词语解释

从:往。楚国:楚地,本诗指今湖北一带。大荒:辽远无际的田野。月下飞天镜:月亮倒映在水中,犹如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海楼:海市蜃楼,本诗形容江上云霞多变形成的美丽景象。怜:喜爱。故乡水:指从四川流来的长江水。李白从小生活在蜀地,故称蜀地为故乡。自主探究—预习与交流一、整体感知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1.朗读,划分节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读出韵味,有轻重缓急,抑扬顿挫。)

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2.请用一句话概括这首诗的内容。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渡荆门时的所见所感。3.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大体意思。

我驾轻舟一叶,顺流而下,一直远渡到荆门之外,来到楚地游览。山峦从我的视野中一点点消失,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明月映入水中,如同飞下的天镜;云霞飘飞,如同海市蜃楼一般变幻多姿。还是故乡的水好啊,它不远万里把我送到江汉平原。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2.疏通诗意。

二、文本探究1.“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有什么作用?

首联叙事,扣住诗题,交待出游的地点和目的地。一个“从”字,凸显了诗人的大气魄。本是诗人乘船顺流东下,可在诗人眼里,竟是长江跟着自己游览。2.“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中“随”和“入”用的好,好在哪里?

“随”生动地写出崇山峻岭随着船的移动逐渐消失,而代之以一望无际的平野的情景;“入”描写出长江水由山区流入平原,一泻千里的气势。天开地阔,诗人开阔的胸襟、舒畅的心情,都流露在字里行间。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3.“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这句话描写出什么样的图景?你能描述出来吗?(可进行片段写作)

夜晚,变幻莫测的江水、月光、云霞让诗人目不暇接。一幅江水映月图,一幅彩霞变换图,把读者带入梦幻般的意境之中。4.“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尾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

运用拟人修辞手法,借故乡的水有情,不远万里送“我”告别故乡,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亲人的感情。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三、深层探究

李白的《渡荆门送别》与作者的其他送别诗不同,并非为朋友送行,而是告别故乡。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26岁远渡荆门,一直在蜀地生活,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情,江水流过的蜀地是养育他的故乡,初次离别,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己远行,怀着深情厚谊,万里送行舟,从对方写来,越发显示出自己的思乡深情。诗以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结尾,言有尽而意无穷。诗题中的“送别”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

对诗中的“送别”情绪,应如何理解?

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课堂小结

这首诗,作者描绘了出蜀过荆门山的沿途山川景色,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无限爱恋的真挚感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别具特色。拓展延伸

阅读下面这首诗,《渡荆门送别》与《送严士元》题目中都有“送”字,但表达的情感不同,请简要分析。

送严士元①刘长卿春风倚棹阖闾城,水国春寒阴复晴。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君去若逢相识问,春袍②今已误儒生。

[注]①严士元:吴(今苏州人)人,曾任员外郎。两人在苏州偶遇后,严要赴湖南,故刘长卿写诗赠别。②青袍:唐代八品九品官员的官服颜色。

《渡荆门送别》这一首诗主要表达思乡之情。刘诗既表达了与友人相遇又别离的复杂情思,《送严士元》这一首诗又写出了诗人对仕途失意的不满。

《钱塘湖春行》

课程导入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西湖是公认的天下名胜。那西湖风光究竟有多美?那就先让我们一起欣赏几幅西湖风光图片,亲眼感受一下。

1.走近作者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属山西),生于新郑(今属河南),是我国唐代现实主义诗人,有“诗魔”和“诗王”之称。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自主探究—预习与交流2.交流背景

这诗是白居易于穆宗长庆三年(823)任杭州刺史时所作。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乐天在杭州时,有关湖光山色的题咏很多。自主探究—预习与交流3.读准字音

贾亭早莺

啄春泥没马蹄白沙堤

(jiǎ)(yīng)(zhuó)

(mò)

(dī)自主探究—预习与交流4.词语解释

水面初平:春天湖水初涨,水面刚刚与湖岸齐平。初:刚刚。云脚低: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浪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暖树:向阳的树。白沙堤:指西湖的白堤,又称“沙堤”或“断桥堤”。自主探究—预习与交流一、整体感知孤山/寺北/贾亭西,

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阴里/白沙堤。

1.朗读,划分节奏。

(读准字音

读准节奏

读出感情)

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2.疏通诗意首联: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颔联:几处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向阳的树木,谁家新来的燕子衔着春泥在筑巢。颈联:繁多而五彩缤纷的春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

尾联: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游览不够,尤其是绿色杨柳荫下的白沙堤。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二、文本探究1.作者选取哪些景物来表现西湖的美?诗歌描绘的是西湖春天哪个阶段的景色?

你是从文中哪里看出来的呢?说说你的理解。

景物:水面、早莺、新燕、乱花、浅草、绿杨、白沙堤。早春,由“水面初平”“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可知是早春。

诗人选择最能代表西湖早春美景的事物,描绘出一幅幅美丽的画面,一一展现在我们面前。

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2.请根据老师的提示,把自己从诗中所欣赏到的西湖美景用散文式的语言描绘出来。

首联: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春日,我骑马来到钱塘湖畔,由孤山寺的北面绕到贾公亭的西边。雨后春水初涨,水面与堤岸齐平,微波荡漾。空中白云朵朵,同水面连成一片。

颔联:_____________________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