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干旱促进土地荒漠化进程课件_第1页
气候干旱促进土地荒漠化进程课件_第2页
气候干旱促进土地荒漠化进程课件_第3页
气候干旱促进土地荒漠化进程课件_第4页
气候干旱促进土地荒漠化进程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中地理》选修二第四单元荒漠化的防治《高中地理》选修二第四单元荒漠化的防治1联合国有关部门的最新统计显示,地球表面1/3面临荒漠化威胁,非洲46%的土地和4.85亿人口已受到荒漠化影响,亚洲一半以上的干旱地区也受到荒漠化的影响,土地荒漠化每年给全球造成42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土地荒漠化后就成为不毛之地,而且正以每年5万至7万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大,相当于每年吞噬一个比利时加丹麦。目前全球2/3的饥饿人口居住在发展中国家的农村地区,其中一半生活在土地荒漠化地区,由于土壤贫瘠、农作物产量低下,人们处在饥饿与贫困之中,可以说,荒漠化与贫困密不可分。联合国有关部门的最新统计显示,地球表面1/2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较大、分布较广、受害严重的国家之一,荒漠化类型多样、成都严重。受风蚀、水蚀、盐碱化、冻融等因素影响,我国干旱的沙漠边缘和绿洲、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黄淮海平原、南方湿润地区和青藏高原等地都有分布。其中以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发展最为严重。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较大、分布较广、受害严3一、区域特征1.范围西北内陆,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内蒙古大部分地区。一、区域特征1.范围西北内陆,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内蒙4一、区域特征2.地形位于第二级阶梯。东中部是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是“三山加两盆”一、区域特征2.地形位于第二级阶梯。东中部是辽阔坦荡的高原,5一、区域特征3.气候远离海洋,加上高达山系、特别是青藏高原隆起对水汽的阻挡,导致北区成为全球同纬度地区降水量最少、干旱程度最高的地带。一、区域特征3.气候远离海洋,加上高达山系、特别是青藏高原隆6一、区域特征4.景观东部半干旱:草类生长茂密草地质量差从东向西西部干旱:原生沙质荒漠和砾石荒漠(塔克拉玛干)次生荒漠(乌兰布和、科尔沁)一、区域特征4.景观东部半干旱:草类生长茂密7二、荒漠化的发展1.历史西汉屯田:唐宋盲目开垦放弃河流水量枯竭和战争二、荒漠化的发展1.历史西汉屯田:唐宋盲目开垦8二、荒漠化的发展1.历史近300年来,移民开垦,使农牧边界向西北移(促进了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但也带来了荒漠化问题,以毛乌素沙地和科尔沁沙地最为严重)二、荒漠化的发展1.历史近300年来,移民开垦,使农牧边界向9二、荒漠化的发展1.历史50年代以来,迫于人口压力和管理失误,荒漠化问题日益严重二、荒漠化的发展1.历史50年代以来,迫于人口压力和管理失误10二、荒漠化的发展2.分布①半干旱的农垦区周围过渡开垦、固定沙丘活化→土地荒漠化呈斑点状或片状分布科尔沁沙地、内蒙古后山地区二、荒漠化的发展2.分布①半干旱的农垦区周围11二、荒漠化的发展2.分布②半干旱草原区(地表集水坑和放牧点井泉附近)过度放牧造成草场退化→斑点状土地荒漠化呼伦贝尔、锡林郭勒二、荒漠化的发展2.分布②半干旱草原区(地表集水坑和放牧点井12二、荒漠化的发展2.分布③干旱的绿洲边缘地区

过度樵柴→沙丘活化塔里木边缘、古尔班通古特南缘、河西走廊二、荒漠化的发展2.分布③干旱的绿洲边缘地区13二、荒漠化的发展2.分布④工矿开发、居民点和道路基本建设

不重视环保、破坏植被、污染水源、弃土弃渣→线状、点状内蒙古东胜和准格尔煤田二、荒漠化的发展2.分布④工矿开发、居民点和道路基本建设14三、荒漠化的成因1.自然原因土质疏松,大风日数多且集中;气候干旱,促进土地荒漠化进程。三、荒漠化的成因1.自然原因土质疏松,大风日数多且集中;气候15三、荒漠化的成因2.人为原因荒漠化90%以上是由于人类活动不当引起的:过度放牧过度放牧过度开垦过度放牧三、荒漠化的成因2.人为原因荒漠化90%以上是由于人类活动不16四、荒漠化的防治1.核心——人与自然的协调①预防具有潜在荒漠化危险的土地②扭转正在发展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③恢复已经发生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科尔沁沙地产业见成效四、荒漠化的防治1.核心——人与自然的协调①预防具有潜在荒漠17四、荒漠化的防治2.整治模式①明确整治目标:贯彻国家环境和资源法规,建立既防止沙漠化,又促进经济发展的防治体系。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协调社会效益四、荒漠化的防治2.整治模式①明确整治目标:贯彻国家环境和资18四、荒漠化的防治2.整治模式②针对不同自然条件和各种外力作用的性质,采取因地制宜的措施。③要有健全而完善的治理实施系统,这是完成荒漠化防治目标的基本保证。四、荒漠化的防治2.整治模式②针对不同自然条件和各种外力作用19四、荒漠化的防治3.整治措施①生物固沙四、荒漠化的防治3.整治措施①生物固沙20四、荒漠化的防治3.整治措施②沙地飞播造林种草,恢复植被四、荒漠化的防治3.整治措施②沙地飞播造林种草,恢复植被21五、沙坡头治沙经验1.沙障固沙五、沙坡头治沙经验1.沙障固沙22五、沙坡头治沙经验2.选择植被沙拐枣梭梭五、沙坡头治沙经验2.选择植被沙拐枣梭梭23《高中地理》选修二第四单元荒漠化的防治《高中地理》选修二第四单元荒漠化的防治24联合国有关部门的最新统计显示,地球表面1/3面临荒漠化威胁,非洲46%的土地和4.85亿人口已受到荒漠化影响,亚洲一半以上的干旱地区也受到荒漠化的影响,土地荒漠化每年给全球造成42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土地荒漠化后就成为不毛之地,而且正以每年5万至7万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大,相当于每年吞噬一个比利时加丹麦。目前全球2/3的饥饿人口居住在发展中国家的农村地区,其中一半生活在土地荒漠化地区,由于土壤贫瘠、农作物产量低下,人们处在饥饿与贫困之中,可以说,荒漠化与贫困密不可分。联合国有关部门的最新统计显示,地球表面1/25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较大、分布较广、受害严重的国家之一,荒漠化类型多样、成都严重。受风蚀、水蚀、盐碱化、冻融等因素影响,我国干旱的沙漠边缘和绿洲、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黄淮海平原、南方湿润地区和青藏高原等地都有分布。其中以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发展最为严重。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较大、分布较广、受害严26一、区域特征1.范围西北内陆,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内蒙古大部分地区。一、区域特征1.范围西北内陆,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内蒙27一、区域特征2.地形位于第二级阶梯。东中部是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是“三山加两盆”一、区域特征2.地形位于第二级阶梯。东中部是辽阔坦荡的高原,28一、区域特征3.气候远离海洋,加上高达山系、特别是青藏高原隆起对水汽的阻挡,导致北区成为全球同纬度地区降水量最少、干旱程度最高的地带。一、区域特征3.气候远离海洋,加上高达山系、特别是青藏高原隆29一、区域特征4.景观东部半干旱:草类生长茂密草地质量差从东向西西部干旱:原生沙质荒漠和砾石荒漠(塔克拉玛干)次生荒漠(乌兰布和、科尔沁)一、区域特征4.景观东部半干旱:草类生长茂密30二、荒漠化的发展1.历史西汉屯田:唐宋盲目开垦放弃河流水量枯竭和战争二、荒漠化的发展1.历史西汉屯田:唐宋盲目开垦31二、荒漠化的发展1.历史近300年来,移民开垦,使农牧边界向西北移(促进了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但也带来了荒漠化问题,以毛乌素沙地和科尔沁沙地最为严重)二、荒漠化的发展1.历史近300年来,移民开垦,使农牧边界向32二、荒漠化的发展1.历史50年代以来,迫于人口压力和管理失误,荒漠化问题日益严重二、荒漠化的发展1.历史50年代以来,迫于人口压力和管理失误33二、荒漠化的发展2.分布①半干旱的农垦区周围过渡开垦、固定沙丘活化→土地荒漠化呈斑点状或片状分布科尔沁沙地、内蒙古后山地区二、荒漠化的发展2.分布①半干旱的农垦区周围34二、荒漠化的发展2.分布②半干旱草原区(地表集水坑和放牧点井泉附近)过度放牧造成草场退化→斑点状土地荒漠化呼伦贝尔、锡林郭勒二、荒漠化的发展2.分布②半干旱草原区(地表集水坑和放牧点井35二、荒漠化的发展2.分布③干旱的绿洲边缘地区

过度樵柴→沙丘活化塔里木边缘、古尔班通古特南缘、河西走廊二、荒漠化的发展2.分布③干旱的绿洲边缘地区36二、荒漠化的发展2.分布④工矿开发、居民点和道路基本建设

不重视环保、破坏植被、污染水源、弃土弃渣→线状、点状内蒙古东胜和准格尔煤田二、荒漠化的发展2.分布④工矿开发、居民点和道路基本建设37三、荒漠化的成因1.自然原因土质疏松,大风日数多且集中;气候干旱,促进土地荒漠化进程。三、荒漠化的成因1.自然原因土质疏松,大风日数多且集中;气候38三、荒漠化的成因2.人为原因荒漠化90%以上是由于人类活动不当引起的:过度放牧过度放牧过度开垦过度放牧三、荒漠化的成因2.人为原因荒漠化90%以上是由于人类活动不39四、荒漠化的防治1.核心——人与自然的协调①预防具有潜在荒漠化危险的土地②扭转正在发展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③恢复已经发生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科尔沁沙地产业见成效四、荒漠化的防治1.核心——人与自然的协调①预防具有潜在荒漠40四、荒漠化的防治2.整治模式①明确整治目标:贯彻国家环境和资源法规,建立既防止沙漠化,又促进经济发展的防治体系。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协调社会效益四、荒漠化的防治2.整治模式①明确整治目标:贯彻国家环境和资41四、荒漠化的防治2.整治模式②针对不同自然条件和各种外力作用的性质,采取因地制宜的措施。③要有健全而完善的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