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套教(学)案(科教版)_第1页
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套教(学)案(科教版)_第2页
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套教(学)案(科教版)_第3页
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套教(学)案(科教版)_第4页
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套教(学)案(科教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七章力7.1什么是力[仪器材料]多媒体播放设备;磁铁、铁钉、铜条、握力计、小球、弹簧、钩码、橡皮筋、木板、玻璃棒、纸屑、小车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能分析简单情况下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2>知道物体间力作用是相互;<3>知道力两种作用效果;<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分析概括能力。2.过程与方法:经历实验分析、演示、讲解、讨论与分析过程。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具有对科学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道理[教学重点]力的概念[教学难点]力的概念以及物体间力的相互性。[教学过程]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一、力概念演示实验:手握握力计、折弯铜条、棒击小球、弹簧拉钩码。以上实验可用投影仪展示,以利于学生观察。引导学生记录,分析情况。提问:以上实验都有哪些特点?你们还能举出哪些这样的子?观察老师演示实验,观察投影仪展示试验情况。引导学生讨论得出结果:以上实验都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它们有的外形发生了变化,有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学生再举出一些力的作用的例子:运动员举重、踢足球、拉车、折树枝……通过观看实验与学生讨论发言,使学生明白: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学生明白力的概念。二力作用效果带领学生总结上面实验,对实验结果以及学生举例结果进行归类。学生对上面实验结果进行总结归类,最后归于两类:一种是物体的外形发生了变化,另一种是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老师对学生的结果进行总结: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伸长、缩短、弯曲、扭转等,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动到静、静到动、快到慢、慢到快、方向改变等。提问:你们还能举出哪些形变的例子,以及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例子?形变例子:挤压气球〔变扁、拉长弹簧〔伸长、折弯铜条〔弯曲、扭转塑料尺〔扭转……运动状态改变:踢球〔静到动、守门员扑球〔动到静、火车刹车〔快到慢、火车启动〔慢到快、打乒乓球〔方向改变……演示实验:带有橡胶塞,塞上有玻璃管的玻璃瓶,装满水,手握,水上升。提问:瓶子是不是发生了形变?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学生观察实验,讨论得出结论:瓶子发生了形变。老师总结:生活中有很多形变很微小,用肉眼观察不到。学生对形变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三演示、思考利用多媒体演示实验:<1>

磁铁吸引铁钉;<2>

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吸引纸屑。请学生观察,思考讨论。提问:以上两个实验有什么共同特点?学生观察实验,讨论分析得出结果:以上实验中两物体之间都没有接触。老师总结:相互接触的物体间能发生力的作用,不相互接触的物体间也能发生力的作用。提问:你们还能举出哪些这样的例子?学生举例:有些衣服吸引毛发,在毛发上摩擦过的塑料尺同样吸引纸屑……四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老师演示实验:木板上有一铁钉,木板后有一磁铁〔隐藏,移动磁铁,铁钉运动。提问:铁钉为什么会运动?学生观察实验,讨论分析得出结果:铁钉运动是因为它受到力的作用,猜测<木板后有磁铁>。老师肯定学生的猜测,总结:当有物体受到力的作用时,必然有物体对它施加了这个作用。学生知道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的概念。让学生分析教材图8-1-1中谁是受力物体?谁是施力物体?学生通过分析,对施力物体及受力物体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五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老师做实验:<1>弹簧拉钩码。多媒体放映:<2>小车撞击绷紧的橡皮筋。<3>两人站在冰上,一人用力推另一人。带领学生讨论、分析。提问:谁是施力物体?谁是受力物体?观看实验:弹簧拉钩码时自身也被拉长;小车撞击橡皮筋时自身运动方向改变;一人推另一人自身也被向后推。分析:当弹簧是施力物体时,钩码是受力物体,反之,当钩码是施力物体时,弹簧是受力物体。其他也是这样。老师通过大量实例使学生明白:两物体发生力的作用时,每一个物体即是受力物,同时又是施力物。它们的力是相互的,是成对出现的。学生明白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概念六课堂小结通过观看实验、投影、录像、思考、讨论、交流。使学生掌握: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的两种作用效果。七课堂作业"发展空间"中的练习让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力的作用的现象做一个调查。通过调查,使学生认识到身边力的现象的普遍,同时将自己在课堂学到的物理知识在生活中应用,增加其对物理科学的兴趣.7.2力的描述[仪器材料]多媒体播放设备、力的描述课件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力的三要素;<2>会画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3>知道力的单位;<4>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初步分析问题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经历实验、讲解、讨论、练习与对比过程。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4.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的严谨,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教学重点]力的三要素[教学难点]力的图示[教学过程]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一、力三要素利用多媒体展示各种力的作用的例子:踢足球、抬木头、拉箱子、扳手腕……请学生思考、讨论:力作用在物体上所产生的不同效果,与力的哪些因素有关?学生观看录像,踢足球用力大小不同,球运动不同;方向不同,球运动不同;踢球时所踢的位置不同,球的运动也不同;同样抬木头时……老师演示实验:分别用不同的力推门,效果不同。引导学生分析,总结:作用力的大小不同,效果不同;方向不同,效果不同;作用的点不同,效果不同。学生明白力的概念;学生可在课后尝试。引导学生做教材19页图8-2-1的实验。总结:力的作用效果不但与力的大小、方向有关,而且还与力的作用点有关。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对以上知识有了进一步的理解。明白力的三要素的定义。二、力的单位老师给出力的单位、力的符号,简单介绍牛顿。学生知道力的单位,同时对牛顿有一定了解,激发学生兴趣。老师对一牛的力究竟有多大做一个形容:两个鸡蛋一袋方便面……所受的重力。学生举起两个鸡蛋、一袋方便面……对一牛的大小有一个了解,对力的单位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三、力的图示利用多媒体演示一个人推或拉一辆车〔力的大小相同,且在一条直线上;举或提一个木箱<力的大小相同,且在一条直线上>……设问:我们怎样来表示力对物体的作用,而不必表明是什么样的力?学生观看录像,思考。老师假设刚才录像中人拉车的力为100N,演示如何用力的图示法作图。强调在作图时,如何规定一个合适的长度,如何选择起点、线段的长度、箭头的画法、意义等。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作图,掌握如何用力的图示法作图。多媒体展示:力的作用点相同、方向相同、但大小不同的力作用于同一物体,效果不同,并作图;力的作用点相同、大小相同、但方向不同的力作用于同一物体,效果不同,作图;力的大小相同、方向相同、但作用点不同的力作用于同一物体,效果不同,作图。学生通过比较对力的三要素,以及如何用力的图示法作图有了进一步理解。对学生做进一步指导,纠正。练习:教材22页图8-2-4作图。四、力的示意图讲解力的示意图,将力的示意图与力的图示比较。知道力的示意图画法,并了解力的示意图与力的图示的区别,联系。举例作图:<1>一木箱放在地上,对地面的压力为100N,画出它的力的图示,力的示意图。<2>一钩码竖直挂在弹簧上,钩码对弹簧的拉力为12N,画出力的图示,力的示意图。学生作图,对力的图示、力的示意图进一步了解,掌握力的图示、力的示意图画法。五、课堂小结通过观看录像,思考,讨论,讲解,使学生理解力的三要素。会画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知道力的单位。六、课堂作业课后发展空间中的练习[教学反馈]观察运动员踢球,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体会力的三要素在生活中的应用。运动员在长传和短传时用力有何不同?7.3、弹力.力的描述[仪器材料]多媒体播放设备:弹簧、弹簧测力计、钩码、钢尺、学生也可自己准备圆珠笔上的小弹簧[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什么是弹力;<2>知道弹簧测力计的原理;<3>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分析概括能力以及实际动手操作能力。2.过程与方法:经历实验分析过程。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的道理。[教学重点]力的测量原理。[教学难点]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教学过程]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一、弹力老师利用多媒体展示:跳水,蹦床,蹦极,射箭……学生观察实验,对弹力有初步认识。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实验:<1>钢尺压弯反弹;<2>拉伸或压缩弹簧。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对弹力进一步了解。老师引导学生得出弹力概念。回忆力的作用效果,悟出发生形变的物体会对施力物体产生作用力,即弹力。二、测力计及其使用老师引导学生做实验。学生实验:拉伸弹簧,拉力越大,弹簧伸长越长。说明弹簧测力计原理:在一定范围内,受到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学生知道弹簧测力计原理。投影仪展示弹簧测力计,请学生观察,介绍弹簧测力计结构:〔1最大刻度的意义;〔2最小刻度的概念;〔3零刻度的调整。学生了解弹簧测力计结构。投影仪展示各种弹簧测力计。

老师讲解如何使用弹簧测力计及其注意事项:〔2测量范围;〔3测量方法〔伸长方向与测量方向一致,弹簧不要靠在刻度板上。老师引导学生做实验,并对学生进行指导,纠正。学生实验:用弹簧测力计测钩码重量;用弹簧测力计测自己一根头发所能承受最大拉力,并与同学进行比较。三、实验探究老师用多媒体展示拔河,牛拉车……等图片;提问:以上两边的力相等吗?学生观察录像,思考。引导学生做教材25页图8-3-8实验并填空。学生做书上实验,补全结论。引导学生对拔河、牛拉车进行分析。学生分析讨论总结:只要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了力,受力物体反过来也肯定会给施力物体一个力。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在同一条直线上。四、课堂小结通过多媒体展示,老师讲解,以及学生自己动手试验,使学生知道了什么是弹力,掌握了弹簧测力计的原理以及用法;通过实验探究对相互作用力的关系有一定了解。五、课堂作业课后发展空间中的练习[教学反馈]7.4、重力[仪器材料]弹簧测力计、50g钩码4个、铁架台一个、带有细线的小球、水平仪、一把直尺[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分析日常生活的现象,知道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联系生活实际等能力;<2>知道重力的方向、重心,并学会找规则物体的重心;<3>通过实验探究,理解重力与质量的正比关系,有初步的信息处理能力和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4>能用公式G=mg计算有关的问题。2.过程与方法<1>通过参与探究活动,让学生学会制定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能利用表格的形<2>通过分析实验数据,让学生学会用比值处理数据的方法。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观察和实验,使学生树立以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来研究物理问题的思想;<2>通过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价值;<3>通过物理知识与自然、生活现象的关系,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教学重点]重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教学难点]理解重力的方向和作用点。[教学过程]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一、什么是重力导入〔由日常生活现象和自然现象引出重力的概念,学生感觉自然熟悉,易于理解接受教师:在讲新课前,我们来看几个录像。在观看录像时,请同学们思考两个问题: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这些物体的运动有什么共同特点?学生听讲、仔细观察并思考。教师播放录像:运动员高台跳水、踢飞的足球最后落到地面、飞流直下的瀑布、树上的苹果落向地面、发射出去的炮弹等。教师:你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找到它们运动的共同点了吗?学生的可能回答:①运动员跳进水里;②足球〔炮弹在空中飞行一段时间后落到了地面;③苹果掉到地上;④它们的共同点是最后都回到了地面,并且静止了;教师:不管这些物体在空中运动的时间是长还是短,最后它们都回到了地面,因为它们都受到了地球的吸引力,重力就是由于地球的吸引力而产生的。在日常生活中,有许许多多与重力有关的现象,你们能举出这些现象吗?大家先不要讨论,自己好好想一想,可以在纸上写出来。学生思考,在纸上写出所能想起的生活中与重力有关的现象。教师走下讲台,观察学生思考和记录。教师:同学们都想出了许多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现象,有些同学还想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哪位同学愿意说说自己注意到了什么现象呢?学生踊跃发言:①向上跳起会落回地面;②教室里桌子、椅子静止在地面;③篮球投进篮框后会落回地面;④跳伞运动员从高空跳下后,落到地面;⑤飞机降落教师:由此可见,重力在我们周围时时刻刻存在着。地球周围的一切物体时时刻刻都受到重力的作用。

二、重力的大小:探究重力与质量的关系1.提出问题、进行猜想教师:大家说从树上掉下的苹果受到什么力的作用?学生回答:重力。教师:分析一下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分别是什么?学生回答:施力物体是地球,受力物体是苹果。教师:对的。苹果受到重力的作用,这个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受力物体是苹果。重力也是一种力。我们学过力有三要素,同学们还记得力三要素是什么吗?学生:大小、方向、作用点。教师:正确。重力是一种力,所以重力也应该有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教师拿出一厚一薄两本书,一个大钩码〔或砝码和一个小钩码〔或砝码。教师:日常生活经验告诉我们,重力是有大有小的。根据你的生活经验,比较这两本书,哪本书的重力大呢?比较这两个钩码〔或砝码,哪个更重呢?学生:厚的书比薄的书重;大的钩码〔砝码比小的重。教师:为什么呢?学生:质量大的,受重力大;质量小的,受重力小。教师:大家可以用手掂掂各自桌上不同质量的物体,比如厚度不同的书、铅笔盒、书包等,想一想,物体受到的重力与质量的大小是不是真的有关系呢?如果有,那么它们的定量关系是什么?学生用手掂身边的物体,不同质量的物体,手上所感觉到压力不一样;学生进行思考、讨论,猜测重力和质量有一定的关系。2.进行实验教师:我们如何研究它们的关系?教师:对。我们可以利用实验来找出重力与质量的关系。现在我们以小组为单位,用你们桌上的实验仪器进行实验。学生:进行实验,由实验数据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指导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讨论,解释学生的疑难问题。学生分为小组〔2人一组①制定简单实验计划,设计表格;②进行实验,收集数据:用弹簧测力计分别测出一个或多个钩码的重力;把数据填入表中;分析数据。③分析数据,采用比值法处理数据:m1:m2=G1:G2或G:m=常量④小组成员间进行讨论,得出本小组的结论。3.交流讨论教师:你们的实验结果怎样?得到了什么样的结论?每个小组选一个代表来汇报你们的实验结果。教师指导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在学生交流讨论后,教师给出g的含义,写出物理公式。交流讨论:小组选出代表汇报实验结果和结论,提出各组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结论:重力和质量成正比关系;或重力和质量的比值是常数。补充一个例题,让学生利用公式进行相关计算后,再进行讲解。学生利用公式G=mg进行计算。三、重力的方向〔利用直观的小实验,给学生直观的印象,易于理解接受教师:重力的方向是怎样的呢?大家根据日常的生活经验和我们上课时录像的现象猜想一下。学生回答:①向下的;②指向地面;③垂直于水平面。教师演示实验:从空中释放粉笔,粉笔由静止开始自由下落。学生观察,分析得出重力的方向和粉笔下落的方向一致。教师:重力的方向会发生变化吗?大家利用桌上的铁架台做个小实验,看看在铁架台抬起的过程中,重力的方向是否发生了变化。学生进行实验:①把带细线的小球系在水平放置的铁架台上,让学生观察细线方向;②把铁架台底座的一侧轻轻抬起〔模拟在不平地面上的情况,在抬起的过程中观察细线的方向。教师提问:各种情况下观察的方向是否一致呢?重力的方向是否与地面情况有关?是与当地地面垂直呢,还是与水平面垂直?学生回答:在铁架台抬起的过程中,细线的方向没有发生变化;重力的方向不一定垂直于地面等等。教师:我们观察到的细线的方向与重力方向一致,它垂直于水平面,而不是垂直于地面,我们称这个方向为"竖直向下"。

观察图8-4-3到8-4-4,联系生活实际向学生讲解,介绍重垂线的使用。简单介绍水平仪,让学生简单分析水平仪的原理。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四、重力的作用点——重心教师直接给出重心的概念,告诉学生如果有其他物体支持着重心,物体就能保持平衡。带领学生一起做个小实验:用手指支在直尺的中心,直尺能够保持平衡。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用手指支撑直尺的中心,发现直尺平衡。有兴趣的学生继续用同样的方法寻找钢笔、圆珠笔、课本等的重心。教师介绍重心与物体形状、质量分布是否均匀的关系,让学生知道质地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上。并且向学生介绍重心位置在工程中的作用。

五、发展空间教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重力在我们的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大家想一想,如果地球对物体没有了重力作用,我们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呢?思考、讨论,得出了形形色色答案:①人会漂浮在空中;②踢飞的足球不会回到地面;③水不会往低处流,看不到美丽壮观的瀑布;⑤不能玩滑梯;⑥秋天的落叶不会飘落到地上;六、课堂小结1.重力产生的原因;2.重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3.重力和质量的关系:G=mg。七、课堂练习小明的质量是40kg,他的体重是多少?小聪的体重为441N,他的质量是多少?[教学反馈]1.根据重垂线的原理,制作一个简单的水平仪,检查家中的家具是否放置2如果没有重力,生活中会出现什么现象?写出你能想到的情况,越多越好。7.5、摩擦[仪器材料]弹簧测力计、木块、砝码〔或钩码、木板、毛巾、棉布、装米的杯子、筷子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日常生活中的现象,知道滑动摩擦、滚动摩擦和静摩擦的存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2>知道在一般情况下,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小;<3>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4>知道摩擦力的利和弊,培养学生初步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5>能举例说出增大有益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及摩擦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学习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控制变量法,体会探究过程和科学方法的重要性。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激发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2>通过交流讨论,使学生学会与人交流自己的见解,学会倾听别人的见解,有与他人合作的意识,认识到交流合作的重要性;<3>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养成探究日常生活相关现象中的物理规律的习惯,具有把物理知识用于解释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现象的意识。[教学重点]认识摩擦现象,知道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的因素,知道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教学难点]知道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的因素。[教学过程]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一、滑动摩擦力通过播放录像导入新课:①从滑梯上滑下的儿童,在水平面上滑行一段距离后,慢慢停下来;②滑雪运动员停止动作后滑行一段停下来;③推出的沙壶球,在轨道上慢慢停下来。教师:它们的运动最终都会停下来,这是为什么?学生仔细观察并思考。学生认真观看录像,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猜测到这些物体在运动过程中受到一个起阻碍作用的力。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使学生认识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时,接触面间就产生阻碍相对运动的摩擦力。教师引导学生得出滑动摩擦力的概念。教师:你们是否感受到过滑动摩擦力的存在?学生可能回答的情况:①推动桌子需要很大的力气,感觉到有阻碍,因为桌子和地面间有滑动摩擦力;②用手搓桌面,感觉到用了力气,手和桌面间有滑动摩擦力;③磨刀时,手需要使劲,是因为滑动摩擦力的存在;也可能有人会说,没有注意过,没有感受过滑动摩擦力的存在。对于学生给出的正确答案,教师要给予肯定和表扬;对于不正确答案,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感受滑动摩擦力。

教师:同学们提出了许多生活中常见的与滑动摩擦力有关的现象。现在,请同学们参与以下的活动。在活动中,细心体会手或脚的感觉。①用手按在桌面上滑动;②改变手按在桌面的力的大小,再在桌面上滑动,体会与①有什么不同;③用手在衣服或者头发上滑动,体会看看与在桌面上滑动的感觉有什么不同;④用脚在地上蹭一蹭;改变脚蹭地的力的大小,体会有什么不同的感觉。学生进行活动,用手按着桌面滑动或用脚蹭地。学生们都感觉到手或脚吃力,改变手按桌面的力或改变脚压地面的力时,会感觉到受到阻碍的力的大小不一样;手在衣服或头发上滑动和在桌面上滑动时相比,感觉受到的摩擦力不一样。经过这些小活动,使每位学生都感受到了身边存在的滑动摩擦力现象。二、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1.提出问题,进行猜想教师:同学们在刚做过的小活动中,体会到了摩擦力的大小是不一样的。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所了解的有关知识,猜想一下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请把你的猜想写下来,然后与组员讨论,提出共同猜想的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学生猜想假设:①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②与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有关;③与接触面的大小有关;④与物体的形状有关;⑤与接触面受到的压力有关。教师在教室里巡视,督促每个学生都积极认真思考,写下自己的猜想。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猜想,避免学生盲目猜想。在必要时,可以启发学生根据以下现象来感知滑动摩擦力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①手在衣服上、桌面上、头发上滑动的感觉;②手按桌面的力不一样,手的感觉不同;③分别拉动重力不同的两个物体,感觉会不一样。学生各自猜想后,与小组成员进行讨论,提出小组成员共同赞成的猜想,在班级里进行交流,每个小组选出一位代表与全班同学交流本组的猜想。教师将学生主要提出的猜想列在黑板上。帮助学生排除掉一些不必要的因素,确定出需要探究的猜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确定出三个可能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①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②与接触面的大小有关;③与接触面受到的压力有关。2.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教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设计一个验证我们提出的猜想的实验方案。学生思考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各小组内进行方案交流。教师进行巡视,指导学生。教师:每组派代表与大家交流你们小组的实验方案。教师指导学生进行交流,根据交流情况,适时提出可以在研究过程中采用控制变量法。学生代表汇报各组讨论结果,全班交流实验设计,师生共同讨论,制定出最佳方案。实验方案:①保证接触面的大小、压力的大小不变,改变接触面粗糙程度,比较摩擦力大小;②保证接触面粗糙程度、压力大小不变,改变接触面的大小,比较摩擦力大小;③保证接触面粗糙程度、接触面的大小不变,改变压力的大小,比较摩擦力大小。教师:根据实验方案,选择实验仪器,小组进行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解决实验中出现的临时问题。学生根据需要,挑选实验仪器进行实验,根据实验要求控制操作条件:①可以利用毛巾、棉布、沙子等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②为改变接触面的大小,可选用长方体形状的木块;③要改变压力的大小,可以通过将木板由水平放置变为倾斜放置来实现,或在木块上加砝码〔钩码。3.收集数据、分析数据教师:设计表格,记录实验数据,并且进行分析。教师对学生进行适时指导。学生设计表格,收集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小组结论。4.交流讨论教师组织、指导学生交流讨论实验结果。教师进行小结。小组选出代表汇报实验结果,全班进行交流讨论,得到结论:①滑动摩擦力与接触面的大小无关。②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有关,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③滑动摩擦力与接触面粗糙程度有关,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三、静摩擦与滚动摩擦教师:生活中除了滑动摩擦力,还有另外两种摩擦现象。我们先来看两个小实验。演示:①"筷子提米"的实验;②用力推讲台,讲台没有动。学生观察,学生能认识到这也是一种摩擦现象。教师解释,这种摩擦叫做静摩擦。教师指导学生动手活动,利用圆铅笔代替滚木,把圆铅笔垫在木块下,拉动木块,比较直接在桌面上拉动木块。

教师给出滚动摩擦的概念,进行解释。并告诉学生,在一般情况下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阻碍作用小得多。所以在古代,人们常用树木当作滚轮搬运巨石。给学生介绍滚动轴承。用幻灯给学生展示图8-5-6和滚动轴承。学生动手做一做,发现木块下垫铅笔比直接拉动木块要省力,但是木块还是受到了摩擦力的作用。四、摩擦利弊教师:生活中摩擦现象普遍存在,这些摩擦都是有害的吗?学生进行讨论,举出例子说明并不是所有的摩擦都是有害的,生活中也存在有益的摩擦,如:鞋底摩擦大可防滑等。教师:可见,生活中存在有益摩擦和有害摩擦。我们要增大有益的摩擦,减小有害摩擦。谁能提出增大摩擦或减小摩擦都有什么方法。学生讨论交流,提出各种各样的方法和实例。如:①轮胎印上花纹,增大摩擦;②用手握紧瓶子,可以增大手与瓶子间的摩擦;③用滚动摩擦代替滑动摩擦,可以减小摩擦;④在自行车轮的轴承中加润滑剂可以减小摩擦。教师总结。增大摩擦方法:①增加压力;②使接触面更粗糙。减小摩擦的方法:①减小压力;②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③用滚动摩擦代替滑动摩擦;④使摩擦面分离。

教师利用音像资料,向学生简单介绍"气垫船"和"磁悬浮列车"等,还可以给学生讲解气垫导轨的原理。五、课堂小结1.生活中存在三种摩擦现象:滑动摩擦、静摩擦和滚动摩擦;2.滑动摩擦力的概念;3.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4.增大摩擦和减小摩擦的方法。六、课堂练习根据需要进行安排。七、课后练习活动手册中的练习。[教学反馈]观察自行车,了解自行车上的摩擦,哪些部位是需要增大摩擦的?哪些部位是需要减小摩擦的?第八章力与运动一、力的合成授课地点:物理实验室授课时间:1课时[仪器材料]橡皮条一个、弹簧测力计两个、刻度尺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合力、分力和力的合成的概念;<2>学会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实验的探究方法;<3>了解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的实验结论;<4>会用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的实验结论进行简单计算。2.过程与方法经过实验探究,学会怎样求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理解等效的物理思想。[教学过程]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一、新课引入由一个力和几个力的作用效果相同引出。举例:〔1两个小孩一同提一桶水,一个大人就可以提起来〔课本图9-1-1。〔2汽车陷进泥泞的路上时,很多人努力可以将它推出来,而拖拉机也能单独把汽车从泥泞的路上拉出来〔课本图9-1-2。还可举些其他例子。例如:两个女生一起搬动一个桌子,一个男生也可以单独搬动。由这些例子引出合力、分力和力的合成的定义。找出他们的共同点:结果相同。并找出生活当中的例子。二、合力与分力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产生的效果可以与两个力或几个力同时作用在这个物体上产生的效果相同。从而引出定义:一个力对物体的作用与几个力对物体的作用,如果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那几个力就叫做这个力的分力。已知分力求合力,就叫做力的合成。力的合成,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我们讨论简单的情况,在同一直线上两个力的合成。

三、实验探究: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一提出问题并进行猜想怎样求出两个力的合力:1.小车同时受推力F1和拉力F2的作用,这两个力在同一条直线上,且方向相同〔课本图9-1-3。2.张伞下落的运动员受到重力G和拉力T的作用,这两个力在同一直线上且方向相反〔课本图9-1-4。学生思考并提出猜想:〔1F1与F2的共同作用效果应与一个大小为F1+F2的力的作用效果相同。〔2G与T的共同作用效果应与一个大小为G-T的力的作用效果一致。〔二制定方案11.用两个弹簧测力计同时竖直向上拉下端固定的橡皮条S,使它伸长到一个恰好的位置,记下这时橡皮条S上端的位置A和两个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1和F2。2.用一个弹簧测力计竖直向上拉橡皮条S,使它的上端仍达到位置A,记下这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参与讨论并提出自己的方案。设计记录数据表格。〔三注意事项11.两个弹簧测力计的作用点应在一点上。2.为保证橡皮条S的上端到达的位置A在两次操作中为同一点,应在A点位置水平固定一标尺。多次测量,将数据填入制定的表格。弹簧测力计的作用方式和怎样保证两次操作中A点为同一位置,由学生自己思考,老师进行引导和纠正。〔四分析论证1通过分析所得数据,引导学生得出以下结论:沿同一直线上两个方向相同的力的合力,其大小等于这两个力的大小____,其方向跟这两个力的方向相____。学生:之和;同。〔五制定方案21.一个弹簧测力计和橡皮条S的下端固定,他们的上端共同作用于另一弹簧测力计,另一弹簧测力计竖直向上拉它们的上端。记下这时橡皮条S上端的位置A和两个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1和F2。2.用个弹簧测力计竖直向上拉橡皮条S,使它的上端仍达到位置A,记下这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实验2中的所有步骤,全由学生完成。〔六注意事项21.下端的弹簧测力计和橡皮条应水平,并且其上端的作用点应为同一点。2.为保证橡皮条S的上端位置A在两次操作中为同一点,应在A点位置水平固定一标尺。3.多次测量,将数据填入制定的表格。

〔七分析论证2沿同一直线上两个方向相反的力的合力,其大小等于这两个力的大小____,其方向跟这两个力中较大的力的方向相______。学生:之差的绝对值、同。〔八解决问题前面提出的两个问题的答案是什么?学生:在这两个例子中,合力分别为1.F=F1+F2;2.F=|G—T|。四、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合力、分力及力的合成的概念,通过实验探究得出了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的实验结论。大家完成课后练习,帮助自己理解和掌握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的方法。五、课后练习学生活动手册中的练习。[实践活动]通过互联网查找有关各种各样力的测量工具。[板书]第一节合力与分力一、力与分力:一个力对物体的作用与几个力对物体的作用,如果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那几个力就叫做这个力的分力。已知分力求合力,就叫做力的合成。二、实验探究: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1>提出问题:<2>制定方案:<3>分析论证:沿同一直线上两个方向相同的力的合力,其大小等于这两个力的大小之和,其方向跟这两个力的方向相同。沿同一直线上两个方向相反的力的合力,其大小等于这两个力的大小之差的绝对值,其方向跟这两个力中较大的力的方向相同。三、力的平衡授课地点:教室授课时间:1课时[仪器材料]书本、铅笔、毛巾、木板、光滑玻璃[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并掌握二力平衡的条件;<2>理解伽利略理想实验原理,学会牛顿第一定律实验的探究方法;<3>理解并掌握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2.过程与方法经过举例理解并掌握二力平衡的条件,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牛顿第一定律。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形成从实际现象中分析并获得物理规律的推理意识。[教学过程]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一、复习提问提问:什么是合力与分力?提问: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同的两个力怎么求合力?提问: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反的两个力怎么求合力?回答问题。二、新课引入小聪和小明在光滑的冰面上沿同一直线去拉静止的小车,在下列情况下,小车将怎样运动呢?1.小聪和小明都向右拉小车,小车将向____方向运动。2.小聪比小明用力小,小聪向左拉,小明向右拉,小车将向_______方向运动。3.小聪和小明用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力拉小车,小车所受的合力为_______,静止的小车将________。从而引入二力平衡课题。回答:右;回答:右;回答:0;静止。三、二力平衡定义:同时作用在物体上的两个力,若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我们就说这两个力为一对平衡力,称为二力平衡。上题第3题中,小聪和小明对小车的拉力是一对平衡力,可以看出小车原来静止,在平衡力的作用下,小车仍然保持静止状态,因此平衡力不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二力平衡的现象到处可见,下图中的船舶和汽车有平衡力的作用,请同学们找出它们所受的平衡力〔图9-2-3、图9-2-4。回答:1.重力和浮力;2.重力和支持力。请同学们找出平时生活当中的二力平衡的事例。如在空中匀速下降的降落伞、静止在地面的课桌等。学生举出一些例子。由事例可以看出,若同时作用在物体上只有两个力,且此二力平衡,因合力为零,就等效于物体上没有外力的作用。在一般情况下,物体会同时受到几个力的作用,若这几个力的作用效果相互抵消,即合力为零,就称这几个力为平衡力,等效于物体上没有受到外力的作用。

四、实验探究:牛顿第一定律〔一提出问题:一个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物体将会怎样运动呢?

〔二根据物理现象提出猜想如图9-2-3所示安置的两个光滑的斜面,当球从左边一个斜面的顶端滚下后,通过光滑的平面BC,会沿对面的斜面上滚,观察表明,小球几乎能上滚到原来的高度。逐步减少右边斜面的斜度,球仍差不多到达原来高度。若把右边的斜面放平,斜面像冰面那样光滑,并有足够长度,小球会滚多远呢?学生猜想:小球会不停地运动下去。〔三实验在水平桌面上把书本一端垫高,形成一个斜面,让圆柱形的铅笔从顶部沿斜面滚下底端,分别在水平桌面上铺上毛巾、木板、光滑玻璃,比较铅笔经过这些面上的运动情况。学生动手操作,带着问题做实验。〔四推理与讨论铅笔在______面上运动距离最长,在______面上运动距离最短,如果用比玻璃更光滑的平面取代水平面,铅笔在这个面上运动的距离将比在玻璃面上运动的距离更______。铅笔在水平面上最终停下来的原因是________。设想如果用一个没有摩擦的面取代水平面,铅笔在这个面上运动的距离将会怎样?回答:光滑玻璃;毛巾;回答:远;水平面有摩擦力。〔五结论铅笔从斜面顶端运动到底端,在没有摩擦的水平面,受的合力为零,因此铅笔在水平面上将一直运动下去。伽利略从自己的实验中,进行推理得到的结论是:运动的物体,如果不受力的作用〔或合力为零,它的速度将保持不变,永远运动下去。

〔六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不受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只要在平衡力〔合外力为零作用下,物体总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七平衡状态1.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就说这个物体处于平衡状态。2.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受到各个力的合力一定为零。3.处于平衡状态的事例:房屋、桥梁、起重机、路上匀速行驶的汽车等。学生自己举例。五、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二力平衡的概念,通过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和同学们的探究实验,体验到了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合理推理的实验方法的作用,并且得出了牛顿第一定律。大家完成课后练习,帮助自己更好地理解本节课所学内容。六、课后作业学生活动手册的练习。[实践活动]在百科全书或互联网上查找有关牛顿和伽利略的资料,制作一份关于两位伟大科学家的小报告。[板书]第三节力的平衡一、二力平衡同时作用在物体上的两个力,若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我们就说这两个力是一对平衡力,称为二力平衡。二、实验探究:牛顿第一定律<1>猜想:<2>制定方案:<3>结论:运动的物体,如果不受力的作用〔或合力为零它的速度将保持不变,永远运动下去。<4>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三、改变了物体的运动状态授课地点:教室授课时间:1课时[仪器材料]扣子,卡片,瓶子,小铁球,强磁铁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并掌握惯性的定义,会用惯性解释有关问题;<2>通过观察,了解物体在力的作用下运动的变化;<3>通过实验探究,理解力是如何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的;<4>知道在非平衡力的作用下,物体的运动状态将发生变化,发生怎样的变化。2.过程与方法通过大量生活实例,理解和掌握惯性;通过实例和实验探究,掌握力如何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教学过程]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一、复习提问提问:什么叫二力平衡?提问: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提问:什么是平衡状态,平衡状态有什么特点?回答问题。二、新课引入如课本图9-2-4。<1>

手停了下来,纸飞机向前飞了出去,这是为什么?答:手停了,但纸飞机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所以飞了出去。<2>

星际探测仪,一经脱离地球引力范围,为什么不需要发动机就可以保持飞行?答:由于惯性,它要保持原来的速度飞行,因为阻力几乎为零,所以不需要发动机。<3>

汽车突然启动,为什么乘客向后倾?答:由于惯性,乘客要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而乘客的脚受到汽车向前的摩擦力跟着汽车向前移动了,所以人的身体要向后倾。<4>汽车突然停止,为什么乘客向前倾?答:由于惯性,乘客要保持原来的速度,而乘客的脚受到汽车向后的摩擦力停了下来,所以身体要向前倾。从而引出惯性课题。可在给出惯性定义后请同学回答以上问题。三、惯性〔一惯性定义一切物体都有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我门把物体的这种性质叫做惯性。

〔二实验、观察和思考1.图9-2-5,把卡片放在瓶口上面,再把扣子放在瓶口上面的卡片上;使劲用手指弹一下卡片,卡片飞了出去,但扣子却落入了瓶中。答:扣子由于惯性,要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卡片飞出,扣子停在原地。然后在卡片飞出后,扣子在重力作用下落入瓶中。2.图9-2-6,将一支圆柱形的铅笔先后竖直、水平地放在书本上,然后迅速向前推或向后拉书,观察铅笔运动的情况。答:①由于惯性,竖直的铅笔要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而铅笔下端和书面有摩擦,会与书一起运动,所以铅笔会相对于书向后倾倒。②水平放置在书上的铅笔,由于滚动摩擦很小,不能带动笔向前运动,笔要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必然会相对于书向后运动。〔三惯性是一切物体的固有属性一切物体不管它是否受力,也不管它是否运动和怎样运动,都具有惯性,惯性是一切物体固有的属性,它的大小只和物体的质量有关。

〔四惯性的利用1.乘车要系安全带;2.套紧锤头;3.跳远助跑。请学生分析其中一些例子的物理道理。四、观察:物体在力的作用下运动的变化举几组例子,要求学生判断各组运动的特点。〔1熟透的苹果由静止开始下落;〔2静止的小车因受到水平向右的拉力开始运动。答:由静到动。〔3竖直下落的苹果,在重力的作用下,越落越快;〔4水平向右运动的小车,由于受到水平向右的拉力,越来越快。答:由慢到快。〔5水平滚动的小球,由于受到摩擦力的作用,越来越慢;〔6关闭发动机的火车,由于受到摩擦力,越来越慢。答:由快到慢。〔7抛出的物体,由于受到重力的作用,在空中做曲线运动;〔8运动员用力拉住链球,链球沿圆周运动,运动方向不断变化。答:改变了运动方向。五、探究实验:力如何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一问题与探究利用一个小铁球、一块磁铁,在光滑的桌面上分组进行实验,通过怎样的操作,才能使小铁球的运动发生如下变化?1、由静到动;2.由慢到快;3.由快到慢;4.改变了运动方向。学生动手操作实验,并总结其中的规律。〔二结论1.静止的物体要想运动,必须受到非平衡力的作用,并且运动方向和和外力的方向相同。2.运动的物体,若受到一个与运动方向相同的合外力的作用,它将由慢到快。3.运动的物体,若受到一个与运动方向相反的合外力的作用,它将由快到慢。4.运动的物体,若受到一个与运动方向不在一条直线上的力的作用,运动方向将发生改变。

六、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惯性的概念,并能用惯性解释有关现象;通过一系列运动的事例,和我们的探究实验,得出了力是如何改变物体的运动的结论。七、课后作业根据情况布置作业。[实践活动]观察生活中的惯性现象,并做好记录,写一篇题为"生活中的惯性现象"的小论文。[板书]第三节惯性力改变了物体的运动状态一、惯性<1>一切物体都有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我们把物体的这种性质叫做惯性。<2>惯性只与质量有关。二、力如何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1>静止的物体要想运动,必须受到非平衡力的作用,并且运动方向和合外力的方向相同。<2>运动的物体,若受到一个与运动方向相同的合外力的作用,它将由慢到快。<3>运动的物体,若受到一个与运动方向相反的合外力的作用,它将由快到慢。<4>运动的物体,若受到一个与运动方向不在一条直线上的力的作用,运动方向将发生改变。压强一、压强授课地点:物理实验室授课时间:1课时[仪器材料]一头削尖的铅笔、酒瓶、海绵、橡皮泥、沙盘、细沙、体重计、方格纸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正确理解压强概念和压强公式,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计算;<2>结合生活实际明确改变压强的方法,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3>在实验探究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操作技能。2.过程与方法<1>经历实验探究过程,学习控制变量法;<2>在压强概念的学习中,理解比值定义的方法;<3>通过简单估算处理,使学生体会、学习估算的思想和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学生认识科学方法的重要性;<2>通过对日常生活、生产中压强现象的解释,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日常用品中的物理学原理的精神和将物理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生产的意识。[教学重点]理解压强概念。[教学难点]比值定义法定义压强。[教学过程]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一、认识压力复习提问: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回答:使物体发生形变或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演示小实验:向下按海绵;将钢尺一端搭在讲桌上,另一端悬空,向下压悬空部分,让学生观察形变,描述力的方向。学生观察现象,初步理解压力的概念。总结:例子中的物体都受到了压力。压力是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

二、压强的引入1.探究主题的引入带领学生做图10-1-3的小实验,让学生描述手指的感觉。学生回答:摁住笔尖的手指比较疼。教师提出问题:压力的作用效果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针对教师的设问积极猜想:可能与施加的压力有关;与接触物体的大小、形状有关等等。抓住学生猜想中含有科学成分的部分,给予引导,逐步逼近主题。

2.探究实验演示实验:将酒瓶放在一块厚海绵上,要求学生观察海绵的变化,并简单回答产生变化的原因。学生观察演示实验回答:海绵被压得凹下去了。这是酒瓶给它的压力的作用效果。边做实验边提问:<1>改变酒瓶的质量,海绵有变化吗?怎么变?〔往瓶中加沙<2>质量一定的酒瓶,改变它的放置方式会有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原来竖放的酒瓶横放。横放时稍微转动一下,观察海绵的变化;再把瓶子口朝下竖放?<3>除了海绵,我们还能用什么来显现压力的作用效果?学生猜测:<1>改变酒瓶质量,作用效果会发生变化;<2>改变酒瓶的放置方式,海绵形变可能会变;<3>用沙盘或者橡皮泥也能达到目的。而且在拿走瓶子后,橡皮泥和沙盘还能保留作用效果。指导各小组选择合适的材料,自行探究上述问题,记录实验步骤、现象,写出小组书面结论。各小组选择不同的形变显示材料〔海绵、沙盘、橡皮泥实验,改变相关变量观察记录形变结果。经讨论各组得出结论。3.建立压强概念比较各小组结论,选出有代表性的进行总结、提升: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都有关。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成正比,与接触面积成反比;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可以控制成反比的量——接触面积的大小,只比较同样面积上压力的大小。即比较单位面积上所受的压力。在教师的总结提升下明确: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主要因素;压力作用效果与各个因素的基本关系;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要同时考虑压力和接触面积两个因素,可以控制一个,比较另一个。这是"控制变量法"。给出压强的概念: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建立压强的概念。三、压强公式及压强的单位结合定义引出压强公式:p=F/S;给出压强的国际单位帕斯卡,单位符号Pa。说明该单位是为了纪念法国科学家帕斯卡。简单介绍帕斯卡的生平和学术成就。〔链接帕斯卡的相关资料理解压强公式,了解压强单位及相关物理学史内容。要求学生根据公式找出帕斯卡与力和面积国际单位的关系。在公式基础上指出,帕是很小的单位。一颗瓜子平放在手心里对手的压强就有20Pa。给出常用的压强单位。由公式得出1Pa=1N/m2。提问:能否粗略估算自己对地面的压强?需要知道哪些物理量?如何测量?〔必要时出示方格纸,对学生进行估算指导回答教师的问题,意识到要利用压强公式来计算,明确需要测量的物理量。对如何测量与地面的接触面积可能存在困难,学生在教师提示下明确测量方法。学习如何估算面积。给出教师的体重,实际测量鞋子的面积,估算教师自己对地的压强。在教师带领下,初步估算受力面积,推出教师对地的压强。发放方格纸,要求学生估算自己对地的压强。兴致高涨,实际估算自己对地的压强。四、改变压强的方法设想每人穿一双底面积1m2的大鞋子,让学生计算此时他对地的压强。与上题结果比较。得出结论:压力不变时改变受力面积能改变压强。学生计算新的压强,进行比较。实际生活中要根据需要限定压强的大小。提问:我们能通过改变哪些物理量来改变压强?通常是改变哪些量?改变压强可以改变压力和受力面积大小。改变受力面积比较常见。对照图10-1-6分析它们各自是需要增大压强还是减小压强?主要是通过改变什么量来实现的?你还能举出哪些生活中控制压强的例子?结合图示分析书中事例。明确增大压强要减小受力面积;反之要增大受力面积。结合学生提出的例子,教师再提出一些实例〔如订书机,一起分析分别是通过改变哪些量来实现目的的。举出生活中控制压强的例子。如:菜刀、图钉、滑雪板等等。和教师一起逐一分析。带领学生讨论"发展空间"中自我评价的第2题。针对第二题展开讨论,进一步理解改变压强的方法。五、课堂小结<1>建立起正确的压强概念;<2>理解压强公式,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估算;<3>结合生活实例说明如何控制压强。六、课后练习让学生完成"发展空间"中自我评价的第1题,以及学生活动手册的内容。[实践活动]<1>分小组自主调查完成"火车通过铁轨对地面的压强和火车轮直接作用于地面的压强比较"研究性课题,写出调查报告。<2>动手做一做"发展空间"中"压强知识在杂技中的应用"相关小实验,查询相关资料,写出实验体会。[教学反馈][备注]学生在讨论探究实验方案时,教师要注意监督、巡视,努力使每个小组成员都积极思考,参与讨论。二、液体的压强授课地点:物理实验室授课时间:1课时[仪器材料]侧面有开口并配有橡皮膜的容器一个、微小压强计、烧杯每组各一个[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微小压强计的构造和使用方法;<2>知道流体的概念和流体压强的基本特点;<3>通过实验探究,知道液体内部压强规律,发展学生由猜想到实验设计、现象分析的能力,由现象概括结论的归纳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2.过程与方法通过完整的实验探究过程,让学生体会物理实验是研究问题的重要方法,明确探究是研究物理问题的基本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各个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并使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乐于探究物理知识的精神。[教学重点]液体压强的特点。[教学难点]液体内一点各个方向上压强大小相等。[教学过程]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一、流体的压强回忆上堂课压强的相关内容,给出流体概念:流体包括液体和气体,具有很强的流动性。明确流体的概念、范围和特点,知道流体〔特别是水等液体的压强特点:内部处处有压强。由于流动性,流体具有与固体不同的性质,对与之接触的物体都施加压力,而且流体内部也存在压强。演示图10-1-5〔a实验,让学生观察并讨论,橡皮膜上有什么现象,该现象说明了什么。观察到未注入水时,橡皮模是一个平面,水漫过橡皮膜后,它向外突起,说明容器内的水对容器壁施加了压力。二、液体压强特点探究1.引出课题播放一段海底景象的录像,引导学生注意,潜水员穿着笨重、奇特的潜水服。提问:潜水时都要穿这样的衣服吗?为什么只有潜到深海时才需要穿这种特殊的服装?观看教学录像,学生情绪比较高涨,展开积极讨论:<1>潜水时不一定都穿潜水服。只有比较深的地方才需要穿,而且到不同深度的海域要穿的潜水服不同。<2>穿潜水服是为了保护潜水员,海水会对人体施加压力;很深的地方压力〔压强很大。引出深海潜水器使用特种钢板的例子,结合流体压强特点提问:潜水器使用特种钢板的原因是什么?让我们猜一猜,水这样的流体内部压强满足什么规律?<1>深海潜水器用特殊钢材的原因应该和潜水服一样。<2>水属于流体,水的内部应该存在压强。总结学生可能的猜想:液体内部不仅存在压强,而且越深的地方压强越大。在像海底那样的地方,压强是非常大的。猜测:压强随水深的增加而增大。2.实验仪器介绍告诉学生可以借助工具探测液体内部压强。出示微小压强计,讲解它的构造并演示使用方法。认识微小探测器,仔细观察教师的演示,理解仪器的构造和使用方法。在微小压强计原理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使用图10-2-4的简易液体压强计。能够理解压强计的原理,部分同学开始利用简易压强计探测水中压强。3.设计探究实验提问:对于液体压强,你有哪些猜想?比如:压强的大小、方向,压强与液体深度的关系等等。发放实验猜想验证卡〔每人一份。要求填写猜想假设部分。积极思考,可能提出的猜想:<1>液体内处处有压强,但只在竖直方向上存在压强;<2>液体内部处处存在压强,一个点上,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大小可能不相等;<3>液体内部处处存在压强,一个点上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大小相等;<4>液体内部压强的大小随深度增加而加大;<5>液体内部不是处处有压强,比如,紧贴液面下的区域压强可能为零;等等。写出各自的验证思路。提问:能否利用手边工具验证你的猜想?你打算怎样验证你的猜想?能否按步骤详细地写下你的方案?要求填写验证方案部分。组织小组讨论,协助小组筛选题目。小组讨论排除一些猜想,可能形成初步的小组验证思路。4.演示实验验证部分猜想收集部分学生的猜想,选出与压强方向有关的猜想进行总结。

利用微小压强计演示探究在一点上液体压强的特点。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归纳结论。教师板书。观察教师演示实验,总结结论。明确液体内部一点上压强的规律。5.学生探究实验要求并适当指导各小组讨论修改方案,利用简易液体压强计探究液体压强随深度的变化规律。各小组就探究方案展开讨论,知道利用简易压强计进行探究。各小组确定实验方案后,教师组织进行实验。小组展开实验,记录下相关现象。部分小组已经开始尝试平衡橡皮膜的实验。根据各小组实验情况,提示:<1>橡皮膜凹凸程度满足什么规律?说明了什么?<2>怎么能使橡皮膜恢复平衡状态?<3>加水使橡皮膜平衡后,改变玻璃管的位置有什么现象出现?<4>恰好平衡时,管内外的水面有什么关系?你能从中总结出什么规律吗?在教师的提示下,各小组进一步探究,总结规律。要求学生记录实验现象,填写验证卡。总结实验现象,得出结论,填写验证卡。6.总结组织各小组讨论得到小组结论。要求组内推举一位同学准备向全班汇报。全班总结交流实验结论。小组内交流讨论,形成统一结论。并挑选出一名同学代表全组发言。各小组代表向全班汇报该组的实验结论。教师在交流的基础上,总结液体压强规律:<1>液体内部各个方向上都有压强。<2>在液体的同一深度,各个方向的压强大小相等。<3>液体内部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汇总后,全班学生在教师带领下针对实验结论展开讨论,总结得出液体压强规律。指出,帕斯卡在1648年就得到了液体产生的压强与深度成正比的结论。

三、课堂小结<1>让学生回顾探究的基本步骤;<2>深入理解液体内部压强特点。四、课堂练习<1>将简易压强计内筒擦干,筒口朝下做"发展空间"中"设计潜水装置"的实验,让学生展开讨论,使其初步形成设计思路。<2>讨论自我评价的第1、2题。[实践活动]收集关于潜水工具的相关资料,形成简单的书面报告。[教学反馈]二、液体的压强授课地点:教室授课时间:1课时[仪器材料]大烧杯、一端带橡皮膜的玻璃管、气球、较长的输液软管、漏斗、铁架台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液体内部压强公式,能用该公式简单说明一些物理现象;<2>通过观察简易压强计的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3>能用液体压强公式解释帕斯卡实验,培养学生用理论解释实验现象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通过橡皮膜玻璃管液柱平衡实验,引导学生初步学习替代的思想,了解它是物理学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之一。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对液体内部压强公式的推导,让学生认识到物理学逻辑性强、科学严密的特点;<2>通过帕斯卡实验的学习,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教学重点]用液体压强公式解决相关问题。[教学难点]液体压强公式的推导。[教学过程]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一、液体压强的大小1.提出问题设计方案

演示简易压强计的实验,引导学生回忆上堂课实验得出的结论。回忆并回答液体压强的特点。强调:得到的这个规律是定性的,我们能不能具体测出液体内部一点上的压强是多大呢?同学们有没有什么方案?对于定量测量,开始时,学生可能缺乏思路,在教师提醒下大胆猜想,慢慢接近主题:提出方案环节衔接不上时,教师适当分解问题,如:<1>橡皮膜凹进玻璃管中受到哪些力?<1>橡皮膜受到液体给它向上的压力被压进玻璃管中去。<2>能否从受力平衡入手来测量液体给橡皮膜的压力?<2>可以给膜施加一个向下的力与压力平衡。测量这个力的大小就能得到液体压力的大小。<3>压强怎么计算?<3>压强=压力/膜的受力面积;往管内加一定的水或沙,它们的重力等于压力。要求学生写下自己的实验方案。根据自己对问题的综合思考形成设计方案,写在设计卡片上。请学生报告自己的实验方案或对各个问题的回答。教师进行适当点评和改进。交流讨论实验方案,基本形成合理的定量推理思路。2.挑选方案,推导公式画出烧杯、玻璃管的结构图,带领学生对橡皮膜进行受力分析,画出受力图,分析F水柱=G水柱=ρ水gh水柱S。由受力分析得:P=F水柱/S=ρ水gh水柱。能正确分析橡皮膜的受力,推导出液体压强公式。进行演示实验,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平衡时管内水面与烧杯水面的关系。提示:加入水时,水柱的高度就等于膜到液面的距离,即对应位置的深度。这也和我们以前得到的结论"越深的地方,压强越大"是一致的。注意到最终管内水柱与液面相平。最终明确公式中常用的h即为液体该处的深度。3.推广结论推广得出:液体内深度为h处的压强为:P=ρgh意识到公式中的h是液体的深度,该公式适合于任何密度均匀的液体。指出推广公式的物理意义,适合于任何密度均匀的液体。结合公式,分析影响液体压强的几个因素。知道影响液体压强的因素有:液体密度、该处深度和重力加速度。二、帕斯卡实验一定量的水改变深度将会得到不同的压强值。帕斯卡实验刚好验证了这个结论。演示以下实验:观察现象,关注实验现象及结论。用输液软管连接漏斗和灌有一定量水的气球。把连接气球的一端固定在铁架台上,漏斗置于较低位置时加水。让学生观察现象。气球变大变薄,但没有破〔将破未破。问学生:改变漏斗位置会发生什么?缓慢提高漏斗,达到一定高度时,气球破裂〔课前注意反复试验,把握好灌水量,不要在提高漏斗时再加水。针对教师问题积极猜想:<1>提高漏斗,不会有变化;<2>提高漏斗,气球会破。提问:气球怎么破的?是什么使它破的?听取学生的解释,适当总结。一些同学能够根据压强公式解释现象。引入数据讲解书上例题。积极思考例题计算过程,对实验现象及原因有更深的理解。引申提问:生活中有没有类似帕斯卡实验的现象发生?我们是怎样利用液体这个特性的?展开讨论,举出类似的例子。或在教师提示下将关注并收集相关资料。三、课堂小结<1>液体内h深度的压强公式;<2>定量计算及定性解释帕斯卡实验。四、课堂练习讨论完成"发展空间"中"自我评价"的第3题。[实践活动]<1>利用身边材料,自己动手做一做帕斯卡实验,加深液体压强公式的理解。<2>收集关于三峡大坝的相关资料,包括坝体的形状、高度、宽度等数据及坝体设计原理等,形成小型书面总结。[教学反馈]三、连通器和液压技术授课地点:物理教室授课时间:1课时[仪器材料]自制连通器、压强在液体中传递演示仪、关于连通器原理和船闸原理的挂图[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在实际情况中辨认连通器,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概括能力;<2>知道船闸的工作原理,能用连通器原理解释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3>了解液压技术的原理,知道一些液压技术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4>通过分析日常生活中应用连通器和液压技术的事例,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1>通过模型和挂图认识连通器和液压技术,经历用"假想液片"模型推导出连通器原理的过程,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建立模型是物理学的研究方法之一。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使学生体会物理与生活、生产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将物理知识主动运用于生活、生产的意识;<2>通过对船闸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体会STS的理念,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教学重点]连通器原理及运用。[教学难点]船闸的工作原理。[教学过程]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一、连通器及其特点1.引出问题基于学生关于三峡大坝收集的资料,提问:三峡大坝拦腰截断了长江,为什么下游的船只还能驶到上游?它们是怎样"翻越"大坝的?同学之间相互交流收集的资料。抓住学生讨论中的闪光点,逐步设问:<1>水位高度可以调节吗?<2>水库大坝采用什么方法调节水位?<3>有没有同学知道其中采用了什么原理?<4>什么是"连通器"?可能一些学生已经收集到相关资料,提到连通器及连通器原理。比如:"大坝旁都要修建船闸,利用连通器原理,船闸可以调节上下游的水位落差,实现通航。"给出"连通器"概念:连通器是上端开口、下部相连通的容器。学习连通器的概念。2.探究连通器的特点从概念出发,让同学回想生活中有哪些是连通器,记录下来。学生对照概念,列举生活中的连通器。如:茶壶、污水处理厂的污水处理池等。出示自己制作的简单连通器〔如教材图10-3-2所示。对照连通器概念分析仪器,验证该仪器确实是连通器。认识仪器,观察实验。把两支注射针筒固定在两个铁架台上,调节两边针筒等高,向管中注入水。让学生观察并描述两管内水面的关系;用一根红线系在两铁架台间,标识出此时水面所在位置。两边针筒等高时,学生观察到两边水面相平。问:如果举高或降低一边针筒,水面会变化吗?怎样变?为什么?让学生进行讨论。两边不等高时,学生对水面情况的猜想可能不一样。缓慢调节一边针筒,使两边针筒明显不等高。要求学生观察、描述现象,进行总结。观察演示实验,描述现象。针对学生的描述,教师做出相应解释和总结。要求填写下面半命题:连通器里的同一种液体不流动时,各容器中的液面将_________。学生填写教师给出的半命题:连通器里的同一种液体不流动时,各容器中的液面相平〔或等高。3利用液体压强知识解释连通器原理〔选讲教师设问并让学生讨论:根据我们前面学过的知识,同学们能不能从理论上解释连通器的特点?针对教师的问题,学生展开讨论。一开始,可能想不到"假想液片"模型。在教师问题的启发下,学生猜想逐步逼近该模型。出示"假想液片"的挂图对照图示,带领学生建立起假想液片的模型。在教师讲解下,继续完善模型,能正确分析静止液体内"假想液片"的受力情况。分析液体不流动时液片的受力。由液体压强公式

P=ρgh,可推知两边液柱的高度相等。根据液体压强公式推导出液柱高度相等的结论。4.应用、讨论列出教材给出的和学生之前提出的连通器装置,组织学生用连通器原理一一分析它们的工作原理。学生在教师带领下积极思考,解释各种连通器的工作原理。回到三峡大坝,肯定大坝是利用船闸来实现通航的。

出示船由上游驶向下游过程船闸的工作原理图〔与教材示意过程反向。问:<1>大家在图中看到船闸由哪些部分组成?<2>其中有没有连通器?<3>有没有同学愿意为我们讲解一下船闸的工作原理?根据挂图分析船闸的结构,在教师问题的指导下努力结合连通器原理解释船闸的工作原理。在学生解释的基础上稍加完善、修改,清晰、规范地给出船闸的工作原理。在教师的总结下,完整、科学地理解船闸的工作原理。二、液压技术1.压强在液体中的传递通过分析船闸阀门的工作,指出开启和关闭阀门需要特殊的装置,实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出示船闸的图片,给出人字闸门的相关资料。学生在教师的分析和设问下,显出明显的好奇心,展开小范围的讨论。生活中能见到很多"四两拨千斤"装置。比如修车时用的千斤顶等。这类装置背后有什么物理规律吗?列举可能想到的省力装置。出示图10-3-7实验装置,让学生观察。指出这是一种省力装置。提问:这个装置是连通器吗?为什么不是?观察实验装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