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史全套课件_第1页
学前教育史全套课件_第2页
学前教育史全套课件_第3页
学前教育史全套课件_第4页
学前教育史全套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前教育史

一、学前教育史的研究对象主要研究中国和外国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的学前教育的实施、幼儿教育家的教育实践、教育理论、教育思潮及一些中外学前教育名著的介绍等。二、学习学前教育史的意义

1、了解学前教育发展的历史过程及历史规律.“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

2、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充分利用历史资源,汲取历史经验教训,更好地为现实教育事业服务.3、激励我们发展中国的学前教育事业。了解中国学前教育的历史传统,把握学前教育发展的国情所在。

4.增强文化底蕴,提高个人素质。

“读史使人明智…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

——英国哲学家培根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中国名臣魏征三、学习方法教学为主,自学为辅。

1、同当时的具体历史条件联系起来评价

2、史论并重、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3、教育制度与教育思想的联系

4、比较研究法的运用

三、学习方法

学好的条件:

1.要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作指导。

2.要具备基本的历史知识,了解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3.还要有一定的古文基础来阅读史料。

4.还要有一定的教育理论基础和联系现实的能力。主要内容上卷中国学前教育史下卷外国学前教育史

横向:中国学前教育史和外国学前教育史。

纵向:(按历史发展阶段分为三大部分)古代学前教育史(原始氏族公社-清朝中叶)

近代学前教育史(1840年-1919年五四运动)

现代学前教育史(1919年-新中国成立)

主要内容上卷中国学前教育史下卷外国学前教育史

(按研究对象分为两部分)教育制度史教育思想史

二、参考资料喻本伐编著《中国幼儿教育史》,大象出版社(郑州)2000年11月版。何晓夏等《简明中国学前教育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唐淑、钟昭华主编《中国学前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1993年版。乔卫平、程培杰《中国古代幼儿教育史》,安徽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李定开《中国学前教育》,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马镛《中国家庭教育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中国学前教育史编写组编《中国学前教育史资料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孙培青《中国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杜成宪、王伦信著《中国幼儿教育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一编中国古代学前教育

第一章古代学前教育的实施

第二章古代学前教育思想第一章古代学前教育的实施

第一节古代儿童的社会公育一、儿童社会公育的实施

原始人群时期的教育内容经科学测定我国一百多万年前的元谋人、五六十万年前的蓝田人、四五十万年前的北京猿人都处于原始人群时期。

氏族公社时期的教育内容儿童教育活动的内容主要有下列几方面:

古代氏族公社时期学前教育的基本形式和特点:原始社会儿童教育活动的内容(识记)(一)生产劳动教育。

长辈将简单劳动工具的制造、取火的技术、渔猎的经验、采集和农作物栽培的经验,以及原始手工业如捻麻线以制衣,造土、调土以制陶器等技术传授给后代,使他们从小就爱劳动、会劳动。(二)生活习俗教育。(三)原始的宗教教育。(四)原始的艺术教育。(五)是体格和军事训练。二、儿童公育机构的产生儿童公育机构传说中我国最早的儿童学校叫“庠”。史书上的记载和解释都说明。

原始社会的儿童教育的主要特征(识记)

第一,原始社会的儿童教育的形式实行儿童公育。第二,以生活经验为教育内容,内容虽然简单,但却多样。第三,没有专门的场所和专职人员。第四,儿童教育的手段是言传身教

.

思考题:

原始社会儿童教育的社会公育:

1识记:原始社会的儿童教育的主要内容

2原始社会的儿童教育的形式是儿童公育。

第二节古代学前儿童家庭教育一、家庭教育是中国古代学前教育的基本形式

(一)家庭教育替代社会儿童公育是历史的必然。

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母系大家庭,经济基础是原始公有制,实行共产制家庭经济,一对配偶的个体家庭尚不能独立存在,必须依存于母系家庭公社,公社中所有成员,共同劳动,平分财富。抚养孩子是公社的责任,对儿童实行的是公养公教。

第二节古代学前儿童家庭教育一、家庭教育是中国古代学前教育的基本形式

(一)家庭教育替代社会儿童公育是历史的必然。

到父系氏族公社后期,教养的责任也就落在父母身上。儿童的家庭教育替代了儿童社会公育。(二)古代不可能出现学前社会教育机构

儿童教育是无所谓学前与学龄的划分的。史书记载,夏代学校叫“序”。

家庭教育是中国古代学前教育的基本形式

二、学前教育家庭教育的意义、目的

(一)儿童家庭教育是齐家治国的基础

(二)获取功名,光耀明媚

(三)立志做人,休养品德

三、学前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

(一)学前教育计划

1、按年龄安排的学前教育计划

(1).《礼记.内则》中记载的学前教育计划是中国教育史上最早的关于学前教育的记录(2).古代学前教育无统一的和明确的年龄划

三、学前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

(一)学前教育计划

1、按年龄安排的学前教育计划

古代没有严格的按年龄分期与知识深浅划分阶段的学校教育体系,只有小学与大学的划分,小学没有统一的教育体系,只有民间自办的小学或宫廷办的宫廷小学,对儿童入学年龄的规定不一。

三、学前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

(二)婴幼儿身体的养护(识记)

我国古代婴幼儿养护的主要经验是:

穿勿过暖;食勿过饱;任其啼哭;安全避险;避免惊吓三、学前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二)婴幼儿身体的养护(识记)

我国古代婴幼儿养护的主要经验是:

1、“正本”优生观

2、抑爱节欲的保健观(1)戒饱暖(2)节嗜食(3)任啼哭(4)绝惊扰(5)避险物

(三)儿童生活常规的培养(识记)

1.儿童自身行为举止

2.长辈召见之礼

3.求见长辈之礼

4.养成讲究卫生的习惯

(三)儿童生活常规的培养(识记)

常规教育是培养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措施,它包括一般生活常规和行为常规。幼儿年幼,难以理解深奥的道理,在日常生活中训练他们要做什么,不要做什么,逐渐形成习惯,良好的生活常规教育,对儿童的身心发展大有益处。古代对儿童进行常规教育的内容很多,被概括为"幼仪"或"童子礼"。礼教是对儿童进行常规教育的核心。尊长敬上,是对儿童进行常规训练的最重要的内容。(四)初步的道德教育(识记)

1.自幼培养正确的志向

2.鼓励自幼行善积德

3.要求自幼养成诚实无欺的品德

4.礼让

(四)初步的道德教育(识记)

幼儿期道德教育只能是初步的,重点是树立必要的、儿童可以接受的道德观念和养成一些良好的道德习惯。(四)初步的道德教育(识记)

1、培养志向

2、教以孝娣

3、勤俭耐劳

4、诚实无欺

5、行善积德

6、礼貌谦让

(五)早期的知识教育

1、早期知识教育的内容(识记)

(1)语言教育

(2)识字教育

(3)计算

(4)自然常识

(五)早期的知识教育2、神童教育:

中国古代,少数有良好天赋又有良好的严格的家庭教育的儿童,便被培养成“幼慧”儿童或“神童”。历代朝廷都非常重视.

出类拔萃的早慧儿童,采取措施,对神童加以选拔任用。四、家庭教育的原则和方法(识记)

(一)儿童家庭教育的原则

1、教儿宜早

2、教子义方

3、信而勿诳

4、潜移默化

5、量资循序

6、有教有爱(二)儿童家庭教育的方法(识记)

1、游戏

2、讲故事

3、体罚思考题

1、识记(1)儿童家庭教育的内容(2)家庭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2、领会中国古代学前教育的基本形式是家庭教育

3、应用:分析总结我国古代学前家庭教育的主要经验和局限。第三节古代宫廷的儿童教育一、宫廷儿童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古代早期教育中的宫廷教育史是家庭教育的一种特殊形式教育,这种教育不具有普遍性,但在当时社会确有相当的影响。

第三节古代宫廷的儿童教育一、宫廷儿童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主要对象:处于学前年龄的王子为教养对象。

教师:由朝廷委任德高望重的官员担任教师。

第三节古代宫廷的儿童教育

二.宫廷儿童教育的意义是什么?

1、巩固政治统治,明君与昏君。“一人有庆,兆民赖之。”——一人.天子也,言天子有善,则兆庶获其利。

2、加强早期教育,人们认识到后天的教育和环境对人的成长的重要性。

三、宫廷儿童教育制度

(一)保傅制度:

宫廷专门选出贵族和官僚大臣中的出类拔萃的男子,负责对太子、王子们的道德、知识、身体训练,即为保傅制度。这些人员称师、保、傅,

“三公”:太师、太保、太傅“三少”:少师、少保、少傅

“三少”是“三公”的副职和辅助人员。三、宫廷儿童教育制度

(二)三母制度:

“三母”:子师、慈母、保母合成“三母”。

子师主要负责对太子道德行为规范的教育;慈母要根据太子的需要,供给衣食和其他所需;

保母负责安置料理睡眠。

在宫内,挑选符合条件的女子承担保育和教导太子、王子的职责。他们共同承担教养太子的任务。

三、宫廷儿童教育制度

古代学前宫廷教育:

(一)君主教育的重要地位(二)保傅制度(三)“三母”制度

第四节古代的胎教1、识记:胎教的内容与方法2、领会:中国古代胎教的作用与目的3、应用:对中国古代胎教学说的评价

第四节古代的胎教一、胎教的实施与演进

(一)、早期胎教的实施

1、《列女传》的记载

2、《新书.胎教》的记载

3、《韩诗外传》的记载

4、《青史氏之记》的记载

第四节古代的胎教一、胎教的实施与演进

(二)、古代胎教的发展演进

1、隋代以前的胎教理论

2、唐代以后的胎教理论

第四节古代的胎教一、胎教的实施与演进

(三)、古代胎教的经验及局限

1、高度注重外界环境对胎儿的影响

2、高度注重母体的精神因素对胎儿的影响

3、高度注重母亲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

4、胎教即母教

第四节古代的胎教二、胎教的作用和目的胎教的作用:

胎教是指孩子未出生以前的教育,是生命还处于胚胎时期,通过母体的影响实现的。这是人的早期教育的起始阶段,它体现了中国"正本慎始"的思想传统,希望给孩子出生后的教育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给其将来的发展起一个好头。胎教的目的:1、才德过人2、健康长寿3、形貌端正4、选择男女三、胎教的内容与方法:(识记)(一)胎教的内容:1注意精神因素的影响与陶冶;2注重饮食影响与调摄;3选择良好的外界环境;4良好的起居与生活习惯。三、胎教的内容与方法:(识记)(二)胎教的方法:

1、监督法:主要是用于宫廷之中;

2、小劳法:指孕妇要参加一些轻微的体力劳动或一些户外活动;

3、瘦身法:使胎儿在母腹中长得不过于肥胖。对封建社会胎教的评价(识记)

1、限于科学认识水平的低下,特别是对胎儿生理心理发育缺乏系统的科学研究,因此胎教理论和措施中有不少非科学的东西。

对封建社会胎教的评价:(识记)

“外象内感”理论,强调客观环境对胎儿的决定性影响。具有唯物主义的观点,但过于绝对化,忽视了胎儿的遗传因素和自身固有发展规律。无限夸大了“外象”作用,以致认为胎儿“见物而化”,“因感而变”,不禁品德,才能因胎儿教而定型,甚至相貌、性别也可由胎教来决定,这显然是错误的。

对封建社会胎教的评价:(识记)

2、禁忌:食兔子肉则予缺唇,食鳖肉则予短颈,食驴肉则难产,看神怪戏及猴戏则子貌酷肖之等等,将所接触事物的某些特征与胎儿、孕妇的某些疾患牵强附会在一起,都是违背现代科学的东西。第五节古代儿童教材一、儿童教材及其发展比较著名的教材:有《仓颉篇》、《爰历篇》、《凡将篇》、《急救篇》、《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书言故事》、《日记故事》、《蒙养图说》、《二十四孝图说》等

第五节古代儿童教材二、幼儿诗歌(识记)

古代幼儿诗歌的类型和特点

(一)识字类此类教材以《千字文》《百家姓》《三字经》影响最大。(二)训诫类(三)知识掌故类第五节古代儿童教材三、儿童故事

古代幼儿故事内容及特点

1、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书言故事》、《日记故事》、《蒙养图说》、《二十四孝图说》等

第五节古代儿童教材三、儿童故事

古代幼儿故事内容及特点

运用故事的形式,编写童蒙读物,在中国古代也多被采用,这种形式的运用,虽然不如韵语诗歌多,但以此变成的几种蒙学读本,也曾发生过重大的影响。

古代幼儿故事内容及特点

2、影响比较大的是《书言故事》、《日记故事》、《二十四孝图》等。《书言故事》作者是宋人胡继宗。此书是从经传中收集材料,再分门别类编写成,内容丰富。其故事语句简洁,资料虽出于史籍,但有时也稍加修改删节并加注释,文字易懂,有的也很形象生动,语句简明,却说明深刻的道理。古代幼儿故事内容及特点

3、《日记故事》是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书。故事内容很广泛,主要有勤学聪慧、为人处事、做官为政等方面内容。

《二十四孝图》有很多孝亲故事,每个故事由简短的散文组成,文后配五言绝句一首。就其内容来说,封建色彩极为浓重,以为提倡封建孝道。四、儿童图画

焦竑的《养正图解》、陶赞廷的《蒙养图说》、涂时粗的《蒙养图说》

《养正图解》选的图画都是被当时人们公认对教育儿童有益的内容,文字解释也好,所以很受重视和欢迎。五、儿童歌舞和游戏儿童歌舞:古代幼儿歌舞和游戏教材的内容及特点歌舞和游戏为儿童所喜好,中国古代儿童也不例外。古代提倡合乎礼教的内容,反对邪音淫乐。以音乐教育为例,主张乐教与礼教结合,常常礼乐并提,礼乐教育成为古代六艺教育的中心。古代乐教包括诗歌、音乐、舞蹈。

乐教分为乐德、乐语、乐舞,乐舞也称六舞、六乐。较大型的歌舞称为大舞。

游戏:儿童离不开游戏,喜欢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早期的儿童游戏简单、原始,经常是儿童再参与生产、生活和宗教活动中进行。春秋战国时期,儿童游戏逐渐从生产、宗教等活动中分化出来,民间流传蹴鞠、棋弹、投射、斗赛等多种类型的游戏。汉唐时期各种游戏的发展生机勃勃。宋代以后,“文雅游戏”被重视。古代儿童游戏,经过长期发展,种类繁多,也很有中国特点。类型很多。如:运动游戏:适合幼儿的如“斗牛”“斗草”。生活游戏:是指儿童模仿成人社会生活所作的游戏、可供幼小儿童玩的古代游戏还很多,如属于智力游戏类的拼摆游戏,有悠久历史的“七巧板”游戏就属于这种。还有语言类的游戏。如古代的“打麦”游戏。思考题:

一、原始社会儿童教育特点

1、教育目标的一致。教育权利平等,教育目的是为了培养合格的氏族成员,人人平等的教育权利,对儿童实施社会公育。

2、教育没有专职人员,原始部落的老人是原始社会儿童教育工作的主要承担者,体现了:“长者为师”。思考题:

一、原始社会儿童教育特点3、以生活经验为教育内容,原始社会儿童教育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是与儿童将要进行的生产、生活实际密切相关。4、教育手段局限于言传身教,原始社会儿童教育的方法,主要是采取口耳相传、在实践活动中结合实际的示范和模仿而进行教育。5、教育活动没有专门的场所,教育还没有从生产和生活中分化出来,采取随时随地、分散进行的教育形式。思考题:二、原始社会儿童教育评价:

在原始社会,由于社会资料公有,没有阶级、没有家庭,所以成员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组成一定集团内,在平等互助的基础上进行着集体的生活和生产活动,因此,对儿童的教育也是由整个原始人群或氏族部落共同承担,对儿童实施公育成为原始社会儿童教育的基本形式。思考题:

二、奴隶社会学前儿童教育特点:

1、由于家庭的出现,原始社会的儿童公育已经消灭,而代之以家庭承担教育学前期儿童的任务。

2、由于奴隶主贵族居于统治地位,垄断者教育的权力,因而儿童的学前教育仅限于奴隶主贵族的家庭中实施。

思考题:

二、奴隶社会学前儿童教育特点:

3、学前教育与学校教育已经有了较明确的年龄划分。

4、对幼儿实施的学前教育不仅有着鲜明的阶级性,而且已经注意到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制定相应的学前教育计划。

5、奴隶社会的最高统治者对学前教育尤为重视,不仅建立了针对君主的保傅制度,还提出了实施胎教的主张和具体要求。

三、封建社会学前儿童教育的特点

1、打破了过去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使学前教育成为普通平民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对象扩大)

2、学前教育的内容大为丰富,涵盖了德、智、体诸多方面并出现了专为幼儿编写的用于思想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等方面教材;

三、封建社会学前儿童教育的特点

3、学前教育界的实施具有浓厚的功利主义色彩,在实施过程中,总体上是重教轻养;

4、儒家思想规范指导着学前教育的实施。

古代学前教育的基本形式和特点:

一、古代不可能出现学前社会教育

(一)学前教育的概念

1.广义:以学前儿童为对象的教育活动。

2.狭义:指学前社会教育

古代学前教育的基本形式和特点:

(二)古代没有学前社会教育的原因

1.古代缺乏兴办学前社会教育的客观需要

2.古代缺乏兴办学前社会教育的观念和意识

3.古代缺乏兴办学前社会教育的基本师资条件

4.古代缺乏兴办学前社会教育的科学知识基础古代学前教育的基本形式和特点:

二、古代学前家庭教育发达的原因

这主要是由古代家庭所处的特殊重要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地位所决定的。

古代学前教育的基本形式和特点:

三、古代学前家庭教育的基本特点

(一)相对稳定,在教育内容和方式上无太大变化。(二)学校教育和学前教育的界限不清(三)家庭教育的实施者是父母,而尤以母亲为主。

第二章古代学前教育思想第一节贾谊的太子儿童教育思想

(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

一、论幼年太子教育的意义

首先,他从国家兴亡的历史分析了太子教育的成败,会关系到国家的命运。其次,他还从教育可以改变民性的观点,进一步阐明了对幼年太子教育的意义。

第二章古代学前教育思想第一节贾谊的太子儿童教育思想

(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

一、论幼年太子教育的意义

第三,贾谊认为,人的早期人格培养是非常重要的,是人格品行陶冶的最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儿童思想单纯,受外界影响小,容易进行教育,接受正确思想的熏陶。第二章古代学前教育思想第一节贾谊的太子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

二、论“早谕教”

贾谊认真总结了太子教育的经验,按太子一生不同时期身心发展的不同特点,将太子整个教育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即胎教、学前教育、学校教育、成人教育。前两个阶段属于幼儿教育。

第二章古代学前教育思想第一节贾谊的太子儿童教育思想

(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

二、论“早谕教”(一)重视早期教育的思想源远流长(二)早期教育对德育的影响(三)早期教育对智育的影响(四)对早期教育的批评之声

(一)胎教

贾谊对古代胎教作了较为全面的论述,是我国古代胎教学说的奠基人之一。首先,要选择配偶,胎儿的状况并不单由母亲决定。其次,要对孕妇进行“正礼”的教育。第三,安排适当的环境及人员对孕妇予以影响。第二章古代学前教育思想第一节贾谊的太子儿童教育思想

(二)学前教育

贾谊断言:“太子之善,在于早喻教与选左右。”他强调一个“早”字,“早”,一是要行胎教,一是要施学前教育。贾谊的学前教育主张主要可以概括为:

1.学前教育要从婴儿初生就开始。

2.宫廷中,条件特殊优越,尚为赤子之时,就为之聘请“三公”、“三少”为专人教师,负责教诲幼小太子的之职。

3.要为太子创造一个特殊优越的教育环境,使他处于“天下端士”,是“孝悌闻博有道术者”,使太子初生后,“见正事,闻正言,行正道”。

4.学前教育的内容是多方面的。他的"保,保其身体;傅,傅之师德;师,道之教训"。已经包含了体、德、智的要求。

第二章古代学前教育思想第一节贾谊的太子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

三、论师保傅贾谊阐述了为太子专门设置太保、太傅、太师作为老师,分别负责年幼小太子德身体养护、德义引导和只知识德教诲,亦设少保、少傅、少师为助手。

第二节颜之推的儿童家庭教育思想

颜之推十分重视学前家庭教育,是要保持士族家庭的地位何传统,使儿孙能"绍家世之业",义"立身扬名",维系特权地位。他从自己亲身的经历和体验中,强调学前家庭教育的意义,他以大量的历史事实,说明有好的家庭教育,子孙就能"守道崇德",成为文武良才。认为幼时家庭教育的好坏,会关系一个人甚至一个家庭的成败兴衰。第二章古代学前教育思想

第二节颜之推的儿童家庭教育思想一、论学前家庭教育的意义

颜之推认为,家长对年少的子女的教育,容易奏效,家长对于子女比师友和圣贤者有着一种特殊的权威,孩子天然地愿意听家长的教诲。儿童家庭教育是其他任何教育不能代替的。还有,就当时南北朝时期教育的实际状况来讲,因为社会动荡,政局纷乱,官学时兴时废,时有时无,很多士族子弟的教育只得靠家庭进行,学前家庭教育就更是士族教育的基础和主要形式。二、论学前教育家庭教育的内容

颜之推关于教育内容的主张,是根据他的培养治国的实用人才的教育目标为依据的。六种人才包括:(1)朝廷大臣;(2)文史之臣;(3)军旅之臣;(4)藩屏之臣(5)使命之臣;(6)兴造之臣。这些人才都要"务实节用",能"报效国家"。第二节颜之推的儿童家庭教育思想一、论学前家庭教育的意义

为了培养这些"务实"的人才,颜之推提出对弟子的家庭教育要"德艺同厚",既要封建德行的教育,又要进行"修以学艺"的教育。

颜之推重视对子弟道德理想、道德情操的教育,他认为子孙虽小,也要以儒家的"五经"规范他们的言行,自幼应知道以恭敬的态度对待圣人之书,要教育孩子崇敬贤达,要爱惜写有经书词义和贤达姓名的"故纸",借人书当爱护,有坏则补等。

要从小对孩子就施以忠孝仁义礼节的教育,要求"生子孩提,师保固明孝仁礼义,导习之矣"。他人为幼童如果在家孝敬父母,长大出外做官必为忠臣。这套德行教育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但他的道德教育的主张又具有某些宗教色彩。

“学艺"的内容指广习经史百家等书本知识外,还要熟习士大夫职司、交往和生活所必需的各种杂艺,即师赋、文章、书法、算术、绘画、卜筮、医方、琴瑟、投壶、游戏等各种技艺。

这些技艺在生活中有实用意义,也有保健和娱乐价值。德行鱼学艺二者的关系,他认为二者互为联系,德行是根本,艺教也不是可有可无。他认为知识是道德教育的基础,并为道德教育服务。他能教育幼童向劳动者中的"先达"者学习,很是难得。第二章古代学前教育思想第二节颜之推的儿童家庭教育思想三、论学前家庭教育的原则、方法

(一)及早施教

颜之推极其重视儿童的早期教育,他认为幼儿期间是一个人的发展的奠基时期,家长应该抓紧时机,及早地对婴幼儿进行教育,并且越早越好,甚至要早到胎教。但他也不认为幼儿期若没有机会受到良好的早期教育,晚年就可自暴自弃。

(二)严慈结合颜之推认为,在儿童家庭教育中,如何解决对子女的严教与慈爱的关系,是一重要问题。父母对子女的慈爱是自然的,父慈子孝是相互联系的。在严格教育上,颜之推主张用体罚。(三)均爱勿偏在家庭教育中,要切忌偏宠,对所有的子女应一视同仁。

(四)熏渍陶染颜之推非常重视父母对儿童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及周围环境的陶冶,重视父母及其他成人对幼童的模范作用。颜之推还认为,在儿童家庭教育中,还要注意儿童所结交的朋友,关心他们与家庭成员以外的人的交往,要求儿童必须"与善人居"、"交益友"。

第二章古代学前教育思想第二节颜之推的儿童家庭教育思想

四、《颜氏家训》述评

1、颜之推的教育思想,主要反映在其著作《颜氏家训》中,这部书在中国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颜氏家训》是中国封建社会最早完整的家庭教育著作,也是最早最完整的家庭教育教科书。它流传广泛,影响深远。

第二节颜之推的儿童家庭教育思想

四、《颜氏家训》述评

2、《颜氏家训》内容全面、系统。内容涉及了胎教、教子、迁善、道德情操、勉学、练习技艺等家庭教育问题,也涉及其他更广泛的教育问题。二十篇中,序致、教子、兄弟、治家、慕贤、勉学。

第二章古代学前教育思想

思想

四、《颜氏家训》述评

3、涉务诸篇是研究其家庭教育、学前教育思想的主要篇章。就学前教育而言,这部著作系统地阐述了婴幼儿教育的意义、内容、原则和方法。陆振孙《书录解题》上称此书为"古今家训,以此为祖"。

第二章古代学前教育思想第二节颜之推的儿童家庭教育思想

四、《颜氏家训》述评

4、这部著作对以后历代影响深远,如宋代朱熹编的《小学》明代高攀龙的《家训》、清代陈宏谋的《养正遗规》等,都对《颜氏家训》有所汲取。书中所反映的儿童早起教育思想、儿童家庭教育的原则和方法等,至今仍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第三节朱熹的儿童教育思想

一、论儿童教育的意义

1、朱熹有丰富的教育经验,并且对人的心理特点有初步的认识又吸取了前人的经验,他把人的教育分为两个阶段,即“小学”和“大学”。这是两个互相独立又互相联系的阶段,小学阶段的教育,是大学教育的基础,大学教育又是小学教育的深化。在两个教育阶段中,朱熹特别重视小学阶段的教育,他主张儿童应该早施教。

一、论儿童教育的意义

2、朱熹强调儿童教育是打基础的教育。在小学阶段打好基础,就似大好了圣贤之才的坯模,长大在此基础上加工,就可以成为圣贤。他还进一步指出,若儿童时期打好了基础,大学就卜费力,若少时这个基础没打好,再补救,就十分困难了。他再三强调15岁以前儿童教育的意义。

二、论学"眼前事"与编著《小学》

在教育内容上,朱熹提出,15岁以前的儿童,主要是就儿童日常生活接触的"眼前事"去教他们,就教者而言,是"教事",就孩子而言是"学其事"。他认为他认为学必自近者易者始,并认为学问之道只就眼前日用的开始,初学应给以简单容易的内容。。儿童主要是学习眼前日用之事。

二、论学"眼前事"与编著《小学》

朱熹还认为,在对儿童进行教育时,应注意激发儿童学习兴趣,力求形象生动以便于接受。他提倡学校教育应以正面教育为主,不讲明道理,只用惩罚的方法是不能取得效果的。

二、论学"眼前事"与编著《小学》

为便于儿童学"眼前事",朱熹与刘子澄编纂《小学》一书,该书将大量古今圣贤"嘉言懿行"汇集起来,贯彻对儿童多用正面教育的原则,希望用这些古人符合封建道德规范的言行,教育和诱导儿童行"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学"礼乐射御书数之文"。

二、论学"眼前事"与编著《小学》

全书共六卷,分内外篇,内篇有《立教》、《明伦》、《敬身》、《稽古》;外篇有《嘉言》、《善行》。书中列举了大量的包括刻苦学习、忠君、孝宗、事长、守节等德行方面的格言、故事等,内容生动,通俗易懂,易于儿童接受。

二、论学"眼前事"与编著《小学》

朱熹还认为,在对儿童进行教育时,应注意激发儿童学习兴趣,力求形象生动以便于接受。他提倡学校教育应以正面教育为主,不讲明道理,只用惩罚的方法是不能取得效果的。

二、论学"眼前事"与编著《小学》

为便于儿童学"眼前事",朱熹与刘子澄编纂《小学》一书,该书将大量古今圣贤"嘉言懿行"汇集起来,贯彻对儿童多用正面教育的原则,希望用这些古人符合封建道德规范的言行,教育和诱导儿童行"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学"礼乐射御书数之文"。三、首创《须知》、《学则》的教育形式,编著《童蒙须知》

朱熹认为,15岁以下的儿童,是处于"教之以事"的阶段,要打下做人的"坯模",这个阶段对儿童来讲,虽然义难以理解很深,但举止言行要打下规范化的基础。要严格地、不间断地对儿童进行各种行为习惯的训练,使之"积久成熟"。为使儿童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有规可行,他重视《须知》、《学则》等的作用,认为这种方法有利于儿童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

三、首创《须知》、《学则》的教育形式,编著《童蒙须知》

他亲自制订《童蒙须知》和《训蒙斋规》。其中《童蒙须知》影响最大。朱熹编订的《童蒙须知》是他为儿童制订的习学"眼前事"的具体标准和要求。

三、首创《须知》、《学则》的教育形式,编著《童蒙须知》

分衣服冠履、言语步趋、洒扫涓洁、读书写字、杂细事宜等方面,对儿童的生活起居、读书学习、道德行为礼节都作了详细的规定。该书对于从小培养儿童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和某些礼貌待人的道德规范,至今也不失其教育意义。第四节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

一、对传统儿童教育的揭露与批判王守仁儿童教育思想的特点是揭露和批判传统儿童教育是"鞭挞绳缚,若待拘囚",提倡教育儿童要顺其自然,用对待成人的办法,甚至用对付囚犯一样的办法对待儿童,其结果只能与施教者的愿望相反。第四节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

二、论儿童教育的目的、内容

王守仁继承了儒家关于"明人伦"的教育目的论,但有所发展。

三、顺应性情,激发兴趣

王守仁在揭露和批判传统儿童教育"鞭挞绳缚,若待拘囚"的同时,已充分认识到儿童"乐嬉游而惮拘检"的心理特点。

第四节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四、量力施教

"随人分限所及"王守仁认为,儿童时期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儿童的精神、身体、智慧都处于发展之中,是一个是使其"精气日足,筋力日张,聪明日开"的过程,必须循序渐进,量力施教,不可邋等。他将这个原则称之为"随人分限所及"

第三章晚清时期的学前教育第一节蒙养院制度的确立一、学前社会教育机构产生的社会基础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要建立什么样的教育制度,学前教育亦然。第三章晚清时期的学前教育第一节蒙养院制度的确立二、第一个学前教育法规的颁布1903年,由张百熙、容庆、张之洞重定学堂章程,即《奏定学堂章程》,也叫癸卯学制。第三章晚清时期的学前教育第一节蒙养院制度的确立三、蒙养院制度的实施蒙养院的兴办1903年秋,湖北省立幼稚园在武昌成立,为我国设立幼儿教育之始。第三章晚清时期的学前教育

第二节康有为的学前儿童公育思想一、儿童的"公养"、"公育""公养"、"公教",或叫"公养"、"公育",是康有为的理想教育制度。第三章晚清时期的学前教育第二节康有为的学前儿童公育思想二、论胎教康有为继承和发展了我国古代胎教学说,尤其是他的关于创立人本院以对孕妇进行集体胎教的主张,新颖独特,亘古未有。第三章晚清时期的学前教育第二节康有为的学前儿童公育思想三、论婴幼儿教育婴幼儿教育是康有为为大同世界设计的学前教育公养制度的又一级。第四章外国教会在中国的

学前教育活动第一节设立幼稚园一、设园宗旨以基督精神奴化中国人的思想,培养高级治华代理人,是帝国注意在华兴办文化教育事业的终极目标。学前教育的宗旨,自然也不离开这个总目标。第四章外国教会在中国的

学前教育活动第一节设立幼稚园尤其重视对幼儿心灵的熏陶,使其接受基督精神,为培养殖民地国民打下根基。并且还认为通过幼稚园进行宗教宣传是虚费最省、收效最捷者。第四章外国教会在中国的

学前教育活动第一节设立幼稚园

二、教会幼稚园的产生与发展大约19世纪80年代,西方教会在中国沿海福州、宁波开始兴办学前教育机构,以后教会办的幼稚园逐渐增多。第四章外国教会在中国的

学前教育活动第一节设立幼稚园

三、教会幼稚园的保教内容和方法外国人在中国办的学前教育机构,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日本式的,一种是宗教式的。按《癸卯学制》的《蒙养院章程及家嗲教育法章程》规定,保教内容包括游戏、歌谣、谈话、手技。第四章外国教会在中国的

学前教育活动第一节设立幼稚园

四、兴办"慈善"事业"慈善"事业,是指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办的孤儿院、慈幼院、育婴堂之类。第四章外国教会在中国的

学前教育活动

第二节培植师资,兴办幼稚师范一、兴办幼稚师范学校或女学1892年,美国监理会传教士海淑德在上海创办了一个幼稚园教师训练班。1898年美国卫理公会在苏州由金振声女士创办德英华女中,在创办初期,就曾兼办过幼教师资培训班。第四章外国教会在中国的

学前教育活动

第二节培植师资,兴办幼稚师范1898年,英国长老会在厦门创办幼稚园师资班,1912年,发展成为怀德幼稚师范学校,是教会在我国最早设立的一所独立的幼儿师范,招收对象为高小毕业,学制两年。第四章外国教会在中国的

学前教育活动

第二节培植师资,兴办幼稚师范

1904年,中国颁行癸卯学制以后,帝国主义更加速在中国开办幼稚师范学校。教会办的幼稚师范学校,重视宗教教育与英文教学,如景海幼稚师范的课程。第四章外国教会在中国的

学前教育活动

第二节培植师资,兴办幼稚师范其课程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外语、宗教等课程,是适应外国在华办教育需要的,其中英语占学分最多,三年共学25门课,166学分,英语占40学分,几乎占去总学分的1/4。

第四章外国教会在中国的

学前教育活动第二节培植师资,兴办幼稚师范还有社会问题、宗教学、圣道教法等课,都是直接为资本主义国家传布基督精神、培养顺民服务的。第四章外国教会在中国的

学前教育活动第二节培植师资,兴办幼稚师范第二类是文化课,如国文、体育、生理及卫生、生物学、音乐等。第四章外国教会在中国的

学前教育活动第二节培植师资,兴办幼稚师范第三类是专业课,如心理学、学校管理法、实习、幼稚教法、启智用具教法等。它们一般规模比较小,毕业生人数不多。清朝末年教会办的幼稚师范影响并不大,主要是因为其宗教色彩浓厚,而西方洋教与中国传统相距太远。第四章外国教会在中国的

学前教育活动第二节培植师资,兴办幼稚师范二、吸引留学生赴东、西洋接受幼教专业训练中国人出国去接受学前教育的专业训练的国家,首先是日本,最早是1901年,到1902年已有留日女生10名。他们最初就学的学校是日本实践女子学校附属中国女子留学生师范工艺速成科。这所学校,虽分师范、工艺两科,但都有幼稚园保姆的训练。第四章外国教会在中国的

学前教育活动第二节培植师资,兴办幼稚师范因此,这个学校毕业的学生,可任教于幼稚园。该校师范科课程有:教育、心理、理科、历史、算术、体操、唱歌、日语、汉文、刺绣、编物、图画等。第四章外国教会在中国的

学前教育活动第二节培植师资,兴办幼稚师范

留日女子后来单独出国,人数逐渐增多。1908年,美国总统罗斯福决定退还一部分庚子赔款,作为中国派遣留美学生的费用。以后其他西方国家,也学着美国的样子,吸引中国留学生。第四章外国教会在中国的

学前教育活动第二节培植师资,兴办幼稚师范。中国的留学生去西方的逐渐多了起来。中国的学前教育也从学日逐渐向学美转变。从美国学成回国的,如陶行之,陈鹤琴等在中国学前教育的理论建设和实践改革中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第四章外国教会在中国的

学前教育活动第二节培植师资,兴办幼稚师范

三、任教于中国的学前教育机构清朝末年,蒙养院制度是跟着癸卯学制的颁布勉强确立的,设备、教材,特别是师资没有任何准备。第四章外国教会在中国的

学前教育活动第二节培植师资,兴办幼稚师范在中国教育倾向学日的总趋势下,蒙养院的合格师资也求助于日本。不少日本教习,管理和任教于中国蒙养院。如武昌蒙养院,聘请了户野美智惠等三名日本保姆。第四章外国教会在中国的

学前教育活动第二节培植师资,兴办幼稚师范

户野美智惠是最早来华的日本幼教工作者,被聘为院长。其他许多蒙养院也都聘请日本人作保姆。第四章外国教会在中国的

学前教育活动第二节培植师资,兴办幼稚师范

此外,还有女学,女子师范学堂,也都请日本人当教员,如安徽女子师范学堂、四川当教员,如安徽女子师范学堂、四川女子师范学堂等。这些学校中的主要文化课和专业课都由日本教习教。第四章外国教会在中国的

学前教育活动第二节培植师资,兴办幼稚师范请外国教员在中国学前教育机构任教的办法,一直持续到新中国成立前,一方面解决中国师资的匮乏,一方面引入西方近代学前教育理论、课程、教材、教法,同时渗透奴化思想也是历史事实。第五章

中华民国时期的学前教育第一节学前教育制度的演进一、蒙养园制度的建立

(一)南京临时政府的教育改革

⒈颁布新的教育宗旨

1904年“癸卯学制”分为三段七级宗旨:“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新教育宗旨:”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

⒉制定学制系统

1912年”壬子癸丑学制“,分为三类三段式。

⒊改革课程废除读经,增加自然科学课程和实用课程及美术、音乐等,以体现对学生德、智、体诸方面的要求。

(二)蒙养园制度的规定《师范学校令》《师范学校规程》蒙养园——附属在小学和女子师范学校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内。1916年颁行的《国民学校令实施细则》是蒙养园制度正式建立的标志。蒙养园——民国前期幼儿教育机构的名称。它是在《壬子癸丑学制》中明确规定的,要求以附设于女子师范为基本原则,以发展儿童身心和辅助家庭教育为办园宗旨,招收3—6岁的男女儿童入园受教,保育科目分列游戏、唱歌、谈话、手艺四项,加强了儿童美育,规定每园学生数为100—160人,师生比例小于1:30。该学制未退去日本色彩,但却吸纳了德国学前教育的某些精神。二、幼稚园制度的确立

1922年”壬戌学制“制定的七项标准,是借鉴美国的“六三三制”的框架

“七项标准”:⑴适应社会进化之需要⑵发挥平民教育精神;⑶谋个性之发展;⑷注意国民经济力;⑸注意生活教育;⑹使教育易于普及;⑺留各地方伸缩余地.二、幼稚园制度的确立总体结构为三类三段,将中学分初、高两级设置,并取消大学预科。幼教育机构的名称,由“蒙养园”变更为“幼稚园”,正式确立幼稚园制度。幼稚园——民国中后期幼教机构的统称。

西方传教士办理的幼教机构最早使用此名,此后国人自办的幼教机构亦有使用此名者,《壬戌学制》后统一使用此名。幼稚园既可单设,亦可附设;办理宗旨依照“儿童本位思想”,侧重于“谋个性之发展”;幼稚园——民国中后期幼教机构的统称。

教育对象确定为3—6岁的男女儿童;初对保育内容无明确规定,1929年后规定为音乐、故事和儿歌、游戏、社会和自然、工作、静息、餐点7项,它具有教为浓厚的美国色彩,是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结晶。内容具有教为浓厚的美国色彩,是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结晶。

第二节学前教育思潮一、西方学前教育思想的引进与传播

(一)清末学前教育的引入

⒈引进日本的学前教育思想⒉传教士输入西方的学前教育思潮以林乐知为代表“一国之至宝,一国之光宠。”

特点:日本学前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制度上;西方学前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思想上;

(二)福禄倍尔教育思想的传播(二)福禄倍尔教育思想的传播

1、1912年谢天恩撰写的《美国幼稚园教育略述》介绍福禄倍尔遵循自然的原则→2、1914年无我的《德国柏林裴斯泰洛齐福禄倍尔馆》宣传了重游戏的思想。→3、1928年张宗麟编著的《幼稚教育概论》指出福禄倍尔学说缺点,如对宗教的迷信,恩物中无乐器、恩物偏于细小等。恩物:这是福禄培尔为幼儿设计制造的一套玩具。它是根据自然界的法则、性质、形状等用球体、圆柱体、立方体、三角体等制作成的,作为幼儿了解自然和人类的玩具。恩物共由12种,其中10种是游戏性恩物,2种是作业性恩物。每一种恩物都有特殊的作用和使用方法。

恩物:第一种恩物是6个不同彩色(红、绿、蓝、黄、紫、橙)绒线球。每个球各系一线,线色与球色一致。当儿童在尚未说话之前或稍后,母亲指引着儿童观察、抓弄这些柔软的小圆球,让他初步熟悉它们的形状、颜色和动静状态,发展儿童的辨色能力

第二种恩物是木制的球体、立方体和圆柱体,其高度和直径都是一寸半,后二者有穿孔,并附有木棒为细绳。球代表动,立方体代表静,圆柱体则动、静兼备。通过这种"恩物",可以使儿童认识物体的各种形状、性质;第一、二种恩物供3岁以前儿童游戏之用,以下各种恩物供3-7岁儿童使用。

第三种恩物是木制立方体(积木)。可以分为8个小立方体,合起来成为一个大的正立方体。这种"恩物"可以使儿童认识物体的各种形状、性质以及理解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①恩物是福禄培尔创造的一套供儿童使用的教学用品,是自然的象征,其教育教育价值在于帮助儿童逐步认识自然及其内在规律;②恩物的条件是能使儿童理解周围的世界;每种恩物包含前面的恩物并预示后续的恩物;每种恩物本身表现为完整、有趣、透明的观念;③作业与恩物的关系在于作业将恩物知识运用于实践,恩物是活动的材料;恩物是确定的,而作业是变化的;恩物在前,作业在后;恩物主要用于发现和模仿,作业主要用于接受和创造。(三)蒙台梭利儿童教育思想的传播

1913年志厚《蒙台梭利女士之教育法》《蒙台梭利新教育之设施》1914年但焘《蒙台梭利教育法》“儿童之家”1914年-1915年顾树森和王维尹合著的《蒙台梭利教育之儿童》及顾树森的《蒙台梭利女士教育法》

(三)蒙台梭利儿童教育思想的传播

1913年志厚《蒙台梭利女士之教育法》《蒙台梭利新教育之设施》1914年但焘《蒙台梭利教育法》“儿童之家”1914年-1915年顾树森和王维尹合著的《蒙台梭利教育之儿童》及顾树森的《蒙台梭利女士教育法》张雪门的《幼稚教育新论》(四)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传播

“儿童是教育中的太阳”即“儿童中心论”是我国五四以后小学和幼稚园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是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对中国儿童教育影响的核心。设计教学法——克伯屈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的现代教育意义

其一,学生是主体,其二,反对分科教学

其三,反对班级授课制其四,重视能力发展其五,讲究教学设计

美国教育家克伯屈(今译基尔帕特里克)于1918年创立“设计教学法”。其主要特点是:打破学科界限,废除班级授课制,摒弃传统的教科书,强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确定学习目的,设计学习内容,通过自行设计及操作,获得有关知识与技能。按照克伯屈的概括设计活动可分为建造设计、欣赏设计、问题研究、技能练习等四种类型。教师的主要任务在激励学生主观能动性,帮助学生选择在设计中所需要的材料,其一般的操作程序为:确定目的、制订计划、实施完成、检查评价。

我们可以看到,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跟现代教育理念有诸多契合之处。二、学前教育思想的勃兴

(一)对传统儿童观的批判

中国封建社会:以“孝”为出发点,以“忠”为归宿。鲁迅:“救救孩子”

,强调一要理解儿童;二要指导儿童;三要解放儿童。

蔡元培:发展儿童天性,崇尚儿童自然的主张陶行知:“爱满天下”的口号

陈鹤琴:“一切为了儿童”的信念

鲁迅:“救救孩子”

强调

一要理解儿童;

二要指导儿童;

三要解放儿童。蔡元培:

发展儿童天性,崇尚儿童自然的主张

被毛主席誉为“学界泰斗,”的先生,是现代著名教育家,他曾于

1916年至1927年出任北大校长

陶行知:

“爱满天下”的口号

陈鹤琴:

“一切为了儿童”的信念

(二)儿童公育思潮

1、19世纪末:康有为《大同书》

1、19世纪末:康有为《大同书》

将康有为《大同书》的内容曾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1.无国家,全世界置一总政府,分若干区域。

2.总政府及区政府皆由民选。

3.无家族,男女同栖不得逾一年,届期须易人。

4.妇女有身者入胎教院,儿童出胎者入育婴院。5.儿童按年入蒙养院及各级学校。...(二)儿童公育思潮

1、19世纪末:康有为《大同书》

2、“五四”前后:蔡元培提出儿童公育的主张3、恽代英从唯物史观上进一步阐述了儿童公育在教育上的价值(三)平民化幼儿教育思潮平民教育思潮,是五四时期很有影响的一种教育思潮,要求教育要向广大民众普及。第三节幼稚园制度的实施一、幼稚园课程标准的颁行

1932年10月《幼稚园课程标准》是我国第一个自己制定的统一的幼稚园课程标准。

(一)幼稚教育总目标(二)课程范围(三)教育方法(二)《幼稚园课程标准》的评价⒈体现了民族性和“洋为中用”的精神;⒉寓知识于娱乐之中;⒊教育内容上对儿童的训练是多方面的;⒋教育方法上灵活多样;⒌封建主义的余毒和西方教会的影响。二、各类幼稚园的建立与发展

(一)公立幼稚园

1.南京高等师范附属小学下设的幼稚园

建立于1919年,招收3-6岁的幼儿,多半系教员子女。游戏运动器具和恩物等设备齐全。在教学中以生活为作业,谈话、游戏、手工、音乐为主要活动。二、各类幼稚园的建立与发展

(一)公立幼稚园

2.浙江大学教育系培育院该院成立于1935年,招收两岁半至五岁的幼儿20人,每半岁一个级段,每级段各有4人。供《儿童心理学》、《儿童训导与心理卫生》、《儿童心理专题研究》等课程观察、研究、实习用。(二)私立幼稚园1.厦门集美幼稚园1919年2月,由爱国华侨陈嘉庚在厦门创办,为集美学校的一部分2.北京香山慈幼院1919年10月正式成立,主办者为熊希龄,目的在于济贫托孤,属于慈善性质,采用欧美式的教育内容和方法。3.南京鼓楼幼稚园----中国第一个实验幼稚园陈鹤琴1923年春我国第一个幼教实验中国卢爱林为指导员;甘梦丹为教师;张宗麟为研究员

4.南京燕子矶幼稚园----中国第一个乡村幼稚园陶行知于1927年11月创办办园宗旨:建设中国的、省钱的、平民的幼稚园办园方法:艺友制5.上海大同幼稚院1930年3月由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领导的中国互济会(原名中国济难会)创办,专门收容和抚育革命同志的子女,负责人为董健吾。6.上海劳工幼儿园1934年,在陶行知的领导下,由其学生孙铭勋等人创办于沪西女工区。其宗旨为女工服务,向劳工的儿童(自断乳到8岁)实施教育,教育重点是卫生健康教育,经费靠募捐。北京香山慈幼院:刚落成的六一幼儿园燕子矶幼儿园上海大同幼儿园上海劳工幼稚园(二)私立幼稚园1.厦门集美幼稚园1919年2月,由爱国华侨陈嘉庚在厦门创办,为集美学校的一部分2.北京香山慈幼院1919年10月正式成立,主办者为熊希龄,目的在于济贫托孤,属于慈善性质,采用欧美式的教育内容和方法。3.南京鼓楼幼稚园----中国第一个实验幼稚园陈鹤琴1923年春我国第一个幼教实验中国卢爱林为指导员;甘梦丹为教师;张宗麟为研究员

4.南京燕子矶幼稚园----中国第一个乡村幼稚园陶行知于1927年11月创办办园宗旨:建设中国的、省钱的、平民的幼稚园办园方法:艺友制5.上海大同幼稚院1930年3月由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领导的中国互济会(原名中国济难会)创办,专门收容和抚育革命同志的子女,负责人为董健吾。6.上海劳工幼儿园1934年,在陶行知的领导下,由其学生孙铭勋等人创办于沪西女工区。其宗旨为女工服务,向劳工的儿童(自断乳到8岁)实施教育,教育重点是卫生健康教育,经费靠募捐。3.南京鼓楼幼稚园南京鼓楼幼稚园进行的实验研究包括:(1)读法研究(2)设备研究(3)故事研究(4)课程研究:经历散漫期、论理组织期、中心制期(5)习惯研究:包括卫生习惯、做人的习惯(个人的)、做人的习惯(社会的)(6)技能研究:包括生活的技能、游戏运动的技能、表达思想的技能、日用的常识(7)幼稚生生活历的研究:包括一天的生活历、每星期的教程、每月的教程、每学期的教程、全年的生活历4.南京燕子矶幼稚园该园进行的实验包括:(1)草拟生活纲要——分全年、一月、每周和当天(2)寻找生活材料(3)试用生活法户外生活要多;注意卫生;注意读法

三、幼稚园师资的培训1932年颁布的《师范教育法》和1933年颁布的《师范学校规程》,对师范幼稚科的设立作了具体的规定。(一)南京女子中学旅宁第一女学——粹敏第一女学——宁垣属女子师范学校——江苏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南京女子中学1922年,在校长张默君的主持下,设立幼稚师范科。

三、幼稚园师资的培训1932年颁布的《师范教育法》和1933年颁布的《师范学校规程》,对师范幼稚科的设立作了具体的规定。

(二)集美幼稚师范学校——设立宗旨:集合闽南有志于幼稚教育的分子,研究现代闽南的幼稚教育,培养时代性、地方性良好的幼稚园和小学低年级教书及社会子女,学制四年。注重学生的专业训练及实际教学技能的培养。(三)北平幼稚师范学校创建于1930年,为香山慈幼院的一部分,由张雪门任校长。招生对象为慈幼院女生直升者为主,也招收外校的初中毕业生。学制灵活,学完为速成科,可任幼稚园助理教师;学完两年为幼师科,可任幼稚园正式教师或主任;学完三年可兼任小学低年级及婴儿园教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