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苏(俄)联: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建立。三次改革。美国:国家干预国家经济新模式开创。欧洲:经济政策调整。(国家调整、企业调整)第1页20世纪人类四大试验:
民主社会主义试验:瑞典,1932法西斯主义试验:德国,1933
资本主义调整试验:美国,1933年社会主义试验:苏联,1936第2页一场悲壮试验
——苏联探索社会主义三大试验第一次:追随理想试验——按马克思构想进行试验第二次:面对现实试验——列宁从国情出发进行试验第三次:回归理想试验——斯大林模式建立试验第3页一、追随“理想”试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马克思对未来社会构想在生产力高度发达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
实施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社会主义=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第4页2、列宁试验一、追随“理想”试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国家里,实施余粮征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严格地计算和平均分配每一磅粮食,不但是为了维持生存和战争,而且已经超越“普通革命”任务,是共产主义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真正主要门径”。——列宁起草俄共八大经过党纲(1919)阅读材料回答:依据党纲,列宁在俄国实施了什么经济政策?背景?内容?效果?怎样评价?第5页1.背景:2.内容:经济形势严峻:物资严重匮乏政治形势严峻:外国武装干涉,国内反革命叛乱农业工业商业分配实施余粮征集制普遍实施工业国有化取消商品贸易强制劳动,“不劳动者不得食”第6页材料一:……我们当初不这么做就不能在一个经济遭到破坏小农国家里战胜地主和资本家。我们取得了胜利……应该说我们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是一个功劳。材料二:19,俄国一普特粮食价格为:国家征购价:6卢布;国家零售价:30卢布;黑市价格:200卢布材料三: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方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标准来调整国家产品生产和分配做法脱离了实际,“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依据以上材料思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功劳是什么?受伤最大是谁?错在哪里?
脱离了俄国小农经济占优势(即生产力落后)这一实际国情。幻想以此直接过渡到纯粹社会主义。第7页怎样全方面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2、主动:能最大程度地集中全国物力财力,保障军事胜利。3、消极:违反经济规律,损害农民利益(表现),造成19经济政治危机。1、目:为了保证军事胜利,并幻想以此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5、结论:它是战争时期一个非常伎俩,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正确路径。4、特点:在生活中排斥商品关系,用军事和行政伎俩控制社会运转,进而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第8页一、追随“理想”试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马克思构想(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2、列宁试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3、试验失败后反思当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方法,即用简捷、快速、直接方法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标准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问题上,必修退回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转引自王斯德《苏联兴亡史》第9页二、面对现实试验:新经济政策1921-19281、现实困境(经济困难、政治危机)2、勇敢调整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直接过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中间步骤,作为提升生产力伎俩、路径、方法和方式……——19列宁《论粮食税》依据列宁构想,苏俄实施了什么政策?内容?新在何处?评价?第10页领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农业余粮征集制固定粮食税工业工业国有化有区分地对待大、中、小企业商业取消商品贸易产品交换转为自由贸易分配强制劳动按劳分配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生活中排斥商品关系,用军事和行政伎俩控制社会运转,进而直接进入社会主义;新经济政策是经过在一定程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改进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二、新经济政策(1921——1928年)第11页3.意义二、新经济政策(1921——1928年)现实意义:工农支持,经济恢复发展,政权巩固理论意义:找到了一条使落后俄国过渡到社会主义路径。
杰尔诺沃村“伊里奇之灯”
在我们家里装上这么美妙灯,这是过去任何一个政权都没有替我们做到。不过苏维埃却做到了。为煤油和松明操心日子已经过去了,现在能够平静等候黄昏时刻到来,看灯光闪烁起来,照亮我们农舍。心里是如此欢乐和愉快,禁不住要高喊叫:苏维埃政权,你干得多么出众!第12页……随即几年中,最大问题是这“前进两步”应该怎么走。新经济政策确实给了人民一段喘息时间,并使经济从19普遍萧条中恢复过来,……但这还不够。更令人不安是富农对国家敌视并拒绝出售粮食。1924年列宁逝世,用什么来取代新经济政策和由谁来继承列宁合二为一。两派观点:一派是对富农让步,允许其自由贸易。另一派反对,理由是它不会带来工业化所需要大量资本,他们主张全方面规划来加速工业化发展。……前进两步该怎么走?第13页材料一假如撇开内部和外部环境抽象地来讲,我们当然能够用比较迟缓速度进行工作。正是这个环境促使我们快速发展我国工业……我们是在一个技术非常落后国家内取得了政权……假如我们工业和技术像德国那样发达,那么高速度发展工业问题在我们这里就不会像现在这么迫切了……假如我们不是唯一无产阶级专政国家,而是无产阶级专政国家之一,那么高速度发展工业问题就不会这么迫切了。—摘自斯大林《论国家工业化和联共(布)党内右倾》(1928年11第14页材料二我们必须考虑积累界限问题,投资最大界限问题。不从供求平衡角度作详尽分析,这自然不是“表面”缺点,不是“形式上”疏忽,而是一个深刻内在错误……为了使国家工业化得到实现……也不能用“未来砖头”建造“现实”工厂。——摘编自布哈林《一个经济学家札记》(1928年9农业工业化社会主义发展动力集体优先重工业阶级斗争斯大林个体轻重协调发展生产力布哈林第15页三、回归“理想”试验:
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建立我们所以采取新经济政策,就是因为它为社会主义服务。当它不再为社会主义服务时候,我们就把它抛开(让它见鬼去)第16页1、斯大林模式建立路径A、社会主义工业化B、农业集体化C、阶级斗争尖锐化D、国民经济发展5年计划第17页2、一条独特发展道路(1)重工业为先导(2)高速度为灵魂材料1: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五十年至一百年。我们应该在十年内跑完这一段距离。或者我们做到这一点,或者我们被人打到。——斯大林1931年材料2:为把我国从一个落后农业国变成工业国总共用了约时间。——斯大林1946年3、国家计划为指令苏联计划委员会副主席:计划就是法律第18页4、一个永恒话题农业国——工业国。1928—1937,两个5年计划完成后,苏联工业产值位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工人工资1928—1940年下降了43%——《西方文明简史》772页。最大牺牲者是农业和农民
失去财富——贡税+剪刀差失去土地——强制集体化失去自由——城镇分治失去生命——大饥荒、毁灭富农、冷酷法律第19页全部制形式:管理体制:调整伎俩:管理伎俩:单一公有制。高度集中经济管理体制。排斥市场,实施指令性计划经济。以行政伎俩管理经济。5.斯大林模式表现(特征):关键特点:高度集中1936年苏联宪法颁布标志斯大林模式形成第20页第三只眼看斯大林时期苏联:(印度)泰戈尔:这种疗法不能持久——《俄罗斯书简》1930年(法)罗曼.罗兰:两个不吻合斯大林——《莫斯科日志》1935年(法)纪德:生虫红苹果——《从苏联归来》1936年第21页6、两份后世回应回应1:大卫.科兹,莫斯科,1991年6月支持改革前社会主义模式大约9.6%拥护改革,并希望社会主义国家实现民主化12.3%应该实施资本主义79.7%——黄苇町《苏共亡党十年祭》回应2:俄罗斯社会和民族问题独立研究所,14.6%:20世纪俄罗斯成就超出其它任何世纪13.2%:这是俄罗斯最不成功和最困难一百年2/3:既取得了伟大成就,也遭受了空前损失。——吴恩远《苏联史论》第22页一个让人深思现象:五年计划引发了全世界关注,“计划”成了最时髦词。
美国新闻记者林肯·斯蒂芬斯从苏联归来后说:“我看到了未来,它行得通。”一个不容忽略事实:到1937年,苏联工业产值已经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苏联巨大工业能力压倒了纳粹德国,成为制胜利剑。一个不能回避问题:到斯大林逝世时候,人均粮食产量、人均肉类产量还没有到达沙皇时代水平一个让人嗟叹结局:1991年,克里姆林宫红旗悄然落下,红色年轮在大国兴起舞台上刻写了74圈。众说纷纭“斯大林模式”第23页7、评价:(1)有过突出成就:①快速实现了工业化,工业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②为以后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奠定了基础③开创了一条不一样于资本主义发展模式崭新道路④给资本主义国家提供借鉴经验。(2)存在严重弊端(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日益妨碍苏联借鉴发展)1、片面发展重工业,农、轻长久落后2、忽略消费品生产,人民生活提升迟缓3、伤农太多,农民生产主动性不高4、长久指令压抑了地方和企业主动性教授观点:苏联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即使在某个特定历史时期起过主动作用,但从根本上讲,它不符合当代社会政治与经济发展要求,远非一个理想和成熟模式。——陆南泉、姜长武《苏联剧变深层次原因研究》第24页斯大林模式弊端从生产力角度看超越生产力水平;
经济上:四点政治上:权力高度集中,干部职务终生制,个人崇敬盛行,缺乏社会主义民主。思想上:压制思想文化自由发展。对外关系上:推行大国沙文主义。(粗暴干涉别国内政)第25页数代人吞食苦果当前这种困难经济和生活情况在很大程度上是苏联式经济造成后果。我们不得不付出代价,为苏联体制所固有过分依赖原料工业和国防工业而损害日用消费品生产发展付出代价;为不够重视当代经济关键部门……付出代价;为不允许产品生产者竞争付出代价……为限制甚至压制企业和个创造性和进取精神付出代价。今天我们在收割那几十年苦果,现有物质上,也有精神上。——普京《新千年之交俄罗斯》1999年12月30日第26页19531964198519911958年度人物
赫鲁晓夫1973年度人物
勃列日涅夫1988年度人物
戈尔巴乔夫信心满怀后继者
举步维艰改革路1982第27页1956年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作了《关于个人崇敬及其后果》秘密汇报,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敬,揭露由此造成对民主与法制破坏。苏共二十大打破了对斯大林个人迷信,有利于冲破传统观念束缚,也开启了赫鲁晓夫改革之路。
赫鲁晓夫(1953-1964)改革第28页赫鲁晓夫改革
光荣与混乱并行赫鲁晓夫黑白参半墓碑暗喻了他毁誉参半一生,毁誉参半改革。阴谋家、改革家、策略家、蛮干家第29页在联合国大会上用皮鞋敲桌子赫鲁晓夫喜怒无常性格被称为“鲁莽改革者”1960年联合国大会上第30页一、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斯大林体制弊端暴露;农业问题严重。农业:①收购制,一定自留地、牲畜;②垦荒增产;③种植玉米运动;④农机卖给农庄。工业:①权力下放;②物质利益标准成就;一定程度上冲破传统观念束缚,取得一定成效;结果:但造成经济混乱。①没有突破斯大林体制;②脱离实际;③盲目性;④赫氏个人作风。1、背景:2、内容:3、评价:侧重点在农业4、失败原因:(根本原因)第31页1957年5月,赫鲁晓夫还提出苏联人均牛奶、肉类和黄油产量三四年要赶上美国,这对于缺乏饲料和当代化畜牧机械及优越自然条件苏联来说,无疑是一厢情愿事。1953年全苏玉米面积仅350万公顷,赫鲁晓夫竟要求到1960年增加到2800万公顷,因为它不适合苏联各地实情,从而造成大幅度减产。冲动赫鲁晓夫目标脱离实际,盲目性,赫氏个人作风以上材料说明赫鲁晓夫改革中存在什么问题?第32页“有学者指出,从一定意义上说,赫鲁晓夫是斯大林掘墓人,但最终还是饰演了守墓人角色”?怎样了解?提醒:(掘墓)勇于向旧政治、经济模式挑战改革家。(守墓)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旧体制。第33页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
勃列日涅夫为人慎重,秉性保守,习惯于因循守旧,按陈规办事,最怕重大变革和转折。他在开会或讨论问题时,总是先听大家发表看法,然后尽可能照料各方面立场和利益加以折中,采取中间路线。所以,有些人称他为“妥协能手”。第34页二、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年执政)1、内容:2、评价:3、失败原因:侧重点在工业农业:①扩大自主权;②提升农产品价格;③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指标;④放松对个人副业限制工业:推行新经济体制,扩大企业自主权成就:前期军事和综合国力增强。结果:后期经济全方面滑坡,以失败告终。①与美国军备竞赛消耗过大,经济滑坡。②执政后期趋于保守,改革陷于停滞。③没有突破斯大林体制(根本原因)第35页1953-1983年苏联与世界GDP平均增加率对比20世纪80年代初苏联经济情况怎样?经济情况:横向低于世界水平,纵向也是苏联经济发展最低谷。1953195819631968197319781983第36页三、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执政)这时,一个年轻面孔浮出水面。莫斯科新老板戈尔巴乔夫——年轻、温和且令人敬畏。
第37页戈尔巴乔夫(1985~1991)改革指导思想:苏联必须进行根本上变革和改造,才能挽救危机。改革侧重点:经济体制改革,而且是从根本上改变原有经济体制,第38页戈尔巴乔夫改革放弃共产党领导,背离社会主义方向国内局面混乱,最终苏联解体。取消共产党领导地位,实施多党制政治体制改革加速发展战略,重点发展重工业,加剧经济结构畸形;宏观决议缺乏详细可行配套办法。失败打破单一公有制,允许个体经济存在。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经济体制改革失败原因结果办法第39页思索:苏联经济改革目标就是要打破斯大林模式,为何戈尔巴乔夫打破了斯大林模式,其改革却依然遭到了失败?
“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他认为只要把外面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边好心子,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
一位前苏联杂志主编这么讽刺戈尔巴乔夫有些人曾形象地说:戈改革手术刀不是挥向党身上肿瘤,而是挥向了党脖子。戈改革不是去革除高度集中政治经济体制,而是走上了否定共产党领导、否定社会主义道路。第40页
有些人说:赫鲁晓夫改革把苏联改病了,勃列日涅夫改革把苏联改残了,戈尔巴乔夫改革把苏联改死了。你认为正确吗?你以为他们改革有何异同?
各抒己见第41页相同点:1、背景:都面临斯大林体制弊端。2、内容:改革重点都在经济领域;3、结果:都以失败而告终。不一样点:1、内容:赫改革重点在农业;勃重点在工业,而且在重工业领域;戈重点在经济体制上。2、结果:赫勃都取得了一定成效;戈在经济改革未见成效情况下进行政治改革。3、失败根本原因:赫、勃没有改变原有体制,戈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方向。苏联三次改革比较第42页失败根原结果改革侧重点改革原因背离社会主义方向没有改变原有体制没有改变原有体制失败最终苏联解体失败但有一定成效失败但有一定成效经济体制改革军事工业农业斯大林体制弊端戈尔巴乔夫勃列日涅夫赫鲁晓夫三次改革比较第43页苏联经济改革给我国留下什么启示?4、改革必须从根本上处理经济体制弊端。1、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在发展道路上不停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2、改革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走适合本国国情发展道路。3、改革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不可能一帆风顺,必定含有复杂性、波折性和艰巨性。5、改革必须坚持党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第44页回顾:苏联经济发展与改革历程勃列日涅夫改革(趋于停滞)赫鲁晓夫改革(探索开始)斯大林经济体制(确立)新经济政策(新探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探索)十月革命确立政权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确立阶段社会主义经济改革阶段戈尔巴乔夫改革(深化、失败)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不是一帆风顺,必须不停探索改革实践。课堂小结第45页在苏联,1928年1公担稞麦可分别交换35米印花布、75千克砂糖,到1952年只能分别交换1.5米印花布、0.9千克砂糖;1953年,谷物义务交售价格仅为成本10%,牛肉价格为成本5%,猪肉价格为成本6%。这段材料反应出这一时期苏联()A.农副产品质量差、价格低B.农产品过剩造成价格下滑C.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够完善D.工业化牺牲了农民利益D第46页20世纪80年代初,苏联自留地占全国耕地4%,但其产量却占苏联农产品总量25%。这说明当初()A.农业集体化已不适应苏联农业发展B.个体农业是苏联农业产量支柱C.苏联政府依然在片面发展重工业D.苏联发展农业自然条件不停恶化A第47页《全球通史》中说:“农民和新商人即当初所称‘耐泼曼',都能雇佣劳动力,并能保留他们在经营中取得利润。不过,列宁设法使国家控制了土地全部权……。”这一现象()A.推进了十月革命胜利B.保障了国内革命战争胜利C.促进了苏俄经济恢复D.是苏俄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构想和实践C第48页列宁说:“在战争结束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这根“拐杖”所起作用是()A.赢得了一战胜利 B.建立了完善工业体系C.巩固了工农联盟 D.完成了向社会主义过渡C第49页19瞿秋白到苏俄考查,其后在《俄乡纪程》中有这么一段描述:“……俄罗斯现在是‘共产主义试验室’……在‘苏维埃玻璃管里’颠之倒之试验两下,就即刻能够显出‘社会主义化合物’”。以下关于这一做法表述,符合史实是()①“化合物”是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②它是适应该初苏俄国情而实施政策③它实施普遍义务劳动制和按劳分配④以后出现经济问题与此政策相关系A.①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B第50页“不论在任何时候,在任何国家,全部进行农业改革尝试在试图以快速和激进方式进行时,收获都是深深失望,因为农业结构最根深蒂固结构”。以下史实最能佐证该观点是()A.苏俄新经济政策 B.斯大林时期农业集体化政策C.美国罗斯福新政 D.中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B第51页英国史家霍布斯邦说:“若无19世纪资产阶级社会解体在先,势无十月革命以及苏联成立在后。”又说:“发生于二十世纪30年代大萧条,使人们认为苏联经济制度成为一条全球性可行之路。”依据这么陈说,以下最恰当解释是()A.资本主义得以挑战社会主义,最大力量来自于本身强大B.社会主义得以挑战资本主义,最大力量来自于本身强大C.资本主义得以挑战社会主义,最大力量来自于对手弱点D.社会主义得以挑战资本主义,最大力量来自于对手弱点D第52页1934年,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访问苏联后写到:“当前这些政策包含着某种消极东西是不可防止。”“消极东西”主要含义是A.苏联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弊端B.新经济政策弊端C.支持工业化,牺牲农业和农民利益D.经济百分比严重失调A第53页1964年到1982年期间,前苏联“完善社会主义”提法逐步取代了“改革”提法,随之出现是()A.社会经济发展丧失活力B.破坏法制现象得到纠正C.社会主义自治制度确立D.放松对东欧国家控制A第54页当生产力向工业化时代前进时,必须冲破小农经济桎梏,以下史实属于这一范围是①英国圈地运动②中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③苏联农业集体化④中国1952年底完成土地改革()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④D.①②B第55页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调整一、调整背景1、经济危机(原因、特点、影响)2、借鉴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经验二、调整先行者——罗斯福新政1、背景2、内容3、特点4、影响三、二战后资本主义新改变1、国家加强对经济干预,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2、企业本身调整3、福利国家出现4、新经济出现
5、第三产业兴起第56页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后,采取了一系列办法,其结果是A.国家开支显著上升B.农产品数量显著增加C.银行数量不停增多D.美元逐步升值自由放任经济政策有着“市场失灵”缺点,国家干预经济有着“政策失灵”不足。能表达上述观点分别是A.罗斯福新政与新经济政策 B.大危机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 D.罗斯福新政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AB第57页图7改编自保罗·肯尼迪《大国兴衰》。据此判断,以下说法正确是()A.德国开始步入欧洲强国之列B.经济危机使英国丧失了世界霸主地位C.苏联成功度过经济危机实现了工业化D.美国在世界经济中仍占据着关键地位D第58页1825年英国发生了世界首次经济危机;1857年后,世界性经济危机时有发生;1929年—1933年由美国暴发经济危机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这主要是因为A.资本主义制度基本矛盾存在B.“自由放任”政策不适应资本主义新发展C.各国之间国际贸易冲突加剧D.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确实立D第59页1928年4、5、6月美国汽车销售付款方式、汽车档次分类百分比(单位%):2已成交高中等车已成交低级车未成交小计信贷6.311.223.961.4现金20.96.211.538.6累计47.217.435.4100表中反应消费方式带来最主要影响是()A.整个社会享乐风气盛行B.刺激资本家盲目扩大生产C.家庭负债增多,影响社会稳定D.美国经济陷入极度萧条之中B第60页大萧条(经济危机1929-1933)材料1:到1929年,在美国占人口2%富人收入几乎占全部国民收入60%,而贫困户家庭占总数60%。材料2:19到1929年,美国工厂中生产率增加55%,而工人工资增加仅为2%。农业工人工资还不到非农业工人40%。依据材料归纳1929年时期美国经济现象?反应实责问题是什么?危害?现象:贫富分化严重;生产力发展迅速,工人工资增长有限。实质:生产增久远远高于消费增长。危害:导致生产过剩,加剧供求矛盾。第61页材料3:1928年8月底,美国股票市场平均价格相当于5年前四倍。1929年夏季三个月中,通用汽车企业股票由268美元上升到391美元,美国钢铁企业股票从165美元上升到258美元。普通市民把原来可用于购置生活必需品钱疯狂地投入股市;资本家甚至把利润大多转到股市;连银行等金融机构都卷入了股市投机。大萧条(经济危机1929-1933)股票暴涨,股票投机活动过分。以上材料反应美国经济什么问题?第62页大萧条(经济危机1929-1933)原因:主要:生产和销售(供求)矛盾。直接:股票投机过分(黑色星期四)。表现:①时间长②范围广(全世界)③破坏性大:股市瓦解,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工人失业,社会混乱特点:影响:1、经济:极大破坏生产力。2、政治:加深了资本主义各国严重社会危机;资本主义民主制度遭受威胁,法西斯势力抬头。3、国际关系:各国转嫁危机,加剧了世界局势担心。第63页罗斯福新政罗斯福(1882—1945)1932年当选美国第32任总统,任期零39天,是美国历史上唯一连任4届,任职时间最长总统。Theonlythingwehavetofearisfearitself.我们唯一值得恐惧就是恐惧本身。第64页在罗斯福首次履任总统1933年初,正值经济大萧条风暴席卷美国时候,处处是失业、破产、倒闭、暴跌,处处可见美国痛苦、恐惧和绝望。罗斯福却表现出一个压倒一切自信,他在宣誓就职时发表了一篇富有激情演说,告诉人们:我们惟一害怕就是害怕本身。在1933年3月4日那个阴冷下午,新总统决心和轻松愉快乐观态度,“点燃了举国同心同德新精神之火”。罗斯福是20世纪最受爱戴美国总统。他受人爱戴是因为,即使他出身贵族,但他相信平凡人价值,而且为维护百姓权利而战,另一个原因是,他有着慑人魅力。他愉快地工作,对未来充满信心。他率领美国走出经济困境,改变了美国人生活方式。然后为了捍卫民主政体,帮助世界实现了安全。
新生国家苏联却是风景那边独好。他们创造了一个新经济社会管理模式,人们称之为计划经济。从1928年到1932年,也就是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大萧条那几年,苏联实施了第一个五年建设计划,从农业国一跃成为工业国,整个社会一派欣欣向荣。——《大国崛起》第65页1、背景:①1929—1933年经济危机。②胡佛自由放任政策,无力处理危机。③苏联计划经济取得巨大成就。罗斯福新政2、内容金融、工业、农业、社会救助3、影响经济、政治、深远第66页1933年3月9日至6月16日,美国国会应罗斯福总统之请召开尤其会议。罗斯福先后提出各种咨文,督促和指导国会立法工作。国会则以惊人速度先后经过《紧急银行法》、《联邦紧抢救助法》、《农业调整法》、《全国工业复兴法》、《全国劳工关系法》、《田纳西河流域管理法》等。1933-1934年新政着重“复兴”,主要办法有:整理金融业,恢复银行信用1935-1939年新政则着重“救助”和“改革”广泛开展公共工程建设和紧抢救助,实施社会保险,以扩大就业机会和提升社会购置力。第67页领域方法作用金融(前提)工业(中心)农业救助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险法》缓解矛盾、稳定社会直接救助以工代赈处理就业,刺激消费缓解社会矛盾恢复银行信贷和信誉整理银行、改革银行体系、统制货币颁布《法》制订公平竞争法规保障劳工权利预防盲目生产,处理供求矛盾,调整劳资矛盾降低耕地面积和产量政府收购剩下农产品处理产品剩下和供求矛盾,稳定物价第68页2、“新政”哪些办法是为了处理了供求矛盾?工业:制订公平竞争法规,预防生产过剩;最低工资农业:降低耕地面积和产量,收购剩下产品;
救助:社会救助、兴办公共工程,扩大就业,4、“新政”最能表达借鉴社会主义经济模式办法是什么?1、“新政”关键内容(主要目标)是什么?用国家力量扩大消费,处理供求矛盾,缓解社会矛盾。调整工业生产。《工业复兴法》3、“新政”在哪些方面保障了下层民众利益?要求最低工资和最高工时;认可劳动者与雇主谈判权利;实施社会救助和以工代赈。知识强化第69页特点:有“新”意1、新经济理论和政策:国家干预经济理论(凯恩斯主义)。2、新模式: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模式4、新起点:对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资本主义制度取得新生,成为继续向前发展新起点。3、新特点:最大特点是国家全方面干预经济,但没有废除自由竞争运行机制。(市场自我调控和国家宏观调控结合)5、新生活:《社会保障法》奠定了美国福利制度基础。第70页实质:罗斯福新政深度探讨1经济:使美国摆脱了经济危机并推进了经济发展。2政治:缓解了社会矛盾,遏制了法西斯势力,挽救了美国自由民主制度。3深远:创建了国家干预经济模式。对资本主义国家产生深远影响。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前提下,对生产关系局部调整。经过法律形式。影响:第71页横向联络苏俄: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以上比较说明了什么问题?20世纪20和30年代,世界上两个社会制度不一样国家为恢复经济都进行了经济改革,请问是哪两个国家?进行了怎样改革?请对照着两个大国经济改革内容,思索各有什么本质特征?在维持社会主义制度前提下,适当发展市场经济,恢复和发展经济在维持资本主义制度前提下,适当发展计划经济,恢复和发展经济说明:社会主义经济与资本主义经济并不是根本对立,社会主义能够发展市场经济,资本主义一样能够发展计划经济,二者能够相互借鉴第72页几个经济发展模式比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下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苏维埃体制(高度集权)、一党制、终生制。君主立宪制、内阁制、两党制。政治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体制经济体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集体化农庄资本主义大农场农业制度农、轻、重协调发展优先发展重工业先轻工业后重工业工业化道路以公有制为主导,各种全部制成份并存。生产资料公有制生产资料私有制全部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斯大林模式西方模式(英)第73页罗斯福新政对我们启示综合探究3罗斯福新政对我们启示①要大胆吸收资本主义先进文明结果;②必须依据生产力发展适时调整经济运行机制;③将市场机制和政府干预有机统一,防患于未然;强化金融监管力度,实施正确货币政策,预防金融风险。重视农业,强本固基。健全法律法规,确保各项改革顺利进行。④要关注弱势群体利益,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以工代赈,开启市场。重视保护和发展民族工业。⑤注意化解社会矛盾,努力建设友好社会。
充分利用人才资源,大力促进再就业工程。建立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第74页我国当前面临许多经济问题,温总理总在政府《工作汇报》中说:这是经济非常困难一年。或许我们能够在罗斯福新政中找到一些方法,当然很多都是我们现行政府正在进行,当然有很多我们还需要继续加强。1、强化金融监管力度2、以工代赈,开启市场,主动增创就业机会3、重视保护和发展民族工业。4、重视农业,强本固基,提升农民消费,扩大内需。减小城镇差距5、完善社会福利制度,关注民生,促进社会友好6、完善民主法制建设。7、切实转变政府职能。第75页凯恩斯主义(1936年在《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中提出)1.背景:1)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后,自由放任经济政策占据主导地位;2)经济大危机暴发,自由放任经济理论开始受质疑2.凯恩斯主义主要内容:政府干预经济,成为“看得见手”3.评价:主动:二战后成为西方各国制订经济政策主要依据,推进了经济发展,但不能消除经济危机局限:20C70年代以后,其经济学中主流地位被其它学派取代从自由主义到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改变自由主义凯恩斯主义创始人及代表作亚当.斯密《国富论》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主要观点管得最少政府就是管最好政府加强政府对经济干预政府职能充当社会“守夜人”对市场运行进行干预处理危机方式自由放任政府干预,扩大需求,充分就业第76页三、战后资本主义新改变1、战后资本主义经济调整生产社会化,是指生产过程本身社会化,即由分散小生产者转化为大规模社会生产过程。生产社会化包含三个相互联络方面
第一,生产资料使用社会化,即生产资料从单个人分散使用变为大批人共同使用。第二,生产过程社会化,即生产过程从一系列个人行动变为一系列社会行动。第三,产品社会化,即生产出产品经过交换供给整个社会。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矛盾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也是经济危机暴发根本原因。第77页战后各国调整之源1、时间概念:二战后到70年代初2、背景①根本原因:第三次科技革命推进了生产力发展②历史教训:经济危机惨痛教训呼唤国家对经济干预和调整③实践基础:美国罗斯福新政成功示范④理论基础:凯恩斯主义⑤现实需要:二战后早期各国面临战后重建任务。第78页1、经济体制变革——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2、资本结构改变——人民资本主义3、经营结构改变——经营者革命4、社会再分配改变——福利国家出现5、产业结构改变——第三产业兴起战后各国调整之策第79页1、二战后,发达国家在经济调整中,普遍做法是什么?2、国家干预经济主要方式有哪些?有何利与弊?阅读教材74页,回答以下问题。1、经济体制变革——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理论:放弃自由放任,接收凯恩斯主义。政策:国家干预经济。第80页2、国家干预经济主要方式有哪些?有何影响?方式实施国有化,建立国营企业。制订经济计划。用扩大开支、政府采购等政策调整生产(哪些行业?哪些国家?)(有何好处?是指令性还是指导性?)英、法、德日本美第81页国家对经济大力干预影响主动:1、防止了生产盲目性,确保了生产社会性。2、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生产和消费矛盾,使得生产得到较快发展。消极:1、国有企业经营不善、效率低下、增加迟缓。2、国家财政开支过渡膨胀,赤字增加过快,国债负担过重。第82页2.资本结构改变——人民资本主义人民资本主义原因:生产力发展和企业规模扩大。含义:股票分散化,企业产权结构改变。意义:扩大消费、缓解社会矛盾、扩大融资渠道,企业产权结构改变但不能改变决定权。第83页经营者革命原因:第三次科技革命使得企业生产科技含量增加和生产过程日益复杂。含义:企业全部权和经营权分离,经营方式变革意义:提升了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提升了生产效率。新中间阶层扩大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扩大消费。3、经营结构改变——经营者革命第84页影响:17课战后资本主义经济调整主动:缓解矛盾、扩大消费消极:财政赤字、降低工作主动性背景:国民收入再分配一个形式,分配领域社会化表现。公民社会权利,立法和制度确保。覆盖面广缓解社会矛盾、构建社会友好实质:特点:内容:资金起源、福利种类4、福利国家出现——社会分配调整基础:生产力发达第85页“新经济”:是一个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生产技术为主导经济增加模式。其中包含了一系列促进劳动生产率提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
20世纪90年代出现在克林顿执政时期美国,主要特征是低通货膨胀和低失业率,经济发展快速。(高手129页)第三产业兴起:高手129页第86页1934年,一位英国牛津大学教授,创造了福利国家概念。到1948年,英国宣告全方面实现了社会保障,建成福利国家。问题:(7分)(1)英国“福利国家”可能借鉴了哪些国家实践经验?(2分)(2)英国“福利国家”内容和特征是什么?(3分)(3)你怎样评价英国“福利国家”政策?(2分)第87页1)美国罗斯福新政时期《社会保障法》(2)内容:在教育、医疗、失业、养老等方面全方面实施社会保障(或答人人享受免于贫困、疾病、愚昧、污染和失业自由权利);特征:覆盖面广;得到立法和制度确保(3)从正面看:福利国家政策实施,对英国保持社会长久稳定起到了主动作用;英国在世界上第一个建成“福利国家”,含有重大意义,为以后其它国家实施社会保障政策提供借鉴和模式,毁灭贫困,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从负面看:加重国家负担,影响了经济发展。第88页17课战后资本主义经济调整1、调整效果2、新挑战:经济飞速发展社会稳定友好黄金时代3、继续调整降低干预、削减社会福利1973年经济危机、经济“滞胀”
实质: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前提,生产关系自本局部调整。(联络罗斯福新政)
50——70年代经济调整效果和实质第89页战后资本主义经济调整国家对经济大力干预(国家政策调整理论:凯恩斯主义办法:国有化、建立国营企业;制订经济计划;扩大政府开支、政府直接采购等政策调整生产。人民资本主义和经营者革命(企业经营调整)福利国家出现(社会分配调整)人民资本主义:股票分散化经营者革命:企业全部权和经营权分离第90页总结:战后资本主义新改变
1、生产力改变:第三次科技革命,知识经济发展2、生产关系:资本主义主动地寻求自我调整和调整。(国家政策、企业调整、社会分配)3、阶级关系:资本主义国家利用充分物质条件改进各个阶层关系(中间阶层、工人与资本家)
4、产业结构:适应科技进步和需求结构改变而不停改变和升级,尤其是第三产业、高科技产业部门发展快速。5、经济全球化加速: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为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第91页【探究1】中苏两国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有许多相同之处:一、都面临由农业国过渡到工业国任务;二、都对斯大林模式进行过改革。(1)中苏两国工业化方针各是什么时候提出?其指导思想和相关政策有哪些相同性?方针提出:中国是1953年过渡时期总路线;苏联是1925年联共十四大。指导思想和相关政策相同性:①优先发展重工业②实施五年计划③改革农村生产关系
(2)中苏两国各在什么时候对斯大林模式进行过改革?中国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苏联是1956年苏共二十大以后。
第92页(3)中苏两国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结果有什么不一样?造成这一差异原因何在?㈠不一样结果:中国成功,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苏联几位领导人改革相继失败,苏联解体。㈡原因:①指导思想不一样:中国有邓小平理论正确思想作指导;苏联缺乏科学思想指导;
②详细做法不一样:中国经济改革力度比较大,完全突破了斯大林模式;苏联经济改革是小修小补,政治改革背离社会主义,引发思想混乱;③对待“和平演变”态度不一样:中国坚持四项基本标准;苏联混同社会主义民主与资产阶级自由化界限;④对改革认识不一样:中国把改革看成党和国家中心工作,改革成就突出;苏联把改革看成缓解国内矛盾、对外争霸工具,经济改革一点点结果也化为乌有;第93页深度思考:如何看待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二战后,以美国为首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一些新改变,这些新改变是资本主义自我扬弃,是资本主义内部自我完善,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自我调整。对于这些改变,我们应该用发展眼光来对待:①当代资本主义出现新改变是资本主义主动寻求自我调整和调整结果。资本主义之所以要主动地改变,既是利润最大化需要,也是在与社会主义制度较量过程中,不得不采取一些改进办法,包含借鉴社会主义一些良好经验;②当代资本主义出现新改变是科技进步,尤其是高科技产业部门快速发展结果;③生产力发展、劳动生产率不停提升、社会财富巨大增加,为资本主义国家改进各个阶层关系提供了充分物质条件;④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干预调整,使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趋于缓解。第94页综合探究: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经济体制比较1.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和战后资本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同点①全部制方面:
都是“混合经济”,私有经济、国有经济并存;②管理方式:
市场和计划(行政干预)伎俩都有;③分配方式:
个人所得和福利分配等同在;第95页2.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和战后当代资本主义区分①根本目标:前者是向社会主义过渡、发展社会主义;后者是发展完善资本主义;②前提:前者是坚持公有制和社会主义标准;后者是坚持私有制和资本主义市场竞争制度;③全部制:前者是公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后者是私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④管理方式:前者以计划和干预为主,以市场为辅;后者以市场为主,以计划为辅;⑤结果:前者恢复经济,巩固苏维埃工农联盟,是有利于苏联向社会主义过渡;后者发展了经济,稳定了资本主义制度,巩固了资产阶级统治。第96页1.在世界当代化进程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动态心电图目前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教学课件
- 【大学课件】国际新兴服务贸易产业
- 【物理课件】运动快慢的描述 速度课件
- DB32T-长江河道疏浚采砂项目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编制说明
- 信息与通信射频电路与天线课件
- 《电梯安全经验分享》课件
- 现在完成时复习课件
- 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制度集粹选集十篇
- 固收定期报告:资金面均衡偏松年末票据利率上行
- 单位管理制度品读选集【人力资源管理】
- 2025年林权抵押合同范本
- 2024年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学期学业水平测试 期末卷(含答案)
- 智能检测与监测技术-智能建造技术专02课件讲解
- 2025蛇年一年级寒假作业创意与寓意齐【高清可打印】
- 2024年高考物理一轮复习讲义(新人教版):第七章动量守恒定律
- 多系统萎缩鉴别及治疗
- 设备的使用和维护管理制度模版(3篇)
- 浙江省宁波市慈溪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期末测试试卷
- 草学类专业生涯发展展示
- 法理学课件马工程
- 《玉米种植技术》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