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号历史周测附有答案_第1页
5月10号历史周测附有答案_第2页
5月10号历史周测附有答案_第3页
5月10号历史周测附有答案_第4页
5月10号历史周测附有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5月10号历史周测[复制]您的姓名:[填空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选择题1.古代中国的贵族政治,以宗法血缘关系为基础,通过层层分封,权力分散在各级贵族中,并世袭享有特权,因此,战国时代,魏国和楚国通过变法削弱世袭特权,秦国通过军功爵制取消世卿世禄制度,强调军工而淡化世纪身份,据此可知,这些做法[单选题]*A.标志着中国古代世袭制走向消亡B.有利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转型(正确答案)C.催生了中国古代分散的小农经济D.标志着中国封建生产关系的出现2.东汉末年,刘备在成都铸造“直百五铢”大钱,重量为五铢钱的三倍,可当100枚五铢钱使用,东吴发行大泉五百,重十二铢,与500个五铢钱等值,北方的曹魏,几乎回到了实物经济状态,多用稻谷,绢帛作为交换的手段。相比于孙刘,曹操的措施[单选题]*A.加快了经济重心的南移B.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C.延缓了社会财富的增加D.减轻了通货膨胀的冲击(正确答案)3.唐朝确立食盐专卖制,实行民制官,收官,运官销的经营模式,安史之乱后,转而实行民制官,收商运商销的经营模式这一变化,[单选题]*A.减少了政府财政收入B.强化了藩镇割据势力C.有利于促进商业发展(正确答案)D.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4.明代内阁的政治功能一般包括教育功能、筹划功能、补过功能等,但在实际运行中,内阁的功能不可能得到充分发挥,对明代政治影响处于不稳定状态,或大或小,或强或弱。这主要是由于()[单选题]*A.内阁是传统相权的翻版B.阁臣的权力越来越大C.阁臣与皇帝关系的亲疏(正确答案)D.皇帝亲信并尊崇阁臣答案解析:内阁只是皇帝的内侍机构,阁臣的任命和权力的大小取决于阁臣与皇帝关系的亲疏,这决定了内阁功能不可能得到充分发挥,故选C项;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行政机构,无法与传统相权相比,并非其翻版,排除A项;据材料“或大或小,或强或弱”可知,阁臣的权力也是不稳定的,并非越来越大,排除B项;如果皇帝亲信并尊崇阁臣,内阁的影响力就会处于稳定的状态,不会出现“或大或小,或强或弱”的现象,排除D项。5.中国古代早有纂修地理志的传统,清朝对这项工作尤为重视,不仅制定了各省、府、州、县定期编修方志的制度,而且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纂修全国地理总志《大清一统志》。这表明①清朝继承了修地理志的传统②清政府重视国家的大一统③清朝对基层的治理很有成效④清朝的疆域远盛于前朝()[单选题]*A.①②(正确答案)B.①③C.②③D.②④答案解析:据材料“中国古代早有纂修地理志的传统,清朝对这项工作尤为重视”可知,清朝继承了古代中国纂修地理志的传统,故①正确;“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纂修全国地理总志《大清一统志》”体现清政府重视国家的大一统,故②正确;基层治理与纂修地理志无关,故③错误;材料强调纂修地理志,与清朝疆域远盛于前朝无关,故④错误;选择A项符合题意。6.雍正朝,有记录的(皇帝)引见文官数量共计5750名,这些官员去向如表1。表中信息表明()[单选题]*A.京官文化素质更高B.皇帝重视地方治理(正确答案)C.官员流动性较缺乏D.注重官员基层经历答案解析:根据题干表格数据可知,在雍正朝统治时期,在“单向任职”方面,地方官的数量要远远多于京官,在“双向任职”方面,“由京官到地方官”的数量最多,据此可知,在雍正统治时期,他比较重视对地方的治理,故选B项;在题干内容中仅是述及京官和地方官的任职数量情况,数量并不等于素质,并且在题干表格内容中,所引见的“地方官”或者是“由京官到地方官”的数量都比较多,排除A项;在题干内容中仅是述及雍正皇帝所引见的官员数量及其去向,并没有涉及官员的“流动性”问题,排除C项;题干表格内容仅是表现出雍正皇帝比较重视引见地方官员,但是并不能说明其比较重视“基层经历”,排除D项。7.表1介绍了清代江南举人的社会成分统计情况。导致这一状况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单选题]*A.传统自然经济逐渐瓦解B.世家大族的势力膨胀C.农业人身依附关系松弛D.维护专制统治的需要(正确答案)答案解析:根据清代江南举人的社会成分的统计情况,这些中举的江南人士,大多来自直系三代出过高低级科名或者相应官职的家庭,且多集中于城市、市镇地区,这与笼络士人群体、控制江南经济密切相关,适应了维护专制统治的需要,故D项正确。清代的传统自然经济逐渐瓦解不符合时代特征,排除A项;隋唐以来,庶族阶层崛起,世家大族逐渐走向衰亡,排除B项;农业人身依附关系松弛和表格信息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8.雍正元年(1723年),川陕总督年羹尧在《会陈军务事情请先具稿密陈折》中写到:“臣等请嗣后凡有紧要事情,先具奏稿密呈睿览……既经对圣虑,自有乾断,不独臣等获有遵循,而军务大事可免错误矣。”由此可见①雍正时期奏折制度正式形成②奏折制度的特征之一是私密性③奏折制度有利于提高决策效率④奏折内容仅限于通告军事要务()[单选题]*A.①③B.②③(正确答案)C.②④D.③④答案解析:乾隆年间,奏折制度正式形成,故①错误;据材料“臣等请嗣后凡有紧要事情,先具奏稿密呈睿览”可知,凡是紧要事情,都先写奏折给皇帝,体现了奏折制度的特征之一是私密性,故②正确;奏折制度不经中转、收发环节,可以使皇帝更直接、广泛地获取信息,提高了决策效率,故③正确;奏折制度涉及内容十分广泛,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内容,故④错误;选择B项符合题意。9.改土归流是指明清时期废除西南各少数民族地区分封首领世袭地方行政长官的土司制度,改由中央政府委派流官直接进行统治,实行和内地相同的地方行政制度,如清查户口、丈量土地、征收赋税、组织乡勇、兴办学校、实行科举等。这一制度()[单选题]*A.体现了政府因地制宜的民族政策B.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与社会进步(正确答案)C.优待少数民族上层保障了局势稳定D.改变了夷夏观念且实现了民族平等答案解析:根据材料“改由中央政府委派流官直接进行统治,实行和内地相同的地方行政制度”,可知改土归流的措施有利于加强中央政府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促进西南地区的开发和社会发展,故选B项;“改由中央政府委派流官直接进行统治”说明改土归流主要强调的是中央对西南地区的控制,排除A项;“废除西南各少数民族地区分封首领世袭地方行政长官的土司制度”说明改土归流废除了对少数民族上层首领的优待政策,排除C项;传统的夷夏观念在近代才逐渐改变,新中国成立后才实现了民族平等,排除D项。10.康熙帝时将理藩院从礼部独立出来。理藩院的主要职责一是管理蒙古、新疆等少数民族地区事务,二是处理与俄国的关系。这反映当时()[单选题]*A.蒙疆等地区已经被列强侵占B.满族依赖少数民族加强统治C.统治者的天朝上国观念浓厚(正确答案)D.清政府具备了近代外交的意识答案解析:根据题干内容可知,康熙帝将理藩院不仅管理蒙古、新疆等少数民族地区事务,而且还处理与俄国的关系,说明在康熙帝内心深处,俄国与蒙古、新疆等少数民族地区是具有同等地位的,这反映出清朝统治者天朝上国的观念仍旧比较浓厚,故选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康熙帝时期,蒙古、新疆等地区归属清朝管理,并没有被列强所侵占,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朝的统治基础仍然是汉族地主阶级,而不是诸多少数民族,排除B项;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设立总理衙门,负责处理与列强的外交事务,它的设置标志着清政府才具备了近代外交意识,而不是“理藩院”,排除D项。11.18世纪50年代,清朝版图奠定。朝廷在漫长的内陆边境地区,屯驻大量军队,广泛设立军事哨所,把守山川隘口和交通要道,形成边防网络。政府每年还派遣官兵巡察边界,形成巡边制度。在东南海疆,也形成了水师巡防和陆军屯守相结合的防御体系。这表明清朝()[单选题]*A.形成了保卫边疆的机制(正确答案)B.采取了闭关锁国的政策C.奠定了收复台湾的基础D.完成了国家领土的勘测答案解析:据材料“边防网络”“巡边制度”“水师巡防和陆军屯守相结合的防御体系”可知,清朝在内陆边境、东南海疆地区派驻军队,通过不同的机制,保卫边疆,故选A项;闭关锁国是指闭关自守,不与外界接触的一种国家政策,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1662年,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1684年,清朝在台湾设府,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勘测指对实地进行调查测量,与材料“边防网络”“巡边制度”等不符,排除D项。12.1728年,清政府同沙俄签订《恰克图条约》,重新确认了之前《尼布楚条约》《布连斯奇条约》所规定的中俄东北段和中段边界,并规定清廷需开恰克图为口岸与俄通商,俄国在恰克图、尼布楚两地进行的贸易免除关税等内容。《恰克图条约》的签订()[单选题]*A.有利于北部边疆的发展与稳定(正确答案)B.表明清政府开始放弃锁国政策C.是清政府丧权辱国的典型体现D.加速了俄国资本主义对华掠夺答案解析:从材料中看,清政府与沙俄签订《恰克图条约》重新确认了之前条约所规定的中俄边境,进一步明确了中俄边境的划分,有利于北部边疆的稳定与发展,故选A项;结合所学知识,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之前一直没有放弃闭关锁国政策,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清政府在鸦片战争后签订的条约才是丧权辱国的条约,《恰克图条约》是在鸦片战争之前签订的,排除C项;结合所学知识,俄国在1861年改革之后才产生资本主义,排除D项。13.清朝初期,人口主要按照人丁数统计,如:顺治十八年(1661年)人丁数为1913万。经过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人口统计标准逐渐发生变化。乾隆时期,人口统计发展到按照实际人口来统计,如: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人口数为3.01亿。这反映了当时()[单选题]*A.人口统计标准混乱B.人头税负担仍沉重C.人身控制逐渐松弛(正确答案)D.人口数量大大增加答案解析:据材料“清朝初期,人口主要按照人丁数统计……乾隆时期,人口统计发展到按照实际人口来统计”可知,清代人口统计标准由人丁即成年人变为实际人口,这与政府废除人丁税有关,说明政府对百姓的人身控制逐渐松弛,故选C项;材料主旨是清朝政府人口统计标准的变化,而非混乱,排除A项;据所学,清代摊丁入亩实施后废除了人头税,排除B项;据材料“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人口数为3.01亿”可知,人口数量大大增加只是材料的表象,而非反映的实质问题,排除D项。14.明成祖永乐年间,北征鞑靼、瓦剌,南征交趾,派郑和六下西洋;仁宗朱高炽即位后,果断停止北征,停罢营建工程及西洋宝船,实行“恤民之政”。明仁宗政策的直接目的是()[单选题]*A.实施海禁加强对人民的控制B.实施仁政减轻人民负担C.减少开支缓解财政压力(正确答案)D.促进与少数民族的友好交往答案解析:据材料“明成祖永乐年间,北征鞑靼、瓦剌,南征交趾,派郑和六下西洋;仁宗朱高炽即位后,果断停止北征,停罢营建工程及西洋宝船,实行‘恤民之政’”,可知明成祖时期的战争和对外交往,占据了大量财政支出,仁宗时期则停止战争和修建工程,直接减少了财政支出,故选C项;材料提到停止修建宝船针对的是政府的对外交往,而海禁针对的是民间的对外贸易,排除A项;实施仁政减轻人民负担属于根本目的,并不是直接目的,排除B项;材料并没有涉及与少数民族交往的信息,无法得知促进了与少数民族友好交往,排除D项。15.乾隆时期,闽浙总督杨庭璋奏称:“近年粤闽贸易,番船甚觉减少,即内地贩洋商船,亦多有停驾不开者。在外番因不能置买丝斤,运来之货日少,而内地所需洋货,价值亦甚见增昂。”这反映出()[单选题]*A.官员对“海禁”效果的否定B.国内丝绸价格的上涨C.中外“丝—银”贸易的终结D.中外市场联系的弱化(正确答案)答案解析:据材料“近年粤闽贸易,番船甚觉减少,即内地贩洋商船,亦多有停驾不开者”可知,乾隆时期福建、广东地区的外来贸易船只减少,内地进行远洋贸易的船只大多也都不再出海贸易,反映出中外贸易市场联系减少,故选D项;材料仅表述了福建、广东地区的对外贸易减少的现象,并没有说明作者对此的态度是支持还是否定,排除A项;据材料“内地所需洋货,价值亦甚见增昂”可知,由于内地流入内地的洋货减少,导致内地所需洋货价值增高,而非是国内丝绸价格上涨,排除B项;1815年,中外“丝—银”贸易终结,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16.下图是兴起于17世纪的中俄“万里茶道”示意图。其路线是从汉口出发,北上经过河南、山西、内蒙等地,进入俄国,最远到13000公里外的圣彼得堡。汉口成为这条漫长商路起点的原因是()[单选题]*A.依托于“湖广熟,天下足”丰富物产B.这里是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最高的地区C.这里是地域性商业群体商帮的诞生地D.位于九省要津便于汇集南方各地茶叶(正确答案)答案解析:汉口是万里茶道商路的起点,是因为独特的地理位置,汉口九省通衢,交通要道,便于汇集南方各地茶叶,故选D项;“湖广熟,天下足”,指的是粮食生产,汉口成为起点的原因是地理位置重要,排除A项;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最高的地区是在江浙地区,排除B项;地域性商业群体商帮的诞生地是安徽和山西,不在汉口,排除C项。17.据史书记载,明清政府皆会向商人出卖一些功名、政治利益甚至官职,以调动商人向政府输送所需的资源,一般称为捐纳。明代捐纳主要在特殊情况下实行,清代捐纳则常态化。据此可知,明清捐纳()[单选题]*A.构成了商人与政府的交换性纽带关系(正确答案)B.表达出商人独立政治的诉求C.扭转了封建商人社会地位低下的状况D.体现官商合流局面开始出现答案解析:清政府为了所需资源,常常会出卖一些功名、政治利益给商人,这实际上构成了国家卷入市场的一个途径,也构成了商人与国家之间的一种交换性纽带关系,故选A项;商人依附政府,材料没体现商人独立政治的诉求,排除B项;明清时期商人的地位只能说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其社会地位,而不是扭转了,排除C项;材料信息得不出“开始”结论,排除D项。18.理学家朱熹和陆九渊都一心一意向往着王安石的“得君行道”,在皇帝面前也侃侃而谈,俨然以政治主体自居,充分体现了“以天下为己任”的气概。对照之下,王守仁除了正德元年《乞宥言官去权妊》一疏,因而被放逐龙场之外,其余奏疏多关具体事务,极少涉及朝政。出现这种转变的原因是()[单选题]*A.社会政治环境的变迁(正确答案)B.致良知以达圣贤之道C.科举制度的不断完善D.社会矛盾的不断激化答案解析:根据题干内容可知,在宋朝时期,王安石可以“在皇帝面前也侃侃而谈”,但是到明朝时期,王守仁的大多奏疏“极少涉及朝政”,大多都是事关具体具体朝政事务,不敢像王安石那样“在皇帝面前也侃侃而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明朝时期,专制皇权不断加强,朝臣不敢再任性讨论政治,不得不转而向内心来反省自己,据此可知,之所以出现题干所述现象,其主要原因在于社会政治环境出现了变化,使得士大夫不得不转换态度,故选A项;“致良知以达圣贤之道”是题干所述现象的结果,而不是原因,排除B项;题干内容主要述及士大夫行为的变化,而这种变化与“科举制度的不断完善”没有关系,科举制度主要涉及选官,与士大夫行为的变化无关,排除C项;社会矛盾主要涉及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而题干内容主要涉及“皇帝与臣子”,排除D项。19.明朝初年在全国设置“申明亭”,定期公示本地犯有罪错人员姓名及其罪错内容,同时各地普遍设立“旌善亭”,定期公布本地慈善节孝事迹。此举()[单选题]*A.旨在加强君主专制B.体现刑用重典思想C.利于基层社会治理(正确答案)D.彰显儒学正统地位答案解析:根据题干内容可知,明朝初年在全国各地设置“申明亭”和旌善亭”,一方面通过“定期公示本地犯有罪错人员姓名及其罪错内容”来有效警示其他人员不敢犯罪,另一方面通过“定期公布本地慈善节孝事迹”来给其他人员树立榜样,这种做法利于基层社会治理,使得社会秩序比较稳定,故选C项;“申明亭”和旌善亭”是设立在地方上的基层机构,与“加强君主专制”无关,“君主专制”主要涉及皇权与相权的关系,排除A项;在“申明亭”上“定期公示本地犯有罪错人员姓名及其罪错内容”,其目的在于警示他人不能犯罪,不属于“重典”即严厉的刑律的范畴,并且在题干中还述及了“旌善亭”,即表彰那些“慈善节孝”的事迹,排除B项;在“旌善亭”上表彰那些“慈善节孝”事迹属于“以儒治国”的体现,但是在题干中还述及了“申明亭”,即“依法治国”的思想,即“彰显儒学正统地位”并不能全面概括题干之意,排除D项。20.王夫之在家训中提到:“能士者士,其次医,次则农工商贾,各惟其力其时”,要将自己的职业与个人实际和社会现实结合起来。清代学者焦循在《里堂家训》中提到:“学者以治生为要”,并主张“士农工商四者皆可为”。这些家训()[单选题]*A.反映了重农抑商观念B.强化了社会的主流价值观C.体现了经世致用理念(正确答案)D.出现了提倡个性自由思想答案解析:据材料“将自己的职业与个人实际和社会现实结合起来……学者以治生为要”可知,二者主张学的东西要与现实联系,解决现实中的问题,体现了经世致用的思想,故选C项;据材料“士农工商四者皆可为”可知,材料体现了工商皆本的思想,排除A项;社会的主流价值是重农抑商,材料显然是对这个思想的批判,排除B项;个性自由是指反对理学等封建思想的束缚,与材料中的经世致用无关,排除D项。21.明代早期,巡抚、总督本是中央临时派遣到地方的监察官员;明中期后,相继出现了总督某某等地军务兼理粮饷、巡抚某某等府州县兼管河道的官名。这表明明代()[单选题]*A.中央集权得到空前加强B.地方监察体系更加完备C.地方军政管理走向低效D.地方机构权力趋向集中(正确答案)答案解析:根据材料“明中期后,相继出现了总督某某等地军务兼理粮饷、巡抚某某等府州县兼管河道的官名”可知此时总督的权力扩大,地方机构权力趋向集中,故选D项;根据材料“明中期后,相继出现了总督某某等地军务兼理粮饷、巡抚某某等府州县兼管河道的官名”可知此时总督的权力扩大,地方机构权力趋向集中,中央集权受到威胁,并非“得到空前加强”,排除A项;材料仅涉及总督权力变化,未涉及其他监察机构,无法得出“监察体系更加完备”,排除B项;根据材料“明中期后,相继出现了总督某某等地军务兼理粮饷、巡抚某某等府州县兼管河道的官名”可知此时总督的权力扩大,提高行政效率,并非“走向低效”,排除C项。22.下图为我国古代北方边疆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与中原内地关系的三种模式。以下说法正确的是()[单选题]*A.模式一下民族关系一直紧张,战争频繁B.模式二下少数民族加速汉化,国家统一C.模式二下少数民族内迁,经济重心南移完成D.模式三下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加强(正确答案)答案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蒙古族所建立的元朝与满族所建立的清朝归属于题干中的模式三,即都是由少数民族所建立的政权,并且其统治范围不仅包括内地,还包括边疆地区,这两个政权都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统一,故选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北宋时期,与辽、西夏并立,但是这些政权之间不仅有战争,还有更多的交流与融合,排除A项;在西晋末年,爆发了“八王之乱”,少数民族大量内迁,出现了“五胡十六国”局面,但是这些政权并没有实现国家的统一,排除B项;“五胡十六国”局面出现于两晋时期,但是此时国家的经济重心并没有实现“南移完成”,排除C项。23.针对臣下与缅甸往来文书中有劝缅甸“归汉”的措词,乾隆帝指出:传谕外夷立言亦自有体,乃其中有数应“归汉”一语,实属舛谬。夫对远人颂述朝廷,或称“天朝”,或称“中国”,乃一定之理。况我国家中外一统,即蛮荒亦无不知大清声教,何忽撰此“归汉”不经之语,妾行宣示,悖诞已极。这一言论体现了()[单选题]*A.大一统国家认同意识(正确答案)B.对外政策的开明开放C.强烈的尊卑等级观念D.中缅关系的平等融洽答案解析:据材料“况我国家中外一统,即蛮荒亦无不知大清声教,何忽撰此‘归汉’不经之语,妾行宣示,悖诞已极”可知,乾隆皇帝认为“中国”一词有一定道理,但不满于“归汉”一词的说法,批评那些用“汉”代替“大清”的说法是“悖诞已极”,认为清朝是指包括汉民族在内的多民族国家,体现了乾隆皇帝大一统国家的认同意识,故选A项;乾隆皇帝推行闭关锁国的政策,B项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据材料“传谕外夷立言亦自有体”可知,乾隆皇帝将外国称为外夷体现了尊卑等级观念,但材料强调乾隆皇帝对使用“归汉”一词的批评,认为清朝应被成为“天朝”或“中国”,故C项只体现了部分含义,排除C项;清朝时期的外交推行朝贡外交,中缅之间是不平等的关系,排除D项。24.从《明史》所载田赋征收的品目来看,除了小部分钱钞以外,绝大部分是麻布、丝绢和米麦等;里甲正役中物料的征派,亦多是地方农民的土特产。这一现象()[单选题]*A.加重了劳动人民的负担B.延缓了社会经济的转型(正确答案)C.体现了重农抑商的特点D.导致了税收政策的变化答案解析:田赋征收和里甲正役中绝大部分用实物,很少用钱钞,这不利于社会经济的转型,故选B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田赋征收和里甲正役中实物征派居多,钱钞占少数,与加重劳动人民负担无关,排除A项;重农抑商指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税收政策的变化与当朝的政治、经济发展状况有直接的关系,这时期田赋征收和里甲正役中实物征派居多不能导致税收政策的变化,排除D项。25.明朝在江南市镇等关键要地设立巡检司管理日常治安;对一些规模比较大的江南市镇,直接委派县丞、主簿等县级官员驻镇管理;对那些体量特别大的江南市镇,还派遣同知等更高级别的官员驻镇管理。这表明,明朝江南地区()[单选题]*A.行政管理相对灵活(正确答案)B.市镇发展威胁到中央C.市镇商品经济繁荣D.市镇的军事功能凸显答案解析:据材料“明朝在江南市镇等关键要地设立巡检司管理日常治安;对一些规模比较大的江南市镇,直接委派县丞、主簿等县级官员驻镇管理;对那些体量特别大的江南市镇,还派遣同知等更高级别的官员驻镇管理”,可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江南地区一些市镇兴起,为了加强管理,明朝政府派官员驻镇管理,故选A项;市镇的壮大说明商品经济发展,与威胁中央没有关系,排除B项;材料强调明朝政府的管理而不是市镇商品经济繁荣,排除C项;材料强调政府对市镇的政治管理,与军事功能无关,排除D项。26.(领博汗青)清代前期,南方各地形成“一田二主”制度,土地所有权裂变为占有权和使用权,两者可以单独典卖。有些富裕的人甚至绅缙、土豪,往往置买土地使用权,再行出佃;也有的在购得土地使用权后,使用雇工经营。这一土地制度的实施()[单选题]*A.推动了农业经济重心的南移B.促进了农业资本主义产生C.导致了传统自然经济的瓦解D.有利于劳动力的自由流动(正确答案)答案解析:据材料“一田二主”制度下“有些富裕的人甚至绅缙、土豪,往往置买土地使用权,再行出佃;也有的在购得土地使用权后,使用雇工经营”,可知土地使用权流转频繁,减少了佃农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利于劳动力自由流动,故选D项;农业经济重心已然在南方,排除A项;农业领域出现“雇工”经营只是局部地区的特例,不能说明促进农业资本主义产生,排除B项;自然经济开始瓦解于鸦片战争后,排除C项。27.(领博汗青)中国古代有“四民”之说,以农工商之民力养食禄者。嘉庆年间有人提出“十四民”之说,“农工商三民为之,十四民享之,是以天下不能养,地不能长,百物不能产……虽有上圣,其若之何?”这主要反映了清朝前期()[单选题]*A.人口增长较快B.劳动力配置失衡(正确答案)C.土地兼并严重D.小农经济的迟滞答案解析:材料中嘉庆年间有人认为士农工商“四民”通过劳动奉养不参加劳动的“十四民”,这表明劳动力配置失衡,故选B项;材料中仅体现了社会劳动分工的情况,没有体现人口增长较快,排除A项;材料中仅体现了社会分工的,没有体现土地兼并的情况,土地兼并严重的表现是大量农民丧失土地,土地集中在少数人手中,排除C项;材料中仅体现了社会分工的情况,没有体现小农经济的迟滞,排除D项。28.(领博汗青)明清时期,广东番禺一带盗匪猖獗,老鼠与猫的故事在当地广为流传。1780年,巡抚李公瑚得知番禺茭塘乡盗匪聚集,在镇压后认为茭塘乡的鼠山风水不好,于是命人将山脊挖掉用铁猫镇之。以上材料说明了()[单选题]*A.官员治理不善导致官匪勾结B.封建迷信思想危害地方治理C.贫民冲破海禁政策沦为盗匪D.康乾盛世之下社会危机浮现(正确答案)答案解析:据材料“广东番禺一带盗匪猖獗,老鼠与猫的故事在当地广为流传”可知,一方面是沿海贫民竭力冲破政府禁令出海谋生求富,沦为盗匪;另一方面则是地方官吏(兵)借机敲诈勒索中饱私囊,官匪勾结,乾隆盛世潜伏着的各种社会危机已在悄悄涌动,故选D项;“老鼠与猫的故事在当地广为流传”说明官员治理不善导致官匪勾结,但这只是材料的一层意思,排除A项;“茭塘乡的鼠山风水不好,于是命人将山脊挖掉用铁猫镇之”说明封建迷信思想,但材料不涉及其危害,排除B项;此项也只是材料的一部分,排除C项。29(1)材料一图3秦朝形势图图4西汉形势图图5明朝形势图(1433年)(1)观察图3、图4和图5,说明历代长城有何变化?试解释其原因。(6分)[填空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变化:①秦时期的长城主要为防御北方匈奴等少数民族的入侵;(1分)②汉长城向西北进一步延伸至河西走廊,以巩固边疆;(1分)③明长城加强了对华北的防御,并修筑九边(1分)原因:①秦统一天下,结束分裂割据的局面,原各诸侯国间长城逐渐毁坏;(1分)②汉代疆域进一步扩大,随着“丝绸之路”的开辟,西域被纳入汉代版图;河西走廊地理位置重要,故修长城以抵御匈奴骚扰;(1分)③明代政治重心(都城)东移至华北且离边境较近,需要加强防御。(1分))答案解析:(1)第一小问变化,据材料一图3的长城几乎为国界,北部为匈奴、东胡等,得出秦时期的长城主要为防御北方匈奴等少数民族的入侵;比对材料一图3的长城,材料一图4的长城向西延伸到敦煌郡,得出汉长城向西北进一步延伸至河西走廊,以巩固边疆;比对材料一图4的长城,图5的长城北方段无空缺,且京师处长城加固等,得出明长城加强了对华北的防御。第二小问原因,结合《纲要》上册第3课子目《秦的统一》所学等,得出秦统一天下,结束分裂割据的局面,原各诸侯国间长城逐渐毁坏;结合《纲要》上册第4课子目《西汉的强盛》所学等,并将图4西汉疆域与秦朝作比较,得出汉代疆域进一步扩大,随着“丝绸之路”的开辟,西域被纳入汉代版图;河西走廊地理位置重要,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