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西理工大学“十一五”发展战略规划2007-09-17江西理工大学“十一五”发展战略规划^一五”时期,是我国向第三步战略目标迈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发展时期,也是高等教育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亦是我校建设与发展的又一重要时期。为了进一步统一思想,抓住机遇,理清思路,明确方向,提升学校的整体实力和办学水平,把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江西一流、全国有较大影响的教学研究型理工大学,根据国家和江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内外高等教育发展态势和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教育事业发展的要求,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江西理工大学^一五”教育事业发展战略规划。一、学校“十五”建设与发展回顾(一)取得的主要成绩1、进一步明确了办学定位,理清了发展思路“十五”期间,学校坚持立足江西,面向全国,服务地方,服务行业的发展方向;提出了“育人为本,质量立校”的办学理念;实施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学为中心,以特色求生存,以改革促发展,以管理求效益,以内涵发展为主、外延发展为辅的发展思路;坚持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发展方略;形成了以普通本科教育为主体,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以工学为主干的多学科、多层次的办学格局。同时,学校进行了人事分配制度、后勤管理体制、教育教学等一系列改革,较好地完成了“十五”规划提出的各项任务,办学实力大为增强,办学水平显著提高,已经实现了由单一工科型院校向以理工为主的多科性大学的历史性转变,为国家和江西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2要贝献。2、学科专业建设成效显著,学科体系日益完善“十五”期间学校新增本科专业29个,总数达到48个,并有7个专业被列为江西省品牌专业;新增一级学科硕士点3个,新增二级学科硕士点17个,硕士点总数达到32个;具备了工程硕士和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培养资格,工程硕士培养领域达到了7个;新增江西省重点学科4个,总数达到8个;新增江西省重点实验室1个、江西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江西省教育厅重点实验室1个;新增江西省优质课程12门、江西省基础课教学实验示范中心2个。学校已基本构成了以工学、理学、管理学、法学学科为主干学科,相关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框架。3、师资队伍逐步优化,队伍建设得到加强“十五”期间,学校投入近千万元,用于人才队伍建设。教职工人数增加了335人,总数达到1395人,其中专任教师增加了344人,达到853人,教师中正高职称人数87人,副高职称人数224人;博士和硕士生导师150人;具有博士学位、硕士学位人数377人;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全国优秀教师4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1人,江西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9人,江西省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46人,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由2001年的20%提高到45%,构成了一支数量较大、力量较强、艰苦创业、乐于从教的师资队伍。4、教学改革不断深化,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十五”期间,学校围绕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目标要求,以本科教学评估为契机,不断强化教学中心地位,不断加大教学改革力度,从人才培养模式、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管理等不同层面进行了改革与实践。在完善学分制的基础上,推行了主辅修制、分级教学,以学分制、主辅修制、分级教学等为核心的教学体制基本形成;加强了实践环节的监控,完善了教学评估和质量监控体系;全面实施了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稳步推进素质教育;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学生管理系统、学生工作信息网络和学生资助服务体系;加强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全国各级各类竞赛中多次获得佳绩。学校的办学质量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2%以上。“十五”以来,共获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22项;学生参加数学建模竞赛获国家一等奖1项、二等奖6项,江西省一等奖12项,江西省二、三等奖29项;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获国家一等奖2项,在CCTV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中进入了前5名;在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等各类竞赛中成绩也名列江西省高校前茅。5、科研实力得到加强,科研水平不断提升学校围绕“铝、铜、稀土”三大资源及其应用产品开发,形成了九个相对稳定的科研方向,强化了矿业、冶金、机械、材料、环境、信息和管理工程等学科特色,促进了科研工作的开展。“十五”期间,学校共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700余项,其中国家级项目20余项,省部级项目150余项,“十五”期末年科研总经费达到了1400万元;有30项成果通过鉴定,72项成果获国家、省部级以上奖;获得专利8项;教师发表论文3500篇,其中122篇被SCI、EI、ISTP、ISR等检索收录;出版专著、教材100余部;推广与转让科研成果400余项。学校科研水平居江西高校前列。6、办学条件明显改善,社会声誉不断提高“十五”期间,学校加大投入,改善了办学条件。学校征地千余亩,建4,学生宿舍9.219万m。与2000年相比,校园面积增加了1000多亩,建筑面积增加了2.2万m设了应用科学学院,新建了占地500亩的西校区,扩建了南昌校区,现占地总面积达2480亩。新建教职工住宅近2466^jm222:固定资产增加了42200万元:教学科研设备值增加了10045.7749万元,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达13016.3640万元:学校投入近千万元购置图书资料,各种图书资料140余万册,其中电子图书40余万种,各种电子期刊近2万种;投入700万元用于校园网络建设,投入千余万元进行校园环境的整治与美化,校园文化建设成效显著,形成了积极向上、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教职工收入稳步增加。2003年底学校顺利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评价结果“良好”。评估专家组充分肯定了学校办学指导思想与定位、学校教学改革成果与教育教学质量,以及学校学科、师资和办学条件氛围建设取得的成绩。2004年经过全校上下的共同努力,学校更名取得成功,顺利更名为江西理工大学。现在,学校服务面进一步拓宽,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社会认可,科研已有一定基础和实力,形成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学校的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正在扩大,社会声誉不断提■■V|W]O7、传统交流合作关系日益巩固与加强,对外交流合作进一步扩大“十五”期间,学校巩固了与美国、泰国、加拿大、冰岛等20余个国家的几十所大学和科研机构的联系与合作,在合作培养双语师资、互派教师和学生、中外合作项目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尝试。建立并加强了与中国铝业集团、江西铜业公司、铜陵有色金属公司、新余钢铁公司等几十家国内大中型企业的科研和人才培养合作关系,共聘请国外文教、科技专家和学者80人次来校任教和讲学,派出100余名教师、科研人员和管理干部出国留学和5访问。8、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丰硕成果学校党委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坚持民主集中制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加强和完善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得到加强。通过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进一步增强了各级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提高了广大党员的素质,促进了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二)积累的主要经验1、必须始终关注高等教育发展态势,善于把握发展机遇。近年来,学校较好地把握了管理体制转变、扩招、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更名等发展良机,扩展外延,发展内涵,促进了学校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2、必须始终坚持改革和创新,以发展来凝聚人心。“十五”以来,学校推行了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教学改革、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后勤社会化改革等一系列改革创新举措,有力地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3、必须始终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团结一心,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党政班子密切配合,团结一心,积极带领广大教职员工努力拼搏,全心全意依靠教职工办学,为学校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4、必须始终加强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学校党委始终把稳定作为改革与发展的前提,积极创建和谐校园。注重加强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充分发挥了各级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学校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思想、组织保证。二、学校“十一五”建设与发展面临的形势今后五年,是学校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型与发展至关重要的时期。从总6体上看,加速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并存,希望与困难同在。(一)发展的机遇1、国内外高等教育大发展宏观环境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国际上,以科技和经济为中心的综合国力的竞争,使民族兴旺、国家繁荣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依赖教育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和人力资源的开发。在国内,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及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等战略的实施,为高等学校创新人才培养、科学技术创新和服务社会带来了历史性机遇,高等教育的战略性、先导性和全局性地位与作用更加突出。2、与我校紧密相关的行业持续发展和江西工业化进程加快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契机。有色金属、冶金均属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是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重点,历来备受国家重视,并持续得到发展。同时,近年来江西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在江西省工业规划中的六大支柱产业与我校的专业特别是优势专业有着密切的关联性,尤其有色冶金工业是江西省六大支柱产业之一,在江西的经济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我校恰恰在有色冶金等行业领域具有相当强的学科实力和科技水平。3、江西省重视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举措以及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也为我校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机遇。为应对知识经济的挑战,江西省实施了“科教兴赣”和“人才强省”战略,提出了建设高等教育强省的目标,要求进一步提升省属高校综合实力。同时,根据专家预测,“十一五”期间,大学阶段适龄人口将始终运行在高峰期,适龄人口入学的需求矛盾仍很突出,高等教育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4、学校已具备了良好的发展基础和突出的比较优势。经过48年的建设与发展,良好的办学条件已经具备,保障教育教学质量的体系基本形成,科7研实力和师资队伍水平大大提高。同时,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形成了矿业、有色冶金及相关学科的特色和优势,这些无疑进一步夯实了学校开拓前进的基础。5、更名为大学产生的推动力为学校的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实现了新跨越的江西理工大学,已经积累了较好的办学基础、较丰富的办学经验和较深厚的办学底蕴,处在历史上最快最好的发展时期。更名后学校党委、行政适时引导,全校师生员工认真思考“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大学”和“怎样建设这样的大学”两个重大问题,并形成了一个强烈共识和共同追求,那就是,要尽早取得博士单位授予权的突破,进一步提升学校的办学层次、教学质量、科技水平和办学实力,建设特色鲜明、江西一流、全国有较大影响的教学研究型理工大学,为社会作出更大贡献。(二)面临的挑战1、高等教育竞争日趋激烈。从世界范围来看,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国外教育机构以合作办学等形式纷纷进入中国教育市场,我们不再是单纯地在省内比、国内比,在教育教学的很多方面还要同国外高校比。为抢抓机遇,几乎所有的高校都在人才竞争、实力竞争和市场竞争方面筹谋深思、创新实践,以人才之争为代表的高校整体实力的竞争将愈演愈烈。从国内看,目前全国本科高校已达700多所,具备硕士授权资格的有500多所,具备博士授权资格的有200多所。而且各高校都在积极调整战略,不断蓄积力量,你追我赶地加速发展。从省内看,学位点申报竞争异常激烈,目前仍有华东交通大学、南昌航空工业学院、东华理工学院、景德镇陶瓷学院、江西中医学院等高校,他们都各具特色和优势,与我校处在同一发展时期,并且都在积极申报博士授权单位,但今后的趋势是,学位授权的审核特别是增8设博士授权单位的审核将更加严格。因此,无论是国内外还是省内外,各高校之间的竞争将会十分激烈。2、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趋势也给我们带来了挑战。依法办学、民主办学、自主发展、自我约束的现代大学制度,既为我们提供了更好的外部环境,又提出了管理机制上的适应度等问题。高校不仅要理顺与政府和社会的关系,还要理顺自身内部组织之间的关系。学校管理体制的改革势在必行。3、政府、社会和广大师生员工对高等教育的要求愈来愈高。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方面对高等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广大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正向着高质量、高层次发展;同时,广大师生员工对学校发展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这无疑给学校的现实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压力。4、学校自身发展存在的一些不足亦使我们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学校“十五”期间尽管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十一五”建设与发展面临的挑战仍不少,要使学校达到江西一流、全国有较大影响的先进水平,学校整体实力仍有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为:(1)学科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学校学科分布仍不尽合理,学科结构还显单一,除工科外,其它学科实力明显不足,特别是理学。硕士学科点数量不够多,分布也不尽合理,特色和优势学科有待强化,优势学科数量不足。部分传统优势学科优势体现还不明显,对一些传统学科的高技术改造不够,发展后劲不足。尤其学校尚未取得博士单位授予权,成为学校进一步发展的瓶颈。(2)学科方向有待进一步凝练。有些学科方向与国家及地方经济发展规划中的重点方向联系不够紧密,不利于申请国家及地方重大课题,不利于获得国家及省部级重大成果,部分优势学科的研究方向不是本领域发展的主流9方向,部分传统学科的学科方向高技术含量不足,没有在坚持传统研究方向的基础上,调整拓展具有前瞻性、创新性的研究方向,因而竞争力不强。(3)学术队伍建设还需进一步加强。能举旗、领军具备博导水平的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少,大师级专家学者缺乏,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和江西省学科带头人有实力的候选人数量不够多,硕导数量还不充足,部分学科硕导数量不能适应学科发展、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的要求。年轻骨干教师成长速度较慢,不适应学校发展的需求,文、理、经济、管理、信息等新兴学科具备博士学位的高学历人才偏少。(4)学术水平尚待进一步提高。通过鉴定及取得获奖成果的项目较少,国家、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数量不多,核心期刊论文数量不足,三大检索论文及高水平专著较少,作为第一完成单位的国家级奖尚未实现零的突破,较高级别的省部级奖也不多。(5)在校生中硕士研究生比例偏低;育人为本、质量立校的理念有待进一步强化,教风、学风和校风建设需进一步加强;学校办学经费筹措渠道有待拓宽,运行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总之,学校在面临着良好发展机遇的同时,亦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要想在日益激烈的高等教育竞争中占得先机,赢得主动,我们必须立足长远的可持续发展,审时度势,找准目标,科学定位,重点突破,加快发展;我们必须强化与时俱进的办学理念,依托自身的特色、优势和良好的办学条件,积极参与竞争,不断增强实力,才能赢得学校的持续快速协调发展。三、学校“十一五”建设与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学10校改革与发展全局,坚持“育人为本,质量立校,科技兴校,人才强校”的办学理念;坚持“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相协调的发展原则和“巩固、深化、改革、提高”的指导方针;坚持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发展方略;坚持立足江西,面向全国,服务地方,服务行业的发展方向;坚持以普通本科教育为主体,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积极办好继续教育学院、独立学院与南昌校区(冶金工程学院),优化和整合各校区资源,形成以工学、理学为主干的多学科、多层次和多校区相协调的发展格局;坚持走内涵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之路;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专业建设为基础,以科学研究为重点,以队伍建设为关键,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为保证,着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具有时代特征和“严勤实创”素质的高层次人才;着力提高科研水平,提升自主创新和服务区域与行业的能力;着力深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激发潜力,形成动力;努力培植知名学者,打造优势学科,营造浓郁学术氛围,培育良好学风,培养一流学生,把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江西一流、全国有较大影响的教学研究型理工大学。(二)发展思路坚持立足江西,面向全国,服务地方、服务行业的发展方向;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有所为、有所不为,突出特色、协调可持续发展;实施以学生为主体,以就业为导向,以特色与质量求生存,以改革促发展,以管理求效益的办学思路。坚持以本科生教育为主、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积极办好独立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和南昌校区(冶金工程学院);坚持以内涵发展为主,实现科学发展,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发展战略。11(三)总体目标围绕建设特色鲜明、江西一流、全国有较大影响的教学研究型理工大学的长远目标,经过一个时期的建设,实现学校学术竞争力、社会影响力和国际化水平的全面提升。构建和完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与社会竞争力;构建科技创新体系,使学校承担国家重大、重点科研任务和服务社会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取得一批具有较大社会影响的原创性科技成果,成为江西省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技术和智力支撑;造就一支学术造诣深厚、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学者队伍,杰出人才数量稳步增加,学术团队综合实力明显增强;构建国际合作网络和国内合作体系,成为国际合作交流中竞争力和影响力较大的一员;构建现代大学管理制度体系,加强大学文化建设与和谐校园建设,实现学校发展的新跨越,全面推进教学研究型理工大学的建设进程。争取到2010年,即建校50周年后,把学校办成以工学、理学为主,管理学、法学、文学、经济学、教育学等学科协调发展,特色和优势明显,办学理念新、管理水平高、教学质量好,科研实力强,学校整体实力得到新的较大提高,基本具备教学研究型大学特征。到2020年,即建校60周年后,把学校办成主体办学规模控制在2万人左右,本科生与研究生比例达到51:左右;独立学院、南昌校区(冶金工程学院)和继续教育学院办学规模达到3万人左右的特色鲜明、江西一流、全国有较大影响的教学研究型理工大学。(四)具体目标1、空间布局五”期间,要逐步完善各个校区的全面建设,使各校区在自身大力发展的同时兼顾学校的整体发展。着眼于学校中长期发展,紧密12结合发展现状,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整合各校区资源,完善各校区功能和布局。应用科学学院着力发展“三本”教育,扩大“三本”教育规模,提高“三本”教育质量;南昌校区(冶金工程学院)大力发展有色冶金特色专业和高职,逐步把冶金工程学院办成学校对外联系和吸引人才的窗口,成为学校的一块知名品牌;校本部(校本部东区?)文化底蕴深厚,历史悠久,工科和管理学学科已经形成了良好的基础并形成了一定的框架体系,今后应有所选择地打造全国一流品牌学科;西校区(校本部西区?)作为学校新校区,根据学校最新的规划,重点发展文科、理科、法学和教育学学科,并努力成为学校发展新的增长点。2、办学规模按照学校的总体办学布局,到2010年,校本部办学规模为17000—18000人,其中全日制在校本科生达到15000—16000人,年均递增8%左右;全日制硕士、博士研究生超过1000人,专业学位达到300人以上,年均递增15%左右;独立学院在校生10000人左右,成教、高职在校生15000人左右。3、学科、专业建设根据学科布局、建设目标以及学科特色,“十一五”期间学科建设要突出重点,分层次规划,分阶段建设;在保持和发扬工科优势及特色的同时,加强理学和管理学学科建设,发展经济学科,建设有特色的文法学科,同时增强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形成省内领先有较大影响,部分学科在国内先进,具有竞争力的学科体系。到2010年,学校重点学科处于江西省内领先地位,其中采矿工程、矿物加工工程、冶金工程、材料加工工程、机械设计及自动化等学科专业达到全国较高水平;积极拓展理学专业,鼓励学科相互渗透和交叉;争取获得博士单位授权资格,并13建成1〜3个博士点,在调整和优化的基础上,硕士点力争达到40-50个,本科专业达到55个;积极开展以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在职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工作和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努力拓展其他专业学位门类,扩大专业学位招生规模。努力争取硕士研究生入学推免权和MPA、法律硕士等专业学位培养权。到2010年,争取江西省重点学科达到12个以上,国家重点学科实现零的突破,江西省重点实验室和江西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达到5个以上,江西省矿业工程重点实验室成为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西省铜冶炼和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为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人才队伍到2010年,学校在职教职工控制在1800人左右,其中专任教师1200人左右,教师中正高职称人员达150人左右,具有高级职称的比例达45%,使师生比达到116:,教师中具有硕士学位的比例达80%以上,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达20%左右。总量目标:到2010年,专任教师总数达到1200人左右,占教职工总数比例达到60%以上。培养和引进相关学科在国内知名的领军学科带头人5名,重要学术方向带头人30名,省部级以上中青年学科带头人50名,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骨干教师100人。形成一支学术造诣深厚、结构合理、富有活力、有创新精神的教师队伍。生师比目标:全校生师比平均达到16:1,部分学科达到14:1。学历学位结构:硕士学位以上人员比例达到专任教师总数的80%以上,其中博士学位人员达200人以上。职称结构:高中初级比例达到5:3:2,即教授应达到130人以上,14副教授应达到360人以上,讲师达到300人左右,助教及以下为200人左右。学缘结构:在校外完成某一级学历(学位)教育或在校内完成其他学历(学位)的教师达到专任教师的70%以上。专兼职教师结构:改变单一从高校应届毕业生中引进师资的办法,通过引培并举,专兼结合,大力加强在职人员攻读博士学位并制订优惠政策,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大力建设有望突破博士点的学科和科研团队。使学校的人才队伍数量得到大量补充、素质得到明显提高,与此相应,导师队伍总量有较大增长,层次有较大提高,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导师队伍保障。“十一五”期末,在编专任教师达到1000人,流动编制教师聘任数200—300人。5、科学研究在积极承担国家和省部委科研项目的同时,加强与企事业单位和科研院所的合作,积极参与国际科研合作,开拓更大的科研空间;强化战略性、前瞻性与原创性科学研究,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加大科研经费投入,用于支持有重要理论意义、解决重大现实问题和应用前景好的前瞻性研究,凝练出在省内和有色冶金行业有较大影响的特色学科;完善自主创新体系,为自主创新提供必要的平台和评价体系;建设科技成果孵化平台,充分发挥学校学科优势,面向企事业需求,参与解决一批企事业发展中面临的重大科技难题,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进一步加强与地方和行业的交流与合作,努力在区域与行业创新体系中发挥积极作用。“十一五”期间,学校每年争取国家专利20项以上;每年争取国家级科技项目10项左右;每年发表各类论文800篇以上,其中核心期15刊发表400篇以上,SCI、ELISTP三大检索系统检索论文80篇以上,被新华文摘收录或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论文10篇左右;力争培植我校为第一完成单位的国家级奖1-2项;每年争取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4项;到2010年,当年科技经费达到6000万元,其中纵向800-1000万元,横向5000万元,保持学校科研水平居江西省高校前列。6、教育教学质量紧紧抓住提高教学质量这根主线,以培育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心和宽广视野、较强的社会竞争力与创造力、个性与人格健全发展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为目标,坚持“加强基础,拓宽口径,重视实践,培养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坚持“育人为本,质量至上;依法办学,开放公正;效率优先,公平竞争”的教育理念,创新本科生与研究生培养体系,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到2010年,争取建成国家级精品课程1—2门、省优质课程15门,国家级基础课教学实验示范中心1个,省级基础课教学实验示范中心3—5个;建成校级重点建设课程达总课程数的10%,校级重点教学实验室10个;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50个,校内实习实训基地10个;实现双语教学的课程达到国家要求,自编教材的比例达15%;获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15项以上;本科毕业生考研率达15%以上,一次性就业率稳定在92%以上。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创新本科生培养体系,突出基础教育,强化实践能力,注重因材施教,鼓励个性发展,不断优化学生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确保教学质量,实现基础扎实、素质全面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确保“本科教育主体地位”,处理好本科教育与其他教育层次的关系;大胆创新,从2006—2007学年起实行“二长一短三学期制”教育教学改革,为进一步提高本科生培养质量探索新路子。16以培养富有创造力的优秀人才为目标,创新研究生培养体系,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和培养条件建设,提升研究生教育的整体实力和水平。进一步加大研究生招生和培养力度,拓宽研究生入学考生生源,狠抓研究生培养质量,严格研究生考试、论文开题、中期考核以及论文毕业答辩制度,探索研究生培养的“双导师制”,完善研究生在读期间创新体制、奖学金助学金制度以及勤工助学制度。进一步拓宽工程硕士培养领域,加强与工程硕士相关企、事业单位的联系,提高工程硕士培养质量。充分利用学校教学资源,积极满足赣州市及全省全国有色系统行业以及相关企业广大职工的学习需求,加快继续教育发展步伐。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大力发展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充分发挥自学考试主考学校的作用,占领培训市场,培育特色鲜明并具有竞争优势的项目品牌,把继续教育做大做强,基本构建起面向社会需求的终身教育体系,大幅提高继续教育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建立一批学习型企业,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7、基础设施建设校本部(校本部东区?):适应学校事业发展规模的需要,完善和调整校园总体规划布局。尊重历史,充分利用学校有限土地资源,进一步使功能区分明确,布局更加合理,努力构建一个和谐、统一、优美、方便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校园环境。校本部(校本部东区?)“十一五”期间主要建设项目有:体育馆、学术交流中心和南苑区第19、22栋教工住宅等。新的西校区(校本部西区?):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结合西校区(校本部西区?)现状,因地制宜,对新的西校区(校本部西区?)进行科学合理规划,制定整体规划建设方案,统筹考虑教学行政区、学17生生活区、运动区、绿化休闲区、科技园区、管网道路及少量教师周转住房等布局,使新的西校区富有现代气息。规划建设方案视学校办学需要及财力,项目统筹,分期建设(分期建设计划待定)。8、学校内部管理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建立现代大学管理制度,健全学校依法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办学体制和校、院两级管理体制;规范行政管理,强化学术氛围,优化学术管理机制,逐步形成符合现代大学制度的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各司其职的权力运作机制;推进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按需设岗,按岗择人,建立起以岗位管理为核心的教师职务聘任、业绩评价和工资津贴制度;加强学校管理队伍建设,进一步提升学校干部队伍尤其是领导干部的战略思维能力和管理水平;增强校部机关的服务职能,充分发挥教代会、工会参与管理、民主监督的作用。9、校园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以进一步优化育人环境、构建和谐校园为目标,以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为途径,使广大师生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政治理论素养有显著提高,以爱国奉献精神、民主法治观念、社会主义荣辱观、职业道德和文明修养为主要内容的思想道德素质有显著提高;使学校以内容健康、格调高雅、丰富多彩为基本要求的校园文化生活质量有显著提高;以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良好的校园秩序和优美的校园环境为主要标志的校园文明程度有显著提高。完善和丰富校园文化载体,建设好学生活动中心和各类文体设施;建设好校园电视台、广播站、校园网、校报、宣传栏等校内宣传阵地;建立校、院两级精神文明领导机构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运行机制;建设一支能适应新18形势要求、精干、高效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把学校建设成为校风正、教风严、学风好、团结向上、求实进取、开拓创新的学习型与创新型文明校园。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的大学文化建设,创新教育理念,注重制度文化建设,不断推进文化创新,加强校园文化阵地和文化环境的建设与管理,做好校园规划与建设,加强环境保护教育,逐步增设校园人文景观,形成布局合理、清洁优美、环境宜人、充满人文气息、更适合于师生学习、生活和工作的校园环境。同时组织引导师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文化创新活动,浓厚校园文化氛围,着力打造若干个在省内外高校中具有较大影响的优秀文化品牌,初步构建起以大学使命、大学精神、人才培养目标等为主要内容的大学文化体系与和谐校园体系,形成以人为本、充满关爱、积极向上的和谐校园。10、后勤管理进一步推进后勤社会化改革,探索适应我校实际的后勤社会化改革模式,逐步按照“产权清晰、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现代企业模式,健全符合规模大、校区多办学特点的后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强化以人为本的后勤服务意识,提高后勤服务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水平;建立合理的后勤经费分担机制和有效的后勤服务质量监管体系,控制后勤运行成本,提高后勤运营效益和服务质量,切实为学校师生员工提供良好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条件;逐步对物业管理、医疗保健、交通、食堂等后勤服务项目采用契约式社会化管理模式;引进社会资金,加强和完善后勤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一套高效合理的后勤服务保障体系。11、档案管理在学校综合档案室的基础上成立江西理工大学档案馆(副处级建制),隶属于校长办公室,主要负责学校重要文件、文书档案、文字资料、法律文19书、基建档案、财务档案、科技档案、校史史料等的收集、征集、归档、整理工作,妥善保存并开发利用。完善学校档案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档案管理人员岗位责任制;设立学校各学院、各部门兼职档案管理员,强化全员档案管理意识;加强档案的收集整理工作,推进档案管理的规范化、电子信息化及档案管理人员素质现代化;大力开发利用学校档案信息资源,为学校改革和发展提供参考资料。12、应用科学学院、南昌校区(冶金工程学院)、西校区(校本部西区?)“十一五”办学定位和建设目标・南昌校区(冶金工程学院)“十一五”办学定位和建设目标(由南昌校区提供)(1)办学定位以高职专科教育为基础,积极创建冶金工程学院,开办普教本科教育,把南昌校区建成一所依托学校和地源优势,本专科教育协调发展的校区;高职教育质量争创江西一流;冶金工程学院办成以有色冶金为特色的本科教育和科技研发基地,并逐步使之成为学校对外联系和吸引人才的窗口及对外交流与研究基地,成为学校的一块知名品牌。(2)建设目标①按照“加强基础、发展内涵、提高质量、建设特色”的工作思路,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学科体系,积极发展与社会需要相适应的新学科,扩大应用急需专业,形成优势学科群。至2010年,设置高职招生专业30个左右;本科招生专业以冶金工程类专业为基础,适当增加机、电、建筑、经管类专业,争取本科可招生专业达到10个左右。20②积极创造条件,扩大办学规模。到2010年,高职在校生7000人左右,本科在校生2000人左右。③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根据学校招生专业和学生数递增的具体情况,积极引进博士、硕士毕业生,加强对重点学科高学历、高水平人才的培养和引进,重点引进和培养一批学科带头人,促进学科梯队建设。到2010年,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占专职教师的50%以上,努力建设一支素质精良、梯次合理的教师队伍。④加速教育技术和手段的现代化建设,着力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大力加强实训、实验基地建设,争取每年投入300万元以上用于教学仪器、实验设备建设,使之满足本专科教学需要;进一步加强图书资料建设,“十一五”期间购置图书每生每年2册以上。⑤加强教风学风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原教学管理制度建设的基础上,充实、完善南昌校区教学管理各项规章制度,深化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式和考试方式等改革。转变教学观念,提升教学理念,强化教学督导制度,完善教学质量标准体系及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确保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深入开展学风建设,增强广大学生的文明守纪意识。⑥树立全面素质观,培养一专多能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提高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鼓励学生个性发展。理顺学生管理体制,修订完善管理条例,加强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和思想品德教育,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开拓创新能力,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⑦建立以现代学校制度为核心的管理体制,形成团结、和谐、有序、畅21通、高效的管理系统。坚持“以人为本、校务公开、民主管理、科学高效”的工作原则,实行校长负责制下的教职工岗位聘任制,充分发挥党支部和工会的保证监督作用。进一步完善学校的考核制度、教学科研制度、教师培训制度、日常教学管理制度、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制度等,形成具有科学性、层次性、规范性、协调性的运行机制。⑧进一步完善校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校园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水平。到2010年,南昌校区田径运动场馆、现代化图书信息综合大楼等相继启用;根据招生情况,建设学生宿舍、第二实验大楼、冶金科技大楼等,使教育资源达到优化合理配置。同时进一步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弘扬崇尚先进、追求科学、遵纪守法的道德风尚,树立献身教育事业、爱岗敬业的师德师风。打造传承传统美德、培养良好习惯的育人环境,积极举办各种学术讲座,支持学生开展丰富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和社团活动,营造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校园文化氛围,构筑绿色、文明、人文化的和谐校园。(五)发展重点学校“十一五”的发展重点是围绕学科、学者、学术、学风、学生等方面实施学科建设龙头工程、人才兴校工程、质量立校工程、科技创新工程和管理创效工程等五项工程,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在校园规划与基础设施建设,校内管理体制改革与创新,学科特色与水平、学科方向凝练与学术平台构筑,研究生培养管理与规模,人才培养质量,自主创新与服务地方、服务行业水平,领军人才培育、高水平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培育等方面加强建设;在取得博士授权单位以及完善应用科学学院、西校区(校本部西区?)、南昌校区(冶金工程学院)的功能划分与管理模式等方面取得良好进展;在培植知名学者,建设一流学科,提升学术水平,营造良好学风,培养一流学生方面22有大的突破。四、实现学校“十一五”发展战略规划的保障措施(一)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加强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实现创建教学研究型理工大学的奋斗目标,关键在于加强党的领导,关键在于有一个好班子,有一支好队伍。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和党管干部的原则,加强校院两级领导班子建设,使之成为政治坚定、凝聚力强、能创造性开展工作的坚强领导集体。建立并完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健全民主集中制,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坚持和完善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着力抓好基层党组织建设,更好地发挥党总支的政治核心作用和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加强干部的监督考核,完善民主评议干部制度。建立各级领导干部密切联系群众制度,严格党内生活,严肃党的纪律,狠抓党风廉政建设,坚决惩治腐败。抓好后备干部和党外、妇女干部的培养和选拔,逐步推行处、科级干部竞争上岗制度和轮岗制度。加强在优秀青年教师和优秀大学生中发展新党员工作及后续教育工作。要站在历史的高度,加强和改进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强化各岗位人员的责任意识。真正落实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工作,充分发挥全体教职员工的“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作用,全面加强学生的教育与管理;推进“思想理论课”建设和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进”工作;着眼于学生个性发展、全面发展和长远发展,进一步加强学涯规划、素质拓展和就业指导,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建立完善相关23形成具有江西理工大学特色的校园氛围,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不断提高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素质,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拓展思想政治工作的空间和渠道,做好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课程体系和工作机制;加强全程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开拓就业市场,在提高就业率的基础上,实现学生就业层次的提升和就业区域的合理化分布;加强学生的理想信念、公民道德以及文明习惯养成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校园文化和校园环境建设,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科技创新活动和文明创建活动,在此基础上,继续加强民主建设。推进校务公开和依法治校进程,发挥教代会、工会参与管理、民主监督的积极作用。增强教职员工的事业心、责任感和凝聚力,提高广大师生员工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投身学校改革发展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二)实施学科建设龙头工程,全面提升学科实力和水平今后五年,学科建设总体思路是:实施学科建设龙头工程,继续坚持和强化学科建设的龙头地位,按照区域与行业需要以及学科的传统与基础,围绕打造学校核心竞争力,巩固和加强采矿、矿物加工、有色冶金、材料加工、机械设计等传统优势学科,重点建设1—2个特色学科,使其中一些学科跻身于省内一流,国内有较大影响的行列;积极扶持和发展与江西及地方经济、行业经济等密切相关的信息、资源与环境、电子科学技术、计算机、经济管理等新兴学科;加强理学学科建设,发展有特色的文法学科;实施学科群建设规划,逐步形成资源与环境、有色金属与材料、机电与控制、建筑、信息科学与技术、经济与管理、理学、人文科学等八大学科群。创新学科建设管理体制,实行学科带头人负责制,授予学科带头人相应的人、财、物支配权24和管理权。使学校的学科结构更加合理、特色更加明显、优势更加突出、队伍更具活力、学术影响更大,为实现江西一流,全国有较大影响的教学研究型理工大学的建设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未来五年学校将进一步强化对学科建设的领导和调控,强化学科建设管理职能部门的综合协调能力,强化各学院在学科建设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充分发挥各学院、各学科点和学科带头人、广大教师在学科建设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建立并健全学科建设相关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学校将出台《江西理工大学学科建设重点投向管理办法》、《江西理工大学重大仪器设备采购、使用、管理评估办法》、《江西理工大学重点学科管理办法》、《江西理工大学重点学科管理实施办法》等,并实行学科建设目标责任制,加强对学科建设经费和建设项目的管理以及学科建设质量的监控。出台对学科和学位点建设有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对引进人才特别是双高人员的奖励措施,增强学校在学位点申报和建设过程中的调控能力。大力加强师资特别是高水平学术梯队建设,大力开展科学研究,提升科技水平,充分发挥其与学科建设的良性互动作用。同时积极改善导师工作条件和研究生培养条件,为导师和研究生提供较好的科学研究工作场所,提高导师实力和研究生培养质量,努力促使学校的学科建设再上新台阶。今后五年,学校将加强学科点特别是重点学科和新兴交叉学科的建设,加强学位点申报和建设。重点建设12个省级重点学科,使之部分达到国家重点学科水平,突破博士点;同时全力支持理学学科、经济学科、文法学科以及相关交叉学科的建设,使之逐步达到省级重点学科水平。加速和拓展学位25点的申报建设工作,对于拟增列的学科点,采取提前立项的办法,在资金、政策上给予倾斜,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加强建设,同时在研究方向、学术队伍、科研项目、成果、经费、人才培养状况、科研实验条件等方面对照申报审批条件逐项逐条落实。尤其博士点申报建设工作,是我校“十一五”学科建设的重中之重和学位点建设的一号工程,要切实做好各项申报准备工作,加强指导与组织协调,踏踏实实把学科建设抓好。(三)实施人才兴校工程,着力提高人才队伍整体水平今后五年,人才队伍建设指导思想是:以人才兴校工程为依托,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树立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意识、机遇意识,坚持依法治教,深化改革,调整结构,内涵发展的方针,遵循开放、创新、精干、高效的原则,建立促进教学资源合理配置与开发利用和优秀人才成长的有效机制;创新杰出人才培养与引进机制,探索建立高层次人才团队建设模式,搭建创新平台,造就一批结构合理、优势互补、创造力和凝聚力较强的学术团队;坚持大力引进高水平人才和现有教师培养提高相结合,加快教师数量补充速度,加大教师结构调整力度;坚持以学科建设为核心,以培养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为重点,不断提高师德水平、教学水平、研究水平和教师综合素质,提升人才队伍整体水平,建设一支结构优化、素质良好、富于创新能力的高水平人才队伍。今后五年学校将保持人才引进专项年经费在500万元基础上适度增长,重点用于引进和培养高层次、高水平创造性人才。紧密结合学科建设,争取引进或柔性引进1-2名院士,引进5名以上国内知名学者,培养和引进一大批博士和硕士。鼓励在职攻读博士、硕士学位,选送有发展潜力的教师到国内外知名高校或科研院所进修或作高级访问学者,加速培养中青年学科带头26人和骨干教师,提高其学术能力和水平。学校将在“定编、定员、定岗”的基础上,逐步实行教师全员聘任制,并加强履职和业绩考核;继续改革分配制度,着重探索知识产权要素参与分配、当期分配与延期分配等方式,逐步实现分配权利和途径的多元化,使学校、学院、科研团队及教师责权利进一步明晰,强化竞争和激励机制。改革并逐步采取以学科为单位的新的教师教学科研组织形式,探索并建立“专任教师”和“流动编制教师”相结合的教师队伍管理模式及教师资源共享和充分开发利用的有效机制。进一步强化教师培训,推进培训工作重点和运行机制两个转变,即从基础性培训和学历补偿教育逐步转变为着眼于更新知识、全面提高教师素质的继续教育;从主要依靠学校行为逐步转变为学校行为、单位行为与教师个人行为相结合,培训经费逐步实现由学校、单位、教师个人共同分担。同时学校将加大师德建设工作力度,坚持政治与业务并重并举的原则,促进思想工作、政策导向和物质精神激励三者有机结合,促进教师自觉履行职责义务,遵守职业规范,弘扬学术道德和科学精神,倡导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四)实施质量立校工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今后五年,学校将紧紧围绕质量立校工程,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创新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体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提升学校教育的整体实力和水平。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改革完善培养计划和课程体系,大力推广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使多媒体授课学时达到总学时的25%以上;积极推进“双语”教学,在保证授课27质量的基础上,力争“双语”教学课程达到课程总数的10%以上。进一步增强质量观念,提升质量意识,完善学分制和相应教学管理制度,以此为动力,深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以培育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心和宽广视野、较强的社会竞争力与创造力、个性与人格健全发展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为目标,创新本科生培养体系,推进教学基础建设,优化专业结构,明确专业定位与特色;制定专业建设与评估标准,重点建设优秀专业;以教师教学工作环节为重点,加大在培养方案、精品课程、教材建设、教学成果、教学名师等方面集成培育的力度,提升专业建设整体水平;加强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提高教学管理水平与效率;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坚持教学评估与督导,健全教学质量检查制度,实行学院教学目标管理,确保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改革和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加大实验室和实践基地建设力度,学校将每年投入2000万元以上用于购置学科建设、专业建设所需仪器设备,提高实验室建设水平,保证本科生、研究生的培养和高层次、高水平科研的需要,将实验室建设成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重要基地,以及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和课外科技活动的第一舞台;推进本科生导师制,推进实验室向本科生开放,鼓励支持学生开展创业创新活动;积极探索本科生第二校园经历、国外学习经历和社会实践经历,强化本科生素质拓展计划,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创新研究生培养体系,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和培养条件建设,提升研究生教育的整体实力和水平。按照建设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目标要求,建设一支高水平的研究生导师队伍,提高研究生导师的整体素质;完善研究生培养的导师负责制,建立研究生导师考核与淘汰机制;探索28研究生双导师培养机制,从国内外著名学术机构、政府机关、各大媒体和大型企业聘请知名学者和专家作为合作导师,建立校内合作导师制度;进一步完善研究生招生考试与录取工作,提高研究生生源质量;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提高研究生的外文写作应用水平和学术交流能力;严格执行学位论文的匿名审阅和答辩程序,树立严谨求实、大胆创新的学术风气;把研究生培养与导师承担的科研项目结合起来,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实施开放式、个性化研究生培养模式,积极探索研究生国外学习经历、第二校园经历和社会实践经历;加强与工程硕士相关企、事业单位的联系,提高工程硕士培养质量。(五)实施科技创新工程,大力提升科技实力今后五年,科技工作总体思路是:大力实施科技创新工程,树立科技兴校意识,全面落实各项科技工作的方针、政策,以改革为动力,以强化管理为手段,以科技队伍建设为基础,以应用研究开发为重点,以上水平、上规模、上效益为目标,加大投入,改善条件,加强战略性、前瞻性与原创性科学研究,扩大纵向,拓展横向,加快转化,更加注重科研质量,大力提升学校科技实力与科技创新能力。适应科学技术发展趋势,加强战略性、前瞻性与原创性科学研究,力争在承担国家重大、重点科研任务方面实现新突破,取得一批原创性科研成果;创造激励科技创新的政策环境,进一步建立健全激励竞争机制和约束机制,充分调动和发挥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实行学术团队制度,逐步营造积极健康的科研氛围。围绕学校学科建设发展方向和优势特色学科,以“683”工程为依托,在科研条件和科研经费等方面予以特殊扶持和倾斜的政策,大力培养和引进高水平、高层次、高学历的学术带头人,形成完善的科研经费资助体系,鼓29励科技人员积极参加各级各类学术交流活动,采取多种措施全面提升科技队伍的科技创新能力。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着力培植科研方向和增长点,加强科研平台建设,不断改善科研条件,部分基础好、有条件的实验室平台近期规划要成为省级重点实验室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长远规划要力争成为省部级共建或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积极组织和鼓励承揽各类国家级项目,不断科技水平提升;选择10家以上的国有特大型企业开放合作,建立长期的重要科研基地,并与之开展重大科技合作攻关;建立与科研院所的合作伙伴关系,在努力提高自主技术开发能力的同时,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开展多渠道、多形式的国内外科技合作交流,重点鼓励和支持依托学校科研条件和平台建立校企合作研究机构,以保证每年都有持续稳定的科研课题和科研经费。同时推进国际科研合作,积极承担国际合作课题;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使学校专利获得数逐年稳步增加。(六)实施管理创效工程,着力提高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全面推进管理创效工程,建立科学化、信息化、民主化的高效率管理机制。贯彻落实民主集中制原则,坚持依法办学,依法治校;健全和完善各项民主管理制度以及咨询、决策、执行、监督的管理体系;进一步转变观念,推进管理重心下移,充分发挥学院的主观能动性,建立规范、协调发展的校、院两级管理体制。进一步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建立竞争择优、激励与约束并举、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优化学校党政机关职能,强化服务意识,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实行责任追究制度。适应教育体制改革中办学形式的变化,增强学校资金筹措能力,加强对国有资产的管理,明晰产权,规30范经济行为,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防范资产流失、低效使用和浪费。深化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在保证为教学、科研、管理和师生员工提供优质服务的前提下,坚持以社会化为目标的后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引入市场竞争机制。积极探索后勤社会化的新模式,开拓市场,扩大规模,增强竞争力;深化校办企业改革,建立健全学校对企业的投入与撤出机制,实现对现有校办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改造。进一步加强学校档案管理工作,建立健全档案管理制度,制定《江西理工大学档案管理实施细则》,加强档案管理的指导、检查、督促与考核,规范档案管理行为;建立健全档案管理人员岗位责任制,强化全员档案管理意识;设立学校各学院、各部门兼职档案管理员,负责本部门的档案管理;抓好档案收集整理工作,扩充收集渠道,丰富馆藏内容,完善馆藏结构,实行分类管理;推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版互联网平台开发合同中知识产权许可与保密条款规定3篇
- 2025版xxx知识产权转让合同补充协议3篇
- 幼儿园放学接送须知
- 污水处理厂防水防腐施工合同
- 学校化粪池设施安装合同
- 超市实习生招聘协议书
- 房地产开发招投标资格预审政策
- 2025年篮球场体育器材专业维护与升级施工合同3篇
- 2025版机械设备购销居间服务合同范本正规范本3篇
- 轨道交通对投标承诺书
- LY/T 2450-2015无花果栽培技术规程
- 浙大中控DCS系统介绍(简洁版)
- GB/T 16288-2008塑料制品的标志
- GB/T 14486-2008塑料模塑件尺寸公差
- 2022-2023学年四川省成都市天府新区数学七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调研试题含解析
- 北京市海淀区2022-2023学年高三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
- 顶板管理实施细则
- DB32T 4132-2021 城乡污泥(淤泥)烧结节能砖自保温墙体系统应用规程
- 元旦晚会主持词(合集15篇)
- (完整word)SFC14 or SFC15 的使用详细讲解
- 出纳移交工作明细表(标准通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