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_第1页
一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_第2页
一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_第3页
一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_第4页
一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时间:45分钟满分:85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根据《南京条约》文本,五口通商后,中方认为英人可在各口岸的港区居停,不得入城;英方则坚持要到城内活动。咸丰帝认为夷人入城事关中外大防,有损天朝体面。广州官府默许士绅煽动排外情绪,引发1849年反入城风潮。这反{映出}()A.清政府被动实行开放政策 B.广州官民合理维护主权C.清政府抗拒接纳条约体系 D.列强曲解条约扩大侵略解析:选C材料是针对外国人能否入城的问题,与对外开放和国家主权无关,故A、B两项错误;中方反对外国人入城,以致引发反入城风潮,说明清政府消极抗拒《南京条约》,故C项正确;根据《南京条约》及附件,列强在通商口岸取得了居住及租地等特权,故D项错误。2.参加《南京条约》谈判的清朝钦差大臣伊里布等人认为,中英双方协定后的关税要比原有的自主关税略高,所以这是外交的成功。这一认识反映了他们()A.践行“夷师长技以制夷”的主张B.固守“天朝上国”的传统观念C.曲解“最惠国待遇”的规则D.缺乏近代国家主权的意识解析:选D结合所学知识,协定关税侵犯了中国的关税主权,而题目中的清政府的官员却认为“中英双方协定后的关税要比原有的自主关税略高,所以这是外交的成功”,表明他们缺乏近代国家主权的意识,故D项正确。3.1858年中美《天津条约》规定:嗣后大清国大臣与大合众国大臣公文来往,应照平行之礼,用“照会”字样;领事等官与中国地方官公文往来,亦用“照会”字样。这一规定()A.扩大了美国在华的领事裁判权B.表明中美两国开始平等外交往来C.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D.反映中国被迫接受近代外交规则解析:选D题干信息材料说的是清政府按照近代外交规则和美国进行交往,而清政府一直以“天朝上国”自居,由此可知清政府被迫接受了近代外交规则,故D项正确。4.“鸦片战争前,清政府一直没有设置专管外事的机构,如有重大交涉事件发生,则由皇帝委派钦差大臣负责办理。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外国公使强行驻京,西方诸国相继在北京建立了使馆。咸丰十年,清政府宣布在北京正式建立专掌外交事务的专门机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鸦片战争前中国已经开启近代外交的进程B.清政府已彻底放弃了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C.中国以积极主动的姿态融入近代外交体系D.体现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时代特征解析:选D从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这个名称上看,衙门体现了封建性,总理各国事务体现了殖民地的特征,故D项正确。A、B、C三项本身说法错误,故排除。5.1875年3月,李鸿章在处理马嘉理案时提到,马嘉理未经中国地方官同意,擅自带领武装探路队深入中国内地,“不独有违条约,亦显悖万国公法……中国自主之国,岂容他国无故调兵入境?”这说明()A.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B.清政府对外自主意识增强C.李鸿章意识到国家主权问题D.李鸿章否认领事裁判权解析:选C材料时间是1875年,列强侵略势力深入内地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故排除A项;材料中并未体现出对外自主意识增强,只是说明反对外来的侵略,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中国自主之国,岂容他国无故调兵入境”体现了意识到国家主权问题,故C项正确;材料中未涉及领事裁判权,故D项错误。6.从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中间跨越50年,中国社会没有发生大的变化,真正的变化是从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开始的。得出上述结论的主要依据是,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A.开始对军队进行西式改革B.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的成效C.实业救国已成为主要思潮D.上层建筑变革提上历史日程解析:选D洋务运动期间中国开始了军事近代化进程,故A项错误;中国通过洋务运动近代化已经取得了较大成果,故B项错误;甲午中日战争后实业救国思潮成为当时重要的思潮之一,对于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有重大推动作用,但未体现社会的重大变化,故C项错误;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学习西方由器物层面上升到制度层面,资产阶级维新派登上政治舞台,开始戊戌变法,故D项正确。7.(2018·郴州质检)1875年,清政府制定了“海防”和“塞防”并重的国防战略。十年后,将海防建设作为重点,并最终形成了“三洋设防,北洋为重”的海防格局。这一变化是基于()A.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深刻教训B.海疆与京畿地区的安全考虑C.近代军事工业的创建与发展D.对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忧虑解析:选B结合所学知识,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英、法、俄入侵我国,对中国的边疆、沿海均造成威胁,故A项错误,B项正确;近代军事工业的创建与发展是工具,关键原因是为“海疆与京畿地区的安全考虑”,故C项错误;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是在19世纪90年代末,与题目中的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8.1899年,美国政府提出了如下对华政策:各国要维护中国的领土和主权完整;对任何条约、口岸或任何既得利益不加干涉;各国在各自的“势力范围”内,对他国船只、货物运费等不得征收高于本国的费用。该政策有助于()A.实现各国利益均衡 B.维护中国主权完整C.平息列强在华矛盾 D.扩大美国在华利益解析:选D据材料可知,1899年美国向列强提出“门户开放”政策,从而使美国商品获得进入整个中国市场的机会,故D项正确。9.京津陷落后,西方列强虽没有把慈禧太后列为“首祸”,却以另一种方式“惩办”了她,把她赶出了深宫,使她在仓皇“西狩”途中亲尝了颠沛流离的滋味,几乎丧尽了皇太后昔日的威严。给慈禧太后造成此影响的事件是()A.太平天国运动的北伐 B.英法联军攻陷北京C.义和团在北京的发展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解析:选D八国联军占领了北京,将慈禧太后赶出了北京城,故D项正确。10.下表是1931年9月18日后中国军民反对日本侵略的部分历史事件。这表明()抗日武装部分历史事件东北军爱国官兵江桥抗战(1931年10月)双城堡阻击战(1932年1月)热河抗战(1933年2月)东北抗日义勇军消灭日军古贺骑兵团战斗(1932年1月)进攻沈阳东塔机场战斗(1932年8月)攻克安达县城(1932年10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武装第一军独立师攻占柳河县三源浦(1933年11月)第二军独立师联合义勇军攻打安图县城(1934年8月)第三军联合义勇军攻克方正县城(1935年3月)关内地区的抗日活动十九路军的淞沪抗战(1932年1月)察哈尔抗战(1933年5月)绥远抗战(1936年8月)A.全民族抗战的局面开始形成B.东北地区是中国抗战的主战场C.东北抗战是全民族抗日先锋D.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相互配合解析:选C全民族抗战的局面开始于1937年七七事变后,不符合时间限制,故A项错误;由材料不能推断出东北地区在当时全国抗战中的地位,故B项错误;从时间上看,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抗战已经开始了反抗日本侵略者,是全民族抗日先锋,故C项正确;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形成是在1937年国共合作实现之后,不符合时间限制,故D项错误。11.(2018·河南名校联盟联考)“中日的淞沪大会战,可以说是规模空前,同时也改变了中日决战的事前安排,以及事后的战争发展方向,是中日战略的轴线。”淞沪会战改变“中日决战的事前安排”主要表现在()A.标志抗日战争进入全新阶段B.打乱日本对中国的战略部署C.迫使日本改变侵略中国策略D.中国两个战场调整反攻部署解析:选B淞沪会战是抗战时期的重要战役,并未表明抗日战争进入全新阶段,故A项错误;淞沪会战打破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故B项正确;日本侵略中国的策略并未改变,故C项错误;淞沪会战后,中国仍是以国民党的正面战场为抗日的主战场,故D项错误。12.(2018·邯郸摸底)1941年初,罗斯福认为对日本最有效的牵制是继续援助中国,因此派遣高级顾问来华,帮助国民政府解决经济困难;8月,美国派出军事代表团来主管援华租借物资事宜,并承担沟通双方高层军事的任务。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中国抗战赢得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誉B.反法西斯同盟建立推动了美国对华的援助C.美国以此来减轻在太平洋战场的压力D.这些做法有助于增强中国抗战胜利的信念解析:选D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誉,与材料中只提到“美国”不符,故A项错误;1942年,中美英苏等26个国家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反法西斯同盟建立,与材料中“1941年初”不符,故B项错误;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与材料中“1941年初”不符,故C项错误;1941年中国抗战形势严峻,而美国“继续援助中国”“帮助国民政府解决经济困难”,这有助于增强中国抗战胜利的信念,故D项正确。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2017·昆明一中月考)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中英《天津条约》规定“长江一带各口,英商船只俱可通商”,但无具体细则。奕奏请制定《长江通商章程》,将条约的这一内容转化为中国法律,予以颁行。咸丰帝降谕:“所有一切章程,必须按照条约,与之妥为商定。”随后在奕所定《长江通商章程》的基础上,清政府颁布了《长江各口通商暂订章程》,并一再修改。此类章程虽属中国法律,却不能自主颁行,须与各国商议,取得同意。——摘编自郭卫东《不平等条约与近代中国》材料二乾隆时期正式颁布的《大清律例》是清朝的基本法律。其中有“略人略卖人”条目,对拐卖人口订有详细条例。由于中国法律不能有效地约束外国人,所以在中外条约订立过程中,中方代表努力将《大清律例》的这一内容写入中外条约之中。《北京条约》允许外国人在华招工,同时为“保全”华工,限以“华民情甘出口”的条件,随后中西《和好贸易条约》规定:“不得收留中国逃人及另有拐卖不法情事。”如有此类情弊,一经中国地方官知会领事官,“即行查出送还中国完办,不得拘留。”——摘编自李育民《近代中国的条约制度》(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外条约与中国法律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原因。(15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中外条约对中国法律的影响。(10分)解析:第(1)问,抓住材料一中的“将条约的这一内容转化为中国法律,予以颁行”和材料二中“将《大清律例》的这一内容写入中外条约之中”两句话概括二者的关系;从清政府和西方列强的各自利益要求以及条约内容的不完整性上去分析原因。第(2)问,从积极与消极两方面来回答影响。答案:(1)关系:相互转化。原因:中外条约转化为中国法律:列强的利益要求;条约内容不够具体;清政府逐渐沦为洋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法律转化为中外条约内容:清政府司法主权的丧失;清政府维护国家经济秩序和治安的需要;清政府对国际社会的主动融入。(2)影响:推动了中国法律对中外关系的关注;改变了政府对法律的认识;客观上刺激了晚清法律的革新和进步;破坏了中国的司法自主权,造成了中国法律的半殖民地化色彩;限制和阻碍了中国独立自主地走向法律近代化。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个民族的觉醒,通常要有两个条件:第一,这个民族面对着或者经历了以往没有遇到过的严重危机,甚至整个民族被逼到生死存亡的关头,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第二,还要这个民族能看到出路,燃烧起新的希望,深信只要奋起救亡,勇于变革,就可以改变目前的艰难处境。——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的崛起》请结合20世纪30年代的某一史实对材料中的观点予以说明。(要求:紧扣论点、史实准确、逻辑严密、表述清晰。)(12分)解析:材料提到了一个民族的觉醒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在民族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二是有出路,勇于变革。本题要求结合20世纪30年代的某一史实来说明,学生可以选择抗日战争,也可以选择罗斯福新政来说明,但必须分“危难表现”和“变危为机的措施”两个方面作答。答案:(示例一)说明: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并制造了一系列侵略中国的事件,东北沦陷,华北地区日趋殖民地化,中华民族到了亡国灭种的时刻。中国共产党号召停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